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辽宁省鞍山市普通高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第二...

更新时间:2023-05-31 浏览次数:21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9小题,共35.0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在东方的中国,在对宇宙结构的认识上,也存在着类似的旷世之争,这就是中国天文学史上著名的浑盖之争。

    中国古代第一个堪称科学理论的宇宙结构学说是盖天说。盖天说突破了人们日常观测中形成的天是个半球的生活经验,提出了平天平地说,并且找到了适合这种模型的数学方法,那就是在立竿测影基础上用勾股定理和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的性质,测算各种天文数据。该说能够解释人们日常生活中见到的各种天象,能够预测日月星辰的运行,还能够编制历法,满足社会需求。该说构思的七衡六间,可以用来准确的预报二十四节气,具有很强的应用价值。由此,该说能够为人们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因此,它是富有科学意义的宇宙结构理论,尽管它对宇宙结构本身的描述是错误的。

    汉武帝时,来自四川的民间天文学家落下闳提出了一种新的主张:天是个圆球,天包着地,天大而地小。这种主张,后来被人们称为浑天说。浑天说与盖天说本质上完全不同,盖天说主张天在上,地在下,天地等大;而浑天说主张天在外,地在内,天大地小。在此后的一千多年的时间里,究竟是浑天说正确,还是盖天说合理,天文学界的争论一直不绝如缕。总的趋势是信奉浑天说的人越来越多,浑天说逐渐成为天文学界对宇宙结构认识的主流。

    浑盖之争涉及与有关宇宙结构问题的方方面面。西汉末年,著名学者扬雄撰写了著名的《难盖天八事》一文,从观测依据到数理结构等八个方面,逐一对盖天说作了批驳。比如,他提出,按盖天说的说法,天至高,地至卑,太阳依附在天壳上运动,也是高高在上的,人之所以看到太阳从地平线下升起,是由于太阳太高了,导致人产生了视觉错误的缘故。但是,即使人眼会因观察对象的距离远而产生视觉错乱,水平面和光线的传播是客观的,它们是不会出错的,那么就在高山顶上取一个水平面,以之判断日的出没。实验证明太阳确实是从水平面之下升起的,光线也是从下向上传播的,这与盖天说的推论完全相反,证明盖天说是错误的。这是扬雄从观测依据的角度对盖天说所作的批驳。整体来说,他从八个方面对盖天说所作批驳,有理有据,是盖天说无法辩解的。

    但是浑天说也着自己的软肋。浑天说主张天在外,表里有水地在内,漂浮水上。这一主张成为盖天说批驳的重点,东汉著名学者王充就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旧说,天转从地下过。今掘地一丈辄有水,天何得从水中行乎?甚不然也。”王充的责难是颇有说服力的,因为按当时的人的理解,太阳是依附在天球上的,天从水中出入,就意味着太阳这个大火球也要从水中出入,这是不可思议的。

    纵观中国古代的这场旷世学术之争,我们发现,古人在这场争论中,秉持着一个重要原则:判断一个学说是否正确,关键在于其是否符合实际情况,而不是看其是否遵循某种先验的哲学观念。除了不以先验的哲学信念为依据判断是非之外,浑盖之争在其他方面的表现也完全符合学术发展规律。政治和宗教等非学术因素没有介入到这场争论之中。这些,无疑都是这场论争中值得肯定的地方。

    我们完全有理由说,浑盖之争,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引人注目的学术论争之一,将永载中华文明发展的史册。

    (关增建《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有删改)

    材料二:

    中国历史上,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天文成就?

    古代中国,人们遵循“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君王们不仅要对国家治理的秩序负责,也要对上天的正常运转负责,这一特性使天文学在当时成为官方的首要科学。

    在成书于公元前100多年的《淮南子》中,记载着一个我们熟知的神话故事“共工怒触不周山”。从这些神话开始,天文学就在中国历史上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从史前的天文遗址,到西汉的彗星帛书:从唐朝遗留的星图,到宋代记载的客星……这些早于西方国家成百上千年的天文成就,以及留存至今的数以千计的天文观测资料,时至今日仍在为现代天文学研究贡献一己之力。

    在西方文明中,天堂被认为是一个独立的空间,一个只有神才能涉及的领域。与此相反,在古代中国,人们遵循“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每天都在通过天象解读自己的命运。无论是国家的政治活动,还是百姓的日常生活,都与天象密切相关。

