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海南省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

更新时间:2023-06-28 浏览次数:14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现代文阅读Ⅰ

    记念刘和珍君(节选)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

    我们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离三月十八日也已有两星期,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罢,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

    我在十八日早晨,才知道上午有群众向执政府请愿的事;下午便得到噩耗,说卫队居然开枪,死伤至数百人,而刘和珍君即在遇害者之列。但我对于这些传说,竟至于颇为怀疑。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况且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

    然而即日证明是事实了,作证的便是她自己的尸骸。还有一具,是杨德群君的。而且又证明着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为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

    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

    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

    我没有亲见;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自然,请愿而已,稍有人心者,谁也不会料到有这样的罗网。但竟在执政府前中弹了,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已是致命的创伤,只是没有便死。同去的张静淑君想扶起她,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立仆;同去的杨德群君又想去扶起她,也被击,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也立仆。但她还能坐起来,一个兵在她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于是死掉了。

    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确是死掉了,这是真的,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沉勇而友爱的杨德群君也死掉了,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只有一样沉勇而友爱的张静淑君还在医院里呻吟。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但是中外的杀人者却居然昂起头来,不知道个个脸上有着血污……。

    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至于此外的深的意义,我总觉得很寥寥,因为这实在不过是徒手的请愿。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然而既然有了血痕了,当然不觉要扩大。至少,也当浸渍了亲族;师友,爱人的心,纵使时光流驶,洗成绯红,也会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陶潜说过,"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倘能如此,这也就够了。

    我已经说过: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

    我目睹中国女子的办事,是始于去年的,虽然是少数,但看那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曾经屡次为之感叹。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倘要寻求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意义就在此罢。

    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呜呼,我说不出话 , 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

    1. (1) 下列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第四节写鲁迅得知刘和珍牺牲噩耗的愤怒心情,并控诉反动派的血腥罪行,召唤人民起来反抗斗争。 B . 第五节的“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一句,运用夸张手法,讽刺反动派的凶残无耻。 C . 第六节引用陶潜的诗歌,有“青山埋忠骨”之意,穿托了愿死者与青山同在的深挚感情。 D . 第七节总结全文,进一步指出烈士死难的意义。鲁迅认为,刘和珍等人的牺牲证明了数千年来中国妇女的勇毅精神虽遭压抑,但终于没有消亡。
    2. (2) 下列对文本内容和语言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第四节第1段中“居然”“竟”“不料”“不信”等词,说明惨案出乎“我”的意料,反映了敌人的凶残超乎人之常情。 B . 第四节的“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没中灭亡”是个选择复句,表明沉默有两种前途,二者必居其一,只有在沉默中“爆发”才是唯一的出路。 C . 第六节用“煤的形成”作比喻,形象阐明了革命是要付出极大代价的深刻道理,并表明了不同意这次请愿的态度。 D . 第七节第1段中的三个“竟”字,都说明敌人的凶残、下劣出乎了“我”的意料。
    3. (3) 根据文本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第二节“真的猛士”指的是真正的革命者,包括刘和珍等烈士。他们不管现实多么残酷,斗争多么艰苦,都决不回避,都要勇敢地面对它、正视它。 B . 第二节“哀痛者和幸福者”和“真的猛士”一样,也是指是真正的革命者。他们为国家、人民的深重灾难而哀痛,是“哀痛者”;他们以为国为民牺牲而感到幸福,是“幸福者”。 C . 第六节“无恶意的闲人”是指一般市民。他们支持革命,在茶余饭后表达对刘和珍等革命青年的同情。 D . 第六节“有恶意的闲人”是指说刘和珍等革命青年“受人利用”的流言家。他们站在段祺瑞执政府的立场上,是下劣的帮凶。
    4. (4) 第五节第2自然段,详细地写出刘和珍等三位女子被害的细节,这样写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5. (5) 文本中有“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呜呼,我说不出话”等话语,这些看似矛盾的话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文本简析。
  • 2. 现代文阅读II

    除夕的夜 

    阿成

    漫天的大雪下了整整一天,整座城市变成了雪国。我总觉得夜里的雪下得静悄悄的,俨然背景音乐,令人有一点迷茫和感伤。

    老伴重病已住了半年多的医院。医生说,看能熬过这个年吧,要是能,或者有可能再延长一段时间。我暗自落泪,内心依然巴望奇迹发生。

    除夕,我请求回家过年,医生摇了摇头。回不了家,那就在病房里守岁吧。我想,无论如何也要过一个像点样的年啊。我知道老伴吃不下东西了,但哪怕是摆摆样子,让她看一看也好啊。于是,我上街寻找饭店,去买几个老伴爱吃的菜。

