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吉林省长春市朝阳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6月月...

更新时间:2023-07-20 浏览次数:13 类型:月考试卷
一、 现代文阅读(27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文学体裁的诗意主要表现为语言文字的诗意性(形象、节奏和韵律)和思维语境的诗意性(感性体认和自然品格)两个方面。诗意思维指的是“我们民族在长期生存发展的环境中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起普遍作用的具有文化艺术特质的思维习惯、思维方法等思维活动的总称”。因此,诗意思维所形成的文学体裁主要有诗歌、散文、书信、日记、童话等,而基本上或完全不具备这两个层面特征的文学体裁就被归入“去诗意”或“非诗意”的范畴,本文称之为“写实”,涵盖了小说、传记、速写、报告、实录、说书、政论等多种体裁。当然,诗意化体裁中并不排除写实内容,写实化体裁中也有诗意质素,只不过在具体文本中往往以其中一种为主导而已。

    “五四”时期,诗歌、书信、童话等属于诗意化的文学体裁范畴,与现代小说互渗所生成的文本,在文体形式上呈现出诗意盎然的总体格局。诗意体小说文体形式的独特性:一是“诗语”的植入,即古典诗词与现代诗歌对现代小说的渗透;二是“情感”的激荡,即至真情绪倾注于创作,从而使小说文本充满着某种“情调”。书信的应用文体特征也被转化为一种合乎“情”的文体形式,文中写信者强烈追求合乎生命律动的有回应的情感倾诉与倾听,隐现着双向期待的审美心理。

    1930年代以后,极富个性色彩的梦幻逐渐退隐,时代环境难以承受个人化的闲情逸致,甚至于“一九二七年以后,精致的闲话,微妙的对白剧,也使读者和作者有点厌倦了,于是时代便带走了这个游戏的闲情,代替而来了一些新的作家与新的作品”。向内的抒情显得不合时宜,而向外的叙事和明理则成为主导。于是,叙事型的散文体小说便出现了,其文体特征主要表现为叙事的客观化。散文与现代小说的互渗融合现象曾引发一番争论。1930年代,穆木天直言小说散文化倾向是“一种危机”,认为“近来有些东西简直分不出是小说还是散文”,与穆木天同声合气的还有徐懋庸,他批评创作散文体小说的作家因为“空虚浅薄”而不得不借助“随笔化”以吸引读者。他们认为时代呼唤着合乎自身的文体形式,即30年代以来的小说文体应当追求客观化的展示胜于主观性的讲述,即叙事长于抒情。他以丁玲小说《杨妈的日记》为例提出批评:“杨妈的生活是可以客观描写的,可是叫杨妈写出那一段漂亮日记来,则是滑稽的了。写实化文体对现代小说的渗透,逐渐褪去下通达心灵的自适色彩,反映的是从个体生命状态向群体生活状态的位移与嬗变。

    文体互渗现象的生成不但与自身形式的发展变迁有关,而且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整个时代的处世态度和精神文化内容。但也并非是说,外部因素就是唯一的力量比如,30年代以后写实化文体潮流中,就间以诗意化文体的面影,如沈从文、萧红、萧乾、孙犁等的小说创作。这便说明了某一种文体形式的出现还得经过创作主体的过滤而生效,不可能完全由外部环境来直接决定。(摘编自王爱军《诗性的放逐:中国现代小说“文体互渗现象》)

    材料二:

    在长期创作和对古今小说反思的基础上,顾随提出诗意描写和表现为小说艺术的最高境界,形成鲜明独特的小说美学。其诗意小说美学的内涵重点在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他认为“写一篇小说而没有诗意,是没有成其为小说的理由的”,诗意是人生有意义的基础,一个作家要对人生、人世有一种大爱,有一种关怀、同情,而不是冷漠、麻木、无动于衷,才是诗心。他认为:“鲁迅先生有的是一颗诗的心:爱不得,所以憎;热烈不得,所以冷酷;生活不得,所以寂寞;死不得,所以仍旧在‘呐喊’”“惟其爱的极,所以憎得也深”,因此鲁迅才“无处不、无时不流露出诗的作风来”。其次,小说作为精心构思的艺术品,要追求完整之美。其中,顾随认为最重要的是人物的塑造,要注重通过细节描写来展现人物丰富、复杂的个性,在《小说家之鲁迅》中他举了一系列的“将那人生与动力一齐诗化了,而加以诗的描写与表现,无须乎借了大自然的帮忙与陪衬”的例子,如鲁智深拳打镇关西,林冲买了尖刀满街寻陆虞侯,宋江得知何涛到郓城拿晁盖,都是在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之后对人物进行细节描写,使人物形象变得生动、完整。再次,在结构方面,顾随曾说过:“鲁迅先生好的作品则简直使人觉得好像一座经过整理了的园林。”又说:“像《彷徨》里的《伤逝》一篇,结构之谨严,字句之锤炼,即是在极细微的地方,作者也不曾轻轻放过。”而这种美感,有如安德列夫的那种严肃、深刻、纤细的“文章美”。

