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更新时间:2023-07-24 浏览次数:18 类型:期末考试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 1. 实用类文本阅读

    材料一:

    神话是人类最原始的文化形态,是一种意识的存在。尽管神话是对自然万物幻想式的解释,但是它仍然是一些客观现实的反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原始初民的生活情景、社会状况以及精神追求。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神话中英雄形象反映出来的真、善、美以及正直、大公无私、诚实等高贵品质都是原始先民社会中的道德典范及行为要求。虽然在上古时期还没有道德这一准确的概念,但是初民生活中无成文的行为规范要求已经成为大家共同遵守的准则,对于真善美的宣传和颂扬是人们得到共识的普遍道德追求。神话正反映了人类早期的道德追求。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认为,集体劳动和相互关心是原始社会道德的重要特征。他们为着公共的利益,敢于牺牲、不屈不挠,往往表现出正直、刚毅、诚实的高贵品格。这一重要特征在我国古代神话中,反映是很充分的。在原始社会,各个部落的氏族成员都以维护自己部落的共同利益作为最高法则,这一基本的道德准则也集中地出现在了我国的古代神话中。无论是开天辟地的盘古、射日除害的后羿、治理洪水的鲧禹、还是炼石补天的女娲、遍尝百草的神农等等,他们既是人们理想化了的天神,也是为部族的共同利益而勇敢献身的英雄,具有高尚、纯洁的个人品性。从中国古代神话中可以看出,道德这一观念形态,在原始社会就已存在并成为调节氏族成员之间以及氏族部落之间关系的准则。这一准则虽然还没有形成一种道德伦理体系,但是已经为人类的道德进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提供了原始社会公有制的道德类型。中国神话形成了重视社会责任、倡导天下为公、大公无私、德行至上的道德伦理观。中国神话中的神也往往是完美的伦理与道德的化身,是古代伦理道德的标榜和偶像。从这个意义上也说明,中国神话是善的神话,反应了人类早期的道德追求。

    有学者研究指出,神话是人类文明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不是聊以消遣的故事,而是积极向上的力量;它不是理性解释或艺术幻想,而是原始信仰与道德智慧的实用宪章。神话被认为是神圣的,存在于仪式、道德与社会组织中,同时又是原始文化的不可分割的、积极的组成部分。现代人类的生活、命运及种种活动都是由它决定的。它为人们提供了仪式和道德行为的动机,还告诉了人们如何去进行这些活动。

    神话作为对远古现实的描述,为我们提供了远古时代的道德价值、社会秩序与信仰等方面曾有的模式。因此,神话的道德规范功能也一直受到学者的注意,中国古代神话中的朴素伦理观更是对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观产生深远影响。

    (摘编自刘媛《中国古代神话的教育价值探究》)

    材料二:

    中国神话传说在文字创造之前一直都是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进行传递的,它是古代人民进行道德教化最朴素的题材。中国神话传说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教育主题,是人们最早的精神观念与价值体系,具有极强的道德凝聚力。那些人民大众极其熟悉的神话传说,如大禹治水、女娲补天、精卫填海等一直以来都广泛流传于民间,这些经典的神话传说塑造了许多道德人物形象,包含着大量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鞠躬尽瘁、尽心尽责、不畏艰苦、坚忍不拔……这些神话传说中的高贵品质一直以来都是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也正是这些伦理道德观念孕育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信仰和民族品格。这些神话传说中的道德主题在传播过程中世世代代地影响着中华儿女,它们是中华儿女普遍认同的道德观念,也是人们进行道德教化的重要内容。

    中国神话传说具有深刻与丰富的道德教育意义,但它的叙事方式却并不佶屈聱牙、晦涩难懂,相反,其叙事形式活泼有趣,让人百听不厌。尤其对于儿童来说,用神话故事来进行道德教育不是一种课业负担,而是一种娱乐方式。这种生动有趣的故事比枯燥无味、苦口婆心的教导有趣多了。神话传说这种大众喜闻乐见的叙事方式不仅让人们喜欢听、愿意听,还让人们乐于传播,让我们的神话传说生生不息,让我们的道德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

