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河南省开封市杞县高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第一...

更新时间:2023-05-24 浏览次数:26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I(35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材料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今天,各种艺术门类互融互通,各种表现形式交叉融合,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催生了文艺形式创新,拓宽了文艺空间。”但是,我们要知道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是文艺作品的鉴赏者和评判者。当代文艺要彰显社会主义文艺的本质属性,始终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当前,新技术在艺术领域的广泛应用和媒体对艺术生成的有效参与,使得对新媒介艺术发展方向与价值引导的问题愈益凸显,以人民性的价值导向引领艺术创新是时代的必然,也是以往经验的总结。文艺来源于生活,生活就是人民,人民就是生活。“人民是文艺之母。文学艺术的成长离不开人民的滋养,人民中有着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丰沛源泉。”人民并非空洞而抽象的符号,也不单单是大写的集合性名词,人民是真实的、现实的、朴实的,不能用虚构的形象虚构人民,不能用调侃的态度调侃人民,更不能用丑化的笔触丑化人民。文艺要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忧患着人民的忧患、感知着人民的衣食冷暖和喜怒哀乐。究其根本,文艺只有向上向善才能成为时代的号角,才能为历史存正气、为世人弘美德、为自身留清名。

    对新媒介艺术而言,艺术创新不仅要在逻辑框架上寻求创新与技术迭代,从而带来节奏、韵律上的美感,更要从叙事上体现情感慰藉和家国情怀,进而触及心灵深处的温软。唯此,艺术创新才不会沦为技术高视阔步的爬虫,才能以其感性的审美体验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2022 年央视春晚舞蹈诗剧《只此青绿》,以舞台艺术的形式演绎了现藏故宫博物院王希孟所作的《千里江山图》,通过入画舞蹈的视觉样式,实现了用舞蹈完成立意的舞台转化。在艺术创新中,媒介融合视域下的《只此青绿》借助创意和技术的力量,创造了一个不背离技术逻辑又着意于情感诉求的新的叙事方式,从而成为一个现象级的作品,为电视观众呈现了绚烂的视觉盛宴,令人印象深刻意犹未尽。

    技术应用带来媒介融合,媒介融合驱动艺术创新,这对当代艺术发展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信息文明时代,技艺合一的再度生成,并非全然是艺术的福音,特别是人机合成的智能化艺术产品的前景还具有诸多不确定性。当年海德格尔对技术本质的批判在数字化时代仍有余响,这使得以文艺的人民性引导艺术创新显得尤为迫切。

    (节选自范玉刚《以文艺的人民性引导艺术创新》)

    材料二:

    人民性是文学实际存在的一种社会属性。“文学的人民性”这个特定概念是用来说明文学与人民群众的关系的。从这个概念质的规定性以及文学的社会功能来看,它的生命力应该是永恒的,它的意义应该得到充分肯定。人民性就是最大的善,就是文学道德最主体的内涵。因此,文学是不可能超越人民性道德的。当文学的人民性普遍丧失并形成危机的时候,能够救助这种危机并成为文学重建之重要一维的便只有人民性。

    文学艺术的人民性反映了文学艺术及它的创造者和人民的联系,从作品的角度来说,人民性就是要表现人民的心理、人民的希望与期待,也就是反映劳动群众的利益;从作家的角度来说,人民性就是创作主体对待人民的态度问题,同情人民大众,表现人民大众的情感、愿望,代表他们的利益。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文学历史的大国。 早在《诗经》年代,文学就有着采民风、观得失的功能。即使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仍然涌现出了像鲁迅、茅盾、巴金、老舍、曹禺、沈从文等一批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他们关注民生,都有着一种浓厚的人文精神。 

