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深圳市重点大学附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

更新时间:2023-06-29 浏览次数:20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b >10</b>小题,共<b >42.0</b>分)
  • 1. 阅读短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孟子在人性论问题上,观点与以往有所不同。孟子性善论实际可以理解为以善为性论,因为把善看作是性,人性必然就是善的了,二者是同义反复,实际是一致的。

    孟子以前,善作为一个名词,往往是指善人、善行等,而善人、善行之所以被称为“善”,是因为其符合社会、民众的一般认识,可以将这种善定义为“人与人之间适当关系之实现”,它显然反映的是社会、习俗的外在标准。人们谈论人性善恶,也以这种外在标准为标准。

    孟子论善则与此有所不同。关于善,孟子有两个说明,第一个是:“可欲之谓善。”“可欲”也就是可求,是孟子特有的概念。

    孟子区分了两种“求”:“求在我者”与“求在外者”。前者之得与不得完全取决于“我”,所以是可求的;后者之得与不得,要受到“道”和“命”的限制,所以是不可求的。孟子认为,声色欲望、耳目之欲,能否实现不是我们可以控制的,因而是不可欲、不可求,而仁义礼智或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能否实现完全取决于我们自己,是“可欲”“可求”的,因而是善的。故“可欲之谓善”实际是说,不受外在条件的限制,能充分体现人的意志自由,完全可以由我欲求、控制、掌握的即是善。这种善当然只存在于道德实践的领域,具体讲,也就是人生而所具有的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或仁义礼智是善。

    孟子关于善的第二说明是:“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意思是说,至于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的实情,可以表现为具体的善行,就可以说是善的。可以看到,孟子对于善的两个规定是密切相关的,“可欲之谓善”是就内在的禀赋而言,是说内在的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或仁义礼智是“可欲”“可求”的,因而是善的。“乃若其情,可以为善,乃所谓善也”则是就功能、作用而言,是说内在的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能够表现出具体的善行,就是所谓的善。但是孟子只强调“可以”,认为只要“可以为善”,就算是善;假如因为种种原因而没有表现出善,仍不影响内在禀赋本身仍为善。这里,“可以”是“能”的意思,表示一种能力。孟子的善可定义为:己之道德禀赋及己与他人适当关系的实现。它反映的是人自主、自觉的内在标准,与孟子之前表达外在标准的善显然有着根本的区别。

    (摘编自梁涛《如何真正读懂孟子的性善论》)

    材料二:

    在《性情》一文中,王安石首先提出“性情合一”之旨道,来说明性情不可分的关系。他提出性情合一说,有两个作用:一是欲借以反对“性善情恶”说,认为人不可离情而言性,含有重视情感,反对抹煞情感的禁欲主义。二是由性情合一,认同由情之善知性亦善,由情之恶知性亦恶,而支持扬雄的“性善恶混”之说。王安石说:“性有恶乎?孟子曰:养其大体为大人,养其小体为小人。扬子曰:人之性,善恶混。是知性可以为恶也。”这是明显地由“性情合一”说而过渡到“性善恶混”的思想,且他认为孟子也有类似“善恶混”的说法,并借以调解孟、扬的性论。这里显然他牵强曲解孟子。孟子所谓“养大体”可以释作养性或养善性,而孟子所谓“养小体”,只是对养私欲、肉欲而言,而非所谓“性”。孟子绝不会以情欲为性,也没有以受蒙蔽、刺激而起的恶的情欲为性的说法。孟子只是认为恶的情欲起源外界之引诱刺激、本心之被蒙蔽,是违反本性,而非人之内在的本性。

    在《原性》一篇中,王安石又认为情有善恶、而性无善恶。依该篇第一段,他与孟、荀不同的地方,在于二人各偏执善恶,而他认为性为“太极”,是超出善恶的。接着第二段反驳荀子“善者伪也”之说。王安石认为善乃基于本性,乃本性之自然实现,而非矫揉造作的伪。但他同时又反驳孟子,认为人皆有怨毒忿戾之心,而怨毒忿戾之心,伏于中而被感发于外,与恻隐之心并无不同,足见人心之中亦有恶性。王安石反驳孟子“性善论”之说,而替扬子“性善恶混”之说辩护,这显然与他自己上段认为性为“太极”、无善恶之说不合。且他有误解孟子之处。孟子言“恻隐之心,仁之端也”,意谓恻隐之心(情),是仁的一种表现或端绪,而非混合性情、以恻隐之心言性。孟子虽亦有“恻隐之心,仁也”的明文,其意为仁性显现于恻隐之心,即情见性,不可脱离恻隐之心(情)而言仁性。虽含有安石“性情一也”之旨,却有内涵和作用上的区别。孟子以恻隐之心言仁,非仅以恻隐之心为心理上的情绪,而是以恻隐之心表示人之本性,代表真我。而怨毒忿戾之心,虽也是心理上的情绪,但有损人格,不能代表真我,是本性(仁)被蒙蔽。换言之,可由情之善以证明性之善。因善的情足以表现本性、发挥本性。由情之恶以证明性之恶则不可。因恶情是习染之污、本性之蔽,不足以代表本性。安石知道情善故而性善,却不知道情恶而性不恶的道理,自陷于矛盾、为扬子“性善恶混”之说误导了。

