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磐安二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10月竞赛...

更新时间:2023-06-30 浏览次数:18 类型:竞赛测试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1分)
  • 1. (2020高一上·磐安竞赛) 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 (suò)    百(gě)    慰(jiè)     人所难(qiǎng) B . 妒 ( jí )    廓(liáo)  胆(qiè)     叱风云(chà) C . 制(páo)    丰(yú)    然而止(jiá)  有无恐(shì) D . (xìng)   号(yì)    持(xié)     怒发冲(guān)
  • 2. (2020高一上·磐安竞赛) 下列四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 伴侣 慷概 主宰 风华正茂 B . 岐视 草莓 废墟 激浊扬清 C . 懊丧 追溯 斑斓 鱼翔浅底 D . 榆阴 摸索 星辰 天纶之乐
  • 3. (2020高一上·磐安竞赛)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扼住命运的咽喉》这篇传记在记叙传主生平时,作者引述了大量书信,这使读者对贝多芬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B . 大多数人只是普通芸芸众生中的一员,不是每个人都能珍惜每段时光,努力去充实自己,做一个简单快乐的人。 C . 1月3日,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在月球背面着陆,这标志着中国凭领先的航天技术开启了人类探测月球的新篇章。 D . 如何解决“打车难”,重点不是在政府的主导下去开展“预约租车”服务,而是要投放更多的出租车牌照数量。
  • 4. (2018高二上·哈尔滨期中) 下列选项中,对下图漫画寓意的理解最贴切的一项是(  )

    A . 过程特别艰难,可能预示着这一次收获很大。 B . 在我们不注意的地方往往隐藏着巨大的困难。 C . 对努力挣得的东西,人们会牢牢地抱住不放。 D . 懂得知足常乐,会使生活中的困难更少一些。
  • 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葫芦谐音“福禄”,代表着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民族文化基因的重要组成部分。葫芦外形柔和圆润、线条流畅,上下球体________,符合“尚和合”“求大同”的理念。“左瓢右瓢,可盛千百福禄;大肚小肚,能容天下万物”,葫芦________着多层次的吉祥文化,幸福、平安、和谐、多子等。可以说,(    )其实,我国人民不仅喜爱葫芦,葫芦对“一带一路”的许多沿线国家人民与葫芦文化都有共同的情感基础。一般认为葫芦的原产地是非洲,我国人民与非洲人民均有________的葫芦种植历史。历史文献________,印度人民对葫芦“多子多孙”的文化寓意与中国人民有共识,这一点可以由季羡林先生所翻译的印度大史诗《罗摩衍那》第一篇第三十七章第十七首诗所记载的“须摩底呢,虎般的人!生出来了一个长葫芦,人们把葫芦一打破,六万个儿子从里面跳出”予以证实。蒙古的民间故事《金鹰》同样表明,葫芦在蒙古民间具有繁衍生息的含义。葫芦作为日用品和吉祥工艺品,受到“一带一路”沿线各国人民广泛喜爱。中亚的阿富汗人惯用葫芦做喜庆场合用的化妆品容器和鼻烟壶。在以色列、土耳其和一些阿拉伯国家,常见葫芦用作烟具和装饰工艺品。甚至在美国、日本、南美洲诸国,均可见到葫芦文化的踪迹。

