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茂名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更新时间:2023-07-28 浏览次数:16 类型:期末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世界文学中的经典作品,比如俄罗斯、法国、英国、美国以及拉美等著名作家的作品,里面独特的人物形象、人物命运,都凝结了那个民族的性格特征,代表着那个国家的精神风貌,给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比如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写了一个特殊时期的主人公格利高里,这个格利高里在红军和白军之间来回变换身份,这既是他个人生存的需要,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了当时的俄罗斯政治力量此消彼长的一种情形。还有南斯拉夫获得诺奖的作家安德里奇的作品《德里纳河上的桥》,围绕一座桥的拆毁与重建,写了“一战”之后各种政治势力几十年之间发生的较量与斗争。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写出了那个国家那段特殊时期的历史,以及置身其中的人们的命运转折。这些都是现实主义写法和现实主义精神比较充分的作品。

    从我们国内的长篇创作来看,茅盾文学奖现在已经评了十届了,十届有五六十部获奖作品。回过头去看,给人们印象最为深刻的,还是一些现实题材写作并具有现实主义精神的作品。比如第一届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此后的张洁的《沉重的翅膀》、张平的《抉择》、贾平凹的《秦腔》、莫言的《蛙》、陈忠实的《白鹿原》、路遥的《平凡的世界》、金宇澄的《繁花》,以及格非的“江南三部曲”,都是现实主义元素比较充分的长篇力作。这些作品都是作者所写的那个时代、那段历史以及国人的思想状态、时代情绪的一种表达和反映。所以无论从外国来看还是从中国来看,好的作品多是富含现实主义精神的,这一点毫无疑问。

    怎样在现实题材书写中做到反映自己所处的时代,并使作品在反映时代的时候又对某些时代的局限进行超越,从而富含现实主义精神?中国当代作家中的先行者,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经验与借鉴。如赵树理,比较典型的例子是他1958年前后往农村跑,知道农村的真实状况是什么,他写了《锻炼锻炼》《套不住的手》《实干家潘永福》等一系列作品。在这些作品中提倡一种“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的精神,这种精神是实事求是的,但同时又是不合时宜的,所以有段时间他就被批评,说他是写“中间人物”的代表作家。但是今天我们回过头去看,恰恰是他深入生活,了解农村的生活,才使他没有顺着当时的时势去说大话、假话,而是写出了反映当时人们真实的状态、真实的情绪和真实的意愿的作品。

    (摘编自白烨《现实题材与现实主义》)

    材料二:

    艺术创作不是凭空臆想、随意虚构,需要坚实的生活积累,正如思想家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所言:“身之所历,目之所见,是铁门坎。”内容丰富、色彩斑斓的现实生活是艺术创作的重要源泉,没有深厚的生活积淀,缺乏切身的生活体验,没有基本的生活常识,想创作出好的生活作品犹如痴人说梦。

    生活不等于艺术。知名戏曲理论家何玉人强调:“戏剧要在音乐、表演、程式、舞台限制等因素的规范中进行文学创作。剧作本身还要集中、凝练、有冲突,在一定的时空内实现艺术理想。”剧作家虽然已经掌握丰富的生活和生动的人物,但还必须经过自身对题材掰开了、揉碎了的思考、辨析、反思等一系列的酝酿构思,直至完成充满个人审美体验与思想内涵的艺术创造。现实题材戏剧作品直接取材于生动的现实生活、聚焦活生生的真实人物、依托感人的事迹,还要把题材自身的优势转化为艺术上的优势。戏剧艺术绝非徒有形式的纯技艺的展示和堆砌,相反,历史上经典剧目的铸就都离不开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人生感悟。然而,人们在注重其思想性的同时,还必须强调作为艺术作品在艺术处理、艺术表现、艺术创造方面的审美特性——艺术性。没有了艺术美感的戏剧剧目如同失去翅膀的雄鹰,再怎么拥有雄心壮志也无济于事了。有些剧目以某位干部为对象,命题作文般恨不得满台宣扬这位干部一心为公、勤勤恳恳、废寝忘食的优秀品质,最终累死在工作岗位上……诸如此类情节的作品并不少见,恰似前文讲的“失去翅膀的雄鹰”。主人公甚至在剧中就是一个没有家庭责任感的工作狂,是一个不管父母、老婆、孩子,还要独断专行牺牲家人的合法利益以突显其高尚品格的人。毫不客气地讲,这种塑造方法绝不是在树立榜样,甚至可以说是在简单化、脸谱化和异化他们,即便真实生活中就是这样大公无私到铁面无情的人,也必须在戏剧舞台上完成艺术性的处理和审美转化。

