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新学术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语...

更新时间:2023-06-26 浏览次数:49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人民性是文化、文学现代性的核心内容,既是其动机也是其成果。现代社会要建立起普通统一的组织结构,就要生成文化的共同体,其语言、思想逻辑、价值认同、理想目标能达成一致。就需要获得广泛的社会性,而其基础就在于文化、语言、文学具有人民性。

    20世纪80年代,中国文学处于一个变革时期,经典现实主义受到欧美现代主义的挑战,大量的欧美作品翻译过来,一度取代了苏联文艺对中国文艺的影响,现实主义的开放体系与现代主义的先锋探索一起开辟当代中国文学的广阔道路,如意识流小说,现代派、荒诞派、黑色幽默.直至后现代式的先锋派……中国文学无疑在艺术上上了一个台阶。然而,无论是现代派还是先锋派,都属于阳春白雪。艺术创新固然需要,但文艺的人民性在任何时候,在中国的国情下都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任务和责任。20世纪90年代,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现实主义获得了一次崭新的再生。陈忠岗、莫言、贾平凹、阎连科、刘震云、铁凝、王安忆、阿来都各自写下既具有现实主又传统特色,又汲取了世界优秀文学经验的作品,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是中国文学走向市场化的时期,市场化在客观上解决了文艺走向大众、面向大众的问题。图书市场的销量、电影市场的票房,就足以使大众成为接受的主体。文艺在很大程度上成为消费社会的产品,它使人民群众最大可能地分享文艺作品的各种成果。

    但是,在中国的历史条件下,“人民性”也并非因此而演化成现代性的一个基础的普遍性的概念,在“阶级论”被淡化后,文艺的大众化、消费化无疑使文艺具有了人民性,但它与文艺的人民性的经典内涵还是有一定区别的。这个区别的根本之处在于:文艺的人民性要具有正确的政治导向,要引导人民积极向上,要使全体人民团结为一个整体,凝聚成一股力量,向着一个共同目标前进。在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时期,人民性无疑还是占据文化领导权地位,起到积极的正确的引导作用。

    新时代赋予文艺服务人民以新的内容,同时也赋予人民性以新的内涵,也可以说新时代有新时代的“新人民性”,这就是把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放在首位,正是因为“新人民性”体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因而才能如此信任和尊重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需求。当然,当今时代信息爆炸,互联网众声喧哗,社会的复杂性表明,文艺依然不能放弃正面引导人民群众的责任。在多样化和丰富性的文艺繁荣格局中,积极向上的正能量无疑应该始终起到引领作用,新时代社会主义文艺的“新人民性”才能真正圆满实现。

    (节选自陈晓明《人民性、民间性与新伦理的历史建构》)

    材料二:

    中华诗词文化源远流长,绵延不绝,之所以有如此强大的艺术生命力,根本原因就在于它能满足千百年来中国各族人民群众对于诗歌的精神生活需求。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有诗云“天意君须会,人间要好诗。”其所谓“天意”就是人民群众的精神需要,而人间的主体就是人民,是广大人民群众需要优秀的诗歌作品满足文化需求和审美需求。在中华诗词文化发展史上,正是因为有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民性诗词文化的精神接力和审美传递,中华诗词文化的主旋律和正能量才得到了充分彰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社会主义性质的人民性诗词文化得到了更为广泛而深入的实践与推广。我们不仅大力挖掘中华古典诗词的人民性文化资源,而且全力弘扬中华近现代诗词的人民性文化精神,由此继往开来、守正创新,在前贤的基础上努力开创中华当代诗词的人民性文化新形态。习近平总书记近年来多次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毫无疑问,我们可以从多方面、多角度探讨中华人民性诗词文化的当代价值,比如从政治思想、社会建设、文化传承、历史积淀、审美趣味、学术资源等等。

    在漫长的中国古代诗教文化传统中,始终绵延着生生不息的儒家民本主义诗学血脉。从屈原到杜甫再到龚自珍,中华诗词的儒家民本文化不能被简单地视作封建忠君思想而加以否定,只要我们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立场进行合理的扬弃,中华古代儒家诗教文化传统就能转化为中华当代人民诗教文化新传统——这已经在中华诗词文化的近现代转型中得到证明,而且在中华当代诗词文化建构中也取得过成功经验。只要我们的诗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进行创作,坚持对中华优秀诗词文化传统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就能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探索出一条中华当代人民诗教的新路。

