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贵州省普通高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7月学业水...

更新时间:2023-07-09 浏览次数:26 类型:水平会考
一、
  • 1. 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 (kě)            颓(pǐ)            义愤填(yīn) B . 娜(niǎo)            鞭(chī)            沧海一(sù) C . 造(chì)            朱(tuò)            残羹冷(zì) D . 头(chàn)            发(jī)            叱风云(chà)
  • 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 寥廓        黯然        嗷嗷待哺 B . 掂记        翱翔        独占螯头 C . 豆豉        冈位        穿流不息 D . 佳奖        花坛        貌和神离
  • 3. 下列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各国政府——无论专制政府或共和政府,都___________他;资产者——无论保守派或极端民主派,都___________诽谤他,诅咒他。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拂去,只是在万不得已时才给以___________。

    A . 驱逐        纷纷        回复 B . 驱逐        竞相        回敬 C . 追逐        纷纷        回敬 D . 追逐        竞相        回复
  • 4. 下列依次填入横线处的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目前,文艺界普遍认识到,___________与身处的时代积极互动,深刻回应时代重大命题,___________会获得艺术创作的蓬勃生机。___________,在创作实践中,还有许多作家、艺术家困惑于现实如此宏大丰富,以至于完全超出个人的认识和表现能力。

    A . 只有        才        因而 B . 只要        就        然而 C . 只有        才        然而 D . 只要        就        因而
  • 5.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A .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艺创作迎来了新的春天,产生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 B . 班主任召开科代表座谈会,要按学科顺序发言,语文科代表首当其冲 , 率先发言。 C . 我目睹中国女子办事,看她们那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曾经屡次为之感叹。 D . 单独游戏的时候,动物常常会兴高采烈地独自奔跑、跳跃,不断地在原地打圈子。
  • 6.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节俭型政府,就是要采取严厉措施,杜绝浪费,提高财政资金使用。 B . 雾霾天气不仅给人体健康带来巨大威胁,且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 C . 深圳市一名年仅35岁的外企女白领突然猝死于深圳地铁的台阶上。 D . 心灵的触动,既可以表现为情感的共鸣,也可以表现为理性的思考。
  • 7. 下列句子,没有歧义的一项是(   )
    A . 这次爬山比赛,老师联队赶不上学生联队。 B . 今年五月,贵州平均气温十年来同期最低。 C . 妈妈叮嘱小英不能背着弟弟去看滑雪比赛。 D . 董事长和两个公司的副经理一起赴外考察。
  • 8. 对下列各句使用的修辞手法,依次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②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③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A . 比喻        拟人        设问 B . 比喻        对偶        反问 C . 对偶        拟人        设问 D . 对偶        比喻        反问
  • 9. 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林黛玉扶着婆子的手,进了垂花门,___________,___________,当地放着一个紫檀架子大理石的大插屏。___________,小小的三间厅,厅后就是后面的正房大院。

    ①当中是穿堂 ②两边是抄手游廊 ③转过插屏

    A . ①②③ B . ①③② C . ②①③ D . ②③①
  • 10. 与下面这副对联内容相对应的楼阁,正确的一项是(   )

    半面山楼,半面江楼,书面舫容我掀髯大笑,邀几个赤松、黄石、白猿来,一评今古;

    数声樵笛,数声渔笛,翠微天尽它拍手高歌,听不真渌水、明月、清风引,万象空濛。

    A . 贵阳甲秀楼翠微阁 B . 滁州醉翁亭 C . 武汉黄鹤楼 D . 南昌滕王阁
  • 11. 下列语句,表述不得体的一项是(   )
    A . 校长在典礼上的讲话,其目的就是训勉后学。 B . 深得明公垂爱,后生但恐不才,有负期望。 C . 我校历经百年,为国家养育了数万优秀人才。 D . 本报诚邀文学爱好者积极参与,踊跃投稿。
  • 12. 对下列语段中必须删去的词语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仿制药市场大幅①收缩之后,恒瑞重新②开始集中资源在创新和国际化两方面处处③发力。今年上半年,恒瑞研发投入25.81亿元,同比增长38.48%左右④。同时,创新药销售收入占整体营收⑤四成,其营收结构正在⑥更迭。

