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陕西省宝鸡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更新时间:2023-08-08 浏览次数:13 类型:期末考试
一、文言文阅读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无论作为文学意象,还是作为文化现象,鲲鹏都是自由翱翔于天地之间的象征,成为特别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符号。其实,鲲鹏诞生时,并没有这种诗意的内涵。众所周知,这一意象出自《庄子•逍遥游》。然而,《逍遥游》中的鲲鹏并不能真正地自由翱翔,它之所以能飞上九万里高空,乃因为“风斯在下”,依赖于外部条件——狂风,即庄子所说的“有所待”。

    ②鲲鹏意象的内涵转换,始于魏晋。魏晋文人一面不能忘怀世俗,一面又要追求任诞逍遥。这种深刻的内在矛盾,打破了心灵的平衡。只好通过将庄学世俗化的方式,寻求安顿身心的法门。介于现实与自由之间翱翔飞举的大鹏,也就成为当时文人的心理寄托对象。通过对鲲鹏的哲学内涵世俗化、意象内涵诗意化的转换,试图重构已被打破的心理平衡。

    ③哲学内涵的世俗化,始于郭象。其《庄子•逍遥游注》说:“夫小大虽殊,而放于自得之场。则物任其性,事称其能,各当其分,逍遥一也。”所有事物只要顺乎本性,称乎所能,且又符合各自差异的本性,就是一种逍遥,鲲鹏斥鴳在逍遥这一点上,没有差别。庄子所言之“有待”,是溺于现实;“无待”,是超然物外,而在郭象的哲学中却获得了统一。于是,本来“有待”的鲲鹏,也就成为“无待”的自由逍遥的象征了。

    ④意象内涵的诗意化,始于嵇康。其《卜疑集》说:“吕梁可以游,汤谷可以浴,方将观大鹏于南溟,又何忧于人间之委曲?”文中“大鹏于南溟”是与“人间之委曲”相对立的意象,在这里大鹏摆脱了“有待”羁缚,成为一种超越世俗的自由象征。后来,阮修创作了文学史上第一篇《大鹏赞》:“苍苍大鹏,诞自北溟。假精灵鳞,神化以生。如云之翼,如山之形。海运水击,扶摇上征。”借助鲲鹏意象,表达自由、高远、超然的人生襟怀和自由精神,成为魏晋风度的一种诗意展示。

    ⑤到了唐代,鲲鹏形象发生了质的变化。李白创造的大鹏形象也成为盛唐气象的审美呈现。如果说李白的《上李邕》“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还保留着庄子鲲鹏意象的痕迹,那么他所创作的《大鹏赋》则彻底改造了《逍遥游》中“有所待”的鲲鹏意象。“斗转而天动,山摇而海倾。怒无所搏,雄无所争”,何其雄健;“以恍惚为巢,以虚无为场”,又是何等自由逍遥!在此,鲲鹏由“有所待”才能展翅高翔的文学意象,转化为绝对自由、搏击万里的文学意象,创造出一个具有崭新内涵的审美意象。自此之后,鲲鹏也就成为自由翱翔的象征了。

    ⑥鲲鹏意象内涵的转换,是文本接受的必然结果。“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读者之用心何必不然”(谭献《复堂词话》),是中国文本接受的一种独特方式。后代的大鹏意象,就庄子《逍遥游》的本意来说,是“误读”;就文学创作来说,则是审美创造。鲲鹏意象的变化,正是通过对原始文本意象的有意识的“误读”,在积极接受的过程中,创造出内涵全新的审美意象,也因此使鲲鹏成为中国文学中最具鲜明民族特色的文学意象,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精神、襟怀、理想的象征。

