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黑龙江省大庆市让胡路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期...

更新时间:2023-07-26 浏览次数:15 类型:期中考试
一、信息类文本阅读(满分共17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建筑之始,本无所谓一定形式,更无所谓派别。所谓某系或某派建筑,其先盖完全由于当时彼地的人情风俗、政治情况之情形,气候及物产材料之供给,和匠人对于力学知识、技术巧拙之了解等复杂情况总影响所产生。一系建筑之个性,犹如一个人格,莫不是同时受父母先天的遗传和后天朋友师长的教益而形成的。中国的建筑,在中国整个环境影响之下,虽各个时代各有其特征,其基本的方法及原则,却始终一贯。数千年来的匠师们,在他们自己的潮流内顺流而下,如同欧洲中世纪的匠师们一样,对于他们自己及他们的作品都没有一种自觉。

    19世纪末叶及20世纪初年,中国文化屡次屈辱于西方坚船利炮之下以后,中国却忽然到了“凡是西方的都是好的”段落,又因其先已有帝王骄奢好奇的游戏,如郎世宁辈在圆明园建造西洋楼等事为先驱,于是“洋式楼房”“洋式门面”如雨后春笋,酝酿出光宣以来建筑界的大混乱。正在这个时期,有少数真正或略受过建筑训练的外国建筑家,在香港、上海、天津……乃至许多内地都邑里,将他们的希腊罗马哥特等式样,似是而非地移植过来。同时还有早期的留学生,敬佩西洋城市间的高楼霄汉,帮助他们移植这种艺术。这可说是中国建筑术由匠人手中升到“士大夫”手中之始;但是这几位先辈留学建筑师,多数对于中国式建筑根本鄙视。近来虽然有人对于中国建筑有相当兴趣,但也不过取一种神秘态度,或含糊地骄傲地用些抽象字句来对外人颂扬它;至于其结构上的美德及真正艺术上的成功,则仍非常缺乏了解。现在中国各处“洋化”过的旧房子,竟有许多将洋式的短处,替代中国式的长处,成了兼二者之短的“低能儿”,这些亦正可表示出他们对于中国建筑的不了解态度。

    欧洲大战以后,艺潮汹涌,近来风行欧美的“国际式”新建筑,承认机械及新材料在我们生活中已占据了主要地位。这些“国际式”建筑,名目虽然笼统,其精神观念,却是极诚实的。这种建筑现在已传至中国各通商口岸,许多建筑师又全在抄袭或模仿那种形式。但是对于新建筑有真正认识的人,都应知道现代最新的构架法,与中国固有建筑的构架法,所用材料不同,基本原则却一样——都是先立骨架,次加墙壁的。这并不是他们故意抄袭我们的形式,乃因结构使然。我们若是回顾到我们中国古代建筑,它们的每个部分莫不是内部结构坦率的表现,正合乎今日建筑设计人所崇尚的途径。这样两种不同时代不同文化的艺术,竟融洽相类似,在文化史中确是有趣的现象。

    我们这个时期,正该是中国建筑因新科学、材料、结构而又强旺更生的时期,也是中国新建筑师产生的时期。他们在文化上的地位是他们知道的;他们对于他们的工作是依其意向而设计的;他们并不像古代的匠师,盲目地在海中漂泊,他们把定了舵,向着一定的目标走。我认为,他们是最有希望的。

    (摘编自梁思成《中国建筑的希望》)

    材料二:

    中国的建筑从古以来,都是许多劳动者,为解决生活中一项主要的需要,在不自觉中的集体创作。许多不知名的匠师们,累积世世代代的传统经验,在各个时代中不断地努力,形成了中国的建筑艺术。他们的名字,除了少数因服务于统治阶级而得留名于史籍者外,还有许多因杰出的技术,为一般人民所尊敬,或为文学家所记述,或在建筑物旁边碑石上留下名字。

