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2023年新高一学科素养水平检测语文试卷

更新时间:2023-08-16 浏览次数:56 类型:开学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材料一:

    怎样处理读书和实践的关系呢?习近平总书记主张“一切学习都不是为学而学,学习的目的全在于应用”。他强调不能读死书,认为要在处理现实问题中充分运用理论分析,真正发挥读书学习的积极作用。他高度重视读书结合实际工作,任职浙江省委书记期间,在《浙江日报》“之江新语”专栏发表了232篇短论,这些短论就是他长期读书积累起的理论功底与实践的深度融合。同时,他还认为要读好“实践”这一“无字之书”,通过各类实践,逐步积累人生经验和社会知识,把自己的阅读收获同国家和人民的需要紧密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引用毛泽东“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并且是更重要的学习”的话告诫全党,强调学习的根本出发点是“研究和解决重大现实问题”,强调要“干中学、学中干,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这体现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

    (摘编自王复兴《学习感悟习近平总书记的读书之道》)

    材料二:

    学问有两个部分,一个是“学”,一个是“问”。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考其实就是问。我们中国人擅长考试,学习别人提出来的各种方法和技巧,可以磨炼得很熟。但如果仅仅是善于答题,那么对科学的发展、贡献并不多。目前,我们虽然不断地获得奥数比赛金牌,但是尚未出现一大批解决伟大数学问题的学者。因此,想要做好学问,做一流的学问,就得先学会捉问题。

    一个好的问题往往是有价值的问题。“寻天人乐处,拓万古心胸”,这是清华大学求真书院的院训。我们要在追寻大自然奥秘的过程中,找到它最有意义、最有乐趣之处。假如我们不了解、不欣赏大自然的奥秘与乐趣,学问是始终做不好的,这就是“寻天人乐处”。“拓万古心胸”则是说:做学问不只是为了拿奖、做院士,还是希望所做的学问能够在科学史上留下重要的轨迹。《诗经》《楚辞》以及李白、杜甫的诗歌,过了上千年,还是饶有意趣,这是因为作品对大自然的美、对人世喜怒哀乐的描述,让人们至今都觉得亲切自然,这就是“天人乐处”。我们做的学问也要能引起后代的共鸣,让他们晓得我们今天开创的方向、发现的规律有怎样的重要意义。

    一个好的问题常常是原创问题。大学问家常常会提出很多原创问题,如果不提出自己原创的问题,更多的是解答别人的问题,这不见得是数学乃至科学的真髓。原创问题能帮助学问家找到自己的研究方向,顺着此方向可以进行深入思考。《礼记·学记》说:“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这里撞的“钟”,就是大自然和万物运行的规律。深入的问题能够指向大自然奥秘的深处,很快帮助我们引出其他有意义的相关问题。超然客公众号

    一个好的问题能让人豁然开朗。思考一个好的问题,能生发出一系列的想法,催生出一系列文章。无论最终是否解决了问题,仅仅推敲、研究问题的过程就很重要。问题一旦解决了,其所在领域里的许多问题可能都会随之解决,就像在长江里面有一块巨石,将巨石挪开,水流就会顿时变得顺畅。

    (摘编自丘成桐《一流人才,始自学“问”》)

    材料三:

    当前,抖音、快手、微信视频号等移动社交平台覆盖面广、互动性强、活跃度高,再加上人们“学习”需求大,如何与时俱进地做好核心报道,带动网上学习,成了摆在媒体人面前的重要课题。基于此,新华网大力开辟核心报道新路径,从2022年1月1日起在全网推出首个基于社交平台的核心报道常态化栏目“学而时习之”。这一创新栏目,以“短视频日历”方式精彩再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的重要活动、作出的重要论述,围绕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和世界日等重要节点推出特别节目,借助移动社交平台的特点,推动核心报道覆盖更广大的网民群体,特别是青少年网民。在设立的100天时间里,栏目共推出产品240期,全平台累计播放量近30亿、转发量超450万、评论量近60万、点赞量近1.5亿,相关账号合计增加粉丝订阅量近200万。栏目在“社交圈”打造“学习场”,成为社交平台核心报道的“拳头”之作。

