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杭州市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中...

更新时间:2023-05-14 浏览次数:36 类型:期中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7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从媒介变迁的角度看,人类的传播历史大致可以分为口头传播、手写传播、印刷传播和电子传播四个阶段。其中,在手写传播和印刷传播两个时代,文字都是承载信息的主要媒介,其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文字复制的效率及成本上。从古埃及的圣书字、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到20世纪初电子媒介诞生的数千年漫长岁月中,文字一直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信息传播载体而存在。文字不仅使信息的传播跨越了时空的限制,更使人类的知识(经验)积累成为可能,正是在跨越时空的信息交流与传承中,人类创造了高度发达的文明,文字亦成为凝结人类文明的精粹所在。

    然而随着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电子媒介正在日渐取代文字在大众传播中的主导地位,文字阅读也日渐被视听化的观看行为挤占甚至替代。20世纪80年代,以波兹曼为代表的学者担心电视让“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化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相比至少要经过数年学习才能具备读写能力的文字媒介来说,以电视为代表的电子媒介显然更符合人们的感观需求。信息娱乐化已经成为大众传播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为了提升电视节目的文化素养和底蕴,我国的电视文艺工作者一直主动地从文字媒介中汲取养分:电视文学曾令人眼前一亮,但只是昙花一现;电视读书节目在与娱乐节目、综艺节目争夺观众注意力的竞争中几无还手之力。然而,近年来,文字再次成为电视文艺深入开掘的对象,涌现了诸如《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朗读者》《典籍里的中国》《书简阅中国》等优秀电视作品,让一度边缘化的文字及其承载的文化记忆随着电视节目的破圈再次走入大众视野。

    (摘编自但午剑《媒介变迁视野下电视文艺的创新与思考》)

    材料二:

    对于现代受众来说,中国古文典籍因其书写文本的缘故,阅读起来需要一定的文学素养和知识水平,这也造成了现代受众与古文典籍渐行渐远。而《典籍里的中国》将内容锁定中华文化的优秀典籍,以现代戏剧表演的方式建构仪式现场,活化典籍,打破现代受众与古代文献之间的阅读壁垒。

    传统文化类综艺的文化互通在形式上吸引年轻人注意,表述上建立现代文本编码,呈现上古今碰撞逐步实现观众对典籍文化的认知。如今,青年群体作为媒介参与和意义建构的主要群体,具有敏锐的文化洞察力和话语表达意愿,形成强大的舆论影响力,利用社交媒体形成的青年亚文化群体常将某一议题推向社会进程深处。面对青年文化现象,《典籍里的中国》使用现代化表达方式建立具有引导力的文本编码,其现代日常话语呈现依托于舞台场景营造冲突感和趣味性。古今碰撞的节目表现以读书人撒贝宁为代表,撒贝宁个人风格搞怪有趣,受到具有反叛精神青年喜欢,他的现代人物形象将现代化思潮审美品味带到古代,古今碰撞产生古代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冲击,现代化表达、穿越符号搭载在现代性文化上,代表着主流文化向青年群体靠拢,实现了主流媒体对传统文化的引导。《楚辞》篇中,撒贝宁将现代橘子带给屈原,求问楚辞何以灿烂不朽,一颗橘子贯穿屈原少年玩乐、青年得志、楚秦交好、国家灭亡全过程,橘子代表屈原对土地上人民情感的隐喻,是爱国家爱人民上下一心的象征。这种现代文学意向表达以穿越元素的搭载为包裹,以情动人,实现观众戏剧情绪共振,家国一体的认知得以建立,使节目获得广泛传播。尤其是在年轻受众中确立有效传播的印象管理路径,用现代化意向、青年文化文本以及更新的传播想象力激活观照人本的文化向心力。

    《典籍里的中国》每一期节目选择特定的典籍并从中选择句子进行演绎,节目开始由读书人撒贝宁打开书籍引入,在节目呈现上由访谈间、典读会、戏剧演绎依次向观众展示认知优先级,观众经过节目次序的排列由浅入深逐步了解典籍及背后的故事,使节目和观众建立共识。另外,典籍人物的选择从司马迁到李时珍,再到屈原、孔子、徐霞客、老子,这些经议程设置的典籍承载着中国人共有的精神品质。如老子集天下大道传递世人智慧,袁隆平为家国粮食储备奋斗在科研一线,屈原为国投汨罗江明志,这些典籍文本其映射的家国情怀在传播中得以凝聚观众共识。《典籍里的中国》将中国人的共同信仰寓于节目中,进行文化改造、重塑和凝聚,使历史产生个人情感共鸣,更能够使观众在共通的意义空间中,不断构建并强化自己的精神文化世界。