    人民传颂的建筑师,第一名我们应该提出鲁班。他是公元前第七或第六世纪的人物,能建筑房屋、桥梁、车舆,以及日用的器皿,他是“巧匠”的典型,二千多年来,他被供奉为木匠之神。著名画家而兼能设计并营造建筑的,宋朝有郭忠恕为宋太宗建宫中的大图书馆。

    在清朝二百六十余年间,北京皇室的建筑师成了世袭的职位。在十七世纪末年,一个南方匠人雷发达应募来北京参加营建宫殿的工作,因为技术高超,很快就被提升担任设计工作。从他起一共七代,直到清朝末年,主要的皇室建筑,如宫殿、皇陵、圆明园、颐和园等都是雷氏负责的。这个世袭的建筑师家族被称为“样式雷”。

    二十世纪以来,欧洲建筑被帝国主义侵略者带入中国,所以出国留学的学生有一小部分学习欧洲系统的建筑师。他们用欧美的建筑方法,为半殖民地及封建势力的中国建筑了许多欧式房屋。但到公元1920年前后,随着革命的潮流,开始有了民族意识的表现。其中最早的一个吕彦直,他是孙中山陵墓的设计者。那个设计有许多缺点,无可否认是不成熟的,但它是由崇尚欧化的风气中回到民族形式的表现。那时已有少数的大学成立了建筑系,以训练中国新建筑师为目的。建筑师们一方面努力于新民族形式之创造,一方面努力于中国古建筑之研究。解放后,在毛泽东思想领导下,遵循共同纲领所指示的方向,正在开始的文化建设的高潮里,新中国建筑的创造已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工作。建筑师已在组织自己的中国建筑工程学会,研究他们应走的道路,准备在大规模建设时,为人民的新中国服务。

    (摘编自梁思成《中国建筑与中国建筑师》)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在中国整个环境影响之下,各个时代的中国建筑各有其特征,同时又具有始终一贯的基本方法和原则。 B . 19世纪末叶及20世纪初年,少数真正或略受过建筑训练的外国建筑家似是而非地移植了希腊罗马哥特等式样。 C . 中国古代建筑内部结构坦率的表现,合乎今日建筑设计人所崇尚的途径。“国际式”新建筑与中国古代建筑之间具有相似点。 D . 许多劳动者为解决生活中的一项主要需要,不慕名利,累积经验,不断努力,集体创作了中国的建筑艺术。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受当时彼地的人情风俗、政治情况等复杂情况的影响,一些建筑可以分类并形成某系或某派的建筑。 B . “洋式楼房”“洋式门面”的涌现酝酿出光宣以来建筑界的大混乱,是因为之前已有帝王骄奢好奇的游戏。 C . 几位先辈留学建筑师鄙视中国式建筑,虽然有人对中国建筑产生了兴趣,但也不过取一种神秘态度。 D . 皇室的建筑师是世袭职位。直到清代末年,主要的皇室建筑,如宫殿、圆明园等都是雷氏负责的。
    3. (3) 下列选项中,可以作为论据支持材料二中“著名画家而兼能设计并营造建筑”观点的一项是( )
      A . 隋朝画家展子虔,他的《游春图》对建筑环境的整体营造,令其更像是一幅建筑设计的效果图。 B . 《文成公主降著图》的画作者阎立德,对工艺、绘画造诣颇深,曾受命营造唐高祖山陵,督造翠微宫等。 C .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横跨汴水两岸的木结构虹桥,代表着中国古代桥梁建筑史上一个辉煌的顶点。 D . 宋徽宗的《瑞鹤图》,画中白鹤下方,几乎可以看清宣德门殿脊上的片片灰瓦,檐下木质斗拱的紧凑结构。
    4.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 (5) 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中国建筑师应该选择怎样的发展方向。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满分共21分)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砸缸的人