    (节选自李遇春《中华诗词文化的发展演变、当代形态与价值》)

    1. (1) 下列对材料中“人民性”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人民性是现代社会文化共同体的生成基础,与中国国情息息相关,任何时候都要坚持。 B . 不同时代人民性的内涵不尽相同,当下应关注人民群众的真正需求,弘扬艺术正能量。 C . 文艺的人民性与文艺的大众化、消费化虽然存在密切的联系,但是彼此有明显的区别。 D . 人民性离不开市场化,市场化使文艺走向大众,使人民群众最大可能地分享文艺作品。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从20世纪80年代文学变革到90年代传统文化复兴,中国文学思潮从欧美现代主义转为现实主义,艺术上获得不断进步。 B . 新时代赋予文艺以新的内容,无论社会环境多么复杂,文艺格局多么丰富,文艺的创新性发展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C . 中华古代儒家诗教文化在其特定历史背景下曾经产生过一定程度的消极影响,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全盘否定其历史合理性。 D . 两则材料都从文学史的角度,辩证思考“文艺的人民性”问题,肯定其积极意义;又都放眼当下,对文艺工作者提出要求。
    3. (3) 下列选项,最贴近材料中“人民性”文艺观的一项是(    )
      A .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 B . 小说有不可思议之力支配人道故。(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 C . 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杜甫《戏为六绝句·其五》) D . 今日之中国,当造今日之文学。不必摹仿唐宋,亦不必摹仿周秦也。(胡适《文学改良刍议》)
    4. (4) 在文艺创作中如何增强人民性?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5. (5) 请以屈原的《离骚》为例,分别从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两个方面,探究人民性诗词文化的当代育人价位。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忆平乐

    冯    至

    六年前,十一月下半月里的一个早晨,我们在桂林上了一只漓江上的民船。那时正是长沙大火后,各地方的难民潮涌一般地到了桂林。抗战以来,如果说南京失守是第一个挫折,那么武汉撤退显然是第二个挫折了,大家不知道此后的局势将要怎样发展,但对于将来都具有信心。人们好像很年轻,报纸上虽然没有多少好消息,同时几乎天天要跑警报,可是面貌上没有一些疲倦。

    在桂林住了半个多月,全国各地的一举一动都会在这里发生感应,但是一上了漓江的船,就迥然不同了,初冬的天空和初冬的江水是一样澄清,传不来一点外边的消息。我立在船头,当桂林的那些山峰渐渐在我面前消逝时,我心里想,十月的下旬在赣江上,十一月的下旬在漓江上。一东一面,中间隔着四四方方的湖南那么一个大省,但是民船,两个地方却没有一点不同,同样的船篷、同样的船身、同样的船夫撑船的姿势。从空间我又想到时间:在战前,在百年前,漓江上的航行也必定没有多少变化。山是那样奇兀,水是这样清澈,江底的石块无论大小都历历可数。此外就是寂静,寂静凝结在前后左右,好像千军万马也不能把这寂静冲破。

    俗话说,桂林山水甲天下,至于山水的奇丽还要算漓江。船过了大墟,这条江水便永久被四面的山包围起来了。船在水中央,仿佛永久在一座带形的湖里里,船慢慢地走着,船上的人没有事做,只有望着四围的山峰。经过长久的时间,山峰好像都看热了,忽然转了一个大弯子,面前的山峰紧接着也改变了形象,原来船已经走出这“带形的湖”,又走入一座新的“带形的湖”里。山的转变无穷,水也始终没有被前面的山遇住。这样两天,过了阳朔一直到了平乐。

    在平乐,我们找到一辆汽车要经过柳州、南宁到龙州去。往南越走越热,临行的前一天,妻的身上穿着棉衣,她说想做一件夹衣预备在热的地方穿,但恐怕来不及了,因为汽车在第二天清早就要开行。我说,我们不妨到裁缝铺里试一试。我们于是在临江的一条街上买了一件衣料。随后拿着这件衣料问了几家裁缝铺,都异口同音地说来不及了。最后到了一家,仍然是说来不及了,但口气不是那样坚决,不可能中好像含有一些可能的意味。我们也就利用这一点可能的意味向那裁缝恳求:

    “如果你在今晚十二点以前把这件衣服缝好,我们愿意出加倍的工资。”

    “加倍的工资,我不要;只怕时间来不及了。若是来得及,一件夹袍是一件夹袍,工资无须增加。”

    “我们也是不得已,因为明天清早就要到柳州去。”