    (摘编自周红军等《在“杜交圈”打造“学习场”》)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只有学以致用和用以促学,才能真正发挥学习的积极作用,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 B . 学习别人的方法技巧,可能对考试答题有帮助,但对科学的发展及贡献没有价值。 C . 《诗经》千年后仍有意趣,在于它对自然美、人之情的描述,能引起后代的共鸣。 D . 移动社交平台的覆盖面广等特点,有助于推动核心报道覆盖到更广大的网民群体。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例举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刊上发表短论的事例,以此来强调实践运用比读书重要。 B . 材料二借孔子的话将学习与提问有机地联系起来,从而引出下文关于提问的相关阐述。 C . 材料三列举大量的数据,表明“学而时习之”栏目在“社交圈”成功打造了“学习场”。 D . 三则材料围绕“学习之道”展开,在阐述学习的目的、方式,介绍学习资源上各有侧重。
    3.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 荀子《劝学》:“吾常终日而思也,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B . 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C . 《论语》:“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D . 吕坤《呻吟语》:“善学者如闹市求前,摩肩踵足,得一步便紧一步。”

      李四光小时候玩捉迷藏,经常躲在一块大石头后,久而久之便产生了疑问:“这块大石头,是从哪儿来的呢?”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他心里,直到他在英国学习了地质学后,才明白这和冰川的移动有关。回国后,他不断地考察,其考察结果为中国第四纪冰川研究奠定了基础。

    4. (4) 请结合材料二的相关内容,对上面李四光的经历加以分析。
    5. (5) 孙中山在《孙文学说》中提出“以行而求知,因知以进行”,请结合三则材料谈谈如何做到“以行而求知”。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桂圆

    李春华

    家乡的北边是蒙山,东边是沂河,距离临沂有30公里。村里有条古道,老辈人说是古驿站。就凭大街两边一排排古色古香的店铺,便知昔日的繁华。

    太爷爷从祖上接手“惠仁堂”中医大药房。从先祖到爷爷这辈,都思想开明,医术精进,救治乡邻不计其数,“惠仁堂”的名号,在十里八乡叫得响。谁承想,倭寇入侵,战火燃遍齐鲁大地,接着又是内战起硝烟。好在家乡有蒙山做屏障,深居深山,兵家不愿光顾。

    每年春秋两季,爷爷都带着家族男丁,到十几里外的蒙山采药。蒙山雾气迷蒙,像迷魂阵,让人猜不透到底藏着多少玄机。爷爷站在山顶,捋着花白的胡子说,蒙山四季分明,有山有水,是中药材的生长宝地。这里中药材有1005种之多,是天然的药材库啊,①咱要用之于民……

    每年冬天,爷爷都让我跟他睡,让我背诵古诗词和稀奇古怪的药材书,记得有《药性赋》《汤头歌诀》等。我最犯怵他脱掉我的棉袄掐着我的骨头问,这块儿骨头叫啥?哎哟喂,皮肉是滋溜滋溜地疼呀。他那架势,是想把中医栽进我的骨头里。我在心里叫苦,嘴上可不敢吭声。

    我有事没事就去中药房,翻腾一层层的方格药匣子,摩挲圆圆的拉手。管家安叔人和善,笑眼眯成一条缝,透着暖意。我淘得满头大汗,他拿毛巾给我擦汗,又拉开中药匣子,摸出几颗土褐色、圆圆的干果。孩子,拿着,桂圆好吃哪。桂圆?我眨巴眨巴眼睛,迟疑一下。他点点头,示意我尝尝。我三下五除二,剥了果皮,把褐黑色的桂圆肉扔进嘴里。呀!薄薄的果肉,真甜哪!我来回嚼着已是光溜溜的果核。嘻嘻,敢情药房也有好吃的。

