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北京市西城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更新时间:2023-07-31 浏览次数:21 类型:期末考试
一、本大题共4小题,共12分。
  • 1. 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 寒喧  裨益  得鱼忘筌  不可思意 B . 岐路  玷辱  神魂癫倒  豁然开朗 C . 疏朗  通宵  踌躇满志  原形毕露 D . 殒落  浮燥  杳无音信  呼天抢地
  • 2.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左传》是纪传体史书,长于记述辞令,叙事简洁;《史记》是编年体史书,叙事详备,细节传神。 B . 关汉卿的《窦娥冤》是元杂剧的代表性作品,全剧用“本色”的语言塑造了窦娥等鲜明的人物形象。 C . 《谏太宗十思疏》是魏征写给唐太宗的奏章,从“守成”的角度,劝谏皇帝要居安思危、善始慎终。 D . 契诃夫在《装在套子里的人》中所塑造的“套中人”别里科夫,已成为保守、僵化和奴性的代名词。
  • 3.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今乃弃黔首以敌国                资:资助,供给 B . 人君神器之重                    当:应当,应该 C . 廊腰回,檐牙高啄                缦:环绕,萦绕 D . 嬴而不助五国也                  与:亲附,亲近
  • 4. 对下列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我所喜好、追求的方法,已经接近最高超的技术了。

    B .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依靠别人的力量,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

    C . 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

    想到(君位)高而险,就要不忘谦虚,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

    D .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等到太子丹用荆轲(刺秦王)作为(对付秦国的)策略,才招致祸患。

二、本大题共1小题,共8分。
  • 5. 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选作其中4题)

    ①《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生动地描绘出曾皙从容、洒脱的情态及恭敬的态度的句子是: , 铿尔,

    ②《谏太宗十思疏》中,用对比手法说明竭诚待人和放纵性情、轻视他人所带来的不同结果的句子是:

    ③ 夸张的修辞手法,可增强表达效果。杜牧用“ , 用之如泥沙”来表现秦朝统治者的大肆掠夺和挥霍无度;苏洵用“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来表现创业者的艰难。

    ④ 古人登高望远,多有感怀。杜甫的“ , 凭轩涕泗流”表达了对国事的担忧;而王安石的“千古凭高对此,”则表达了奋起改革,有所作为的愿望。

    ⑤ 当我们徜徉于美景时,往往会因内心与景物相合,产生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美妙体验。这种体验,用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中的词句来说,可谓“”。

三、本大题共1小题,共10分。
  • 6. 根据要求,完成各题。
    1. (1) 关于《红楼梦》,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红楼梦》是章回体小说,又名《石头记》《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 B . 宝黛初相见,黛玉觉得宝玉眼熟,宝玉看着黛玉面善,正与“木石前盟”的故事暗合。 C . 众钗入住大观园,宝钗住进了蘅芜苑,黛玉住进了潇湘馆,而探春则住进了稻香村。 D . “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说的是惜春。
    2. (2) 下列对《红楼梦》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红楼梦》书名中的“红楼”既可以象征富贵官宦之家,又可以象征闺阁;“梦”则象征了作家人生如梦的幻灭感。 B . 《红楼梦》由两条主线贯穿:一是以贾府为中心,写贵族家庭之衰亡;一是以金陵十二钗为中心,写红颜薄命之悲剧。 C . 《红楼梦》内容涉及诗词曲赋、音乐绘画、书法尺牍、灯谜联额、园林建造、饮食起居等,可谓文化艺术的大观园。 D . 《红楼梦》第五回通过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利用画册、判词等形式,含蓄地交代了书中众多人物的命运,具有象征意义。
    3. (3) 鲁迅认为《红楼梦》“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请以小说中的一个人物为例,谈谈你对鲁迅所说的“真的人物”的理解。
四、本大题共2小题,共10分。
  • 7. 阅读下面作品,按要求完成各题。

