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黑龙江省肇东市第四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

更新时间:2023-07-01 浏览次数:23 类型:期中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共39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知识付费目前主要指知识的接收者为所阅览知识付出资金的现象。知识付费让知识的获得者间接向知识的传播者与筛选者给予报酬,而不是让参与知识传播链条的人通过流量或广告等其它方式获得收益。知识付费的本质,就是把知识变成产品或服务,以实现商业价值。知识付费有利于人们高效筛选信息,付费的同时也激励优质内容的生产。某种意义上,正是糟糕的免费内容太多、太杂乱,反而增强了人们对精品内容付费的意愿。

    知识付费让知识的接收者为所获得的知识付出金钱,有利于补偿知识传播与筛选的成本,并给予知识产生——筛选——传播链条的参与者以经济报偿,利于让更多的人参与到知识的传播过程中。选择太多,用户自己选择的时间成本增加,愿意通过付费来代替个人搜寻选择,这使知识付费成为可能。你没看过《欢乐颂》,但是看过几篇有关《欢乐颂》的文章,你就有了和别人聊天谈话的话语权;你没读过《必然》,但是你买了,遇到这个话题你就可以插嘴聊两句;你没看过《大鱼海棠》,但是看了别人的影评,你就敢像看过一样说这是一部好片。用户愿意为内容买单,内容实际有效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马云、柳传志、雷军推荐了,你看了就会有成功人士的感觉,你和别人聊天就会有话题。

    (摘编自“百度百科”《知识付费时代,你为你的智商交了多少钱?》等)

    材料二:

    大数据分析报告指出,超过五成的网民有过不同形式的知识付费行为。一些人在报刊上撰文疾呼,“不管你是否接受,知识付费时代已经到来。”

    实际上,知识付费时代的到来是一个伪命题。将为获得知识而付出费用视为一种新的现象,显然是经不起考量的。人们为获得知识而付出费用,有着悠久的历史与传统。《论语·述而》曾这样记载:“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如果有主动送给孔子十条干肉的,他就愿意收做学生。这里的干肉就可以视为弟子为获得知识而向孔子支付的费用。至于在现实生活中,为了获得知识而上学,参加培训、课程、讲座,以及购买图书、报刊资料、音像制品等等,无不属于知识付费的范畴。因此,付费下载论文、付费参加线下和线上培训,只不过是现实生活中的知识消费的网络延续而已。忽视了这一基本事实,将现实生活中长期存在的知识付费实践当作新媒体兴起之后的新事物,显然有悖于历史真相与现实经验。

    在新媒体崭露头角的时代,它们为了在眼球经济时代分一杯羹,往往不惜为了获得关注而制造噱头、迎合受众,甚至不惜为了吸引注意力而制造新闻。新媒体新闻的报道者、信息的提供者如只为付费受众提供正确的资讯,显然是违背新闻专业主义这一媒体从业人员最基本的职业规范,是对新闻媒体所承担的报道与传播信息责任的背弃。一旦这样,那么媒体的职业伦理与公众的知情权将轰然崩塌。在这股对于知识付费现象讨论中,最为卖力、最有热情的是新媒体这一群体,它们对于话题的炒作与持续推动有着更为内在的利益诉求。

    新媒体技术背后的媒介公司有着自身的经济和社会利益,它们善于利用自身的辐射力影响民众的感知与思考方式,并通过发现或打造各类现象、话题引导公众接受媒介代表的观念。在新媒体蓬勃发展的今天,媒介的裹挟力与诱导力也逐渐引起有识之士的警惕。媒介通过制造“社会需要什么”“公众在想什么”的幻觉,引导公众在这一假设的背景下步入其设置后的营销景观。一旦人们缺乏辨析地一味相信媒介充当我们的大脑,实质上公众就将自己的思考、理性与政治、经济权利无偿交付给媒介,而这一点正是值得社会深刻警惕与反思的。

    (摘编自《“知识付费”命题背后的营销焦虑》,有删改。原载《光明日报》)

    材料三:

