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浙北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中联考试卷

更新时间:2023-06-29 浏览次数:25 类型:期中考试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 1. (2022高一下·富阳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韩愈提倡古文,又创作骈散结合的文章,这也与唐代的时代背景、政策、文化心理等有关。韩愈之所以对骈文存在自相矛盾之处,是因为骈文从一开始就处于主体地位,其无可替代性和广泛应用性使之无法脱离文人的生活。从先秦散文到汉赋,散文逐渐吸取辞赋的表现手法,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骈文盛行,越来越注重形式,讲究骈四俪六、“四字密而不促,六字格而非缓”,讲究押韵、对偶、用典等。萧统的《文选》辞藻华美,唐代以诗赋取士,唐代文学必然与前代文学具有密切的继承关系,所以它一向被文人视为必读的一部书。南朝后期,骈文受到宫体诗的影响,走上了只追求形式的道路,堆砌大量的典故,导致内容晦涩难懂。初唐时期,陈子昂要求复古革新,主张文道合一,也并未反对骈文。中唐韩愈提倡古文,要求形式和内容的统一,扩大了散文的体裁范围,逐步将散文的句法与骈文相结合,强调文章之“道”,但是他并未撼动骈文在人们心中的地位。骈文一直用于公文、书信等,可见在当时已经深入人心。不管是从审美角度还是从接受角度来看,骈文形式美、文风华丽的确优于古文。韩愈倡导的“文以明道”的“道”即孔孟之道,力图挽救已经没落的政治秩序和思想,这肯定是收效甚微的。如果过分强调先秦散文的价值,以己之力创造新词,不沿袭前人的词句,那么所作的文章必然文采不佳,价值不高,万一没有真正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那就更得不偿失了。

    韩愈对后世的影响极为深远,尤其对欧阳修等人。韩愈的两大文风“奇”和“平”,欧阳修继承的是“平”的文风。将《送李愿归盘古序》(韩愈)和《醉翁亭记》相比,前者借李愿之口表达对隐居的向往之情,“起居无时,惟适之安。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后者以贯穿全篇的“乐”字表达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都受骈文影响,骈散结合,浑然天成,“穷居而野处,升高而望远,坐茂树以终日,濯清泉以自洁”与“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无论在句式还是修辞都有相似之处。欧阳修在学习韩愈的同时,也形成了平易自然的文学风格。

    (摘编自黄雪梅《论韩愈对骈文的态度》)

    材料二:

    韩愈在思想文化史上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成就,和他对传统文化的深入汲取分不开。他在《进学解》中谈到了自己为学之勤奋:“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对这些经典的学习与研究,奠定了韩愈知识架构的基础。

    韩愈接受传统文化的另外一个特点在于其研究性和批判性。他以儒家经典著作为思想依托,以渊博的四部学问为基础,常常以审视批判的眼光去看待传统文化。他的学习充满主动性,“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提要、钩玄的过程其实就是概括、提炼、思考、领会的过程。他对一些古代著作如《论语》《鹖冠子》等,都下过校勘、注释、疏解的深细功夫。对诸子百家的学说,他也有一个比较、辨析、批判、吸收的过程,其一系列读书札记,如《读荀》《读鹖冠子》等都以深入的比较研究为基础,提出了许多独特的学术见解。

    在韩愈的文化思想中,一种植根于传统,但又注目于现实的品质极为突出。对于传统文化,韩愈注重融会贯通其精神,而不株守其内容。他立足于当代社会文化的现实,从传统文化中摄取先贤智慧,将丰富深厚的传统文化转化为具有现实意义的文化资源,因而他对传统文化往往有新的认知角度,并以此为基础,进行符合时代要求和历史发展趋势的文化创新。