    艺术性是审美领域强烈的感染力,现实题材作品的艺术性包括:形象的典型性和生动性、情节的曲折性和传奇性、结构的完整性和紧凑性、语言的准确性和鲜明性、手法的独创性和多样性,以及审美的愉悦性和观赏性等。知名剧作家郑怀兴用傅山的话来谈编剧创作“曲尽人情,愈曲愈折;戏推物理,越戏越真”,情节越曲折,人物形象越鲜明,戏才越好看,“即此半假半真局面,却是大开大合文章”。写文章要明白晓畅、条理清晰;写戏却正好相反,要千回百转、不厌其烦、曲折不前、峰回路转。这就是戏剧艺术创作的规律,曲折的戏剧性的表达既构建了其艺术性,同时又是艺术性的内在约束。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现实题材戏剧创作只有不断地深入现实生活当中挖掘好的题材,不断通过现代生活故事、人物情感、思想命运,以新的手段和方法展现时代精神,才能实现戏剧艺术新的突破和建设。

    (摘编自智联忠《现实题材戏剧创作的几点思考》)

    1. (1)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世界文学中的经典作品中独特的人物形象、人物命运,都凝结了作者所属民族的性格特征,代表着作者所属国家的精神风貌。 B . 历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给人们印象最为深刻的,是那些表达和反映了国人思想状态以及时代情绪的、具有现实主义精神的作品。 C . 中外经典文学作品中,影响深远的好作品毫无疑问都富含了现实主义精神。 D . 中国当代作家中的先行者在反映时代的时候又对时代的某些局限进行超越,所以没有顺着时势去说大话、假话。
    2. (2) 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有深厚的生活积淀、切身的生活体验、基本的生活常识,就可以创作出好的生活作品。 B . 戏剧艺术不是纯技艺的展示和堆砌,完成充满个人审美体验与思想内涵的艺术创造的前提是已经掌握丰富的生活和生动的人物。 C . 塑造人物形象不能简单化、脸谱化,塑造纯粹大公无私、铁面无情的形象会使戏剧剧目显得没有艺术美感。 D . 写戏与写一般文章相反,不能过于明白晓畅、条理清晰,而是“愈曲愈折,越戏越真”,情节越曲折,人物形象就越鲜明。
    3. (3) 根据材料二内容,下列各项对影视剧的评价没有充分体现“现实题材的艺术性”的一项是( )
      A . 电影《站台》以1979年改革开放为背景,采用写实和写意相结合的手法,将典型个人的奋斗置于蜿蜒曲折的历史进程中,讲述了山西省汾阳县文工团的一群年轻人,在不断自我放逐中不断寻找、摸索、奋斗的故事。 B . 电视剧《山海情》把脱贫攻坚的时代命题与老百姓的生活愿景进行富有戏剧性的深度融合,在细节的雕琢中走向崇高。 C . 电视剧《破冰行动》,生动地再现了粤东某地一场震撼人心的扫毒大案的侦破全过程,同时增加了警察被诬陷杀害同事等情节。 D . 影片《永不妥协》取材于美国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桩民事赔偿案,讲述的是一位经历了两次离婚并拖着三个孩子的单身母亲艾琳·布罗克维奇,在律师事务所打工期间揭发当地社区隐藏着的重大环境污染的案件。
    4. (4) 简析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
    5. (5) 解放前晋察冀边区流传着一个“白毛仙姑”的传说,作家根据当时革命斗争的现实进行了提炼和加工,创作出著名的戏剧《白毛女》,写了恶霸地主对喜儿一家迫害,喜儿逃往深山,怀着强烈的复仇意志顽强地活下来,因不见天日、毛发变白,被附近村民称为“白毛仙姑”。八路军解放了这里,领导农民斗倒了地主,喜儿获得了翻身,开始了新生活。情节跌宕起伏,峰回路转。请结合材料二内容,对现实题材戏剧创作作简要分析。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卖白菜