    每次,安叔从山里采购药材回来,药房就来一队马车。爷爷和安叔老远把车队迎进大院。安叔探出头,四下打量,“咣当”关上大门,跟着一溜小跑进了后院。

    我顾不上那些事,药匣子太诱人了。我瞄着药房没人,溜进去直奔药匣子。拉开抽屉,抓一把桂圆,觉得不解渴。四下瞅瞅,又抓一大把塞进兜里,直到衣兜鼓鼓囊囊的,才跑出院子。我分给早就巴望着的小伙伴。我们嚼着桂圆肉,用桂圆籽砸着对方,桂圆籽撒了一地。我像个猎人,伺机瞅着药房,抽屉里的桂圆,成了我的猎物。逮着机会就装满衣兜,跟几个伙伴共享桂圆肉。我暗自得意,安叔没发现。我的胃口也大了,拿的数量也成倍增加。蹊跷的是,药匣子像个魔法盒,总有满满的桂圆。

    安叔跟伙计赶着马车回来了。爷爷说,安叔去蒙山采药材,再送到临沂。当然,爷爷只是轻描淡写地说几句,就麻溜去了后院。安叔沉着脸跟爷爷小声嘀咕。我好奇地跟过去,母亲拽住我,我不情愿地跟着母亲回了前院。

    我像不安分的鲤鱼,在炕上来回打挺。干脆蹬上裤子,披上褂子,刺溜下炕,穿过漆黑的前院,悄悄溜进后院。伙计举着火把,后院灯火通明。安叔正吩咐伙计装药材,马车上摞起了小山包。安叔带着几个伙计上了马车,马蹄敲打得青石板嗒嗒响,不一会儿,马车消失在黑漆漆的夜里。爷爷说,②药材送到临沂一带的敌占区

    安叔他们回来时,碰上了国民党的散兵,要征用马车回乡。安叔和伙计哪肯,那帮兵痞举起枪托对他们一阵乱砸。幸好来了武工队,缴了散兵的武器,安叔和伙计才得以脱身。安叔鼻青脸肿的,胳膊也用纱布缠着,渗出斑斑血迹。我问,疼吗?安叔说,不疼,药材送到救急了,俺这不算啥!

    安叔要回乡了,我跑进后院。他笑吟吟地拉着我。安叔,你别走!孩子,总要说再见的,没准儿哪天咱又见面了!他说的话,我似懂非懂。

    安叔说:天不早了,回吧!明儿一早,俺就走了。我边回头边迈过门槛。

    ③桂圆甜吧?安叔神秘地笑了,在我头上轻抚了一下说,④往后啊,好吃的多了,日子甜哪。我做个鬼脸,吐吐舌头,笑着跑出后院。

    不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政府召开隆重的表彰会,授予爷爷一块“岐黄①传薪火 悬壶济苍生”的牌匾和一枚“支前模范”奖章。⑤颁奖人竟是安叔。

    (选自《青岛文学》2022年第1期,有删改)

    [注]①岐黄:岐伯和黄帝,相传为中医之祖。后以“岐黄”为中医医术的代称。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开头交代爷爷思想开明,救治乡邻不计其数,打响了“惠仁堂”的名号,为他后来获得牌匾埋下伏笔。超然客公众号 B . 爷爷站在山顶说,蒙山是天然的药材库,“咱要用之于民”,可见他早就有悬壶济世的愿望和支援前线的打算。 C . “安叔沉着脸,跟爷爷小声嘀咕”,是怕泄密,影响给部队送药材,还担心会因此惹祸,体现安叔的谨慎小心。 D . 深秋的一天,安叔打扫落叶时动作明显缓慢,表现他“回乡”之前对药房的留恋,对爷爷与“我”的不舍。
    2. (2) 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句子①是伏笔,与句子②相互照应,“伏”“应”前后连贯自然,使文章结构紧凑连贯。 B . 句子③是安叔所说,原意是指桂圆本身的甜味,也体现了安叔对“我”的疼爱、关切。 C . 句子④暗示等到国家成立后,老百姓的生活会好起来,故用桂圆的甜来暗示抗战时的日子也是甜的。 D . 句子⑤与前文安叔从山里采购药材、对“我”说“没准儿哪天咱又见面了”相照应,细想又在情理之中。
    3. (3) “我”在作品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 (4) 电视台拟制作主题为“讲好中医故事,传承红色精神”的节目,向社会征集相关素材。“岐黄传薪火 悬壶济苍生”牌匾的历史内涵切合节目主题。请你代“惠仁堂”的传人写一段话,向电视台推荐这块牌匾。(要求:结合选文内容,紧扣节目主题。)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文言文阅读

