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上海市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月考试卷

更新时间:2023-05-25 浏览次数:18 类型:月考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6.0分)
  • 1. (2020高二下·奉贤期末) 填入下列语段空格处的内容,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红楼梦》到底是怎样开头的?我以为,它将开端建立在一种虚幻的基础上,构造了一个虚拟的世界,同时让我们对这个艺术建构的世界,尝试着多重不同的“进入”方式。我们每每感到《红楼梦》开头难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明了作者从更为深远、特别的视野审察、判断的意向。它一方面令读者难以进入,另一方面又不断铺垫新的“入口”途径,提示“里面”的幽深复杂。这种结构安排,所显示的作者多种心灵隐曲,几乎是中国小说史上最艰难、最复杂的一个特例。

    ①出乎其外,重新打量这个自己营造的艺术世界

    ②似乎总在“外面”绕,不得其门而入

    ③实则视角、视线改变

    ④不断退回到故事之外,貌似一种“退步”

    A . ④②③① B . ④②①③ C . ②④③① D . ②④①③
  • 2. (2023高二上·奉贤期末) 下面是一则某校学生会草拟的邀请函,以下4处画线句中,表达恰当的一项是(  )。

    尊敬的***教授:

    我校定于本月16日下午2点在校图书馆举行民间文学理论报告会。您是著名的民间文学专家,【甲】对民间文学的研究造诣深厚 , 【乙】恭请您就有关民间文学的现状与发展高谈阔论 , 【丙】为莘莘学子做出认真的指导。【丁】希望您务必光临,敬谢不敏。

    联系人:***

    2022年12月

    A . 【甲】 B . 【乙】 C . 【丙】 D . 【丁】
二、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9小题,共60.0分)
  • 3.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多少汉语表达的滋味泯灭于动辄“死去活来”的流行语

    徐默凡

    ①近来,不少简单粗暴型的网络流行语不断冲击着我们的视野,一点点小成果就是“ yyds(永远滴神)”,一点点小激动就是“awsl(啊我死了)”,不管是赞叹还是嘲讽说一句“绝绝子”总没错……

    ②上述流行语的语义共性都是极度夸张,语不惊人死不休,靠极致性表达实现大众广泛传播的效应。其实,日常语言中的高程度表达也很常见,汉语中的相关词语就有“很”“非常”“特别”“极其”“厉害”等,但是网络语言呈现出两个鲜明的特点:一是极致表达大量涌现,带有浓烈的夸张色彩;二是随意使用最高级,导致语义贬值严重。这些极致表达和传统的程度副词相比,因为其生动形象的隐喻属性,无疑具有更大的新鲜感和更大的冲击力,但是也带来了语词世界的“通货膨胀”。

    ③我们来考察一下 yyds的演变过程。yyds最早出现在电竞圈,被游戏主播用来赞扬电竞选手出神入化的游戏操作。在出圈以后,yyds的应用场景不断扩大,不仅可以用来赞美人物,也可以用来赞美国家、机构、组织,进而扩展到事件、事理、事物等,一切皆可成神。与应用领域不断扩大对应的就是“封神”的门槛不断降低,只要略有优点,都可以yyds,比如“高二1班yyds!”“盐水棒冰yyds!”……到了这一步,yyds已经变成了一个口水词,主要用于宣泄情绪,没有太多的表达价值了。

    ④网络时代,每个人都有成百上千的社交好友,每个人都在社交软件上“激扬文字,挥斥方遒”,一个新鲜的用法通过几何级数的病毒式“传染”,在短短一两天内就可以风靡全国。按照语用规律,一个语言形式使用频率越高,适用的场域就会越广,但是语义泛化、语义贬值也就会越严重,新鲜感很快就会过去。由于变换快速,升级换代频繁,就给我们留下了极致表达汹涌澎湃、势不可当的印象。

    ⑤网络交际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传播特点——交际双方不在同一空间,不能交流现场信息。交际活动的主要目的是“表情达意”,网络交际能“达意”,但“表情”有很大的欠缺。只要细加体察,我们就会发现极致表达是增强网络情感交流的重要补偿手段。极致性词语除了具有程度义以外,更多是在表达情绪,“神”“哭”“死”“疯”“爆”这些语素都富有形象色彩和情感色彩。因为这些情绪不能借助现场因素有效表达,所以只能通过夸张的语义来曲折传递了。