    神话传说是古代人民群众在劳动过程中感悟、总结和创造出来的智慧结晶,它集中体现了古代人民群众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它是民众进行自我教育的道德题材。也正因为如此,神话传说的内容与生活息息相关,它的结局总是正义战胜邪恶,善恶有报,通过各种人物形象直接给予人们警示与告诫,告诉我们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神话传说内容简单,但其中蕴含的道理却深入人心,历久弥新。这种寓教于乐、以小见大的道德教育方式总能深深地牵动着人们的心,让人全身心紧随故事情节的发展,为神话传说中跌宕起伏的情节而紧张不已,从而引起人们的道德情感共鸣。

    (摘编自阮丽凤《中国神话传说: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神话虽是人类原始意识形态的存在,但它仍然是对原始初民的生活情景、社会状况及精神追求等客观现实的真实反映。 B . 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人物是完美伦理道德的化身,具有高尚纯洁的个人品性,他们都能为了部族的共同利益而勇于献身。 C . 神话传说虽借助娱乐化的方式传播,但它并不是聊以消遣的故事,而是积极向上的力量,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D . 神话传说总是通过正义战胜邪恶、善恶有报的结局来直接给人们警示与告诫,因此它能成为民众自我教育的道德题材。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两则材料都对中国传统神话在德育方面的作用进行了论述,但二者的论述重心并不相同。 B . 在没有形成统一道德准则的上古时期,神话宣传的真善美成为人们共同认识和道德追求。 C . 中国传统神话虽然体现的是古代伦理利益准则,但其德育功能在今天仍然具有教化意义。 D . 古代神话的传播靠的是其通俗易懂,如果将内容高雅化、反而会不利于神话的流行转播。
    3.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 郭沫若《神话的世界》:我们对神话的世界,当然不能学无智者的盲目信仰、然而也不能学主智者的执意反抗,可以分道而并行,可以异时而两立。 B . 鲁迅先生《破恶声论》:夫神话之作,本于古民,睹天物之奇觚,则逞神思而施以人化,想出古异,淑诡可观,虽信之失当,而嘲之则大感也。 C . 英国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神话在原始文化中有必不可少的功用,那是将信仰表现出来,给道德以保障并加以执行。 D . 马克思认为,任何神话都是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因而随着这些自然力之实际上被支配,神话也就随之消失了。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民艺泛称民间艺术,是相对所谓的“文人艺术”“宫廷艺术”“贵族艺术”而对乡野艺术所做的界定,也就是“草根艺术”。广义的民间艺术是指民间艺术从业者或劳动者个人根据自己的审美喜好,为了解决生活中出现的日用问题或为满足民俗民风的需求而创造的各种物品或者文化艺术形式的总称,涵盖了民间工艺美术、民间(地方)音乐、民间(地方)舞蹈和民间戏曲等多种艺术门类;狭义的民间艺术则偏向民间(地方)造型艺术,包括了乡土美术(绘画)、乡土手工艺等各种物的表现形式。民艺创作者(民间艺人)往往以生活所需就地取材,以传统的手工艺方式满足日用和仪式需要。作品往往与生活密切相关,与民俗活动密切相关,从而使得作品带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

    民艺的根本在民间生活,其政治、经济、文化表现形式具有很强的民族性、区域性地方特色。传统手工艺的生存或消亡,并非来自人们的一厢情愿或是政府的大力扶持,更多取决于它与市场经济的适应程度,与现代生活文化的融合程度。

    市场化的运作模式结合民族传统文化形态的渗透植入,民族性与商业性可以在生态旅游平台上寻找到一个最佳的均衡点。把可持续性民艺、可持续性村寨、可持续性农业等统一规划在特色地域发展规划中,立足于民族的区域性文化传承,推进产业经济的持续性发展,催生区域特色产业集群,在民族特色产品的活态开发、生产、流通的同时,推动注重民族文化传播的人文生态旅游,甚至延伸到发展地方农业生态体系。让民艺回归民间、回归生活,给本土生活附加更多的舒适感和幸福感。