    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汉朝董仲舒认为上天能影响人事,预示灾祥,人的行为也能感应上天:明宋濂《序》:“凡存心养性之理,穷神知化之方,天人感应之机,治忽存亡之候,莫不毕书之。”古人认为,天地是相通的,天上发生的每一种天文现象(例如行星相合、日食、彗星、新星等),都对人间的事件有着特殊的启示。与此同时,天上的不同区域也都有地理上的分野与之对应。天空就如同一面镜子,映照着人间的一切。生活在地上的人,就这样一直处于上天的凝视之下。

    在这一哲学思想的影响下,国家被称为“天下”,帝国被唤作“天朝”,治国要遵循“天意”,皇帝亦自命为“天子”,统治者被认为是上天的代言人,维系着天地之间的和谐。作为“天子”,君王们必须解读天象,这一特性使中国的天文学在当时成为官方首要科学。

    (陆纾文《中国人对“宇宙”的理解》,有删改)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浑天说主张天在外,地在内,天大地小,能用科学的方法,测算各种天文数据,满足社会需要,具有很强的应用价值。 B . 盖天说主张天在上,地在下,天地等大,从我国古代天文学发展史看,它逐渐成为天文学界对宇宙结构认识的主流。 C . 盖天说突破了人们认为天是个半球的生活经验,是富有科学意义的宇宙结构理论,尽管它对宇宙结构本身的描述是错误的。 D . 古代西方文明认为,天堂是一个独立的空间,是一个只有神才能涉及的领域,任何人都不能对它进行观测和探索研究。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西汉扬雄《难盖天八事》,由理论到实践,从八个方面,逐一批驳了盖天说不尽符合人们认知规律的错误之处。 B . 浑盖之争,秉持着学说是否正确关键在于其是否符合实际情况的原则,不以先验的哲学信念为依据判断是非。 C . 天文学在中国历史上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帝王、朝臣和民间人士对它的重视和研究可以充分证明这一点。 D . 古人认为天地是相通的,文中列举的老子“道法自然说”、汉朝董仲舒和明朝宋濂的天人感应思想都说明了这点。
    3. (3) 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撑材料二“中国的天文学在当时成为官方首要科学”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 《淮南子》记载的一个我们熟知的神话故事“共工怒触不周山”。 B . 史前天文遗址,西汉彗星帛书,唐朝遗留星图,宋代记载的客星。 C . 生活在地上的人们,一直都处于如同一面镜子的上天的凝视之下。 D . 君王们不仅要对国家治理的秩序负责,也要对上天的正常运转负责。
    4.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砸缸的人

    申平

    哐啷!一声响亮,那口大缸便被砸破了。缸里流出来的,不仅是水,还有千古流传的故事。

    砸缸少年一举成名。

    五十年以后,那位少年已进入老年。在当年被称为西京的洛阳城里,在一处简陋的宅院前,他,又站在了一口缸前,这是一口被金纸包裹得严严实实的大缸,是他的老管家背着他,同意人家安放在这里的。安放者什么也没说,只留下一张“门状(名片)”就走了。门状上的字也很简单:翰林学士王拱辰。

    王拱辰,他当然知道。这人在仁宗皇帝时代和自己先后中进士,并因在殿试时勇敢说出考试题目他以前曾经做过,被赐“诚信状元”称号。后来曾出使契丹,以学识阻止战争。在神宗皇帝时代,他也和自己一样,因反对变法,受到王安石的排挤。

    上午,王拱辰登门拜访,老管家也曾通报,那时候,他在地下室里文思泉涌。听到王拱辰的名字,他犹豫了一下,但还是拒见了。一是他的确没工夫,二是他早就知道,现在的王拱辰已经不是过去的王拱辰了。听说他在洛阳最繁华的地段,修建了一座豪宅。光中堂就有三层楼高,巍峨壮丽。不怪人说“王家钻天,司马入地”。

    现在,司马光绕着那口大缸,驴拉磨一样转了几圈,又伸手去撕被金纸包得紧紧的缸口。但是那金纸很厚,还在缸沿儿上箍了一道铜丝,把金纸绷得鼓面一样紧,人手根本抓不住。推一推,重如泰山,敲一敲,闷闷地没有声响。这缸里到底装的是什么呢?

    你去,给我找一块石头来!或者一把锤子。他转头对老管家下达了命令。

    但是老管家却没有动,他嗫喏了半天,终于鼓足勇气说,君实秀才,人家好心好意给你送来一口风水缸,你要硬……不好吧?