    申平

    哐啷!一声响亮,那口大缸便被砸破了。缸里流出来的,不仅是水,还有千古流传的故事。砸缸少年一举成名。

    多少年以后,那位少年已进入老年。在当年被称为西京的洛阳城里,在一处简陋的宅院前,他,又站在了一口缸前。

    这是一口被金纸包裹得严严实实的大缸,是他的老管家背着他,同意人家安放在这里的。安放者什么也没说,只留下一张“门状(名片)”就走了。“门状”上的字也很简单:翰林学士王拱辰。

    王拱辰,他当然知道。这人在仁宗皇帝时代和自己先后中进士,并因在殿试时勇敢说出考试题目他以前曾经做过,被赐“诚信状元”称号。后来曾出使契丹,以学识阻止战争。在神宗皇帝时代,他也和自己一样,因反对变法,受到王安石的排挤。

    上午,王拱辰登门拜访,老管家也曾通报。那时候,他在地下室里正文思泉涌。听到王拱辰的名字,他犹豫了一下,但还是拒见了。一是他的确没工夫,二是他早就知道,现在的王拱辰已经不是过去的王拱辰了。听说他在洛阳最繁华的地段,一直在修建一座豪宅,光中堂就有三层楼高,巍峨壮丽。不怪人说“王家钻天,司马入地”。

    现在,司马光绕着那口大缸,驴拉磨一样转了几圈,又伸手去撕被金纸包得紧紧的缸口。但是那金纸很厚,还在缸沿儿上箍了一道铜丝,把金纸绷得鼓面一样紧,人手根本抓不住。推一推,重如泰山,敲一敲,闷闷地没有声响。

    这缸里到底装的是什么呢?

    你去,给我找一块石头来!或者,是一把锤子。他转头对老管家下达了命令。

    但是老管家却没有动,他嗫喏了半天,终于鼓足勇气说:君实秀才,人家好心好意给你送来口风水缸,你要砸……不好吧?

    不好?有什么不好?他鼓起眼睛问老管家。

    这个是聚财的,老管家说,你看咱家,也太穷了吧。夫人有病,都没钱抓药了。

    人穷不能志短、乱收东西,非君子之德也!再说,我也得知道这缸里装的是啥呀!

    人家说了,十日后方可打开,否则就不灵验了。

    以下几天,司马光的生活完全被门外那口大缸打乱了。以前他总是一更睡,五更起,直接到他那间地下室里去编修《资治通鉴》,可以说是心无旁骛。但是现在,那口缸却不断在他眼前是来晃去。送缸人的用意,缸的内容,都开始让他分心。

    而且,自从这口缸安放到他家门口以后,前来拜访他的人不知为什么络绎不绝。

    后来他接到京城一位朋友的密札,才知道自从哲宗皇帝继位之后,便由最信任他的高太后辅佐朝政,人们疯传,他即将奉旨进京去当宰相了。

    怪不得……

    五天以后,夫人不幸去世。也不知道一下子从哪里冒出来那么多人前来吊唁,而且人人都不空手。悲伤之中的司马光让老管家把所有的礼品财物都登记造册,一点不动,然后他悄悄把自己家里仅有的五亩地典当了,开始为夫人准备后事。

    出殡那天,路两边人山人海,有人竟然喊出了“司马相公”的口号来。

    司马光分明感觉到,正有一口无形的大缸,铺天盖地向他的头上扣过来。这口缸比王拱辰放在他家门口那口缸还要神秘,还要危险。这两口缸最后叠加在一起,悬在他的头上,直搞得满腹经纶的他六神无主,坐卧不安。他知道,他必须马上砸缸了。

    但是全家上下没有一个人支持配合他。他想在院子里找个铁器,或者找一块石头,根本就找不到。老管家,还有他的养子司马康,早已带人坚壁清野了。

    砸个缸,居然这么难,不然……不行!这缸非砸不可。否则,我这一世英名,就要毁于一旦了。

    凌晨,天刚微亮,官道上就有一个老者走走停停,寻寻觅觅。最后,他怀抱一块石头,一步步走回自家门前,他气喘喘地把石头举起来,对着那口大缸用力砸去。

    砰!第一下,竟然没有砸破。石头反弹,险些砸到他。啊,这缸难道真是铁缸?