    通过对节目的总结发现,意义赋予以反复性、强化性重复解释片段来完成意义的搭建。每一期节目选择典籍中具有主题意义的名句进行反复解读,“专家讲解+识读典籍+演员演绎”三重叠加的媒介仪式重复解释,不断积累受众认知和情感上的认同,使节目在生产和传播中被赋予崇高意义和价值。《尚书》篇传递自古华夏一体的想象性主题,《天工开物》传递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中心思想,《史记》篇讲述家国一体、天下一家的主题,《本草纲目》传递家国天下、大医精诚的价值信仰,《论语》讲述修已、安人、安百姓的中华民族智慧,《孙子兵法》传递兵者是国之大事的家国之重,《楚辞》传递了为国为民的大国情怀。三重叠加的传播方式使观众接受、认同节目意义。节目不仅通过反复策略建立集体认同,更将价值观融入节目主题中以维系社会意义的生产,达到社会整合的目的。

    (摘编自马欣《媒介文化认同对综艺节目的深度影响——以<典籍里的中国>为例》)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字是人类文明的精粹,其一直是人类最重要的信息传播载体,这使得信息传播可以跨越时空的限制。 B . 电视文学和电视读书节目不能吸引观众注意力,这跟电视文艺工作者试图从文字媒介中汲取养分有关。 C . 青年群体常活跃在社交媒体上,因其敏锐的文化洞察力和话语表达意愿,他们具有强大的舆论影响力。 D . 《典籍里的中国》等文化综艺类节目之所以能够成功,关键在于其实现了主流媒体对传统文化的引导。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将文字媒介和电子媒介进行对比,突出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给大众传播带来影响。 B . 材料一列举《中国诗词大会》等优秀电视作品,表明文字媒介随之再次走入大众视野。 C . 材料二对《尚书》等典籍的主题进行分析,表现出优秀文化综艺节目具有的传播价值。 D . 材料二以《典籍里的中国》为例,阐明综艺节目在传播过程中都体现出媒介文化认同。
    3. (3) 下列说法中,最能体现通过大众传媒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使节目在生产和传播中被赋予崇高意义和价值的一项是( )
      A . 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倒计时采用了短视频的形式,从“雨水”到“立春”,从24倒数至1,将二十四节气这一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展示在世界面前。 B . 电视剧《觉醒年代》塑造了众多历史人物,清晰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和中国共产党创建的全过程,唤醒了青年群体的红色记忆。 C . “天宫课堂以太空授课的方式,把航天梦、中国梦播撒到青少年心里,激发了很多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逐渐成为我国太空科普的国家品牌。 D . 自第一季起,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文化类节目《朗读者》带来的诵读文学经典的热潮经久不息,成了一道醒目的文化风景,一种引人沉思的文化现象。
    4. (4) 当代中国电视文艺发展迅速,我们应如何看待波兹曼等学者的“担心”?请根据材料一简要分析。
    5. (5) 某卫视将打造一档传统文化综艺类节目,现面向社会征集建议。请根据材料二,列举出你的建议要点。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薄奠(节选)

    郁达夫

    五月中旬的有一天午后,我又无端感着了一种悲愤,本想上城南,但袋里连几个车钱也没有了,所以只好步行。

    我走到胡同的西口,忽而从角上的一间破屋里漏出几大声来。这声音我觉得熟得很,稍微用了一点心力,回想了一下,我马上就记起那个身材瘦长,脸色黝黑,常拉我上城南去的车夫来。我站住静听了一会,听得他好像在和人拌嘴。我坐过他许多次的车,他的脾气是很好的,所以听到他在和人拌嘴,心里倒很觉得奇怪。看他的样子,好像有五十多岁的光景,但他自己说今年只有四十二岁。他平常非常沉默寡言,不过你和他说话的时候,他却总来回答你一句两句。