    材料一: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节选自《战国策·齐策一》)

    材料二:

    太宗见而遣使谓百药曰:“朕于皇太子处见卿所作赋,述古来储贰事以诫太子,甚是典要。朕选卿以辅弼太子,正为此事,大称所委,但须善始令终耳。”因赐厩马一匹,彩物三百段。

    贞观中,太子承乾数亏礼度,侈纵日甚,太子左庶子于志宁撰《谏苑》二十卷讽之。是时太子右庶子孔颖达每犯颜进谏。承乾乳母遂安夫人谓颖达曰:“太子长成,何宜屡得面折?”对曰:“蒙国厚恩,死无所恨。”谏诤愈切。承乾令撰《孝经义疏》,颖达又因文见意,愈广规谏之道。太宗并嘉纳之,二人各赐帛五百匹,黄金一斤,以励承乾之意。贞观中,太子承乾数亏礼度,侈纵日甚。太子左庶子于志宁撰《谏苑》二十卷讽之。是时太子右庶子孔颖达每犯颜进谏,承乾乳母遂安夫人谓颖达曰:“太子长成,何宜屡得面折?”对曰:“蒙国厚恩,死无所恨。”谏诤愈切。承乾令撰《孝经义疏》,颖达又因文见意,愈广规谏之道。太宗并嘉纳之二人各赐帛五百匹黄金一斤以励承乾之意。

    (节选自《贞观政要》)

    1. (1) 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太宗A并B嘉C纳之D二人各E赐帛五百匹F黄金G一斤H以励承乾之意

    2. (2) 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臣之妻

      寡人之耳者

      ③时时而进  

    3. (3)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 太子承乾亏礼度/珠可历历 B . 承乾乳母遂安夫人颖达曰/予菊,花之隐逸者也 C . 何宜屡得折/群臣吏民能刺寡人之过者 D . 厚恩/则有去怀乡
    4. (4) 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②朕于皇太子处见卿所作赋,述古来储贰事以诫太子,甚是典要。

    5. (5) 邹忌和孔颖达两人的“进谏”多有不同,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
  • 4. 古代诗歌阅读