    (摘编自李云《论顾随的诗化小说美学》)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诗意思维是我们民族长期形成的、具有相对稳定特征和普遍作用的思维活动,它有着文化艺术的特质。 B . 小说的诗意化由诗歌、日记、童话等文体的渗入而产生,小说重视客观写实,不具备诗意化艺术特征。 C . 小说散文化摆脱了诗歌和日记体等形式向内抒情的不足,但仍可能弱化客观表现,而存在主观化倾向。 D . 文体互渗现象受到时代变迁等客观因素的影响,还会受到艺术发展自身规律和艺术创作者因素的影响。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和材料二中小说“诗意化”的内涵(不尽相同,前者重文体互渗,后者重小说诗化艺术特征。 B . 两则材料都涉及到小说诗意化受小说自身特点限制的问题,不过两则材料表达这个意思显、隐不同。 C . 小说文体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材料一从文体历史变迁的角度阐述,材料二从文体艺术追求的角度总结。 D . 对小说创作规律的总结,材料一着眼于宏观考查,材料二着眼于微观分析,材料一的结论更具有客观性。
    3.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 《红楼梦》用诗词塑造人物、结构小说是对古代章回小说诗词运用的发展。 B . 《狂人日记》以日记体与意识流小说结合的方式体现现代小说发展的特征。 C . 《西游记》写神话传说故事与中国古代崇信神仙鬼怪的文化氛围密切关联。 D . 《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漫画事件用漫画艺术形式创造了滑稽幽默的风格。
    4. (4) 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 (5) 鲁迅小说被顾随先生称赞,是否会被批评家穆木天、徐懋庸称赞呢?请根据材料内容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月下桨声

