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2022-2023学年八校高一下学期语文...

更新时间:2023-05-26 浏览次数:23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9小题,共35.0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试题。

    材料一:

    建筑风格,是建筑的时代的、地方或民族的形式,就是建筑的整个表现。它不只是雕饰的问题,而更基本的是平面部署和结构方法的问题。这三个问题是互相牵制着的。所以寻找民族形式的途径,要从基本的平面部署和结构方法上去寻找。而平面部署及结构方法之产生则是当时彼地的社会情形之下的生活需要和技术所决定的。

    历史上民族形式的形成都不是有意创造出来的,而是经过长期的演变而形成的。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当时的艺术创造差不多都是不自觉的,一切都在不自觉中形成。每一座建筑物本身可能是一件很好的创作,但是事实上建筑物是不能脱离了环境而独善其身的。否则,每一个城市都可能成为一个千奇百怪的假古董摊,成为一个建筑奇装跳舞会。请看近来英美建筑杂志中多少优秀的作品,在它单独本身上的优秀作品,都是在高高的山崖上,葱幽的密林中,或是无人的沙漠上。这充分表明了个人自由主义的建筑之失败,它经不起城市环境的考验,只好逃避现实,脱离群众,单独地去寻找自己的世外桃源。

    19世纪以来日益发达的交通,把欧美的建筑病传染到中国来了,在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长河中,中国人完全失掉了自信心,一切都是外国的好,养成了十足的殖民地心理。在艺术方面丧失了鉴别的能力,一切的标准都乱了。建筑师们对于本国的建筑毫无认识,把在外国学会的一套罗马式、文艺复兴式硬生生地搬到中国来。这还算是好的。至于无数的店铺,将原有壮丽的铺面拆掉,改做“洋式”门面,不能取得“洋式”的精华,只抓了一把渣滓,不是在旧基础再取得营养,而是把自己的砸了又拿不到人家的好东西,彻底地表现了殖民地的性格。

    现在那个时期已结束了,一个新的时代正在开始。我们从事于营建工作的人,既不能如古代的匠师们那样不自觉地做,又不能盲目地做宫殿式的仿古建筑,又不应该无条件地做洋式建筑。怎么办呢?我们惟有创造我们自己的民族形式的建筑。

    科学化的建筑首先就与大众化不能分离的。我们必须根据人民大众的需要,用最科学化的方法部署平面。次一步按我们所能得到的材料,用最经济、最坚固的结构方法将它建造起来。

    建筑艺术和技术的传统又是与前两项分不开的。在平面的部署上,我们有特殊的民族传统。中国的房屋由极南至极北,由极东到极西,都是由许多座建筑物,四面围绕着一个院子而部署起来的。它最初的起源无疑的是生活所需要的形成。形成之后,它就影响到生活的习惯,成为一个传统。陈占祥先生分析中国建筑的部署。他说,每一所宅子都是一个小城,每一个城市都是一个大宅子。因为每一所宅子都是多数单座建筑配合组成的,四周绕以墙垣,是一个小规模的城市,而一个城市也是用同一原则组成的。这种平面部署就是我们基本民族形式之一重要成分。它是否仍适合于今日生活的需求?今日生活的需求可否用这个传统部署予以合理适当的解决?这是我们所要知道的。

    (摘编自梁思成《建筑的民族形式》)

    材料二:

    宋元时期被誉为“东方第一大港”的泉州城,有着千年历史,境内古建筑星罗棋布。有关数据显示,福建泉州市共有1.3万余栋历史建筑普查线索,正式公布1199栋,挂牌保护的传统历史建筑669幢。

    为更好地保护利用古建筑,让泉州古城更有古早味,今年以来,在积极推进申遗工作和向福建省政府报批《泉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背景下,泉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紧密结合古城保护规划设计实践,加快编制《泉州古城传统建筑修缮技术导则》,进一步完善古城保护技术与实践方法,加强和提升泉州的古城保护工作。目前,编制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已形成《泉州古城传统建筑修缮技术导则(初稿)》。

    中山路、西街,泉州人耳熟能详的古城街巷代表,节假日,是游客集中打卡的“网红点”,平日里,亦是泉州城人间烟火的温馨所在。编制过程中,结合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和中山路、西街等历史街区保护规划,泉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以空间研究为切入点,从战略上对古城空间保护进行控制与引导,并对城市街道、绿化、广场、街景等公共空间环境进行研究。