    获得知识,从不付费到付费是一个历史性进步。但从知识付费到知识产品免费,又代表着更高阶段发展的必然。中国的特殊性在于,这两个历史阶段在时间上叠合在一起,造成了收费与不收费的两难。

    首先,知识付费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知识收费兴起,反映了人们收入结构改变的现实。这个过程刚刚开始,从这个意义上说,知识付费的空间还会不断增加。

    其次,免费经济兴起,知识服务化正成为潮流。知识免费作为一种商业模式,不是不收费,而是知识不按产品来收费,而按服务使用来收费。本质上,是将知识的业态从产品业态升级到服务业态。这说明,知识产品收费只是初级业态,相当于知识制造业;知识产品不收费而知识服务收费是更高级的业态,相当于知识服务业。在我国,知识的产品业态还没发育好,又迎来了服务升级。这就是当前知识付费面临的实际情况。更特殊之处在于,知识产品不收费是初级业态之前的不发达状态形成的习惯。因落后而不收费与因先进而不收费,叠合在一起。

    在两次浪潮合成一股的特殊国情条件下,知识付费会向哪个方向发展?

    一方面,知识产品业还要大发展。知识的“制造”业要从以自我为中心转向以用户为中心,要更有针对性地提供用户所需的知识。

    另一方面,知识服务业后浪推前浪,不断以创新业态帮助用户解决问题。举例来说,下载商业研究报告,不付费是不对的。但只靠版权收费,收的是小钱。如果通过服务附加价值,比如以用户要解决的问题为主线,根据用户不同阶段的不同需求,持续地提供每一步的研究线索和信息,甚至与咨询服务结合起来,可以收到比版权费更多的服务费。从续订产品升级为续订服务,要做的事情很多。完善知识服务平台功能,让在线支付手段更便捷,通过自媒体与社交网络增加交互,开发针对效果付费的打赏制度等,都可以使知识服务发展得更好。

    (摘编自《知识该付费还是免费》,有改动)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知识付费指知识的接收者为阅览知识和接受服务付出资金的现象,它客观上有利于知识的传播。 B . 早在孔子时代,获取知识就必须付出费用,因此,今天说“知识付费时代到来”是一个伪命题。 C . 民众面对新媒体营造的舆论环境,逐渐失去感知与思考的理性,最终沦为媒介公司的赚钱工具。 D . 当前知识付费和知识免费同时存在,但最终将会趋向知识完全免费,这是由其本质特点决定的。
    2. (2) 根据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知识付费现象的出现,部分原因是当下互联网免费内容多而杂乱,人们更愿意为精品内容付费。 B . 有些新媒体混淆概念,将知识付费实践当作新事物来宣传,可见他们没有历史知识和现实经验。 C . 如果公众付费购买的信息是媒体迎合的正确信息,那么媒体从业人员就有可能违背了最基本的职业规范。 D . “靠软件卖钱,赚的钱越来越少;软件不收钱靠服务收钱,赚的钱越来越多”可作材料三的论据。
    3. (3) 下列对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针对“知识付费时代已经到来”这一命题,文章从历史和现实角度进行了反驳,有理有据,让人信服。 B . 文章以批判为主,分析了知识付费的历史和现实后尖锐指出,所谓“新趋势”不过是新媒体的营销策略。 C . 文章引用《论语》中孔子的话,说明知识付费这一现象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并非新媒体时代的产物。 D . 文章注意论述的严谨性,如第三段在探讨相关问题时,采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和“往往”等限制性词语。
    4. (4) 下面是几篇流行于某些新媒体的文章:《我如何通过朋友圈月入5万》《从小镇青年到月入10万》《普通人如何用3个月时间逆袭》《快速读懂一本书》。结合材料二的内容,指出这类文章的错误与危害。
    5. (5) 知识付费时代,个人怎样做才能健康、良性地发展?请综合上面三则材料,简要回答。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文本一:

    渡   江

    孟超

    叫明的公鸡,已经“喔喔喔”地三唱了。

    年轻的祖逖睡不宁静,跳下榻来,从枕边摸出长剑舞了起来。

    窗外秋风潇飒,静夜寒气逼人。潇潇沙沙桐叶飘飞,一阵急风伴着沙尘吹过,又一阵骤雨,正如千军万马,在疆场上奔驰。

    正如他所预言的,晋室的国难已经到了空前严重的时候,不但疆土一天一天削弱,整个中原,完全遭受了胡骑的蹂躏。这些民族的耻辱,当时的四方豪士哪一个能够忍下声吞下气去,更何况祖逖有着绝大的抱负和果断的谋略呢?

