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湛江市雷州市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语...

更新时间:2023-04-28 浏览次数:80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3分)
  • 1. 现代文阅读Ⅰ

    材料一:

    先秦诸子百家中,儒、道、墨、法、阴阳、名六家属第一流的大学派。汉以后,法、阴阳、名三家,其基本思想为儒、道所吸收,不再成为独立学派;墨家中绝;唯有儒、道两家长期共存,互相竞争,互相吸收,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条纵贯始终的基本发展线索。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成分中,儒家和道家是主要的两极,形成鲜明的对立和有效的互补。两者由于处处相反,因而能够相辅相成,给予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以深刻的影响。

    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内以修身,充实仁德,外以济民,治国平天下,这便是内圣外王之道。其人生态度是积极进取的,对社会现实强烈关切并有着历史使命感,以天下为己任,对同类和他人有不可自已的同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不与浊俗同流合污,在生命与理想发生不可兼得的矛盾时,宁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以成就自己的道德人生。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羁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既反对心为形役,逐外物而不反,又不关心社会事业的奋斗成功,只要各自顺任自然之性而不相扰,必然自为而相因,成就和谐宁静的社会。其人生态度消极自保,以免祸全生为最低目标,以各安其性命为最高目标。或隐于山林,或陷于朗市,有明显的出世倾向。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

    儒道两家的气象不同,大儒的气象似乎可以用“刚健中正”四字表示,就是道德高尚、仁慈亲和、彬彬有礼、忠贞弘毅、情理俱得、从容中道、和而不同、以权行经等等,凡事皆能观研深究,以求合理、合时、合情,可谓为曲践乎仁义,足以代表儒家的态度。古者有儒风、儒士、儒雅、儒吏、儒将等称谓,皆寓道德学问有根底、风度温文尔雅之意。道家高士的气象似可用“涵虚脱俗”四字表示,就是内敛不露、少私寡欲、清静自守、质朴无华、超然自得、高举远慕、留恋山水等,富于诗意,富于山林隐逸和潇洒超脱的风味。我们也发现注重归真返璞,羡慕赤子般的天真或天机,保持人的真性情,厌恶人世的繁文缛节、权诈智巧,是老庄的特色。古者有道人、道真、道眼、道貌、道学等称谓,皆寓不同凡俗、领悟至道、风度超脱之意。儒家是忠良的气质与风度,道家是院士的气质与风度。                            (摘编自《儒家与道家人生气象》)

    材料二:

    儒、道两家主张虽多有不同,各有偏重,但在力主“和”与“和谐”这一点上却是完全一致的。儒家讲“和合”“保合”“中和”“太和”,孔子讲“和而不同”。道家也讲“致中和,守静笃”“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和则生万物等等。

    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都是开放性的,不是封闭的思想体系,它们随着历史的前进而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汉代,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起初,确曾因我国囿于“夷夏之辨”一度显得孑立。但经过一番与儒、道的碰撞、辩驳、演变、磨合,外来的佛教渐渐中国化,到了隋唐,就逐渐实现了儒、道与佛的融合,三教合一,共同形成了中国恢宏独特的传统文化。这也是世界各国思想历史上未有先例的一大“典型”。之所以能达到这一点,关键在于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这两个中华原创文化,具有博大的包容性,是坚强的“胃”,能把域外文化,如佛教,消化吸收为中国化的佛教。所以,史学大师陈寅恪早就指出,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是“道教之真精神,新儒家之旧途径”。故此,我们认为“国学”的根基是儒道互补,缺一不可,而那种把“国学”只看做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一家独踞的认识,是有重大偏颇的。缺了老子创立的道家思想的补充,儒家难撑国学这台戏,儒、道两家,还要加上佛教三足鼎立才能站稳立牢。               

    (摘编自韩秉方《儒道互补——国学之根基》)

    材料三:

    在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今天,为了更好地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如何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是一条重要途径,有助于克服在传承发展传统文化中容易出现的形式化倾向。

