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安徽省合肥市六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

更新时间:2023-08-22 浏览次数:27 类型:期末考试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色彩观对民族文化的影响具有深远意义。中华民族早于西方一千多年形成了自己的色彩体系,独特的“五色体系”成为民族文化基因中重要的文化因子。弘扬色彩文化,丰富色彩的表现语言,有助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

    “五色体系”形成于两千年前的西周。《尚书》较早有关于“五色”文字的记载:“采者,青、黄、赤、白、黑也;言施于缯帛也。”由此可知,所谓五色,即青、黄、赤、白、黑五种颜色。五色中的青、黄、赤即现代色彩理论中的蓝、黄、红三原色;在有色物质中,白与黑是通过其它任何颜色混合后难以得到的颜色,白与黑应归属为无彩色系的原色。西周时又提出“正色”和“间色”的色彩概念,正色即原色,间色是正色混合的结果。所谓“正色论”即“五原色论”,亦即赤、黄、青、黑、白五原色构成的“五色体系”。统治者视五色为尊贵和权威的象征,用五色规范章服等级制度,服务于社会礼制,对社会秩序进行了色彩美学装饰性的统一,形成独特的惟五色独尊的色彩文化,在世界色彩学发展史上独树一帜是中华民族审美意识和美学思想的反映。

    “五色体系”确立,红色被列为“正色”之首。周代章服中,以朱红服饰为尊贵。几千年来,中国人延续了祖先尚红的喜好,红色被视为吉祥、喜庆、革命的代名词,办喜事、过年节、庆丰收等都离不开红色。

    “五色体系”成为统治阶级的行为规范,紫色不入五色之列,却是间色中地位最高的。春秋第一霸主齐桓公以紫色为章服,大胆穿紫袍上朝,公然挑战五色礼制,以此显示齐国的实力,色彩成为政治斗争的工具。孔子是“五色体系”的忠实捍卫者,他从“礼”的规范出发,为最终实现“仁”的目的,反对“以紫夺朱”。紫朱之争成为历史上重要的政治事件,色彩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影响可见一斑。汉唐之后紫色被视为代表天帝居所紫微星的色彩,天子所居之地皇宫则对应称为紫宫,明清皇宫称“紫禁城”由此而来。“紫”天、“黄”地、“红”人的“天、地、人”的色彩象征从汉唐始一直影响后世。

    战国末期阴阳家部衍集先秦五行之大成,将阴阳与五行结合形成“阴阳五行”学说。阴阳五行说将五行与自然界中的五方、五音、五德、五官等事物相配属,色彩自然也被对应配属于其中。

    在秦朝,黑色是最尊贵的颜色或说是皇家专用的颜色。但凡有重大的祭祀活动,皇帝都要穿黑色的服装。宋以后,黄色象征帝王之位,成为皇室的专用色彩,是皇权的象征色彩,不可僭越。

    (改编自陈向鸿《中国传统色彩美学观念探源》)

    材料二:

    中国色彩观尤其是“五色体系”理论的形成及发展,不仅促使了艺术风格的形成,也广泛影响着当时社会人们的日常生活、宗教、礼仪诸多方面,形成了一套独特的东方色彩文化体系。几千年来,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色彩观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色彩观一直贯穿于中国传统色彩美学之中。在民族色彩文明史上,两家色彩观记录着中华民族审美精神的发展过程。

    儒家色彩观的一大特色是从“礼”的规范出发,最终实现“仁”的目的,极力维护周朝时期建立的色彩典章制度。儒家把“五色”定为正色,把其他色定为“间色”,并赋予尊卑、贵贱等级的象征意义,分别代表君、臣、民上下等级关系,色彩装饰不可混淆,更不可颠倒。除了用色彩来规范“礼”这一特点之外,儒家色彩观亦推崇其斑斓绚烂的“纯粹”美。两千年来,儒家色彩观对社会的影响不言而喻,山水画固然不能例外。古人寄情山水,期望在自然之中培养完美的人格。山水,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理想的精神家园。人们在江河、亭台、楼宇之中游玩、捕鱼、闲谈,展现出来的是一片平和的静态之美。

