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江西省九江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更新时间:2023-07-24 浏览次数:15 类型:期末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材料一: 

     经典与名篇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人们一般不会做深入思考,常常会把经典与名篇连用或混用。 

     “经典”一词,本是专就著作而言,人们把一些重要而又有指导性质的书称为经典。中国古代的《四书》《五经》是经典,但是属于儒家、儒术的经典。此外,道家、佛教也都有各自的经典,如老子的《道德经》便被视为道家的经典,《六祖坛经》便是中国佛教的经典。随着经典一词在运用上的扩大和延伸,也发展到文学领域来了,我们会把有些有影响力的文学名著,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乃至《李太白集》《杜工部集》,也叫作文学经典。外国文学名著,如雨果的《悲惨世界》、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狄更斯的《双城记》等小说,也便称为了外国文学经典。 

     再到后来,“经典”一词在文学领域又有了进一步的延伸和发挥。有些人把有些历代传诵、反复入选的著名诗歌或单篇散文,也称为经典。如一提到李白的《将进酒》或《静夜思》,或是杜甫的《登高》、王维的《渭城曲》,或是苏轼、陆游的某些词,老师便会说:“这可是经典名篇,要记住,最好要背出来。”于是,在《唐诗三百首》《古文观止》之后,又便有了《唐诗经典选读》《宋词经典选读》等。其实,这都是一些诗、词、作品的选编,并不是原来的著作本身。有些甚至还称“金典”,有意识地标新立异,吸引人的眼球。 

     在西方也有人说,那经常挂于嘴上的就是经典。其实,能称得上经典的文学作品,应该具有文学史意义,并在艺术上具有相当的代表性和影响力。而有些文学作品尽管很有名,至今流传,足称名篇,但未必具有文学史意义,仅仅只是名篇而已。这是经典与名篇的最大区别。 

     中国古代的文学经典与名篇大致有三种情况:一、有些既是经典,又是代代相传的名篇。如王维的《红豆》等五绝,王昌龄的《出塞》等七绝,苏轼的《赤壁怀古》诸豪放词,柳永、秦观、李清照等一些杰出的婉约词,司马迁的《项羽本纪》、韩愈的《师说》、柳宗元的《永州八记》等散文,马致远的《天净沙》等散曲,均属此类。二、有些是经典,却未必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如《诗经》中的经典诗篇很多,但人们除了能记住《关雎》等数篇以外,其他就很难记住了。此外,像阮籍的《咏怀》诗、左思的《咏史》诗、潘岳的《悼亡》诗,谢灵运的《登池上楼》等山水诗,也都是公认的诗中经典,却都不是流传甚广的名篇。三、有些仅是流传的名篇,却难称经典。除了上面提过的杜牧的《江南春绝句》以外,苏轼、杨万里也是宋代乃至中国历史上的绝句高手,写过很多脍炙人口的七绝,但像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二首之一,杨万里的《过宝应具新开湖》等篇,虽流传至今,但有唐人和王安石的绝句在前,文学史的意义已不大。 

     为何唐宋诗词经典多脍炙人口,成为名篇,而之前的经典难成名篇?这里的原因是夕万面的。第一,口语化。中国的诗歌发展到唐代,进入了一个口语化的时代。像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等句,与现代的诗毫无二致,简直就像现代人写的。但在唐以前的大量诗篇,包括《诗经》《楚辞》以及曹植、阮籍等大家诗作,都未口语化,只有《古诗十九首》中一些诗句接近口语,但只是个别现象,远不如唐诗那样大量涌现。诗能口语化,便明白如话,一听就懂,也就易记易背,容易流传。第二,格律化。中国的诗歌发展到唐代,又进入了一个格律化的时代。尽管在唐以前,沈约曾创“四声八病”之说,有些符合平仄要求的五言绝句也已出现,但格律诗的全面出现,是在唐代全面兴盛的,以致成为唐代诗歌的主要潮流。这种诗歌的格律化和格律在诗歌中的普遍使用,有一个很大的好处,就是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性,使诗读起来更加朗朗上口,易记易背。 

     (摘编自《光明日报》孙琴安《经典与名篇》) 

     材料二: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学经典。这些经典历经岁月沧桑依然散发着永恒魅力,它融化在民族精神的血脉之中,成长为集体无意识。正因为如此,各民族的人民才会像珍爱宝藏一样珍爱自己的经典,反复地阅读它,持久地阐释它。历史悠久的中华民族尤其不乏经典,没有经典,就难有民族精神的表达。捍卫经典就是捍卫民族的历史和文化。 

