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北京市平谷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更新时间:2023-08-23 浏览次数:9 类型:期末考试
一、本大题共</strong><strong>5</strong><strong>小题,共</strong><strong>17</strong><strong>分。</strong>
  • 1.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整理古典文学名著,底本的好坏决定了本子的质量。最初曹雪芹创作《红楼梦》的时候,只在一个很小的圈子里传,抄本名字是《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曹雪芹去世后的二三十年里,《红楼梦》就是以抄本的形式流传的,一般只有前80回。一直到清乾隆五十六年,经程伟元、高鹗整理,用木活字印刷出版了120回本《红楼梦》,即人们通常所说的程甲本,这在《红楼梦》传播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程甲本的伟大贡献在于它极大地推动了《红楼梦》的传播,一是木活字印刷出版比抄本更经济,更便于流传。二是它以120回全本的面貌流传,人们阅读残本和全本的感受是不一样的。第二年,程伟元、高鹗又出了一个整理本,人们通常称之为程乙本。从那以后,将近200年,各种翻刻的《红楼梦》都以程甲本为底本,基本上就是程甲本的天下。新中国成立以后,1953年,作家出版社出版了以程乙本为底本的《红楼梦》,是著名诗人汪静之整理的。1957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又出版了第二个校点注释的《红楼梦》本子,著名学者周绍良、周汝昌等参加了校订工作,启功先生注释,这也是一个以程乙本为底本整理的本子,这个本子在社会上广为流行。此后,1959年、1964年分别修订出版了第二版、第三版,一共发行了200多万册,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为通行的本子。一直到1982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新校本”。这个新校本的出版,替代了程乙本通行本的地位,成为如今最流行最权威的通行本。

    自1791年程甲本刊刻以来,人们看的都是程甲本。新中国成立以后,人们看的又都是程乙本。但从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红楼梦》的早期抄本即脂砚斋评本陆续被发现,有甲戌本、已卯本、庚辰本、戚蓼生序本、郑振铎藏本、梦稿本等等,达11种之多。这时人们发现这些大多署名《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的早期抄本与社会上流传了100多年的程甲本程乙本有许多不同。那么,差异到底有多少呢?我告诉你几乎页页都有差异,数字难以统计,这恐怕是一般读者很难想象的。这些差异的情况十分复杂,有的是具体字句的不同,有的是一段一段的不同,有的甚至是情节的不同。经过专家们多年的研究,从整体上看,一般认为早期抄本即脂砚斋评本的文字更好,程甲本和程乙本虽然有自己的特色,但在整体文字表述上不如早期抄本好。程甲本特别是程乙本,经过后人整理改动较多,而脂砚斋评本则较少地受到后人的删削篡改,较好地保留了曹雪芹原著的面貌。所以有必要以脂砚斋评本为底本搞一个更接近曹雪芹原著面貌的本子,这就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的“新校本”。

    材料二

    脂本与程本差异不小。如《红楼梦》第二十九回,庚辰本的回目是:“享福人福深还祷福,痴情女情重愈斟情”。程甲本的回目是“享福人福深还祷福,多情女情重愈斟情”。程甲本把“痴情女”改为“多情女”,不能说错,但比较起来,我还是认为“痴情女”更好,更符合这一回的故事情节和林黛玉的性格特征。这一回中就写道:“那林黛玉偏生也是个有些痴病的……”林黛玉在爱情上确实很“痴情”,所以称呼林黛玉为“痴情女”更合适。对比之后可知,大多数情况下,都是脂本比程高本好

    以上例子说明版本对《红楼梦》阅读的重要性。实际上,这种情况很多很复杂,一般认为脂砚斋评本比较接近曹雪芹原著的面貌,而程甲本特别是程乙本经过后人的修订,很多修改不符合曹雪芹的笔墨,因此需要整理一个最接近曹雪芹原著面貌的本子。这是大家共同的心愿,也是时代的要求。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以庚辰本为底本的新校本,完成了这个心愿,这也是新时期红学发展的标志性成果。所以,这个新校本通行本极为珍贵,是目前发行量最大最权威最受读者欢迎的通行本。

