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湖北省武汉市华中师大一附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语...

更新时间:2023-07-30 浏览次数:21 类型:期末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王安石的变法是一次伟大的政治实践。我们不能因为皇权制度的束缚和一时的成败,就彻底否定这次改革。“失败者”王安石,其实有一个更准确的大历史定位,那就是“探路者”:他的变法深刻地影响了之后的中国历史,也为千年之后的社会变革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启示。

    王安石对北宋以后的中国历史有哪些影响呢?

    首先,“变法”的失败,让南宋之后的思想家们对王安石的改革路径进行反思。比如朱熹,他觉得理想的改革者,必须既是最顶级的学问家、思想家、政治家,同时还要有稳定的、不受干扰的政治环境。这些条件想要完全具备,几乎是不可能的。对于改革者来说,更现实的做法是什么呢?理学家的回答是“必有《关雎》《麟趾》之意,方可以行周官法度”。也就是要先从基层做起,通过教化百姓、移风易俗,建立起一套普遍的社会共识和社会秩序,一代代人前赴后继,这才是能够长期持续并真正产生实际效果的“变革”。因此,南宋以后,理学家们特别重视办书院、建祠堂、搞童蒙教育,把儒家的忠孝节义、家国情怀向普罗大众输送,与基层社会进行更紧密的结合。

    其次,王安石变法重在“道理”二字。北宋中期,王安石、周敦颐、张载、邵雍、二程这些思想家们将“道理”二字的内涵阐述得丰富且深刻。所谓“道理”,既包括自然的法则规律,也包含人心中的良知和道德情感,同时还包括政治与社会生活中的标准与规范。这些思考探索,开启了宋明理学的先声,启发了朱熹、王阳明、王夫之等后世的哲学家;又通过西方传教士的转译,间接影响到了莱布尼茨、伏尔泰等欧洲思想家,对于西方近代的启蒙运动产生推动作用。

    最重要的是,它让“天理”“良知”这些哲学概念,镌刻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灵世界深处,成为现代人三观的基石。今天的中国,可以没有统一的宗教信仰和生活习惯,却有着共同的道德意识和家国情怀。如此既可以避开宗教的非理性因素,又能建立起类似于宗教的,甚至比宗教更强大的群体凝聚力。所以说,王安石和他们那一代人的思想、行动,给中国文明深深地扎了一个根子。

    最后,王安石变法埋下了一颗变革的种子。王安石仿佛是一个“穿越者”,在他的时代没有得到足够的理解和认同,但是他把“变革”这颗种子埋了下来,在大历史的演变中不断地积蓄势能。

    晚清时期,保守的政治与思想文化越来越难以压抑中国社会中累积下来的深刻矛盾。这时候大家回顾王安石,忽然发现他的政治经济思想与国家治理观念,与近代西方探索出的很多发展路径不谋而合。比如通过消费刺激经济增长、由国家主导金融信贷、政府对市场的管控、基层社会的网格化管理……这些在传统社会被士大夫们视作异端邪说的治理手段,到近现代却成为司空见惯的模式。

    更重要的是,王安石用他的变法,揭示出一个朴素却又深刻的道理:并不是“存在即合理”,而是“变革才合理”。变革并不一定能带来最好的结果,但变革作为一种态度和方向是必不可少的。今天的中国,经历了浴火重生的蜕变,所谓“改革是中国发展最大的红利”。王安石种下的这颗种子,经过千年历史的浮沉涵养,终于开花结果,也让我们对未来抱有更多的信心和期待。

    (摘编自雷博《“失败”与“探路”:王安石变法的历史政治学研究》)

    材料二:

    庆历七年,王安石以大理评事出任明州鄞县知县。这是他第一次主政一方。到任后,王安石积极整顿田赋,增加官府财政收入;在青黄不接时,将县库存粮低息放贷给百姓,待秋收后加息归还;还改差役为雇役,要求各家各户联保,维护社会治安。这些举措大多成为王安石在熙宁变法期间推出改革措施的蓝本。

    嘉祐三年,王安石写就著名的《上仁宗皇帝言事书》。这封上书引起了时为皇子的赵顼的注意。有进取心的皇子迫切想要改变宋廷之困,当他注意到满腹经纶、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的王安石后,感觉终于找到了一位治世能臣,可以辅佐自己谋求变法。治平四年,宋神宗继位不久,就问“安石今在甚处”。

