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浦北县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

更新时间:2023-06-29 浏览次数:29 类型:期末考试
一、情境活动  融入网络时代(33分)
  • 1. 同学们,班级开展以“我们的互联网时代”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我们一起参与吧!

        小语发言:随着互联网的应用与发展,网络词语络绎不绝涌现。 一些网民崇尚个性,追求创新,他们不满足用规范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看法,而是别出心裁 , “发明”改造了不少网络热词。比如,当观众给正在比赛的人加油时,就会大喊“奥利给”; 在表现爱国情怀与英雄气概的视频里,网友们“超燃”“太燃了”的点评不断刷屏。这些巧妙绝伦的网络词语,已经潜滋暗长融入到人们的学习生活中。层出不穷的网络词语虽令人眼花 liáo乱,但大多幽默风趣,读来轻松活泼、饶有味。透过这些网络新词语,人们可以从中看到时代、社会与文化的变迁

    小文发言:网络用语有娱乐化和游戏化的倾向,如“YYDS”、“绝绝子”等表达赞美的词,语言干瘪,缺少了汉语之美。你看,当你心灵被触动而潸然泪下时,你不是只会说:“破防了”,你也可以用杜甫《春望》)中移情于物的诗句“①                ”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当偷得浮生半日闲时,你不是只会说“我想躺平”,也可以说:②“鸢飞戾天者,            ;经纶世务者,             ”(吴均《与朱元思书》);当你为落红满地而伤感时,你不会只说“囧”,也可以用晏殊《浣溪沙》中的诗句

    ③ “            ,         ”来宽慰自己; 欣赏大漠风光、黄河落日时,你可以说“绝绝子”,还可以用王维《使至塞上》中的 ④ “                ”的诗句来抒发赞美之情;当你举目四望,看到夕阳余辉晕染下,每一棵树,每一座山,都呈现着浓浓的秋意时,你不会只说“针不戳”,还可以用《野绩》中⑤“          ,        ”的诗句来表达自己的热爱之情。总之,规范使用网络语言,才能让汉语得到健康发展。

    1. (1) 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眼花(liáo)乱    饶有    

    2. (2) 小语发言中画线的四个成语,运用正确的一个是(   )
      A . 络绎不绝 B . 别出心裁 C . 巧妙绝伦 D . 潜滋暗长
    3. (3) 找出小语发言内容中画波浪线句子的主干。
    4. (4) 在小文发言内容的横线处填写上相应的诗文。
  • 2. 综合题
    1. (1) 下面是互联网时代初中生阅读调查表,请你根据此表写出两点结论。

      阅读渠道

      百分比

      书的类型

      百分比

      网上下载或在线阅读

      68%

      历史军事

      17.4%

      图书馆借阅

      12.1%

      经典名著

      18%

      自己购买

      17.7%

      科幻作品

      12.5%

      在书店阅览

      2.2%

      网络小说

      52.1%

    2. (2) “全民阅读”时代,可以读纸,可以读屏。小语喜欢电子阅读,小文喜欢纸质阅读,你喜欢哪一种呢?请发表你的看法。80字以内,要求有观点,有理由,有条理。
  • 3. 为了更好利用网络学习语文,班级准备邀请信息技术学科的张老师参加活动,为同学们讲解网络搜索小技巧。下面是小文拟写的邀请函,正文部分有两处错误,请修改。

    邀请函

    尊敬的张老师:您好!

    我们知道您是学校信息技术方面的专家,上过您的信息技术课,使我们学到了很多知识。我班将于12月28日上午10点在本班教室开展“我们的互联网时代”活动,特邀您出席,届时务必光临。

    八(5)班班委

    2022年12月19日

  • 4. 借助网络资源,推进名著深度阅读。
    1. (1) 下面是小语在网上下载的一些图片,请你根据阅读《昆虫记》的积累,写出下图中昆虫A、B的中文名称;依据昆虫的生活习性(或外形特点),写出作者给昆虫C、D取的别名。

      昆虫

      图片

      序号

      A

      B

      C

      D

      名称

      蜘蛛

      蟋蟀

      别名

      美丽的刽子手

      大自然的清洁工

    2. (2) 小文在阅读《昆虫记》时,为了更进一步了解昆虫,到网上搜了一些资料,其中有一张图片(见下图),图中月季花的叶子有许多精致的小洞,有椭圆形的或半圆形的,好像被谁用巧手剪过一般。请你根据《昆虫记》的相关内容和你的理解,说说这是谁干的呢?它们为什么要这样做?

