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深圳市光明区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末...

更新时间:2023-02-17 浏览次数:101 类型:期末考试
一、单项选择题(23小题,每小题2分,共46分)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只有一项符合题意。
  • 1. 据史料记载,594年,“关中大旱,人饥”,“赋出天下,而江南居十九”。从605年开始,大运河陆续开凿。由此可知,隋朝开凿大运河的动机之一是(    )
    A . 缓解北方饥荒 B . 修建大型工程 C . 完成隋朝统一 D . 开创科举制度
  • 2. 据杜佑的《通典》记载,“至(贞观)八年、九年,米斗四五钱”,但“至(贞观)十五年,米每斗值二钱”。这种变化说明(    )
    A . 贞观初期经济凋敝 B . 米商操纵大米市场 C . 唐朝到达全盛时期 D . 农业经济发展迅速
  • 3. 下图是名画《虢(guó)国夫人游春图》(宋摹本),描绘了杨贵妃的姐姐虢国夫人一家踏春游玩的场景,画作中虢国夫人(右一)着圆领男装,骑名贵马,当先领队。这表明唐朝(    )

    A . 政治清明 B . 风气开放 C . 男女平等 D . 贫富分化
  • 4. 下图文物出土于唐朝墓葬,这些文物都反映了唐朝(    )

                        

    大食人俑           东罗马金币              非洲黑人俑

    A . 开明的民族政策 B . 高超的手工工艺 C . 开放的对外交流 D . 繁荣的都市生活
  • 5. 下表是黄巢起义后,唐朝50个重点地区的地方权利分配表(885年)。对于下表解读正确的是(    )

    区域

    数量

    统治者

    唐朝控制区

    12个

    中央政府和忠诚将领

    独立区

    33个

    前唐朝将领、前黄巢起义军将领、盗匪首领、唐朝盟友

    非汉人占领区

    8个

    少数民族

    A . 五代十国的更迭已到来 B . 安史之乱是唐朝转折点 C . 藩镇割据局面开始形成 D . 中央对地方控制力下降
  • 6. 北宋名将狄青,在战场上屡立战功并迅速获得升迁。但因与当时的国策相悖,他遭到众多文臣猜忌,最终被免去职务,抑郁而终。文中提及的“国策”是指(    )
    A . 分化事权 B . 重文轻武 C . 重农抑商 D . 重义轻利
  • 7. 以下是某位同学学习《北宋的政治》这一课的笔记,你认为符合第四部分内容的应该是(    )

    A . 国家积弊求出路 B . 市井物华气象新 C . 偏安江南遗故都 D . 零丁洋上明丹心
  • 8. “宋朝每年交给辽朝绢二十万匹,银十万两;沿边州军各守疆界,两地人户不得交侵……辽帝称宋帝为兄,宋帝称辽帝为弟。”材料所述事件是(    )
    A . 唐蕃会盟 B . 宋夏和议 C . 宋金和议 D . 澶渊之盟
  • 9. 女真族原本过着游牧渔猎的生活,但在建立金并统治中原地区后,多位皇帝开始尊崇儒家思想,甚至设立译经所,把儒家经典译成女真文字;为满足金国科考需要,朝廷还组织人力整理典籍,编纂史书。这说明女真族(    )
    A . 深受汉族文化影响 B . 完全放弃传统习俗 C . 正为反元积蓄力量 D . 重视边界贸易互市
  • 10. 宋朝在各个外贸港口还设立“蕃市”专卖外国商品,设立“蕃坊”供外国人居住,设立“蕃学”供外商子女接受教育,朝廷还专门制定蕃商犯罪决罚条。由此判断,宋朝(    )
    A . 外贸收入占比最重 B . 政府鼓励海外贸易 C . 民族关系深入发展 D . 海外贸易远达非洲
  • 11. 下图为中国古代局部人口分布比例变化图。这反映出(    )

    A . 疆域面积扩大 B . 宋代人口增加 C . 经济重心南移 D . 北方连年战乱
  • 12. 宋朝时期商贩占道经营现象普遍,为此,宋真宗曾下令加宽街衢(qú),但收效甚微。到宋神宗时期,朝廷开始征“侵街钱”,表明政府最终承认了这种占街行为的合法性。材料反映了宋朝(      )
    A . 实现了从人治到法治的转变 B . 商贸发展推动市民阶层产生 C . 经济发展影响管理政策变化 D . 形成区域性和全国性商业网
  • 13. 曾经的个人手写稿不再被手写传抄,而是通过无限地印刷以供应市场大众,大家都买得起印刷的书本了,翻刻也更加容易;学者们也能进行书籍的收藏,甚至可以建立藏书楼了。这表明(    )
    A . 造纸术有利文化交流 B . 印刷术推动文化发展 C . 中华文化已远传海外 D . 手写稿件完全被取代
  • 14. 下图为1190年中国北方地区,其中统一地区③的是(    )
    A . 完颜阿骨打 B . 耶律阿保机 C . 忽必烈 D . 铁木真
  • 15. 下面为中国古代气温变化曲线图。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