    历史悠久的中华传统文化,在殷周之际出现了重要的人文转向,即由神本向人本转向,以及人道主义思潮出现。这为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提供了最直接的思想来源,也规定了此后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在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儒、道两家最具代表性,儒家致力于以仁为核心、仁礼相辅互动的理论构建。与儒家讲仁爱形成对照的是,道家更强调道法自然,认为文明的发展要注意克服虚伪性和工具化的倾向。道家身国同构、经国理身的理念,表现出其根本价值取向是向往真正符合人性的和谐社会与美好人生。由此,儒、道两家虽然对社会和人生的理想形成了不同的致思路向,但在拥有共同价值追求的基础上可以相融互补。在魏晋玄学那里,通过名教与自然之辩,二者实现了辩证的统一,为容纳和吸收外来的佛教准备了思想文化条件。

    (摘编自洪修平《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

    1. (1)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 儒、道长期共存,形成纵贯中国传统文化始终的思想流派,是因为其在发展进程中,互相竞争,互相吸收。 B . 法、阴阳、名三家后来灭绝,是因其基本思想被儒、道吸收,而它们本身却不吸收儒、道思想。 C . 儒、道两家主张虽然各有偏重,多有不同,但是都讲“和而不同”,都讲和则生万物。 D . 殷周之际出现的人文转向和人道主义决定了后世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
    2.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儒家的人生态度是积极的,它关注社会现实;而道家则不同,以各安其性命为最高目标。 B . 如果中华原创文化缺少包容性,不能让佛教中国化,就可能没有儒、道、佛合一。 C . 我们一般习惯于把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称为“国学”,其实,这是有重大偏颇的。 D . 材料三第一段运用设问提出论点,指出复兴中国梦需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
    3. (3) 材料一中说儒道两家“处处相反”,以下不属于其“处处相反”依据的一项是( )
      A . 儒家的人生观是在生命与理想发生不可兼得的矛盾时,宁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以成就自己的道德人生;道家的人生观是以免祸全生为最低目标,以各安其性命为最高目标。 B . 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是忠良的气质与风度;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是院士的气质与风度。 C . 儒家崇尚仁慈亲和、彬彬有礼、从容中道,主张凡事要合理、合时、合情;道家崇尚质朴无华、超然自得、少私寡欲,主张保持人的真性情,厌恶人世的繁文缛节、权诈智巧。 D . 儒家致力于构建以仁为核心、仁礼相辅互动的理论体系;道家更强调道法自然,认为文明的发展要注意克服虚伪性和工具化的倾向。
    4. (4) 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羁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回顾我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沧桑历史,到处都可寻觅到这两种类型的影子,请你各举一例来证明。
  • 2. 现代文阅读Ⅱ

    电影剧本《长津湖》(有删减)

    【浙江湖州,渔火点点,橹声咿呀,一片宁静祥和。水乡船上,伍千里抱伍百里骨灰上】

    千里:(下跪磕头)爹,妈,我没有把老大照顾好。

    伍妈:(祭奠)老大,吃吧。(夹菜给千里)老二,你也吃。(抹泪)

    伍爸:你在队伍,给人家弄啥?(答;当连长)管多少人?

    千里:150多号人。

    伍爸:那是大官啊!

    千里:嗯,大官,大官!(端一碗酒敬酒)我听下河滩的陈跛子说,政府给咱分了两亩三分地?四七年,我们打蒙阴,我在那儿看见一房子,硬山搁顶,两进院,那檐子底下,能住五窝燕子。咱家世世代代,在这水上漂着,等把那房子盖起来,看这十里八乡咋看咱家!(说完数钱,给母亲)妈,这是我津贴,咱明年二月二开工,立冬就能完活。等我再回来,给老三好好说个媳妇。

    伍妈:(哽咽)你还要走啊?还要打仗?

    千里:(安慰)妈,不打仗了,没仗打了!