    (摘编自刘运好《鲲鹏意象的“误读”》)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鲲鹏作为一种文学意象,因为具有诗意的内涵而成为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符号。 B . 鲲鹏意象的内涵转换始于魏晋时代以庄学世俗化的方式寻求安顿身心法门的文人。 C . 鲲鹏在庄子笔下是“有所待”的文学意象,在李白笔下则完全变成绝对自由的文学意象。 D . 鲲鹏成为内涵全新的审美意象是后世人们对原始文本意象误读的结果。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按时间顺序阐述了鲲鹏意象的起源、内涵转化、形象质变等内容,梳理了鲲鹏成为中国文学中最具鲜明民族特色的文学意象的发展过程。 B . 文章的②③④段在论证结构上属于递进关系,其中③④段分别从世俗化和诗意化两个层面论证鲲鹏意象确实存在内涵转换。 C . 文章第⑥段引用谭献《复堂词话》中的句子,是为了佐证鲲鹏意象内涵的转换,是文本接受的必然结果。 D . 文章运用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来说明历史上鲲鹏意象内涵的变化,这样更能增加论证的说力。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鲲鹏意象在《逍遥游》中能高飞九万里,但因为还要依赖外部条件——风,算不上真正的自由翱翔。 B . 阮修的《大鹏赞》和李白的《大鹏赋》两文中的大鹏意象分别是魏晋风度的诗意展示和盛唐气象的审美呈现。 C . 魏晋文人通过将鲲鹏意象进行内涵转化使之成为了当时文人的心理寄托对象,重构了已被打破的心理平衡。 D . 后代的大鹏意象与庄子《逍遥游》中的大鹏意象在内涵上并不一致,从文学创作的角度讲,这是一种审美创造。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最后八小时

    童村

    他一定不会想到,在吕家菜园子,当那几个身背长枪的日伪军七手八脚把他抬到爬犁上的时候,他的时间还剩下最后的8小时。

    大雪覆盖的山路上,那匹紧拉着爬犁的老马,在马鞭的催促下,一边喷着浓重的雾气,一边吃力地向前奔跑着……

    他能够猜得出来,接下来到了分驻所敌人要对他做些什么。那些没完没了的严刑审讯,无非是让他带领抗联缴械投降。

    对于审讯,他是不怕的,他早已做好了赴死的准备。头年十月,他带着仍然愿意跟随他的最后5名战士,越过波浪滚滚的黑龙江,再次踏上祖国的土地。当他看到被日军铁蹄肆意践踏的这一片白山黑水,就已经暗暗在心中发誓,从此之后宁肯死在东北抗日的战场上,死在故乡的土地上,也坚决不再回头。

    自然,那个时候,他还想了很多。此前,不知究竟多少次,他曾反复告诫战士们,在防奸反特这件事情上不得有半点马虎大意。但是他怎么能想到,虽然倍加小心,却还是跳进了他们的陷阱。

    尽管那个名叫刘德山的陌生人,曾经一度让他产生过怀疑。事到如今,也只能责怪自己求胜心切,没有早些识破袭击日军分驻所,原来从一开始就是一个大骗局。午夜时分,当那一记枪声从吕家菜园子猛然响起,一瞬间,他便一切都明白了。子弹从他的后腰穿进去,又从他的下腹蹿出来,在轰然倒下的一刹那,虽说是侧身拔枪,连连回击,那汉奸即刻毙命于雪野之中,但一切还是都晚了。

    当密探带着那队日伪军飞速赶到现场,并将吕家菜园子团团围住后,又经过整整15分钟的激烈交战,直到打光了枪里的子弹,他这才无力地坐在那里,面对着一拥而上的敌人,一边捂着血流不止的伤口,一边轻蔑地笑笑:“我是赵尚志,你们可以绑去请功了……”一句话没说完,便倒头昏迷过去。

    雪色无边。那匹老马,终于把雪爬犁拉到了目的地。

    紧接着,那几个背着长枪的日伪军,又七手八脚地把他抬到一间冰冷的囚室里。抬头望去,透过那一扇小小的窗口,他看到外面的世界又下雪了,好大的雪。

    审讯开始了。审讯官问他,你到底是不是抗联的赵尚志?你们有多少人?在什么地方活动?

    一阵剧痛袭来,下意识中,他皱了下眉头。

    审讯官说,只要你老实交代,皇军马上就可以给你治疗,保住你一条性命。

    他不屑地笑笑,摇摇头拒绝了,捂着枪伤骂道:“你们不同样是中国人吗?现在你们在卖国。我一个人死不要紧,现在我就要死了,还有什么可问的!”