    我们继续恳求,最后那裁缝被我们说动了,他说:“放在这里吧,我替你们赶做——”

    我们把旅馆的地址留给他,继续到街上料理其他的琐事。晚饭后,一切都已收拾停当,我们决定早一点睡,至于那件夹衣,第二天清早去取,想不会有什么耽搁。想不到睡得正熟的时候,忽然有茶房敲门,说楼下有人来找。我睡眼蒙眬地走到楼下,白天的那个裁缝正捧着一件叠得好好的夹衣在旅馆的柜台旁立着。他说,这件夹衣做好了,在十二点以前,

    我当时很感动,我对于我的早睡觉得十分惭愧。我接过来那件夹衣,它在我的手里好像比它本来的分量沉重得多。我拿出一张一元的纸币交给那个裁缝,他找回我两角钱,说一声“一件夹袍八角钱”,回头就走了。我走上楼,把夹袍放在箱子里,又躺在床上,听着楼下的钟正打十二点。

    六年了,在这六年内听说广西也有许多变化,过去的事在脑里一天比一天模糊。入秋以来,敌人侵入广西,不但桂林、柳州那样的大地名天天在报纸上出现,就是平乐也曾经一再地在报纸上读到。当我读到“平乐”二字时,不知怎么漓江两岸的风光以及平乐那晚的经历都引起我乡愁一般的思念。如今平乐已经沦陷,漓江一带的山水想必也会有了变化,还有那个裁缝,我不知道他会流亡到什么地方,我怀念他,像是怀念一个旧日的友人。

    并且,在这六年内世界在变,社会在变,许多人变得不成人形,但我深信有许多事物并没有交:农夫依旧春耕秋收,没有一个农夫把粮食种得不成粮食;手工业者依旧做出人间的用具,没有一个木匠把桌子做得不成桌子,没有一个裁缝把衣服缝得不成衣服。真正变得不成人形的却是那些衣冠人士:有些教育家把学校办得不成学校,有些军官把军队弄得不成军队。

    现在敌人正在广西到处猖獗,谣言在后方都市的衣冠社会里病菌似的传布着,我坐在房里,只苦苦地思念起漓江两岸的风光和平乐的那个认真而守时刻的裁缝。

    一九四三年,写于昆明

    (选自《山水》)

    1. (1)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叙述武汉撤退之后,尽管局势不容乐观,但“人们好像很年轻”,脸上也没有一些倦容,表达了坚决抗日、抗战必胜的信念。 B . 文章中关于漓江山与水的关系的描写,令人想到辛弃疾的“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作者这样写眼前景寄予了自己内心的情感。 C . 文章写“我拿出一张一元的纸币交给那个裁缝”,是作者同情裁缝处境艰难,所以特意多给一些钱,可是裁缝只接受应得的工资。 D . “衣冠”在文中出现了两次,文章最后说“谣言在后方都市的衣冠社会里病菌似的传布着”,可见作者对某些衣冠人士的强烈愤慨。
    2. (2) 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旨在以“不变”反衬“变”,农夫和手工业者这些普通老百姓不会变,但衣冠人士却敷衍塞责,胡作非为,变得不成人形。 B . 文章避免了夸张、渲染的笔墨,叙事朴素,抒情诚恳,给人凝重简练而又朴厚深远的美感。全篇行文风格沉着深婉,朴素隽永。 C . 文章描写漓江“奇丽”的山水,引入诗歌的意境,注重情感哲理的融合,不仅使人获得美的享受,而且能给人多方面的启迪。 D . 文章回忆“六年前”的一段往事,并非作者随意下笔,而是长时间体验与思索的升华,是经过多年的积累和沉淀酿造出来的。
    3. (3) 作者为何说“我接过来那件夹衣,它在我的手里好像比它本来的分量沉重得多”?请简要分析。
    4. (4) 冯至先生曾经说,《山水》中的风景和人物都闪着微光,使他在暗淡的时刻保持生长和忍耐。请结合文本内容,分析“微光”的内涵。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及莽即位,请玺,太后不肯授莽。莽使安阳侯舜谕指。舜既见,太后怒骂之曰:“而属父子宗族蒙汉家力,富贵累世,既无以报,受人孤寄,便利时,夺取其国,不复顾恩义。人如此者,狗猪不其余,天下岂有而兄弟邪!且若自以金匮符命为新皇帝,变更正朔服制亦当自更作玺传之万世何用此亡国不祥玺为而欲求之我汉家老寡妇旦暮且死欲与此玺俱葬终不可得”太后因涕泣而言,旁侧长御以下皆垂涕,舜亦悲不能自止,良久乃仰谓太后:“臣等已无可言者,莽必欲得传国玺,太后宁能终不与邪!”太后闻舜语切,恐莽欲胁之,乃出汉传国玺,投之地以投舜。及莽改号太后为新室文母,之于汉,不令得体元帝。堕坏孝元庙,更为文母太后起庙,独置孝元庙故殿以为文母篹食堂,既成,名曰长寿宫。以太后在,故未谓之庙。莽以太后好出游观,乃车驾置酒长寿宫,请太后。既至,见孝元庙废彻涂地,太后惊,泣曰:“此汉家宗庙,皆有神灵,与何治而坏之!且使鬼神无知,又何用庙为!如令有知,我乃人之妃妾,岂宜辱帝之堂以陈馈食哉!”私谓左右曰:“此人嫚神多矣,能久得祐乎!”饮酒不乐而罢。自莽篡位后,知太后怨恨,求所以媚太后无不为,然愈不说。莽更汉家黑貂,著黄貂,又改汉正朔伏腊日。太后令其官属黑貂,至汉家正腊日,独与其左右相对饮酒食。太后年八十四,建国五年二月癸丑崩。三月乙酉,合葬渭陵。太后崩后十年,汉兵诛葬。司徒掾班彪曰:及王莽之兴,由孝元后历汉四世为天下母,飨国六十余载,群弟世权,更持国柄,五将十侯,卒成新都。位号已移于天下,而元后卷卷犹握一玺,不欲以授莽,妇人之仁,悲夫!