    莫言

    1967年冬天,我12岁那年,临近春节的一个早晨,母亲苦着脸,心事重重地在屋子里走来走去,时而揭开炕席的一角,掀动几下铺炕的麦草,时而拉开那张老桌子的抽屉,扒拉几下破布头、烂线团。母亲叹息着,并不时把目光抬高,瞥一眼那三棵吊在墙上的白菜。最后,母亲的目光锁定在白菜上,端详着,终于下了决心似的,叫着我的乳名,说:

    “社斗,去找个篓子来吧……”

    “娘,”我悲伤地问,“您要把它们……”

    “今天是大集。”母亲沉重地说。

    “可是,您答应过的,这是我们留着过年的……”话没说完,我的眼泪就涌了出来。

    母亲的眼睛湿漉漉的,但她没有哭,她有些恼怒地说:“这么大的汉子了,动不动就抹眼泪,像什么样子?!”

    “我们种了一百零四棵白菜,卖了一百零一棵,只剩下这三棵了……说好了留着过年的,说好了留着过年包饺子的……”我哽咽着说。

    透过蒙眬的泪眼,我看到母亲把那棵最大的白菜从墙上钉着的木橛子上取了下来。母亲又把那棵第二大的取下来。最后,那棵最小的、形状圆圆像个和尚头的也脱离了木橛子,挤进了篓子里。

    集市在邻村,距离我们家有三里远。寒风凛冽,有太阳,很弱,仿佛随时都要熄灭的样子。不时有赶集的人从我们身边超过去。我的手很快就冻麻了,以至于当篓子跌落在地时我竟然不知道。篓子落地时发出了清脆的响声,篓底有几根蜡条跌断了,那棵最小的白菜从篓子里跳出来,滚到路边结着白冰的水沟里。母亲在我头上打了一巴掌,我知道闯了大祸,站在篓边,哭着说:“我不是故意的,我真的不是故意的……”母亲将那棵白菜放进篓子,原本是十分生气的样子,但也许是看到我哭得真诚,也许是看到了我黑黢黢的手背上那些已经溃烂的冻疮,母亲的脸色缓和了,没有打我也没有再骂我,只是用一种让我感到温暖的腔调说:“不中用,把饭吃到哪里去了?”然后母亲就蹲下身,将背篓的木棍搭上肩头,我在后边帮扶着,让她站直了身体。

    终于挨到了集上。母亲让我走,去上学,我也想走,但我看到一个老太太朝着我们的白菜走了过来。她用细而沙哑的嗓音问白菜的价钱。母亲回答了她。她摇摇头,看样子是嫌贵。但是她没有走,而是蹲下,揭开那张破羊皮,翻动着我们的三棵白菜。她把那棵最小的白菜上那半截欲断未断的根拽了下来。然后她又逐棵地戳着我们的白菜,用弯曲的、枯柴一样的手指,她撇着嘴,说我们的白菜卷得不紧。母亲用忧伤的声音说:“大婶子啊,这样的白菜您还嫌卷得不紧,那您就到市上去看看吧,看看哪里还能找到卷得更紧的吧。”

    我对这个老太太充满了恶感,你拽断了我们的白菜根也就罢了,可你不该昧着良心说我们的白菜卷得不紧。我忍不住冒出了一句话:“再紧就成了石头蛋子了!”老太太抬起头,惊讶地看着我,问母亲:“这是谁?是你的儿子吗?”“是老小,”母亲回答了老太太的问话,转回头批评我,“小小孩儿,说话没大没小的!”老太太将她胳膊上挎着的柳条箢篼放在地上,腾出手,撕扯着那棵最小的白菜上那层已经干枯的菜帮子。我十分恼火,便刺她:“别撕了,你撕了让我们怎么卖?!”