    踏莎行·题画

    [明] 边贡

    露湿春莎,草生芳甸,渔舟迤逦依山转。斜阳明灭照村墟,绿槐深护幽人院。

    小栅鸣鸡,古梁巢燕,柴门不锁蓬蒿遍。问渠莫是武陵源,一溪流水桃花乱。

    1. (1)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开篇的“湿”字写出画面的不干涩,给人以悦目感,“生”字写出了蓬勃的活力与生命的律动;“渔舟迤逦”则以动写静,颇富神韵。 B . 上片主要点染环境、美化氛围,富有情趣,光线与色彩巧妙组合,村庄与庭院合理布局,写出了整幅画面的和谐自然。 C . 下片写鸡在栅栏里鸣叫,燕在梁上筑巢,给宁静祥和的村庄平添了几分生机,但柴门内蓬蒿遍地,溪中落花零乱,又显其萧条。 D . 该词清新明快,淡雅自然,白描手法的运用,更显意蕴丰厚、情韵深长,这也体现了边贡词“有逸趣、长于描写”的特点。
    2. (2) 词中画线句与王湾《次北固山下》中的“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在表现手法上有哪些共同之处?请简要分析。
  • 5.  在横线处补写相应内容。
    1. (1) 有些房屋取名源自古诗文,如“致远堂”出自诸葛亮《诫子书》中的句子“非淡泊无以明志,”,“人境庐”出自陶渊明《饮酒》中的诗句“ ”。
    2. (2) 杜甫在《登高》中,从空间、时间两方面着笔,把久客最易悲秋、多病独自登台的感情融入诗句中的句子是:“ ,。”
    3. (3) 自然界鸟类的啼鸣有时会引发人们的悲思愁绪,这在唐宋诗词中屡见不鲜,如“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连日来,①广东依托几万个全省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推出了一系列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学习宣传教育活动受到广泛好评。②一支支多层次、立体化、特色鲜明的志愿者宣讲队伍深入基层各个领域开展分众化、对象化、互动化宣讲,③同干部群众面对面谈学习体会、谈思想认识、谈赏彻落实,力求使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南粤这片沃土上      A   

      在声情并茂的期诵声中,肇庆市文联"红色文艺轻猜兵"文艺志愿者走进端州区前进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用群众     B    的形式,将党的二十大精神送进千家万户。

      “无论我们走得多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日前,在东莞市大岭山镇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对越自卫反击战一等战功"获得者汤超荣站上讲台,将自己参与越战的故事和对党的二十大精神的认识理解     C      , 不时赢得与会人员经久不息的掌声。

      从城市到乡间,从机关到企业,从工厂到学校……为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走深走实,广东各地的宣讲队伍,用"接地气""带露珠"的语言向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讲述过去十年取得的伟大成就和新时代新征程的奋斗目标,在全省掀起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热潮。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文中第一段有一个句子有2处语病,请找出这个句子,指出其错误并进行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3. (3) 文中画横线处的两个词语,形象地描述了宣讲语言的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节日期间,无论是家人团圆,还是老友欢聚,“吃”往往是必不可少的。因此,节后很多人会增添新的烦恼,那就是“节日肥”“过年肥”,减肥也就提到日程上来。事实上,生活中你会发现,有许多整天嚷嚷着要减肥或者正在减肥的人,其实根本不胖,反而是一些真正应该减肥的人对此却毫不在意,那么,怎么判断是否需要减肥呢?从医学角度来说,身材是否肥胖,    ①     。体质指数是用体重千克数除以身高米数之平方而得出的数字,国人的健康体质指数为18.5~23.9,如果低于18.5,就是偏瘦,不需要减肥,而高于23.9,就可以考虑减肥了。

    提到减肥,不少人都为之“奋斗”过,节食、跳绳、跑步都是常用的减肥方法。临床中还发现,很多人用不吃晚饭来减肥,这种方式不但难以长期坚持,    ②     ,有人就因此得了严重的胃病。而且,如果以后恢复吃晚饭,    ③     ,甚至比以前更胖。不仅如此,不吃晚餐,营养素供给不足,蛋白质供应下降,肌肉量也会随之减少,体重反弹后,在同样的体重下,体脂率反而会比减肥前更高。因此,减肥一定要讲究科学。

    1. (1) 下列句子中的“你”和文中画横线处的“你”,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你要觉得这段话对深化文章的主题没什么帮助,就删了吧。 B . 听了老师的话,三个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吭声了。 C . 他是个非常用功的同学,尤其是钻研精神叫你不得不佩服。 D . 请你选三名学生参加今年五月的“青春和梦想”演讲比赛。
    2. (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四、写作(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无论读书还是行路,我们都会与地名不期而遇。有些地名很容易让你联想到这个地方的自然特征、风土民情、历史文化、著名人物等;有些地名会唤起你的某种记忆与情感,或许是一段难忘的故事,又或它对你有着特殊的意义。

    电视台邀请你客串《中华地名》主持人。请以“带你走近      ”为题(补充一个广东地名,使题目完整),写一篇主持词。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切合身份;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