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城地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

更新时间:2023-05-14 浏览次数:23 类型:月考试卷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有学者曾经提出过《红楼梦》的“两个世界”说,认为《红楼梦》有两个鲜明而对立的世界,即“乌托邦的世界”和“现实的世界”。这个主张主要是针对索隐派“旧红学”和考据派“新红学”的积弊而发。不论索隐派苦苦追寻的“家国历史”之谜,还是考据派的“自叙传”说,都有将文学真实与历史真实、生活真实混淆之嫌。如何更加完整、准确地把握《红楼梦》的文学世界,“两个世界”说无力解决这一根本问题。笔者认为,《红楼梦》应该有三重世界:一是诗意的世界,二是现实的世界,三是哲学的世界。三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忽视其中任何一重世界的存在,对《红楼梦》的理解与阐释都将残缺不全,甚至走向谬误,对《红楼梦》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的评判就会大打折扣。

    “诗意的世界”主要指大观园之内的世界,它本身可能并没有那么完美,但在具有诗人气质的贾宝玉看来,处处充满了诗意;“现实的世界”主要指大观园之外的世界,伴随着贾宝玉的成长,大观园的诗意色彩渐渐消退,贾宝玉需要去直面更加现实的人生。《红楼梦》通过吸收中国传统儒、释、道思想的精华,从入世、出世两方面对人生进行了深入思考,从而形成了“哲学的世界”。“诗意的世界”与“现实的世界”之间并不是截然对立、互不搭界的关系,“哲学的世界”在它们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

    《红楼梦》中,哲学的世界并非抽象的存在,而是通过神话、太虚幻境、一僧一道等艺术形象具体呈现出来的。有学者认为“大观园就是太虚幻境”,这是没有认清两者之间的区别,将它们都归入了“理想的世界”。事实上,以太虚幻境、警幻仙境等为代表的哲学世界高高在上,统摄着大观园之内与大观园之外的世界,是比大观园更高层次的存在,是在提醒读者透过生活的表象,认清生活的本质。

    我们不妨借用老子的思想进一步加深对《红楼梦》哲学世界的认识。老子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是抽象的规律,“一”是具体而完整的事物,“二”指事物矛盾的两极,“三”指两极之间的一个任意点。由于“三”是任意的,所以它能够代表事物的千变万化。《红楼梦》中,“诗意”和“现实”分别代表了人生的两极形态,书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游移于诗意与现实、出世与入世之间,走着不同的生活道路。可见,片面地强调“诗意的世界”或者“现实的世界”,并不能涵盖作者思想的全部。如何在“诗意”和“现实”之间,探寻一条恰当的人生道路,这才是研究《红楼梦》人生哲学的关键所在。

    文、史、哲不分家,是中国人文传统的一大特色。《红楼梦》之所以伟大,正是文、史、哲共同作用的结果。就《红楼梦》的“三重世界”而言,“诗意的世界”最具“文”的色彩,“现实的世界”则比较接近于“史”。不论是对“文”的欣赏也罢,对“史”的批判也罢,都不应忽视《红楼梦》中还有一个哲学世界的存在。欣赏《红楼梦》,如果只是停留在文、史层面,最终不能上升到哲学的高度去思考人生,则无异于买椟还珠。

    就《红楼梦》哲学世界的研究而言,虽然早在二十世纪初,就有王国维等学者涉足其间,但整体而言,成果有限。在《红楼梦》的三重世界中,这是研究成果最薄弱的一个环节,也是未来红学发展的一个重点方向。红学研究要想取得突破,需要打破文史研究自我封闭的怪圈,将哲学研究引入其间。

    (摘编自郭皓政《<红楼梦>的三重世界》)

    材料二:

    探讨《红楼梦》哲学,首先应注意体现于全书的哲学视角,而“大观”正是曹雪芹的世界观和哲学视角,我们可称之为“大观视角”或“大观眼睛”。所谓“大观眼睛”,便是哲学性的宏观眼睛,或称没有时空边界的宇宙极境眼睛。《红楼梦》的哲学是悟性哲学,这种哲学不是概念、范畴的运作,而是浸透在作品中的哲学意蕴。《红楼梦》的哲学还是艺术家哲学,而非哲学家哲学。哲学家哲学是抽象的、思辨的,与艺术实践是相脱离的;艺术家哲学是感性的、具体的,与艺术实践和审美实践紧密相连,甚至是直接由艺术实践呈现出来的。另外,《红楼梦》还有其自身的哲学主体特色,可以说,它是一种以禅为主轴的兼容中国各家哲学的跨哲学。它兼收各家,又有别于各家,是一个哲学大自在。

    曹雪芹对于儒家有许多嘲讽,但能否就此做出本质化判断,说《红楼梦》是绝对反孔反儒反封建,恐怕不能。以儒家的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这一视角来观看《红楼梦》,就会发现:贾宝玉与儒家的表层结构,即儒的政教体系、伦理纲常等,确实格格不入,尤其对仕途经济之路和变形变态的谋取功名利禄之思,更是深恶痛绝。在这个层面上,贾宝玉以至《红楼梦》是反儒的。然而,在儒家的深层结构上,即对日常情感、世事沧桑的注重以及赋予人和宇宙以巨大情感色彩的文化心理特征,却也进入到贾宝玉的生命中。脂砚斋所透露的曹雪芹在全书结束时排出的《情榜》,给宝玉的考语是“情不情”,也就是说打破情的世俗规定,把情推向不情人和万物身上。因此,笼统地说《红楼梦》反对儒家道德和反对儒家哲学,就显得过于简单了,至于说贾宝玉是“反封建”那更是“本质化”了。

    曹雪芹对道教也有表层深层之分,他调侃贾敬的炼丹术,但又认同庄子的破对待、任逍遥的哲学。他对佛并不迷信,所以才有了“女儿两字比阿弥陀佛、元始天尊两宝号更尊荣”的思想,才有了笔下人物宝钗的调侃“我笑如来佛比人还忙”(第26回)。

    《红楼梦》非常伟大,不仅其文学内涵说不尽,而且其哲学内涵也说不尽,仅就与中国哲学各流派的既吸收又超越的关系,就有开掘不尽的意蕴。

    (摘编自刘再复《〈红楼梦〉哲学论纲》)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家国历史”说和“自叙传”说易混淆《红楼梦》的文学、历史和生活“三种”真实,不能很好地把握作品的文学世界。 B . 认为《红楼梦》对儒家道德和哲学持否定态度的观点是笼统又简单的,应从儒家的表层和深层结构的视角综合考量。 C . 《红楼梦》的哲学是艺术家哲学,其哲学意蕴寓于艺术实践与审美实践中,不是以理性代替艺术,用思辨代替审美。 D . 《红楼梦》“三重世界”的评论模式体现了中国文史哲不分家的传统,具有普遍意义,也是未来红学发展的重点方向。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 《红楼梦》的“两个世界”说对作品的理解诠释有偏差,对思想和艺术价值评判有欠缺,所以对红学研究无意义。 B . 欣赏《红楼梦》,需要全面考量文史哲的作用,如果只停留在文史层面,就会取舍不当,抓了次要的,丢了主要的。 C . 贾宝玉给潇湘馆写的对联既描写了潇湘馆的环境,又衬托了林黛玉的清雅品格,验证了《情榜》给宝玉的考语“情不情”的合理性。 D . 曹雪芹能辩证看待儒教道教,但对待佛教却不甚支持,由笔下人物宝钗的调侃“我笑如来佛比人还忙”可见端倪。
    3.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红楼梦》的“哲学的世界”的一项是()
      A . 王国维说:“《红楼梦》哲学的也,宇宙的也,文学的也。此《红楼梦》之所以大背于吾国人之精神,而其价值亦即存乎此。 B . 英国汉学家霍克思认为:“《红楼梦》中‘梦’的真假有无,体现了‘空’‘假’‘中’三谛圆融思想。” C . 鲁迅说:“《红楼梦》最大的特点是如实描写,并无讳饰;正因写实,转成新鲜。” D . 评论家王博认为:“《红楼梦》庄禅并称,重其同而略其异。”
    4. (4) 两则材料都围绕《红楼梦》哲学展开论述,但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结合材料加以概括。
    5. (5) 《红楼梦》第五回中妙玉的判词是:“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泥淖中。”请结合原著中的相关内容及对本判词的理解,分析妙玉“三重世界”的具体表现。
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百姓和军队