    韩少功

    雨后初晴,水面长出了长毛,有千丝万缕的白雾牵绕飞扬。
          一条小船近了,船上的一点红也近了。原来是一件红色上衣,穿在一个女孩身上。女孩在船边小心翼翼地放网。一个更小的男孩撅着屁股在船头划桨。
          我多次在黄昏时分看见这条小船,小小年纪的两个渔夫在远处忙碌,总是不说话,也不看我一眼。我想起静谧的月夜里,常有一线桨声飘入我梦中,莫非就是这条船?
          在这里住了两年多,我早已熟悉张家李家的孩子,但不认识那两张面孔。他们的家也许不在附近。
          刚好城里有客人要来,得买点鱼。我朝小船吆喝一声。他们望了我一眼。
          你们有鱼卖吗?大鱼小鱼都行。我指了一下院子的方向,我就住在那里。
          他们并未回话,隔了好半天,女孩朝这边摇了摇手。
          也许,前段时间把鱼打光了。水管所雇来的人们张好大网,敲击着船舷,把鱼往网里赶。接连闹腾好几个日夜,木棒敲出三拍的欢乐,两拍的焦急,慢板的忧伤以及若有所思……久违的山歌,在半夜里会偶尔鬼鬼祟祟地冒出来:“第一先把父母孝,有老有少第二条,第三为人要周到……”
          我只好去水管所买了鱼,看到一些没收来的渔网。水管所的人说,附近有农民偷偷违禁打鱼,有时还用密网,把小鱼也打了。城里的客人来了,驾着刚买的日本轿车。一起吃着鱼,我说到有农民用密网打鱼。他痛心地说,农民就是觉悟低,一点环保意识也没有。又说,如今民风实在刁悍,有一次他的汽车陷进坑里,路边有农民抄着手,不给钱就不帮忙。
           客人走后,第二天一早,院子里响起一阵狗吠。开门一看,红衣女孩手里提着一只泥水糊糊的塑料袋,被狗吓得进退两难。她赤裸的双脚在石板上留下水淋淋的脚印,脚踝还沾着一片草叶。
           我愣了一下,好容易才记起几天前的问购。塑料袋里有一二十条鱼,大的约摸半斤,小的只有指头那么粗,鲫鱼草鱼杂得有点不成样子。从她疲惫的神色来看,大概这就是他们忙了半个夜晚的收获吧。
           估计这女孩用的也是密网,没有放过小鱼,下手有些嫌狠。但我没有说什么。我已经从邻居那里知道了他们的来历。他们是姐弟俩,住在十几里之外的大山,弟弟欠了学费,两人借了条小船出来打鱼。他们的父亲一年前病逝,母亲也变得神志不清,不久前走失了。
          我收下鱼。在完成交易的过程中,她始终拒绝坐下,说话时总看着狗,听我说狗不咬人,仍怯怯地不时朝桌下看一眼。
        “你很怕狗么?”我妻子问。她不好意思地笑笑。“你家没有养狗么?”她摇摇头。“你喝茶。”她点点头,却没有喝。她才走不久,狗又叫了起来。窗外橘红色一晃,她气喘吁吁地返回来。“对不起,刚才错了……”她大声说。“错了什么?”妻子问。“把钱算错了。”“不会错吧?不是两斤四两么?”“真算错了。”“刚才是你看的秤,你报的价,你说多少就多少,我并没有……”妻子说。我也觉得我们没有什么责任。“不是,是你们多给了。”她红着脸,说刚才回到船上,弟弟一听钱的数字,就一口咬定算错了。他们又算了一次,果然是我们多给了一块钱。弟弟很生气,要她赶快来退还。我看着她沾着泥点的手,撩起橘红色衣襟,取出紧紧埋在腰间的一个布包,十分复杂地打开它,十分复杂地分拣布包中的大小纸票,心里有些过意不去。一块钱怎值得她这样急匆匆地赶来并且做出这么多复杂的动作?“一块钱就算是你的脚力钱吧。”我说。“不行不行……”她把头摇成了拨浪鼓。“以后还要找你买鱼,一块钱就先存你那里。”“不行不行……”拨浪鼓还在摇。“你们还会打鱼吧?”“不一定。水管所不准我们下网了……”“弟弟的学费赚够了吗?”“他不打算读了。”“为什么?”
           她没有回答,只是固执地要寻找一块钱。可是小钞票凑不够一块钱。最后我们满足她的要求,好歹收了七角。她做了什么亏心事似的,浑身不自在,犹犹豫豫地低头而去。
           傍晚我们回家,发现院门前有一把葱。路边锄草的妇人说,一个穿红衣的姑娘来过,见我们不在,就把葱留在门前。
           妻子叹了口气,说如今的社会,难得还有这样的诚实。她清出一个旧挎包,一支水笔,说要给那位上学的弟弟,替他们省两个钱。但是我再也没有遇上姐弟俩。后来从一位船夫口里得知,水管所加强禁渔,他们被收了渔网,回山里种田去了。
          学费凑足了吗?弟弟还能继续读书吗?人世间许多事,我们并不知道,萍水相逢之际,连对方名字也不知道。
          每天早上,推窗眺望,远处一两叶小船如发夹别在青山绿水之中。只是那些船上没有一点红。每天晚上,偶尔听到竹林那边传来桨声,是一条小船的足迹,在水面播出了月光的碎片,还有一个个梦境。只是桨声粗重,不像孩子的腕力。有时月夜太静,删除了声音传递的距离,晚风一吹,远在天边的桨声翻过院墙,滚落阶前,七零八落的,引来小狗一次次寻找。它当然找不到什么,鼻子抽缩着,叫了两声,回头看我,眼里全是困惑。
           我也不明白,是何处的桨声,悠悠飘落到我家的墙根?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一再出现的红色上衣成为女孩的特定标志,加深了读者的印象,而红色的显眼与女孩的内向少言又形成了反差。 B . 小男孩很懂事,在船头帮忙划桨;也很聪明,一听钱的数字就知算错了;催促姐姐赶紧退还钱,又可见他的诚实。 C . 城里来的客人认定农民觉悟低、民风十分刁悍,“我”的妻子却没有这种成见,对姐弟两人的态度比较亲和友善。 D . 狗的两次吠叫引出女孩的出场,巧妙推动情节发展;狗让女孩提心吊胆的描写,又使女孩的形象变得更加立体。
    2. (2) 关于文中人们拉网赶鱼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这段文字交代女孩摇手的原因,也为姐弟忙了半晚却收获不丰这一情节做好铺垫。 B . 赶鱼时的热闹场面与月夜的柔美景象形成鲜明对照,从不同角度表现乡野的氛围。 C . 击舷的节拍蕴含着欢乐、焦急、忧伤等复杂情愫,与后文姐弟情绪的变化相呼应。 D . 民歌含有较明显的教化意味,暗示姐弟成长的环境,增强女孩坚持还钱的合理性。
    3. (3) 小说开头、结尾两次写“月下桨声”,蕴含不同的思想感情。请结合文本分析。
    4. (4) 小说在叙述姐弟的故事时,送鱼和还钱等内容从正面详写,打鱼、送葱、回山里等内容则以其他方式呈现。这样叙述有什么效果?
二、古代诗文阅读(48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选自《答司马谏议书》)