    孔子极力提倡中庸哲学,中庸是最高的道德境界,儒家“中庸”观念在色彩上体现为“文质彬彬”的适度的色彩装饰,体现了“配合适宜”的审美价值标准。儒家色彩观的另一主要特色是“比德”,即用色彩暗示人的品德,这一象征性手法在后世中国色彩艺术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如中国戏剧脸谱色彩,以不同色彩代表不同寓意,暗示剧中人物性格和品德,形成特有的用色程式;红色表示忠勇,黄色表示刚猛,黑色表示刚直不阿,白色表示奸诈阴险。儒家色彩观把色彩美与“仁”“德”“善”融为一体,在当时是先进的理念,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

    道家以黑色为道的象征色彩,认为黑色高居于其他一切色彩之上。道家对黑色的选择本质上是从道家的“自然天道”观出发的,是“法自然”的色彩观。老子曰:“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玄即黑,是幽冥之色。天色为玄,因为“天”在道家思想中具有产生万物的功能,显然玄(黑)色也自当有派生一切色彩并高于一切色彩的功能,所以道家的建筑以及服饰多用黑色。道家对黑色的审美态度直接影响到中国绘画的色彩美学思想,并奠定了黑色在中国绘画中的造型地位。

    《道德经》中指出“五色令人目盲”,五色令人眼花缭乱,而趋于无彩色——黑白、玄素、水墨……中国文人画家大都政治失意,逃避社会现实,有的学道参禅,避居山林,超然物外,对黑色更为崇拜,主张“黑分五色(即焦、浓、灰、淡、清)……不施丹青,光彩照人”,遮用墨色之变化,在浓淡间实现超然的艺术境界,追求以显造型,达到黑墨虚白的艺术境界。唐代画家、绘画理论家张彦远最先确认墨的正统地位——“运墨而五色具”,五颜六色无需色料敷染,仅用水墨便可传神写意,因而中国水墨山水画整体呈现深邃却也荒寒淡远之境。中国水墨山水画色彩是哲学色彩观,在宇宙论的深处,飘然出尘。静默如禅、空灵如水的中国画色彩开辟了中国文人画家的心灵世界。

    (改编自王志惠《论美轮美奂的中国传统色彩美学》)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中国的色彩体系比西方早一千多年,弘扬色彩文化有助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 B . 起初,“五色体系”中的黄色并非皇家首选,宋以后,黄色象征帝王之位,成为皇室专用色彩,不可僭越。 C . 儒家色彩观和道家色彩观的出发点不同,前者从“礼”的规范出发,后者从“自然天道”观出发。 D . 中国水墨山水画有着独特的艺术境界,体现了道家传统的哲学色彩观,开辟了中国文人画家的心灵世界。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西周时提出了“正色”和“间色”的色彩概念,统治者利用五色服务于社会礼制,形成独特的惟五色独尊的色彩文化。 B . 历史上,孔子反对“以紫夺朱”,认为间色“紫”夺走了正色“赤”的地位,夺正为“不仁”,违背了“礼”的规范。 C . 中国传统色彩观由儒家和道家两种色彩观组成,这种东方色彩文化体系促使了传统艺术风格的形成,也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 D . 儒家色彩观把色彩美与“仁”“德”“善”融为一体,显示了色彩“比德”的特色,有利于当时社会的稳定发展。
    3.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符合“五色体系”理论的一项是(   )
      A . 《礼记》:“木盈,天子丹,诸侯黝,大夫苍,土黄圭。” B . 《周礼》:“东方谓之青,西方谓之白,南方谓之赤,北方谓之黑。” C . 《宋史》:“三品以上服紫,五品以上服朱,九品以上服青,流外官及庶人并衣黄。” D . 《布经》:“业染者云,青、黄、赤诸色随人而变,亦随天气燥湿、技手巧拙而变。”
    4. (4) 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梳理中国各朝代色彩观发展的特点。
    5. (5) 阅读下面这段文字,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郭靖、黄蓉的色彩观。

      只见数十丈外一叶扁舟停在湖中,一个渔人坐在船头垂钓,船尾有个小童。

      黄蓉指着那渔舟道:“烟波浩淼,一竿独钓,真像是一幅水墨山水。”郭靖问道:“什么叫水墨山水?”黄蓉道:“那便是只用黑墨、不着颜色的图画。”

      郭靖放眼,但见山青水绿,天蓝云苍、夕阳橙黄、晚霞桃红,就只没有黑墨般的颜色,摇了摇头,茫然不解其所指。

      (金庸《射雕英雄传》第十三回)