    何其芳

    ……我们在采黄蒿扎防空伪装,用白布缝棉袜,把破军服撕成布条,打草鞋。我们将有一次行军。到哪儿去呢,要走多远呢,因为是军事秘密,我还不知道。我能够告诉你的,只是我决心跟着这军队走一趟。现在我带着一本厚厚的练习簿,一支自来水笔,去接近战争。

    我从前是多么憎恶战争啊,我曾经称它为“人工制造的死亡”。我曾经痛恨过人类为什么愚蠢到不断地举行大规模的自我屠杀。当我读到那个世界闻名的相对论的发明者爱因斯坦在论文里攻击着军队,我曾经热烈地同意过。那些鞭子一样的句子我已不能背诵出了。大致他是说那些专门从事杀人的人不但不知羞耻,反而像雄鸡一样在街上排队走着,穿着漂亮的制服,而且奏着军乐。我那时也认为他们应该感到羞耻,因为农人能够种出五谷,工人能够做出各种物品,而他们却只会制造残废和尸体。

    我对军队的憎恶不仅由于书本知识,和我幼年的生活也有关系。在我的家乡,在二十年以前,买东西少给钱,拉夫,随便打骂人是一般军队的“纪律”。县城里还驻扎过一个由土匪编成的团,他们轮流地,一连两连地化装到乡下去抢劫,绑票,攻打寨子,算作“关饷”。

    然而抗战使我纠正了这种朴素的情感和见解。我不能不承认人只要不至于甘心被杀死,被当作奴隶,即使憎恶杀人也得拿起武器。我不能不感谢那些为民族的生存而战斗着的兵士,靠了他们,农人才能够在土地上播种五谷,工人才能够在工厂里制造物品。我才清楚地看见了两种不同的战争:正义的解放的战争和非正义的侵略的战争。

    而且我感到了做一个人的责任,尤其是做一个中国人的责任。我从四川投奔到华北。

    我第一次和几个八路军的兵士坐在一辆没有篷的汽车里的时候,我不但不畏惧他们,而且感到可以和他们成为朋友。他们对我谈着山西游击战中的许多事,谈着“长征”,谈着他们的家乡和幼年。当我们结束了从西安到延安的三天旅行,当我们下了车,当我们将要分别,我和他们亲热地拉手。我想到了通过这些粗糙的手,自由的新中国将要被建立,幸福的生活将要被带来。

    现在我将跟着这样的一些兵士去行军。我自己也早已像一个兵士了,穿着棉军服,戴着军帽。

    ……

    抢过同蒲路的晚上,日本军队从几里路外的据点乱放着炮,我们没有理他。抢过平汉路的晚上,我们的队伍刚过了一大半,一列日本军队的巡路车驶来了。然而与其说它惊动了我们,不如说我们惊动了它,因为它很快地逃走了,没有停留,也没有放一声枪。第二天,我们在辽阔的平原上行军,日本的飞机来追了我们五次,丢了不少的炸弹,放了不少机关枪,我们牺牲了一名同志。

    我急于要向你说的是这次行动使我清楚地了解了华北抗战的情形,了解了装备如此不完善的八路军为什么能够坚持如此艰巨的华北抗战,了解了为什么最后胜利一定属于我们!