    在弘扬现代中国文学人民性精神的同时,也不能不对一种伪人民性有所注意。它们以人民的身份出现,而在所指层面,是极为抽象的政治概念和与这种政治概念共生的权威性“超人”。在一种貌似雄壮的抒情大合唱中,所宣扬的人民性因为附和时代共鸣的需要而蒙上了一层虚伪的色彩。在这种情况下文学创作掩盖、抹杀了“我为人民鼓与呼”的正义声音而企图制造出一派处处莺歌燕舞的盛世景象。被置换了内涵的人民性是我们当下重倡人民性精神应该警惕的。

    文学对人民性精神的守护就是守护一种信念、理想和信仰。文艺的人民性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一个重要内容,它必然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遭遇新的挑战, 并在实践推动下不断丰富自己的理论内涵。近年来,我们的文艺在同人民的奋斗一道前进的同时,也出现了这样那样脱离人民的不良倾向。对这些不良倾向,人民群众强烈不满。人民性是一切革命文艺、进步文艺的显著特征,尤其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本质属性。

    (节选自胡文平《试论文学的人民性》)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艺术家在文艺创作时要把人民作为源头活水,所创作出来的文艺作品要接受人民的鉴赏和评判。 B . 技术应用带来了媒介融合,媒介融合又驱动了艺术创新,但是文艺的人民性反而显得尤为迫切。 C . 从“文学的人民性”的规定性以及文学的社会功能看,其生命力应是永恒的,应得到充分肯定。 D . 文艺的人民性虽然会随时代发展而遭遇新的挑战,但其理论内涵应该得到守护,应该不会改变。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文艺的人民性,但是二者论述的重点并不完全相同。 B .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变化,以人民性的价值导向引领艺术创新是时代的必然。 C . “人民”不是抽象的政治概念和符号,在具体文学艺术实践中要有生动的表现。 D . 文学艺术的人民性无论从哪个角度说,都体现为艺术家要以正确的态度对人民。
    3.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 . 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场中作文,有倒骗主司入彀之法: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之一见而惊,不敢弃去,此一法也;终篇之际,当以媚语摄魂,使之执卷留连,若难遽别,此一法也。” B . 孔子在《论语》中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C . 孟子在《孟子·离娄上》中说:“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 D . 苏轼在《盐官大悲阁记》中说:“岂其所以美者,不可以数取欤?然古之为方者,未尝遗数也。能者即数以得妙,不能者循数以得其略。”
    4. (4) 2022 年央视春晚舞蹈诗剧《只此青绿》获得了巨大成功。请结合材料一中关于“人民性”的有关论述对这一现象加以分析。
    5. (5) 如何通过新媒介艺术体现艺术的“人民性”?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三十四师

    魏巍

    周恩来一听那个穿黑棉袄的人是三十四师的,不禁喜出望外。自从在油榨坪给他们发出最后一个电报,就再没有得到他们的消息了。今日一见高春林,几乎将他拥抱起来,一连拍打着他的肩膀说:

    “小伙子,你是三十四师的吗?现在怎么样?”

    高春林由于过分激动,竟呜呜地哭起来,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唉唉,不要这样!不要这样!讲讲情况,你们师现在还有多少人哪?”

    “就……剩下我一个人了……”他哭着说。

    “怎么?剩下你一个人?”

    “是的。”高春林说,“我们全师守卫阵地的前几天,就伤亡了两三千人。可是我们不能退呀!陈师长对我们说,为了掩护党中央,就是死了也要顶住。等中央纵队过了江,我们已经被包围了,撤不出来了。突围了几次都没有成功。最后一次,陈师长要我们彻底轻装,每人一支步枪,都上好刺刀,他自己也拿着一支步枪,上了刺刀,亲自在前面领着我们,硬是拼了出来。可是只杀出来二百多人,其余的又被敌人打回去了……”

    “出来以后,你们到哪里去了?”

    “我们到兴安东南的山区开展游击战争。可是敌人又追了上来。这地方尽是瑶族,话又不懂,没法开展工作,粮食问题无法解决,我们就困在大山上了。陈师长对我们说:‘这山上不是有草吗?咱们吃草。’我们真的在山上吃了三天野草……”

    “后来呢?”