    (晚上,伍千里躺在船上。)

    万里:(戳戳伍千里)拿枪给我看看,看看!

    千里:(把枪卸了弹夹递给万里)别拿枪指人(抢回来)!叫你别拿枪指人。

    (岸上有骑兵高喊:第九兵团司令部命令!全体都有。连长伍千里,有紧急军令,停止探家,天亮归队!

    伍千里大声回答“是!”转身)

    万里:哥——哥——

    千里:(看到父母无言的脸)……立春就回来。

    父母:好。

    千里:回来给你们盖房子。(转向万里笑笑,回头走了)

    万里:(跟上)我要跟你打仗去。

    千里:(转头看看他)大哥说,我们俩把该打的仗都打了,不让你打。(捏万里的脸)包子,等我回来。回头见。

    【伍万里偷偷入伍,入七连。去往朝鲜火车上。】

    千里:(对雷睢生)那个新兵归炮排,待会儿登记入册。

    雷睢生:(收刀)不要,我这儿不缺人。

    千里:(耳语)他叫伍万里。……您教教他。

    雷睢生:这仗就要打起来了,我怎么教啊?

    千里:您怎么教我的就怎么教他,(低声)教他怎么活下去,哥。(看万里)你跟着雷班长。

    万里:(车厢里,对老兵)看什么看啊?

    余从戎:(吐出瓜子皮,喷笑)大闺女啊?还怕看?

    雷睢生:为啥要当兵啊?

    万里:为了让我哥瞧得起我。

    雷睢生:(嗤之以鼻)这是什么话?让你的敌人瞧得起你,那才叫硬气!

    万里:(思考一下)——什么时候发我的枪啊?

    雷睢生:想要枪啊?战场上自己缴去。(问大家)是不是?(众人齐答:是)

    (余从戎捏着万里的领口推搡,挑衅地笑,看到万里生气,“哟”的一声转身就跑,万里追打他)

    ……

    雷睢生:他不识逗,差不多就行了。

    余从戎:来呀,瓜娃子,我给你介绍一下,我叫余从戎,第七穿插连一排长。(抽个空扑到万里身上)服不服?

    雷睢生:(万里甩掉他,去抢地上的枪,雷一脚踩着)不行!不许抄家伙!自己丢的人,自己挣回来,啊?

    余从戎:再介绍一下这位,炮排排长。

    雷睢生:(抱着手)我姓雷。

    余从戎:你大哥你二哥,都是他带出来的兵。(扶起伍万里)记住了,在七连,他就是雷爸,就是雷爹。(捏万里脸蛋,众人齐呼:叫雷爹)

    (车厢一侧,伍千里和最后一刻从上海赶回部队的梅生聊天)

    千里:又要打仗了,你怎么想?

    梅生:你呢?战场的二次恐惧。

    千里:书上说的,像当新兵的时候害怕,那感觉,一模一样。

    (战友拉住伍万里,打不过,就别打了。)

    万里:放开我。我干死他。

    千里:(进入乱成一团的车厢)我走错车厢了吗?

    雷睢生:是我让余从戎试试他的性子。

    万里:(委屈地)哥,他们欺负我!

    千里:欺负你?你打回去啊!

    万里;(不服气)他们人多!

    千里:(大声地)七连每一次遇到的敌人,都比我们多好几倍。你也去和敌人说,你们人多!(走过去,正正伍万里的帽子)现在举行伍万里的入连仪式,(长声喊)敬礼!礼毕!现在报数!……

    雷睢生:敌人的后方,就是我军的前沿。七连用自己的大伤亡,换来了我军的小伤亡。伤亡不值得夸耀,挺住就是一切。

    千里:懂了吗?你现在是第七穿插连第677名战士。你会说,哪有那么多人啊,这个车厢不就是100来人吗?我们是把七连一直以来牺牲的、退伍的战士,全加在一起。

    梅生:为了记住他们,我再说一遍……

    千里:(打断)不用再说!该记得住的时候一定记得住!伍万里,你害怕老兵们不接受你,我给你说,到了战场上,一个蛋被从外面破开,注定被吃掉。你要是能从里面自己啄开,(顿一顿)没准是只鹰!(环顾四方)我宣布,伍万里同志,无组织无纪律,原定授枪仪式,取消,解散!