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父亲和他的羊

    曾棠

    咱们家一辈子也发不了羊财的,以后别再想着养羊了。

    父亲说完这句话,我看见,从他深陷的眼窝子里,流露出来的不只是悲哀,还掺杂着一些说不清楚的东西。

    在此之前,父亲是很热衷于养羊的。可他养的羊,无论开始多么地健壮,最后的结果总是不尽如人意,不是产不成羔,就是一产一窝子都是公羊。公羊卖的价钱是远不如母羊的。

    还有就是那一年刚入冬,父亲养了一年的大绵羊,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里,被人悄无声息地给偷走了。

    就像有预兆,我娘做了一个有关羊的不好的梦,醒过来时屋里还挺黑。我娘怎么也睡不着了,就披衣下床,打开屋门,朝院子东南角那儿望。隐隐约约地,我娘看见栅栏门大敞开着,她惊叫了一声,就想到了那个不好的梦。

    娘疾步跑进羊圈里,大绵羊果然不见了。娘一下子跌倒在羊圈门槛上,大声哭喊起来。

    父亲趿拉着鞋,心急火燎地奔过来,傻了眼。他那张本来就少露笑意的脸上,越发地难看起来。

    天明后,院里的几个叔叔和哥哥们兵分四路,寻找蛛丝马迹。德保叔和我大哥俩人一路,踩着地上的一层薄霜,向西,顺着隐约可见的一行羊蹄印,一直撵到河崖上。一进村,大街已被扫得干干净净,羊蹄印消失了。

    父亲听到这个消息,长叹一声,就说了开头那句话。

    那只羊可是我家的大半个家业啊!父亲说出这句话,可见他心里有多么难受,更可见,羊在我父亲的心里,占据的分量有多重。

    那一年,父亲四十二岁。

    可是,四年后的1977年,也是我退学的第二年,三月会上,父亲又牵回来一只卷着毛的韩国羊。

    这一次,父亲把羊圈建在了堂屋东山的夹道里。夹道的出口被厨房挡住了,从外面是看不见羊圈存在的。并且进出羊圈,还得经过堂屋的窗前,屋里的窗下面,就是父亲睡觉的地方。父亲认为,这回肯定保险了。

    一年即将过去,腊月的一天晚上,一家人吃饭时,谈起过年的事来。我咽下一口玉米糊糊,说道:这个年,咱家肯定过不好的。

    屋里的气氛顿时冷了下来。一家人齐齐睁大眼睛看着我。就听见父亲长长地吐出一口气,骂起来:你这熊孩子,说的这是啥话啊?

    我也不知道,我为啥会说出这样一句话。

    见父亲急了,一家人都不再吱声,小心翼翼地吃起饭来。

    腊月二十夜里,父亲养的那只韩国羊,再一次被人给偷走了。

    这一回,父亲真正地闷了头。

    羊被偷,在武家坡是件很丢人的事,何况我家还不止一次羊被偷,父亲觉得窝囊!

    这狗日的偷羊贼,咋就老是惦记俺家呢!一家人的生活陷入了绝望。

    我娘像疯了一样,每天的早晨、中午、晚上吃饭时,都要爬上房顶,歇斯底里地、边哭边骂边数落偷羊贼。我娘认为,这个时间段,正是人人在家吃饭的时候,偷羊贼一定能听得见骂声。

    我家的羊被偷,一定有底线,就是卧底。娘和父亲把武家坡的人分析了一遍又一遍。某年某月某日,和某某某因为一个玉米棒子争吵过;又有某年某月某日,因为地边和某某打了一架……可是,分析来分析去,又觉得谁都不像是卧底。就因为一件鸡毛蒜皮的小事,他不至于将人置于死地吧!