    对于儒学的发展与传承,《孟子》有“五百年必有王者兴”之说,韩愈为了应对佛老思想的挑战,创新性地提出了“道统”的说法,强调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孟轲一脉相传的儒学传统,成为宋代以降新儒学的开山。其《原道》中“直指人伦,扫除章句之繁琐”的思想方法,也与汉代以来直至《五经正义》的经学方法截然不同。汉唐儒学以五经为本,韩愈为了与佛学心性论对抗,对儒家心性学派的思想予以关注,他举出《礼记·大学》中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论述,以批判“外天下国家于不顾”的佛老学说,从而把儒学从伦理政治的思维路径,引导到修齐治平由内而外的道路上,对新儒学价值核心的确立起到了导夫先路的作用。《孟子·许行》对社会分工的必要性进行了阐述,韩愈则以此为基础,通过古今两种“为民之制”的对比,批判佛老二教的不事生产、于世无益,具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

    (摘编自杨国安《韩愈的传统文化观》)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唐代的时代背景、政策、文化心理影响着韩愈,他在提倡古文的同时,对骈文的态度也有自相矛盾之处。 B . 中唐的韩愈继承并发展初唐陈子昂的主张,提倡古文,要求形式和内容统一,最后影响了骈文在当时的地位。 C . 韩愈接受传统文化有两个特点:一个是勤学苦思、深入汲取;另一个是以审视的目光看待,具有研究性和批判性。 D . 韩愈创新性提出的“道统”的说法旨在应对佛老思想的挑战,强调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孟轲一脉相传的儒学传统,成为宋代以降新儒学的开山。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韩愈和传统文化的关系,但二者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 B . 由《送李愿归盘古序》和《醉翁亭记》可知,韩愈对欧阳修的影响多体现在思想方面。 C . 韩愈的读书札记说明,深入的比较研究是促进学者提出独特学术见解的一种途径。 D . 韩愈继承发展《孟子》对社会分工的阐述来批判佛老二教,现实意义、针对性很强。
    3. (3) 下列选项,与韩愈接受传统文化时“研究性和批判性”特点最一致的一项是(   )
      A . 盖学所以为道,文所以为理耳。——唐·韩愈 B . 业精于勤,荒于嬉。——唐·韩愈 C . 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宋·朱熹 D . 继往圣,开来学。——宋·朱熹
    4. (4)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出自《师说》),这段文字骈散结合,请结合材料一谈谈你的理解。
    5. (5) 我们应该如何借鉴韩愈在研学过程中的创新?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的认识。
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 2. (2023高一下·宁波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蹲在洋车上

    萧 红

    看到了乡巴佬坐洋车,忽然想起一个童年的故事。

    当我还是小孩的时候,祖母常常进街。我们并不住在城外,只是离市镇较偏的地方罢了!有一天,祖母又要进街。她知道我最爱惜皮球,每次进街的时候,她问我:“你要些什么呢?”

    “我要皮球。”

    “你要多大的呢?”

    “我要这样大的。”

    我赶快把手臂拱向两面,好像张着的鹰的翅膀。大家都笑了!因我的小小的姿式感动了他们。等她回来的时候,什么皮球也没带给我,可是我也不追问一声:“我的皮球呢?”

    因为每次她也不带给我,下次祖母再上街的时候,我仍说是要皮球,我是说惯了!我是熟练而惯于作那种姿式。

    祖母上街尽是坐马车回来。今天却不是,她睡在仿佛是小槽子里,大概是槽子装置了两个大车轮。非常轻快,雁似的从大门口飞来,一直到房门。我站在玻璃窗里,小小的心灵上,有无限的奇秘冲击着。我以为祖母不会从那里头走出来,我想祖母为什么要被装进槽子里呢?

    “呵!今天我坐的东洋驴子回来的,还是头一次呢!”

    祖父在街上也看见过人们所呼叫的东洋驴子,妈妈也没有奇怪。只是我,我的心魂被引了去。祖母嘴里叨叨地讲着她街上所见的新闻。可是我没有留心听,只是那样的车子太吸引我了!

    夜晚在灯光里,祖母又讲关于街上所见的新闻,我用心听,我十分费力!

    “……那是可笑,真好笑呢!一切人站下瞧,可是那个乡下佬还是不知道笑自己。拉车的回头才知道乡巴佬是蹲在车子前放脚的地方,拉车的问:‘你为什么蹲在这地方?’”