    (摘编自李红梅《让民艺回归“民艺”》)

    材料二:

    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造型,并不考虑表现对象的生理及物理的科学属性。那是一种不受什么透视学、解剖学限制的自由创造:只要能表现作者心中的意念,任何自然界的或外在的客观形象都可加以改造、变形或组合。民间艺术所创造的艺术形象是意念的表现,或规整概括,或装饰均衡,或模糊抽象,或大胆夸张,只要作者认为好看,便都合情合理,却不必符合科学之理。三头六面,人首蛇身,鸟腹有兽,象中有象,只要能为意念服务,俱无不可。一言以蔽之,民间艺术是一种从意念出发的“意念艺术”。

    民间艺术的意念不是沿袭本源艺术的阴阳哲学、生殖繁衍观念,就是结合民俗习尚的祈福消灾、趋吉辟邪思想。因此,民间艺术所选取的形象,有一部分是从先人处传承下来的,诸如鱼、蛙、葫芦、十二生肖等;另一部分是从生活中来的,随意念而组合,手法多样:有象征,有谐音取意,有会意,有直喻,有隐喻。象征是用多个形象组成一整套的“语言”,以表达一个复杂的意念。如鱼枕是在双鱼的造型上再绣五毒形象,又在耳孔上加桃子的轮廓,使此鱼枕具有辟邪和保佑生殖繁衍、长寿等一整套互相关联的意念。因为鱼是从本源艺术传承而来的生殖保护神形象,五毒代表邪,桃子代表生殖繁衍和长寿。

    民间艺术对于空间的处理,从不受焦点透视、解剖学或比例观点影响。但它们有一个共同要求,即让作者想表现的所有东西都看得见。这样一来,所创造的画面就在互不遮挡的平面上展开了,重要的就放大,次要的就缩小,不受视觉空间的限制,取其神,保其意。

    中国民间艺术的色彩,是根据华夏民族古老的五行、五色观进行组织搭配的。历代的中国平民百姓,觉得只有强烈的色彩才可以与大自然匹配,与天地协调,往往喜爱对比强烈、鲜艳明亮的颜色。因此,原色是民间艺术的基调。但五行、五色观和民俗的影响更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民间艺人会根据自己的需要去突出某一种颜色,以表达审美和生存功利上的追求。例如喜事的民艺品尚红,丧事的尚白;纸马与神灵和祈福有关,所用颜色就根据五行、五色观:金白、木青、水黑、火红、土黄。此外就是个别作者的主观用色,那就更自由、更意念化了。

    (摘编自杨先让《追寻中国民间艺术的源与流》)

    材料三:

    民间艺术作为一种民间文化现象,其话语体系是几千年来文艺创作者在社会实践基础上遵循一定的语言规范、规则和规律而形成的用来交往、描述、解释、评价艺术活动的言语符号系统。所以,提升民间艺术话语体系的时代性,是推动民间艺术创新发展的前提。时代认同需要经过情感共鸣、价值认同与理性升华三个阶段。首先,情感共鸣是适应时代性的起点,主要是指话语主体对民间艺术产生的情感共振。其次,价值认同是中心环节,是对民间艺术价值的认可与同意。再次,理性升华是最终环节。在经过情感共鸣与价值认同后,话语主体经过理性思考,廓清民间艺术形成的历史逻辑与实践逻辑,实现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变。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弘扬中国精神、展现中国风貌,是民间艺术具有时代性的根本要求,一方面要向优秀传统文化寻求灵感,另一方面要转化为新时代的话语表达。原有的民间艺术话语内容主要由意识形态话语构成,显得呆板、生硬与滞后。因此,在新时代场域下,必须在原有民间艺术话语内容的辩证分析基础上实现一种积极的扬弃。一是对传统民间艺术话语内容重新进行梳理、整合和提炼,结合时代特征,实现民间艺术话语的再生产。二是对传统民间艺术话语内容进行革新。也就是说,保留和提炼传统具有价值的话语,摒弃不能再加工、再生产的话语内容,从而实现话语创新。除此之外,考量和分析民间艺术话语体系的创新,不能脱离经济全球化这个宏大的叙事背景,要让先进思想、有效内容和时代精神,有机地升华改造民间艺术,不断推进民间艺术话语内容的转换与创新。