     如刘勰所言:“时运交移,质文代变。”文学的历史长河流淌到我们这个时代,一定会被打上我们这个时代的烙印,而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学一定会有属于自己的经典。有学者指出现代时期的“鲁郭茅巴老曹”,就是现代文学中的经典作家。他们的作品因为葆有各自的思想价值与艺术特性,已成为现代时期不可替代的文学标记,正是经由他们,古典文学才得以成功地过渡到当代,开启了中国文学发展历史的新纪元。 

     我们现在所需要的,是把文学经典的标尺应用于当下,以创意的形式负载精神的内涵,以典型的形象反映时代的情绪,并葆有鲜明的艺术风格与民族气派上看,当代文学前30年中的赵树理、孙犁、柳青、周立波、马烽等,因为分别创作了具有时代标记的重要作品,并营造了自己独有的艺术天地。而当代文学后30年中,写出了《白鹿原》的陈忠实,写出了《红高粱》的莫言,写出了《秦腔》的贾平凹,写出了《尘埃落定》的阿来,写出了《长恨歌》的王安忆,也都可视为经典性的作家。21 世纪的现实,与革命战争年代的社会生活相去甚远,但是,“红色经典”仍然是今天读者丰富精神世界的重要资源。《红旗谱》《红岩》《红日》等作品先后被改编为电视连续剧,根据左联作家叶紫的小说改编的《星火》创下了当年央视收视率的新高。那些为了民族的新生而浴血奋战、舍生取义的英雄,无论在哪个时期、什么样的社会语境下,都是需要的,都是必须肯定的。我们不必讳言“红色经典”有其自身和时代的局限,但是,在文化和文艺日益多元化的今天,它对于物质至上、欲望横流的警示,它对于正义、平等的吁求,它对于底层的苦难和受压迫民众的同情和尊重,都是当下的许多文艺作品所忽略乃至根本无视的。 

     一个民族的文学经典,是这个民族的精神史诗,记录了民族的心灵和情感,标识着共同的审美追寻和价值认同。而今,身处信息时代,各种新鲜资讯和时尚诱惑无处不在,经典陷入了尴尬:被时尚所惑,远离经典;以历史重估的名义,颠覆经典;在娱乐化浪潮的蛊惑下,消费经典……没有自己文学经典的民族是可悲的,有了经典却不知道珍惜更加可悲。 

     (摘编自《人民日报》“文学观象”:《捍卫文学经典》)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儒、道、佛三家重要而又有指导性的专著被称为经典,此后人们把有影响力的文学名著都称为经典。 B . 有人把历代传诵、反复入选的著名诗歌或单篇散文称为经典,这是混淆了经典与名篇的概念及内涵。 C . 经典必须具有文学史意义,而西方人认为的“经常挂于嘴上的”就可以成为经典,这一观点值得商榷。 D . 经典记录了民族的心灵和情感,维系共同的审美追寻和价值观念,和民族精神血脉相连,不可分割。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与材料二中都提到了“文学经典”,不过对于二者论述的目的和意义不尽相同。 B . 从文学发展的历史来看,经典如果要成为名篇,“易记易背”的优势起到了很大作用。 C . 材料引用刘勰的话证明经典具有时代性,经由作家可开启中国文学发展史的新纪元。 D . 文学经典的标尺既可以评判古典文学,也可以用来评判现当代文学甚至新时代文学。
    3. (3) 下列选项中既是经典,又是名篇的一项是(   ) 
      A . 刘向《战国策》 B . 刘义庆《世说新语》 C . 岳飞《满江红》 D . 鲁迅《故事新编》
    4. (4) 请简要概括材料一的行文思路。 
    5. (5) 新时代的青年人如何“捍卫文学经典”?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的看法。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摸灯 

     宋以柱 

     宋学利,淄博人士,生长在沂河岸边。外地人都管淄博人叫“淄博鬼子”,这个称呼的意思里,至少有鬼点子多这一点。宋学利就属于鬼点子多的人,而且是从小就鬼点子多。 

     宋学利上面有三个姐姐,下面还有一个妹妹、一个弟弟。人多地少,地少人就穷,吃不饱饭的家庭也比比皆是。宋学利家里就经常断顿,吃了上顿,没了下顿。往上看,宋学利抢不过姐姐;往下看,有弟弟妹妹,照顾不到自己。宋学利就只有自己想办法,把自己的肚子喂饱。用他自己的话说,每天只考虑一件事,怎么弄到吃的,不论生的、熟的、活的、死的,都能往肚子里塞。 