    大雪甫落之后,东北的除夕夜更加寒气袭人。我踏着雪向前走着,内心很凄凉。现在,这条十里长街上只有我一个人的脚印。

    边走边寻找着。街道两旁大商家、小商店、饭店,等等,都关门了。在如此清静的大街上,孤寂、凄凉和失落始终伴我一同寻找。但是,想到今年的除夕或许就是老伴的最后一个年了,我心里就不觉得冷了,我无论如何也要把这十里长街寻遍。记得小时候,为了逃避父亲的打,离家出走,在下雪的夜里我躺在天棚上,看着从瓦隙中飘落下来的雪花,那种孤凄与今夜的感受是何其相似啊。现在自己有家了,就会深深地爱上这个家。

    这条路可真长呵,加上是难走的厚厚雪路。最后,路过一个胡同口,我看到几个流浪汉正在用小铁桶涮“火锅”,个个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他们对我说,兄弟,过来喝酒呀,咱们一块儿过年吧!

    我说,谢谢,不了,我还有事。

    大过年的有什么事啊?你看这么多吃的呢,都是区政府白给我们的,我们就喜欢在大街上造(吃),这才来脾气呢。说着,他们举起了啤酒瓶,兄弟,过年好!过来喝一杯吧!

    我说,过年好!你们尽兴吧,我真的是有事。对了,附近有还开门的饭馆吗?我想弄几个菜给住院的老伴儿。

    他们答道,往前走到头有一家小饭馆开门,我们的佐料就是她给的呢。

    我离开时,那几个流浪汉在喊,祝你老伴儿早日康复!

    我听了,眼泪就流下来了。自老伴儿患病后,我第一次听到陌生人祝福我老伴早日康复。老伴儿得了重病之后,我没有通知单位的任何人。我始终认为,一个人的困难永远是自己的,要自己去面对。

    雪愈下愈大。果然,在街的尽头我看到了那家小饭馆,我又禁不住热泪盈眶了。

    年轻的老板娘见我进来,便站了起来。我问,我想买几个菜带走可以吗?给医院的病人。

    饭馆的老板娘说,当然可以,你先选菜吧。然后她说,我给厨师打个电话。

    我点了几样老伴儿平时爱吃的菜。哦,只是不知道这家饭馆能不能做,这大过年的。老板娘说,没问题。

    厨师很快就回来了,他冲我点了点头。是啊,若是这时候对方的表情里稍微有一丝的不满,都会伤害到客人——这个除夕夜里脆弱的人哟。

    我问,今天的和平时还是一个价钱吗?老板娘说,大过年的,不能乘人之危,平时卖什么价还是什么价,还要做得更好、更精细些才对呀。

    菜做好了,品相不错,我决计打车回医院。上车后,司机说,过年好!去哪儿?我说,第一医院。司机说,家里有人住院?我说,老伴儿。

    司机长叹了一声,这年哪,有人欢喜有人愁哇。刚才我拉了一位老大娘。我问,大娘咋才回家过年哪?老太太一听就流泪了。我就跟她说,大娘,大过年的,咱得高高兴兴的,对吧?临走时,那个老太太非要给我一百块钱。我说,我怎么能要您钱呢?您留着吧。老太太说,就当是我给你的压岁钱了。我一听,眼泪哗哗的。最后,我还是悄悄把钱塞到老太太的包里了,看她进了进站口才走……人人都有犯难的事呀。老哥,你看我,媳妇在家等着我呢,可我为了家人还在路上奔波哩!

    回到医院,病床上的老伴儿很高兴。看着一桌子的菜,她说,大年三十儿还有饭店开门?

    我说,这是托你的福,说明你的病很快就要好了,好事就从今天开始啦。

    老伴儿听了也蛮高兴的,她竟然慢慢地坐了起来。零点的钟声响了,我们老两口儿举起酒杯祝福彼此。老伴儿闪动着泪花说,难为你了。我说,别这么说,我愿意,高兴着哪。

    老伴儿说,好好活着。

    我说,什么?