    有一天我在前门外喝醉了酒,往一家相识的人家去和衣睡了半夜,醒来的时候,已经是下弦月上升的时刻了。我雇车的时候,又遇见了他,半夜酒醒,一路上听了他许多不堪再听的话……他说这个年头儿真教人生存不得。他说洋车价涨了一两个铜子,而煤米油盐,都要各涨一倍。他说洋车出租的东家,真会挑剔,一根骨子弯了一点,一个小钉不见了,就要赔许多钱。他说他一天到晚拉车,拉来的几个钱还不够供洋车租主绞榨。他说他的女人不会治家,老要白花钱。他说他的大小孩今年八岁,二小孩今年三岁……我默默坐在车上,看看天上惨淡的星月,经过了几条灰黑静寂的狭巷,细听着他的一条条诉说,觉得这些苦楚,都不是他一个人的苦楚。我真想跳下车来,同他抱头痛哭一场,但是我着在身上的竹布长衫,和盘在脑里的一堆教育的绳矩,把我的这种直率的情感缚住了。自从那一晚以后,我心里存了一种怕与他相见的心思,所以和他不见了半个多月。

    我静听了一会,才知道他吵闹的对手,是他的女人。一时心情被他的悲惨的声音挑动,我竟不待回思,一脚就踏进了他住的那所破屋。我进去叫了他一声,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动气,他就把手一指,指着炕沿上的女人说:“这臭东西把我辛辛苦苦积下来的三块多钱,一下子就花完了。去买了这些捆尸体的布来……”

    说着他用脚一踢。地上果然滚了一包白色的布出来:“我的心思,她一点儿也不晓得,我要积这几块钱干什么?我不过想自家去买一辆旧车来拉,可以免掉那车行的租钱呀!天气热了,我们穷人,就是光着脊肋儿,也有什么要紧?她却要去买这些白洋布来做衣服。你说可气不可气啊?”

    我听了这一段话,心里虽也为他难受,但口上只好安慰他说:“做衣服倒也是要紧的,积几个钱,是很容易的事情,你但须忍耐着,三四块钱是不难再积起来的。”

    夏至以后,北京接连下了半个多月的雨。我因为一天晚上没有盖被睡觉,惹了一场很重的病,直到两星期前,才得起床。起床后第三天的午后,我看久雨新霁,天气很好,就出了门走往西边。走过那胡同角上的破屋的时候,我只看见门口立了一群人,在那里看热闹。屋内有人在低声啜泣。我以为那拉车的又在和他的女人吵闹了,所以也就走了过去。

    我踏近前去一看,破屋里并没有拉车人的影子,只有他的女人坐在炕沿上哭。我向一个立在我旁边的中年妇人问了一番,才知道她的男人,前几天在南下洼的大水里淹死了。死了之后,她还不晓得,直到第二天的傍晚,拉车人的同伴认出了他的相貌,才跑回来告诉她。

    我看看周围的人少了,就也踏了进去问她说:“你还认得我么?”

    她抬起肿红的眼睛来,对我看了一眼,点了一点头。我趁此机会,就劝她说:“看养孩子要紧,你老是哭也不是道理,我若可以帮你的忙,总没有不为你出力的。”

    她听了这话,一边啜泣,一边断断续续地说:“我……也……也不知他……他是自家沉河的呢,还是……”

    她说了这一句又哭起来了。我没有办法,就从袋里拿出了皮包,取了一张五块钱的钞票递给她说:“这虽然不多,你拿着用吧!”

    她听了这话,啜泣着对我说:“他……他活着的时候,老……老想自己买一辆车。你……老爷你心好,请你,请老爷你去买一辆好,好的纸车来烧给他罢!”

    我听了这话,心里愈发觉得难受,对她说:“他是我的朋友,那纸糊的洋车,我明天一定去买了来,和你一块烧到他的坟前去。”

    两天之后,那纸洋车糊好了,恰巧天气也不下雨,我早早吃了午饭,就雇了四辆洋车,同她及两个小孩一道去上她男人的坟。车过顺治门内大街的时候,因为我前面的一乘人力车上只载着一辆纸糊的很美丽的洋车和两包锭子,大街上来往的红男绿女只是凝目着我和我后面车上的那个眼睛哭得红肿、衣服褴褛的中年妇人。我被众人的目光鞭挞不过,心里起了一种不可抑遏的反抗和诅咒的毒念,只想放大了喉咙向着那些红男绿女和汽车中的贵人狠命地叫骂:“猪狗!畜生!你们看什么?我的朋友,这可怜的拉车者,是为你们所逼死的呀!你们还看什么?”