    (摘编自王宏硕《推动民间艺术创新发展》)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民间艺术属于乡野艺术和“草根艺术”,与文人、宫廷、贵族艺术不同,它的创造者和欣赏者都来自底层民众。 B . 民间艺术主要指民间造型艺术,如带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乡土绘画等,民间艺人往往在艺术上表现自己的意念。 C . 民间艺术基于民间生活,其作品本是为了满足日用需要,因此能反映民间生活和风俗,带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D . 民间艺术是一种“意念艺术”,其意念往往能体现阴阳哲学、生殖繁衍观念或祈福消灾、趋吉辟邪的思想
    2. (2) 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中国传统民间艺术创作者侧重于表现自己的意念,因此中国传统民间艺术品中的人或物往往给人失真感和荒谬感。 B . 中国民间艺术往往选择传承先人或生活中的形象,运用象征、谐音取意、会意、直喻、隐喻等手法来表达思想愿望。 C . 只有用新的表现形式来表达民间艺术所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才能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展现中国风貌。 D . 中国传统民间艺术也难免有缺点,对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创新,不可能摆脱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种先进思想的影响。
    3. (3) 民间艺术是指掌握了既定传统风格和技艺,也指普通老百姓所制作的艺术、手工艺和装饰性装饰物。结合上述材料,谈谈在当今时代我们应如何传承民间艺术。
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 3. 阅读下列文章,回答下面的问题。

    文本一

    有一段时间彻底从他记忆中藏匿了,中断的切口是他在弄堂里奔跑,有千军万马在身后追随,所谓千军万马,不过是他的兄弟及邻家的男孩。他一直跑到后门口,祖母身前,祖母将手指探进他的后衣领,说了声:怎么没有汗?祖母检测他们的健康状况,就是探他们的后颈,倘是汗津津的发黏就没事,放他们再继续奔跑;相反,滑溜溜的干爽,一定出毛病无疑。这是从她相继两代的育儿经验中得出的方法,百试不爽。祖母探过后颈之后,还有一段杂乱的印象,所以,记忆中那个切口并不是齐整的,而是很有些毛糙,如同藕断丝连的意思。

    那一段杂乱的印象是以昏睡为主,在昏睡中间杂着祖母向母亲的诉说,母亲对祖母的抱怨,以及对兄弟的呵斥;再有被母亲还是祖母挟持着起来,去医院挂号,在等候的长椅上继续昏睡;有几次母亲试图让他睡在膝上,可他的身量和心理都已不适宜躺在母亲的怀里,于是挣着出来。体温表冰凉地放进舌下,很快又滚烫地取出;脚踩到地上,没有站起来,而是蹲下去,最后是负在父亲的背上;药片送进嘴,再原样呛出,又碾成粉状,和了水灌下,在喉咙口打着旋。酒精辛辣凛冽的气味四处都是……

    祖母探这小人儿的后颈时,其实已经在发热,小孩子通常都不怎么惧怕发热,任凭到三十八甚至三十九度,依然无知无觉。此时,正是从三十八往三十九度攀爬的过程,祖母自然不依,立马驱去床上躺着,这一躺下,原本被抑制着的热度便一径直升上来,等孩子的父母下班到家,七月天里裹在一床棉被里的小孩子已烧成一块火炭,再量体温,水银柱几乎升到顶头。母亲责怪祖母不该大热天里用棉被裹他,祖母申辩历来都是用捂发汗退热,到底犟不过强悍的媳妇,由她解开棉被,却见那小孩像剥了皮的老鼠,浑身赤红着打战,无奈再将棉被裹上。思忖一时,决定去医院。