    A . ①②⑥ B . ①④⑤ C . ②③④ D . ②⑤⑥
  • 13. 下列名句的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 .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B .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C . 扪参离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座长叹 D .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 14. 下列文学常识的搭配,错误的一项是(   )
    A . 《过秦论》——贾谊——西汉 B . 《师说》——韩愈——唐代 C . 《包身工》——夏衍——现代 D . 《哈姆莱特》——莎士比亚——法国
  • 15. 下面短讯的标题,最恰当的一项是(   )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北京时间2022年5月29日,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与长征二号F遥十四运载火箭组合体已转运至发射区,目前,发射场设施设备状态良好,后续将按计划开展发射前的各项功能检查、联合测试等工作。

    A . 神舟十四号与长征二号F遥十四组合体运至发射区。 B . 长征二号F遥十四运载火箭组合体正转运至发射区。 C . 长征二号F遥十四运载火箭发射场设施设备状态好。 D . 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按计划开展发射前的检查测试。
二、
  • 1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晋侯、秦伯围郑,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 , 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选自左丘明《左传》)

    1. (1)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 氾南                    军:驻扎 B . 必退                        师:军队 C . 而出                    缒:绳索 D . 郑既知矣                    亡:灭亡
    2. (2) 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 其无礼于晋                以:因为,连词 B . 朝济夕设版焉                而:却,连词 C . 何厌有                    之:他,代词 D . 郑人盟                    与:跟,介词
    3. (3)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A . 今老矣,无能也已 B . 舍郑以为东道主 C .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 D . 微夫人之不及此
    4. (4) 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烛之武之所以能退秦师,是因为他的真心打动了对方,并得到了对方的同情。 B . 烛之武退秦师立足于史实,充分反映了春秋时的各诸侯国之间斗争的复杂性。 C . 秦晋围郑是因为郑国曾“无礼于晋”及“贰于楚”,说明这事与秦毫无关系。 D . 文章赞扬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受命说服秦伯,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精神。
    5. (5) 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A . 因为别人的力量而又去遮挡他,这是不仁义的。 B . 借助别人的力量而又去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 C . 因为别人的力量而又去蒙蔽他,这是不仁义的。 D . 借助别人的力量而又去欺骗他,这是不仁义的。
  • 17.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登楼

    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①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②还祠庙③,日暮聊为梁甫吟④。

    【注释】①玉垒:山名,在今茂汶羌族自治区。②后主:刘备的儿子刘禅。③还祠庙:意思是,诗人感叹连刘禅这样的人竟然还享受后人香火,暗讽唐代宗宠幸宦官招致祸患。④梁甫吟:古乐府中一首葬歌。梁甫,一作梁父,传说诸葛亮写过一首《梁父吟》。

    1. (1) 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首联写诗人在繁花似锦、“万方多难”之际,满怀愁思地登上高楼,倍感忧伤。 B . 颔联写诗人登楼所见,将自己的丰富感情寓于“锦江”“玉垒”的壮丽景色中。 C . 颈联是诗人登楼所想,主要写国家正在经历战事,流露出诗人强烈的爱国之情。 D . 尾联是诗人以史鉴今,抒发了空怀济世之心,表明他对朝廷的极度失望和不满。
    2. (2)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首句的“伤”,造成强烈的悬念;次句的“此”,包含着“只能如此而已”的感慨。 B . 首句的“近”字和末句的“暮”字兼顾了空间和时间,增强了诗歌意境的立体感。 C . 颔联的“来”,展现了锦江逐人春色,有时光催人之感;“变”,引发无穷的想象。 D . 全诗借景抒情,情与景巧妙地融为一体,对仗工整,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诗风。
  • 1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抗体是人体免疫细胞合成的一类蛋白质,工作原理与导弹有相似之处,它能识别病原体上特定的标记,即抗原。通过识别抗原,抗体可以与病原体结合,然后通过各种手段消灭它,从而让身体恢复健康,可谓人体的“生物导弹”。那么,抗体又是如何成为“生物导弹”的呢?

    从分子结构看,抗体是一种Y型蛋白质分子。这个Y的“两个枝丫”是“生物导弹”的制导装置,专门识别特定的抗原,并与之结合,真正的导弹通过爆炸来完成任务,人体的“生物导弹”又是怎么做的呢?