    一九二四年八月十四日作于北京(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第二段写“我”看车夫的样子“好像有五十多岁的光景,但他自己说今年只有四十二岁”,说明车夫因饱经生活摧残而显得衰老憔悴。 B . “我”听了车夫的一条条诉说,认为这些苦楚不是他一个人的,说明车夫这一人物是那个年代底层劳动者的缩影,升华了小说的情感表达。 C . “我”想与车夫一起抱头痛哭,但被身上的长衫和“脑里的一堆教育的绳矩”束缚住,这体现了“我”的自我剖析,使主人公形象更加立体。 D . 小说通过讲述“我”与车夫的交往经历,既交代了车夫悲惨结局的出现缘于当时恶劣的社会生存环境,同时也突出了“我”命运的凄婉。
    2. (2)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以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通过“我”的所见、所感、所为讲述故事,表现旧社会的苦难,更能激发读者情感共鸣,让读者感受更深刻。 B . 小说插叙“我”在一次酒后雇车时遇见车夫,并听了他许多不堪再听的话,其中有他对他妻子的抱怨,为后文写二人之间的吵闹做了铺垫。 C . “惨淡的星月”“灰黑静寂的狭巷”的环境描写虽然只是寥寥数语,但都烘托出此时“我”因不愿再听车夫的抱怨而心烦意乱的不耐心理。 D . 小说标题“薄奠”指的是“我”对车夫微薄的祭奠,“我”的奠品虽然简陋,却表现出“我”这个贫穷知识分子对底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3. (3) 洋车作为小说中的物象,在表现车夫这一人物上发挥了重要作用。试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4. (4) 小说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试作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优孟者,故楚之乐人也。长八尺,多辩,常以谈笑讽谏。楚庄王之时有所爱马衣以文绣置之华屋之下席以露床啖以枣脯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欲以棺椁大夫礼葬之。左右争之,以为不可。王下令曰:“有敢以马谏者,罪至死。”优孟闻之,入殿门,仰天大哭。王惊而问其故。优孟曰:“马者王之所爱也,以楚国堂堂之大,何求不得,而以大夫礼葬之,薄。请以人君礼葬之。”王曰:“何如?”对曰:“臣请以雕玉为棺,文梓为椁,楩枫豫章为题凑,发甲卒为穿圹 , 老弱负土,齐赵陪位于前,韩魏翼卫其后,庙食太牢 , 奉以万户之邑。诸侯闻之,皆知大王贱人而贵马也。”王曰:“寡人之过一至此乎!为之奈何?”优孟曰:“请为大王六畜葬之。以垅灶为椁,铜历为棺,赍以姜枣,荐以木兰,祭以粮稻,衣以火光,葬之于人腹肠。”于是王乃使以马属太官,无令天下久闻也。

    楚相孙叔敖知其贤人也,善待之。病且死,属其子曰:“我死,汝必贫困。若往见优孟,言我孙叔敖之子也。”居数年,其子穷困负薪,逢优孟,与言曰:“我,孙叔敖子也。父且死时,属我贫困往见优孟。”优盂曰:“若无远有所之。”即为孙叔敖衣冠,抵掌谈语。岁余,像孙叔敖,楚王及左右不能别也。庄王置酒,优孟前为寿。庄王大惊,以为孙叔敖复生也,欲以为相。优孟曰:“请归与妇计之,三日而为相。”庄王许之。三日后,优孟复来。王曰:“妇言谓何?”盂曰:“妇言慎无为,楚相不足为也。如孙叔敖之为楚相,尽忠为廉以治楚,楚王得以霸。今死,其子无立锥之地,贫困负薪以自饮食。必如孙叔敖,不如自杀。”因歌曰:“山居耕田苦,难以得食。起而为吏,身贪鄙者余财,不顾耻辱。身死家室富,又恐受赇枉法,为奸触大罪,身死而家灭。贪吏安可为也!念为廉吏,奉法守职,竟死不敢为非。廉吏安可为也!楚相孙叔敖持廉至死,方今妻子穷困负薪而食,不足为也!”于是庄王谢优孟,乃召孙叔敖子,封之寝丘四百户,以奉其祀。后十世不绝。此知可以言时矣。