    老伴儿说,你一定要好好活着。

    (选自2019年第1期《长城》,有改动)

    1. (1) 下列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文章交代“我”老伴的病情严重,既是“我”在除夕夜外出买菜的原由,也暗示了“我”在特定环境下的伤感心情。 B . 文中插叙“我”小时候逃避父亲的打而离家之事,意在用那时的感受来突出“我”现在的孤独无依以及对家的眷恋。 C . 文章两次写“我”流泪,第一次突出了“我”受到陌生人祝福时的感动,第二次表达了“我”找到小饭馆时的感喟。 D . 出租车司机的感叹,意蕴丰富,既有对生活艰辛的感慨,又有对“我”的劝慰,从而揭示出人们对人生无常的哀痛。
    2. (2) 下列对文章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本文采用第一人称,但叙述时却将其它人物推到前台,让读者来认识其言容笑貌,而“我”隐身其后,处于次要地位。 B . 文章开头点出“迷茫和感伤”,它是“我”心情的写照,又让读者产生疑问,从而自然引出对老伴病情的叙述。 C . “街上商家、饭馆等都关门了”一句蕴含了“我”的失落、凄凉与孤寂之情,又与最后找到小饭馆形成了对比。 D . 文章构思巧妙,以“我”买菜线索,将所写人物及事件一一展现,使得文章既层次分明,又脉络清晰,浑然一体。
    3. (3) 文中对雪夜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 (4) 从本文人物的身上可看到浓浓的人性之美,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文言文阅读

    文本一

    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汨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此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离骚》(节选)

    文本二: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史记·屈原列传》(节选)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B . 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C . 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D . 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2. (2) 下列对有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离骚》是战国时期著名诗人屈原的代表作,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一首最长的政治叙事诗。 B . 《楚辞》收录了战国时期楚国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这些作品运用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的风土人情,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故名“楚辞”。 C . 总角,古代男女未成年时把头发扎成丫髻,称总角。在《氓》的“总角之宴”中是指代少年时代。 D . 时辰,是中国古代计时单位。一天分为十二个时辰,一个时辰等于两小时。《孔雀东南飞》的“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两句,其中的“黄昏”“人定”是十二时辰中的两个时辰。
    3. (3) 下列对“文本二”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这部分主要交代了屈原写作《离骚》的外因和内因,并对《离骚》的内容做了高度概括。 B . 屈原文约、辞微,志洁、行廉,这些在他的辉煌巨著《离骚》中都充分地表现了出来;志洁、行廉,是文约、辞微的思想基础。 C . 与屈原同列的上官大夫企图强取屈原草拟的宪令底稿,目的是要抢占屈原的功劳,在楚怀王面前与屈原争宠。 D . 屈原在《离骚》中称颂远古的帝喾,中古的齐桓,近古的汤、武,意在讽刺楚国的时政,暗喻国君不贤,表现了屈原追求“美政”的政治理想。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此度?

      ②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5. (5) 司马迁极高地评价屈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节选的两个文本表现了屈原的哪些心志?请综合两个文本归纳概括。
  • 4. 古代诗歌阅读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1. (1)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诗歌以“蜀相”而非“武侯祠”为题,表明诗人写祠堂的目的是为了写诸葛丞相。 B . 首联以自问自答的形式,点明丞相祠堂的位置。“寻”字说明是有意识地寻访,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向往之意。 C . “三顾频烦天下计”一句指刘备曾三次去拜访诸葛亮,并向他咨询天下大计一事。 D . 全诗叙事、写景、抒情相结合,笔墨淋漓,感情深挚,充分体现了杜诗奔放飘逸的风格。
    2. (2) 对诗歌第二联所写景物的特点历来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这联写出了景物的荒凉,有人认为这联写出了景物的春意盎然。你同意哪种看法?结合诗歌内容,说明理由。
  • 5. 名篇名句默写

    ①屈原《离骚》中“”两句,表现自己为了心所向往的美德,纵然多次死去也不后悔。

    ②李白《蜀道难》中“”两句,回顾了“五丁开山”的传说。

    ③姜夔《扬州慢》中“”两句,化用了杜牧《赠别》里的诗句,运用反衬手法,以昔日的繁华来衬托当下的荒凉。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语言文字运用Ⅰ