    “你这个小孩子,说话怎么就像吃了枪药一样呢?”老太太嘟哝着,但撕扯菜帮子的手却并不停止。

    “大婶子,别撕了,放到这时候的白菜,老帮子脱了五六层,成了核了。”母亲劝说着她。她终于还是将那层干菜帮子全部撕光,露出了鲜嫩的、洁白的菜帮。在清冽的寒风中,我们的白菜散发出甜丝丝的气味。这样的白菜,包成饺子,味道该有多么鲜美啊!老太太搬着白菜站起来,让母亲给她过秤。母亲用秤钩子挂住白菜根,将白菜提起来。老太太把她的脸几乎贴到秤杆上,仔细地打量着上面的秤星。我看着那棵被剥成了核的白菜,眼前出现了它在生长的各个阶段的模样,心中感到阵阵忧伤。

    终于核准了重量,老太太说:“俺可是不会算账。”

    母亲因为偏头痛,算了一会儿也没算清,对我说:“社斗,你算。”

    我找了一根草棒,用我刚刚学过的乘法,在地上划算着。

    我报出了一个数字,母亲重复了我报出的数字。

    “没算错吧?”老太太用不信任的目光盯着我说。

    “你自己算就是了。”我说。

    “这孩子,说话真是暴躁。”老太太低声嘟浓着,从腰里摸出一个肮脏的手绢,层层地揭开,露出一沓纸票,然后将手指伸进嘴里,沾了唾沫,一张张地数着。

    她终于将数好的钱交到母亲的手里。母亲也一张张地点。

    等我放了学回家后,一进屋就看到母亲正坐在灶前发呆。那个蜡条篓子摆在她的身边,三棵白菜都在篓子里,那棵最小的因为被老太太剥去了干帮子,已经受了严重的冻伤。我的心猛地往下一沉,知道最坏的事情已经发生了。母亲抬起头,眼睛红红地看着我,过了许久,用一种让我终生难忘的声音说:“孩子,你怎么能这样呢?你怎么能多算人家一毛钱呢?”

    “娘,”我哭着说,“我……”

    “你今天让娘丢了脸……”母亲说着,两行眼泪就挂在了腮上。

    这是我看到坚强的母亲第一次流泪,至今想起,心中依然沉痛。

    (有删改)

    1. (1) 关于选文内容的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在选材上紧扣现实生活,选择普通人的生活琐事,以小见大,体现了“我”的恼怒之情。 B . 母亲为“我”多算了一毛钱而落泪,认为“我”“让娘丢了脸”,这一情景能够让读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C . 作者写老太太付钱时,使用了“摸”“揭”“伸”“沾”“数”等一系列动词,表现了她动作的缓慢和态度的谨慎。 D . 小说结尾写了母亲第一次流泪,这眼泪既是对教育自己的孩子不到位的感伤,也是对生活困苦的无奈。
    2. (2) 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中“母亲在我头上打了一巴掌”和“我”哭着说“我不是故意的……”,都体现了这三棵白菜的重要意义,直接反映了家里的贫困。 B . 小说以第一人称“我”的视角,主要讲述了“我们”在集市上卖白菜的故事,使得小说结构紧凑、情节真实。 C . 这篇小说写60年代北方农村生活的故事,选材典型,文笔犀利,语言诙谐幽默,带有莫言小说的典型特征。 D . 文中用对话的形式,表达对过去“卖白菜”之事沉痛的思考,凸显了作者想让乡村生活重焕生机的决心。
    3. (3) 小说写“我”与老太太关于买卖白菜的对话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4. (4) 假设在班级读书分享会上,你将以“我心中的小说”为题向同学们推荐莫言的《卖白菜》。请结合文本,从这篇小说的主旨、选材、内容等角度写出你的推荐理由。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周忱,字恂如,吉水人,永乐二年进士。忱有经世才,浮沉郎署二十年,人无知者,独夏原吉奇之。洪熙改元,稍迁越府长史。宣德初,有荐为郡守者。原吉曰:“此常调也,安足尽周君?”永乐五年九月,帝以天下财赋多不理,而江南为甚,思得才力重臣往厘之。乃用大学士杨荣荐,迁忱工部右侍郎,巡抚江南诸府,总督税粮。