  • 5. 小文想用一副对联作为活动结束时总结性发言的题目,请你根据画线句的内容把对联补充完整。

    花季雨季的我们,走进精彩纷呈的互联网时代,不要让似水的年华付之东流,只有努力去奋斗,才能成就五彩的青春梦想,拥抱高品质的生活

    上联:走进互联网时代         下联:

二、古诗文联读 探求古人品格 (16分)
  • 6. 阅读

    【甲】《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乙】富贵不能淫

    孟子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丙】陶潜传(节选)

       陶潜,字元亮,大司马侃之曾孙也。祖茂,武昌太守。潜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 , 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

    素简贵,不私事上官。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义熙二年解印去县乃赋《归去来》

    ――节选自《宋书•陶潜传》

    1. (1) 下面对《饮酒》(其五)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实一虚,写出了一种超越时空的空灵之美。 B .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一静一动,写出了一种暮鸟飞还的温馨之美。 C .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一叙一转,写出了一种闹中取静的闲适之美。 D .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一问一答,写出了一种超尘脱俗的操守之美。
    2. (2) 下面对《富贵不能淫》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景春认为公孙衍、张仪威风八面,能够影响诸侯和天下局势,所以是真正的大丈夫。 B . 孟子反对景春的观点,认为他没有学过礼,所以不懂得女子出嫁需遵循的妾妇之道。 C . 探讨“何谓大丈夫”的问题时,孟子先批驳景春的观点,再进一步阐述自己的观点。 D . 孟子认为,真正的大丈夫能坚守自持,不会受富贵、贫贱、威武这些外部因素影响。
    3. (3) 根据提示的方法,解释表中加点的词。

      方法指引

      联系内容

      解释加点词

      课内迁移

      晴初霜旦

      郡遣督邮

      字典查阅

      焉:①于何,在哪里;②代词,相当于“之”;③疑问代词,怎么,哪里;④语气词。(《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得为大丈夫乎

      成语联想

      不相识

      简贵

    4. (4) 请用“/”给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义熙二年解印去县乃赋《归去来》

    5. (5) 把乙文丙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②潜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

    6. (6) 孟子认为大丈夫应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你认为陶渊明做到了吗?请结合(甲)诗和(丙)文的内容谈谈。
三、现代文阅读 体悟家国情怀(21分)
  • 7. 阅读

    窗,中国园林的眼睛

    张玉梅

    ① 春和景明,绿荫满窗。透过一扇扇花窗,春天有了万般风致。

    ② 诗有诗眼,画有醒画,园林也有自己的点景,而窗恰是空间变换中的点睛之笔。中国园林对窗的设计极为重视,园林至精至微处往往体现在窗的安排上。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吾观今世之人,能变古法为今制者,其惟窗栏二事乎……但造房建宅,与置立窗轩同是一理,明于此而暗于彼,何其有聪明而不善扩乎。”李渔推窗栏之理为园林建筑之基,而整个园林建筑只是窗栏之“扩”而已。

    ③ 园林是一门综合艺术,将建筑、书法、绘画,甚至文学、戏剧、音乐等艺术集于一体,为精神生活提供了特殊的情境,与中国独有的生活美学一脉相通。而窗是园林的“眼睛”,在满足流通光与风的基本功能之外,更在园林造景中衍生出借景、框景、对景、漏景等许多巧妙的用途,形成别样丰富的趣味。汉代刘熙在《释名》中解释“窗,聪也,于内窥见外为聪明也”。可见,除了功能之用,“窗”更是中国人观看方式和审美趣味的巧妙外化。

    ④ 欲露还藏是中国园林的游戏,那种开门见山的方式显然不适合中国园林的意境创造。抑是为了放,障是在于开。柳暗花明处,曲径通幽处,别有洞天处,让游览者的心中掀起波澜。窗是园林优美曲线运动中的节点,由于它的存在,曲中增加了含蓄,曲中更富于变化。中国绘画与中国园林异构同心,异曲同工。古代书画中“窗”的元素随处可见,文人的松窗读易、携琴访友,乃至生活中实景、小像等均会以窗为画面背景。

    ⑤ 中国古代及近代花窗,冰梅纹窗棂,花卉人物故事纹窗棂、花鸟纹窗棂等,无不显示了古代工匠的精巧技艺。从花窗的物理结构考察,虽然花窗的制作工艺是对几何原理的应用,但是其中依然能印证中国文化一脉相承的思维方式。“六幂”之美,尽在其中。在规矩中,尽含世间的千变万化。“六幂”是古代花窗制作中应用非常广泛的一种图案,它以两个顶心相对的等边三角形形成的交叉线为基线,有规律地增减损益,形成变化无穷的样式。常见的万字格、龟背锦、蜂窝式等图案都是六幂图案的衍生。