    很多时候,许多年轻作家在文学中的血气方刚不是才华的体现,而是________、急于求成的轻率和傲慢;那种所谓“高产”,其实是主观急躁的任性产物,与触动灵魂的文学完全是________的。在文学创作过程中,作家更需要饱含深意的沉着淡定与执着坚守。对潜藏在生活深处的文学宝藏的开掘,更需要平静与坚守,以使其在不急不缓中默默地延续。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绝不是猎奇,更不是狂欢。如果作品脱离文化品格,就算个性再突出,风格再独创,也只能成为搞笑的“三俗产品”,难以表现出国家和民族的本质需求

    当然,置身于“坐地日行八万里”的新时代,作家、艺术家面对________、不断变化的时代,如果依然稳坐书斋、不出斗室、不问世事,也是与时代和人民的殷切期待相龃龉的。换言之,新时代的文学,需要的是快速反应的速度,热火般充沛的激情。撇开浮躁和________的心境,让自己的心沉入文学创作中,把生活中的体验和自我的心境结合起来,让情感激越起来、涌动起来、亢奋起来,才能跻身创作的前沿,抒发一腔豪情,写出传世之作。不同于其他人,(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后者对于风云激荡的社会现实更能快速作出反应,其内容更有针对性和时代性。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初露锋芒  南辕北辙    翻天覆地  急于星火    B . 初出茅庐   风马牛不相及   日新月异   急于事功 C . 初露锋芒   风马牛不相及   翻天覆地   急于事功    D . 初出茅庐   南辕北辙       日新月异   急于星火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如果作品脱离文化品格,就算个性再突出,风格再独特,也只能成为搞笑的“三俗产品”,难以表现出国家和民族的本质需求。 B . 如果作品脱离文化品格,就算个性再突出,风格再独创,也只能成为搞笑的“三俗产品”,国家和民族的本质需求难以表现出来。 C . 作品如果脱离文化品格,就算个性再突出,风格再独特,也只能成为搞笑的“三俗产品”,难以表现出国家和民族的本质需求。 D . 作品如果脱离文化品格,就算个性再突出,风格再独创,也只能成为搞笑的“三俗产品”,国家和民族的本质需求很难表现出来。
    3. (3)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长篇小说不被鲁迅先生喜爱而短篇小说和杂文却被他青睐 B . 短篇小说和杂文被鲁迅先生热衷而长篇小说却不被他看好 C . 鲁迅先生当年热衷于短篇小说和杂文写作而不写长篇小说 D . 鲁迅先生当年不写长篇小说而热衷于短篇小说和杂文写作
  • 7. 语言文字运用Ⅱ

    光合作用最理想的颜色是黑色。从理想的情况来说,叶子颜色应该是黑色的,因为这样它就可以吸收所有颜色的光,可以更大限度地利用这些光进行光合作用,为自己提供更多的能量。然而,     

    这就要从远古时期谈起。地球上最初的植物是生活在海洋里的,在光合作用过程中起作用的是一种原始细菌。因为能够透进海洋里的光是很少的,所以,这种植物要进行光合作用,     才够制造能量。因此,这种植物就呈现很暗的颜色(有点像我们吃的海带的颜色)。比如,生长在深水中的红藻含有一种叫藻红蛋白的物质,它就可以吸收很多种颜色的光,      , 这对在深水中进行光合作用是最理想的。

    后来,地壳运动使海洋变成了陆地,这些植物必须适应环境变化。它们生长在有充分光线的地方,再像原来那样,吸收所有颜色的光就容易被强烈的光线灼伤了。绝大部分的陆生植物,由于光线充足,绿光完全没被吸收利用,而是都被反射出去了。我们眼睛接收到这种光,所以看到的植物多是呈现绿色的。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 (2) 以“因为植物”为开头简述第3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70个字,不得改变句子原意。
四、作文(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松弛感”成了网络的热词,它表达的是一种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坦然从容、不焦躁、不抱怨、不指责、不过分用力的状态。它既可指人际关系的状态,也可指追求自我过程中的状态。有同学认为:韶华易逝,青春难在,青年就应该搏击奋斗,“松弛感”要不得;有同学认为:来日方长,不可汲汲于眼下的成功,适当有“松弛感”才能走得更远;还有同学认为:该“松弛”时则“松弛”,该较劲时且较劲,要分情况做论断,不可一概而论……对此,同学们热议不断,见仁见智。

    班级举行以“调控自我,绽放青春”为主题的主题班会,请你写一篇发言稿,准备在主题班会上发言。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