    (摘编自贺麟《王安石的哲学思想》)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孟子关于善有两个说明,前者就内在的禀赋强调善的“可求”“可欲”,后者则就功能、作用而言,前者比后者更为重要。 B . 孟子认为的善是“可欲”“可求”的,反映的是人自主自觉的内在标准,并不受外在条件限制,能否实现完全取决于自我。 C . 王安石认同由情之善推知性之善、由情之恶推知性之恶,认为性有善恶,于是从“性情合一”之说过渡到“性善恶混”思想。 D . 王安石人性论的矛盾之处在于受扬雄“性善恶混”之说误导,和他自己提出的性无善恶观点不符,对性的理解也有失偏颇。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阐释了孟子对“善”的特有概念,这是理解其性善论的理论基础。 B . 材料二涉及孟子对性情关系的看法,可知孟子完全反对“性情合一”说。 C .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提及了孟子的人性论,但两则材料论述的侧重点不同。 D . 材料二中王安石认为性为“太极”,反驳了孟荀二人各偏执善恶的性论。
    3. (3) 下列选项,最能支持王安石《原性》篇第二段观点的一项是(   )
      A . 举人之善性,养而致之则善长;恶性,养而致之则恶长。(王充《论衡•率性》) B . 善,教诲之所然也,非质朴之所能至也,故不谓性。(董仲舒《实性》) C . 性者,生之质也,未有善恶。(康有为《万木草堂口说》) D . 性无不善,则心之本体,本无不正也。(王阳明《大学问》)
    4. (4) 材料二末尾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比喻论证,形象论述了王安石在性情关系认识上的误区,试作简要分析。
    5. (5) 有同学浏览网络时了解到某高校教授为名利所诱而学术造假、妨害学术公正,据此提出“人性本恶”的观点。请你结合材料,从孟子性善论角度,写下反驳他的理由。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破碎村

    云从身边擦过,车子在盘山路上起伏。这是宋韧第一次下乡演出。破碎村藏在山里,犹如一本老书,装着至为朴素的定理。

    车子开了许久,眼前出了个人工开凿的山洞,蜿蜒崎岖,只容一车。半晌才出山洞,远远便见村口泛起白烟,大人小孩攒聚,一口大锅蒸腾着热气。

    太阳正挂在头顶。书记上前,自我介绍说是姓徐。团长问老徐:“在哪儿装台?”老徐只说:“不着急,先给你们做肉吃。”锅里是一只整羊,热气簌簌腾起。酒酣耳热,团长见老徐久久不动筷子,便说:“你们也吃。”老徐指指旁边的一口锅,说:“不急,还有一锅。”只见不远处确实支着另一口锅子,村里老少皆围坐着。少顷,尽饱一餐,宋韧抹了抹嘴,踅到另一口锅子边,凑前一看,锅里煮的竟全是羊的下水。

    过半晌,老徐问团长:“吃饱了吗?”团长说:“饱了。”老徐笑一笑,指了指不远的青黑色石台,说:“就在这演吧。”石台甚是简陋,正上方红底条幅上写有几个大字:“人间仙境破碎村”。团长想,直接开演也罢,天暗就回。

    老徐在台上喊:“快坐下。”老少方稀稀拉拉坐下,挤在后面,墨疙瘩一样。

    太阳已溜进山坳。宋韧跟着团长,气度俨然,提袍而出。使了几个小包袱,结果包袱出来没响,泥了。宋韧便硬着头皮入活,说了个《打灯谜》。台下老少只板着脸,眼睛干干地盯着。宋韧脸烧了起来,狼狈而归。

    下了台,宋韧问:“无磕无碰,三翻四抖,都按着规矩来,怎么就演砸了?”团长只说:“演什么节目得有讲究。平原观众喜欢贯口快板,山里观众喜欢山梆子,小孩子爱听《八扇屏》,老人喜好《铃铛谱》。路子没摸熟,不能急。”没成想不光宋韧的节目,一台演出轮番演了,都没掌声,台下不大火炽。