    ⑥ 相对于含纳万景而言,中国园林是局促而狭小的,园林建筑及花草布置,假山设立,一窗一亭一桥一廊,都不是纯然的外在设置,它为人心而设。在园林中,可以看出中国人的宇宙观,看出其中所蕴含的人生旨趣。白居易说“天供闲日月,人借好园林”。中国园林除了实用和审美之外,强调的是安顿人心,伸展性灵。而窗的存在,让园中有园,景外有景,将大千世界的趣味收摄其中,尽收眼底,这也是中国人由近及远,由小见大的哲学思想。

    ⑦ 园林是一个鲜活的系统,窗前的风景因时而变,因地而变,时光流转中,窗也成就了每个人的风景,“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⑧小窗中藏有世界的大观。

    (选自《人民周刊》2021年第9期。有改动)

    1. (1) 下面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
      A . 中国古代及近代花窗,冰梅纹窗棂,花卉人物故事纹窗棂、花鸟纹窗棂等,都显示了古代工匠的精巧技艺。 B . 中国园林极为重视窗的设计,花草布置,假山设立,一窗一亭一桥一廊,都不是纯然的外在设置,它为人心而设。 C . 古代花窗制作使用的图案最多的是“六幂”图案,其次是万字格、龟背锦、蜂窝式等图案。 D . 中国园林中的窗除了满足流通光与风的基本功能之外,更是中国人观看方式和审美趣味的巧妙外化。
    2. (2) 下面对本文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 标题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把窗比作眼睛,十分新颖别致,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B . 第②段“园林至精至微处往往体现在窗的安排上”,句中加点词语“往往”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C . 第⑧段“窗中藏有世界的观”,句中加点词语形成鲜明对比,体现了中国人“由小见大”的哲学思想。 D . 文章运用时间顺序说明中国园林的窗,按照窗的演变发展过程具体说明窗的基本特点和功用,条理清晰。
    3. (3) 请结合下面的内容,用作诠释的说明方法解说第③段加点的“借景”。

      材料链接:“借景”的说法取自明代计成的中国园林设计系统理论著作《园冶》。“借景,园林之最要者也。”。计成认为,园林设计师应该把园外的景物“借”到园内的视景范围中来,收无限景致于有限空间之中。李渔也说:“开窗莫妙于借景”。可见在古典园林造景中,借景是广泛运用的一种装饰手法,常常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而窗正是造园家在营造借景的空间效果时运用的一个重要元素。

  • 8. 阅读

    三沙岛上抗风桐  

    叶为宝

    天是湛蓝的天,海是碧澄的海,地是透绿的地。这里是美丽的三沙市,宛如纤尘不染的世外桃源,一踏上这片土地,我就深深地爱上了这里。

    ②然而,三沙之行,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不是碧海蓝天,也不是海鸟白沙,而是一种树,一种深深扎根海岛的常绿乔木——抗风桐。

    ③一下飞机,好友老冯就热情地领着我们来到海边喝茶。这是一片林荫,炙热的阳光和强烈的紫外线被挡住了,我坐在藤椅上,海风吹过,心中无比惬意。我打量着四周,却发现这片树林与以往见到的都不一样,它们叶子并不浓密,树冠连成一片,树干挺拔向上。

    ④“它们叫抗风桐,”老冯似乎看出了我的疑惑,接着说:“也叫麻枫桐,它根系发达,枝干粗大,台风也奈何不了它们!

    ⑤抗风桐?还是第一次听说。我起身走近一棵,仔细打量它。它枝干白中透灰,胸径足有四五十厘米,高有十几米。叶片呈椭圆形,两面都覆有一层嫩绿而晶亮的薄蜡。

    ⑥老冯告诉我,2013年9月底,风力超过15级的强台风“蝴蝶”登陆三沙,岛上的椰子树、木麻黄、土枇杷、南洋杉、苦楝等,一夜之间,有的被拦腰折断,有的被连根拔起,还有的踪影全无,唯有抗风桐在台风中傲然挺立。虽有的枝干折断,但这些掉在地上的枝干却在不久后又长出了新根,发出了嫩绿的新芽,成了抗风桐的“新生代”。

    ⑦听了老冯的介绍,我不禁对眼前的这些抗风桐肃然起敬。我想,它正是以这样伟岸的身躯、粗壮的枝干,护卫着南海星罗棋布的岛礁;正是以这样巨大的树冠、翠绿的叶片,装点着三沙的绿色;正是以这纵横交错的根系,深扎在砂岩中,任凭海水侵蚀,高温烘烤,坦荡着自身的倔强与从容。

    ⑧第二天早晨,红日从南海的天际线刚升起,我们从永兴岛来到赵述岛。刚到赵述岛码头,渔民符名友热情地迎接我们。坐上他的电瓶车,穿过一片椰林,绕过一座海水淡化处理厂和一幢幢渔民新居,来到一排树前停了下来。我一看——抗风桐!