    沿途并没有特别为我们建筑兵房,整个队伍分住在几个村子,而在每个村子里又分住在许多人家,每天晚上我们和老百姓在一起。当我们进屋的时候,走的时候,或者借用东西的时候,我们总是很客气地说“打扰你们”,或者“麻烦你们”。从他们那里得到的回答也总是一些亲切的话语,“咱们都是一家人”“咱们军民合作”,或者“咱们不都是为了打日本嘛!”我们的队伍白天经过村子的时候,村子里的老头儿,小孩儿,男的,女的,披着老羊皮的,穿着红裤子的,总是从家里跑出来,拥挤地站在街边,看我们过。有时指着我们俘虏来的高大的日本马,说:“那是匹洋马。”但在从前,就在抗战刚发生的时候,老百姓对旁的军队却是用另外一种方式“欢迎”——队伍还没有到村子,他们便早已逃到山里去了。

    进入了晋察冀边区,我们便看见了欢迎我们的标语和放在路边让我们喝的开水。当我们从他们身边走过,他们突然热烈地喊起口号来了。一些很简单的口号:“欢迎八路军”“坚持抗战”,或者“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听着那从心里面喊出来的声音,我真愿意做一个为他们去战死的兵士。

    刚才我到村公所去和几个老百姓谈了一会儿。他们告诉我一些故事,又对我发出了一些问题:“听说政府下命令,无论哪部分的军队见着老百姓都要敬礼,是吗?”一个中年人问我。对于这个被他很郑重地提出来的问题,我回答:“我们还没有得到这个命令。”同时我心里笑着:“抗战后军民关系的变化是多么大呵,从前他们看见戴军帽的人就逃跑,现在却想着兵士们给他们敬礼了。”当我和他们告别的时候,我真的就给他们行了一个举手礼……

    1939年(作品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本文在回忆“我”最初对战争的态度时,采用了补叙的手法,不仅丰富了文章内容,也使整篇文章条理清楚,便于读者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 B . 文中写八路军抢过同蒲路和平汉路时,日本军队或“乱放着炮”,或“很快地逃走”,这体现了“我”对日本军队的嘲讽和对我方必胜的信心。 C . 结尾处“我”对“他们”回以“一个举手礼”,这表现出“我”内心对老百姓的亲近和尊重,也从一个侧面体现出老百姓对八路军的支持。 D . 本文开头写“我”“去接近战争”,但全文对战争的正面描写用笔却十分简省,没有渲染战争的激烈场面,而主要展现我的所见所闻所思。
    2. (2) “我”开始认为兵士“只会制造残废和尸体”,最后又说“我真愿意做一个为他们去战死的兵士”,其间“我”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历程?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 (3) 作者把“老百姓和军队”放在宏大的时代背景下来叙述,请对此加以分析。
三、文言文阅读
  •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一)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二)辱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虽常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不意吾子自京师来蛮夷间,乃幸见取。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

    1. (1) 下列句子中的“所以”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 .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B .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C . 圣人之所以为圣。 D . 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2. (2) 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 . 君子生非异也。 B .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C . 斯天下之民至焉。 D . 或师焉,或不焉。
    3. (3) 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A .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B . 大王来何操? C .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D . 不拘于时,学于余。
    4. (4) 选出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 . 韩愈是中唐散文家、诗人,字退之,以其祖籍,世称韩昌黎;以其官职,世称韩吏部;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 B . 韩愈与同时代的另一散文家白居易一起倡导了著名的古文运动,反对浮夸不实的文风,主张“惟陈言之务去”,倡导了先秦古文言之有物的文风。 C . 韩愈被苏轼誉为“文起八代之衰”,又被明人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其代表作除《师说》外,另有《马说》《祭十二郎文》等。 D . 韩愈借《师说》告诫学生李蟠,论述了从事学习的重要性,批判了士大夫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了作者不顾世俗,独抒己见的斗争精神。
    5. (5) 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辱书云,欲相师。

      A . 承蒙您来信说,希望能互相学习。 B . 您在一封令我感到羞愧的信里说,想拜我为老师。 C . 承蒙您来信说,想拜我为老师。 D . 您在一封令我感到羞愧的信里说,希望能互相学习。
    6. (6)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四、古代诗歌阅读
  • 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江间作