    同时,围绕中山路(涂门街-钟楼)综合提升、八卦沟古城水系保护提升、小山丛竹公园及周边区域规划研究、通政巷、花巷等街巷规划提升的规划设计和工程实践,对古城传统建筑的保护修缮提炼出涵盖形制、风貌、结构、功能、空间完善等各方面控制要素索引40余项,并逐一明确相应修缮要求。

    (摘编自人民网《让古城留住古早味》2020年11月20日)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建筑风格是建筑的整个表现,其形成是由时代、地方或民族等多种因素长期综合而成的,这三个问题是互相牵制的。 B . 个人自由主义的建筑单独本身不乏优秀作品,其失败在于脱离环境,不能满足当时彼地的社会情形之下的生活需要。 C . 19世纪以来,中国人完全丧失鉴别能力,养成了彻底的殖民地性格,表现在将欧美建筑的精华生搬硬套,完全吸收。 D . 为了使拥有众多古建筑的泉州城更有古早味和积极推进申遗工作,泉州市完善保护技术,加强和提升古城保护工作。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设计建筑物必须考虑城市环境和生活需要,否则,即使建筑物本身再优秀,也只能是游离于城市体系的附属物。 B . 19世纪以来中国建筑体现出的殖民地特点,与中国社会所处的特殊历史情境紧密相关,这表明了建筑具有时代性。 C . 在平面的部署上,中国有特殊的民族传统,只要沿袭这一传统,我们就能创造属于我们自己的民族形式的建筑。 D . 泉州城的中山路、西街等历史街区的保护规划,以公共空间环境研究为切入点,十分契合泉州城的古建筑风格。
    3. (3) 根据材料一内容,下列标题新闻不符合梁思成观点的一项是( )
      A . 深圳南头古城修缮植入文化创意、数字展厅、社区舞台等内容。 B . 泉州崇武古城百年榕树被砍,因其根系深入城墙成安全隐患。 C . 台州临海的桃渚古城,木工师傅采用传统手艺修复古宅。 D . 西安耗资2亿重建阿房宫景区,终因交通不便而拆除。
    4. (4)   材料一在论证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说明。
    5. (5) 作为新时代的建筑师,怎样才能形成独特的建筑风格?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

    汪曾祺

    文本一:

           沈先生在联大开过三门课:各体文习作、创作实习和中国小说史。三门课我都选了,各体文习作是中文系二年级必修课,其余两门是选修,西南联大的课程分必修与选修两种。中文系的语言学概论、文字学概论、文学史(分段)……是必修课,其余大都是任凭学生自选。诗经、楚辞、庄子、昭明文选、唐诗、宋诗、词选、散曲、杂剧与传奇……选什么,选哪位教授的课都成。但要凑够一定的学分(这叫“学分制”)。一学期我只选两门课,那不行。自由,也不能自由到这种地步。创作能不能教?这是一个世界性的争论问题。很多人认为创作不能教。我们当时的系主任罗常培先生就说过:大学是不培养作家的,作家是社会培养的。这话有道理。沈先生自己就没有上过什么大学。他教的学生后来成为作家的,也极少。但是也不是绝对不能教。沈先生的学生现在能算是作家的,也还有那么几个。问题是由什么样的人来教,用什么方法教。现在的大学里很少开创作课的,原因是找不到合适的人来教。偶尔有大学开这门课的,收效甚微,原因是教得不甚得法。

           教创作靠“讲”不成。如果在课堂上讲鲁迅先生所讥笑的“小说作法”之类,讲如何作人物肖像,如何描写环境,如何结构,结构有几种——攒珠式的、桔瓣式的……那是要误人子弟的。教创作主要是让学生自己“写”。沈先生把他的课叫做“习作”“实习”很能说明问题。如果要讲,那“讲”要在“写”之后。就学生的作业,讲他的得失。教授先讲一套,放学生照猫画虎,那是行不通的。

           沈先生是不赞成命题作文的,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但有时在课堂上也出两个题目。沈先生出的题目都非常具体。我记得他曾给我的上一班同学出过一个题目:“我们的小庭院有什么”,有几个同学就这个题目写了相当不错的散文,都发表了。他给比我低一班的同学曾出过一个题目:“记一间屋子里的空气”!我的那一班出过些什么题目,我倒不记得了。沈先生为什么出这样的题目?他认为:先得学会车零件,然后才能学组装。我觉得先作一些这样的片段的习作,是有好处的,这可以锻炼基本功。现在有些青年文学爱好者,往往一上来就写大作品,篇幅很长,而功力不够,原因就在零件车得少了。