    通过识别抗原,抗体最终会结合在病原体上,抗体不同,结合会造成不同的后果。在一些情况下,被抗体识别出的抗原是病原体中非常重要的蛋白质分子(简称蛋白)。比如,由疫苗诱导的很多针对病毒的抗体,其结合位置往往是病毒表面用于侵入人体细胞的蛋白。这些蛋白与抗体结合后,就失去了原有功能,病毒也就失去了侵入人体细胞的能力,即被“中和”了,所以这类抗体又被称为中和抗体。例如,新型冠状病毒表面有一种刺突蛋白,该蛋白是病毒侵入人体细胞的关键,刺突蛋白可以结合人体细胞上的受体蛋白,最后启动一系列生物学反应导致病毒侵入人体细胞。目前上市的各类新型冠状病毒疫苗,其作用机制都是诱导人体产生针对刺突蛋白的抗体。当抗体结合了病毒表面的刺突蛋白后,该组蛋白就失去了功能,从而导致病毒被“中和”。即“生物导弹”通过“中和”摧毁了目标,完成了任务。

    在另一些情况下,结合在病原体上的抗体会召集免疫细胞来攻击病原体并杀死它们。在这种情况下,结合了抗体的病原体就像古代脑后插着木牌的死囚。病原体上的“标签”是指抗体中能够被免疫细胞识别的部分。在多数情况下,入侵人体组织的细菌被抗体识别后,抗体会在这些细菌表面贴上“标签”以便免疫细胞识别。在抗体的帮助下,巨噬细胞就可以找到细菌,并与抗体结合,最终吞噬这些细菌,从而控制细菌感染。这一次,“生物导弹”通过“贴标签”摧毁了目标,完成了任务。

    (节选自杨冬《抗体,人体的“生物导弹”》,有删改)

    1. (1) 下列关于“抗体”的表述,与原文不符的一项是(   )
      A . 抗体是人体免疫细胞合成的一类蛋白质。 B . 人体的抗体与导弹工作原理有相似之处。 C . 抗体能识别病原体上特定的标记——抗原。 D . 抗体能消灭病原体,从而让身体恢复健康。
    2. (2) 下列对抗体成为“生物导弹”的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抗体的“两个枝丫”是“生物导弹”的制导装置,专门识别特定的抗原。 B . 抗体的制导装置即“两个枝丫”识别特定的抗原后与之结合在病原体上。 C . 抗体结合在病原体上后,有时通过“中和”,从而摧毁目标,完成任务。 D . 抗体结合在病原体上后,有时抗体会召集免疫细胞攻击抗原并杀死它们。
    3. (3) 下列对第三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抗体不相同,与病原体结合后会造成不同的后果,但“中和抗体”效果最为明显。 B . 在有些情况下,抗体识别出病原体中非常重要的蛋白质分子即抗原,并与之结合。 C . 抗体与病毒表面用于侵入人体细胞的蛋白结合后,就会使该组蛋白失去侵入功能。 D . 目前上市的各类新冠病毒疫苗,作用机制都是诱导人体产生针对刺突蛋白的抗体。
    4. (4) 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段采用下定义的方法说明抗体性质,接着指出其工作原理与导弹是相同的。 B . 首段说“通过各种手段消灭它”,下文介绍了“中和”“贴标签”两种手段。 C . 文章用设问方式引出问题,然后从不同角度展开说明,思维缜密,条理清晰。 D . 文章使用打比方、举例子等方法,通俗地说明了人体抗体消灭病原体的原理。
  • 1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教育,按照我们今天的理解,对社会来讲,它具有政治、经济、文化诸多方面的功能;对个人而言,它是个体社会化必不可少的一个阶段或环节。获取知识、培养德性、锻炼身体,是个人接受教育的基本目标,不过,在我国古代,尚未具备如此清晰的“教育意识”。