    为什么选取庚辰本为底本呢?这是因为在已发现的早期抄本中,己卯本、庚辰本、甲戌本三个本子的底本是比较早的。其中,甲戌本只残留16回,已卯本只残留41回又两个半回,只有庚辰本是抄得较早又比较完整的本子,只缺第六十四回和第六十七回,存78回。而第六十四回和第六十七回,各本都缺。可以说,庚辰本是保留曹雪芹原著面貌最全的一个本子,所以确定以庚辰本为底本,以其他各种脂本抄本为主要参校本,以程本及其他早期刻本为主要参考本。新校本的后40回仍用程甲本,因为没有其他本子替代。为了便于阅读,这套书的注释也是下了大功夫,参加注释的专家学者中有著名的红学家、民俗学家、服饰专家、中医药专家等,注释大体上以具有中等文化水平的读者为对象,凡一应典章制度、名物典故以及难解的词语,包括诗、词、曲、赋、偈语、灯谜、酒令、职官名称、服饰陈设、古代建筑、琴棋书画、释道迷信、医药占卜、方言俗语等,一般尽可能作出注释,繁简得宜,通俗易懂,是当下红学最高水平的反映。

    新校本校注工作,集中了全国一大批著名专家学者。从1975年开始,冯其庸、李希凡等先后有20多人参加了校注组,校注工作由冯其庸总负责。新校注本工作的顾问是吴世昌、吴恩裕、吴组缃、周汝昌、启功五位先生。叶圣陶和叶至善先生为新校注本提了不少意见。新校注本的前半部分,叶老还亲自标点、修改。自1982年3月初版以来,它又经历了三次修订,包括正文的修订、校记的修订、注释的修订,无论是标点分段还是一字一词,都经过严谨的审核,可谓精益求精。新校注本倾注了新老两代学人的心血,基本做到每一处修改都有出处、有校勘,这在红学史上是一件破天荒的事情,从而确保了《红楼梦》新校本的学术含量。新校注本设计精美,典雅大气。插图全部出自当代著名《红楼梦》人物画大家戴敦邦先生之手,既为图书增光添彩,又具有较大的收藏价值。

    (选自《光明日报》相关文章)

    1. (1) 依据材料一,下列对“《红楼梦》版本”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最早的《红楼梦》抄本的流传范围很小。 B . 程甲本《红楼梦》使用木活字印刷技术。 C . 程乙本《红楼梦》首次以120回本呈现。 D . 程甲本和程乙本《红楼梦》都流行很久。
    2. (2) 依据材料二,下列对《红楼梦》“新校本”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以庚辰本为底本 B . 现今发行量最大的通行本 C . 后40回沿用程乙本 D . 新时期红学发展成果的标志
    3. (3) 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120回本的《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未经后人删削篡改。 B . 《红楼梦》的不同版本,在内容上会存在很大的差异。 C . 选择不同版本的《红楼梦》进行比较阅读,更有益处。 D . 了解版本的基本知识,有助于《红楼梦》的精细阅读。
    4. (4) 请结合材料及下面“链接材料”的内容,说说哪一个版本的写法更好,为什么。

      【链接材料】《红楼梦》第八回“比通灵金莺微露意,探宝钗黛玉半含酸"中,宝玉去看望生病的宝钗,宝钗主动要求看看宝玉佩戴的通灵宝玉,宝玉要看看宝钗佩戴的项圈,可巧这时候林黛玉来了。原文如下。

      程甲本:一语未了,忽听外面人说:“林姑娘来了”,话犹未完,林黛玉已摇摇摆摆的进来。

      庚辰本:一语未了,忽听外面人说:“林姑娘来了”,话犹未了,林黛玉已摇摇的走了进来。

    5. (5) 文中说,“新校本”是目前最权威的通行本,请综合材料内容,简要概括此说法的依据。
二、本大题共</strong><strong>6</strong><strong>小题,共</strong><strong>31</strong><strong>分。</strong>
  • 2.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士谦,字子约,赵郡平棘人也。髫龀丧父,事母孝闻。年十二,魏广平王赞辟开府参军事。后丁母忧,居丧骨立。赵郡王睿举德行,称疾不就。和士开亦重其名,将讽朝廷,擢为国子祭酒。士谦知而固辞,得免。