    不好,有什么不好?他鼓起眼睛问老管家。

    这个是聚财的。老管家说,你看咱家,也太穷了吧。夫人有病,都没钱抓药了。

    人穷不能志短,乱收东西,非君子之德也!再说,我也得知道这缸里装的是啥呀!

    人家说了,十日后方可打开,否则就不灵验了。

    往后几天,司马光的生活完全被门外那口大缸打乱了。以前他总是一更睡,五更起,直接到他那间地下室里去编修《资治通鉴》,可以说是心无旁骛。但是现在,那口缸却不断在他眼前晃来晃去。送缸人的用意,缸的内容,都开始让他分心。

    而且,自从这口缸安放到他家门口以后,前来拜访他的人不知为什么络绎不绝。后来他接到京城一位朋友的密礼,才知道自从哲宗皇帝继位之后,便由最信任他的高太后辅佐朝政,人们疯传,他即将奉旨进京去当宰相了。

    怪不得……

    五天以后,夫人不幸去世,也不知道一下子从哪里冒出来那么多人前来吊唁,而且人人都不空手。悲伤之中的司马光让老管家把所有的礼品礼金都登记造册,一点不动,然后他悄悄把自己家里仅有的五亩地典当了,开始为夫人准备后事。

    出殡那天,路两边人山人海,有人竟然喊出了“司马相公”的口号。

    司马光分明感觉到,正有一口无形的大缸铺天盖地向他的头上扣过来。这口缸比王拱辰放在他家门口那口缸还要神秘,还要危险。这两口缸最后叠加在一起,悬在他的头上,直搞得满腹经纶的他六神无主,坐卧不安。他知道,他必须马上砸缸了。

    但是全家上下没有一个人支持配合他。他想在院子里找个铁器,或者找一块石头,根本就找不到。老管家,还有他的养子司马康,早已带人坚壁清野了。

    砸个缸,居然这么难,要不算了……不行!这缸非砸不可,不然,我这一世英名,就要毁于一旦了。

    凌晨,天刚微亮,官道上就有一个老者走走停停,寻寻觅觅。最后,他怀抱一块石头,一步步走回自家门前,他气喘嘴地把石头举起,对着那口大缸用力砸去。

    砰!第一下,竟然没有砸破。石头反弹,险些砸到他,啊,这缸难道是铁缸?