    熙宁二年,王安石出任参知政事,拉开熙宁变法帷幕。两年后,王安石上书《乞改科条制札子》,熙宁兴学鸣锣登场。熙宁兴学的主要内容概括而言:一是改革学校制度,创立太学“三舍法”;二是改革科举制度,罢废明经诸科,增加进士取人额;三是编订《三经新义》,统一学校教育和科举考试内容;四是整顿地方学校,发展武学、律学和医学等专科学校。王安石期待通过施行以上举措,能够培养出“经世务”的优秀人才。为此,他不惜与群臣激辩,甚至高呼“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这场兴学运动对官学教育的改革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摘编自赵龙《王安石: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

    1.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南宋之后的儒家思想家们汲取王安石变法失败的教训,变革时会采取更有效的与基层社会紧密结合的“变革”方式。 B . 今天的中国没有统一的宗教信仰却有共同的家国情怀,这与王安石那一代思想家们对“天理”“良知”的探索有关。 C . 称王安石为“穿越者”,是因其思想具有超前性,近现代社会的许多发展路径便是借鉴他的政治经济思想和治国理念。 D . 熙宁兴学是一次涉及教材、学校、考试制度等多方面内容的教育改革,目的是培养国家需要的优秀人才,但遇到了群臣阻挠。
    2.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作者认为从大历史的角度看,王安石变法深刻地影响了后来的中国历史,在思想上为民族文明注入了理性内核。 B . 君权体制下的改革,既需变革者有思想才华,更依赖帝王的意志和权力,神宗的支持是熙宁变法能施行的关键。 C . 出任明州鄞县知县主政一方的经历,让王安石能将思想与实践结合,熙宁变法的改革措施在此时部分初步成型。 D . 正是王安石种下了变革的“种子”,当今中国才能越来越表现为一个不惧变革、勇于迎接挑战的政治文化共同体。
    3. (3) 下列古人的言论,与材料一作者对王安石的态度最接近的是( )
      A . 韩琦:安石为翰林学士则有余,处辅弼之地则不可。 B . 司马光:人言安石奸邪,则毁之太过;但不晓事,又执拗耳。 C . 朱熹:以文章节行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经济为己任。 D . 曾巩:巩之友有王安石者,文甚古,行称其文。
    4. (4) 列宁称赞王安石是“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他的改革对中国历史产生了哪些影响?
    5. (5) 放眼中国甚至全人类的未来,王安石的变法能给我们什么启示?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示众

    鲁迅

    首善之区的西城的一条马路上,这时候什么扰攘也没有。酷热满和在空气里面,到处发挥着盛夏的威力。许多狗都拖出舌头来,连树上的乌老鸦也张着嘴喘气。远处隐隐有两个铜盏相击的声音,使人忆起酸梅汤,依稀感到凉意,可是那懒懒的单调的金属音的间作,却使那寂静更其深远了。

    只有脚步声,车夫默默地前奔,似乎想赶紧逃出头上的烈日。

    “热的包子咧!刚出屉的……”

    十一二岁的胖孩子,细着眼睛,歪了嘴在路旁的店门前叫喊。声音已经嘶嗄了,还带些睡意,如给夏天的长日催眠。

    他旁边的破旧桌子上,就有二三十个馒头包子,毫无热气,冷冷地坐着。

    像用力掷在墙上而反拨过来的皮球一般,他忽然飞在马路的那边了。在马路那边的电线杆旁边,其时也站定了两个人:一个是淡黄制服的挂刀的面黄肌瘦的巡警,手里牵着绳头,绳的那头就拴在别一个穿蓝布大衫上罩白背心的男人的臂膊上。这男人戴一顶新草帽,帽檐四面下垂,遮住了眼睛的一带。但胖孩子身体矮,仰起脸来看时,却正撞见这人的眼睛了。那眼睛也似乎正在看他的脑壳。他连忙顺下眼,去看白背心,只见背心上一行一行地写着些大大小小的什么字。

    刹时间,也就围满了大半圈的看客。待到增加了秃头的老头子之后,空缺已经不多,而立刻又被一个赤膊的红鼻子胖大汉补满了。这胖子过于横阔,占了两人的地位,所以续到的便只能屈在第二层,从前面的两个脖子之间伸进脑袋去。