    李氏宗党豪盛,每至春秋二社,必高会极欢,无不沉醉喧乱。尝集士谦所,盛馔盈前,而先为设黍,谓群从曰:“孔子称黍为五谷之长,荀卿亦云食先泰稷,古人所尚,容可违乎?”少长肃然,退而相谓曰:“既见君子,方觉吾徒之不德也。"士谦家富于财,躬处节俭 , 每以振施为务。州里有丧事不办者,士谦辄奔走赴之,随乏供济。有兄弟分财不均,至相阅讼,士谦闻出财,补其少者,令与多者相埒。兄弟愧惧,更相推让,卒为善士。有牛犯其田者,士谦牵置凉处饲之,过本主。望见盗刈其禾黍者,默而避之。其家僮尝执盗粟者,士谦慰谕之曰:“穷困所致,义无相责。”遽令放之。

    其后出粟数千石,以货乡人,值年谷不登,债家无以偿,皆来致谢。士谦曰:“吾家余粟,本图振赡,岂求利哉!”于是悉召债家,为设酒食,对之燔契,曰:“债了矣,幸勿为念也。”各令罢去。明年大熟,债家争来偿谦,谦拒之,一无所受。至春,又出粮种,分给贫乏赵郡农民德之,抚其子孙曰:此乃李参军遗惠也。或谓士谦曰:“子多阴德。”士谦曰:“所谓阴德者何?犹耳鸣,已独闻之,人无知者。今吾所作,吾子皆知,何阴德有!”

    开皇八年,终于家,时年六十六。赵郡士女闻之,莫不流涕曰:“我曹不死,而令李参军死乎!”会葬者万余人。乡人条其行状,诣尚书省请先生之谥,事寝不行,遂相与树碑于墓。

    (选自《隋书·隐逸传》)

    【注】①和士开,人名。

    1. (1)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 . 士谦家富于财,躬处节俭 B . 债家无以偿,皆来致谢 C . 至春,又出粮种,分给贫乏 D . 开皇八年,终于家,时年六十六
    2. (2)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 事母孝闻臣险衅 B . 士谦闻出财负而前驱,及凯旋纳之 C . 士谦牵置凉处饲之,过本主州司临门,急星火 D . 吾子皆知,何阴德有聚咸阳
    3. (3)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李士谦幼年丧父,事母极孝,在为母亲服丧期间,消瘦得只剩皮骨,憔悴不堪。 B . 李士谦遵循古人重黍稷的习俗,每逢社日先摆上黍米饭,聚会的亲朋自愧不如。 C . 李士谦把别人对自己的赞誉看得很淡,认为自己的所作所为算不上真正有阴德。 D . 李士谦在百姓心中的威望很高,他去世后,人们自发为其举行万人葬礼并立碑。
    4. (4) 翻译文中画线语句。

      ①和士开亦重其名,将讽朝廷,擢为国子祭酒。

      ②赵郡农民德之抚其子孙曰:“此乃李参军遗惠也。”

    5. (5) 文中的李士谦重义轻利,具体体现在哪些地方,请用自己的语言分条概述。
  • 3.  阅读《论语》五则,完成问题。

    ①朋友死,无所。曰:“于我殡。”(《乡党》)

    ②朋友之 , 虽车马,非祭肉,不拜。(《乡党》)

    ③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 , 怨是用希。”(《公冶长》)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卫灵公》)

    ⑤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颜渊》)

    1. (1) 下列对句中加点字的理解正确的一项( )
      A . 无所归:归还 B . 朋友之馈:赠品 C . 伯夷、叔齐不念旧恶:嫌隙、仇恨 D . 忠告而善之道:引导
    2. (2) 翻译文中画线语句。
    3. (3) 根据选文内容,分条概括与朋友相处时讲求的原则。
三、本大题共</strong><strong>4</strong><strong>小题,共</strong><strong>17</strong><strong>分。</strong>
  • 4.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天仙子