    万里:(恨恨地)老子不干了!你从头就不想让我当兵!行,老子走!(拉开车厢门,车厢门打开,长城逶迤,山河壮丽,众人仰望)

    千里:(深情地)就罚你站在这,站到天亮。

    (伍万里似有所动,不再提退伍之事,笔直站立,直到深夜)

    雷睢生:(递枪给万里)拿着吧,记住啊,枪口永远不要对着自己人。你睡我上铺,走!

    万里:(接过枪,乐)连长让我站到天亮,还没到时间呢。

    雷睢生:你们哥俩,没一个是让人省心的!

    (本剧本根据电影《长津湖》情节整理而成)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剧本中有很精彩的矛盾冲突,如火车上伍万里和老兵们产生了冲突,戏谑打闹间也体现出战士们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B . 剧本中伍千里离家时,父母表现得木讷迟钝,是因为失去大儿子让他们备受打击,面对儿子伍千里归队也麻木认命了。 C . 雷睢生拒绝伍千里“我这儿不缺人”,千里耳语“他叫伍万里”,潜台词是“他是我和百里的弟弟,拜托了”,语含请求。 D . 电影开篇展示了湖州宁静祥和的水乡美景,与下文“长城逶迤,山河壮丽”相呼应,暗合守卫家乡、保卫祖国的主题。
    2. (2) 关于文中老兵们惹逗伍万里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雷睢生的台词意蕴丰富,舞台说明补充了不少的戏剧动作,塑造出一位爽直硬气、善于带兵、经验丰富的老兵形象。 B . 方言“瓜娃子”暗示余从戎来自四川,伍千里来自浙江湖州,梅生来自上海,说明抗美援朝这场战争汇聚了全民之力。 C . 伍千里与梅生谈论“战场的二次恐惧”,呈现出真实的人性,营造出战争即将到来的紧张氛围,穿插在此处显得突兀。 D . 伍万里追随哥哥们的步伐参军,是“为了让我哥瞧得起我”,可见他还充满孩子气,还不能真正理解当兵打仗的意义。
    3. (3) 文中多次提到“枪”,分别体现了人物不同的心理,请结合文本画线部分加以分析。
    4. (4) 陈凯歌(《长津湖》导演)说:“(电影开篇)回到家乡与为国出征,连接起来就是家国。”请结合文本分析“家国情怀”体现在哪些方面。
二、古代诗文阅读(42分)
  • 3. 下列选项中,对加点词的解释全部正确的项是(  )
    A . 仲尼之徒无桓文之事者    道:道义

    异乎三子者之            撰:才能                     

    B . 若无罪而死也            就:走向。

    王若其无罪而就死地      隐:痛惜,哀怜               

    C . 王兴甲兵                抑:压制

    刀而藏之                善:擦拭                   

    D . 我虽不                  敏:敏捷,敏锐

    治礼义哉              暇:空闲

  • 4. 下列选项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B . 距关,毋内诸侯 C . 失其所与,不知 D .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求
  • 5. 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现象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 宗庙之事,如会同,章甫 B . 秦伯说,与郑人 C . 假舟楫者,非能 D . 赤也为之 , 孰能为之
  • 6. 从句式特征看,与“臣未之闻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 . 当其南北分者 ,古长城也 B . 青,取之于蓝 C . 百姓之不见保 D . 不吾知也
  • 7. 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论语》与《大学》《中庸》《春秋》合称为“四书” B . 《 左传 》 , 又名 《 左氏春秋 》 或 《 春秋左氏传 》 , 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为 “ 十三经 ” 之一,与 《公羊传》《谷梁传》 合称为 “ 《春秋》三传 ” C . “衅钟”是古代的一种祭礼,古代新钟铸成,宰杀牲口,取血涂钟行祭。“冠者”指的是成年人。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成年。 D . 《鸿门宴》 选自 《 史记 》 , 《 史记 》 全书体例包括本纪、世家、列传、表、书,叙述上起黄帝、下至汉武帝约3000 年的历史,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 8. 文言文阅读