    (节选自《史记·滑稽列传第六十六》,有删改)

    【注释】①楩枫,黄楩树与枫香树。豫章,即樟木。②穿圹,挖掘墓穴。③赇,贿赂。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楚庄王/之时有所爱/马衣以文绣置之/华屋之下/席以露床/啖以枣脯/ B . 楚庄王之时/有所爱马/衣以文绣置之/华屋之/下席以露床/啖以枣脯/ C . 楚庄王之时/有所爱马/衣以文绣/置之华屋之下/席以露床/啖以枣脯/ D . 楚庄王/之时有所爱/马衣以文绣/置之华屋/之下席以露床/啖以枣脯/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棺椁,棺材和外棺。棺即盛放死者的葬具;椁,套在棺外的外棺。棺椁可以显示死者的地位。 B . 左右,文中指君王身边侍候的人,近臣。 C . 太牢,是古代祭祀等级的一种,古代祭祀宴会时,若牛、羊、猪三牲具备则为太牢,无论少了哪一牲,则为少牢。 D . 六畜,指猪、牛、羊、马、狗、鸡,也泛指各种家畜、家禽。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优孟有辩才。楚庄王想厚葬所爱之马,优孟投其所好,建议庄王以人君之礼葬马,使楚庄王认识到错误,最终收回成命。 B . 优孟重情重义。孙叔敖生前善待优孟,临终前预料儿子将贫困,要他找优孟寻求帮助,优孟果然帮助了他。 C . 优孟智勇双全。他装扮成孙叔敖的样子去见楚庄王,以假乱真,后又凭自己“优”的身份以歌辞唱出为官的无奈,使楚庄王醒悟。 D . 优孟识礼。他主张用六畜的礼仪来安葬楚庄王的爱马,先把马埋进土中,再用粮食稻谷来祭祀它,最后火化。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马者王之所爱也,以楚国堂堂之大,何求不得,而以大夫礼葬之,薄。

      ②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5. (5) 优孟用合适的劝说技巧,两次劝谏楚庄王都取得了成功,试做分析。
  •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夜别张五

    李白

    吾多张公子,别酌酣高堂。

    听歌舞银烛,把酒轻罗裳。

    横笛弄秋月,琵琶弹陌桑。

    龙泉解锦带,为尔倾千觞。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本诗首句直接表达对张五的赞美之情,次句点明离别时的氛围,照应了标题。 B . “舞”运用拟人手法表现烛焰在风中摇曳的姿态,“轻”令人想见罗裳的轻盈。 C . 诗中虽无一个“夜”字,但由“银烛”“秋月”等意象可知,此次离别是在“夜晚”。 D . 饮到酒酣兴浓时,张五不禁解下龙泉宝剑,换取千杯美酒,与诗人一醉方休。
    2. (2) 诗中的张五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诗歌又是怎样刻画这一形象的?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公西华认为自己能力不足仍需要学习,对于宗庙祭祀之事,他说:“。”
    2. (2) 《侍坐》中,曾皙的理想社会是在“”情况下,成年人带几个孩子自由自在的生活在和谐的社会里。
    3. (3) 《侍坐》中,孔子没有直接让弟子言志,而是先用温和自谦的话打消学生的顾虑,为他们创造一个轻松、亲切、活跃的环境。他说:“。”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9分)
  • 6.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古代的典籍,大致可分经、史、子、集四类。经与儒家典籍有关,史是以《史记》为代表的历代正史,子是先秦诸子百家的作品,集则以古代诗文为主。                    。此外,人们对典籍的态度也会随着历史的发展有所不同。比如,经书在中国古代被尊为正统,然而,二十世纪的国人经历了由“废经”到民间读经的各种折腾,逐渐( )了儒家经典的义理价值,对圣贤的话语感到( )。帝制时代的终结,客观上将儒家经典与政治生活( )开来,庙堂儒学彻底告别历史舞台,对许多儒者来讲,儒家经典从国民教育体系中淡出,无异于( )。