    管他!再砸!哐啷,缸破了……

    天亮了,许多人聚在司马宅前看热闹。但见那口大缸里流出来的,果然是黄白细软之物。残缺的缸上还摆着一份礼单,写着一行大字:司马只要清白,钱财自来认领。

    文本二: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父池,天章阁待制。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中旨。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之,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其后京、洛间画以为图。

    (摘自《宋史》)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开头三段以电影蒙太奇的手法跨越时间将今昔链接起来,引出了主要人物“司马光”和核心事件“砸缸”。 B . 背着司马光接收大缸,还说砸缸会破坏风水以阻止他砸缸,相对于司马光,管家是个更懂得官场规则的人。 C . 缸留在家里的几天,司马光难以像往常一样静心编修史书,他预感到缸是复杂状况出现的先兆,会给他带来麻烦。 D . 以史为鉴,推陈出新。两次砸缸展现了同一人物不同角度的性格形象,少年司马光机智果敢,老年司马光清廉坚定。
    2. (2) 关于文本一中的王拱辰这一人物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送一口“被金纸包裹得严严实实的大缸”摆在司马光门口,而且只留下名帖什么也不说,王拱辰初次出现就带有神秘色彩,叙事上采取铺垫、伏笔等手法。 B . 王拱辰在殿试时勇敢说出以前曾做过这个题目文章,让皇帝大悦,赐予他“诚信状元”称号。可见王拱辰在人之初也是个实诚人。 C . 交代王拱辰在洛阳最繁华的地段修建豪宅,和前面写他中进士、殿试、出使、受排挤等履历形成了巨大反差,推动了情节向前发展。 D . 结尾“残缺的缸上还摆着一份礼单”,照应了前文司马光让管家把礼品登记造册的情节,将王拱辰陷害司马光的险恶用心推至幕前,彰显了主题。
    3. (3) 文本中多次出现对“缸”的描述,请结合文本一分析“缸”的深层意蕴。
    4. (4) 同样写了“砸缸”,文本一为小说,文本二为正史,二者在艺术感染力上有怎样的不同?请结合文本特点加以分析。
三、文言文阅读(满分共20分)
  • 3. 阅读下列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乾德元年正月庚申,以山南东道节度使兼侍中慕容延钊为湖南道行营都部署,枢密副使李处耘为都监,遣使十一人发安、复、郢、陈、澶、孟、宋、亳、颍、光等州兵会襄阳,以讨张文表。杨师璠之讨张文表也兵稍失利相持既久文表出战师璠大败之遂取潭州执文表

    初,文表闻王师来伐,潜送款于赵璲。璲自以奉诏谕文表,得其归顺,甚喜,即遣使慰抚之。师璠兵既入城,纵火大掠,而璲亦继至。明日,享将吏于延昭门。指挥使高超语其众曰:“观中使之意,必活文表。若文表至阙,图害朗州,吾辈无遗数矣!”乃斩文表于市。及宴罢,璲召文表。超曰:“文表复谋为乱,已斩之矣。”璲太息久之。

    杨师璠以三年十月出师,四年正月,张文表乃成擒,其间必有相持守处,而史及杂记传皆不载。

    二月癸巳 , 王师因假道,遂收复荆南,益发兵日夜趋朗州。周保权惧,召观察判官李观象谋之。观象曰:“凡所以请援于朝者,诛张文表耳。今文表已诛,而王师不还,必将尽取湘湖之地。然我所恃者,北有荆渚 , 以为唇齿。今高氏束手听命,朗州势不独全。莫若幅巾归朝,幸不失富贵。”保权将从之,指挥使张从富等不可,乃相与为拒守计。