    就教育的社会职能而言,虽然有的教育家看到了教育必须以经济力量为基础,但并没有强调教育的经济功能,占主导地位的思想是把教育看做国家政治的基础,而其所推崇的政治,不是暴政、行政,而是德政、仁政、因此,教育是社会政治开展的一个手段,其主要职责与目的在于道德教化 , 换言之,我国古代教育,主要是道德教育,所谓治国治民,教化为先。孟子说:“善教者得民心。”荀子主张礼法之治,他说:“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我国最早的教育纲领,“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实则是一个道德教育纲领。

    就教育与个人发展的关系看,儒家认识到通过教育过程,可以使受教育者知识增进,道德完善;但是,在求知与成德的关系上,强调以成德为目的,求知只是手段,这体现在学校教育中,就是以儒家的道德规范和伦理准则来选择教育内容,编纂教材。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儒家经典之作一直被当作官方法定教材,根本原因在于历代儒家都认为客观存在是最有道德价值的知识。传统教育反对单纯的知识教学,主张“知识教学的目的不在于对客观真理的认识与探索,而是使人认识到封建人伦道德规范,形成坚定的道德信念和掌握修己治人之道,教学的不断深入是对本性(道德)的逼近,而且这种教学过程是与道德修养过程合二为一的”。

    总之,依据儒家的人文精神,教育是其道德理想主义的实践过程,学校就是开展这种实践活动的场所之一,儒家的社会理想和人格理想,都要通过学校教育去实现。

    (节选自杜时忠《德育十论》)

    1. (1) 下列关于“教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教育具有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功能。 B . 教育是个体社会化必不可少的一个阶段或环节。 C . 教育在古代主要职责与目的是对人进行道德教育。 D . 教育能提升个体道德,学校是唯一的提升场所。
    2. (2) 下列对选文画线句子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有的教育家重视教育的政治功能而忽视其经济功能。 B . 在国家治理上,只要实行道德教化国家就长治久安。 C . 教育所推崇的政治,不是暴政,而是德政、仁政。 D . 治国治民,教化为先,是我国古代教育的主要目的。
    3. (3) 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在求知与成德的关系上,强调以成德为目的,求知只是手段。 B . 德智体各方面得到相应的发展,是个人接受教育的基本目标。 C . 儒家的社会理想以及它的人格理想的实现,有赖于学校教育。 D . 传统教育不反对单纯的知识教学,主张过程与修养合二为一。
    4. (4) 下列对选文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选文深刻地阐述了教育的社会职能以及教育与个人发展的关系。 B . 选文引用孟子的主张,阐述了道德教化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性。 C . 选文多处运用比喻论证,使“教育”蕴含的内容变得浅显易懂。 D . 选文结尾论证了想要实现儒家社会理想,学校教育是必然环节。
  • 20. 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下列小题。

    别里科夫跟我同住在一所房子里。他的卧室挺小,活像一只箱子,床上挂着帐子。他一上床,就拉过被子来蒙上脑袋。房里又热又闷,风推着关紧的门,炉子里嗡嗡地叫,厨房里传来叹息声——不祥的叹息声……他躺在被子底下,战战兢兢,深怕会出什么事,深怕小贼溜进来。他通宵做噩梦,到早晨我们一块儿到学校去的时候,他没精打采,脸色苍白。他所去的那个挤满了人的学校,分明使得他满心害怕和憎恶;跟我并排走路,对他那么一个性情孤僻的人来说,显然也是苦事。

    可是,这个装在套子里的人,差点结了婚。①有一个新的史地教员,一个原籍乌克兰,名叫密哈益·沙维奇·柯瓦连科的人,派到我们学校里来了,他是带着他姐姐华连卡一起来的。后来,由于校长太太的尽力撮合,华连卡开始对我们的别里科夫明白地表示好感了。在恋爱方面,特别是在婚姻方面,怂恿总要起很大的作用的。人人——他的同事和同事的太太们——开始向别里科夫游说:他应当结婚。况且,华连卡长得不坏,招人喜欢;她是五等文官的女儿,有田产;尤其要紧的,她是第一个待他诚恳而亲热的女人,于是他昏了头,决定结婚了。②

    但是华连卡的弟弟从认识别里科夫的第一天起,就讨厌他。③

    现在,您听一听后来发生的事吧。有个促狭鬼画了一张漫画,画着别里科夫打了雨伞,穿了雨鞋,卷起裤腿,正在走路,臂弯里挽着华连卡;下面缀着一个题名:“恋爱中的anthropos,”您知道,那神态画得像极了,那位画家一定画了不止一夜,因为男子中学和女子中学里的教师们、神学校的教师们、衙门里的官儿,全接到一份。别里科夫也接到一份。这幅漫画弄得他难堪极了。