    1. (1) 依次填入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A . 淡忘   不知所云   割裂   火上浇油 B . 淡忘   不甚了了   剥离   雪上加霜 C . 遗忘   不知所云   割裂   雪上加霜 D . 遗忘   不甚了了   剥离   火上浇油
    2. (2) 在选文中横线处填入句子,表述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中国文化经典不但数量多,产生的时间跨度也很长 B . 不但中国文化经典数量多,产生跨度的时间也很长 C . 中国文化经典数量不但多,跨度产生的时间也很长 D . 中国文化经典不但数量多,时间跨度产生得也很长
    3. (3) 对选文中涉及的文化常识解说不恰当的是( )
      A .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论语》与《大学》《中庸》《春秋》合称为“四书”。 B . 《左传》,又名《左氏春秋》或《春秋左氏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为“十三经”之一,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 C . 《孟子》中的“衅钟”是古代的一种祭礼,古代新钟铸成,宰杀牲口,取血涂钟行祭。“冠者”指的是成年人。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成年。 D . 《鸿门宴》选自《史记》,《史记》全书体例包括本纪、世家、列传、表、书,叙述上起黄帝、下至汉武帝约3000年的历史,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四、整本书阅读(本题共3小题,8分)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那刘姥姥入了坐,拿起箸来,沉甸甸的不伏手,——原是凤姐和鸳鸯商议定了,单拿了一双老年四楞象牙镶金的筷子给刘姥姥。刘姥姥见了,说道:“这个叉巴子,比我们那里的铁锨还沉,哪里拿得动它?”说得众人都笑起来。只见一个媳妇端了一个盒子站在当地,一个丫鬟上来揭去盒盖,里面盛着两碗菜。李纨端了一碗放在贾母桌上,凤姐偏拣了一碗鸽子蛋放在刘姥姥桌上。

    贾母这边说声“请”,刘姥姥便站起身来,高声说道:“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个老母猪不抬头!”说完,却鼓着腮帮子,两眼直视,一声不语。

    众人先还发怔,后来一想,上上下下都一齐哈哈大笑起来。湘云撑不住,一口饭都喷了出来。黛玉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只叫“嗳哟”。宝玉滚到贾母怀里,贾母笑得搂着叫“心肝”。王夫人笑得用手指着凤姐儿,却说不出话来。薛姨妈也撑不住,口里的茶喷了探春一裙子。探春的茶碗都合在迎春身上。惜春离了座位,拉着她奶母,叫揉一揉肠子。地下无一个不弯腰屈背的,也有躲出去蹲着笑去的,也有忍着笑上来替她姐妹换衣裳的。独有凤姐鸳鸯二人撑着,还只管让刘姥姥。

    (选自《红楼梦》第四十回,有删减)

    【注释】选文中的情节出自《红楼梦》第40回,这是刘姥姥第二次进贾府。

    1. (1)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独有凤姐鸳鸯二人撑着”写出了她们与众人的不同,“撑”字生动表现了她们努力憋住笑的情态。 B . 刘姥姥饭前吟“诗”引得众人发怔,该细节尤为传神,无声的间歇时间,为后面写大笑做了铺垫。 C . 刘姥姥第二次进贾府时,凤姐和鸳鸯导演着让刘姥姥出尽洋相,为讨好贾母而戏弄刘姥姥。 D . 刘姥姥并不知道宴会上大家是拿她取个笑儿,之所以放下自己的尊严,是想博贾母一乐,得到众人的待见,得到些实惠。
    2. (2) 下列不属于金陵正册十二钗的人物是( )
      A . 妙玉 B . 巧姐 C . 晴雯 D . 史湘云
    3. (3) 在描写众人大笑的场面时,作者注重独像刻画,将黛玉、宝玉等主要人物的各自不同笑貌写得活灵活现,请任选两位加以赏析。
五、作文(共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照要求完成写作。

    无数画家都是在“变”与“守”两个维度中传达出审美精神的差异,成就不同的艺术个性。有的画家一生都在追求变化,不断创新,如国画大师齐白石五易画风,甚至“衰年变法”,其晚年的作品更加完美成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有的画家却坚守自己的画风,将一种题材描绘到极致,如意大利著名版画家、油画家乔治·莫兰迪被人称为“那个画一排瓶子的画家”,当其他艺术家纷纷前往巴黎时,他选择留在自己的家乡,和那些瓶瓶罐罐相伴,用静物阐释艺术的真谛。

    上述材料对你具有怎样的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