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龙泉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12月月考试...

更新时间:2023-05-07 浏览次数:27 类型:月考试卷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文学批评的首要功能当然是“批评”,但“批评”不是“批判”,不只是对作品局限、不足的否定和质疑,也包含着对文学价值的发现与肯定。“批评”两个字的内涵同时包含着肯定和否定两个层面,无法割裂开来单独强调哪一面,否则就容易形成误导。很多人似乎觉得对这个时代文学的否定比肯定更重要、更难,这其实是一个最大的误会。事实上,否定的前提是肯定,离开了这个前提,为否定而否定,否定就失去了力量。今天的批评家最缺乏的恐怕还是正常的肯定和发现的能力,他们首先应学会的其实是如何理直气壮地肯定一部文学作品,如何第一时间令人信服地发现一部作品的价值。我认为,一个时代的文学批评最主要的功能,仍然是对这个时代文学价值的正面发现和阐释。批评应行使的使命,是要知道我们这个时代文学的价值在哪里,并把这种价值发现和阐释出来。如果说文学创作要追求真、善、美,那么文学批评就要发掘蕴藏在作品中的真、善、美,并阐释其何以为真、何以为善、何以为美。文学批评应该在作家和读者之间、作品和文学史之间搭起桥梁,以推动文学走进读者和文学的经典化。面对网络化、数字化时代汹涌而来的海量的文学文本,批评家应该有能力告诉读者哪些值得阅读,哪些是具有经典价值并可以进入文学史的。

    现在文学界有些人将“剜烂苹果”污名化了,使得“剜烂苹果”成了充满敌意的批评行为。无论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还是鲁迅所希望的“刻苦的批评家来做剜烂苹果的工作”,其前提都是对“烂苹果”价值的肯定,正因为“烂苹果”有价值,所以即使有“烂”的地方也要去“剜”。用鲁迅的话说,就是“实在有三点:一,指出坏的;二,奖励好的;三,倘没有,则较好的也可以”。因此,对批评家来说,“剜烂苹果”是一个高难度的“技术活”,需要有精准的技艺才不会误伤了“苹果”甚至错杀、毁坏了“苹果”。

    (摘自吴义勤《文学批评如何才能成为“利器”》)

    材料二:

    如果批评家的行为很难有效地影响读者的阅读,他的真知灼见对作家的影响作用也就淡化很多。由于无原则的吹捧泛滥,人们对批评家的正常推荐和真实感受也产生了怀疑。似乎只有“酷评”“骂派批评”才能见出真诚。难道批评的第一要义不是欣赏么?鲁迅曾经把批评家的工作比喻为“剜烂苹果”,但他不是强调批评家面对的作品是毫不足取的烂苹果,而是强调,要从别人以为不屑的烂苹果中剜掉坏的,留下好的,“倘没有(好的——引者注),则较好的也可以”。事实上,批评家应该最大限度地保留作品的价值,而不是为了显示果敢,把棒喝视作良药。

    其实,批评家的职责就在于发现,要从漫无边际的大量作品中发现好的、较好的作品,从“烂苹果”中剜出仍然可以留下的部分。就今天的文学而言,创作者和接受者的数量都是以几何级数增长的。文学批评何为?我以为它最主要的功能,就是要从这些海量作品中向读者推荐好的、优秀的、风格突出的、题材独特的、叙述特别的作品。批评是一种阐释。在批评家眼里,作家作品有如一枚硬币。它有两面,批评家应当坦然甚至兴奋地激赏那好的一面,也有权利和自信指出它存在不足的另一面。而这两面有时并不能够剥离,它们经常是一体的,是作家作品风格的组成部分。批评的难点正在这里。

    研究和评论一部作品,既要重视文本,也要留心并知悉作家创作的背景、环境、情感状态,还要适度了解作品的发表、改编以及读者接受等传播史。做到这种立体的观察,一定有助于提高文学批评与研究的说服力和可信度。很多时候,批评家在评价一部作品时并没有做到完整阅读。在文学批评里,能够比较充分体现批评家的能力、对作家创作也颇有帮助的,我认为是关于作家创作的综合论述,也即通常所说的“作家论”。能够在一篇文章里系统梳理某一作家的创作历程、背景、成就、特点和风格,又能够指出其创作中存在的局限、不足和可能上升的空间与路径,那是批评之责,也是作家之幸。