    ⑥极致词语的泛滥使用,显然会对我们的语言表达产生一系列影响。首先,不管什么情况都是最高程度,也就失去程度表达的价值。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事件是纷纭复杂的,人物是性格迥异的,事物是千姿百态的,如果都用一句“奥利给”或者“ yyds”来一以蔽之,在失去表达丰富性的同时,也就失去了表达的精确性。

    ⑦其次,大量极致词语不仅语义泛化,缺少明确的语义特征,而且在语形上也往往“粗制滥造”,没有语言美感和语言智慧。 yyds、awel只是拼音缩写,“夺笋”“碉堡”是没有营养的谐音梗。言之无文,行之不远,一番热闹之后,留下的可能只是满地垃圾。

    ⑧更值得警惕的是,滥用极致词语会对我们的思维活动产生深远影响。语言不仅是交际的工具,还是思维的工具。滥用极致词语会诱导简单化的思维方式。我们观察对象,思考问题如果下意识之间跃出脑海的都是极致性词语,就会使我们不再去辨析对象之间的精细差别,不再去体会事物之间的复杂关系,语言把简单的表达模式强加给我们,我们不知不觉就成了语言的奴隶。

    ⑨滥用极致词语还会导致思维活动的情绪化倾向。重要的似乎不再是事物的本质特征,而是主观情绪的宣泄,长此以往难免使人的情绪表达重于事实表达,甚至忽视事实,把本能的情绪反应凌驾于缜密的理性思维之上。

    ⑩咬文嚼字,咬嚼的是生活的滋味,咬嚼的是思维的品质。让我们在流行语脱口而出之前,停下来慢慢想一想,是否还有更贴切、更精致的表达?

    (选自《文汇报》,有删改)

    1. (1) 第②段加点词“通货膨胀”在文中的意思是
    2. (2) 分析文章第③段的作用。
    3. (3) 下列公众号文章标题不可以用来印证“滥用极致词语会对我们的思维活动产生深远影响”的一项是( )
      A . 美哭了的只此青绿和唐宫夜宴 B . 冰雪公主谷爱凌,yyds C . 绝绝子的热播新剧,强烈推荐 D . 必看!那些历史上的神转折
    4. (4) 下列选项中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 汉语表达需有丰富的语义与精美的语形,不能泯灭于动辄极致性表达的流行语。 B . 当代人钟爱极致性表达流行语的主要原因是其能够准确表达情绪,开展情感交流。 C . “夺笋”等谐音梗的问题在于缺乏语言美感和语言智慧,因此无法长期留存使用。 D . 日常表达中应有咬文嚼字的习惯和态度,在正式表达前仔细思考用语的准确性。
    5. (5) 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下列调查结果产生的原因。

      中国青年报的一项调查显示, 76.5%的受访者坦言自己的语言越来越贫乏。70.9%的受访者认为出现语言贫乏是由于互联网时代要求更加直接和简洁的表达,65.4%的受访者归因于同质化表达、全民复制的网络氛围。

  • 4.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姊妹戏

    赵长春

    ①结巴唱戏不稀奇。锣呛呛,鼓咚咚,人一上场,呜呀呀地叫板,唱起来,反而不结巴了,包括道白。

    ②哑巴能唱戏,就稀奇了。

    ③大花就是哑巴,能唱戏,唱得可好。

    ④大花起初不哑巴。起初,唱念做打样样都好。九岁就唱红了,人称“九岁红”。二十岁那年,大花哑巴了,说哑就哑了,俊俏的脸上多了道疤,红红地吓人。一下子,大花从台柱子变成了吓人的人。

    ⑤后悔不?有些。

    ⑥大花哑巴的原因是她唱得好,长得又好。有人忌妒,正常。有人看上了,也正常。不过,看上她的人是城防团团长。那时候兵荒马乱,城防团抗日、防共、维持地方、剿匪,啥都干,包括以抗日、剿匪为名,进山杀几个普通百姓……那时候,人们不敢得罪城防团,外来人更不敢。四处唱戏的戏班子,更不敢。