    1. (1) 依次填入文中橫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一脉相承    包含    源远流长    表明 B . 浑然天成    包含    博大精深    标明 C . 一脉相承    蕴含    博大精深    标明 D . 浑然天成    蕴含    源远流长    表明
    2. (2)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凝结在葫芦身上 B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被葫芦代表了 C . 葫芦代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 D . 葫芦身上凝结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我国人民不仅喜爱葫芦,“一带一路”的许多沿线国家人民都对葫芦与葫芦文化有共同的情感基础 B . 不仅我国人民喜爱葫芦,“一带一路”的许多沿线国家人民都对葫芦与葫芦文化有共同的情感基础 C . 不仅我国人民喜爱葫芦,葫芦对“一带一路”的许多沿线国家人民与葫芦文化都有共同的情感基础 D . 我国人民不仅喜爱葫芦,还对“一带一路”的许多沿线国家人民的葫芦文化深有感情
二、现代文阅读(共29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一般来说,阅读是和文字相关联的。当然人们有时也会把欣赏一幅好画说成“读画”。用在这里的“读”,强调的是欣赏的深度了,就此也微妙地点出了看画与读画间的差异。但是,在网络时代,在网页挤占书页、读“屏”多于读书、纸和笔逊位于光和电、机器的规则代替着汉字的规范、数字的操作颠覆了铅字的权威、“输入”代替着书写的潮流中,在“拇指文化”无限深入人群的今天,在消费的欲望热烈拥抱大众的背景下,“读”和“看”的界限似乎日渐模糊起来。入“网”者众,正如一位著名诗人的著名短诗:“生活——网。”技术的战车把新媒介——数码技术送进人间,使昔日“纸面”凝聚的诸多艺术的神圣性不断被“界面”的感觉颠覆和碾轧。看图被称为“读图”,而这里的“读”已不再意味着欣赏的深度。眼睛在网上快速、便捷的“暴走”替代着以往细嚼慢咽似的传统阅读,这应该说是一种阅读的革命。(摘编自铁凝《阅读的重量》)

    材料二:

    与文字阅读不同的是,人们在阅读图像出版物时既不需要在“既有的轨道”中理解文本的意义,也不需要遵守传统逻辑的同一律、矛盾律与排中律。久而久之,人类便形成了一种“读图的逻辑”:整体观看。事实上,阅读文字与阅读图像的视线投射方式是截然不同的。当人们在阅读文字时,习惯于将视线聚焦到每一个字词上,然后按照从左到右或由上至下的顺序移动视线,在字与字、句与句的联结中获取信息,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逐字逐句地读”。但是,当人类面对图像时,其视线往往不会聚焦到某一个点,而是整体性地投射至全部视觉元素,在各个视觉元素的结合、互动与交融中领会图像意义。倘若说文字阅读是字与字“相加”,那么图像阅读便是元素与元素的“相乘”。视觉形象远远不止于对感性材料的机械复制,而是针对现实赋予观者一种创造性的领悟,这种领悟蕴藏着丰富的形象力、创新力。正是由于阅读逻辑的转化,图像在人类思维活动中的比重才得以提升,视觉思维也在读图的实践中慢慢壮大,促进了读者的灵感闪现和意义顿悟。

                               (摘编自刘晓荷、董小玉《读图时代的阅读嬗变与出版调适》)

    材料三:

    语言是线性的、抽象的和思考性的,语言的阅读不但给读者以反思的可能性,而且为读者自己的想象提供了更多空间。相比之下,影视图像的传递是单向的,是从影视作品到观众,它培育了观众的被动型接受;另外,影像的动感超越了文字的静态特性,提供了感性直观的当下体验,同时也取消了观众掩卷沉思的契机。显然,文字性的静观体验被影像动态的感性直观所取代。视觉文化时代的法则是:人们爱看图像更胜于文字。道理很简单,看图是直觉的、快感的和当下的;与文字相比,图像显然更具诱惑力。我们似乎正在冷落那种独自沉思的阅读状态,失去对文字阅读的热爱!这便使得图像的狂欢成为新的文化仪式!