    可怜那孩子烧成这样还能自己站住,由母亲和祖母套上毛衣,随着走出家门去医院挂急诊。急诊间满是发热的大人小孩,差不多都是诊为热伤风,打一针退热针,再配些药片,便退出来。虽是昼长的季节,此时亦已暮色满天,街灯亮起,催促着夜晚来临。白日的暑气略退去,风吹来有些微凉意,方才的退烧针起了作用,那孩子振作了些。问他想吃什么,回答面条;又问面条里放些什么,回答什么都不放;祖母说,原来是要一碗阳春面,回答却很坚执:“阳春”也不要!显然食欲不振,想吃得清淡,只是不知道“阳春”仅为修饰,与任何实物无干。祖母与母亲相视一笑,婆媳俩在争吵之后和解了。

    医院去过了,针打过了,药也吃下了,再加上捂被子发汗的老法,余下的就是等待。寒热就像潮汐,自有运动的规律,一夜过去,早晨醒来又是新鲜活泼的一天。这一晚格外平静地过去。那孩子的兄弟比平日乖许多,早早也上了床。大人呢,急躁过去之后安详下来,将病了的那个掖紧被子,没病的也搭上一角毛巾毯在肚子,然后燃起一盘蚊香,苦涩的烟在木地板上弥散,缠着桌脚与床脚盘旋缭绕。这平静里藏着些指望,因此指望又生出欣悦。这也是平常的居家日子里的波澜,微小的危境与解脱,凝结的亲情,将一家人团得更紧。

    由于早睡,那夜是要比以往漫长。小兄弟有一两次醒来,朦胧中,房间里有黄黄的电灯和轻轻的呢喃,是祖母服侍哥哥喝水,吃药,还有撒尿。那小的是有纠缠的习惯,可这一夜却不,翻个身兀自睡熟。小孩子都是有感应的动物,感觉到不寻常,正在或者已经发生事端。所以,潜意识里就有回避,存了侥幸,也许,一觉醒来,一切回到原状。灯光在眼睑里恍惚一下,又被睡眠盖住,将发热的同胞手足留在了灯下,连同墙上摇曳的影。七月的夜晚,其实是爽利的热,身下竹席滑滑的,风习习拂过身上。热杀去了黏滞的物质,空气变得轻盈,很远的地方的声音和气味传过来,又扩散开去,这静谧里有了一股跃动,飘然的。灯光里的几只青虫瞎撞着飞行,骤然在黑暗中匿去。

    睡眠席卷了夜晚。

    (节选自王安忆《救命车》)

    文本二

    作为中国当代文坛创作风格最嬗变的作家之一,王安忆从创作伊始就对现实主义保持着极大的热情,沿袭着按照生活本来面貌反映生活的原则,她努力探寻着现实的自然原貌。在回望自己独特人生经历,书写个体生命特有体悟的过程中,她始终将“真实性”作为其小说创作的主要原则,不同于我国古代写实传统中强调的“实录”,也不同于“五四”以来政治性观念映射下对生活的客观反映,王安忆崇尚的客观真实更具有西方现实主义所倡导的认识论上的意味。

    (节选自皮进《王安忆小说创作观念中的“真实性”阐释》)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对昏睡中杂乱的印象的描写,渲染了朦胧隐约的氛围,表现生病中的孩子虚弱单薄的形象。 B . 祖母用捂被子发汗退热的老办法,使孩子的体温不降反升,写出了年老的祖母思想的落后。 C . 母亲和祖母二人因孩子生病争吵,又因孩子的童真和解,细节中体现家人之间的爱与关怀。 D . 小兄弟在哥哥生病时像有了感应,并不纠缠,“兀自睡熟”,充分表现小兄弟的乖巧懂事。
    2. (2) 小说在叙述方面有什么特点?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3. (3) 文本二指出,王安忆的小说始终将“真实性”作为小说创作的主要原则。谈谈文本一是如何体现小说创作“真实性”的。
三、文言文阅读
  •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壶遂曰:“孔子之时,上无明君,下不得任用,故作《春秋》,垂空文以断礼义,当一王之法。今夫子上遇明天子,下得守职,万事既具,成各序其宜,夫子所论,欲以何明?”太史公曰:“《春秋》采善贬恶,推三代之德,褒周室,非独刺讥而已也。汉兴以来,臣下百官力诵圣德,犹不能宣尽其意。且士贤能而不用,有国者之耻;主上明圣而德不布闻,有司之过也。且余尝掌其官废明圣盛德不载功臣世家贤大夫之业述堕先人所言罪莫大焉余所谓述故事,整齐其世传,非所谓作也,而君比之于《春秋》,矣。