    (选自《汉书·元后传》,有删改)

    【注释】①篹:同“馔”,安排食物。②嫚:轻视、轻慢。③新都:王莽被封为“新都侯”。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变更正朔服制/亦当自更作玺/传之万世/何用此亡国不祥玺为/而欲求之我/汉家老寡妇/旦暮且死/欲与此玺俱葬/终不可得/ B . 变更正朔服/制亦当自更作玺/传之万世/何用此亡国不祥玺为/而欲求之/我汉家老寡妇/旦暮且死/欲与此玺俱葬/终不可得/ C . 变更正朔服/制亦当自更作玺/传之万世/何用此亡国不祥玺为/而欲求之我/汉家老寡妇/旦暮且死/欲与此玺俱葬/终不可得/ D . 变更正朔服制/亦当自更作玺/传之万世/何用此亡国不祥玺为/而欲求之/我汉家老寡妇/旦暮且死/欲与此玺俱葬/终不可得/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乘便利时”与“乘彼垝垣”(《氓》)两句中的“乘”字含义不同。 B . “狗猪不食”与“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两句中的“食”字含义不同。 C . “绝之于汉”与“可以横绝峨眉巅”(《蜀道难》)两句中的“绝”字含义相同。 D . 癸丑,干支名称,可用来纪年、纪月、纪日,这里是纪日,后一天是甲寅。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王莽即位后,指使安阳侯王舜向太后传达其意,请求太后交出传国玺。太后先是拒绝了,后在王舜的劝说下答应了其请求。 B . 王莽将太后的尊号改为新室文母,毁坏了孝元皇帝的寝庙,重新给文母太后修建寝庙,命名为长寿宫,这引起了太后的不满。 C . 王莽在长寿宫摆设酒宴,请太后前去。太后看到孝元庙不堪入目的破败景象,感慨万千,认为王莽轻慢她,最后不欢而散。 D . 王莽篡汉后,更改了汉家侍中穿黑貂的制度,侍中都身着黄貂。太后反对这种做法,心念汉朝,让自己的手下人都身穿黑貂。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太后闻舜语切,恐莽欲胁之,乃出汉传国玺,投之地以授舜。

      ②自莽篡位后,知太后怨恨,求所以媚太后无不为,然愈不说。

    5. (5) 对孝元后的一生,司徒掾班彪进行了怎样的总结和评价?请简要说明。
  • 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八归·湘中送胡德华