    (摘编自周宪《重建阅读文化》

    1. (1) 下列对材料中“文字阅读”的相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字阅读习惯于将视线聚焦于文字,按照文字排列的先后顺序,移动视线。 B . 文字阅读是字与字“相加”,从字词与字词、句子与句子的关系中获取信息。 C . 语言是线性的、抽象的,可引人深思,文字阅读给读者以想象空间和反思的可能。 D . 文字阅读是单向的,需要遵循传统逻辑、安安静静地体验、细嚼慢咽、掩卷沉思。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网络时代,读“屏”多于读书,“输入”代替书写,图像阅读和文字阅读变得越来越相似,“读”和“看”的界限似乎日渐模糊起来。 B . 有一位著名诗人早就预见了网络时代的到来,他写了一首著名短诗,“生活——网”,明确告诉我们上网的人越来越多,生活已然网络化。 C . 技术的战车把新媒介送进人间,不断颠覆和碾轧印刷媒介;印刷媒介长期积累起来的权威性和神圣性,正在逐步被网络媒介所消解。 D . 视觉文化时代,人们爱看图像更胜于文字,正在失去对文字阅读的热爱,而转向对图像阅读的狂欢,甚至要为此举行一种新的文化仪式。
    3. (3) 概括材料二和材料三有关图像阅读的不同特点。

      材料二:

      材料三: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活着

    我遇到那位名叫福贵的老人时,夏季刚刚来到。

    那天午后,我走到了一棵有着茂盛叶子的树下,看到近旁田里一个老人和一头老牛。这位老人后来和我一起坐在了那棵茂盛的树下,在那个充满阳光的下午,他向我讲述了自己:

    这辈子想起来也是很快就过去了,过得平平常常,我爹指望我光耀祖宗,他算是看错人了。我啊,年轻时靠着祖上留下的钱风光了一阵子,往后就越过越落魄了,可寿命长,我家里五口人一个挨着一个死去,我还活着。

    孙子死后第二年,看看自己还得活几年,我觉得牛还是要买的。牛是半个人,它能替我干活,闲下来时我也有个伴,心里闷了就和它说说话。牵着它去水边吃草,就跟拉着个孩子似的。

    买牛那天,我把钱揣在怀里走着去新丰,那里有个很大的牛市场。路过邻近一个村庄时,看到晒场上转着一群人,走过去看看,就看到了这头牛,它趴在地上,歪着脑袋吧哒吧哒掉眼泪,旁边一个赤膊男人蹲在地上霍霍地磨着牛刀,围着的人在说牛刀从什么地方刺进去最好。我看到这头老牛哭得那么伤心,心里怪难受的。想想做牛真是可怜。累死累活替人干了一辈子,老了,力气小了,就要被人宰了吃掉。

    我不忍心看它被宰掉,便离开晒场继续往新丰去。走着走着心里总放不下这头牛,它知道自己要死了,脑袋底下都有一滩眼泪了。

    我越走心里越是定不下来,后来一想,干脆把它买下来。

    我赶紧往回走,走到晒场那里,他们已经绑住了牛脚,我挤上去对那个磨刀的男人说: “行行好,把这头牛卖给我吧。”

    赤膊男人手指试着刀锋,看了我好一会才问:“你说什么?”我说:“我要买这牛。”

    他咧开嘴嘻嘻笑了,旁边的人也哄地笑起来。我从怀里抽出钱放到他手里,说:“你数一数。”赤膊男人马上傻了,他把我看了又看,还搔搔脖子,问我:“你当真要买?”

    我什么话也不去说,蹲下把牛脚上的绳子解了,站起来后拍拍牛的脑袋。这牛还真聪明,知道自己不死了,一下子站起来,也不掉眼泪了。我拉住缰绳对那个男人说:“你数数钱。”

    那人把钱举到眼前像是看看有多厚,看完他说:“不数了,你拉走吧。”

    我便拉着牛走去,他们在后面乱哄哄地笑,我听到那个男人说:“今天合算,今天合算。”

    牛是通人性的,我拉着它往回走时,它知道是我救了它的命,身体老往我身上靠,亲热得很。我对它说:“你呀,先别这么高兴,我拉你回去是要你干活,不是把你当爹来养着的。”

    我拉着牛回到村里,村里人全围上来看热闹,他们都说我老糊涂了,买了这么一头老牛回来,有个人说:“福贵,我看它年纪比你爹还大。”