    “后来实在坚持不下去了,陈师长就找我们开会商议,大家觉得还是到汉族地区好些,于是就决定突围向道县前进。这次突围又打了两仗,等到了道县,已经剩下八九十人了。”

    “你们为什么要去道县?”

    “这是我们的来路,究竟熟悉一些。如果实在没有办法,我们就回到江西,回到老苏区去。我们到了道县山区不久,来了一个小学教员,原来是县委同我们取联系来了。我们都高兴坏了,以为有了希望;谁知道敌人又来包围我们,又来了好几千人。这一天打得好激烈呵!我们边打边向东撤,到下午就剩下十几个人了,重机枪带不动,陈师长就让我们破坏了两挺,最后留下了一挺……”

    “电台呢?”

    “电台早就砸了。等到黄昏,就剩下陈师长、他的警卫员和通讯员,还有我一共四个人了。敌人一看只剩下我们几个人,就疯狂起来,吼吼叫着往上冲,要抓我们活的。这时陈师长就对着敌人骂道:‘白狗子,不怕死的,你们来吧!’说着一卷袖子就抱着那挺重机枪打起来。霎时间就把冲锋的敌人撂倒了一片。敌人不敢往上冲了。没想到,这时候,陈师长的腹部已经负了重伤,肠子流出来了,连重机枪腿也泡在血汪里了……”

    高春林激动得声音有些战抖,停了停才说下去:

    “我抱着机枪把敌人打下去了。师长就望着我们,微微一笑,指指自己的头说:‘你们赶快补我一枪,行吗?你们要知道白狗子抓住我活的,是会得到很多赏钱的,如果是死的,就不那么值钱了。’我们哭着说:‘师长,我们死就死在一块儿吧。’他看看我们,样子很不满意,就斥责说:‘你们这样就是对同志的爱护吗?’说着,要拔警卫员的短枪,警卫员哭着跑到一边去了。天渐渐地黑了下来,师长拉着我的手说:‘高连长,今天我死了,只是小事一件。遗憾的是中央给我们的任务没有完成。另外,我们三十四师全军覆没,连个汇报情况的都没有。’说着,他又紧握着我的手,望着我说,‘高春林同志,你能突出去给中央送个信吗?你能接受我最后给你的任务吗?’我一想,他的意见也对,不然,全军会怎样议论我们三十四师呢!我一定要赶上部队,给中央汇报:我们全师是打到了最后一个人,最后一支枪,可是我们没有一个人向敌人投降!”

    周恩来的大眼睛里充溢着明晃晃的泪水。他轻声地问:

    “陈树湘呢?他后来怎么样?”

    “我借着夜暗突围以后,第二天就听说他们三个人被俘了。敌人用担架抬着陈师长,想回城献功。像陈师长这样的人,怎么能够忍受这样的屈辱!眼看天快亮了,他悄悄解开衣服,撕开警卫员给他扎上的绷带,用手伸进伤口,把自己的肠子扯了出来,用尽平生气力把自己的肠子扯断……”

    周恩来一向有极强的抑制力,这一次却抑止不住,倾泻了大串的眼泪。

    那位穿银灰色大褂的来人补充道:

    “陈树湘同志的事,我们在全州也听说了。是抬担架的老百姓传出来的。老百姓还说,共产党有这样的人,怎么会不成功呢!关于陈树湘的消息,报上也登了,我来的时候,还带了报纸。”

    说着,他掏出两张长沙版的《大公报》,周恩来接过一看,其中一则标题是《陈树湘之首级解省悬挂示众》。周恩来心里登时一震,眼睛在题目上停住,呆了好几秒钟。接着看下去的时候,眼睛有些模糊,句子在断续地跳动:由衡阳本部行管饬收该匪陈树湘尸体拍照,并割取该匪首级转解注明核办……合将该首级示众,仰军民人等一体知照……

    下面还有一张图,正是陈树湘尸体的拍照。周恩来看到这里,眼睛发黑。他把报纸交给警卫员,由悲痛转为愤恨,喃喃自语:

    “走着瞧吧,我们是不会便宜他们的!”