    秃头站在白背心的略略正对面,弯了腰,去研究背心上的文字,终于读起来:

    “嗡,都,哼,八,而,……”

    胖孩子却看见那白背心正研究着这发亮的秃头,他也便跟着去研究,就只见满头光油油的,耳朵左近还有一片灰白色的头发,此外也不见得有怎样新奇。但是后面的一个抱着孩子的老妈子却想乘机挤进来了;秃头怕失了位置,连忙站直,文字虽然还未读完,然而无可奈何,只得另看白背心的脸:草帽檐下半个鼻子,一张嘴,尖下巴。

    又像用了力掷在墙上而反拨过来的皮球一般,一个小学生飞奔上来,向人丛中直钻进去。但他钻到第三——也许是第四——层,竟遇见一件不可动摇的伟大的东西了,抬头看时,蓝裤腰上面有一座赤条条的很阔的背脊,背脊上还有汗正在流下来。幸而在背脊尽头发见了一条空处,透着光明。他刚刚低头要钻的时候,只听得一声“什么”,那裤腰以下的屁股向右一歪,空处立刻闭塞,光明也同时不见了。

    但不多久,小学生却从巡警的刀旁边钻出来了。他诧异地四顾:外面围着一圈人,上首是穿白背心的,那对面是一个赤膊的胖小孩,胖小孩后面是一个赤膊的红鼻子胖大汉。他这时隐约悟出先前的伟大的障碍物的本体了,便惊奇而且佩服似的只望着红鼻子。

    “他,犯了什么事啦?……”

    大家都愕然看时,是一个工人似的粗人,正在低声下气地请教那秃头老头子。

    秃头不作声,单是睁起了眼睛看定他。他被看得顺下眼光去,过一会再看时,秃头还是睁起了眼睛看定他,而且别的人也似乎都睁了眼睛看定他。他于是仿佛自己就犯了罪似的局促起来,终至于慢慢退后,溜出去了。一个挟洋伞的长子就来补了缺;秃头也旋转脸去再看白背心。

    长子弯了腰,要从垂下的草帽檐下去赏识白背心的脸,但不知道为什么忽又站直了。于是他背后的人们又须竭力伸长了脖子;有一个瘦子竟至于连嘴都张得很大,像一条死鲈鱼。

    巡警,突然间,将脚一提,大家又愕然,赶紧都看他的脚;然而他又放稳了,于是又看白背心。

    然而形势似乎总不甚太平了。抱着小孩的老妈子因为在骚扰时四顾,没有留意,头上梳着的喜鹊尾巴似的“苏州俏”便碰了站在旁边的车夫的鼻梁。车夫一推,却正推在孩子上;孩子就扭转身去,向着圈外,嚷着要回去了。老妈子先也略略一跄踉,但便即站定,旋转孩子来使他正对白背心,一手指点着,说道:

    “阿,阿,看呀!多么好看哪!……”

    挟洋伞的长子也已经生气,皱眉疾视着肩后的死鲈鱼。大约从这么大的大嘴里呼出来的热气,原也不易招架的,而况又在盛夏。秃头正仰视那电杆上钉着的红牌上的四个白字,仿佛很觉得有趣。胖大汉和巡警都斜了眼研究着老妈子的钩刀般的鞋尖。

    “好!”

    什么地方忽有几个人同声喝彩。都知道该有什么事情起来了,一切头便全数回转去。连巡警和他牵着的犯人也都有些摇动了。

    路上是车夫们默默地前奔,似乎想赶紧逃出头上的烈日。大家都几乎失望了,放出眼光去四处搜索,幸而终于在相距十多家店铺远的路上,发见了一辆洋车停放着,一个车夫正在爬起来。

    圆阵立刻散开,都错错落落地走过去。车上的坐客依然坐着,车夫已经完全爬起,但还在摩自己的膝髁。周围有五六个人笑嘻嘻地看他们。

    “成么?”车夫要来拉车时,坐客便问。

    他只点点头,拉了车就走;大家就惘惘然目送他。起先还知道那一辆是曾经跌倒的车,后来被别的车一混,知不清了。

    马路上就很清闲,有几只狗伸出了舌头喘气;胖大汉就在槐阴下看那很快地一起一落的狗肚皮。

    老妈子抱了孩子从屋檐阴下蹩过去了。胖孩子早已回到原来的位置,歪着头,挤细了眼睛,拖长声音,瞌睡地叫喊——“热的包子咧!荷阿!……刚出屉的……。”