    始至,召父老问逋税故。皆言豪户不肯加耗并征之细民民贫逃亡而税额益缺。忱乃创为平米法,令出耗必均。又请敕工部颁铁斜,下诸县准式,革粮长之大入小出者。忱见诸县收粮无团局,粮长即家贮之,曰:“此致逋之由也。”遂令诸县于水次置囤,囤设粮头、囤户各一人,名“辖收”。至六七万石以上,始立粮长一人总之,名“总收”。民持帖赴囤,官为监纳,粮长但奉期会而已。

    忱素乐易。先是,大理卿胡㮣为巡抚,用法严。忱一切治以简易,告许者辄不省。或面讦忱:“公不及胡公。”忱笑曰:“胡卿敕旨在祛除民害朝廷命我但云安抚军民。委寄正不同耳。”既久任江南,与吏民相习若家人父子。每行村落,屏去驺从,与农夫饷妇相对,从容问所疾苦,为之商略处置。其驭下也,虽卑官冗吏,悉开心访纳。遇长吏有能,则推心与咨画,务尽其长,故事无不举。

    忱既被幼,帝命李敏代之,救无轻易忱法。然自是户部括所积余米为公赋,储备萧然。其后吴大饥,道殣相望,课逋如故矣。民益思忱不已,即生祠处处祀之。景泰四年十月卒。谥文襄。

    (节选自《明史·周忱传》)

    【注】①加耗:古代在租税正额以外加收的损耗费。

    (乙)

    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官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节选自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

    1. (1) 甲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

      胡 卿 敕 旨 在 祛 除 民 害 朝 廷 命 我 但 云 安 抚 军 民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稍迁指逐渐提升,与《苏武传》“稍迁至移中厩监”中的“稍迁”意思相同。 B . 逋税指拖欠租税,其中“逋”与《陈情表》“责臣逋慢”中的“逋”意思相近。 C . 故事意为旧例,与《六国论》“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中的“故事”意思相同。 D . 生祠指给还活着的人立祠奉祀,其目的是表示内心的感戴和钦敬之意。
    3. (3) 下列对甲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宣德初年,有人推荐周忱担任郡守,夏原吉说“此常调也,安足尽周君”,这从侧面表现了周忱恃才傲物、不满足于担任郡守一职。 B . 在升任工部右侍郎、巡抚江南诸府期间,周忱创行平米法,命令均摊交纳耗米,既减轻了农民的赋税压力,也保证了朝廷在当地的税额有所增加。 C . 周忱时常在村落中巡行,不带骑马的随从,跟农夫、农妇面对面交谈,了解民间疾苦,为百姓谋划处理问题。 D . 周忱被弹劾后,皇上命李敏取代他,敕令李敏不要轻易更改周忱的制度。但从此以后户部将所积存的余米收为公家赋税,储备粮食萧然无存。
    4. (4) 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皆言豪户不肯加耗,并征之细民,民贫逃亡,而税额益缺。

      ②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

    5. (5) 周忱为了解决“诸县收粮无团局,粮长即家贮之”的问题,采取了哪些措施以便民?请简要概括。
  • 4.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回答问题。

    郊园即事

    (唐)王勃

    烟霞春旦赏,松竹故年心。

    断山疑画障,悬溜泻鸣琴。

    草遍南亭合,花开北院深。

    闲居饶酒赋,随兴欲抽簪

    郊行即事

    (宋)程颢

    芳原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围。

    兴逐乱红穿柳巷,困临流水坐苔矶。

    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飞。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注】①抽簪,谓弃官引退。

    1. (1) 下列对这两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王诗首联表明诗人心迹,为全诗奠定了吟咏春天的基调;颔联转入写园内的画障和鸣琴。 B . 王诗颈联描写春天的花草,用“合”“深”二词渲染春天无处不在、春天的勃勃生机尽现眼前。 C . 程诗前两联从视觉的角度写景叙事,侧重从颜色方面描绘春天原野上清新自然的景致。 D . 程诗尾联用“况是”“不妨”“莫”等词,笔锋一转,发表议论,深化主题,颇有几分理趣。
    2. (2) 这两首“即事”诗都通过描写春天的美景抒发诗人的感受、发表诗人的议论,但抒发的感受、发表的议论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认识到自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的错误已不可挽救、未来的事情尚可补救的句子是“”。
    2. (2) 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二句,写钱塘江水的澎湃与浩荡,可与苏轼的“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媲美。
    3. (3) 诗与音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唐诗中就经常出现乐器的名称,如“”。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当我们沉浸在“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美好意境中时,当我们被“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气势惊艳时,当我们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侠骨豪气而            ①            时,殊不知,写出这些诗句的诗人曾经历过怎样的人生磨难。