    (摘自阎晶明《期待内部的、立体的批评》)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批评”不是“批判”,不只是对作品局限、不足的否定和质疑,也包含着对文学价值的发现与肯定,而后者更重要。 B . 由于无原则的吹捧泛滥,批评家的行为很难有效影响读者的阅读,人们对批评家的正常推荐和真实感受也产生了怀疑。 C . 文学批评是向读者推荐好的作家作品,而作家作品中好的一面与不足的一面经常是一体的,无法剥离,这是批评的难点。 D . 研究和评论一部作品,如果能够做到立体的观察,一定有助于提高文学批评与研究的说服力和可信度,助益文学创作。
    2. (2) 对文中“剜烂苹果”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烂苹果”不是形容文学作品毫不足取、一无是处,而是指作品本身有问题或缺陷。 B . “剜”的前提是对作品价值的肯定,肯定其好的一面,最大限度地保留作品的价值。 C . “剜烂苹果”要有批评的锐气和勇气,拒绝无原则的吹捧,多用“酷评”“骂派批评”。 D . “剜烂苹果”是个高难度的“技术活”,因为有时“烂”的部分和好的部分是一体的。
    3.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 批评家的错处,是在乱骂与乱捧 B . 创作家大抵憎恶批评家的七嘴八舌 C . 批评如果不对了,就得用批评来抗争 D . 坏处说坏,好处说好,才于作者有益
    4. (4) 对文学批评主要功能的评述,两位作者有什么不一样?请简要分析。
    5. (5) 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列举优秀的批评家必须具备哪些条件,每点不超过10个字。
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桥边的老人

    【美国】海明威

    一个戴钢丝边眼镜的老人坐在路旁,衣服上尽是尘土。河上搭着一座浮桥,大车、卡车、男人、女人和孩子们在涌过桥去。骡车从桥边蹒跚地爬上陡坡,一些士兵扳着轮辐在帮着推车。卡车嘎嘎地驶上斜坡就开远了,把一切抛在后面,而农夫们还在齐到脚踝的尘土中踯躅着。但那个老人却坐在那里,一动也不动。他太累,走不动了。

    我的任务是过桥去侦察对岸的桥头堡,查明敌人究竟推进到了什么地点。完成任务后,我又从桥上回到原处。这时车辆已经不多了,行人也稀稀落落,可是那个老人还在原处。

    “你从哪儿来?”我问他。

    “从圣卡洛斯来,”他说着,露出笑容。

    那是他的故乡,提到它,老人便高兴起来,微笑了。

    “那时我在看管动物,”他对我解释。

    “噢,”我说,并没有完全听懂。

    “唔,”他又说,“你知道,我待在那儿照料动物。我是最后一个离开圣卡洛斯的。”他看上去既不象牧羊的,也不象管牛的。我瞧着他满是灰尘的黑衣服、尽是尘土的灰色面孔,以及那副钢丝边眼镜,问道,“什么动物?”

    “各种各样,”他摇着头说,“唉,只得把它们抛下了。”

    我凝视着浮桥,眺望充满非洲色彩的埃布罗河三角洲地区,寻思究竟要过多久才能看到敌人,同时一直倾听着,期待第一阵响声,它将是一个信号,表示那神秘莫测的遭遇战即将爆发,而老人始终坐在那里。

    “什么动物?”我又问道。

    “一共三种,”他说,“两只山羊,一只猫,还有四对鸽子。”

    “你只得抛下它们了?”我问。

    “是啊。怕那些大炮呀。那个上尉叫我走,他说炮火不饶人哪。”

    “你没家?”我问,边注视着浮桥的另一头,那儿最后几辆大车正匆忙地驶下河边的斜坡。

    “没家,”老人说,“只有刚才讲过的那些动物。猫,当然不要紧。猫会照顾自己的,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我简直不敢想。”

    “你的政治态度怎样?”我问。

    “政治跟我不相干,”他说,“我七十六岁了。我已经走了十二公里,我想我现在再也走不动了。”

    “这儿可不是久留之地,”我说,“如果你勉强还走得动,那边通向托尔托萨的岔路上有卡车。”

    “我要待一会,然后再走,”他说,“卡车往哪儿开?”

