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江门市江海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末...

更新时间:2023-07-25 浏览次数:23 类型:期末考试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 1. 宋朝李纲曾高度评价隋文帝“混南北为一区”的历史功绩,认为“有雄才大略,过人之聪明。其所建立,又有卓然出于后世者”。据此可知,隋文帝最大的作为是(  )
    A . 加强中央集权 B . 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C . 开通了大运河 D . 结束分裂实现统一
  • 2. 《中国:传统与变迁》写道:(隋朝)需要一条便利的运输系统将南方边疆与首都连接起来,从而充分发挥南方产粮区的优势。该材料指出了大运河(  )
    A . 开凿的原因 B . 设计的特点 C . 修建的概况 D . 发挥的作用
  • 3. 唐朝诗人李洞的诗作《绣岭宫词》:“春日迟迟春草绿,野棠开尽飘香玉。绣岭宫前鹤发翁,犹唱开元太平曲。”与此诗有关的历史人物是(  )
    A . 隋炀帝 B . 唐太宗 C . 武则天 D . 唐玄宗
  • 4. 题图为唐代“论语玉烛”酒筹筒,它是宴席上饮酒助兴的用具,筒里放有50根用于确定饮酒对象、方法、数量的筹签,签上镌刻着《论语》语句。这表明唐朝(  )

    A . 律令体制严格 B . 娱乐生活文雅 C . 国家繁荣富庶 D . 社会风气开放
  • 5. 唐代相扑既是军事训练的重要内容,又是社会上的一种娱乐和竞技项目。后传播到日本,成为日本的“国技”。这反映了当时(  )
    A . 民族交往日益频繁 B . 特别重视军事训练 C . 中外文化交流密切 D . 商品贸易范围扩大
  • 6. 题图是出土文物“唐代打马球俑”。唐代女子打马球时会穿上各样服饰,甚至作男子和胡人装扮,作各种打球姿态。这表明当时(  )

    A . 爱美意识觉醒 B . 奢侈风气突显 C . 社会风气开放 D . 社会经济繁荣
  • 7. 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安史之乱后全国兴修水利工程80余处,其中南方70余处,仅江南一道即有50处,约占全国总数的60%。这表明唐后期(  )
    A . 江南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B . 南方经济有较大发展 C . 南北经济差距越来越大 D . 中央的权力日益衰微
  • 8. 宋朝官僚主要有“阶、职、差遣”等称谓,“阶”、“职”为虚名,只有“差遣”才掌握实际权力,州县长官也都由皇帝“差遣”京官去担任,出现“居其官不知其职者十常八九”的情形。这些做法(  )
    A . 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 B . 扩大了科举考试影响 C . 落实了重文轻武政策 D . 提高了官僚实际权力
  • 9. 第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以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下列属于研究宋辽关系的第一手史料是(  )
    A . 陶晋生著《宋辽关系史研究》 B . 《资治通鉴》译注本 C . 出土的壁画《契丹人引马图》 D . 宋辽边关古战道遗址
  • 10. 2023 年初,电影《满江红》上映,票房不断创新高,电影歌颂了岳飞精忠报国的精神。与岳飞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 . 陈桥驿兵变 B . 澶渊之盟 C . 王安石变法 D . 郾城之战
  • 11. 唐朝长安城规划整齐有序,反映了皇帝权威。而宋朝的东京城,政府首先考虑的是土地如何使用,商铺取代了城墙围起来的住宅区。这种变化体现了宋朝(  )
    A . 国家统一的政治追求 B . 重农抑商的传统国策 C . 重文轻武的治国方略 D . 商业发展的现实需求
  • 12. 如下所示,据此判断,该朝代为(  )

    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

    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朝廷设立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