    待团里都演完,村里老少端然不动,极静,没有走的意思。团长有些犹豫,对老徐说:“演完了。”老徐望望团里的演员,说:“不急,饿了吧,接着吃点。”说罢,起身温酒。团长见正是饭点,没多絮聒,只说:“吃饭。”

    不多时太阳便悬悬坠坠落了下去。团长撂了碗筷,说饱了。老徐忽然眼里放出光来,说:“那再演会儿?”团长怔住:“节目演完了。”老徐搓了搓手,说:“再演两个,大伙儿还没看够。”宋韧这才发觉,一旁的锅子冷着,村里老少没吃,守在板凳上虚望着他们。团长寻思,每个人都有富余的活儿,再演几个也是可以,便扭过身,压着嗓子说:“ 来了几个撅的,差不多就行。”团里演员心领神会。

    天渐渐暗了下来,宋韧唱了段快板《玲珑塔》。半个多小时过去,天便黑透,演员们纷纷停下来,陆续换衣服。两只灯泡幽幽地亮着,像是能淬出火,昏昏沉沉照见老徐的半张脸,另一半豁了似的,被密匝匝的黑啃了去。团长朝老徐摆手,说:“演完了,回去吧!”老徐上前,四下地瞧,说:“再演几个。”团长说:“演不了了,没伴奏了。”老徐没听明白,跟台底下的老少递了句话。宋韧往那黑暗里瞧,看不分明,只有偶尔一两点火星在暗处里眨,并未有动静。老徐也静静地看着,又偷偷地觑了眼团长。团长不知如何是好,便让宋韧捡了快板再唱一段《武松打店》。

    又是半个钟头,宋韧绝活都掏干净了,虚汗如注,台下依然没动静,黑压压的,不知还有多少观众,便停了下来。老徐扭过脸凑到团长身旁,道:“要不,把刚才的再演一遍?”团长恍惚,问:“刚才的?”老徐说:“刚才的那台演出。”团长凝了神望着老徐,问:“重演一遍?”老徐点头,露出碎牙,“你没瞧见,没人走!我们这儿太需要你们这些人了,大家都新鲜。”夜越来越深,台下黑魆魆的,团长说:“你瞧见了?没人走?”老徐乐了,说:“没有脚步声,没人走,都在,都爱看。”团长又问:“都看过一遍了,能行?”老徐欣然,道:“行。”

    没有人报幕,谁准备好谁就上。宋韧和团长开场,还是之前那一套。宋韧硬着胆再走一遍,抖出第一个包袱,台下依然是静的,谁知停了几秒,只见有零星微光在稠密的黑暗中闪闪掣动,接着便听得呼哨一声,闪电一般,一个脆响在黑暗里碎开,继而是掌声,一阵响似一阵,仿佛从遥远之处传来。团里的演员都愣怔了,宋韧见团长脸上泛出活色来,也喜不自胜。包袱还照旧如前,但听得欢喜之处笑声不断,掌声雷动,愈演愈烈,皆来自那片泛着微光的黑暗。

    演员们立时来了热情,一个一个顺序而出。不多时,便见台下火光滚动,不知是谁燃了木头,举了火把。宋韧定睛一看,台下黑压压的全是人,老少都站着,人挤人。一张张面孔见过似的,但又瞧不明朗,在光影里跃动,热铁般红着;嘈嘈杂杂一片响,有如汤沸。火把烧着,火焰颤抖抖的,连同那些密集的人影在眼前摇晃。

    节目结束,团里上下激动异常,都嚷叫着“痛快”。老徐冲台下说:“天儿都黑透了,该回去了!这回得回去了!”便听得台下呼啦一声,只见老少在光亮里又坐了一阵,方才陆续起身。团里上下收拾起来,乡亲们和演员聚作一团,久久不愿分散。

    宋韧问团长:“你说为啥再演一遍,村里人就乐了?”