    “我真傻,真的,”祥林嫂抬起她没有神采的眼睛来,接着说,“我单知道下雪的时候野兽在山墺里没有食吃,会到村里来;我不知道春天也会有。我一清早起来就开了门,拿小篮盛了一篮豆,叫我们的阿毛坐在门槛上剥豆去。他是很听话的,我的话句句听;他出去了。我就在屋后劈柴,淘米,米下了锅,要蒸豆。我叫阿毛,没有应,出去一看,只见豆撒得一地,没有我们的阿毛了。他是不到别家去玩的;各处去一问,果然没有。我急了,央人出去寻。直到下半天,寻来寻去寻到山墺里,看见刺柴上挂着一只他的小鞋。大家都说,糟了,怕是遭了狼了。再进去;他果然躺在草窠里,肚里的五脏已经都给吃空了,手上还紧紧的捏着那只小篮呢。……”她接着但是呜咽,说不出成句的话来。

    四婶起初还踌蹰,待到听完她自己的话,眼圈就有些红了。她想了一想,便教拿圆篮和铺盖到下房去。卫老婆子仿佛卸了一肩重担似的嘘一口气;祥林嫂比初来时候神气舒畅些,不待指引,自己驯熟的安放了铺盖。她从此又在鲁镇做女工了。

    大家仍然叫她祥林嫂。

    然而这一回,她的境遇却改变得非常大。上工之后的两三天,主人们就觉得她手脚已没有先前一样灵活,记性也坏得多,死尸似的脸上又整日没有笑影,四婶的口气上,已颇有些不满了。当她初到的时候,四叔虽然照例皱过眉,但鉴于向来雇用女工之难,也就并不大反对,只是暗暗地告诫四婶说,这种人虽然似乎很可怜,但是败坏风俗的,用她帮忙还可以,祭祀时候可用不着她沾手,一切饭菜,只好自己做,否则,不干不净,祖宗是不吃的。

    四叔家里最重大的事件是祭祀,祥林嫂先前最忙的时候也就是祭祀,这回她却清闲了。桌子放在堂中央,系上桌帏,她还记得照旧的去分配酒杯和筷子。

    “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摆。”四婶慌忙的说。

    她讪讪的缩了手,又去取烛台。

    “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拿。”四婶又慌忙的说。

    她转了几个圆圈,终于没有事情做,只得疑惑的走开。她在这一天可做的事是不过坐在灶下烧火。

    镇上的人们也仍然叫她祥林嫂,但音调和先前很不同;也还和她讲话,但笑容却冷冷的了。她全不理会那些事,只是直着眼睛,和大家讲她自己日夜不忘的故事:

    “我真傻,真的,”她说,“我单知道雪天是野兽在深山里没有食吃,会到村里来;我不知道春天也会有。我一大早起来就开了门,拿小篮盛了一篮豆,叫我们的阿毛坐在门槛上剥豆去。他是很听话的孩子,我的话句句听;他就出去了。我就在屋后劈柴,淘米,米下了锅,打算蒸豆。我叫,‘阿毛!’没有应。出去一看,只见豆撒得满地,没有我们的阿毛了。各处去一问,都没有。我急了,央人去寻去。直到下半天,几个人寻到山墺里;看见刺柴上挂着一只他的小鞋。大家都说,完了,怕是遭了狼了。再进去;果然,他躺在草窠里,肚里的五脏已经都给吃空了,可怜他手里还紧紧的捏着那只小篮呢。……”她于是淌下眼泪来,声音也呜咽了。

    这故事倒颇有效,男人听到这里,往往敛起笑容,没趣的走了开去;女人们却不独宽恕了她似的,脸上立刻改换了鄙薄的神气,还要陪出许多眼泪来。有些老女人没有在街头听到她的话,便特意寻来,要听她这一段悲惨的故事。直到她说到呜咽,她们也就一齐流下那停在眼角上的眼泪,叹息一番,满足的去了,一面还纷纷的评论着。

    她就只是反复的向人说她悲惨的故事,常常引住了三五个人来听她。但不久,大家也都听得纯熟了,便是最慈悲的念佛的老太太们,眼里也再不见有一点泪的痕迹。后来全镇的人们几乎都能背诵她的话,一听到就烦厌得头痛。