    “他说怕拉车的过于吃力,蹲着不是比坐着强吗?比坐在那里不是轻吗?所以没敢坐下。……”

    祖母的态度,她用所有的一切字眼,都是引人发笑。我也笑了!我觉得费力,我问祖母:“你说的,那是什么驴子?”

    她不懂我的半句话,拍了我的头一下,当时我真是不能记住那样繁复的名词。

    过了几天祖母又上街,又是坐驴子回来的,我的心里渐渐羡慕那驴子,也想要坐驴子。

    过了两年,六岁了!我的聪明,也许是我的年岁吧,支持着我使我愈讨厌我那个皮球,那真是太小,而又太旧了;我不能喜欢黑脸皮球,我爱上邻家孩子手里那个大的;买皮球,好像我的志愿,一天比一天坚决起来。

    向祖母说,她答:“过几天买吧,你先玩这个吧!”

    又向祖父请求,他答:“这个不是很好吗?不是没有漏气吗?”

    我得知他们的意思是说旧皮球还没有破,不能买新的。于是把皮球在脚下用力捣毁它,任是怎样捣毁,皮球仍是很圆,很鼓,后来到祖父面前让他替我踏破!祖父变了脸色,像是要揍我,我跑开了!

    从此,我每天表示不满意的样子。

    终于一天晴朗的夏日,戴起小草帽来,自己出街去买皮球了!朝向母亲曾领我到过的那家铺子走去。离家不远的时候,我的心志非常光明,能够分辨方向,我知道自己是向北走。过了一会,不然了!太阳我也找不着了!那些招牌,依我看来都是一个样,街上的行人好像每个要撞倒我似的,就连马车也好像是旋转着。我不晓得自己走了多远,但我实在疲劳。不能再寻找那家商店;我急切地想回家,可是家也寻觅不到。我是从哪一条路来的?究竟家在什么方向?

    “小孩!小心点!”

    身边的马车夫驱着车子过去,我想问他我的家在什么地方,他走过了! 我昏沉极了! 忙问一个路旁的人:

    “你知道我的家吗?”

    他好像知道我是被丢的孩子,或许那时候我的脸上有什么急慌的神色,那人跑向路的那边去。把车子拉过来,我知道他是洋车夫,他和我开玩笑一般:“走吧!坐车回家吧!”

    我坐上了车,他问我,总是玩笑一般地:“小姑娘!家在哪里呀?”

    我说:“我们离南河沿不远,我也不知道哪面是南,反正我们南边有河。”

    走了一会,我的心渐渐平稳,好像被动荡的一盆水,渐渐静止下来,可是不多一会,我忽然忧愁了!抱怨自己皮球仍是没有买成!从皮球联想到祖母骗我给买皮球的故事,很快又联想到祖母讲的乡巴佬坐东洋车的故事。于是我想试一试,怎样可以像个乡巴佬。该怎样蹲法呢?轻轻地从座位滑下来,当我还没有蹲稳当的时节,拉车的回过头来:“你要做什么呀?”

    我说:“我要蹲一蹲试试,你答应我蹲吗?”

    他看我已经偎在车前放脚的那个地方,于是他向我深深地做了一个鬼脸,嘴里哼着:

    “倒好哩!你这样孩子,很会淘气!”

    车子跑得不很快,我忘记街上有没有人笑我。车跑到红色的大门楼,我知道家了!我应该起来呀!应该下车呀!不,目的想给祖母一个意外的发笑,等车拉到院心,我仍蹲在那里,像耍猴人的猴样,一动不动。祖母笑着跑出来了!祖父也是笑!我怕他们不晓得我的意义,我用尖音喊:“看我!乡巴佬蹲东洋驴子!乡巴佬蹲东洋驴子呀!”