    于是论次其文。七年而太史公道李陵之祸,幽于缧绁。乃喟然而叹曰:“是余之罪也夫!是余之罪也夫!身毁不用矣。”退而深惟曰:“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于是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自黄帝始。

    (选自《史记·太史公自序》,有删节)

    材料二:

    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今仆不幸,早失父母,无兄弟之亲,独身孤立。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上计轩辕 , 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 , 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已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选自《报任安书》,有删节)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且余尝掌其官/废明圣盛德不载/灭功臣世家贤大夫之业不述/堕先人所言/罪莫大焉/ B . 且余尝掌其官废明圣/盛德不载/灭功臣世家贤大夫之业不述/堕先人所言/罪莫大焉/ C . 且余尝掌其官/废明圣盛德不载/灭功臣世家贤大夫之业/不述堕先人所言/罪莫大焉/ D . 且余尝掌其官废明圣/盛德不载/灭功臣世家贤大夫之业/不述堕先人所言/罪莫大焉/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缧绁,是捆绑犯人的黑绳索,借指监狱,汉代后以铁索代替缧绁,称为“锒铛”。 B . 轩辕,指黄帝,中华民族的始祖,后也用于指中华民族,如“我以我血荐轩辕”。 C . “所以隐忍苟活”与”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中的“所以”意义不同。 D . “草创未就”和“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陈情表》)中的“就”字意义相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作者借回答壶遂问题阐明自己创作《史记》秉承的实录精神,行文中借鉴了“赋”主客问答的传统方式,笔法灵活。 B . 材料一对西伯、孔子、屈原等人的创作缘由加以分析,认为圣贤著作多由于“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可谓一语中的。 C . 材料二中,司马迁以激愤的心情,陈述了自己的不幸遭遇,同时表明了他勉励自我要仰慕大义、不必为名节而死的生死观。 D . 材料二中介绍了《史记》的创作目的、内容和体例,同时也流露出司马迁对著作的自信和任安不能理解自己苦衷的担忧。
    4. (4) 司马迁在“身毁不用”后仍坚持创作《史记》的动力有哪些?请结合文本概括。
    5. (5)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余所谓述故事,整齐其世传,非所谓作也,而君比之于《春秋》,谬矣。

      ②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答司马谏议书》)