     宋学利上到小学三年级,就坚决回家了。至今,宋学利对自己幼年失学还耿耿于怀。当时,不去学校半年了,爹娘还不知道。用他自己的话说,肚子饿得咕噜咕噜响,根本就坐不住,怎么学字?不去读书,时间多了,就有的是机会把自己的肚子填满,田野里的瓜果梨枣,山上的蚂蚱蝎子蛇兔子老鼠,河里的鱼鳖虾蟹,统统往肚子里塞。别人说不能吃的,他也给自己找一个能吃的理由,想尽办法把它吃进肚子里。 

     “老鼠肉酸唧唧的,不好吃。”宋学利说的时候,还龇牙咧嘴的,好像那年的老鼠肉还没有咽下去。 

     每年过年之前的那一两个月,还有过了年清明节前后,是最挨饿的时候。因为人口多,家里的粮食得计算着吃。加之隆冬时节,白茫茫或者黑乎乎的大地那么干净,肚子里就越发空得慌。这时候,就显出宋学利鬼点子多了。年前那一段时间,宋学利基本不在家。一大早,吃上一碗黑乎乎的地瓜干子饭,挎着提篮,扛着镢头,专去田间地头。干吗?地里可没有丁点粮食,比和尚头还干净。哪里有?老鼠窝里。宋学利聪明不?找到一个老鼠洞,只管往下挖,时间不长,就有老鼠吱吱叫着,从不远处的另一个洞里窜出来。高粱、地瓜干、地瓜、玉米、豆子、豆角,就是一个小粮囤。宋学利一点也不客气,扒拉扒拉,全装篮子里。家里人没有一个嫌脏的,几个姐姐也悄悄地跑野地里挖老鼠洞。一家人都小心翼翼的,生怕被别人知道。可是能不知道吗?村里人也开始去野地里挖老鼠洞。 

     宋学利带头挖老鼠洞那一年,沂河两岸的老鼠几乎绝了种。 

     有时候,能挖到冬眠的蛇,一家人都不敢吃,嗷嗷叫着跑开。只有宋学利一手逮着蛇头,一手一撕到底,剥了蛇皮,整条整条地摁到锅里煮,快到熟的时候,撒上一把盐粒,白花花的大半锅,冒着香气。宋学利一个人把头埋进锅里,一个劲地吃。直到最后,只剩下几条蛇骨,在锅里刷啦刷啦响。日子慢慢地往前挨。 

     挨过年,宋学利又瞄准了清明节。 

     每年的清明节,是必须要去给祖上上坟的。清明节这一天,一个家族的后辈,总要在家族的祖坟那儿集合,一块给先人们上酒上菜压坟头纸添新土,如果有谁家的后辈不到,总会被别人指责一年。没有儿子的家庭,闺女也要从婆家赶来,代使男孩的义务,上香磕头压纸添土。最重要的一点,是要给先人们上灯。 

     黎明即起,去地窖里取胡萝卜、青萝卜,洗净,男主人用一把小刀,又割又雕,做出一个个精致的胡萝卜灯、青萝卜灯,中间插一根缠满棉花的灯芯,倒满豆油,备用。讲究的人家,还要割花边,从有花边的灯沿往下,还要割出类似女人腰的弧度,极漂亮。不管家里有多困难,女主人总要想办法弄一点白面,做面灯,和做馒头一样和好面,用手制成有腰有底座有花边的面灯,上锅蒸熟。等晚上上灯的时候,顺灯芯倒油。油燃尽后的面灯,是美味。尤其是在几乎见不到白面的年代。 

     家里门口上灯,可以用胡萝卜灯、青萝卜灯。到天黑下来的时候,家家户户都要派出一个成年人去祖坟上上灯,就必须是面灯。沂河西岸有一片坟地,是村里大户人家的祖坟。宋学利瞄准了这块坟地里的灯。黑天半夜,宋学利不敢去。第二天早起,还黑着天,宋学利就提了一个破竹篮,深一脚浅一脚,往坟地那儿跑。 

     到坟地那儿,天还没露亮,对面看不清人脸。宋学利连摸了几个坟前的供桌,都是空的。他就感到纳闷,老规矩定好的,给先人上的灯,是不准往回拿的。怎么会没有呢?宋学利脑子快,他立刻就知道,早有人来了,或许还没有走呢,他悄悄蹲下来,等着看个究竟。 