    张先

    时为嘉禾小倅 , 以病眠,不赴府会。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

    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注释】①嘉禾小倅:嘉禾,宋时郡名,小:小官。②后期:日后的约会。记省:记得清楚。

    1. (1)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送春”句中,两个“春”字涵义不同:前者指大好春光,后者是对青春易逝的惋惜。 B . “临晚”句中,“流景”指逝去的年华,写作者临镜自照,发现年华已老,更添烦恼。 C . “沙上”句中,“暝”指天黑,与上片中的“午醉”相互照应,交待时间的推移变化。 D . “明日”句中,“落红”指落花,实写无情的春风过后,花瓣凋落铺满路径的景象。
    2. (2) 有人说,“风”字是贯穿下片的关键词,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结合具体诗句说明理由。
    3. (3) 赏析“云破月来花弄影”一句的妙处。
  • 5.  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1. (1) 《离骚》中,屈原自述生于寅年寅月寅日降生祥瑞的句子是“”。
    2. (2) 《蜀道难》中两句,化用西晋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的句子,写剑阁的险要,告诫人们警惕战乱。
    3. (3) 《临安春雨初霁》中,“位卑未敢忘忧国”的陆游英雄无用武之地,只能“”,以此打发时光。
    4. (4) 《过秦论》中,“,氓隶之人,”三句极言陈涉的出身贫寒和地位低贱。
    5. (5) 《石钟山记》中,苏轼用倒装句表达“到处都有敲击后能发出声响石头”句子是:“”。
四、本大题共</strong><strong>4</strong><strong>小题,共</strong><strong>18</strong><strong>分。</strong>
  • 6.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方志敏最后的七个月

    ①在红军长征胜利八十周年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有缘访问了方志敏当年战斗过的地方,又重读了他狱中的文稿,感触颇深,为之震惊

    ②由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方志敏被命率孤军北上,兵败。1935年1月15日,他已与参谋长粟裕带八百人冲出重围。但他说,作为领导人,我不能丢下后面的部队,便又返身回去,被捕。他知必死,为免与敌啰嗦,遂索一纸,写下:“革命必能取得最后胜利,我愿牺牲一切,贡献于苏维埃和革命。”便再不多言。敌押他到上饶、南昌等地示众,他戴镣铐,昂首立于台上,凛然不可撼。当时在场的一美国记者报道:“个个沉默不语,连蒋介石总部的军官也如此。”这种沉默表示了对昂首挺立于高台之上的毫无畏惧神色之人的尊敬和同情。

    ③方志敏自1月29日被捕,到8月6日就义,在狱中共七个月。开始,他只求速死。但敌想以高官厚禄诱降他,就将他移至优待牢房。于是他便改变主意,拖延时间做两件事:一是争取越狱;二是以笔代枪,写文章。越狱需要外应,可是他接不上关系,眼见每天都有一批批的战友被拉出去枪毙,他由孤军便又变成了孤身,只好一人背水作战,去做狱吏和高级囚犯中国民党人的工作,帮他传送出了珍贵的手稿。他在狱中写了《可爱的中国》《狱中记实》等十二篇文章、著述,共十三万六千字。我们可以算一下,他1月底被捕,先是被来回转移示众,3月中自才相对安定下来,到8月6日就义,大约一百三十天。这期间仍要不断应付敌人的提审,要做团结动员难友的工作,做争取狱吏的工作。他无任何资料,又要防敌突然搜查。他戴着脚镣手铐,又有十多年的痔疮,流血化脓,不能平坐。每天平均要完成一千多字,这是何等的意志力?这些手稿到他死后五年才辗转送到党在重庆的机关。叶剑英含泪读罢即赋诗道:“血染东南半壁红,忍将奇迹作奇功。文山去后南朝月,又照秦淮一叶枫。”文山是文天祥的号,叶帅将方比之文天祥,实不为过。