    ⑨当初,符名友的爷爷响应国家开发海岛的号召来到赵述岛,那时还是一座荒岛。渔民的渔船是小小的木帆船,稍有风浪便不敢出海。改革开放后,赵述岛上成立了管委会,政府为渔民修建了港湾,帮助渔民贷款购置了排水量很大的渔船,渔民的日子渐渐好起来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政府帮助渔民们拆旧房建新房,全岛48户渔民,都住上了新屋。海岛周边的海堤用钢筋水泥加固了,道路也拓宽了。岛上植树造林,绿化美化,种上了一排排、一片片的椰子树、木瓜、榄仁和抗风桐。

    ⑩符名友如数家珍般讲述着他们渔村的历史与变化,一束阳光穿过抗风桐的枝叶,正好打在他胸前的党徽上,格外明亮,分外醒目。

    ⑪旁边的渔民告诉我,符名友今年46岁,14岁时就跟着爷爷的脚步迁到了赵述岛。他驾驶渔船风里来雨里去,已在岛上工作生活了32年。三沙的人,出海如同出征,保家就是卫国。符名友不仅是一位渔民,还是南海前哨一名耕海守海的警民联防志愿者。一直以来,经常有特工装扮成渔民驾船来西沙海域“捕鱼”。符名友对海上情况时刻关注和警惕,只要发现异常,不管白天黑夜,不怕风高浪急,就立刻向派出所报告。他表现突出,被当地边防派出所评为治安联防积极分子。2019年,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⑫此刻,看着眼前的符名友,我发现他俨然就是一棵扎根三沙的“抗风桐”,狂风吹不倒、恶浪冲不垮!赵述岛上,像符名友一样的共产党员有11人,他们个个都是“抗风桐”,他们党支部就是一片“抗风桐林”。

    ⑬离开三沙时,我心中萌发了一种难以名状的眷恋。那天一早,我独自来到抗风桐林。朝霞把南海映照得一片火红,抗风桐林就像覆盖上了一层金光。我抚摸着抗风桐伟岸的身躯,心中充满了对它的无比崇敬。它不畏强暴,台风刮不倒;它不怕艰苦,贫瘠砂岩把根扎;它自强不息,折断枝叶还发芽;它无私奉献,甘洒绿荫护岛礁。

    ⑭抗风桐,我心中的英雄树!

    (选自《人民日报》2021.5.6)

    1. (1) 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三沙岛上抗风桐”既是本文的写作对象,也是本文的线索。 B . 第⑩段点明了符名友的党员身份,为下文叙述符名友先进事迹作铺垫。 C . 第⑪段通过“边上的渔民”之口叙述符名友的事迹,更加真实可信。 D . 本文运用欲扬先抑的写法,使情节曲折多变,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效果。
    2. (2) 联系上下文,按照要求赏析。

      ①天是湛蓝的天,海是碧澄的海,地是透绿的地。( 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

      ②我抚摸着抗风桐伟岸的身躯,心中充满了对它的无比崇敬。 (分析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3. (3) 文章第⑥段写岛上的椰子树、木麻黄、榄仁等树木的遭遇,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4. (4) 小语想把本文作为单元的拓展阅读篇目,你认为放在第二单元还是第四单元更合适?请结合单元提示和篇目具体阐述你的看法。

       

       

    5. (5) 三沙市位于中国南海,是中国地理纬度位置最南端的城市,常住人口2333人。如果有一天祖国召唤,你是否愿意到那里做一棵保家卫国的抗风桐?请谈谈你的想法。

四、写作表达 抒写人间真情(50分)
  • 9. 一株株笔直的、傲然挺立的白杨树,触发了茅盾对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精神的礼赞;一个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寄托了朱自清与父亲催人泪下的深情;几只争抢向阳暖枝的莺鸟,撩拨了白居易深爱早春的心弦……物虽微,事虽小,用心去感悟,往往能读出真情深意。

    请以“触动了我”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请先在横线上将题目补充完整;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