    一九二五年三月一八日(有删改)

    1. (1)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围观群众不仅看示众的犯人、看摔倒的车夫,还看巡警、看电线杆上的文字、看狗肚皮,甚至互相看,可见他们对什么都充满兴趣,想要一探究竟。 B . 小说中的人物语言极少且碎片化,是因为人们在高压统治下不敢发出质疑的声音,鲁迅借此表达对国民“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失望。 C . 围观民众没有文化,看不懂“白背心”上用文字书写的“罪状”,所以他们只能看热闹,鲁迅便将这教育落后导致的国民愚昧拿出来“示众”。 D . 无论是被示众的人,还是围观示众的人,最终都变成了“被看”的“玩物”,这如同成名的儿子、格里高尔,是“人变成非人”的异化。
    2. (2)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对“白背心”的身份、罪名等重要信息秘而不宣,既制造悬念,引发读者的好奇,同时也成为情节发展的动力。 B . 用“不可动摇的伟大的东西”“一座”“伟大的障碍物”等词语来形容“赤膊的红鼻子胖大汉”,反差中颇有讽刺意味。 C . 胖孩子带着睡意的叫卖声,既以声衬静写出盛夏马路上的寂静和清闲,又首尾呼应,暗示社会的死寂与众人的浑噩。 D . 小说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没有主要人物,只是截取生活中一次寻常的“示众”场景,却揭示了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
    3. (3) 本文人物众多,人物称谓别具特色,如“胖孩子”“白背心”“秃头”“长子”“死鲈鱼”……,请分析文中称谓的特点及表达效果。
    4. (4) 本班将开展思辨性阅读讨论会,你们小组讨论的主题是“鲁迅小说中‘热与冷’的对比”,请以《示众》为例对此进行简要阐释。
二、古代诗文阅读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 , 获楚、魏之师,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节选自李斯《谏逐客书》)

    材料二:

    左师公曰:“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没死以闻!”太后曰:“敬诺。年几何矣?”对曰:“十五岁矣。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对曰:“甚于妇人。”太后笑曰:“妇人异甚!”对曰:“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曰:“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左师公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太后曰:“然。”

    左师公曰:“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曰:“无有。”曰:“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曰:“老妇不闻也。”曰:“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 , 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太后曰:“诺。恣君之所使之。”

    (节选自《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注】①左师公:这里指触龙。②燕后:赵太后的女儿,嫁给燕王为后。③长安君:赵威后的小儿子。

    1. (1)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而臣衰A窃B爱怜之C愿D令得补黑衣E之数F以卫王宫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举,指攻占,《阿房宫赋》中“函谷举”的“举”表示被攻占,两者用法不相同。 B . 杜,指堵塞、封闭,与成语“防微杜渐”中的“杜”字在词义上是不相同的。 C . 向使,指假使,与《六国论》中“向使三国各爱其地”中的“向使”词义是相同的。 D . 填沟壑、山陵崩,是“死”的委婉语,前者为自谦,后者用于诸侯帝王或当权者。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李斯用大量的历史事实进行举例论证,充分说明强秦的历史无可辩驳的就是任用客卿实现称霸一方直至统一天下的发展史。 B . 触龙恳切地为自己的孩子舒祺请托,其目的是让太后产生共鸣,从而引出她的心事,果然很快就勾起了太后的爱子之情。 C . 太后不仅“笑”了,而且饶有兴趣地与触龙争论谁更疼爱幼子的问题,这就为下一步展开谈论如何爱子的话题奠定了基础。 D . 触龙在说服太后认可自己的道理后,又结合历史教训,告诫太后,一定要让长安君先为国家立功,再给他封赏土地和珍宝。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

      ②对曰:“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

    5. (5) 李斯和触龙都达到了说服对方收回成命的目的,在选文中他们各自阐述了什么观点?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
  • 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雨过偶书

    王安石【注】

    霈然甘泽洗尘寰,南亩东郊共慰颜。

    地望岁功还物外,天将生意与人间。

    霁分星斗风雷静,凉入轩窗枕簟闲。

    谁似浮云知进退,才成霖雨便归山!