    戏班子来的时候,如往年,赶春会。大花上场,踢碎步,舞水袖,走8字……回首,亮相,掌声四起,要掀翻古戏楼的顶!看戏的团长忘了鼓掌,眼睛如钉。团长就这样,见一个盯一个,盯上了就跑不了,大花不。大花心里有人了,也是戏班子上的,夏含。

    ⑧夏含,台柱子,扮相俊,举手投足之间都有戏份儿,叫人喜欢。喜欢他的人不少,特别是大花。可是,夏含不完全喜欢大花,至少,不是那种自然而然的情随心生,是被大花催暖而热的感觉。夏含心中有个人,是小花。

    ⑨小花,大花的妹妹。她是箱倌儿,就在后台伺候角儿们,换衣,挂胡,叠衣,主活儿是整理戏装。小花不爱说话,低眉顺眼。闲了,她就看舞台上的人,有些羡慕,特别是看大花和夏含夫啊妻啊相公娘子地咿呀相偎……心儿跳的,脸色红红的,手心津津的。想象着自己在舞台上和夏含如此。想罢,看他们退场,就不想了,特别是看到姐姐的目光、夏含的目光,就低下头忙活。大花心疼她,就过来帮些小忙,握着她的手:“妹……”

    ⑩说是妹妹,小花和大花不过相差公鸡打鸣的时辰。大花落地,时在五更鼓。接生婆刚喘口气,小花出来,公鸡打鸣。接生婆心里说,大妮儿命好,小妮儿恐怕将来要苦命。爹也这样想,妈也这样想。出生时辰有讲究,合着命相与运气:鸡打鸣,伸脖子聚气、仰脖子鸣唱、低脖子收声;仰头大富低头僧,伸脖子落地是田翁。

    ⑪可是,谁也没有想到,这个春会,戏班子遇上了换防团的团长。团长新到地方,喜欢所有的新鲜,特别是大花的脸色、眉眼、身段……就这样,强迫与坚守中,大花不会发声了,脸上留了一道疤!

    ⑫这道疤留在了夏含的眼里。

    ⑬这道疤留在了小花的眼里。

    ⑭这道疤更留在了大花的心上。

    ⑮戏班子转场的路上,大家都不说话。大花一个人闷在马车里,泪水已经干了。

    ⑯小花劝姐:回袁店河,我们种地打鱼,一样过日子。

    ⑰大花不。大花还要唱戏。她想到了小花。小花其实和她一样,临水照花,沉鱼落雁。只不过小花不愿上场,不愿和姐争牌儿。如今,大花不能上场了,小花得上。“姐的意思是,你在前台,我在后台,按着鼓点,对身段、口型,唱念做打……用心就中!”

    ⑱小花就这样上场了。多年来,小花一直默戏,一腔一韵一招一式就在眼前、心里。合着鼓弦,兰花指,抖水袖,启朱唇,小花如同大花!就在回到袁店河的第一场公演,乡亲们都没有看出来,更觉得舞台上的“大花”和夏含是天生的一对。

    ⑲大花就劝小花:嫁了夏含吧,别人成了他的娘子,姐心里不甘呢。

    ⑳小花摇头。她知道大花的苦,心里苦。

    ㉑大花劝夏含。夏含摇头。

    ㉒再劝,都没有用。

    ㉓就这样,他们在一起。台上,小花和夏含恩爱。台下,小花不看夏含,和大花坐在一起。

    ㉔就这样,直到“破四旧”,不让唱戏了,戏班子散了。夏含走了。大花走了。小花走了,进了一座大山……

    ㉕人们叹息:不会再有“飞红巾”戏班了。

    ㉖那时候,练的是真功夫。大花,能把两丈长的红巾舞成水袖,射空击天,左投右放,如飞红……锣鼓家什的激越声中,红浪飘逸,人在火中,气势磅礴,苍茫雄壮,慷慨激昂,却又不失婉约。

    ㉗飞红,小花也会,偷偷在袁店河的河滩上舞过,但没有演过。小花想让大花在心里舞着,永远舞着……

    选自《小小说选刊》

    1. (1) 小说第⑦段的画线部分文字很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
    2. (2) 分析小说第⑩段的作用。
    3. (3) 小说从⑯到㉗段三次提到“袁店河”,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4. (4) 假如你是杂志的责任编辑,你会将这篇小说收录到“佳人”还是“旧味”一栏中?请结合小说内容说说你的理由。
三、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11小题,共40.0分)
  • 5.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①王朴,东平人也。少举进士,为校书郎,依汉枢密使杨邠。邠与王章、史弘肇等有 , 朴见汉兴日浅,隐帝年少孱弱,任用小人,而邠为大臣,与将相交恶,知其必乱,乃去邠东归。后李业等教隐帝诛权臣,邠与章、弘肇皆见杀,三家之客多及,而朴以故独免。