    【宋】潘大临

    西山通虎穴,赤壁隐龙宫。

    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

    沙明拳宿鹭,天阔退飞鸿。

    最羡鱼竿客,归船雨打篷。

    【注】潘大临,黄州人,家贫未仕。曾随苏轼同游赤壁。

    1. (1) 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首联描绘西山和赤壁是虎踞龙盘的形胜之所,地处战略要冲,是兵家必争之地,地势险要,是天然屏障。 B . 颔联自然地写到了三国历史上的英雄在这里叱咤风云,建立了盖世功业,表现了诗人的景仰之情。 C . 颈联中,诗人从思古的幽情中省悟过来,把目光重新投向眼前实景:沙滩明亮,白鹭栖息,天空开阔,鸿雁飞翔。 D . 尾联的“鱼竿客”,暗指朝廷的当权者,表明诗人也希望能像三国的英雄一样能大展宏图,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
    2. (2) 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潘大临曾伴随苏轼到赤壁游览,此时他独自来到这古代英雄驰骋争雄的地方,不禁浮想联翩。 B . 本诗精于炼字,“退”字令人叫绝,写出了天空中鸿雁在调皮地倒退着飞的情态,煞是可爱。 C . 本诗结构严整,对仗精工,前三联都使用了对仗,表意凝炼集中,概括力强,增强了节奏感。 D . 本诗意境阔大,笔力雄健。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有很大的跨度,写景抒怀,气势雄大。
五、句子默写
  • 5. 补写名句。
    1. (1) 人生代代无穷已,。不知江月待何人,
    2. (2) 塞上长城空自许,。出师一表真名世,
    3. (3) 三顾频烦天下计,。出师未捷身先死,
    4. (4) 酌酒以自宽,。心非木石岂无感,
    5. (5) 越王勾践破吴归,。宫女如花满春殿,
    6. (6) 名岂文章著,。飘飘何所似,
    7. (7) 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8. (8) 小知不及大知,。奚以知其然也?,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
    9. (9) 山一程,水一程,
六、选择 简答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连日来,各地博物馆为了吸引游客可谓 ___。“声声慢·心弦动—古代音乐文物展”“花开并蒂—青钢文明特展”“且闻乌鸣·静待花开—馆藏花鸟画作品展”……一个个展览的名字,听着就让人怦然心动。尽管众口难调,但琳琅满目的博物大餐,总有一款会打动你。

    随着“云游”博物馆活动的持续开展,线上线下结合将会是博物馆展览的常态。博物馆管理者有责任因应时势,想办法契合观众的审美诉求,让博物文化走向广阔的世界。而对于观众来说,多看看世界不是坏事。博物馆再降低姿态,哪怕把文化佳肴夹到嘴边,你不张口也___。

    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博物馆的力量”。博物馆的力量应该是文明的力量,文化人的力量。随着博物馆越建越多,展览也越来越多,如何最大限度发挥博物馆的作用就成了 ___。双向奔赴,共同发力,博物馆才能越来越有力量。

    1. (1) 下列各句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和文中画线的句子相同的一项是()
      A . 我们若想用我们自己建筑上优良传统来建造适合于今天我们新中国的建筑,我们就必须首先熟悉自己建筑上的“文法”和“词汇”。 B . 西洋读者也觉得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我们也有厚重的诗,给情感、思恋和典故压得腰弯背断。 C . 先生的讲演,到紧张处,便成为表演。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叹息。 D . 我在这里不想讨论梅博士演艺和象征主义的关系,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2. (2)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七、语言表达
  • 7.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电梯故障主要有三种:一是电梯突然停止运行,二是电梯失去控制急速下坠,三是电梯突然失去控制急速上升。为避免人为造成的电梯故障,:不要用手或身体强行阻止电梯门开合,不要在电梯内蹦跳,不要对电梯使用粗暴行为,不要在电梯里吸烟。面对电梯突然停止运行时,可尝试持续按开门按钮,并 ,但不要强行扒门或试图从轿顶天花板爬出;,可快速把每一层按键都按下,然后蹲下;面对电梯突然急速上升时,要背靠电梯并抓好扶手,尽量保持身体平衡。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