    【注】此诗写于熙宁七年(1074年),王安石变法第六年,朝臣以旱灾为由猛攻新法,王安石六次上书,自请罢相,本诗为他罢相后所作。

    1. (1) 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开篇描写了大雨过后田野乡村的欢乐场景,一个“慰”字表现出了百姓对及时雨的渴求。 B . 诗的颔联指出一年的农业收成需要借助意料之外的雨,上天保障了人间商品经济的繁荣。 C . 雨后风雷平息,星斗渐现,暑尽凉来,令人舒适,这一场甘霖之雨也慰藉了王安石苦心。 D . 本诗状物态,体物情,这场“雨”可感可爱,同时借云情言己志,两相契合,妥帖自然。
    2. (2) 《易经》中说:“知进退,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结合这首诗,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 (1) 魏征认为,法制是国家稳定的基础,不应以统治者的喜怒为转移随意赏罚,在《谏太宗十思疏》里他劝诫太宗:“”。
    2. (2) 六国为秦所灭,秦历二世而亡,这一段史实历来深受关注。杜牧《阿房宫赋》探讨秦国速亡的原因,认为秦朝统治者穷奢极欲以致族灭,感慨如果“”,将使后来人再感叹我们的悲剧;苏洵有感于北宋朝廷妥协苟安的行为,在《六国论》中借“”一句,来警醒统治者不要受制于强敌的威势。
    3. (3) “澄江”,清澈的江水,古人经常把它写入诗词,描摹出优美的山川图景,比如“”。
三、语言文字运用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空间探索领域,国际空间站无疑是一名老将,庞大的规模让其内部加压容积高达915.6立方米,总体积1200m3。相比之下,天宫空间站的设计更加精细和实用,尽管天宫空间站在重量和体积上远小于国际空间站, A 。即使在重量相差239吨的情况下,天宫空间站的内部空间与国际空间站的内部空间差距并不大。

    在天宫空间站的设计过程中,①20立方米的空间被专门预留给了运动区域。②这是考虑到宇航员在微重力环境下的生活和工作,③他们需要定期进行体能训练,④以改善肌肉萎缩和骨质疏松等由长期在无重力环境下导致的健康问题。⑤针对这一需求,⑥设计者们鬼斧神工地将运动设备,⑦包括跑步机和阻力训练设备,⑧安装在舱壁上。⑨这种安装方式不仅节省了空间,⑩而且这些设备在微重力环境下能够稳定工作。

    在科研设备的配置上,天宫空间站的设计者们对每个实验舱的空间利用做出了充分规划。那些常规监测的设备被设置在舱内易于观察的地方,以方便快速获取科研数据;需要手动操作的设备则被放置在宇航员容易到达的地方,这样就能 B 。据估计,宇航员在天宫空间站中进行科研工作的效率,比传统的地面实验室提高了约20%。

    1. (1)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 (2) 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量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说着,便用帕拭泪。贾母笑道:“我才好了,你倒来招我。你妹妹远路才来,身子又弱,也才劝住了,快再休提前话。”这熙凤听了,忙转悲为喜道:“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记了老祖宗了,该打,该打!”

    宝玉早已看见多了一个姊妹,便料定是林姑妈之女,忙来作揖。厮见毕归坐,细看形容,与众各别: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宝玉看罢,因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贾母笑道:“可又是胡说,你又何曾见过他?”宝玉笑道:“虽然未曾见过他,然我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亦未为不可。”

    1. (1) 涵泳是对文学艺术作品反复玩味和推敲,以获得其中之味。阅读经典尤其需要涵泳,请品味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语句,完成下面的填空题。

      这段话中,王熙凤不仅称赞了林黛玉,还间接称赞了,表现了她善于的性格特点;但是,若单纯从交际语言角度看,我们又不得不佩服她

    2. (2) 请指出文中画横线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3. (3) 下列句子中,和“似蹙非蹙”“似喜非喜”中的“似……非……”表意相同的一项是( )
      A . 因火,如花不待春。 (白居易《和杜录事题红叶》) B . 此星辰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 (黄景仁《绮怀》) C . 花还似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苏轼《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D . 人言善书必善画,此语是而也。 (郑孝胥《为葱奇题罗两峰画竹卷子》)
四、写作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怕”字,由“心”和“白”构成。什么人才会“怕”?就是那些内“心”一片空“白”的人。

    对此,你有怎样的感悟与思考?请联系现实生活,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