    ④他的狱中文稿,提到最多的是“死”,随时准备死,怎样死,死前再抓紧为革命做点什么。当然,和死相对应的还有“生”。为谁而活,怎样活。这是抢分夺秒,在敌人的屠刀下书写的一部生死书,一篇人生解读录。同室中还有独臂将军刘畴西等三个红军高级干部,他们吃饭、下棋、谈天、写文章。他们坦然面对死亡的态度令我吃惊。“死是无疑的了,我们为革命而生,更愿为革命而死。砰的一枪,或啪的一刀,我们常是这样说笑着。”他们准备好了临刑前呼的口号,每天牢门一响,就准备敌人上来打开脚镣,拉去枪毙。但是,他们没有想到敌之残忍,居然懒得打开脚镣,推出枪毙后连镣同埋。多年后,人们就是凭着脚镣上的号记,才确认了烈士的身份。

    ⑤文稿中有一大部分是分析当时中国社会的矛盾,揭示民族的苦难。“佃户向地主租田,一般都四六分,地主坐得六成。土地日益集中在少数地主手里。佃户生活受饥挨冻,甚至不能生存。每到年关,被逼租逼债,卖妻鬻子,吊颈投水一类的悲惨事不断发生。”他以自己出生的村子为例:“共有八十余户,其中欠债欠租,朝夕不能自给的就有七十余户。比较富的只有两户。”他家是一个中农,还要租种地主的地才能维持生活。男孩子只能勉强读个私塾。他少年时印象最深的是父母为他读书举债的愁容。“中国农村的衰败、黑暗、污秽,到了惊人的地步。”所以农民造反是必然的,到年关时,常主动催促地下党举行暴动。看罢文稿,我们明白了他在死亡面前,为什么这样从容。原来他是在为民族赎难,明知是死,也要飞蛾扑火,以身殉国。

    ⑥“这次因为我们政治领导的错误和军事指挥的无能致红十军遭受怀玉山的失败,我亦之被俘,囚禁于法西斯蒂的军法处,历时已五个来月了。何时枪毙,明天或者后天,上午或者下午,全不知道,也不必去管。在没有枪毙以前,我应将赣东北苏维埃的建设,写一整篇出来。我在这炎暑天气下,汗流如雨,一面构思在写,一面却要防备敌人进房来。我下了决心,要在一个月内,写好这篇文字。”他在临死前两个月写成了一万五千字的《赣东北苏维埃创立的历史》,为党史研究留下了珍贵的资料。黑暗的监狱不但不能夺走他的志向,反而成了他冷静思考问题的地方,这不得不让后人震惊。

    ⑦他的《在狱致全体同志书》自叹再也不能为党工作,沉痛自责。“(最后一战)没有下决心硬冲过去,……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死命。”“我们虽在狱中,总是祈祷着你们的胜利和成功!”他自知生之无望,但对事业仍不改初心,这是最让人落泪的地方。在《可爱的中国》一书的结尾,他甚至用诗一般的语言来写自己的身后事,充满了浪漫、憧憬,而无一丝的悲哀:“假如我不能生存,死了,我流血的地方,或者我瘗骨的地方,或许会长出一朵可爱的花来。这朵花你们就看作我的精神寄托吧!在微风的吹拂中,如果那朵花是上下点头,那就可视为我对于为中国民族解放奋斗的爱国志士们,在致以热忱的敬礼;如果那朵花是左右摇摆,那就可视为我在提劲唱着革命之歌,鼓励战士们前进啦!”

    ⑧方志敏死时才只有三十六岁,他的英魂还一直在身后留下的文稿中游走。读方志敏的文稿,让人联想起许多狱中文章。这是在特殊年代、特定背景下的作品,是时代、人格、事业、生命相撞击的火花。文天祥的《正气歌》,瞿秋白的《多余的话》,彭德怀的《我的自述》等,这些文字,不但内容高洁,就是成稿过程之艰难曲折,也足够为一部传奇。其时他们都是以命相押,以死相抵,只愿留下事实,留下思想,“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这意义远超于我们纪念某一个具体的事件。因为一个人总会死去,一些事总会过去。而现在我们读史,看到的只是各种不同的灵魂,只有人格和精神不死。

    人类永在进行寻找文明的新长征,这些文稿是征途上一盏永不熄灭的灯。

    (选自梁衡的同名散文)