    “巴塞罗那,”我告诉他。

    “那边我没有熟人,”他说,“不过我非常感谢你。再次非常感谢你。”

    他疲惫不堪地茫然瞅着我,过了一会又开口,为了要别人分担他的忧虑,“猫是不要紧的,我拿得稳。不用为它担心。可是,另外几只呢,你说它们会怎么样?”

    “噢,它们大概挨得过的。”

    “你这样想吗?”

    “当然,”我边说边注视着远处的河岸,那里已经看不见大车了。

    “可是在炮火下它们怎么办呢?人家叫我走,就是因为要开炮了。”

    “鸽笼没锁上吧?”我问。

    “没有。”

    “那它们会飞出去的。”

    “嗯,当然会飞。可是山羊呢?唉,不想也罢,”他说。

    “要是你歇够了,我得走了,”我催他。“站起来,走走看。”“谢谢你,”他说着撑起来,摇晃了几步,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旁的尘土中坐了下去。

    “那时我在照看动物,”他木然地说,可不再是对着我讲了。

    “我只是在照看动物。”

    对他毫无办法。那天是复活节的礼拜天,法西斯正在向埃布罗挺进。可是天色阴沉,乌云密布,法西斯飞机没能起飞。这一点,再加上猫会照顾自己,或许就是这位老人仅有的幸运吧。

    【注释】①埃布罗河:西班牙境内最长的一条河。②托尔托萨:西班牙塔拉戈纳省城市。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关注的不是英雄、正义,也不是“主义”、政治,而是战争中的小人物和弱者。 B . 老人提到他的故乡,“便高兴起来,微笑了”,这一处神态描写表现了老人对战争胜利后重回故乡充满信心。 C . 那儿最后一辆大车正匆忙驶向斜坡,“最后一辆大车”没赶上就意味着老人要留在战场上了,平静的叙述中隐藏着作者对老人命运的担忧。 D . “我在照看动物”一句反复出现,最后一处中多了一个“只是”,意味深长,话语中交织着怨、冤之情。
    2. (2)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的构思独具匠心,内容仅由一幅画面、一段对话构成,格局虽小,笔法虽简练,但深刻揭示了宏大的战争主题。 B . 小说通过“我”之眼,通过“我”与老人之间的对话,将老人的内心之痛刻画入微,增加小说的真实感。 C . 小说一直渲染敌人的飞机即将轰炸的紧张气氛,而结尾写“法西斯飞机没能起飞”,暗示着法西斯必然失败,老人也将逃脱劫难。 D . 海明威曾说过,“冰山在海里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上。八分之一是读者所看到的,八分之七没有写出来”。《桥边的老人》就体现了海明威这一“冰山理论”。
    3. (3) 小说中的“我”作为故事里的人物,虽不认识老人但始终对老人怀着情感,请结合本文具体语句简要分析。
    4. (4) 语言学家格赖斯指出,要使对话顺利进行,双方必须遵循合作原则,即答和问构成对应关系。但《桥边的老人》的对话总是错位,即答非所问或无问也答。请结合小说具体内容探究对话错位的用意。
三、文言文阅读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吴起者,卫人,仕于鲁。齐人伐鲁,鲁人欲以为将,起取齐女为妻,鲁人疑之,起杀妻以求将,大破齐师。或谮之鲁侯曰:“起始事曾参,母死不奔丧,曾参绝之。今又杀妻以求为君将。起,残忍薄行人也。且以鲁国区区而有胜敌之名,则诸侯图鲁矣。”起恐得罪,闻魏文侯贤,乃往归之。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