    团长想一想,说:“那是自然,路子没摸熟。”顿了顿,又说,“ 乡亲们的心窍是亮的。”

    (节选自张哲《劝人方》,有删改,题目为命题者所加)

    1. (1) 下列句子,与例句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破碎村藏在山里,犹如一本老书。

      A .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 B .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C .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D .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2. (2)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进入破碎村的道路与陶渊明笔下进入桃花源的路径有点相似,但是村庄的闭塞落伍又与“人间仙境破碎村”的称号不太协调。 B . 一口大锅煮着整只羊,体现村民对曲艺团的欢迎态度;而另一口大锅煮的却是羊下水,可见村民的淳朴以及这里生活的贫困。 C . 团长说“来了几个撅的”,指村民性子倔强、不肯离去;又说“差不多就行”,让大家随便加演几个节目来应付、打发村民。 D . 书记老徐了解村民需求,关心村民利益,在与团长沟通的过程中懂得掌握节奏,找准时机,是接地气、会办事的乡村干部。
    3. (3)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多次写村民们观演的“静”,层层铺垫,直到最后一回演出才陡然“动”起来,这一转变使小说的情节波澜横生。 B . 宋韧在小说中有穿针引线、以点带面的作用,小说的叙事以宋韧的视角展开,其他演员的感受又以宋韧的感受为代表。 C . 小说用词准确生动,如描写老徐半张脸“被密匝匝的黑啃了去”,“啃”字不仅写出夜色的浓重,也突显压抑的气氛。 D . 小说描写对话时,村民多用简短明了的口语,演员则穿插使用“三翻四抖”等行话,做到人物语言与人物的身份相符。
    4. (4) 小说的环境描写很生动,能配合情节走向、暗示人物心理。请结合文本,将下面表格补充完整(答案按序号填入相应的答题区域)。

      光线变化

      情节走向

      人物心理(从演员角度)

      太阳挂在头顶

      演员受到热情款待

      太阳下山,天色渐暗,

      不久便黑透

      心情低落,感到难堪,煎熬

      有零星微光在黑暗中闪动

      观众沉醉其中,热烈回应

    5. (5) 结尾处团长说“乡亲们的心窍是亮的”,这句话在小说中有着丰富的内涵。请结合全文具体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b >5</b>小题,共<b >20.0</b>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试题。

    (齐宣)王说,曰:“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 , 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 , 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技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如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

    (齐宣)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梁惠王上》)

    孟轲,驺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 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注】唐、虞、三代:唐尧、虞舜以及夏、商、周三代。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B . 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C . 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D . 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诗,这里就是《诗经》,《诗经》也叫《诗》《诗三百》,儒家经书之一。 B . 钧是古代的重量单位,三十斤为一钧,而锱铢是相对很小的重量单位。 C . 北海,古人认为天下有四个大海,北海居其一,指齐国北边的大海。 D . 庠序,指古代的地方学校,与《送东阳马生序》中的“太学”一样。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齐宣王富有一定的同情心。通过对话可以看出,齐宣王很同情禽兽,但不大同情老百姓,不能分清轻重、长短。 B . 齐宣王先听进劝谏后又悔而弃之。齐宣王好像谦恭,能听从孟子的劝谏,但最终没能采用孟子主张,也没有任用他。 C . 孟子的社会理想是美好的。孟子把其社会理想描述为: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D . 当时的诸侯国多崇尚攻伐。秦楚魏齐等国皆务于合从连衡,把能攻善伐看作贤能,而这与孟子的主张背道而驰。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②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

    5. (5) “唐、虞、三代的德政”在文中体现在哪些方面?请进行概括。
三、默写(本大题共<b >1</b>小题,共<b >8.0</b>分)
  • 4.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杜甫在《登岳阳楼》中由个人身世之悲转写国事危难、感伤涕零的两句诗是:“。”
    2. (2)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从言谈、动作、神态可以看出四个学生的不同性格,冉有性格谦虚,从他述志时说“”即可看出来。
    3. (3)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对子路“率尔而对”的反应是“”;而对于曾皙的回答,孔子的评价是“”。
    4. (4) 烛之武劝说秦伯,貌似谦恭,却极有份量,以一个假设句否定了秦出兵的合理性,也由此掌握了谈话的主动权,以退为进,柔中有刚:
四、作文(本大题共<b >1</b>小题,共<b >30.0</b>分)
  • 5.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ㅤㅤ2022全国高考卷作文题目:本手,妙手,俗手。作文提示:本手、妙手、俗手是围棋的三个术语。本手是指合乎棋理的正规下法;妙手是指出人意料的精妙下法;俗手是指貌似合理,而从全局看通常会受损的下法。本手是基础,妙手是创造。这与《庖丁解牛》中的三个阶段或者良庖、族疱和庖丁的技术似有相通之处。

    ㅤㅤ结合以上材料和对课文的思考,写出一篇字数不少于400字的小文。

    ㅤㅤ要求:①有个彰显立意的题目。②有明确的行文逻辑。③有顺畅的语言和较为深刻的认识。④书写认真。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