    “我真傻,真的,”她开首说。

    “是的,你是单知道雪天野兽在深山里没有食吃,才会到村里来的。”他们立即打断她的话,走开去了。

    她张着口怔怔的站着,直着眼睛看他们,接着也就走了,似乎自己也觉得没趣。但她还妄想,希图从别的事,如小篮,豆,别人的孩子上,引出她的阿毛的故事来。倘一看见两三岁的小孩子,她就说:

    “唉唉,我们的阿毛如果还在,也就有这么大了。……”

    孩子看见她的眼光就吃惊,牵着母亲的衣襟催她走。于是又只剩下她一个,终于没趣的也走了,后来大家又都知道了她的脾气,只要有孩子在眼前,便似笑非笑的先问她,道:

    “祥林嫂,你们的阿毛如果还在,不是也就有这么大了么?”

    她未必知道她的悲哀经大家咀嚼赏鉴了许多天,早已成为渣滓,只值得烦厌和唾弃;但从人们的笑影上,也仿佛觉得这又冷又尖,自己再没有开口的必要了。她单是一瞥他们,并不回答一句话。

    (节选自鲁迅《祝福》)

    1. (1) 祥林嫂反复向人们讲述阿毛的故事,反映了她怎样的心理?文中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 (2) “祥林嫂,你们的阿毛如果还在,不是也就有这么大了么?”鲁镇人为什么要说“你们的”阿毛?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作答。
五、本大题共1小题,共10分。
  • 8. 微写作。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将所选题号填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

    ①人工智能的不断进步引发了人们的关注。有人担心将因此失去工作;也有人认为这会为人类创造更多的机会。你赞同哪种意见?请阐述自己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有理有据。150字左右。

    ②学校决定在高一年级举办科幻作文大赛,请为本次大赛拟写一则征文启事。

    要求:说明大赛宗旨及征文要求,语言简洁。150字左右。

    ③请以“远方好像有歌声”为开头,写一段抒情文字或一首小诗。题目自拟。要求:感情真挚,语言生动。不超过150字。

六、本大题共5小题,共19分。
  • 9.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神宗熙宁二年,以王安石参知政事。初,国用不足,安石曰:“国用不足者,以未得善理财者故也。善理财者,不加赋国用足。”司马光曰:“天下安有此理?天地所生财货百物,不在民,则在官,彼设法民,其害乃甚于加赋。”争议不已。

    甲子,议行新法。安石与刘恕友善,欲引置三司条例 , 恕以不习金谷为辞,且曰:“天子方公以大政,宜恢张尧、舜之道以佐明主,不应以利为先。”安石曰:“利以和义,善用之,尧、舜之道也。”

    王安石既执政,吕诲言其不通时事,大用之则非所宜。上疏言:“臣究安石之迹,固无远略,唯务改作,立异于人。臣窃忧之,误天下苍生,必斯人也。”疏奏,帝方眷注安石,还其章疏。刑部刘述上疏曰:“安石任偏见而立新议,陛下不察而从之,遂害天下大公。先朝所立制度,自宜世守勿失,乃事事更张,废而不用,愿罢逐慰天下。”安石欲置述于狱,司马光争之,乃贬知江州。

    九月,行青苗法。欲以广蓄积,平物价,使农人有以赴时趋事,而兼并不得乘其急。王安石荐吕惠卿为太子中允。司马光谏曰:“惠卿憸巧,非佳士。使王安石负谤于中外者,皆其所为也。”帝言:“安石不好官职,自奉甚薄,可谓贤者。”光曰:“安石诚贤,但性不晓事而愎,此其所短也。又不当信任吕惠卿,惠卿真奸邪,而为安石谋主,安石为之力行,故天下并指为奸邪也。”