           沈先生的讲课,可以说是毫无系统。前已说过,他大都是看了学生的作业,就这些作业讲一些问题。他是经过一番思考的,但并不去翻阅很多参考书。沈先生读很多书,但从不引经据典,他总是凭自己的直觉说话,从来不说亚里士多德怎么说,福楼拜怎么说、托尔斯泰怎么说、高尔基怎么说。他的湘西口音很重,声音又低,有些学生听了一堂课,往往觉得不知道听了一些什么。沈先生的讲课是非常谦抑,非常自制的。他不用手势,没有任何舞台道白式的腔调,没有一点哗众取宠的江湖气。他讲得很诚恳,甚至很天真。但是你要是真正听“懂”了他的话,——听“懂”了他的话里并未发挥罄尽的余意,你是会受益匪浅,而且会终生受用的。听沈先生的课,要像孔子的学生听孔子讲话一样:“举一隅而三隅反”。

           沈先生关于我的习作讲过的话我只记得一点了,是关于人物对话的。我写了一篇小说(内容早已忘记干净),有许多对话。我竭力把对话写得美一点,有诗意,有哲理。沈先生说:“你这不是对话,是两个聪明脑壳打架!”从此我知道对话就是人物所说的普普通通的话,要尽量写得朴素。不要哲理,不要诗意。这样才真实。

           沈先生经常说的一句话是:“要贴到人物来写。”很多同学不懂他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我以为这是小说学的精髓。据我的理解,沈先生这句极其简略的话包含这样几层意思:小说里,人物是主要的,主导的;其余部分都是派生的,次要的。环境描写、作者的主观抒情、议论,都只能附着于人物,不能和人物游离,作者要和人物同呼吸、共哀乐。作者的心要随时紧贴着人物。什么时候作者的心“贴”不住人物,笔下就会浮、泛、飘、滑,花里胡哨,故弄玄虚,失去了诚意。而且,作者的叙述语言要和人物相协调。写农民,叙述语言要接近农民;写市民,叙述语言要近似市民。小说要避免“学生腔”。

           我以为沈先生这些话是浸透了淳朴的现实主义精神的。

           沈先生教写作,写的比说的多,他常常在学生的作业后面写很长的读后感,有时会比原作还长。这些读后感有时评析本文得失,也有时从这篇习作说开去,谈及有关创作的问题,见解精到,文笔讲究。——一个作家应该不论写什么都写得讲究。这些读后感也都没有保存下来,否则是会比《废邮存底》还有看头的。可惜!沈先生教创作还有一种方法,我以为是行之有效的,学生写了一个作品,他除了写很长的读后感之外,还会介绍你看一些与你这个作品写法相近似的中外名家的作品。记得我写过一篇不成熟的小说《灯下》,记一个店铺里上灯以后各色人的活动,无主要人物、主要情节,散散漫漫。沈先生就介绍我看了几篇这样的作品,包括他自己写的《腐烂》。学生看看别人是怎样写的,自己是怎样写的,对比借鉴,是会有长进的。这些书都是沈先生找来,带给学生的。因此他每次上课,走进教室里时总要夹着一大摞书。

           沈先生就是这样教创作的。我不知道还有没有别的更好的方法教创作。我希望现在的大学里教创作的老师能用沈先生的方法试一试。

           学生习作写得较好的,沈先生就做主寄到相熟的报刊上发表。这对学生是很大的鼓励。多年以来,沈先生就干着给别人的作品找地方发表这种事。经他的手介绍出去的稿子,可以说是不计其数了。我在一九四六年前写的作品,几乎全都是沈先生寄出去的。他这辈子为别人寄稿子用去的邮费也是一个相当可观的数目了。为了防止超重太多,节省邮费,他大都把原稿的纸边裁去,只剩下纸芯。这当然不大好看。但是抗战时期,百物昂贵,不能不打这点小算盘。沈先生在西南联大是一九三八年到一九四六年。一晃,四十多年了!