     天渐渐变成灰白,他才看清,在坟地深处,有一个穿白色上衣的人,正在挨个坟前寻找。那是一个不久前死了丈夫的女人,身前大大小小四个孩子。宋学利叹了口气,悄悄地离开了。 

     “再怎么着,我也不能欺负女人,和寡妇家的孩子抢吃的。”他和我说这些话的时候,手里把玩着一个灯,青铜的,有很好看的花边,花边以下有女人腰身一样的曲线,灯碗中央是一根灯芯,也是铜的。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开篇写宋学利的外号“淄博鬼子”,既表明他的籍贯,也突出他鬼点子多的特点。 B . 小说交代宋学利的家庭情况,孩子一多,父母不重视他,他辍学半年多父母还不知道。 C . 宋学利和家人挖老鼠洞找粮食,开始并不想让别人知道,但后来大家还是跟着学会了。 D . 小说写宋学利看清坟地深处的女人的“白色上衣”,这和她“死了丈夫”的身份相符。
    2. (2)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按照时间顺序一一展开情节,采用第三人称的角度讲述宋学利的故事,全面客观。 B . 小说善于描摹细节,如“黑乎乎的地瓜干子饭,挎着提篮,扛着镢头”等,细致形象。 C . 小说写清明节上坟给先人上灯,男人雕萝卜灯、女人做面灯等内容,体现了民情民俗。 D . 小说语言平易质朴,有口语气息,如“宋学利聪明不?”“嗷嗷叫着跑开”,活泼有趣。
    3. (3) 小说的标题是“摸灯”,为什么小说前半部分却一直在写宋学利的“吃”? 
    4. (4) 小说的最后一段别具匠心,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涉务 

     (南北朝)颜之推 

    士君子之处世,贵能有益於物耳,不徒高谈虚论,左琴右书,以费人君禄位也!国之用材,大较不过六事:一则朝廷之臣,取其鉴达治体,经纶博雅;二则文史之臣,取其著述宪章,不忘前古;三则军旅之臣,取其断决有谋,强干习事;四则藩屏之臣,取其明练风俗,清白爱民;五则使命之臣,取其识变从宜,不辱君命;六则兴造之臣,取其程功节费,开略有术:此则皆勤学守行者所能办也。人性有长短,岂责具美于六涂哉?但当皆晓指趣,能守一职,便无愧耳。

     吾见世中文学之士,品藻古今,若指诸掌,及有试用,多无所堪。居承平之世,不知有丧乱之祸;处庙堂之下,不知有战陈之急;保俸禄之资,不知有耕稼之苦;肆吏民之上,不知有劳役之勤:故难可以应世经务也。晋朝南渡,优借士族,故江南冠带有才干者,擢为令仆已下尚书郎、中书舍人已上,典掌机要。其馀文义之士。多迁诞浮华,不涉世务,纤微过失,又惜行捶楚,所以处於清高,盖护其短也。至於台阁今史,主书监帅,诸王签省,并晓习吏用,济办时须,纵有小人之态,皆可鞭枚肃督,故多见委使,盖用其长也。人每不自量,举世怨梁武帝父子爱小人而疏士大夫,此亦眼不能见其睫耳。 

    梁世士大夫皆尚褒衣博带大冠高履出则车舆入则扶持郊郭之内无乘马者周弘正为宣城王所爱给一果下马常服御之举朝以为放达。至乃尚书郎乘马,则纠劾之。及侯景之乱,肤脆骨柔,不堪行步,体赢气弱,不耐寒暑,坐死仓猝者,往往而然。建康令王复,性既儒雅,未尝乘骑,见马嘶贲陆梁。莫不震慑,乃谓人曰:“正是虎,何故名为马乎?”其风俗至此。

    古人欲知稼穑之艰难,斯盖贵谷务本之道也。夫食为民天,民非食不生矣,三日不粒,父子不能相存。耕种之,休组之,对获之,载积之,打拂之,簸扬之,几几涉手,而入仓廩,安可轻农事而贵末业哉?江南朝士,因晋中兴,南渡江,卒为羁旅,至今八九世,未有力田,悉资傣禄而食耳。假令有者,皆信僮仆为之,未尝目观起一拨土,耕一株苗;不知几月当下,几月当收,安识世间馀务乎?故治官则不了,营家则不办,皆优闲之过也。

     (选自《颜氏家训》) 