    晋元帝虽然已经南迁,在江左立下了偏安的王业,许多的大户巨室,一族一族跟着朝廷向南迁徙。祖逖则认为在避难中可团聚自己的乡党族人,像项羽的八千子弟兵那样,在国难与家仇中可以结合成功。他计划如何带领他的乡党和族人,一开始就要使他们像军队一样。

    当寇警传来最紧的一天,祖逖召集了乡人。大家都争着问他:

    “怎么办啊,匈奴兵来了?我们不能就让他们糟蹋啊!”

    “我们有什么办法呢?还是要请你出个主意哩。”须发斑白的老头儿,恳切地催促着他。

    一个年轻的小伙子,实在忍不住了:“你有什么主意赶快说吧,我们一定照办就是了!”

    祖逖沉吟了一刹:

    “我想,我们应该向着淮泗一带进发,然后再渡过长江。——不过,这里到底是我们的家,等到我们把自己训练成军队一样,就要赶快地打回来,救我们的家乡,把胡人逐回漠北去!”

    “对呀!”青年都摩拳擦掌。

    大家也都被他感动了,振奋欢呼起来。

    次日晨,鸡叫两遍。附近十几个村子,好几个族户,五六百人口,携着老幼,车马载着食粮,像军队一样的,离开了他们的故乡。

    他们一直南奔,到了扬州。沿路上,四方难民中,不断有人加入他们的队里,而且这里边包含着无数的壮丁勇士;同时,四方的杰士也远道奔来。

    祖逖和他的队伍从扬州直渡长江。望着涛涛的江水,祖逖潸然泪下:我还要回去的!

    晋元帝在南迁之后偏安一隅。祖逖认为只有北伐才能使江南稳固,只有北伐才能使天下的士气兴盛,晋室最终得到匡复。于是,他便贸然地上了一道请缨的表章。

    晋元帝接到了祖逖的表章,一字一字地读下去。晋元帝动容了,他的眼前显露出一线光明,一直进到最遥远的地方,匡复的壮图,铺展在他的心里,他不自觉地对祖逖起了倚重的念头。立刻召见祖逖,特别下旨封他做有威将军兼豫州刺史,专主北伐。

    在一个秋高气爽的黎明时分,一大队人民的军队,已经进行到中途了。

    别看他们服装并不齐整,别看他们军械并不一致,然而每个人都抱着必胜的决心,士气也正如前面的长江一样澎湃激荡。

    鲜明而庄严的大旗上,高扬出“有威将军祖”的字样;祖逖骑在一匹健壮的白马之上,英武而又蕴藉的丰度,正象征着汉族的河山。

    远的山,近的水,今天是特别明媚,翠妍,也似乎为了祖国而刷上新清的色彩。

    队伍一批一批渡到江的中心。祖逖看着那四周的风物,心飞跃了,感到自己的雄伟,人民队伍的雄伟,和不能描绘的大自然的雄伟溶化成一片。

    岸边上,村落里的鸡高唱了最后的一两声。祖逖想着自己的这番功业,豪放地笑了。

    船已到江中,江水流得更急,他看着他的部属,击着船舷,誓师般地吼出他肺腑里的壮语:

    “我祖逖如果不能清除中原,就和这奔流的江水,誓不再回!”