    A . 唐朝 B . 宋朝 C . 明朝 D . 清朝
  • 13. 据史料记载,北宋都城中有50多家瓦子,人们喜闻乐见的相扑、傀儡(木偶戏)、影戏、杂剧、背商谜、学乡谈等表演,应有尽有。这印证了北宋(  )
    A . 商业活动不受时空限制 B . 市民文化娱乐生活丰富 C . 社会文化素养整体偏高 D . 尚武轻文社会风气盛行
  • 14. 词是宋代主要的文学形式之一,但真正令宋人兴奋的是他们的城市化生活。由此可知,宋代(  )
    A . 政权并立使生活压力巨大 B . 商业活动脱离了监管 C . 市民阶层壮大促商业发展 D . 重文轻武政策的推行
  • 15. 元朝大一统实践过程中,“都以统一天下为己任,都以中华文化的正统自居”,不断对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对中华民族发展有过贡献的历史人物都建庙祭祀。这反映了元朝(  )
    A . 具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B . 开始出现民族交流与交往 C . 统治者十分重视祭祀活动 D . 强化以蒙古族为尊的思想
  • 16. 学会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对辽宋夏金元时期阶段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B . 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C . 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D .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 17. 元代活字印刷术经丝绸之路传入欧洲后,德国人古登堡于1445年造出了铅活字印刷机,并印制出了古登堡版《圣经》。由此可知,活字印刷术的传播(  )
    A . 得益于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 B . 客观促进了欧洲思想解放 C . 有利于西学东渐高潮的产生 D . 体现了多民族文化的融合
  • 18. “ 俺父亲将我嫁与蔡从婆婆为儿媳妇,改名窦娥,至十七岁与夫成亲。不幸丈夫亡化,可早三年光景,我今二十岁也。”出自中国古代一部经典文学作品,其作者是(  )
    A . 苏轼 B . 李清照 C . 关汉卿 D . 李时珍
  • 19. 朱元璋曾明确提出:“纪纲法度,为治之本……礼法立,则人志定,上下安。建国之初,此为先务。”由此可见,朱元璋(  )
    A . 极力强化皇权 B . 聚焦社会民生 C . 重视法制建设 D . 关注监察制度
  • 20. 有学者指出“皇室的权,总是逐步升,政府的权,总是逐步降。这也是中国传统政治上的大毛病。”下列史实可以为此观点的成立提供依据的是(  )
    A . 隋炀帝 以进士科选拔官员 B . 唐朝完善三省六部制 C . 北宋文官担任地方的知州 D . 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
  • 21. (2022七下·光明期末) 针对明朝的读书状况,当时的思想家袁了凡曾说:“今教子弟者多不读五经,务记臭烂时文(八股文),以为捷径者入”。据此分析,袁了凡想表达的是(    )
    A . 只需要读四书五经 B . 读书人多离经叛道 C . 八股取士有负面性 D . 需考查诗赋的内容
  • 22. 某纪念馆内有“海疆倭患”“率兵援闽”“激战三捷”“平远庆功”等历史画卷,还陈列有军事著作《练兵纪实》、《纪效新书》以及行军干粮“光饼”、“征东饼”。据此推测,这歌颂的人物是(  )
    A . 郑和 B . 戚继光 C . 毕昇 D . 郑成功
  • 23. 某书共60卷,内容宏富,包括了农本、田制、农事、水利、农器、树艺、蚕桑、种植、牧养、制造、荒政等内容,展现了经济、技术与农业生产部门相统一的生态观等。该书是(  )
    A . 《本草纲目》 B . 《农政全书》 C . 《天工开物》 D . 《资治通鉴》
  • 24. 军机大臣之任命,并无制度上的规定可供遵循,完全出于皇帝的自由意志。军机大臣的职务也没有制度上的规定,一切都是皇帝临时交办的,故军机大臣只是承旨办事而已。由此可知,军机处设置的目的是(  )
    A . 加强皇权 B . 禁锢思想 C . 提高效率 D . 精简机构
  • 25. “驱荷寇,播一世英名,藩王正气参天地;辟荆榛,开千秋伟业,国姓遗风耀古今。”这赞扬了民族英雄郑成功的历史功绩是(  )
    A . 维护国家主权 B . 发动雅克萨之战 C . 抵御倭寇入侵 D . 平定噶尔丹叛乱
  • 26. 清代中期的诗人袁枚形象地将商品交换活动看作人体内的“血脉" ,把商人的社会职能理解为“犹气之行血脉”,宣称“钱之所在即谷之所在”与“商之所在即仓之所在”。这种观点(  )
    A . 体现了反对专制的精神 B . 指出了闭关锁国危害 C . 反映了科举制度的衰落 D . 肯定了工商业的作用
  • 27. 下表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

    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表(单位:人)

    朝代

    河南

    15

    16

    2

    1

    江苏

    7

    8

    17

    49

    A . 科举制影响力不断扩大 B . 经济发展促进文教兴盛 C . 河南地区经济发展停滞 D . 江苏地区迁人人口最多
  • 28. (2022·增城一模) 清朝政府规定,一切外国进口货物一律由官方特许的“十三行”承销,内地出口货物也由“十三行”代购,进出口货物的价格概由“十三行”决定。外商不得和官府直接交涉,一切命令、文书都由“十三行”转达。这一规定(   )
    A . 适应了西方开拓中国市场的需求 B . 放宽民间船只出海贸易的限制 C . 严格约束外商在广州活动与贸易 D . 导致中国迅速落后于西方国家
  • 29. 某同学整理了以下学习资料,据此可知,该资料体现的主题应是(  )                                                                                                                      