    我的父母总是把任何人想象成好人。

    但我娘仍不甘心。她就用干草扎了两个草人,一个是偷羊的,一个就是那个卧底。

    娘把这两个草人放在门后头,每天做饭时,都要从锅里舀出一瓢滚热的开水,浇在草人身上,边浇开水边念咒语。据说,这样连浇七天,偷羊贼还有那个卧底,就会浑身起燎泡,现原形。

    那个年节,我娘把她的期望都倾注在偷羊贼和底线显形上,饭前开水浇草人,吃饭时上房顶哭骂。她那变了腔调的骂声,先是有点儿歇斯底里,后来就只剩下了满心的悲伤,在武家坡寒冷的年关来回地飘荡着,竟然招引来了两只大冬天里十分罕见的山马嘎子,站在我家院子西南角的榆树枝上,嘎嘎地叫着,声援我的母亲。

    原想的是等明年开春剪了羊毛,就有买化肥的钱了,再喂上一年,当幌子兴许能给我哥找上媳妇呢。

    可是,父亲的希望又一次破灭了。父亲好像彻底绝望了,连续三天一句话没说。

    这一次羊被偷,对父亲的打击太大了。他整天担心还会有人再进来,把那头半壳朗子猪也给偷走。三天后,父亲开口了,说:把猪杀了吧,现在杀了,还能给孩子们吃上一顿肉呢。要是把猪再给偷走,咱就啥也落不下了。

    那些年,猪肉可是老百姓想也不敢多想的奢侈品啊。一家人听了父亲的话,谁也没吱声。

    见没人吱声,父亲站起来,顺手抄起门后头的铁锨,将那头半壳朗子猪赶进了羊圈的角落里,然后伸出双手,猛地抓住猪的两个后腿,用力提溜起来,任凭那头半壳朗子猪绝望地嗷嗷乱叫,父亲硬是将它按进了盛满了清水的大缸里。

    可怜那头半壳朗子猪,才六十多斤就成了韩国羊的陪葬品。

    从腊月二十三那天起,我家饭菜顿顿有肉,不是猪肉炒白菜,就是猪肉炖萝卜,我们家着实过了一个“好”年。

    谁也没想到,过了年三月会那天,父亲又牵回来一只韩国羊!

    (《小小说月刊》2022年1期)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开篇交代父亲养羊的最后结果总是不尽如人意,意在为小说奠定诙谐幽默的感情基调。 B . “这个年,咱家肯定过不好的”,“我”的这句话既承接上文的叙事,也为后文情节埋下了伏笔。 C . 小说结尾父亲宰杀了半壳朗子猪,是源于羊一再被偷后的沉重打击和他对生活的彻底绝望。 D . 小说中淳朴简单的山乡人物,融入到清丽典雅的语言文字中,让人感受到浓郁的乡间色彩。
    2. (2)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开篇引用父亲的话,目的在于设置悬念,引发读者阅读兴趣,接着运用插叙交代了事情的原委和父亲说这话的原因。 B . 小说在平淡的叙述中常富有暗示性,如“四年后的1977年”,暗示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和所养的羊一再被偷的根源。 C . 小说描述母亲在羊被偷后,扎了两个草人,边浇开水边念咒语等言行,突出地表现了母亲思想的落后迷信和内心的悲伤。 D . 小说善用冲突来展开情节,如人与人、人与环境、人物内心等,既使行文波澜迭起,可读性强,也使人物形象鲜明可感。
    3. (3) 小说在刻画父亲形象时,主要运用了哪些直接描写的手法?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 (4) 小说以“羊”为中心谋篇布局,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三、文言文阅读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太尉执事: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孟子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辙生十有九年矣。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恐遂汩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过秦、汉之故都,恣观终南、嵩、华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至京师 , 仰观天子宫阙之壮,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见翰林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而辙也未之见焉。

    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辙之来也,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于人见欧阳公,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

    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然幸得赐归待选,便得优游数年之间,将归益治其文,且学为政。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矣!

    (节选自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

    1. (1)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 . 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 B . 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 C . 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 D . 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太史公,指司马迁,西汉人,著有《史记》一书,曾广览四海名山大川。 B . 为,这里指书写,与《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为国以礼”的“为”意思不同。 C . 幸,指幸运,与《阿房宫赋》中“而望幸焉”的“幸”字意思相同。 D . 京师,一般指国都、首都。也用于指称天子的军队等。这里是指第一个意思。
    3. (3)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本文具体说明了“养气”的新含义,强调了后天的修养,还论述了怎样“养气”的问题,篇末点明写作意图。 B . 苏辙曾说自己善于培养自己的浩然之气。后人看他的文章,宽大厚重、宏伟博大,充塞于天地之间。 C . 苏辙自到京城,因没有见到韩太尉而心存遗憾,所以希望能够一睹贤人的风采,来激发自己的雄心壮志。 D . 这篇以议论为主的书信体文章,言辞恳切、感情真挚、推论严密,强调了“养气”“治文”的重要性。
    4. (4)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