    他的话刚刚说完,四面飞起了欢呼的、雄壮的吼声。

    船,他,和着这一群人民的队伍,迅疾地渡过了长江。

    祖逖大破石勒兵万余人,在敌人的后方建立起他的军事力量。这样,黄河以南,很快地就收复了晋室的失土。

    士兵,人民,是多么地兴奋,连祖逖自己也觉到北伐的成就,给恢复的事业立下了强固的基石。他多么愉悦地看着自己亲切的父老、亲切的队伍,团聚在自己的身边,这是多么伟大的力量。

    他想到闻鸡起舞,也想到击楫渡江,他集合他的部下,高举酒杯:“大家欢饮一杯,让我们明天把胡人赶回沙漠!”

    大家欢呼了一阵,献上颂歌:

    幸哉遗黎免俘虏,三辰既朗遇慈父;玄酒忘劳甘瓠脯,何以咏恩歌且舞。

    全场的人听了他那恳挚的话,听了这动人的颂歌,看着那新登场的谷禾,看着这旺盛的士气,脸上都刷上了新的光辉。

    一只公鸡“喔喔喔”欢快地叫着。天边的曙色透出了一层光明。

    (初载1942年《抗战时代》,有删改)

    文本二:

    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对历史有着各种不同的感受和表现历史的方式,而所有这些方式,实际都是一种历史的观念,是在特定境遇中自然产生有时又自然消亡的历史的观念。爱国主义题材的历史小说是在民族危机中产生的,创作者自然地把中国历史视为爱国者和卖国者两类人的斗争历史;在爱国者的经历上,往往服从于现实的需要,从重大的历史事件、著名的历史人物中发掘并设计出符合进步观念的情节,以此揭示爱国者成功或失败的原因。至于爱国者形象本身,并不着眼于复杂性,而是着眼于倾向性,着眼于人物的气节和品质。从正史而来的爱国者形象,既有正史的影子,又不完全等同于正史,充分体现了创作者的主观性,是一种特定的历史观念和表现历史方式的存在。

    (摘编自王富仁、柳凤九《中国现代历史小说论》)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描写的景物不仅创设了人物活动的场景,还和人物的心理相一致,与故事情节的展开也有着内在联系。 B . 祖逖与众人商量向南避难,既表现了他的深谋远虑与组织领导才能,也形象地刻画了他指挥作战的军事才能。 C . “别看他们服装并不齐整,别看他们军械并不一致”,凸显祖逖的军队虽然条件艰苦,但士气高昂、信心十足。 D . 民众给祖逖献上发自肺腑的颂歌,鼓舞人心,表明只要心中装着人民,保护人民,就会得到人民的感恩和拥戴。
    2. (2) 关于文本一以“渡江”为题,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中写了两次渡江,略写第一次,详写第二次,体现了作者突出祖逖北伐的创作意图。 B . 祖逖闻鸡起舞以及召集乡人商量南渡的情节,都是为写祖逖后来带领军队收复失地等作铺垫。 C . 北渡过程中对江水的描写体现了主观与客观的高度统一,渲染了北伐锐不可当的磅礴气势。 D . 渡江后的宴饮既表达了庆功的欢畅之意,又写出了统帅与士兵众志成城、勇往直前的豪情。
    3. (3) 文本一中的几处鸡叫声都能反映祖逖的心理,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
    4. (4) 文本二说“从正史而来的爱国者形象,既有正史的影子,又不完全等同于正史”。请结合文本一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二、古诗文阅读(共35分)
  • 3. 文言文阅读

    材料一:

    楚裴王为太子之时,质于齐。怀王薨,太子辞于齐王而归,齐王隘之:"予我东地五百里,乃归子。子不予我,不得归。"太子曰:"敬献地五百里。"齐王归楚太子。太子归,即位为王。齐使车五十乘、来取东地于毙。王令群臣献计。上柱国子良入见,曰:"王不可不与也!王身出玉声,许强万乘之齐而不与,则不信,后不可以约结诸侯。”子良出,昭常入见,曰:“不可与也。万乘者,以地大为万乘。今去东地五百里,是去战国之半也,有万夜之号而无千乘之用也,不可。常请守之。”眼常出,景鲤入见,曰:“不可与也。虽然,王身出玉声,许万乘之强齐也,而不与,负不义天下。楚亦不能独守,臣请西索救于秦。”王乃遣子良北献地于齐;立昭常为大司马,使守东地;又遣景鲤西索救于秦。子良至齐,齐使人以甲受东地。昭常应齐使曰:"我典主东地,且与死生。"齐王谓子良曰:"大夫来献地,今常守之,何如?"子良曰:"臣身受命弊邑之王,是常矫也。王政之。"齐王大兴兵伐昭常。来涉疆,秦以五十万临齐右壤。曰:"夫隘楚太子弗出,不仁;又欲夺之东地五百里,不义。其缩甲则可不然则愿待战。”齐王恐焉,乃请子良南道楚,西使秦,解齐患。士卒不用,东地复全。

    (节选自《战国策·楚策二》)

    材料二:

    秦人留之(楚怀王),楚大臣患之,乃相与谋,欲立王子之在国者。昭雎曰:“王与太子俱圆于诸侯,今又传王命而立其庶子,不宜!”乃诈赴于齐。齐得王召群臣谋之,或曰:“不若留太子以求楚之淮北。"齐相曰:"不可。耶中立王,是吾抱空质而行不义于天下也。"其人曰:"不然。郢中立王,因与其新王市曰:‘予我下东国,吾为王杀太子。不然,将与三国共立之。’”齐王卒用其相计而归楚太子。             

    (节选自《资治通鉴》)

    1. (1)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两处需加句读,请将相应的两处选项填在括号里。

      其  A缩  B甲  C则  D可  E不  F然  G则  H愿  I待   J战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质,人质。诸侯国之间为了维持信誉互派人质,一般都是诸侯的儿子。 B . 归,让……回去,使动用法,与“归因田居”中的“归”字用法相同。 C . 玉声,佩玉相击之声,引申为美妙的声音。这里是对楚襄王言语的敬称。 D . 矫,假托的意思。与成语“矫枉过正”中的“矫”字含义不相同。
    3. (3)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楚襄王接受齐王的放归条件,愿意献出东地五百里只是权宜之计,从后面的内容可以看出他并不真想把土地献出去。 B . 楚襄王善纳言、善用人。在齐国使者前来索要东地的时候,他召集群臣谋划;并利用三个人分别扮演不同角色帮助解除危机。 C . 子良、昭常、景鲤三人虽然在是否应该献出东地的问题上意见不同,但都主张不能失信于天下,落下不义之名。 D . 楚国深知只靠自己的力量不足以抵御齐国,于是联合秦国共同对付齐国,终使齐国畏惧退兵,楚国不战而保全了东地。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我典主东地,且与死生。

      ②今又倍王命而立其庶子,不宜!

    5. (5) 材料一和材料二对齐王放归楚太子的原因表述不同,请简要说明。
  • 4. 古代诗歌阅读

    水调歌头·对月有感

    朱敦儒

    天宇著垂象,日月共回旋。因何明月,偏被指点古来传。浪语修成七宝,漫说霓裳九奏,阿姊最婵娟。愤激书青奏,伏愿听臣言。

    诏六丁 , 驱狡兔,屏痴蟾。移根老桂,种在历历白榆边。深锁广寒宫殿,不许姮娥歌舞,按次守星躔③。永使无亏缺,长对日团圆。

    【注】①此词作于靖康之变后。②六丁:传说中的阴神,为天帝所役使。③星黯:星宿的序次。

    1. (1)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开篇写天宇垂象、日月回旋,气象恢弘,境界阔大,富有感染力,体现豪放派的词风。 B . 上片想象月宫中绚丽的七宝楼台、袅袅的仙乐及美丽的嫦娥,寄托作者对明月的神往。 C . 下片运用传说,词人希望“诏六丁,驱狡兔,屏痴蟾”,暗讽当时朝廷官员不能尽忠职守。 D . 整首词深沉清峻,气势磅礴,充溢着“慷慨悲凉”之气,但又不失浪漫主义的色彩。
    2. (2) 本词与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结句都有祝愿之情,但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
  • 5. 名篇名句默写
    1. (1) 苏轼《赤壁赋》“”两句与开头的“泛舟”“月出”遥相呼应,生动描绘主客乐而忘归的场景。
    2. (2) 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把处境悲凉的琵琶女,与仕途失意的文人相提而论,发出了千古咏叹:“
    3. (3) 汉代名将李广的故事广为流传,在古代诗文中常有咏及,如“”。
三、语言文字运用(16分)
  • 6. 语言文字运用I