    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亲裹赢粮,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卒母闻而哭之。人曰:“子,卒也,而将军自吮其疽,何哭为?”母曰:“非然也。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还踵,遂死于敌。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是以哭之。”

    魏文侯薨,太子击立,是为武侯。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谓吴起曰:“美哉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对曰:“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皆敌国也!”武侯曰:“善。”

    魏置相,相田文。吴起不悦,谓田文曰:“请与子论功可乎?”田文曰:“可。”起曰:“将三军,使士卒乐死,敌国不敢谋,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治百官,亲万民,实府库,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守西河而秦兵不敢东乡,韩、赵宾从,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此三者子皆出吾下,而位居吾上,何也?”文曰:“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之子乎,属之我乎?”起默然良久曰:“属之子矣。”

    久之,魏相公叔尚主而害吴起。起惧诛,遂奔楚。楚悼王素闻其贤,至则任之为相。起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要在强兵破游说之言从横者。于是南平百越,北却三晋,西伐秦,诸侯皆患楚之强;而楚之贵戚大臣多怨吴起者。

    楚悼王薨。贵戚大臣作乱,攻吴起,起走之王尸而伏之。击起之徒因射刺起,并中王尸。既葬,肃王即位,使令尹尽诛为乱者,坐起夷宗者七十馀家。

    (节选自《资治通鉴·周纪一》,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起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要在强兵/破游说之言从横者/ B . 起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要在强兵/破游说之言从横者/ C . 起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要在强兵/破游说之言从横者/ D . 起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要在强兵/破游说之言从横者/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薨:古代称帝王或诸侯死去,也可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皇子公主,或封王的贵族。 B . 三军:春秋时大国军队分为中军、上军、下军,也有称中军、左军右军的,文中泛指军队。 C . 尚:古指迎娶公主。因为帝王之女尊贵而不敢言娶,隐含高攀之义。又称“尚主”“尚公主”。 D . 百越:古代越族居住在江、浙、闽、粤各地,各部落都有名称,统称“百越”,也叫“百粤”。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魏武侯乘船出行,行至河水中央时赞叹说,险固的山河是国家之宝,而吴起则认为,君王应该修德,德政才是治国之宝。 B . 魏国以田文为相,吴起不服。田文承认自己在强兵卫国、理政治国方面不如吴起,但在当时的形势下,自己任相更合适。 C . 吴起担任楚相期间,对内严明法纪,裁减冗员,对外加强国防,扩展疆域,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却招致贵戚权臣的怨恨。 D . 楚悼王逝世,贵戚大臣乘机作乱,吴起为保护悼王尸体而伏在悼王身上,结果被乱箭射死。肃王即位后,下令诛杀作乱者。
    4. (4)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守西河而秦兵不敢东乡,韩、赵宾从,子孰与起?

      ②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5. (5) 吴起在鲁国遭到谗毁的原因是什么?
四、古代诗歌阅读
  • 4.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冲雪至余庆觉林雪连日不止

    宋·陆游

    策蹇清吟涉若耶 , 灞桥犹恨近京华。

    山前千顷谁种玉?座上六时天散花。

    林雀无声溪彴断,炊烟不动竹篱斜。

    胜游更觉平生少,未美银河泛客槎

    【注释】①策蹇:同策蹇驴,乘跛足驴。喻工具不利,行动迟慢。②若耶:山名,在今浙江省绍兴市南。③彴:zhuó,独木桥或山间溪流中用以渡人的踏脚石。④槎:chá,木筏。客槎指升天所乘之槎。