    (甲)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口:“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鳏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 , 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节选自《鸿门宴》)

    (乙)

    沛公之从雒阳①南出轩辕,良引兵从沛公。沛公欲以兵二万人击秦峣下军,良说曰:“秦兵尚强,未可轻。臣闻其将屠者子,贾竖易动以利。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②持重宝啖秦将。”秦将果畔,欲连和俱西袭咸阳,沛公欲听之。良曰:“此独其将欲畔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沛公乃引兵击秦军,大破之。

    张良多病,未尝特将也。常为画策臣,时时从汉王。汉四年,韩信破齐而欲自立为齐王,汉王怒。张良说汉王,汉王使良授齐王信印。汉六年正月,封功臣。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高帝 , 后八年卒,为文成侯。                     (选自《史记·留侯世家》,有删改)

    【注】①雒阳:洛阳。②郦食其:人名。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B . 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C . 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D . 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2. (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刘邦善于用人,虚心纳谏。当他听到项羽要击破他时,能虚心向张良请教,采纳建议,热情款待项伯,约为婚姻。 B . 刘邦能言善辩,善于应变。(甲)文中,他面对危情,既惊呼“为之奈何”,虚心请教,又将自己的错误推到别人头上,接着又低声下气地拉拢项伯,使项伯为他所用,使局势出现转机。 C . 张良为人精明。(甲)文中,他深知刘邦肺腑,提出见解,能够剖析利害,启发刘邦醒悟而予以采纳;(乙)文中,他献计刘邦,利诱秦朝将领,从而没费一兵一卒,一举拿下咸阳。 D . 张良足智多谋,胸有韬略。面对故人报信,他处变不惊,从容应对;他计败峣下秦军,又劝告汉王授印于韩信,解除危难,为汉王朝立下汗马功劳。
    3. (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②此独其将欲畔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懈击之。

    4. (4) (甲)(乙)两文中张良帮助刘邦“运筹帷幄”了哪几件事?
  • 9. 名句名篇默写
    1. (1) 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是异常重要的。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他笑子路是因为“”。
    2. (2)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子路设想自己治理的国家面临内忧外患境况的两句是:“ 。”
    3. (3) 《登岳阳楼》颔联“          ,         ”描写了洞庭湖浩瀚壮阔的景色,被世人千古传诵。
    4. (4) 《桂枝香·金陵怀古》中,描写词人登高望远所见金陵城江山的景物特征的句子是:              ,             
    5. (5) 张孝祥在《念奴娇·过洞庭》里用“”表明自己的光明磊落、襟怀坦白。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题,15分)
  • 10. 语言文字运用I

    按照学问体系上的划分,一说起“经史子集”,就在学术意义上涵盖了中国文化的全部内容,中国传统文化可分为“经史子集”四大部类。

    经,专指儒家文化。因为自汉武帝时期以来,儒家文化超越其他诸子学说,成为中国古代社会中的主流意识形态,此后的历朝历代,儒家思想都被看作社会发展中的纲常伦理,被认为是思想文化界的________。史,便是史书。中国历史上的“正史”,从汉代的《史记》开始,到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史书《清史稿》,总称为“二十六史”。子部,就是指人们常说的“诸子百家”。百家之长与儒家之尊共同盛放于中国文化的百花园中,才使得中国文化________、鲜活有力。集部,泛指一切文化艺术,包括诗词文赋、戏曲小说等。