    一九八六年一月二日上午

    文本二:

           沈先生说:“本人学习用笔还不到十年,手中一支笔,也只能说正逐渐成熟中,慢慢脱去矜持、浮夸、生硬、做作,日益接近自然。”

    (《从文自传•附记》)

    “虽然如此,我还预备继续我这个工作,且永远不放下我一点狂妄的想象,以为在另外一时,你们少数的少数,会越过那条间隔城乡的深沟,从一个乡下人的作品中,发现一种燃烧的感情,对于人类智慧与美丽永远的倾心,康健诚实的赞颂,以及对愚蠢自私极端憎恶的感情。这种感情且居然能刺激你们,引起你们对人生向上的憧憬,对当前一切的怀疑。”

    (《从文小说习作选•代序》)

    1. (1)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 . 沈先生不赞成命题作文,但有时也让学生写写具体的题目,他认为片段的习作很重要,可以锻炼基本功,如同先学会车零件才能学会组装。 B . 沈先生追求真实、自然,反对生硬、浮夸、做作,他的作品中有一种对生活的热情,有对真善美的追求。 C . 沈先生教写作,常在学生习作后写读后感,或者指导学生阅读相关或近似的文章,让学生对比借鉴,作者认可这种教学方法。 D . 沈先生批评“我”的写作语言没有“贴着人物写”,像“两个聪明脑壳打架”,并教导“我”人物对话语言不能太诗意和富有哲理。
    2. (2) 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A . 作者用平缓流畅的笔调回忆恩师,娓娓道出沈先生在西南联大给学生上写作课时的零散小事,平淡简洁,叙述不事铺张,能让读者从多方面了解沈先生。 B . 沈先生湘西口音重,声音又低,再加上他讲课不用手势,不哗众取宠,没有表演性,学生往往听不懂他的课。 C . 本文语言朴素、平实,回忆了沈先生在西南联大任教时的往事,刻画了一个认真、谦和、真诚对待学生并且提携学生的老师形象。 D . 汪曾祺师从沈从文,二人都是京派文学的代表人物,京派文学讲求“纯正的文学趣味”所体现出的文学本体观,以“和谐”“节制”“恰当”为基本原则的审美意识。
    3. (3)   联系文本内容,说说沈从文先生是如何指导学生“创作”的?
    4. (4) 沈先生经常说的一句话是:“要贴到人物来写。”请根据文本,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并以必修一1单元小说《百合花》为例,谈谈小说“贴到人物写”的具体表现。
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5小题,共20.0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一)

    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馀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訾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 , 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 , 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 于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选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二)

    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

    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 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选自《庄子•外物》)

    (三)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

    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 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

    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

    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选自《庄子•秋水》)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______
      A . 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B . 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C . 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D . 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含义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 . “卿相”“大夫”都是古代的官阶名称,与《烛之武退秦师》中的“晋侯、秦伯”之侯、伯等爵位一样。“卿相”是执政大臣、高官。“大夫”位居“卿”之下,是普通官员。 B . “儒”“墨”,指儒家和墨家,是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与道家并称的另外两大家,儒、墨、道三家流派经常相互交锋攻讦。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仁”,墨家以兼爱为核心。儒家、道家在先秦时期并称“显学”。 C . “大庙”,也称太庙、祖庙。“庙堂”,一是指太庙的殿堂。二是指朝廷,人君接受朝见、议论政事的殿堂。范仲淹《岳阳楼记》“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和本文“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中的“庙堂”是不一样的。 D . “郊祭”是我国古代在郊外举行的祭祀天、地、日、月的仪式,在周代是最为隆重的祭典。祭天于北郊,时间为夏至,皇帝必须亲自去。祭地于南郊,时间为冬至,皇帝或亲去或派人去。祭日于东郊,祭月于西郊。
    3. (3) 下列对文段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 . 庄周学识渊博,涉猎研究的范围无所不包,他的中心思想却本源于老子的学说。他撰写了十余万字的著作,多为寓言。他的语言汪洋恣肆,以适合自己的性情,所以从王公大臣起,都不重视他。 B . 楚威王听说庄周贤能,便派遣使臣带着丰厚的礼物去聘请他做宰相。庄周以“牺牛”为喻而拒绝了,其理由是宁愿在污浊的小水沟里游玩而自寻欢乐,也不愿被拥有国家的人束缚。 C . 庄周以其作品诋毁孔子学派的人,而彰显老子学说。他还有一类的文章,都是虚构的,没有实事依据,可他善于行文措辞,描摹事物的情状,用来攻击和驳斥儒家和墨家。 D . 庄周以“神龟”故事为喻而再次拒绝楚王,此故事后来提炼为“曳尾涂中”,其意是与其隐居而安于贫贱,不如位列卿相,受爵禄、刑罚的管束。
    4. (4)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

      ②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

    5. (5) 在材料(二)中,庄周给监河侯讲述了东海“鲋鱼”的寓言故事,这个寓言故事后来成了一个什么成语,其含义是什么?庄周之用意为何?
三、诗歌鉴赏(本大题共2小题,共9.0分)
  • 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东溪