    山阴陆佃尝受经安石,至是,应举入京师。安石问以新政,佃曰:“法非不善,但推行不能如初意,还为扰民。”安石惊曰:“何尔!吾与惠卿议之。”又访外议,佃曰:“外间颇以为拒谏。”安石笑曰:“吾岂拒谏者,但邪说营营,顾无足听。”佃曰:“是乃所以致人言也。”明日,召佃谓之曰:“已遣李承之使淮南究矣。”既而承之还,诡言民无不便,佃说遂不行。

    帝谓王安石曰:“外人云,今朝廷以为天变不足惧,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安石曰:“陛下躬亲庶政,唯恐伤民 , 惧天变也。陛下采纳人言,事无大小,唯是之从,岂不恤乎!然人言固有不足恤者,苟当于义理,何恤乎人言!至于祖宗之法不足守,则固当如此。”

    (取材于《宋史纪事本末》《续资治通鉴》)

    注释:①三司条例:即制置三司条例司,为变法临时设定的决策机构。②金谷:指钱财和粮食。

    1. (1)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彼设法民                夺:剥夺 B . 天子方公以大政          属:委托 C . 使王安石负谤于中外者      使:假使 D . 已遣李承之使淮南究矣    质:验证
    2. (2)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不加赋国用足            德不厚思国之理 B . 愿罢逐慰天下            为国礼,其言不让        C . 山阴陆佃尝受经安石      辞楼下殿,辇来 D . 尔!吾与惠卿议之      度我至军中,公
    3. (3)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帝方眷注安石,还其章疏

      神宗正宠爱王安石,(就)将吕诲的奏章退还回去

      B . 使农人有以赴时趋事,而兼并不得乘其急

      使农民得以按农时从事生产,而兼并的人便无法乘农民的急难(加以盘剥)

      C . 是乃所以致人言也

      这就是你向人们传达言论的手段

      D . 陛下躬亲庶政,唯恐伤民

      陛下亲自处理各种政务,唯恐伤害百姓

    4. (4) 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

      陛下采纳人言,事无大小,唯是之从,岂不恤乎!

    5. (5) 人们评价王安石,多认为其诚贤,然亦有其失。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说明王安石的“贤”与“失”分别有哪些?
七、本大题共3小题,共10分。
  • 10. 阅读下面宋词,完成各题。

    水调歌头·闻采石战胜

    张孝祥

    雪洗虏尘静,风约楚云留。何人为写悲壮,吹角古城楼?湖海平生豪气,关塞如今风景 , 剪烛看吴钩。剩喜燃犀处 , 骇浪与天浮。

    忆当年,周与谢 , 富春秋。小乔初嫁,香囊未解,勋业故优游。赤壁矶头落照,肥水桥边衰草,渺渺唤人愁。我欲乘风去,击楫誓中流。

    注释:①1161年冬,宋将虞允文在采石矶大败金军,闲居中的词人闻讯作此词。②风景:西晋末年,士人为避乱而南渡,悲叹“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③剩喜:甚喜。④燃犀处:史载温峤奉命平乱,到采石矶时,发现水中多怪物,温峤点燃犀角照射水面,终见奇形异状的水怪相继覆灭。⑤谢:东晋名将谢玄,“少好佩紫罗香囊”,指挥了淝水之战。

    1. (1) 下列对词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雪洗”可以理解为“洗雪”,即战争的胜利洗刷了昔日的耻辱。 B . “剪烛看吴钩”,指词人夜看吴钩,回忆白天战场上杀敌的场景。 C . 词人以“燃犀处”点明了大战的地点,又以燃犀照妖喻抗金胜利。 D . 下阕中“未解”与“初嫁”对举,表明了谢玄和周瑜的年少得志。
    2. (2)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风约楚云留”是说风云都在挽留词人,词人以此表达对楚地的不舍之情。 B . “骇浪与天浮”句,运用夸张的手法,描绘出了采石矶鏖战时的惊心动魄。 C . “勋业故优游”句,词人借用典故赞颂虞允文从容不迫地建立了不朽勋业。 D . 本词从采石矶战场,写到赤壁矶头、淝水桥边,内容充实,思路十分开阔。
    3. (3) 有人说这首词情感复杂,“壮中带悲”,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八、本大题共5小题,共21分。
  • 11.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各题。