    我们一块儿走出了宿舍;那天是五月一日,礼拜天,学生和教师事先约定在学校里会齐,然后一块儿走到城郊的一个小林子里去。我们动身了,他脸色发青,比乌云还要阴沉。

    “天下竟有这么歹毒的坏人!”他说,他的嘴唇发抖了。

    我甚至可怜他了。④我们走啊走的,忽然间,柯瓦连科骑着自行车来了,他的后面,华连卡也骑着自行车来了,涨红了脸,筋疲力尽,可是快活,兴高采烈。

    “我们先走一步!”她嚷道,“多可爱的天气!多可爱,可爱得要命!”

    他俩走远,不见了。别里科夫脸色从发青变成发白。他站住,瞧着我。……

    “这是怎么回事?或者,也许我的眼睛骗了我?难道中学教师和小姐骑自行车还成体统吗?”

    “这有什么不成体统的?”我问,“让他们尽管骑他们的自行车,快快活活地玩一阵好了。”

    “可是这怎么行?”他叫起来,看见我平心静气,觉得奇怪,“您在说什么呀?”

    他似乎心里乱得很,不肯再往前走,回家去了。

    (节选自契诃夫《装在套子里的人》)

    1. (1) 下面对第一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作者通过描写别里科夫的生活情景,说明他完全处于一种自我封闭的状态。 B . 作者描写别里科夫的精神状况,只是为了说明他的身体状况已经非常糟糕。 C . 文中对别里科夫的心理描写,生动地描绘出了他在现实生活中的局促不安。 D . 文中写别里科夫总是害怕会闹出什么乱子,这说明他在极力维护现行秩序。
    2. (2) 下面对文段中画横线句子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句①描述别里科夫这样的“套中人”,竟然要结婚了,这说明他也渴望走出套子。 B . 句②说明别里科夫的婚事是被“撮合”的,这也衬托了他是很容易被他人影响的。 C . 句③说明柯瓦连科非常讨厌别里科夫,这为下文他们之间的矛盾冲突埋下了伏笔。 D . 句④说明“我”并不讨厌别里科夫,认为他是一个无辜的受害者,实在让人可怜。
    3. (3) 下面对别里科夫的性格特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胆小怕事,孤僻多疑。 B . 虚伪卑鄙,腐朽丑陋。 C . 因循守旧,恐惧变革。 D . 谨慎小心,刚正不阿。
    4. (4) 下面对人物语言描写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别里科夫用“歹毒的坏人”来形容那个“促狭鬼”,可见他已经非常的愤怒了。 B . 华连卡的话,充分表现了她的热情和快乐,这些与别里科夫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C . 别里科夫的疑问,是不解和恐惧,这荒唐的逻辑再次说明他是旧思想的卫道者。 D . “我”的回答,表达“我”对华连卡姐弟的支持,说明“我”是新思想的代表。
    5. (5) 下列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柯瓦连科的“新”既说明是新来的,也暗示有新思想,预示着新与旧的对抗。 B . 选文中的“促狭鬼”是作者用直接描写的手法来塑造的又一个追求自由的人。 C . 选文先对别里科夫进行了漫画式的勾勒,再用典型事例对其进行了具体描写。 D . 选文揭露了别里科夫这类人的丑陋面孔,表达了对当时沙俄社会的深刻批判。
三、
  • 21.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青春应该是什么样子?青春,可以是热血青年的“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可以是追梦者的“莫问收获,但问耕耘”;也可以是即便成不了雄鹰、雪豹,但也要成为一只攀上“锈蚀的岩壁”而“默享着这大自然赐予的快慰”的蜘蛛;当然,更可以是“新冠”疫情肆虐时“逆行”的“大白”,是雪域哨所,海疆孤岛矗立的“丰碑”……

    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学子,你对青春的样子有什么样的憧憬?请以“青春的样子”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要套作,不得抄袭;文章不少于600字,诗歌不少于20行。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