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湖南省2023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压轴卷)语文试卷

更新时间:2023-08-22 浏览次数:18 类型:水平会考
一、语言文字应用(18分)
  •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 难(jié)    畏(xǐ)    突(wù)    暴天物(tiǎn) B . 持(xié)    麦(suì)    翩(qiān)    虎作伥(wéi) C . (cāo)    狡(kuài)    瓜(gé)    沉难愈(kē) D . 写(téng)    糊(mó)    熟(ān)    情枉法(xùn)
  • 2. 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 卖弄    希疏    嘹亮    澄清    一泄千里 B . 静默    应和    周旋    醇酒    淅淅沥沥 C . 蓑笠    嫩绿    抚摸    宽敞    迫不及待 D . 润湿    眨眼    蠕动    淤泥    花枝招展
  •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守望者是这样一种人。在他们看来,无论个人还是人类,物质再繁荣,生活再舒适,( )。所以,他们虔诚地守护着他们心灵中那一块精神的园地,注视着人类精神生活的基本走向。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他们怀着忧虑之心守卫土地,仰望天空 , 他们守的是人类安身立命的生命之土,望的是人类超凡脱俗的精神之天。

    1. (1)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如果心神难定,意识不明,就绝无幸福可言 B . 无论是精神流于平庸,还是灵魂变得空虛,都绝无幸福可言 C . 如果精神流于平庸,灵魂变得空虚,就绝无幸福可言 D . 无论是心神难定,还是意识不明,都绝无幸福可言
    2.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他们怀着忧虑之心仰望天空,守卫土地 B . 在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他们怀着忧虑之心仰望天空,守卫土地 C . 在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怀着忧虑之心的他们守卫土地,仰望天空 D . 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怀着忧虑之心的他们守卫土地,仰望天空
  • 4. 请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写恰当的内容。

    《红楼梦》中塑造了一系列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如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李纨、史湘云、袭人、晴雯等。以上人物中,”焚稿断痴情”的是,”醉眠芍药铟”的是,“病补雀金裘”的是

二、文言文阅读(14分)
  • 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赤壁赋  苏轼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东山之上,徘徊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 , 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日:”“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扃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盛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1. (1)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举酒

      属:劝请

      B . 纵一苇之所

      如:好像

      C . 正襟坐而问客曰

      危:端正

      D . 莫消长也

      卒:终究

    2. (2) 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 月出东山之上 B . 徘徊斗牛之间 C . 况吾与子渔樵江渚之上 D . 寄蜉蝣天地
    3. (3) 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苏轼”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投入大自然的怀抱之中,尽情领略其间的清风、白露、高山、流水、月色、天光之美。 B . 一曲洞箫,凄切婉转,其悲切低回的音调感人至深,致使苏轼的感情骤然变化,由欢乐转入悲凉,文章也因之波澜起伏,文气一振。 C . 苏轼以”何为其然也”设问,客人以赤壁的历史古迹作答,客人的回答表现了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与苏轼积极进取的思想相契合。 D . 全文将情、景、理有机结合,既有苏轼贬谪生活中苦闷心绪的流露,也有苏轼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的显现。
    4. (4) 请把上面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三、诗文默写和古代诗歌鉴赏(12分)
  • 6. 默写出下列空缺处的文字。
    1. (1) 万里悲秋常作客,,艰难苦恨繁霜鬓,。(杜甫《登高》)
    2. (2) ,卷起千堆雪。(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3. (3) 以地事秦,,火不灭。(苏洵《六国论》
    4. (4) 师者,,孰能无惑? (韩愈《师说》)
  • 7.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

    留别郭八王昌龄

    长亭驻马未能前,井邑苍茫含暮烟。

    醉别何须更惆怅,回头不语但垂鞭。

    从表达方式上看,这首诗第一、二句叙事、写景,第三、四句。全诗表现了诗人与友人离别时的之情。

四、现代文阅读(16分)
  • 8.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致命的江南
    潘向黎

    读诗可能尚不明显,读词,简直触目就是“江南“。对这个词有着强烈的偏爱,觉得它唤起的是强烈而明媚的印象,而且连它的字形都那么停匀有致,音节也那么悦耳动听。六岁时第一次到杭州,于是对江南的最早的印象就是那柔柔的柳丝、明媚的西湖,还有父母温暖的双手。那真是绝好的启蒙教育。

    有人说,在历史上“杏花春雨江南“总不是“骏马秋风塞北“的对手,纤柔的南方一次次败给骁勇的北方。似乎真的是这样。如果这是宿命,我想大多数江南人宁可接受这样的命运,也要守着江南,寸步不离,永不叛逃。

    最早记得的是白居易的《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这是关于江南流传最广、最艺术的广告。而最浓艳销魂的是韦庄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这是写给江南的情书,表达的已经是身陷其中、无法自拔的爱恋了。

    江南如果仅仅使人难忘难舍、魂牵梦萦,那还不足以称“致命“。但是江南似乎真的是“致命”的。

    它可以使人放弃前途。辛弃疾的“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水龙吟》)提到的季鹰,名叫张翰,西晋人。《世说新语·识鉴》说他在洛阳为官时,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莼菜羹、鲈鱼脍,就说:”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弃官南归。这就是著名的莼鲈之思的典故。

    它可以使人放下刀戈、率众来降。丘迟的《与陈伯之书》是一篇招降书,写得文采斐然,情景交融,动人心弦:”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见故国之旗鼓,感平生于畴日,抚弦登陴,岂不怆恨!”逃奔北魏的陈伯之读了,抵挡不住乡思的攻势,率八千人来降。与其说这是文学的胜利,不如说是江南的胜利。

    它甚至是朝代更替、江山变色、生灵涂炭的缘起。柳永的《望海潮》,将江南的繁华旖旎写到了十分:”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重湖叠嵫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睛,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传说金主完颜亮读了这首词,慕西湖胜景,就起了挥鞭渡江、立马吴山之意。我不怀疑江南有这样的吸引力,会让人起觊觎之心,但是将王朝的覆灭,归罪于一阕词,未免荒谬。朱东润先生说得公允:”说金主受一词的影响而发动南侵,原不足信;但于此可以说明这首词描绘之工,流传之广。”

    但是这都是前尘往事了。留下来的只是关于江南的美丽的咏叹,只是关于江南的千古传说。江南,是一个文化的空间,一个人性的空间,是中国人永远的梦境。在这个梦境里,我们滤去了现实中的不洁、不美、所有的缺憾,只留下山明水秀、草长莺飞、才子佳人、美酒佳茗……虽然那些笙箫吟唱的烟波画船已经去得很远。

    (有改动)

    1. (1) 请简要分析第二段的主要写作手法及表达效果。
    2. (2) 文章引用了大量与江南有关的古诗文,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3. (3) 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文章标题”致命的江南”的含义。
五、写作(40分)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