    这个曾经一度让日军头疼的“大匪首”,说完这话,不论再说什么,一概冷眼斜视。

    窗外的雪,仍在疯乱地飘着。

    陡然之间,他想起了1933年的那个春天。为了抗日,他只身从哈尔滨来到宾县,投奔了孙朝阳的义勇军。义勇军的人见他个子矮小、身体单薄,不想收留他。可他并不灰心,他说,别看我个子矮,可啥都能干,当兵打仗、挑水做饭,样样都行!

    在随后的一次战斗中,日军企图在宾县东山围歼孙部。危急时刻,他果断献策,先是率队攻城、猛打猛冲,迫使敌军放弃对义勇军的包围来增援宾县;继而杀出重围、化险为夷,取得大胜……

    多少次的林海周旋,多少次的雪原决战,无论日军如何铁壁合围、重兵讨伐,都以失败而告终。为了拔掉他这个“眼中钉”“肉中刺”,日伪当局曾经开价一万元通缉他,并多次派遣日本特务混入抗联内部,企图暗杀他。可是,在一次一次的失手之后,他们对捉拿他的悬赏重磅加码,“一两肉一两银,一两骨头一两金”。

    今天,他们终于得手了……

    审讯一直没有停下来。于歇斯底里的叫嚣声中,他的耳畔还在一遍又一遍响起林海雪原上破碎的马蹄声、密集的枪声,还有那一首含仇咬恨的《调寄满江红•黑水白山》:血染山河尸遍野,贫困流离怨载天。想故国庄园无复见,泪潸然。争自由,誓抗战,效马援,裹尸还……

    如果最初不是叛变的抗联某军师长陈绍滨从苏联带回的那个口信,让他越境共商抗日大计,也许作为北满抗联总司令的他就不会过江而去。一年多的时间,不明不白地被扣留在异国他乡。他终于获得了一次率队返回东北的机会。紧接着,在黑龙江岸的佛山一带,他们先是攻打了乌拉嘎金矿,后又袭击了日本武装测量队,但是随着战斗形势越来越残酷,部队的伤亡也越来越惨重,任务执行到最后,又不得不再次返苏。

    但毕竟他乡非故乡。当机会再次来临,他终又回到了梦寐以求的东北战场上。可是这遍地的陷阱与雾障,让他最终没能逃过那一双双沾着鲜血的魔掌……

    审讯最终失败了。

    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就在这间冰冷的囚室里,眼睛不大却灼灼逼人,个子只有一米六的赵尚志,紧咬牙关、闭口不言,直到流尽最后一滴血。这一年他34岁。

    生命停止的那一刻,尊严依然耸立。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第一段紧扣小说标题“最后八小时”,让读者产生悬念,激起读者的好奇心。 B . 通过“轻蔑地笑笑”“冷眼斜视”这些细节描写,表现了“他”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C . 审讯官的诱降与“他”的严词拒绝形成对比,以审讯官的卖国衬托出“他”坚定的家国信念。 D . 文末写“他”身材矮小,使“他”的形象更丰满,也反衬出杀害“他”的敌人的残暴。
    2. (2) 本文多处描写大雪,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 (3) 作者把“他”战斗的一生在最后八小时里表现出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王忠嗣,华州郑人。父海宾,太子右卫率、丰安军使。开元二年,吐蕃寇陇右,诏陇右防御使薛讷御之,以海宾为先锋。进战长城堡,诸将媚其功,按兵顾望,海宾战死。忠嗣时年九岁,始名训,授尚辇奉御。入见帝,伏地号泣,帝抚之曰:“此去病孤也,须壮而将之。”更赐今名,养禁中。及长,雄毅寡言,有武略,上与论兵,应对蜂起,帝器之,曰:“后日尔为良将。”萧嵩出河西,数引为麾下。嵩入朝,忠嗣曰:“从公三年,无以归报天子。”乃请精锐数百袭虏。会赞普大酋阅武郁标川,其下欲还,忠嗣不从,提刀略阵,斩数千人,获羊马万计。嵩上其功,帝大悦。天宝元年,北讨奚怒皆,战桑干河,三遇三克,耀武漠北,高会而还。时突厥新有难,忠嗣进军碛口经略之。乌苏米施可汗请降,忠嗣以其方强,特文降耳,乃营木刺、兰山,谍虚实。因上平戎十八策,纵反间于拔悉密与葛逻禄、回纥三部,斩米施可汗。筑大同、静边二城,徙清塞、横野军实之,自是虏不敢盗塞。忠嗣本负勇敢,及为将,乃能持重安边,不生事,尝曰:“平世为将,抚众而已。吾不欲竭中国力以幸功名。”故训练士马,随缺缮补。军中士气盛,日夜思战,忠嗣纵诡间,伺虏隙,时时出奇兵袭敌,所向无不克,故士亦乐为用。军每出,召属长付以兵,使授士卒,虽弓矢亦志姓名其上。军还,遗弦亡镞,皆按名第罪,以是部下人自劝,器甲充物。帝方事石堡城,诏问攻取计,忠嗣奏言吐蕃举国守之若顿兵坚城下费士数万然后可图恐所得不雠所失请厉兵马待衅取之后哥舒翰引兵攻石堡,拔之,死亡略尽,如忠嗣言。故当世号为名将。