    只有妈妈大声骂着我,忽然我怕她要打我,我是偷着上街。

    洋车忽然放停,我从上面倒滚下来,不记得跌伤没有。祖父猛力打了拉车的,说他欺侮小孩,说他不让小孩坐车让蹲在那里。没有给他钱,从院子把他轰出去。

    所以后来,无论祖父对我怎样疼爱,心里总是生着隔膜,我不同意他打洋车夫,我问:“你为什么打他呢?那是我自己愿意蹲着。”

    祖父把眼睛斜视一下:“有钱的孩子是不受什么气的。”

    现在我廿多岁了!我的祖父死去多年了!在这样的年代中,我没发现一个有钱的人蹲在洋车上;他有钱,他不怕车夫吃力,他自己没拉过车,自己所尝到的,只是被拉着舒服滋味。假若偶尔有钱家的小孩子要蹲在车厢中玩一玩,那么孩子的祖父出来,拉洋车的便要被打。

    可是我呢?现在变成个没有钱的孩子了!

    1934年3月16日

    (有删节)

    1. (1) 概括文中奶奶的人物特点。
    2. (2) 文章题目为“蹲在洋车上”,却用很多笔墨写买皮球,请分析“买皮球”在文中的作用。
    3. (3) 文章在人称、视角的运用上很有特点,请赏析。
    4. (4) 文章题目能不能换成“坐洋车”?为什么?
三、文言文阅读
  • 3.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论语》十二章(节选)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学而》)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里仁》)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雍也》)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

    朋党论(节选)

    (宋)欧阳修

    臣闻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

    然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其故何哉?小人所好者,禄位也;所贪者,货财也。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 , 不能相保。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故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伪期,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

    夫前世之主,能使人人异心不为朋,莫如封;能禁绝善人为朋,莫如汉献帝;能诛戮清流之朋,莫如唐昭宗之世。然皆乱亡其国。更相称美、推让而不自疑,莫如舜之二十二臣,舜亦不疑而皆用之。然而后世不诮舜为二十二人朋党所欺,而称舜为聪明之圣者,以能辩君子与小人也。周武之世,举其国之臣三千人共为一朋,自古为朋之多且大莫如周;然周用此以兴者,善人虽多而不厌也。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 B . 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 C . 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 D . 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有道”,字面的意思是有学问有道德,在文中活用作名词,指有学问、有道德的人。 B . “文质”,“文”指道德品质,“质”指外在表现,后来也指语言风格的华美和质朴。 C . “禄位”,借指官职。禄是古代官吏的俸给,主要形式有土地、实物、粮食、钱币等。 D . “亲戚”,通常用于称呼与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亲属,在文中指的是“内亲外威”。
    3. (3)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 敏于事慎于言   裂地封之 B . 君子喻义   取之蓝,而青于蓝 C . 然皆乱亡  皆出于此乎 D . 自古为朋多且大   大道行也,天下为公
    4. (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孔子所说的君子“喻于义”而小人“喻于利”的观点,与欧阳修在《朋党论》第一段所述内容一致。 B . 孔子认为如果君子能接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并向他学习,纠正自己的缺点,这样就可称为好学之人。 C . 汉献帝禁绝好人结为朋党,导致了国家的混乱,好在后来他知错就改,任人不疑,国家才得以挽救。 D . 周武王时,全国所有的臣下三千人结成了一个朋党,自古以来作为朋党又多又大的,谁也不及周朝。
    5. (5)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②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