    1. (1) 下列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联交代诗人在山中漫步吟诗,颇为自得,又暗含未能远离京城的些许遗憾,为下联遇见雪中美景做铺垫。 B . 第二联一问一答,着重描写雪落之景。整联未提及一个“雪”字,却以巧妙的笔法将雪景跃然纸上,浮在眼前,妙不可言。 C . 诗人以作画般的手笔简单勾勒了“林雀”“溪彴”“炊烟”“竹篱”几个意象,置于上联描绘的雪景之中,颇有水墨画之意境。 D . 诗歌尾联表达了眼前所见雪景不比银河之景逊色之意,抒发了对此情此景的赞美与喜爱之情,体现了雄浑豪放的诗风。
    2. (2) 请结合中间两联分析本诗在雪景描写上的妙处。
五、情景默写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只选4小题)
    1. (1)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人要有远大的理想和目标,要承担起实现强国梦的重大责任,曾子在《十二章》中也说过类似的语句:“。”
    2. (2) “”,小人的谄邪作为,是屈原写《离骚》的原因之一。
    3. (3) 《过秦论》中蒙恬驻守边防、击退匈奴后的结果是:“。”
    4. (4) 《将进酒》中的“”两句,表现了诗人对自己才能力量的充分肯定和屡遭失败之后不肯屈服的倔强性格。
    5. (5) 《礼记·大学之道》强调“致知在格物”,“”,即推究事物的原理而总结为理性知识,才能为端正内心、提高自身品德修养奠定基础。
六、选择 简答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兰亭集序》又题为《临河序》《禊帖》《三月三日兰亭诗序》等。它打破成规,   ①   , 不论绘景抒情,还是评史述志,都令人   ②   。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友人会聚兰亭,赋诗饮酒。王羲之将众人所赋诗作编成一集,并作序一篇,记述流觞曲水一事,并抒写由此而引发的内心感慨。开篇作者便将笔触指向兰亭所处的自然环境,高远处“崇山峻岭,茂林修竹”,近低处“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寥寥几笔,描绘了一幅青绿山水卷轴画。自然景象随着画卷的铺开缓缓呈现,天朗气清,清丽淡雅。接着作者将笔触拉回到兰亭的聚会上,文人雅士,流觞曲水,饮酒赋诗。面对这美景乐事,作者却兴尽悲来,感慨“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王羲之将众人所赋诗作编成一集,并作序一篇,记述流觞曲水一事,并抒写由此而引发的内心感慨。

    魏晋时期,文坛上已开始流行雕饰堆砌之风。这篇文章却堪称其中的清流:不   ③    典故,以淡雅生动为本;文辞精致,却又不失素朴自然之美。研习时可反复诵读,涵咏   ④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另辟蹊径  焕然一新  滥用  品位 B . 另辟蹊径  耳目一新  滥用  品味 C . 匠心独运  焕然一新  烂用  品位 D . 匠心独运  耳目一新  烂用  品味
    2. (2) 和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 有几个“慈祥”的老板把捡来的菜叶用盐浸浸就算作工友的菜肴。 B . 《木兰诗》和《孔雀东南飞》这两首叙事诗被称为“乐府双璧”。 C . 阅读《阿Q正传》,要对辛亥革命和鲁迅致力于“改造国民性”的思想有所认识。 D . 我们有些同志喜欢写长文章,但没有什么内容,真是“懒婆娘的裹脚布——又长又臭”。
    3. (3)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天朗气清、清丽淡雅的自然景象随着画卷的铺开缓缓呈现。”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七、语言表达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有氧运动的严格界定需要通过血液生化检测的指标,如血乳酸的水平来判断。但在实践中,最简单的界定方法就是①

    研究表明,有氧运动心率有一个特定的范围,而且在运动中,②,并延续一定的时间,才能获得锻炼的理想效果。因为心率过慢,起不到锻炼效果;心率过快,对健康有损害;只有维持适宜的心率,才能取得较好的健身效果。这个特定的心率范围就是靶心率的范围,它是判定有氧运动的重要依据。

    靶心率的计算通常可以根据年龄来估算,但即使是同一个人,③,需要根据健康、环境、心情等状况适当调整。例如,在较为闷热的环境中,靶心率应该降低;而在凉爽通风的环境中,靶心率可以适当升高。另外,随着有氧运动能力的提高,靶心率也会有相应的提高。在靶心率的指导下进行体育运动,能够有效地锻炼身体。

    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八、材料作文
  • 8.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海明威说:“冰山在海里移动很是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这句话体现了作家的创作风格,也蕴含着生活的常理。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