    (节选自《新唐书•王忠嗣传》)

    1. (1) 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忠嗣奏言/吐蕃举国守之/若顿兵坚城/下费士数万/然后可图恐/所得不雠所失/请厉兵马/待衅取之/ B . 忠嗣奏言/吐蕃举国守之/若顿兵坚城下/费士数万/然后可图/恐所得不雠所失/请厉兵马/待衅取之/ C . 忠嗣奏言/吐蕃举国守之/若顿兵坚城/下费士数万/然后可图/恐所得不雠所失/请厉兵马/待衅取之/ D . 忠嗣奏言/吐蕃举国守之/若顿兵坚城下/费士数万/然后可图恐/所得不雠所失/请厉兵马/待衅取之/
    2. (2) 下列对文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后日尔为良将”与“问君何能尔”(《饮酒》)两句中“尔”字含义不同。 B . “忠嗣以其方强”与“方其破荆州”(《赤壁赋》)两句中“方”字含义不同。 C . “遗弦亡镞”与“小学而大遗”(《师说》)两句中“遗”字含义不同。 D . “以是部下人自劝”与“劝学”(《劝学》)两句中“劝”字含义相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王忠嗣为将门之后,父亲王海宾也是唐朝将领,开元二年吐蕃入侵,在长城堡一役中,由于其他将领不配合,其父不幸战死。 B . 王忠嗣多次担任萧嵩部下,三年内一直没有立功。在萧嵩入朝那年,他率领几百精兵,袭击吐蕃赞普,冲进敌阵,杀敌数千。 C . 王忠嗣认为,乌苏米施可汗实力强盛,不是真心投降,于是构结营寨,修筑城池,充实边防,运用计谋,最终杀掉米施可汗。 D . 王忠嗣本来以勇敢自负,但等到他做将军时,却很稳重谨慎,不生事端。他的军队训练有素,士气旺盛,作战勇敢,纪律严明。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军每出,召属长付以兵,使授士卒,虽弓矢亦志姓名其上。