四、古代诗歌阅读
  • 5.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病后登快哉亭

    贺铸

    经雨清蝉得意鸣,征程断处见归程。

    病来把酒不知厌,梦后倚楼无限情。

    鸦带斜阳投古刹,草将野色入荒城。

    故园又负黄华约,但觉秋风发上生。

    【注释】①快哉亭:位于今徐州东南。本诗是诗人任职于徐州,病愈后登快哉亭有感之作。②黄华:菊花。

    1. (1)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联以雨后鸣蝉起兴,点明乡愁的主旨。“得意”二字,以蝉之“得意”反衬自己的失意,既写出了蝉鸣的神态,又微露了诗人的欣羡之情。 B . 颔联言近旨远,字面上只写了病后,却透露出病前和病中的消息;字面上只写了梦后,实则暗示出曾有数次的思乡梦。 C . 颈联虚写,乌鸦带引斜阳光芒投进古寺,小草带引野外景色进入荒城,一“带”一“将”,景色融合自然。 D . 尾联“秋风发上生”几字,不仅意指鬓发的斑白,而且秋风萧萧,又给人以冷的感觉。用语新颖奇警,不落陈腐。
    2. (2) 同是以多病之身登高望远,本诗与杜甫的《登高》相比,在意境营造和章法结构上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五、情景默写
  • 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李商隐《无题》中,“”两句运用神话传说寄寓了对爱人的深切思念。
    2. (2) 在古人眼中,荷花代表高洁与美好,《离骚》中“”更是将荷花当作穿戴的服饰,以表现自己追求高洁的理想。
    3. (3) 古诗词中,乐器经常被人们用作表达情感的载体,琵琶就是其中的一种,如“”。
六、简答题组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前段时间刚刚收官的文学纪录片——《文学的日常》(第二季),通过朋友拜访的方式,让观众得以窥见作家对时代及生活的认知与解读。

    没有____的说教意味,也没有刻意塑造“高大上”的人生哲理,这部纪录片带领大家走近作家们的日常,展现出这些“文学大咖”____的精神世界,让观众感受到他们最真实的生活样态。正因如此,该片在豆瓣上收获了8.2的高分,近三分之一的网友给出了五星的满分评价。

    当然,这并不是今年走红的第一部文学类纪录片。将目光放回到年初,一部聚焦于爱书人的《但是还有书籍》(第二季),同样收获了高口碑与不低的热度。两部纪录片的先后播出,让人们注意到一种状况,那就是以书籍、文学为主旨的纪录片作品,开始打破小众的路径,成了纪录片创作新的蓝海

    其实一直以来,文学类的纪录片在大众心中都有一定的“刻板印象”,譬如认为此类作品观看需要一定的门槛,讲述的都是____的内容,但是细看《文学的日常》(第二季),观众仍能从中感受到浓厚的烟火气息。作家李修文在西北荒地的杏林与摘苦菜的大姐交谈;刘亮程与洪启游走在新疆的草场戈壁,与遇到的牧羊犬、野骆驼打招呼;双雪涛在狭窄的胡同里朗读,背后的人正在打台球……这些稀松平常的点滴,构成了纪录片中的烟火人间,而文学,也就诞生在其中。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一个长单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和借代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七、选择 简答
  • 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说到仙人掌,人们会想到“耐干旱、耐高温”。仙人掌类植物拥有很多适应特殊和极端环境的生存技能,被认为是地球上     _   植物类群之一。在炎热干旱地区生存的仙人掌,有一套特别的存储二氧化碳系统——景天酸代谢途径。白天关闭气孔,避免水分流失;夜晚开放气孔,____。生活在海边荒漠地带的仙人掌,则能够利用自己的尖刺抓住雾气中的水分。

    然而,在全球变暖的环境下,这些“独门秘籍”可能会失灵,仙人掌可能也会“受不了”。日益升高的气温会提高植物的夜间呼吸强度,这意味着仙人掌需要在夜间____。长时间的干旱天气,也会对那些主要依靠雾气生存的仙人掌产生极大影响,其生长和繁殖会因缺水而停止。

    1. (1) 下列选项,与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中引号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多灾多难的黄河怎么能成为中华民族的“摇篮”? B . 人,不能低下高贵的头,只有怕死鬼才乞求“自由”。 C . 人们用“杏林春满”来赞扬医生的高明医术。 D . 荷兰有着“欧洲花园”“花卉王国”的美誉。
    2. (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八、材料作文
  • 9.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这是一个崇尚英雄的时代。戍守边防的祖国卫士,火灾现场勇敢逆行的消防人员,隐身荒漠毕生奉献的两弹元勋……我们感动于他们心中无我的境界。

    这是一个崇尚个性的时代。我们喜欢街舞的自由奔放,喜欢生活的随性自在,我们不断创造着“小确幸”,制造着“仪式感”……我们越来越心中有我,想要凸显自我的个性与价值。

    对上则材料你有怎样的体会和认识?请根据材料的含意,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观点和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