    姜    夔

    芳莲坠粉,疏桐吹绿,庭院暗雨乍歇。无端抱影销魂处,还见蓧墙萤暗,藓阶蛩切。送客重寻西去路,问水面琵琶谁拨?最可惜、一片江山,总付与啼鸩

    长恨相从未款 , 而今何事,又对西风离别?渚寒烟淡,棹移人远,飘渺行舟如叶。想文君望久,倚竹愁生步罗袜。归来后,翠尊双饮,下了珠帘,玲晓闲看月。

    【注释】①葆墙:竹篱院墙。②啼鴂:杜鹃鸟。③未款:不能久留。④文君:卓文君,借指胡德华的妻室。

    1. (1)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前六句有昼景夜景、植物动物、视觉听觉,营造了冷清凄迷的意境。 B . “渚寒”三句以离别者的独特视角写出了对送别者的依依不舍之情。 C . 词人颇具匠心,多次转换时间和空间,从而使情感抒发具有层次性。 D . 全词多处巧妙化用前人诗句之中的艺术形象,不着痕迹,尽得风流。
    2. (2) 词的下阕主要使用了哪一种表达技巧?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概括分析。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屈原《离骚》中用猛禽不与凡鸟同群来说明自己绝不随波逐流的两句是“”。
    2. (2) 追崇先贤,是古代诗歌中常有的内容,如《蜀相》中“”一联,就体现了对诸葛亮忠贞不渝、鞠躬尽瘁品格的仰慕之情。
    3. (3) 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运用夸张、衬托的手法来写蜀山之高险的句子是“”,真是“物犹如此,人何以堪”。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作为文学巨匠,鲁迅先生耗费大量精力去改造国民性,为唤醒民众不遗余力。他时刻不忘对那些麻木的看客大声疾呼,呐喊声足以    ①    ;他对封建势力、帝国主义深恶痛绝,常挥动       ②    写辛辣文章揭露丑恶,病打落水狗;他有着英勇无畏的精神,环境愈险恶,斗争愈坚强,宁愿    ③    , 死而后已;而对学生后学,如刘和珍、柔石、萧红等,他都悉心帮助,又表现出极大的热心和关怀。

    作为普通人,鲁迅先生的幽默机智同样让人钦佩不已,在厦门大学任教时,校长林文庆经常克扣办学经费。在一次校务会议上,林又提出委克扣一笔经费,教授们纷纷反对,林说,“关于这件事,不能听你们的。学校的经费是有钱人拿出来的;只有有钱人,才有发言权!”鲁迅先生一下站起来,从口袋里摸出两个银币拍在桌上,“我有钱,我也有发言权!”

    1. (1) 在文中横线处分别填上恰当的成语。
    2. (2) 分析短文第二段中鲁迅先生故意犯了哪种逻辑错误?并说明其表达效果。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当下,全民健身运动如火如荼。许多人选择了一种既防病保身、又简单易行的健身方式——健步走。一些人为了在运动圈排行榜名列前茅,努力刷步数,以“日行万步”作为目标。那么真的是走的步数越多就越健康吗?

    健步走确实具有提升骨骼强度、延缓膝关节衰老;但作为群众性体育活动,健步走并不需要达到专业竞技比赛的目的。从专业的角度看,运动时间持续30分钟以上,步频110~140步/分钟,心率不超过120次/分钟,就可以达到健身效果。简单地说,运动完微微出汗就可以达到锻炼目的,并不需要追求“万步”,而每天上下班、在室内小范围的间歇性行走,       ①    , 也达不到运动的强度,是起不到健身效果的。

    盲目追求步数还会造成运动损伤。一些平时缺少运动的人士,尤其是老年人,通常肌肉力量不足,又缺少专业指导,强行走上万步会造成肌肉酸痛,    ②    。专家建议,开始健步走运动时,不要一味关注步数,       ③    , 逐步增加行走的时间和距离。除此之外,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合理安排运动前的热身和运动后的放松,也可以避免长时间行走带来的伤害。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 (2) 文中“刷步数”的“刷”与“刷脸”“刷新记录”中的“刷”的含义是否相同?请简要说明。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四、写作(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21世纪的当下,当以何种态度对待我国的传统文化?世人见仁见智,芹溪曹公在文学巨著《红楼梦》中塑造了两位集智慧与美貌于一身的女性,林堂玉和薛宝钗。她们的诗句无疑就给我们启迪:

    宝钗咏柳絮时有曰:“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黛玉葬花时吟道:“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薛诗寄寓了善借外力、成就自我之意,林句则有坚守自我、保持本色之节。历来对她们的诗句多有解读,今天,请你从两诗寓意出发,谈谈你对“以何种态度对待我国的传统文化”的看法。

    要求: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