    资料类型

    名称

    小说

    《水浒传》《红楼梦》

    戏曲

    《牡丹亭》《桃花扇》

    书画

    董其昌、徐渭作品

    A . 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 B . 辉煌灿烂的秦汉科技 C . 繁荣的宋代城市文化 D . 明清时期的文学艺术
  • 30. 徽调不断吸收昆曲、秦腔、京调、汉调等地方戏的优点,加以创造和改进,在道光年间逐渐形成新剧种“皮黄戏”,后被称为“京剧”。据此可知,京剧得以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
    A . 博采众长 B . 优点突出 C . 政策鼓励 D . 贴近生活
二、综合题(本题3小题,31题14分,32题12分,33题14分,共40分)
  • 31. 制度创新是国家发展强大动力,彰显时代特色,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科举制自产生之日起就确立了由政府出面招生,考生“皆怀牒(证件)自列于州县”的自由报考原则,不论贵族和贫民皆可参加公开考试。举凡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天文、地理、民族等各种与国计民生相关的大事,皆可为考试的内容。一切以程文(文章)定去留,为草野寒酸之士开辟了登仕之途。

    ——杨齐福《科举制度与近代文化》

    材料二:如图所示

    材料三:中国边疆最早确立于秦汉之际……在长期边疆治理实践的基础上,中国逐渐形成了富有智慧的边疆治理方略以及各种因势而定的边疆治理方式……

    ——周平、李大龙《中国的边疆治理:挑战与创新》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科举制度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二,简要说出明朝如何通过制度创新来强化皇权的?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元朝或清朝前期为例,说明“边疆治理方略”的创新之处。
    4. (4) 根据上述材料,请你选取除范例外的任意角度(如文化创新、技术创新等)提炼一个与创新有关的观点,并结合相关知识进行论述。(要求: 围绕主题、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格式参照范例)

      范例

      论点:制度创新促进国家发展。

      论述:隋朝时期创立了科举制,改变了选官用人的制度,扩大了选官用人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促进了国家的发展。

  • 32. 经济发展是事关国计民生的大事,为社会提供必备的物质基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汉至北宋南北方人口的变迁表                     

    朝代

    南方

    北方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西汉

    2470685

    19.8%

    9985785

    80.2%

    唐代

    3920415

    43.2%

    5148529

    56.8%

    宋代

    11224760

    62.9%

    6624296

    37.1%

    ——整理自杨远《西汉至北宋中国经济文化之向南发展》

    材料二:(北宋东京)城内人口稠密,居民近百万,是全国最大的城市。城里没有坊市的区分,随处可开设商店……商业活动也没有时间的限制,白天黑夜均可交易,三鼓以后还可夜市,通晓不绝。

    ——复旦大学、上海财经学院合编《中国古代经济简史》

    材料三:(明中叶以后)形成了相当发达的全国商业市场。新兴的市镇大部分集中在江南的苏、松、杭、嘉、湖地区。清代除军器、铸钱等手工业生产属官营和个别地区设立官营丝作坊、制瓷作坊外,各种手工业均为民营。

    ——摘编自赵毅、赵轶峰《中国古代史》

    1. (1) 根据材料一,归纳表格中数据反映的历史信息。据此信息说明唐宋时期出现的经济现象。
    2. (2) 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宋朝商业发展出现哪些新现象?随着商业的发展,宋朝货币出现怎样的变化? 
    3. (3) 根据材料三,概括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
  • 33. 指南针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它的发明对人类的科学技术和文明的发展,起了无可估量的作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司南的相关资料

    仪器的模型

    应用的记载

    东汉王充在《论衡》中有关于司南的详细记载:“司南之杓,投之于地,其柢指南。”

    材料二:北宋初期, 人们用人工磁化法使钢片变成磁铁,并将其固定在有刻度的方位盘里,制作出了罗盘针,用于航海……南宋时,商船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例不断提高。

    ——摘编自管成学《南宋科技史》

    材料三:明代郑和(1371- 1435)于15世纪初七下西洋,所率舰队大小船只达200多艘,人员达两万多,其规模之大远胜半个世纪之后的哥伦布和达·伽马,展示了明朝初期国力的强盛。……郑和所用的航海仪器包括罗盘、测深器和牵星板。运用这些仪器,郑和详细绘制了航海地图,其中记载了沿岸地形、停泊位置以及航向,是世界航海史.上的杰作。

    ——摘编自吴国盛《指南针与航海技术》

    1. (1) 根据材料一司南图和相关记载,提取共同的信息。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南针发生的演变历程,并结合所学归纳“商船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例不断提高”的原因。
    3. (3) 根据材料三,指出指南针在明代航海过程中的作用,并结合所学知识对郑和下西洋这一历史事件进行简要评价。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