    俄直集贤院。先是,馆阁之命屡下,安石屡辞;士大夫谓其无意于世,恨不识其面,朝廷每欲畀以美官,惟患其不就也。以母去,终英宗世,召不起。

    帝欲用安石,唐介言安石难大任。帝曰:“文学不可任耶?经术不可任耶?吏事不可任耶?”介对曰:“安石好学而泥古,故议论迂阔,若使为政,必多所变更。”帝不以为然,竟以安石参知政事,谓之曰:“人皆不能知 , 以卿但知经术,不晓世务。”安石对曰:“经术正所以经世务。”帝曰:“然则卿设施以何为先?”安石对曰:“变风俗,立法度,正方今之所急也。”帝深纳之。

    安石性强忮,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回。至议变法,而在廷交执不可,安石傅经义,出己意,辩论辄数百言,众不能诎。甚者谓“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高不足恤”。罢黜中外老成人几尽多用门下儇慧少年久之以旱引去洎复相岁余罢。终神宗世不复召,凡八年。

    (选自《宋史·王安石传》,有删节)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罢黜/中外老成人几尽多用/门下儇慧少年/久之以旱引去/洎复相/岁余罢 B . 罢黜/中外老成人几尽/多用门下儇慧少年/久之以旱引去/洎复相/岁余罢 C . 罢黜中外老成人几尽/多用门下儇慧少年/久之/以旱引去/洎复相/岁余罢 D . 罢黜中外老成人/几尽多用门下儇慧少年/久之/以旱引去/洎复相/岁余罢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盘庚,是商朝明君。他为了改变当时社会不安定的局面,迁都到殷后,整顿商朝的政治,发展经济,使衰落的商朝出现复兴的局面。 B . 忧,这里指丁忧,这是封建传统礼制。古代朝廷官员在任职期间如果遭遇父母亲的丧事,要辞官回到家乡为父母守孝。 C . 卿,既可以指男性也可以指女性。可做古时高级官名,也是古时夫妻或好友之间的称呼。文中是君王对臣子的称呼。 D . 神宗,是赵的庙号。庙号是指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唐玄宗、宋太祖、康熙帝等都是庙号。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王安石不卑不亢。他回信言辞之间既表达了对司马光的尊重,又有理有据阐述了自己变革是为了兴利除弊。 B . 王安石刚毅坚定。他用历史上改革的事例说明当前所进行的变法的合理与正义性,表明不为怨诽之多而改变决心的坚定态度。 C . 王安石才能很高。他屡次辞官不任,士大夫们唯恐不能与之共事,可见就职前王安石的能力已经得到了士大夫肯定。 D . 王安石刚愎自用。他陈述儒家经义,辩论起来动不动就是好几百字,即便驳不倒群臣,也执意坚持自己的想法。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

      ②安石好学而泥古,故议论迂阔,若使为政,必多所变更。

    5. (5) 在“变法”问题上司马光、唐介和皇帝对王安石的态度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
  • 4. 古代诗歌阅读

    春尽

    韩偓(唐)