    管他!再砸!哐啷,缸破了……

    天亮了,许多人聚在司马宅前看热闹。但见那口大缸里流出来的,果然是黄白细软之物。破缸上还摆着一份礼单,写着一行大字:司马只要清白,钱财自来认领。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开头精炼而含蓄地叙述流传千古的司马光幼年砸缸救人的故事,引出下文司马光中老年再一次砸(另一种)缸的故事。 B . 送缸者是翰林学士王拱辰,作者借此人暗示了世道变迁,人心不古,他从一个诚信正直之士变成了一个阿谀之徒。 C . 管家是一个次要人物,却有着重要的作用,代表着官场中利欲熏心的势利人物,从他千方百计阻挠砸缸即可看出。 D . 小说结尾“司马只要清白,钱财自来认领”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既完成了主人公形象的塑造,又有力地表现主题。
    2. (2)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本文心理描写比较突出,如“人穷不能志短,乱收东西,非君子之德也!”“不行!这缸非砸不可……”生动地刻画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B . 小说的语言精炼而略带含蓄,如写王拱辰修建豪宅以示其腐化堕落,以高太后辅佐朝政暗含司马光将被重用,几笔带过,举重若轻。 C . 小说处理细节精于雕琢,意味深远,例如“有人竟然喊出了‘司马相公’”,“相公”既可指读书人,又可泛指官吏、特指宰相,一语双关,耐人细品。 D . 那一口大缸“重如泰山”“石头反弹”富有象征意味,暗寓趋炎附势者顽固难描,而司马光坚决砸缸则显示出他与趋炎附势者斗争到底的决心。
    3. (3) 小说塑造司马光的人物形象,用了衬托手法,请结合文本举例分析。
    4. (4) 小说写司马光中老年时的再一次砸缸,使用了延宕手法——砸缸的结果迟迟不得出现。请分析小说中这一延宕手法的运用有什么好处?
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5小题,共20.0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汉成帝建始元年春,石显迁长信中太仆,秩中二千石。显既失储,离权,于是丞相、御史条奏显旧恶。及其党牢梁、陈顺皆免官,显与妻子徒归故郡,忧懑不食,死。诸所交结以显为官者,皆废罢。少府五鹿充宗左迁玄菟太守,御史中丞伊嘉为雁门都尉。司隶校尉涿郡王尊劾奏:“丞相匡衡,御史大夫张谭,知显等颛权擅势,大作威福,为海内患害,不以时白奏行罚,而阿谀由从,附下周上,怀邪迷国,无大臣辅政之义,皆不道!衡、谭举奏显,不自陈不忠之罪,而反扬著先帝任用倾覆之 , 妄言‘百官畏之,甚于主上’卑君尊臣,非所宜称,失大臣体!”于是衡惭惧,兔冠谢罪,上丞相、侯印绶。天子以新即位,重伤大臣,乃左迁尊为高陵令。然群下多是尊者。衡嘿嘿不自安,每有水旱,连乞骸骨让位。上辄以诏书慰抚,不许。夏四月,黄雾四塞,诏博问公卿大夫,无有所讳。谏大夫杨兴、博士驷胜等皆以为:“阴盛侵阳之气也。高祖之约,非功臣不侯。今太后诸弟皆以无功为 , 外咸未曾有也,故天为见。”于是大将军凤惧,上书乞骸骨,辞职。上优诏不许。御史中丞东海薛宣上疏曰:“ 部刺史或不循守条职,举错各以其意,多与郡县事,至开私门,听谗佞,以求吏民过,谴呵及细微,责义不量力。郡县相迫促亦内相刻流及众庶是故乡党阙于嘉宾之欢九族忘其亲亲之恩饮食周急之厚弥衰送往劳来之礼不行夫人道不通则阴阳否隔,和气不通,未必不由此也!《诗》云:‘民之失德,干猴以愆。’鄙语曰:‘苛政不亲,烦苦伤恩。’ ”上嘉纳之。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四十六》)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郡县相迫/促亦内相刻/流及众庶/是故乡党阙于嘉宾之欢/九族忘其亲/亲之恩/饮食周急之厚弥衰/送往劳来之礼不行/ B . 郡县相迫/促亦内相刻/流及众庶/是故乡党阙于嘉宾之欢/九族忘其亲亲之恩/饮食周急之厚弥/衰送往劳来之礼不行/ C . 郡县相迫促/亦内相刻/流及众庶/是故乡党阙于嘉宾之欢/九族忘其亲亲之恩/饮食周急之厚弥衰/送往劳来之礼不行/ D . 郡县相迫促/亦内相刻/流及众庶/是故乡党阙于嘉宾之欢/九族忘其亲/亲之恩/饮食周急之厚弥/衰送往劳来之礼不行/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忧懑不食,道死”与“从此道至吾军”(《鸿门宴》)两句中的“道”字用法含义不同。 B . “先帝任用倾覆之徒”与“郯子之徒”(《师说》)两句中的“徒”字用法含义相同。 C . “非功臣不侯”与“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两句中的“侯”字用法含义不同。 D . “故天为见异”与“府吏见丁宁”(《孔雀东南飞》)两句中的“见”字用法含义相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石显在被调离中枢要职,担任长信中太仆之后,由于失去了靠山,而被丞相和御史劾奏,党羽被免官,一家被驱逐,以致忧郁愤懑而死。 B . 司隶校尉王尊弹劾丞相匡衡、御史大夫张谭,汉成帝出于刚刚即位的一些顾虑,并没有惩处被弹劾的人,反而把王尊贬为高陵县令。 C . 丞相匡衡被弹劾后,内心不安,免冠谢罪,连年请求退休让位,虽然百官多认为王尊言之有理,但汉成帝总是下诏安抚慰留匡衡。 D . 御史中丞薛宣上书说,当下巡查地方的刺史,行事随心所欲,过多地干预郡县施政,并搜求吏民过失,以致淳厚风俗衰落,百姓失德。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陛下至德仁厚,而嘉气尚凝,阴阳不和,殆吏多苛政。

      ②方刺史奏事时,宜明申敕,使昭然知本朝之要务。

    5. (5) 王尊上书弹劾匡衡、张谭哪些罪状?请简要概括。
三、诗歌鉴赏(本大题共2小题,共9.0分)
  • 4.  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下列各题。