      ②后哥舒翰引兵攻石堡,拔之,死亡略尽,如忠嗣言。

二、诗歌鉴赏
  • 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野泊对月有感

    周莘

    可怜江月乱中明,应识逋逃病客情。

    斗柄阑干洞庭野,角声凄断岳阳城。

    酒添客泪愁仍溅,浪卷归心暗自惊。

    欲问行朝近消息,眼中群盗尚纵横。

    【注释】①本诗约作于1129年,北宋灭亡,高宗即位,立足未稳,金兵南下。②行朝,指朝廷迁移不定。

    1. (1) 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联承题,既写“野泊”所见:战乱中江月依然明亮;又点明“野泊”之因:逃难在外,暂得停歇。 B . 颔联写立于洞庭之野的所见所闻。上句静景,下句以声衬静,渲染出凄清孤寂的气氛,引出下文诗人所感。 C . 颈联含蓄蕴藉。诗人以酒浇愁,酒随泪溅,可是“举杯销愁愁更愁”。听浪思归,而无所归,故暗自惊心,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思归之情。 D . 尾联由个人身世之忧写到家国之愁。“欲问行朝近消息”表现了诗人对朝廷的关切,“眼中群盗尚纵横”则勾勒了遍地兵荒马乱的景象,在颈联抒情的基础上,更添一分悲愤。
    2. (2) 颈联的“愁”字可谓本诗诗眼,作者为何而愁?请结合全诗具体分析。
三、默写题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从内外两个方面说明导致亡国的原因的句子是:“”。
    2. (2) 杜牧《阿房宫赋》一文告诫人们如果不吸收历史教训就会重蹈覆辙的句子是:“”。
    3. (3) 李煜在《虞美人》中把无形的愁思进行形象化描写的两句是:“”。
四、语言表达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我国学生近视呈现高发、低龄化趋势,绝非____,而是有着翔实的数据支撑。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目前我国近视患者超过6亿多人,青少年近视率居世界第一。《中国学生近视高发亟待干预》提到一组____的数据:从小学一年级至初中一年级,中国学生的近视比例上升了50%以上。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诸多,电子产品的伤害,学习负担过重,缺少户外运动……防控孩子近视,家庭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据调查,关于孩子近视的问题,一些家长____,认为只要孩子成绩好即可,这种态度显然是不对的。“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当然,不仅需要防治近视,还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助力孩子身心健康,茁壮成长。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危言耸听惊心动魄不以为然 B . 混淆视听惊心动魄不以为意 C . 混淆视听触目惊心不以为然 D . 危言耸听触目惊心不以为意
    2.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为恰当的一项是( )
      A .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目前我国近视患者至少6亿多人,青少年近视率居世界第一。 B . 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目前我国近视患者至少6亿多人,青少年近视率居世界第一。 C .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目前我国近视患者超过6亿人,青少年近视率居世界第一 D . 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目前我国近视患者超过6亿人,青少年近视率居世界第一。
    3. (3)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心灵的窗户如果被“关”上了,甚至蒙了尘,这些近视的学生,不仅看不清美丽未来,也无法更好地拥有出彩人生。 B . 如果心灵的窗户被“关”上了,或者蒙了尘,这些近视的学生,不仅看不清美丽未来,也无法更好地拥有出彩人生。 C . 如果心灵的窗户被“关”上了,或者蒙了尘,这些近视的学生,不仅无法更好地拥有出彩人生,也看不清美丽未来。 D . 心灵的窗户如果被“关”上了,甚至蒙了尘,这些近视的学生,不仅无法更好地拥有出彩人生,也看不清美丽未来。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当前,全球物种灭绝速度不断加快,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生态系统退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构成重大风险。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人类是一个整体,地球是一个家园。①____,自然的回报是慷慨的;当人类粗暴掠夺自然时,自然的惩罚也是无情的。良好生态环境既是自然财富,②____,关系着经济发展的潜力和后劲。中华文明历来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因此,我们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③____,又能从生态平衡中得到发展福祉。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 (2) 下列选项中,加粗的词语和文中“慷慨”所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B .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C .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D .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 8. 阅读下面的文段,请概括出幸福指数的三个要素。(每点不超过6个字)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幸福指数明显提高。要让人们不断增强幸福感,必须坚持发展,使财富更加丰饶充盈。人在社会中只有得到公正公平的对待,不受歧视,才会感到幸福。如果心理失衡,即使自己的经济收入比过去多,但看到在同样付出的情况下别人却拿得更多,也会感到不快乐。一个基本生活不愁的人,由于对钱财没有贪欲就会知足常乐;而一个腰缠万贯的人,将幸福完全物质化,在钱财上总觉得比上不足,内心就会常戚戚。

    要素一:

    要素二:

    要素三:

五、材料作文
  • 9.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阅读方式多元化的今天,你可以通过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在宽广无垠的网络空间中汲取知识;你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悦读”有形有色、有声有像的中外名著;你也可以继续手捧传统的纸质书本,享受在墨海书香中与古圣今贤对话的乐趣……

    当代青年渴求新知,眼界开阔,个性鲜明,在阅读方式的选择上不拘一格。请围绕自己的阅读方式,结合个人的体验和思考,谈谈“我的青春阅读”。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鲜明;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