    读高中是在凉山的西昌城里,进了城,要面子,穿草鞋的少,都弄一双解放鞋穿在脚上。胶底帆布面,结实;只是鞋臭,味大。我们是住校生,一间宿舍里睡二三十个学生,不知道空气指数里,鞋臭味怎么测定?好在大凉山,四季如春,宿舍开门敞窗,从不关闭,我们吸纳天地清新之气,也饱览了窗外的       

    读大学是福气,三十岁遇上“恢复高考”的好事,考上了北京广播学院。走在街上,隔着马路都能感受到我的       。那时夏天流行塑料凉鞋。虽然商店里也有皮凉鞋卖,但当时实行凭北京“工业券”购买商品。“工业券”这玩意厉害,能保证首都市场繁荣,货架上的商品       , 什么都有。但塑料鞋便宜实惠,五六元钱一双,不要“工业券”,能穿一夏天。所以我的大学生活记忆是穿着塑料鞋走在滚烫的柏油马路上。

    蒋勋说“因为它里面有记忆,它不只是一个物件”。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一双鞋,不可缺,接地气,也不可少。鞋真是生活的伴侣,穿胶鞋的高中,穿塑料鞋的大学,它们各自都让我接了不一样的地气呢!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下列各句中的双引号的用法,与文中划线部分相同的一项是(   )
      A . 他一下让我想起范仲淹的一句名言:“先天下人之忧而忧,后天下人之乐而乐。” B . 包身工基本的人权都没有,对于工作他们根本没有“做”或“不做”的选择自由。 C . 当市场流通出现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的情况时,我们就认为出现了“通货膨胀”。 D . 掩着耳朵去偷铃铛,这个法子太“巧妙”了,你该不会也准备做出这样的举动吧?
    3. (3)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一双接地气的鞋子不可少”,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 7. 语言文字运用Ⅱ

    “黑眼圈”不是一个正式的医学术语,业内称之为“眶周色素沉着”。但其实“黑眼圈”真不都是熬夜熬出来的。      :过敏性疾病,如特应性皮炎、接触性皮炎等,与黑眼圈关系密切;皮肤内色素增多,如真皮色素细胞增多、表皮内色素沉着等,都可造成黑眼圈。

    另外,很多人分不清卧蚕、眼袋的区别,      , 还沾沾自喜。通俗地说,卧蚕其实是饱满而紧实的匝肌,可以想成是一条“瘦肉”;      , 可以想成是一块“肥肉”。卧蚕眼是生理性眼轮匝肌的增厚引起的,眼袋大多是由于生理性眼睛老化或一些遗传因素造成的脂肪过多的膨出形成的。因此,黑眼圈的形成,遗传、自然衰老的影响更大。

    改善黑眼圈时,不少人选择涂抹眼霜。其实,含有咖啡因成分的能够加强眼部细胞代谢、促进血液微循环并改善黑色素沉着的眼霜并不能解决所有类型的黑眼圈。对于黑眼圈还是要以预防为主,虽然先天性色素沉着、面部结构阴影以及衰老带来的面部松弛等无法预防,但可以通过调整生活方式预防后天性黑眼圈的形成。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 (2) 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树的枝头鲜花盛开,绿叶葱翠,一阵风吹过,发出“哗啦啦”的声响,清脆悦耳,但古人造字时却叫它“末”。

    树根埋在地下,朴实无华,寂静无声,但古人造字时却叫它“本”。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