    会看牛的告诉我,说它最多只能活两年三年的,我想两三年足够了,我自己恐怕还活不到这么久。谁知道我们都活到了今天,村里人又惊又奇,就是前两天,还有人说我们是“两个老不死”。

    牛到了家,也是我家里的成员了,该给它取个名字,想来想去还是觉得叫它福贵好。

    定下来叫它福贵,我左看右看都觉得它像我,心里美滋滋的,后来村里人也开始说像,我嘿嘿笑。

    福贵是好样的,有时候嘛,也要偷偷懒,可人也常常偷懒,就不要说是牛了。我知道什么时候该让它干活,什么时候该让它歇一歇。只要我累了,我知道它也累了,就让它歇一会,我歇得来精神了,那它也该干活了。

    老人说着站了起来,拍拍屁股上的尘土,向池塘旁的老牛喊了一声,那牛就走到老人身旁低下了头,老人把犁扛到肩上,拉着牛的缰绳慢慢走去。

    两个福贵的脚上都沾满了泥,走去时都微微晃动着身体。

    老人和牛渐渐远去,我听到老人粗哑的令人感动的嗓音从远处传来,他的歌声在空旷的傍晚像风一样飘扬。

    炊烟在农舍的屋顶袅袅升起,在霞光四射的空中分散后消隐了。女人吆喝孩子的声音此起彼伏,一个男人挑着粪桶从我跟前走过,扁担吱呀吱呀一路响了过去。慢慢地,田野趋向了宁静,四周出现了模糊,霞光逐渐退去。

    (节选自《活着》,有删改)

    1. (1) 文中老人与牛的形象有哪些相似之处?请结合文本作简要概括。
    2. (2) 分析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

      ①牵着它去水边吃草,就跟拉着个孩子似的。

      ②两个福贵的脚上都沾满了泥,走去时都微微晃动着身体。

    3. (3) 分析小说最后一段景物描写的作用。
    4. (4) 结合文本,谈谈本文以“活着”为题目有什么好处。
三、文言文阅读与翻译(共21分)
  • 8. (2020·浙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上曾子固龙图

    [宋]张耒

        某尝以谓君子之文章,不浮于其德,其刚柔缓急之气,繁简舒敏之节,一出其诚,不隐其所已至,不强其所不知,譬之楚人之必为楚声,秦人之必衣秦服也。惟其言不乎其心,故因其言而求之,则潜德道志,不可隐伏。盖古之人不知言则无以知人,而世之惑者,徒知夫言与德二者不可以相通,或信其言而疑其行。呜呼!是徒知其一,而不知夫君子之文章,固出于其德,与夫无其德而有其言者异位也。某之初为文,最喜读左氏、《离骚》之书。丘明之文美矣,然其行事不见于后,不可得而考。屈平之仁,不忍私其身,其气道,其趣高,故其言反覆曲折,初疑于繁,左顾右挽,中疑其迂,然至诚恻怛于其心,故其言周密而不厌。考乎其终,而知其仁也愤而非怼也,异而自洁而非私也,彷徨悲嗟,卒无存省之者,故剖志决虑以无自显,此屈原之忠也。故其文如明珠美玉,丽而可悦也;如秋风夜露,凄忽而感恻也;如神仙烟云,高远而不可挹也。惟其言以考其事,其有不合者乎?

        自三代以来,最喜读太史公、韩退之之文。司马迁奇迈慷慨,自其少时,周游天下,交结豪杰。其学长于讨论寻绎前世之迹,负气敢言,以蹈于祸。故其文章疏荡明白,简朴而驰骋。惟其平生之志有所郁于中,故其余章末句,时有感激而不泄者。韩愈之文如先王之衣冠,郊庙之江鼎俎,至其放逸超卓,不可收揽,则极言语之怀巧,有不足以过者。嗟乎!退之之于唐,盖不试遇矣。然其犯人主,忤权臣,临义而忘难,刚毅信实,而其学又能独出于道德灭裂之后,孔孟之余绪以自立其说,则愈之文章虽欲不如是,盖不可得也。