    他从树上走来

    在导航指引下,车开进了旧厂房的铁皮大门。门后是一方不大的院子,种着几棵枝繁叶茂的大树。院子尽头有一栋矮楼,和那几棵树一样,都上了年纪。

    “大哥大嫂来啦。”五爸拉开车门,和我打招呼,“小艺,好久不见。”

    五爸咧着嘴笑,年近50岁,竟有些腼腆,这激起我脑海中关于五爸最早的记忆。

    5岁前,一个青年来我家吃晚餐,父母让我喊他“五爸”。那时五爸留着一头长鬈发。我头一次见到长头发的男人,兴奋地爬上爬下,五爸也不恼,时不时摸摸我的头。父母似乎有数不清的问题问他——后来我们每一次见面都是如此——五爸边吃边答,略显拘谨,每回答一个问题就腼腆地笑一下。我对五爸最初的印象极好。

    不过,从始至终,我关于五爸的记忆都是碎片。碎片上又大多画着一个叉。

    小学时,我开始听懂大人们言辞内的情绪和言辞外的评判,明白了在我眼中温柔而有个性的五爸,其实是他们口中的叛逆青年——美院毕业后,他竟然辞掉体制内的工作去做职业画家;一个人在画家村闯荡,穷得吃不上饭,还放话将来要给几个兄弟一人买一栋别墅;偶尔一张画卖出好价,当晚请客便花掉一半……

    那时,五爸每次回家必然爆发争吵。对父亲来说,艺术只是生活的调剂,绝不能当饭吃。

    我和五爸唯一一次长时间的接触,是某个暑假,他在文化宫教娃娃画素描,我跟着学了一段时间。

    但这并不意味着五爸没对我产生影响。浓墨重彩地出场,即便上台次数有限,照样令人难忘。五爸之于我,就是这样。

    五爸做的第一件惊天动地的事是骑行川藏线。我那时不过10岁,但五爸从老家出发时的形象一直刻在我的脑海里。他推着一辆崭新的自行车,站在路边和家人依次告别。2005年,骑车进藏还不是洗涤都市人心灵的行为,五爸的决定被看作是不折不扣的发疯。

    父亲已经做好他回不来的准备了。

    可五爸不仅回来了,还沿途完成了一次艺术创作。我骄傲地把这件事说给同学听。从那时起,五爸便成为我心中最独特的人,与世俗脱钩,自由、随性。在遥远的北京和西藏,他是知名艺术家,日夜待在画室,盯着画板,思考着如何把头脑中的幻想泼到画卷上。

    再后来,五爸开了微信公众号,我兴冲冲点开阅读,却懊恼地发现看不懂。但这并不妨碍我向别人炫耀:长发飘飘、胡子拉碴、抽象画作、玄妙文字——牛吧?他是我五爸!

    改变发生在最近。

    我从公司裸辞,借钱买设备,成了一名独立摄影师。母亲因此和我大吵过几次,每回都提到五爸,说我要变成他那样离经叛道的人了。

    时隔十几年,我站在了五爸当初的处境上,孤立无援。

    裸辞后不久,我们一家因事去了川北某个小城,正好五爸在那里有个工作室。五爸邀请我们一家去看看。我兴奋不已。

    工作室在厂房的顶楼,室内到处是画,墙上挂满,地上堆满。除了画就是颜料,以及两个大型艺术装置。一个形似卷轴,中间牵着的画布上呈现着五爸这些年做的事:画画、骑行、写作、行为艺术……屋子里还有一棵树,在根部和枝丫上用中英文分别写着同一句话:我决定搬到一棵树上去写诗。

    我完全被五爸的作品吸引,一个一个仔细看,父母却立马注意到墙角支着一顶小帐篷。

    “平时睡在这里?没有别的住处?”