    ②世宗即位,授比部郎中。 是时世宗锐意征伐已挠群议亲败刘旻于高平 , 归而益治兵,慨然有平一天下之志。数大臣问治道,而当时文士皆不欲上急于用武,以谓平定僭乱,在修文德以为先,惟朴言用兵之略,献《平边策》。世宗已知朴,及见其议论伟然,益以为奇,引与计议天下事,无不合,遂决意用之。显德三年,征淮,以朴为东京副留守。还,拜户部侍郎,迁枢密使。

    ③朴为人明敏多才智,非独当世之务,至于阴阳律历之法,莫不通焉。显德二年,诏朴校定大历,为《钦天历》。六年,又诏朴考正雅乐,乐成而和。 朴性刚果,又见信于世宗,凡其所为,当时无敢难者,然人亦莫能加也。世宗征淮,朴留京师,广新城,通道路,壮伟宏阔,今京师之制,多其所规为。其所作乐,至今用之不可变。其陈用兵之略,非特一时之策。至言诸国兴灭次第云:“淮南可最先取;并必死之寇,最后亡。”其后宋兴,平定四方,惟并独后服,皆如朴言。

    ④六年春,世宗遣朴行视汴口,过故相李穀第,疾作,仆于坐上,归而卒,年五十四。世宗临其丧,以玉钺叩地,大恸者数四。赠侍中。

    ⑤呜呼!作器者,无良材而有良匠;治国者,无能臣而有能君。盖材待匠而成,臣待君而用。 王朴之材,诚可谓能矣。不遇世宗,何所施哉?世宗之时,外事征伐,内修制度,所用者五代之士也,岂皆愚怯于晋、汉,而材智于周哉?惟知所用尔。

    (节选自《新五代史•周臣传》)

    【注释】①隐帝:指后汉末代皇帝刘承祐。②世宗:指后周皇帝柴荣。③并:并州。

    1. (1) 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邠与王章、史弘肇等有

      归而卒

    2. (2) 给加点词选出正确的解释:数大臣问治道( )
      A . 关心 B . 拜访 C . 回头看 D . 顾虑
    3. (3) 给加点词选出正确的解释:世宗已知朴( )
      A . 很,非常 B . 平素,一向 C . 文雅 D . 美好
    4. (4) 把第③段画线部分译成现代汉语。

      朴性刚果,又见信于世宗,凡其所为,当时无敢难者,然人亦莫能加也。

    5. (5) 第②段画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

      是时世宗锐意征伐已挠群议亲败刘旻于高平

    6.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一项是( )
      A . 王朴审时度势,东归避乱免难。他预感内乱即将发生,就离开朝廷,东归故乡。后来,汉隐帝诛杀杨邠等人,他们的门客大多受到牵连,而王朴却得以幸免。 B . 王朴建言献策,支持世宗征伐。在比部郎中任上,他进献《平边策》分析战争形势。周世宗即位后,他力排众议,劝说周世宗改变主意一举攻取了江淮地区。 C . 王朴善于规划,极有艺术才情。他留守京师时,拓广新城,畅通道路,使京城更加壮阔宏伟。他遵从诏令校定大历,写成《钦天历》;后考正雅乐,乐成很和谐。 D . 王朴殁于疾病,身后享有殊荣。他受周世宗派遣巡视汴河口,回京时到前宰相李谷的府第拜访,疾病发作而亡。周世宗亲临丧礼,几次痛哭,追赠他为侍中。
    7. (7) 本文第⑤段说:“王朴之材,诚可谓能矣。不遇世宗,何所施哉?”你认为这一评价是否合理?请结合本文第①段和第②段的具体内容说说你的理由。
  • 6.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止斋记①公受事九郡,务求简靖。其风概严而不猛,有犯,恻怛以处之,毋贷。故名声莫不闻。每语同僚,曰:“尔来宦途不再,岁经涉万有余里,游已倦矣!安得幽闲之地,葺一容膝之斋,其中惟竹与菊是植,终日燕坐,诚可乐也!”他日又谓余曰:“我得斋名矣。”举所得,云:“行年六十,官三品,亦是人生合止时。以止名斋可乎?子为我记之。”余谢曰:“公精力未衰,中外属望,方期大用,膏泽天下,岂容止乎?且余不敏,安敢承教?”公笑曰:“子言侈矣,止此,于我为过,敢有他望,以重其过?其毋愧我。”遂不敢复辞,勉为之说。