    慕容延钊使丁德裕先往安抚。德裕至朗州,从富等不纳,尽撤部内桥梁,沉船舫,伐木塞路。德裕不敢与战,退军须朝旨。延钊以闻。上遣使谕周保权及将校曰:“尔本请师救援,故发大军,以拯尔难。今妖孽既殄,是有大造于汝也,何为反距王师,自取涂炭,重扰生聚?”保权为左右所制,执迷不复,遂进讨。慕容延钊遣战棹都监武怀节等分兵趣岳州,大破贼军于三江口,获船七百余艘,斩首四千余级,遂取岳州。

    (节选自《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杨师璠之讨张文表也/兵稍失利/相持既久文表出战师璠/大败之/遂取潭州/执文表 B . 杨师璠之讨张文表也/兵稍失利相持/既久文表出战师璠/大败之/遂取潭州/执文表 C . 杨师璠之讨张文表也/兵稍失利相持/既久文表出战/师璠大败之/遂取潭州执文表 D . 杨师璠之讨张文表也/兵稍失利/相持既久/文表出战/师璠大败之/遂取潭州/执文表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中使:官居六部之长,指宫中派出的使者,多是宦官,其实不是一个固定的职位,东汉时期是由宦官来代表皇帝做一些外务。 B . 癸巳:中国古代用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相配,记录年月日,六十年一周期,是现今世界上已知使用时间最长的纪日法。 C . 荆渚:即“荆州”,古称江陵、郢都。“禹划九州,始有荆州”,是历史文化名城,历史上有大批文人墨客曾在荆州吟诗作赋。 D . 幅巾:又称巾帻、帕头。用葛布制成的称为“葛巾”,多为布衣庶人戴用。用绢帛制成的称为“缣巾”,多为王公雅士们戴用。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杨师璠征讨张文表,相持已经很久,但最终还是打败了他,夺取了潭州,抓住了张文表。 B . 指挥使高超认为张文表受招安回到朝廷必会加害朗州,他们都逃脱不了,于是在禀明赵璲后杀了张文表。 C . 武平幼主周保权在北宋大军南下时,未听从观察判官李观象的建议幅巾归朝,而是听从指挥使张从富拒守。 D . 张从富等不让大军进城,把部内桥梁都撤掉了,船舫都沉了底,砍伐树木堵住道路,丁德裕不敢攻打。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然我所恃者,北有荆渚,以为唇齿。今高氏束手听命,朗州势不独全。

      ②今妖孽既殄,是有大造于汝也,何为反距王师,自取涂炭,重扰生聚?

    5. (5) 宋太祖赵匡胤延续了周世宗柴荣时期制定的“先南后北”策略,决定先用兵平定南方诸国,再挥师北伐,统一中国。文中哪几件事体现了这一过程?
四、理解性默写(满分共6分)
  • 4. 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 (1) 《蜀道难》中“ ”两句写飞湍、瀑流、悬崖、转石,配合着万壑雷鸣的音响,飞快地从眼前闪过。
    2. (2) 《过秦论》中与“六王毕,四海一”同样形容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过程的两句是“ ”。
    3. (3) 相比现代人,古人对生命易衰更为敏感,常从鬓发的细微变化生出深沉的感喟,这样的情感抒写在诗词中比比皆是,如“”。
五、古代诗歌阅读(满分共9分)
  • 5.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小题。