    “嗯。”

    即便已经头发花白,五爸回答兄嫂时的语气还是和以前一样局促

    接着,五爸细致地介绍每一张画,甚至让我们凑近去看笔触、抚摸立体的颜料。这么多年了,聊到自己的作品五爸还是难掩激动,语速变快,音量提高,双手挥舞,眼里喷光。

    而我神奇地发现,我能看懂五爸的画了。不仅自己能看懂,我还引导父母欣赏,甚至鼓励他们调动想象去理解作品的意境。父母还是看不太懂,但整个观赏过程在一种愉悦的气氛中进行。

    只有看,没有评判,这已经很好。

    此刻,五爸才露出真正的笑容。

    五爸突然转头问我:“小艺现在在做什么?”

    “啊,我就拍拍照,写写东西。”我答道,心里莫名紧张。

    “嗯,我看了你拍的照片。”五爸紧盯着我,“这两年,有点儿那个意思了。还有文章,也越写越好了。”

    原来他一直在看我的作品。我受宠若惊。

    五爸转头对父亲说:“大哥,我们家真的有点儿文化基因。”

    父亲“哼”了一声,听不出情绪。倒是母亲,听见五爸夸我,脸上绽出大大的笑容。

    我连忙摆手:“不不不,我比不上五爸,你是艺术家,我是小打小闹。”

    这样说,一是我真心认为自己还差得远,二是我习惯性地和五爸划清界限。

    从五爸那儿离开后,父亲一言不发。母亲摇摇头,说:“好心酸哦。”

    “我没觉得五爸心酸。”我忍不住反驳。

    “哦,你很理解他?”母亲斜眼看我。

    我不再说话,再说战火就会烧到我身上。

    我没说出来的话是:“                        。”

    第二天,五爸锁了工作室的大门,再次背上行囊,南下大理,“准备去那儿搞两年创作”。没过几天,他在朋友圈发了一张自己的照片,在洱海边一棵形状奇怪的树旁,身后天高水远,湖泊湛蓝。

    五爸写道:“他从树上走来。”

    (取材于“蛮像个小孩”的同名文章)

    1. (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从始至终,我关于五爸的记忆都是碎片         碎片:零星的片段 B . 五爸回答兄嫂时的语气还是和以前一样局促     局促:拘谨,拘束 C . 这两年,有点儿那个意思了                   意思:意义,含义 D . 父亲“哼”了一声,听不出情绪               情绪:心情,心境
    2. (2)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每次见面,父母都似乎有数不清的问题问五爸,说明他们既关心五爸,又不了解他。 B . 大人们口中的“叛逆”青年五爸,在生活中却是一个有魄力、有梦想、爱交友的人。 C . 五爸问我在做什么的时候,我心里感到莫名紧张,是因为他竟然一直在看我的作品。 D . 作者在文中插叙了大量的回忆,既丰富了五爸的人物形象,又使文章叙事富于变化。
    3. (3) 根据上下文,在原文横线处补写出相应内容。要求:语意连贯,表达明确,不超过30个字。
    4. (4) 随着经历、认识变化,“我”对五爸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结合全文作简要说明。
    5. (5) 本文题目“他从树上走来”意蕴丰富,综观全文,你如何理解其中的寓意?以此为题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九、本大题共1小题,共50分。
  • 12. 作文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文。在答题卡相应的题号后面画“√”,将题目写在答题卡上。

    ①我们是为别人而生存的──首先是为了那些人,他们的笑容和幸福构成了我们快乐的源泉;同时,还为了另外无数个不相识的生命,怜悯之心将我们与他们密切结合在一起。                                                 ——爱因斯坦

    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               ——鲁迅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写一篇议论文,谈谈自己的看法。

    要求:选准角度,自定立意,自拟标题,不少于700字。

    ②有一首诗写道:

    如果我能使一颗心免于哀伤

    我就不虚此生

    如果我能解除一个生命的痛苦

    平息一种酸辛

    帮助一只晕厥的知更鸟

    重新回到巢中

    我就不虚此生

    诗人的心愿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感悟?请以“心愿”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少于7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