    梅尧臣

    行到东溪看水时,坐临孤屿发船迟。

    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着花无丑枝。

    短短蒲耳齐似剪,平平沙石净于筛。

    情虽不厌住不得,薄暮归来车马疲。

    注:皇祐五年(1053),梅尧臣居母丧回到家乡。他徜徉于家乡秀丽的景色中,写了不少诗,寄托对山水及人生的情趣。这首诗作于至和二年(1055)乡居时。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 . 首联写诗人专门乘舟到东溪去看水,一是说明东溪水好,二是诗人自己“爱闲”。 B . 坐临孤屿,野鸭眠岸,老树着花,诗人推己及物,物我两忘,由此想到了闲意。 C . 岸旁老树,春深着花,诗人说它“无丑枝”,洋溢着作者人老心红的青春气息。 D . 本诗意新语工,结构严密,边叙边议,写景抒情结合,充满着强烈的喜悦之情。
    2. (2) 尾联写“情虽不厌住不得”,看似矛盾其实并不矛盾,请简要分析。
四、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没有直接让弟子言志,而是先用温和自谦的话打消学生的顾虑,为他们创造了轻松、亲切、活跃的环境。他说:“ ”。
    2. (2)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子路表示,对于一个夹在大国之间又“ ”千乘之国,自己只要三年就可以使这个国家的百姓变勇敢并守规矩。
    3. (3) 不驰于空想,不鹜于虚声。《劝学》中“ ”两句所倡导的学习态度与新时代我们所大力倡导的务实精神不谋而合。
五、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60.0分)
  • 6.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一种人格像“坚冰”,拒绝融化,坚持自己的形态与坚硬,坚持自己不变的案冷和清醒。“坚冰”型人格的人坚守自我,不管外界如何风雨飘摇,也影响不了他们坚定的内心。

           而老子却说:“上善若水……事善能。”理想人格如一泓清水,它能冲开堤坝,随着外界情况变换自己的形态,化为云雨,融入江海,让生命得以进一步提升。

           在继往开来的新时代,对于高中生来说,该以怎样的态度来对待自我?请结合材料内容写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六、其他(本大题共5小题,共20.0分)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伪勤奋”,是一种效率极低的学习状态。 从主观来看,一部分“伪勤奋”的孩子好胜心比较强,希望自己不惜熬夜学习,甚至花更多的时间,达到在班里、年级里拔尖。他们的愿望和行动可嘉,但因为没能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结果却往往是______ 。比如他们虽然延长了学习时间,在形式上表现为很用功,但并没能实现高效学习,对所学内容仅仅停留在抄写、背诵、默写等机械和重复性学习的层面,对需要理解的内容依然______ ,或不懂得深入思考,拓展思路,不会举一反三。

    生活中“伪勤奋”的孩子______ ,他们有的人在学习上的时间没少用,貌似很勤奋,但是效果不佳;有的人上课不听讲,人在教室心跑天外;有的人不愿动脑,作业多图省事,靠抄袭或百度;还有的人连轴转上辅导班,但都是被父母“ 扶持”去的,自己无兴趣,出工不出力。其实,学习不是比谁花的时间更多,而是比谁更用心,要勤求真学问,苦练真本领。而“伪勤奋”是④ ,以为骗过了自己就万事大吉,殊不知结果是不会陪你演戏的!

    1. (1) 依次在文中横线上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
    3. (3) 下列选项中,引号的用法与文中画横线的词语相同的一项是 ______
      A . 文艺工作的根本问题是“为谁创作、为谁立言”的问题。 B . 一些所谓的“内行”的植物分类学家们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也将莲放在睡莲科中。 C . 在全国人民的帮助下这个地区的“希望工程”又继续进行,温暖之火又重新燃起。 D . 重庆银保监局力推安全生产责任保险,为企业量身打造“护身符”,保障企业正常运转。
  • 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在音乐方面,联想的势力很大。多数人在听音乐时,除了联想到许多美的意象之外,便别无所得。

    ______ ,因为它使人们想起清风明月;不喜欢那个调子,因为它唤醒人们以往的悲痛的记忆。 钟子期在琴声中听到的是什么?他听到的是“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李颀在胡笳声中听到什么?他听到的是“空山百鸟散还合,万里浮云阴且晴”。 ______ ?他听到的是“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这些数不尽的例子都可以证明多数人欣赏音乐,______ 。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 (2) 下列选项中,和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所用修辞相同的一项是 ______
      A .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B .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如钩。 C .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D .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