    李白写《将进酒》时已35岁,但这首诗中随便摘几句都能读出一股充沛的元气——感情饱满,笔意流畅,情感得到充分抒发,堪称            ②            。李白也曾渴求功名,奔走于皇亲国戚间,以诗文毛遂自荐。直到42岁,他终于奉召进京,兴奋地写道:“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按说这时的李白应该沉稳圆融了,但写出来的诗还是狂气不减当年。

    有人说杜甫的诗之所以暮气沉沉的原因是因为他伤心事多即使李白才华横溢但是他的伤心事一点儿也不少。很多人读“五花马,千金衷,呼儿将出换美酒”,以为李白肯定富得流油、风光得要命,却不知他也有落魄的时候。

    在朝堂上,李白也风光过,但始终没个正式官职。他            ③            皇帝的容忍又十分有限,最终赐金放还。但这些挫折并没有磨损李白的少年气,他仍狂得上天入地。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适当的成语。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适当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3. (3) 文中第一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及表达效果。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竹子,通常指禾本科竹亚科的植物,与同为禾本科的水稻、小麦等常见的低矮草本类作物是近亲。但这位亲戚在“身高”上独树一帜:亚热带地区广泛栽培的毛竹可高达20米,中国云南的一种巨龙竹“身高”可超过30米,同热带雨林的巨树一同竞争水分和阳光。

    竹子的生长之快,堪称自然界最神奇的“魔术”之一。一个刚从土里探出“小脑袋”的竹子嫩芽(竹笋),一夜之间就能长成2米高的“参天大竹”。

    那么,            ①            

    首先是生长方式。通常,树木生长主要是靠树干顶端一些特殊细胞的不断分裂,一点点地把树顶加高;而竹子中,这种生长分裂的细胞不仅分布在枝干的顶端,            ②            。如果说竹子是一辆驶向云霄的励力飞车,那么它的每个车厢(竹节)都有发动机,这就比只有一个“车头”带动生长的树的速度快多了。

    其次,为了满足竹节里这些细胞高速分裂时的营养需求,竹节间还配备了“粮仓”。竹节间不仅装载了各种植物激素,还储备了很多糖和分解这些糖所需的催化剂。不仅如此,最新的基因组学研究显示:演化过程中,竹子体内      ③       , 这些新基因会合成更多的蛋白质帮助竹子生长。因此,这些充盈的“粮仓”让竹子毫无后顾之忧只管向上生长。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 (2) 下列选项中的引号,和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中引号的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 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小菜场去收集一些莴苣的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包身工》) B . 我深深理解了古人一首情诗里的句子:“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一个消逝了的山村》) C . 晚6时15分,象征英国管治结束的告别仪式在距离驻港英军总部不远的添马舰东面举行。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邮轮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了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别了,“不列颠尼亚”》) D . 检验真理的标准是什么?这是早被无产阶级的革命导师解决了的问题。但是这些年来,由于“四人帮”的破坏和他们控制下的舆论工具大量的歪曲宣传,把这个问题搞得混乱不堪。(《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四、写作(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汪曾祺曾在其著作《人间草木》中说过:“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

    也有人说:人间烟火,就是平常日子里的每一次欢笑和温暖。

    材料二:

    最近,淄博烧烤火爆全网,吸引了全国游客前去打卡,相关话题连续登上热搜,一夜之间,淄博烧烤成为顶流。凭着“烤炉+小饼+蘸料+大葱”的烧烤灵魂“四件套”,淄博烧烤从就餐仪式到搭配风味,都是独一份的。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在那觥筹交错的烧烤摊上,人们推杯换盏间,那冒着油花、滋滋作响的肉串,不仅展现普通中国人关于“美食”的文化记忆,而且让我们透过烟火气读懂彼此相通的精神世界。

    阅读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结合材料和生活实际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