    (节选自长篇小说《地球上的红飘带》)

    1. (1)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高春林是三十四师一名普通战士,他在全师覆没的最后关头,接受师长陈树湘命令,突围出来向中央汇报三十四师的情况。 B . 陈树湘虽然突出了敌人多重包围圈,但最终还是被抓获,他为了不让抓他的敌人获得赏钱,就动手扯断自己的肠子,英勇牺牲了。 C . 突围出来的红军人数由二百多人,到八九十人,再到十几个人,最后到四人,数量的减少反映了战术的失误、突围之艰难。 D . 敌人对视死如归的陈树湘极为憎恨,就残忍地割下了其首级,悬挂示众,还把他的尸首照了相登到报纸上,来震慑天下百姓。
    2. (2)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 . 高春林的答语“就……剩下我一个人了……”虽然简短,却用了两个省略号,表现了他因为陈树湘已经牺牲而悲痛的心情。 B . 这个节选部分主要内容是周恩来与高春林的对话,其中,周恩来的话起到了推动情节发展、塑造红军将领英雄形象的作用。 C . “电台早就砸了”一句照应了开头部分的“就再没有得到他们的消息了”,使内容交代得完整,作品结构也显得无懈可击。 D . “眼睛在题目上停住,呆了好几秒钟”一句,通过白描手法写出了周恩来知道陈树湘被杀的消息后痛苦的心情,生动传神。
    3. (3) 从全文看,周恩来的心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请简要分析。
    4. (4) 请简要分析陈树湘的故事是用怎样的视角叙述出来的?作者为什么采用这样的视角?
二、古诗文阅读
  • 3.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冬,晋文公。庚辰,将殡于曲沃。出绛,柩有声如牛。卜偃使大夫拜,曰:“君命大事:将有西师过轶我,击之,必大捷焉。”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蹇叔,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

    秦师过周北门,左右免胄而下超乘者三百乘。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

    于周,遇之,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曰:“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弦高使遽告于郑。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使皇武子辞焉,杞子奔齐,逢孙、杨孙奔宋。

    孟明曰:“郑有备矣,不可冀也。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灭滑而还。

    晋原轸曰:“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奉我也。奉不可失,敌不可纵。纵敌,患生;违天,不祥。必伐秦师!”栾枝曰:“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先轸曰: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吾闻之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谋及子孙可谓死君乎遂发命,遽兴姜戎。败秦师于崤,获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以归。

    文赢请三帅,曰:“彼实构吾二君,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君何辱讨焉?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若何?”公许之。

    先轸朝,问秦囚。公曰:“夫人请之,吾舍之矣。”先轸怒曰:“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堕军实而长寇仇,亡无日矣。”不顾而唾。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

    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曰:“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不替孟明。曰:“孤之过也,大夫何罪?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