    惜春连日醉昏昏,醒后衣裳见酒痕。

    细水浮花归别涧,断云含雨入孤村。

    入闲易有芳时恨,地胜难招自古魂。

    惭愧流莺相厚意,清晨犹为到西园。

    【注释】①这是韩握晚年寓居南安之作,韩屋的一生经历了巨大的政治变故,晚年寄身异乡,亲朋息迹。

    ②招魂,语出《楚辞·招魂》,原指祈祷死者复生的一种宗教仪式,这里只是一般地用作招致魂魄。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联的“醉”反复渲染的既有诗人悼惜春光的哀痛心情,也有诗人内心的烦闷。 B . 颔联利用南方暮春时节的景象,传达了春天正在逝去的气氛,也融入了作者的身世之感。 C . 颈联在心理刻画上的精微,既有春光在人的闲散中白白流过而无力挽回的痛心,也有面临家国之变而不能有所作为的沉重,把自己的理想希冀融注其中。 D . 尾联借流莺的殷勤相顾,略解春愁,实际将世无知音的落寞表达的更为含蓄。
    2. (2) 赏析全诗所体现的诗人的思想感情。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以三个“不”字的排比句从反面来说明问题,“”。从而进一步强调了自己的政治意图。
    2. (2) 《谏太宗十思疏》中用“ ,”说明人们开始都能做得很好,但很少能坚持到最后。
    3. (3) “”,可以说是王安石的行事准则,也是历史上一切改革家刚决精神的一种概括。
    4. (4) 总括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剥削和掠夺之上的,并且还挥霍无度,将 剥削来的钱财像泥沙一样的浪费掉,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揭露和控诉了秦的自私无道的语句是:
    5. (5) 《谏太宗十思疏》中用对比的手法来说明竭诚待人和轻视他人会带来不同结果,轻视他人会带来

      的结果。

  • 6.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必固其根本                    根本:事物的本质

    ②人君神器之重                  当:做上

    ③今陛下致昆山之玉                 致:获致,得到

    ④而陛下之                    说:说说

    ⑤而骏良駃騠不外厩                实:使……充满

    ⑥西蜀丹青不采                  为:被

    ⑦今弃击瓮叩缶而《郑》《卫》              就:成就

    ⑧然则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              是:判断动词,是

    A . ①⑥ B . ③⑤ C . ②④ D . ⑦⑧
  • 7. 下列词语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 求木长者               制诸侯术也 B . 况于明哲乎?            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 C . 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            今取人不然 D . 所以饰后宫              此非所以跨海内
  • 8.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永保无疆之休             永远保持没有止境的休战 B . 情不胜其欲               性情不能控制欲望 C . 秦不生一焉               秦国一个都不出产 D . 适观而已矣               适于观听罢了
  • 9.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反覆不宜卤莽         反覆:一遍又一遍,多次重复。 B . 辟邪说,壬人         难:排斥 C . 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   膏泽:施恩惠,名词活用作动词。 D . 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区区:小,用作自称的谦辞。
  • 10.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①故今具道以            ②盖儒者争,尤在名实 B . ①议法度修之于朝廷          ②度义后动 C . ①某以为受命于人主         ②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D . 天下理财             ②不征利
  • 11. 下列加粗的字注音都正确的一组是(   )
    A . 囷囷焉(qūn)      妃(bīnɡ)        (jì)颜         (niǎn)车 B . (jiàn)       大笔如(yuán)    鼎(chēnɡ)      (chù)立 C . (qiánɡ)      珠(lì)          铢必较(zhī)    (sù)米 D . 不辨媸(yán)    逦迤(lǐ yǐ)       呕哑(ōu yā)      (màn)立
  • 12.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 《阿房宫赋》的作者是晚唐杰出的诗人、文学家杜牧,号樊川,为有别于杜甫,人称“小杜”,他与同时代另一大诗人李贺并称“小李杜”。 B . 《阿房宫赋》借写阿房宫的兴亡,揭露了秦统治者的穷奢极欲,并借古讽今,阐述了天下兴亡的道理,以此讽谏当时统治者戒奢侈行仁政,与西汉贾谊的《过秦论》有异曲同工之妙。 C . 赋是一种介于韵文和散文之间的特殊文体,源于《诗经》和《楚辞》,在表达方式上一般总是先极力铺陈描写,最后在篇末画龙点睛,揭示主旨。 D . 词采华丽、节奏鲜明、气势酣畅是“赋”共同的特点,赋多用排比、对偶、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句式多为骈散相间,整散结合,长短不拘,具有极强的艺术表现力。在这一点上,《阿房宫赋》堪称典范之作。
  • 13. 选出下列各句中各加点词语的意义古今都一致的一项(   )
    A . 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矗不知其几千万 B . 韩魏之经营                 齐楚之精英 C . 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可怜焦土       D . 秦人不暇自               则足以
  • 14. 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词类活用情况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   )
    A . 骊山构而西折 B . 来于秦             C . 歌夜弦 D . 后人之而不鉴之
  • 15. 选出加点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   )
    A . ①杳不知其所也              ②项伯乃夜驰沛公军 B . ①秦纷奢                         ②使六国各其人 C . ①辇来秦                ②使负栋之柱多南亩之农夫 D . ①盘盘焉,囷囷              ②缦立远视,而望幸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15分)
  • 1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一进望海楼楼门,赫然入目的是高5.7米的大型贝雕《帆锚相依》,上书“洞天福地,从此开头”8个大字。这8个大字的题者是著名作家余光中,它们流露出他生前对洞头的一往情深。二至四层的大厅展示洞头的历史、闽瓯民俗风情和相关的海洋知识。步入五层的观景廊,极目鸟瞰:海滩开阔平展,黄沙细柔。南面是国家级中心渔港与半屏山;东面为新老城区,楼宇布局高低不一,但  ①  , 富有层次;北面七座大桥横亘海上,连接起八个岛屿;西面一望无际的海洋犹如硕大的蓝宝石,表面镶嵌着翡翠般的群岛、大型养殖网架及片片归帆。