      ②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5. (5) 苏辙认为,“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就选文谈谈如何养“气”。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四、古代诗歌阅读
  • 4.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春题湖上

    白居易

    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

    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

    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

    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 (1) 下列对《春题湖上》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句“似画图”三字看似平淡无奇,却是对湖上春光所作的整体概括。 B . 湖上风景如画,作者却因不忍离别而心绪烦乱,故写群峰用以“乱”字。 C . 诗人写景远近有序,善用比喻,衬染分明,生动地描绘出西湖的旖旎风光。 D . 诗歌尾联一改之前绘形绘色的笔触,直抒胸臆写出西湖春色的动人力量。
    2. (2) 本诗与《钱塘湖春行》均为白居易的咏西湖春景的佳作,请结合诗句分析这两首诗情感的异同之处。
五、情景默写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登岳阳楼》中“”写诗人站在岳阳楼上,想到北方战事,倚窗涕泪交流。
    2. (2) 《阿房宫赋》中描写秦始皇喜繁华奢侈,连梁柱上光彩耀眼的钉头都比粮仓里米粒还要多的两句是:“”。
    3. (3) 古代文人墨客特别喜欢通过“水”这个意象表情达意,如“”。
六、简答题组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6月6日,我国迎来了二十四节气的第九个节气——芒种。比起立夏时,芒种的气温显著升高,雨量比较充沛。芒种表示仲夏时节的正式开始,到了芒种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忙收又忙种”的季节,各地农民抢抓农时开展农事活动,田间地头呈现一片____①____的景象。

    ____②____不仅仅来自风调雨顺的自然馈赠,更离不开农业科技的支撑。夏耕备耕的主战场,新农机、新技术扎根田间,科技感十足,从“汗滴禾下土”到“无接触式播种模式”,智慧农业给传统农业装上了高科技的“顺风耳”、“千里眼”,希望的田野上正发生着____③____的变化。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一项技术能够创造一个奇迹。扎实推进农业现代化,要把农业生产进行全流程改造,实现粮食稳产增收,改变粗放经营模式。同时,农业科技创新要围绕产业急需、农民急需,立足市场需求、着眼消费趋势,才能让更多“好种子”长出“好果子”,让更多“农把式”挑起“金扁担”。

    1. (1) 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把修改后的句子写在答题卷规定处。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3. (3) 结合所给材料给“芒种”下一个定义,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不超过60字。
七、选择 简答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夏天到了,耳边又开始响起嗡嗡嗡的声音,蚊子出来觅食了。

    很多人认为自己受蚊子欢迎是因为血型的问题,其实蚊子侦测和定位目标主要靠二氧化碳、热量、挥发性化学物质等因素,目前没有可靠的证据可以证明____。

    研究表明,蚊子喜欢深色和黑色,对人体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人体代谢排出的汗液等气味也很敏感。有两类人可能比较招引蚊子:一是____,比如肺活量大、偏胖人群和新陈代谢相对活跃的孕妇、儿童;另一类____,这类人爱出汗,皮肤表面排泄出带气味的乳酸或其他成分会招引蚊子。

    外出防止蚊虫叮咬,可以穿长袖上衣和长裤遮挡皮肤,或是在暴露的皮肤或衣物上使用驱蚊剂。若被蚊子叮咬出现不适症状,可通过外涂肥皂水、风油精、炉甘石洗剂、莫匹罗星软膏来改善不适症状。如果红肿症状比较严重或出现感染、过敏时,一定要及时就医。

    1. (1) 请在文中横线上里补写恰当的语句,使它与上下文语意连贯、内容贴切,整段文字结构完整、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
    2. (2) 下列句子中的引号和文中画波浪线处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做“发扬国光”。 B . “泥腿子专家”袁隆平又走进了安江农校的稻田,去寻找水稻的天然雄性不育株。 C . 例如杜甫有名的《登高》诗中说:“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D . 包身工没有“做”或“不做”的自由。
八、材料作文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习主席2023新年祝福

    总有奋不顾身的相信,总要坚韧恒久的勇气。——《南方周末》2023新年贺词

    即使暂时迷茫,也要努力发光。——张桂梅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