    综合来看,如果我们将国学比喻为一座________的文化大厦,那么:经,是这座大厦的钢筋结构,有了儒家经典,就立起了中国主流思想;史,是大厦的水泥浇筑,水泥的巍然填充与钢筋的昂然挺立,就构筑起了中国文化的坚实外形;(  ),所以,子部的百家思想,就如同为这座大厦开了一扇扇的门窗,正因为有门窗的参与,才使得空气流通、阳光照耀;集部,像是大厦里一切装潢与内饰,丰富多样,精彩纷呈。是“经史子集”四个部分,全面支撑起了中国文化这座________的殿堂。

    1. (1)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按照学问体系上的划分,中国传统文化可分为“经史子集”四大部类,一说起“经史子集”,就在学术意义上涵盖了中国文化的全部内容。 B . 按照学问体系上的划分,中国传统文化可分为“经史子集”四大部类,而“经史子集”就在学术意义上涵盖了中国文化的全部内容。 C . 按照学问体系上的划分,“经史子集”在学术意义上涵盖了中国文化的全部内容,中国传统文化可分为“经史子集”四大部类。 D . “经史子集”在学术意义上涵盖了中国文化的全部内容,按照学问体系上的划分,中国传统文化可分为“经史子集”四大部类。
    2. (2)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中流砥柱 栩栩如生 富丽堂皇 古色古香 B . 定海神针 生生不息 富丽堂皇 美轮美奂 C . 中流砥柱 生生不息 高耸入云 美轮美奂 D . 定海神针 栩栩如生 高耸入云 古色古香
    3. (3)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钢筋水泥建起的这座楼宇既非常庞大,也密不透风、缺乏生机 B . 虽然用钢筋水泥建起了一座庞然大楼,这座楼宇却密不透风、缺乏生机 C . 水泥钢筋建起的这座楼宇缺乏生机、密不透风,虽然它是一座庞然大楼 D . 而钢筋水泥虽然建起了一座庞然大楼,却也使得这座楼宇密不透风、缺乏生机
  • 11. 阅读下面《红楼梦》相关情节,回答问题。

    今黛玉见了这里许多事情不合家中之式,不得不随的,少不得一一改过来,因而接了茶。早见人又捧过漱盂来,黛玉也照样漱了口。盥手毕,又捧上茶来,这方是吃的茶。贾母便说:"你们去罢,让我们自在说话儿。"王夫人听了,忙起身,又说了两句闲话,方引凤、李二人去了。贾母因问黛玉念何书。黛玉道:只刚念了《四书》。"黛玉又问姊妹们读何书。贾母道:"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

    宝玉看罢,因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贾母笑道:"可又是胡说,你又何曾见过他?"宝玉笑道:"虽然未曾见过他,然我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亦未为不可。"贾母笑道:"更好,更好,若如此,更相和睦了。"宝玉便走近黛玉身边坐下,又细细打量一番,因问:"妹妹可曾读书?"黛玉道:"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

    1. (1) 以上两段文字都出自《红楼梦》第三回“林黛玉进贾府”这一情节,请分析林黛玉对“读书”问题先后回答不同的原因。
    2. (2) 据此概括黛玉的性格特点。
四、写作(60分)
  • 1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红楼梦》中的贾雨村刚出场时是个穷书生,他饱读诗书,有真才实学,心怀大志,脂砚斋曾为他写下“雨村真是英雄”的批语。可在登科及第步入官场后,他丧失了做人的良知与道德,逐渐变成了一个忘恩负义、丧尽天良的奸险小人。书中曾预言他“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杠”,脂砚斋曾十几次怒批他为“奸雄”。

    热播剧《狂飙》中的高启盛出身寒微,从小学习刻苦,有较高的人生目标,凭借优异成绩考上了重点大学。但是,由于毕业后长期遭到旁人的歧视,他的自尊心受到了严重的扭曲,他贪慕钱、权与“胜”,失去了读书人的信仰,逐渐沦为一个不择手段、没有道德底线的黑恶分子,最终坠入毁灭的深渊。

    作为新时代的有为青年,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警示意义。请结合材料选取一个角度写一篇议论文,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