        自唐以来,更五代之纷纭。宋兴,锄叛而讨亡。及仁宗之朝,天下大定,兵戈不 , 休养生息,日趋富盛之域。士大夫之游于其时者,谈笑佚乐,无复向者幽忧不平之气,天下之文章稍稍兴起。而庐陵欧阳公始为古文,近两汉,远追三代,而出于孟轲、韩愈之间,以立一家之言,积习而益高,淬濯而益新。而后四方学者,始耻其旧而惟古之求。而欧阳公于是时,实持其权以开引天下豪杰,而世之号能文章者,其出欧阳之门者居十九焉。而执事实为之冠,其文章论议与之上下。闻之先达,以谓公之文其兴虽后于欧公,屹然欧公之所畏,忘其后来而论及者也。某自初读书即知读执事之文既思而思之广求远访以日揽其变呜呼如公者真极天下之文者欤

    (选自《张耒集》,标点有改动)

    【注】①曾巩:字子固。龙图:宋代官职名。

    1.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惟其言不乎其心    浮:显现 B . 孔孟之余绪以自立其说    纂:继承 C . 兵戈不    试:使用 D . 两汉,远追三代    揆:揣度
    2.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 一出其诚    飘飘如遗世独立 B . 有不足以过者    此小大辩也 C . 刚毅信实    劳苦功高如此 D . 日趋富盛之域    赵尝五战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作者在给曾巩的信中,不仅表现出对屈原文章的喜爱,也显示出对屈原仁而无私、气遒趣高人格的理解与欣赏。 B . 作者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评价司马迁和韩愈因触犯君主,遭遇灾祸,一生理想郁结于心,而文风典雅,如同庙堂礼器。 C . 文章以言与德的关系为中心,探讨了三代至宋的君子之文,认为语言无论华美、简朴、迂曲还是疏荡,都可从文中探得其道德和志向。 D . 本文通过对司马迁、韩愈、欧阳修等人的评价,表达了作者的文学观点;语言整散结合,铺陈手法的运用,增添了说理气势。
    4. (4)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某自初读书即知读执事之文既思而思之广求远访以日揽其变呜呼如公者真极天下之文者欤

    5. (5)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丘明之文美矣,然其行事不见于后,不可得而考。

      ②而后四方学者,始耻其旧而惟古之求。

四、诗词赏析(共13分)
  • 9. 阅读下面的诗,完成各题。

    登裴秀才迪小台

    【唐】王维

    端居不出户,满目望云山。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

    遥知远林际,不见此檐间。好客多乘月,应门莫上关。

                                                                                                                                        (选自《全唐诗》)

    1. (1) “满目望云山”句中“望”字一作“空”,你认为这两个字用哪个更好?请说明理由。
    2. (2) 请结合诗句说明颔联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3. (3) 你如何理解诗中的“闲”字?
五、名句默写。(共6分)
  • 10.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1. (1) 《沁园春·长沙》中诗人旧地重游,引起诗人对往夕生活回忆的过渡句是
    2. (2) 《沁园春·长沙》中作者的观察角度由仰视变俯视,所看到的景象是
    3. (3) 《短歌行》中,把贤才比喻成明月,表达对贤才的渴望的句子是
    4. (4) 《登高》中,从空间、时间两个方面着笔,融入了久客最易悲秋、多病独自登台的感情的是
    5. (5) 《论语》中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
六、作文(60分)
  • 11. (2020高一上·磐安竞赛)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人们用眼睛看他人、看世界,却无法直接看到完整的自己。所以,在人生旅途中,我们需要寻找各种“镜子”、不断绘制“自画像”来审视自我,尝试回答“我是怎样的人”“我想过怎样的生活”“我能做些什么”等重要的问题。

    新高一,新起点。站在新的时间节点上,以“我的自画像”为主题,给三年后的自己写一封信。

    要求:①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