    A . 朝代更替均发生在气候温暖期 B . 朝代更替均发生在气候寒冷期 C . 是气候冷暖决定了王朝的更替 D . 气候对王朝的统治有一定影响
  • 16. 据《太祖实录》记载,明朝丞相胡惟庸常“不奏而行”“先取奏章视之”。这些行为在洪武十年以前都属于丞相分内职权,但之后却被定为越权。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
    A . 加强舆论控制 B . 加强中央集权 C . 强化专制皇权 D . 缓解丞相压力
  • 17. 针对明朝的读书状况,当时的思想家袁了凡曾说:“今教子弟者多不读五经,务记臭烂时文(八股文),以为捷径者入”。据此分析,袁了凡想表达的是(    )
    A . 只需要读四书五经 B . 读书人多离经叛道 C . 八股取士有负面性 D . 需考查诗赋的内容
  • 18. 要了解某中药的产地、形色、气味及其主要疗效,你可以参考的古代药物学著作是(    )
    A . 《齐民要术》 B . 《黄帝内经》 C . 《农政全书》 D . 《本草纲目》
  • 19. 《陕西通志》曾记载明末(1628年)陕西北部遭受旱灾的情形:“民争采山间蓬草而食……尽矣,则剥树皮而食……尽矣,则又掘山中石块而食。”材料反映的状况导致了(    )
    A . 李自成起义 B . 吴三桂降清 C . 金改国号清 D . 崇祯帝登基
  • 20. 下面表格内容反映的是清朝(    )

    时间

    事件

    作用

    1684年

    设置台湾府

    巩固东南海防

    1727年

    设置驻藏大臣

    加强对西藏的管辖

    乾隆时

    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稳定西北边疆

    A . 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 B . 主动对外交流的表现 C . 维护国家统一的措施 D . 闭关锁国政策的实行
  • 21. 文物承载着历史,下图是“清朝开荒执照”,这是清朝政府将无主荒地分给流民及官兵屯种,并由官府给予印信执照。由此可知,清朝(    )

    A . 大力推行垦荒政策 B . 重视城镇经济发展 C . 商帮资本快速增长 D . 康乾盛世已经到来
  • 22. 乾隆帝曾就康雍乾三朝政治传统做出总结:“乾坤独断,乃本朝家法。自皇祖、皇考以来,一切用人听言大权从无旁假。即左右亲信大臣,亦未有能荣辱人、能生死人者。”这个“政治传统”在清朝极端强化的标志是(    )
    A . 实行金瓶掣签 B . 设立军机处 C . 成立厂卫机构 D . 成立南书房
  • 23. 乾隆时曾发生过一起胡中藻文字狱大案。当时协办此案的大学士梁诗正深恐因文字惹祸,在内廷时不以文字与人来往,即使偶有,也必焚毁。材料反映了文字狱(    )
    A . 造成社会恐怖 B . 阻碍学术发展 C . 导致财政虚耗 D . 导致清朝灭亡
二、非选择题(2大题,共24分)
  • 24. 船是日常生活中的一种交通工具。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船可能承载着一个故事,一段历史,甚至一个民族的兴衰荣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亡国之船】

    图一 隋炀帝乘龙舟航行于大运河(18世纪帛画)

    若无水殿龙舟事①,共禹论功不较多。

    ——唐·皮日休《汴河怀古》

    (注释①水殿龙舟事:大运河开凿后,隋炀帝修建如宫殿般的龙舟多次临幸江南,纵情享乐。)

    材料二:【繁盛之船】


    图二 南宋沉船“南海Ⅰ号”遗址正射图

    “南海Ⅰ号”残长22.95米、宽9.85米,船内舱室最深2.7米,设14道舱壁分隔成15舱。按照正常成年人步速,绕船体一周也需5分钟左右……出水文物总数超过18万件,包括各类金属器,竹木漆器,玻璃器以及人类骨骼、矿石标本、动植物遗存等,其中尤以铁器、瓷器为大宗。

    ——摘编自光明日报《一船尽观宋代海上丝绸之路繁盛》

    材料三:【友好之船】

    图三 郑和船队

    郑和宝船到达祖法儿国,当明朝官员赏赐完毕后,祖法儿国人尽出乳香、血竭、芦荟、没药、安息香、苏合油、木别子诸物与华人交易。

    ——译编自《瀛涯胜览》

    材料四:【收复之船】

    图四 郑成功船队

    郑成功致某总督的招降信:“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今余即来索,则当归我……”

    ——连横《台湾通史》

    1. (1) 你是否认同诗人皮日休关于“水殿龙舟事”的说法?为什么?
    2. (2) 根据材料二,你能找到哪些有关宋代经济发展的历史信息?
    3. (3) 材料三和材料四分别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根据材料三,概括该事件的作用。材料四中的“贵国”指的是?
    4. (4) 你对以上哪艘“船”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感触最深?结合史实说明理由。
  • 25.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外农业交流】

    辣椒不是中国的原产作物,它原产于美洲。1493年辣椒传入西班牙,随后在16世纪中叶风靡整个欧洲,后经西班牙人、葡萄牙人传入印度,16世纪末辣椒开始传入中国。辣椒传入中国后,大大改善了传统的饮食结构,促进了地域之间的文化交流。

    ——摘编自张艺凡《辣椒传入中国的地域文化影响》

    材料二:【中外科技交流】

    战国时,人们利用天然磁铁做成指南工具,成为“司南”。隋唐时代,我国指南针的精度足以辨明24个方向。北宋时期,罗盘可以指示48个方向,同时文献中也记载指南针开始运用于航海。使用其进行导航,大大提高了航路的正确性。中国人这一发明,很快就在世界范围内流传开来,12世纪时,罗盘传到欧洲。

    ——摘编自于希贤《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及西传》

    1. (1) 根据材料一,列举一项我国同时期引进于美洲的作物,并分析其传入中国的原因。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南针的作用。
    2. (2) 阅读上述材料提炼一个观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