    ②曰:“止之时义大矣哉!止有两义:有止而止者,行而止者。止而止者,时行则行,时止则止,如蹇之险而止,如蒙之坎而止,止其时也。行而止者,谓行其事也,所止者,理而已,如父止于慈,子止于孝,君止于仁,臣止于敬。此即止其所也。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此观之,止之为义,非特专主辞禄去位,闭门却扫,与夫高蹈远引,遁世无闷之谓也。历观前人处止之义不同,有功成名遂全身远害而止者;有知足不辱恶盈好谦而止者;有委心乘化乐天知命而止者,如汉之留侯与二疏及晋之陶渊明是已,是止也固异。夫知进而不知退,既得患失,暨不量其才之称否而冒之者万万也,然皆非圣人之止也。圣人之止何如?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孔子也。噫!为能尽止之之道者,□唯圣人□?孟子不曰:自有生民以来未有孔子也。又曰:乃所愿则学孔子也。公如处止之道,愿以孔子为法,庶无慊于孟氏矣。敢此以为止斋记。”

    【注释】①出自《孟子•公孙丑上》:“……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则进,乱则退,伯夷也。何事非君,何使非民;治亦进,乱亦进,伊尹也。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孔子也。”

    (有删改)

    1. (1) 可填入第②段方框处的一项是( )
      A . 何……为 B . 其……乎 C . 奈……何 D . 抑……邪
    2. (2) 对文章第①段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公”对待犯错的人以恻隐之心处理,但也不随便宽恕。 B . “公”想建一座小小的斋院,终日悠闲而坐并以此为乐。 C . “公”想要为书斋命名为止斋的原因是他对仕途悲观失望。 D . 作者起初以“公”精力未退可当大任为由拒绝了作记的请托。
    3. (3) 根据文意,将下面几个句子放入第②段画线处,顺序最合适的一项是( )

      ①既不失其时②当行而止③又皆得其所④当止而止

      A . ②①④③ B . ①④②③ C . ④②①③ D . ④①②③
    4. (4) 请结合全文,分析作者对“公之止”的态度。
四、诗歌鉴赏(本大题共3小题,共10.0分)
  • 7.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小题。

    招吕望之使君

    王安石

    潮沟直上两牛鸣,十亩涟漪一草亭。

    委质山林如许国,寄怀鱼鸟欲忘形。

    纷纷易变浮云白,落落谁钟老柏青?

    尚有使君同好恶,想随秋水肯扬舲?

    【注释】①本诗作于作者第二次罢相后,退居钟山期间。②潮沟,江宁城外所开引水道。

    1. (1) 从题材上看,这首诗可以归为( )
      A . 山水田园类 B . 送别类 C . 咏物类 D . 咏怀类
    2. (2) 本诗没有用到的表现手法是( )
      A . 化静为动 B . 比喻 C . 对比 D . 直抒胸臆
    3. (3) 结合全诗,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
五、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8.0分)
  • 8. 按要求填空。
    1. (1)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作者: 《屈原列传》)
    2. (2) ,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离骚》)
    3. (3) 李白在《蜀道难》贯穿全诗主旨的句子是“ ”。
    4. (4) 心系百姓是古代文人常有的一种高尚品格,屈原在《离骚》中就对百姓生活困苦发出来自内心深处的感喟:“ 。”
    5. (5) 剑阁峥嵘而崔嵬, 。(李白《蜀道难》)
    6. (6) ,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
六、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60.0分)
  • 9. 完成作文。

    有人说:怀旧可以让人们与过去的自己建立联结,让人们更加认同自己。也有人说:不要沉浸在昨日的世界里,要活在当下,不惧将来。

    对此谈谈你的认识和看法?题目自拟,写一篇不少于 800字的文章。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