    读    书

    陆    游

    归老宁无五亩园,读书本意在元元。

    灯前目力虽非昔,犹课蝇头二万言。

    读    书

    辛弃疾

    是非得失两茫茫,闲把遗书细较量。

    掩卷古人堪笑处,起来摩腹步长廊。

    【注释】①课:阅读。

    1. (1)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陆诗思路清晰,前两句概括写读书的目的,后两句描写了灯下读书的情景。 B . 辛诗首句感慨是非不分、得失难明,这与作者在现实中理想屡屡碰壁有关。 C . 辛诗三、四句写即使读到书中古人写的有趣的情节,诗人也只能捶胸顿足。 D . 两首诗语言都浅显平易,描写的也是普普通通的生活细节,但浅中有深意。
    2. (2) 从这两首诗中可以获取哪些读书方面的启示?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四、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客至》中写招待客人的菜肴和酒都很简单的句子是:“ 。”
    2. (2) 我们经常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的“ ”来表达过去不可挽回,未来则可把握这一思想。
    3. (3) 在《陈情表》中,李密向晋武帝陈述了自己的家庭情况,其中提到生活孤单没有依靠,每天只有自己的身体和影子相互安慰的两句是:“ 。”
五、语言表达(本大题共3小题,共11.0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试题。

    半个世纪以来,无论国际形势如何变幻,中国始终是太平洋岛国①   的好朋友、风雨同舟的好兄弟、并肩前行的好伙伴。中国是如何对待每一个太平洋岛国的?我们始终尊重岛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尊重岛国人民探索符合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从不干涉岛国内政,从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从不谋取所所谓“势力范用”,真心换取真心,尊重赢得尊重。

    中国对岛国朋友以诚相知、以礼相待、以心相交。中国同岛国拥有相似历史遭遇、深厚传统友谊和追求美好生活的共同理想,有着天然亲近感。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对岛国的友好政策②      , 对岛国的合作承诺坚定不移。双方关系越走越近。从积极开展合作办学,到开展中国——太平洋岛国旅游年系列活动:从斐济中国文化中心揭牌,到举办中国——所罗门群岛“妇女与减贫”视频对话会:从开展③    的体育交流与合作,到结成22对友好省(州)市关系……中国同岛国心相通、情相亲、意相融。为了维护发展中图家共同利益、捍卫中小国家正当发展权利,中国和岛国相互帮助、相互支持,汇聚并放太一致声音,协调并强化共同立场,坚定并持续地反对强权霸凌。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设问和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3. (3) 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为条件关系复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六、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60.0分)
  • 7.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孔子曰:“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犹不足恃。”(《吕氏春秋》)

    ②夫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足践之不如手辨之,(刘向《说苑•政理》)

    ③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苏轼《石钟山记》)

    以上论述出于不同的情境,但都是古人认识世界、求真辨伪的真切体验和经验总结,在今天读来依然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七、其他(本大题共2小题,共9.0分)
  • 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狗真的有计算能力吗?① ______ 但动物学家并不这么认为。

    他们进行了一项特别的实验,测试对象是一条以擅长“计算”而著称的达克斯猎犬,这是条“身经百战”的猎犬,在此前的测试中每次拿到算式卡片后,它总是会仔细观察主人,然后顺利从几个答案卡片中挑选出正确的。 :不是向“算数”的狗传达错误答案,而是让狗的主人得出错误的答案。动物学家做了一套卡片,在卡片的正面写着一道简单的算式。可有一点是主人不知道的,那就是卡片用几层透明纸制成,最后一层上印了另外一个算式,从背面是能看见的,卡片的背面对着主人,卡片的正面对着狗。毫无疑心的主人看到② ______ ,以为就是狗要“计算”的算式,就不自觉地把这个算式的答案传递给了狗,殊不知这个答案和卡片正面的问题完全对不上,于是狗接二连三地答错。

    因此,动物学家的结论是:狗,③ ______ 但它们敏锐的观察能力让人惊叹。

    1. (1) 下列句子中的“奸诈”和文中画横线处的“奸诈”,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______
      A . 他手腕很多,做事极奸诈,如果放了他,恐怕会生出更多恶念。 B . 戏剧舞台,上的曹操,往往被刻画成奸诈的反面角色。 C . 小鬼子这么阴险,我们要比他们还“奸诈”,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D . 吴起可以说是生得伟大,死得奸诈,虽死,却一个也没饶恕。
    2. (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