    1. (1) 下列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第②段直接引用美国记者的报道,借侧面描写衬托方志敏烈士的鲜明形象。 B . 第③段构思精巧,详写手稿写作之艰难,略写手稿的传送过程,详略得当。 C . 第⑧段引用文天祥的名句,意在呼应第③段,强调爱国主义精神一脉传承。 D . 全文多处引用文稿原句,多层面诠释了方志敏的精神品质,读来真切感人。
    2. (2) 第①段中说,重读方志敏狱中文稿,“为之震惊”,请概括作者“震惊”的原因。
    3. (3) 结合上下文,谈谈你对结尾句的理解。
    4. (4) 第⑦段中写方志敏面对死亡时,“充满了浪漫、憧憬而无一的悲哀”,类似的情景在《红岩》中也有多处体现,试举一例说明。
五、本大题共</strong><strong>3</strong><strong>小题,共</strong><strong>67</strong><strong>分。</strong>
  • 7.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①亮红色的机身、流线型的外观、弯曲的机械手臂……在“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地方展区辽宁单元,一套动感十足的工业机器人系统引得不少参观者驻足观看。②“这是新松T12A-14‘火弧’机器人,它的控制系统和机器人本体均为自主研发设计,可满足苛刻生产节拍下的高精度、高速度、高稳定性作业,广泛适用于汽车及零部件、金属加工、机械制造等众多行业。”伴随着解说员的讲解,人群中发出阵阵赞叹声。③机器人被誉为“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其研发、制造、应用是制约一个国家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业水平的重要标志。④此次展出的工业机器人又被称为“工业手”,是机器人世界的大宗产品,也是用途最为广泛的机器人之一。⑤“工业机器人,关键在于灵活。”回想工业机器人的设计过程,新松公司技术执行总监孙宝龙记忆犹新:“国外产品在手腕传动结构上均有自主知识产权,我们只有设计出独有的结构才能有所突破。”⑥研发团队历时3个月反复推敲各个技术细节,遍览国内外相关设计资料,才交出满意的设计图。⑦最终经过长期的检验、测试及验证,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中空传动结构研制成功。

    1. (1) 对文中标点符号使用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 . ①句中的省略号可以用“等等”换。 B . ②句中的顿号均可改用逗号。 C . ①句中的双引号应该去掉。 D . ⑤句中“记忆犹新”后的冒号应改为逗号。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 . ①句中“驻足”可换成“伫立” B . ②句中的“苛刻”可换成“严格”。 C . ③句中“制约”换成“衡量”,更符合句意。 D . ⑦句中的“最终”可换成“终于”。
    3. (3) 文中画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将修改后的句子抄写在答题卡相应处。
  • 8.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 , 按要求作答。不少于150字。

    在学校举办的“《红楼梦》精彩片段展演活动”中,《香菱学诗》《晴雯撕扇》和《黛玉葬花》分获最佳导演奖、表演奖和舞美奖。

    ①颁奖时,将对获奖导演进行采访,请你设计一个采访提纲,并写出设计理由。要求:语言简明,条理清晰。

    ②请你为饰演晴雯的同学写一段颁奖词。要求:富有文采,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

    ③请你为饰演林黛玉的同学设计一套服装,并说明理由。要求:设计合理,理由充分。

  • 9.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 , 按要求作答。

    ①1969年,不满16岁的习近平同志到陕西插队。回忆那段艰苦岁月,习总书记说:“我对自己的首要要求就是‘自找苦吃’。”

    从2009年至今,中国农业大学已经在全国设立百余所科技小院;同学们“深入田间地头和村屯农家,在服务乡村振兴中解民生、治学问”。

    2023年5月3日,习总书记给科技小院的同学们回信,肯定“青年人就要‘自找苦吃’”,“新时代中国青年就应该有这股精气神”。材料中“青年人就要自找苦吃”,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以“自找苦吃”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观点明确,内容充实,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少于700字。

    ②有一首歌唱道:“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生活中的每个人,不仅会遭遇自然界的风雨,也会经历社会上的风雨。

    请以“经历风雨”为题,展开联想,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合理、充实,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少于7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