四、古代诗歌阅读
  • 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南乡子

    王安石

    自古帝王州,郁郁葱葱佳气浮。四百年来成一梦,堪愁。晋代衣冠成古丘。

    绕水恣行游。上尽层城更上楼。往事悠悠君莫问,回头槛外长江空自流。

    【注释】此词为王安石谪居金陵所作。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句“自古”二字,不仅让人感到历史的久远,而且让人感到一种不容置疑的气度,也为下文的转折蓄势。 B . “槛外长江空自流”借用了王勃的诗句以景结情,给读者以较大的联想和想象空间,扩大了诗歌的意境,丰富了诗歌的意蕴。 C . “绕水恣行游”一句,交代了作者随着水流在纵情游览名胜古迹,“恣”表现了诗人内心闲适自由。 D . 上阕运用对比手法,将一片郁郁葱葱的王气正盛之地与四百年后的古墓荒丘作对比,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
    2. (2) 本首诗诗人表达了哪些愁绪?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五、情景默写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的部分
    1. (1) 《侍坐》中,面对老师的询问,赤谦逊的说愿意多多学习的句子是“”。
    2. (2) 《侍坐》中,孔子引导曾暂不要有所顾虑,可以畅所欲言地说出自己的理想,因为每个人只是说说各种的志向的句子是:“。”
    3. (3) 《侍坐》孔子为打消弟子在谈论个人志向时的疑虑,说:“。”
    4. (4) 《登岳阳楼》中“”两句自叙如此落寞,诗的意境由宽阔突然转入狭窄,对比鲜明,于诗境极闷极狭的突变与对照中寓无限情意。
    5. (5) 《登岳阳楼》中“”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
六、选择 简答
  • 6. (2023高一下·浙江期中)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黄州人到了外地也要吃烧梅,因不地道,吃了又悔,但仍要吃。(   )

    黄州烧梅是黄州传统名点,其配料精、制作细,上似梅花,下似石榴,富意“榴结百子,梅呈五福”,因而亦叫“石榴烧梅”。烧梅与东坡饼、炒汤圆并称为古城黄州的三大名吃。相传黄州烧梅在明代以前是用肥肉、桂花、核桃仁等做馅,清代以后又加入了葡萄干、冰糖等,制成后用蒸笼蒸熟。如今,黄州烧梅在工艺上更讲究。①黄州烧梅不仅颜色亮丽、造型别致,味道也是独具一格,这与其精细的制作和优良的选料紧密相关

    尽管黄州的烧梅小店遍布市井,但每个热气腾腾的窗口,几乎都是排队的长龙。戴着白帽的伙计揭开蒸笼,糯米脂油的浓香喷薄而出,腾腾的白气把半条街道熏得香气浓郁,人的口腹之欲自然被撩拔得蠢蠢欲动。这种情势,生动地渲染了黄州人生活的众生相,成为江城街头民俗文化的风景线。

    黄州烧梅,如同一曲戏剧。②戏曲是精神文化食品,而黄州烧梅却是供人们味觉享受的佳肴,在精神上得到一种愉悦和满足

    1. (1)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究其原因,与其说是乡土情结,不如说是味蕾的诱惑。 B . 其原因是味蕾的诱惑,也是乡土情结。 C . 究其原因,与其说是味蕾的诱惑,不如说是乡土情结。 D . 其原因是乡土情结,也是味蕾的诱惑。
    2. (2) 下列各项中,和画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B . 吴楚东南垢,乾坤日夜浮。 C .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D .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3. (3) 文中两处画波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
  • 7. (2022高二下·浙江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康德认为伦理学不是“幸福学”——德性和幸福不能等同。康德极力反对以人的快乐、幸福、功利等作为衡量与评价德性的标准与尺度,他认为快乐、幸福和道德是无涉的,人对幸福、快乐、利益的追求是人的本性,但道德不是根源于人的本性,    ①      。它的发出者是作为总体的人类社会,表达的是社会对个体的要求、规范与命令。这种要求、规范和命令,就其性质讲,维护的不是个体的利益,     ②     。它不仅不必然地与个体的快乐、幸福、利益相一致,     ③      。当社会总体利益与个体的快乐、幸福、利益发生冲突的情况下,道德维护的通常是社会利益。康德伦理学关注的不是感性存在的个体的快乐与幸福,而是作为总体的人类社会存在的需要。

    1. (1) 下列句子中的破折号,和文中开头的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B . 鲁大海:“你叫警察杀了矿上许多工人,你还——”(曹禺《雷雨》) C . 水生拍打着水去追赶一个在水波上滚动的东西——是一盒用精致纸盒装着的饼干。(孙犁《荷花淀》) D . 倘使我能够相信真有所谓“在天之灵”,那自然可以得到更大的安慰,——但是,现在,却只能如此而已。(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2. (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
七、材料作文
  • 8.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世间的奢侈,并不止于对物质的追求。明人陆绍珩谓:人生有书可读,有暇得读,有资能读,又涵养之,便是享世间清福者。

    以上材料引发你怎样的体验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