    导游驾艇带我们出海,近距离领略洞头的岩奇礁美。离港东去,海浪滔滔,突然,右侧一座岸边耸立的断崖峭壁被我们的目光吸引了。它仿佛被利斧劈掉了一半似的,犹如一扇巨大的屏风雄峙海上。导游将艇慢慢靠近,指着屏面上那些浮雕般凸显、依次展开的景观,向我们  ②  地介绍起来:这是“一帆风顺”“众象吸水”,那是“巨龟负山”“玉帝金印”……仔细看去,它们一个个形象生动,  ③  。这就是目前国内已知最长的海上天然岩雕画廊,被誉为“神州海上第一屏”的半屏山。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3. (3) 请你根据文段对洞头的介绍为其写一个旅游宣传口号。要求语言简练,使用对偶的修辞手法。
  • 1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在动画市场大都被日本、欧美作品所占据,很多人对国产动画并不看好的今天,  ①         

    《中国奇谭》红出圈,胜在创意。  ②       。虽围绕“奇谭”两字做文章,但打破了传统志怪故事的固有思路,在植根于传统文化的同时,又立足当下,对经典故事进行新的解读。无论小猪妖的独特视角、送货郎迷失鹅山的玄幻,还是小狼与人类儿童的天真无邪,必及带走了主糍儿希神仙的乡村巴士,都让人从妖怪世界中看到了现实生活,感悟到自身境况,休会到人间百态。这种创作理念和手法,触动了人们的内心,拉近了同观众的距离,让人在会心一笑或低头深思时,与作品产生情感、思想共呜.

    《中国奇谭》红出国,胜在“中国基因”,8个故事虽然各不相同,但充满了浓浓的中国味。在内客上,《小妖怪的夏天》聚焦“善与恶”,《鹅鹅鹅》关注“虚与实”,《秫林》则讲述“人与自然”,这些主题都贯穿着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在表现形式和制作技术上,囊括了二维、三维、剪纸、定格等不同手法,多视角、多维度展现出中国美学。  ③      , 让《中国奇谭》多了不一样的意味。全球化语境下,国产动画深扎民族文化沃土,才不会在同质化中“泯然众人矣”。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7个字。
    2. (2) 近几年国风动画屡屡翻车,结合材料中介绍的《中国奇谭》给他们几点建议。
四、作文(60分)
  • 1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一位名人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对话。”在喧嚣浮躁的现代社会中,汽车代替了行走,电视代替了观察,网络代替了交流,读书成为一种似乎遥不可及的奢侈。但是我们知道,有的东西是永远不能代替的。“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让熠熠闪光的文字照亮你的灵魂,乃至生命!请以“读书”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