    1.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取其识变从宜宜:合适 B . 岂责具美于六涂哉?责:责备 C . 皆可鞭枚肃督督:督促 D . 父子不能相存存:问候
    2. (2) 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 士君子之处世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 . 擢为令仆已下尚书郎 窃为大王不取也 C . 坐死仓猝者求人可使报秦者 D . 何故名为马乎 大王来操何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从开篇谈及士君子不能光高谈阔论,然后正面详列国家所需的六种人才,再从反面历举“文学之士”的种种空谈表现,揭示当时的士大夫只懂文义,不熟习工作。 B . 作者叙述了要专心致力于事务,提出了士大夫处世要有益于社会的观点主张,抛弃清高,求真务实。 C . 梁朝的士大夫认为周弘正骑马败坏社会风气,所以就弹劾周弘正,后来只要骑马就会遭到弹劾,社会风气也得到了纠正。 D . 作者强调务实的根本是重视农事,士大夫只有下地种田了解农事的艰辛,才能做好其他事务。结尾再次指出优闲的生活是空谈的根源。
    4. (4)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梁世士大夫皆尚褒衣博带大冠高履出则车舆入则扶持郊郭之内无乘马者周弘正为宣城王所爱给一果下马常服御之举朝以为放达 

    5. (5)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人每不自量,举世怨梁武帝父子爱小人而疏士大夫,此亦眼不能见其睫耳。 

       ②假令有者,皆信僮仆为之,未尝目观起一拨士,耕一株苗;不知几月当下,几月当收,安识世间馀务乎? 

  • 4.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本诗是诗人在夔州期间写的一首即景伤怀的律诗,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 B . 本诗是诗人在垂暮之年、深秋时节登高望远的个人咏怀之作,不涉及忧国忧民之情。 C . 本诗用字精当,对仗工整,情景交融,被赞为“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D . 本诗写出了诗人晚年离开成都以后生活的艰辛,内心的凄苦。
    2. (2) 颔联运用了什么写法,请简要赏析。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庄子·逍遥游》中,点明列子虽能御风而行,但仍然达不到逍遥游境界的原因的两句是“”。 
    2. (2)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两句表达的感慨,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千古风流人物”类似。 
    3. (3) 周敦颐《爱莲说》中,作者借莲花对君子大加赞美,用“”来赞美君子美德远播,用“”来赞美君子可敬而不可侮慢。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汗水,也就是汗液,是由汗腺分泌的液体,其组成成分98%~99%是水。由于外界气温升高或体内产热增加所致的热刺激引起的发汗被____,知觉发汗区域分布广,涉及全身各部位皮肤;另外,精神紧张也可以引起发汗,发汗中枢分布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各个部位,所以在紧张情绪影响下, ____ 。汗液具有降温散热、保护皮肤、排泄体内废物等作用;然而,过于发达的汗腺也常常会给人们带来苦恼:粘腻的汗水打湿衣物,不仅会让人感到难受,还可能散发出“不友好”的味道。 

     你知道吗?其实咸咸的汗水还有其他妙用,没错,____ 。2021年,来往新加坡国立大学的研究人员制作出了薄膜状的一种纳米吸水材料,这种材料能够皮肤上的汗水快速蒸发。更巧妙的是,它还利用水驱动发电技术,将人体汗液中的水分收集起来,为手表、健身追踪器等可穿戴电子设备供电。 

    1. (1) 请指出文中“不友好”引号的用法并简述“不友好”的含义。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3. (3)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山丹县侯山村,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静静地看着山外的世界,常年积雪的祁连山、巍峨耸立的焉支山都在它的仰视下轮廓清晰、一览无遗。历史的车轮____,侯山在新时代新征途的画卷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我只身一人行走在侯山人民的“生命河”红岩坝渠上,过去修渠的情景____。站在山包上,看着这条长蛇般的水渠汩汩奔涌,试想,她是以怎样的情怀,护佑着侯山儿女历经风雨一路走来?也仿佛看到了身强力壮、头戴毡笠的护渠人扛着铁锹来来回回在堤坝上不停穿梭,严防死守着一个个堤坝闸口的安全。 

     如今,随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深入人心,随着三北防护林等工程的纵深推进,这个小山村又焕发了____。从沟沟坎坎,坡坡梁梁,到山峰岑石,野草、灌木、绿植就这样一路繁茂着,用一种青青柔柔的温暖,轻拂着侯山的每一寸土地。尤其在夏天,那满山坳里毛糊糊的青瓜蛋子也增添到了云蒸霞蔚般的盛景当中,田野里、空气中弥漫着甜美的清香和葱茏的味道。 

    1. (1)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在表达上很有特色,请结合材料从修辞和句式角度简要概括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四、写作(60分)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