    咏史

    白居易

    先生晦迹卧山林,三顾那逢圣主寻。

    鱼到南阳方得水,龙飞天汉便为霖。

    托孤既尽殷勤礼,报国还倾忠义心。

    前后出师遗表在,令人一览泪沾襟。

    1. (1) 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蜀相》首联用设问表达了探寻丞相祠堂之意,而本诗则直接从追忆史实写起。 B . 本诗首联写刘备三顾茅庐之历史,颔联中的“鱼”指刘备,“龙”则指诸葛亮。 C . 本诗中的“先生”与《蜀相》中的“丞相”“老臣”都是诗人对诸葛亮的敬称。 D . 本诗和《蜀相》都以咏怀诸葛亮为题材,通过描绘景物、记叙历史来抒发情感。
    2. (2) 《咏史》和《蜀相》都以“泪沾襟”结尾,泪水中所寄托的情感有同也有异。请结合两诗简要分析。
六、 语言文字应用(满分共17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刘兰芝、焦仲卿作为《孔雀东南飞》全诗的主角,是诗人     塑造的人物,写得最为充分和成功,刘兰芝更是格外      。她不但美丽可爱、勤劳能干,而且感情真挚、性格坚毅。她未出嫁前,也曾接受过一些当时社会①“妇德”的熏陶,②“诵诗书”“知礼仪”,明白在婆媳相处中自己作为晚辈应该承担的责任和必须具备的克制。婚后,原以为自己的勤快和温顺能够赢得婆婆的好感和信任,可是婆婆不仅任意驱使她,还视她为仇人,对她③“久怀”憎恨,充满敌意。如果她满脑子充塞着封建愚孝观念,在那种恶劣的环境中还会     地生活下去。但是,刘兰芝并非如此,她尊重自己的人格,为了捍卫自己的尊严,反抗家长的淫威,主动表示愿意④“遣归”,这种勇气和胆量在当时是惊人的。她最后选择了殉情,在这一贞烈之举中,同样也强烈地表现出她不容母兄逼迫自己改嫁、蹂躏自己意愿的可贵人格精神。为维护个人的权利和尊严而反抗、斗争,这是刘兰芝性格中最可贵的地方。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请写出文中4处引号的用法特点。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当作一种艺术看,中国书法是很独特的。因为字是艺术,所以什么“永字八法”之类的说教,其效用也就和“新诗作法”“小说作法”相差不多。绳墨当然是可以教的,而巧妙各有不同,关键在于个人。写字最容易泄露一个人的个性,所谓“字如其人”大抵不诬。如果每个字都方方正正,其人大概拘谨;如果伸胳膊拉腿的都逸出格外,其人必定豪放;字瘦如柴,其人必如排骨;字如墨猪,其人必近于“五百斤油”。

    善书者不择笔”,此说理所当然。秃笔写铁线篆,未尝不可,临赵孟頫的“心经”就有困难。字写得坚挺俊俏,所用大概是尖毫。笔墨纸砚,对于字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有时候写字的人除了工具之外还讲究一点特殊的技巧,最妙者莫过于某公之一笔虎,尤其是那一直竖,顶天立地,一根杉木似的。据说,这是有特别办法的,用马弁一名,牵着纸端,在写到那一竖的时候把笔顿好,喊一声“拉”,马弁牵着纸就往后扯,笔直的一竖自然完成。

    1. (1)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错误,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善书者不择笔”,此说理所当然。秃笔未尝不可写铁线篆,临赵孟頫的“心经”就有困难。 B . “善书者不择笔”,此说理所当然。秃笔写铁线篆,未尝不可,临赵孟頫的《心经》就有困难。 C . “善书者不择笔”,此说未必尽然。秃笔写铁线篆,未尝不可,临赵孟頫的《心经》却有困难。 D . “善书者不择笔”,此说未必尽然。秃笔未尝不可写铁线篆,临赵孟頫的“心经”却有困难。
    2. (2) 简要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七、作文(满分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已故种子学家钟杨曾说,“在一个适宜生物生存与发展的良好环境中,不乏各种各样的成功者,它们造就了生命的辉煌。然而,生命的高度绝不只是一种形式。当一个物种要拓展其疆域而必须迎接恶劣环境挑战的时候,总是需要一些先锋者牺牲个体的优势,以换取整个群体乃至物种新的生存空间和发展机遇。换言之,先锋者为成功者奠定了基础,因此,在生命的高度上,它与成功者是一致的”。

    中国青年应该做“先锋者”还是“成功者”?不同青年可能做出不同的回答。

    上述材料中的问题引发了你哪些思考?请结合自身生涯规划写一篇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