    (节选自《左传·秦晋崤之战》)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吾闻之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谋及子孙可谓死君乎/ B . 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吾闻之/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谋及子孙可谓死君乎/ C . 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吾闻之/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谋及子孙/可谓死君乎/ D . 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吾闻之/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谋及子孙/可谓死君乎/
    2. (2) 下列对文中加横线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卒,古人对死的称谓。《礼记》中记载,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卒”,大夫死曰“薨”,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B . “左右免胄而下”与“凶年不免于死亡”(《齐桓晋文之事》)两句中的“免”字含义不同。 C . 超乘,跳跃上车,以示勇武。古时军队经过天子的都门,应卸甲束兵,下车步行,以示恭敬。文中指秦军轻狂无礼。 D . 寡君,臣子对别国谦称本国国君。文中即指弦高为稳住秦国军队,以“寡君”“敝邑”的谦卑态度,争取报信时间。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晋文公显灵,极具神秘色彩,既是作者借卜者之言预先提示事件的结果,也是为了说明晋人对未来的战争有所了解和分析。 B . 针对秦军伐郑,蹇叔虽委婉含蓄,却一针见血,从袭远力竭、郑国有备等方面进行分析,但并未改变穆公出兵的意愿。 C . 晋文公的夫人文嬴请求将俘虏放回,由秦君处理。对于母亲的请求,晋襄公思忖再三后同意了,这一举动使原轸十分愤怒。 D . 对于是否攻打秦国,晋国内部产生分歧,最终原轸占据上风,晋军在崤地打败秦军,俘获秦军主帅,蹇叔的话得到了印证。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②彼实构吾二君,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君何辱讨焉?

    5. (5) 选文刻画出了蹇叔、弦高、原轸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简要概括。
  • 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浪淘沙 · 赋虞美人草

    辛弃疾

    不肯过江东,玉帐匆匆。至今草木忆英雄。唱著虞兮当日曲,便舞春风。

    儿女此情同,往事朦胧。湘娥竹上泪痕浓。舜盖重瞳,堪痛恨,羽又重瞳。

    【注释】湘娥竹上泪痕浓:相传舜死于南巡途中,他的两个妃皇和女英去苍梧山下奔丧,泪下沾竹,化而如斑。重瞳:传说舜一直眼中有两个瞳子,下文“羽又重瞳”指项羽和舜一样也是“重瞳”

    1. (1)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事(   )

       

      A . 开篇用典,既直写项羽兵败之史实,又以“匆匆”写出他和虞姬生离死别一幕的紧迫与急促。 B . 下阕说男女对此等生死离别之情相同,即项羽同虞姬,舜帝同娥皇、女英之间的儿女之情相似。 C . 舜和项羽都是重瞳,但命运结局却如此不同,既有词人对舜的赞美,又有其对项羽的惋惜之情。 D . 本词题为“赋虞美人草”,但实为慨叹英雄末路的咏史之词,充满了词人对项羽的同情、钦佩之意。
    2. (2) 今人常以陈师道诗”幽草默通神“来评价”至今草木忆英雄。唱著虞兮当日曲,便舞春风“两句。请简要谈谈你对本词上阕末两句的理解。
  • 5. 根据情景,默写相关的句子。
    1. (1) 《烛之武退秦师》中,晋、秦两国联合围攻郑国的理由是:“。”
    2. (2)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没有直接让弟子言志,而是先用温和自谦的话打消学生的顾虑,为他们创造一个轻松、亲切、活跃的环境。 他说:“。”
    3. (3) 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他笑子路是因为子路“”。
三、语言文字运用(22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曾点言志,只提沐浴吹风歌咏,似有不学无术之嫌,而孔子居然对他的话表示赞许,这就很①                 了。而孟子也说过“穷则独善其身”(甲)可见在早期的孔孟思想中已经包含了一些道家的想法。那么可以做一个大胆的假设:(乙)儒中有道,道中也必有儒,儒道互补是人性的使然。儒道两家在作为学术流派产生之始,甚至在产生之前,便②                     。

    带着这个假设来看老子,也就能理解他说的“爱民治国”这些话了。而庄子虽然总是批评儒家,但也同意“德无不容,仁也;道无不理,义也”。(丙)如果老庄真的弃尘绝世,就应该如《论语》里提到的几位隐士-接典、长沮、桀溺等-(丁)连姓名都不屑于留,更不用谈著书立说、设帐授徒了。可见老庄是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事,在社会责任感这一方面,老庄与孔孟一样。

    同源异流是儒道互补的根本特征,只不过孔孟关注的是人的社会性和文明秩序的发展,老庄关怀的是人类生命与心性的和谐、自在与自然。他们都对人性和社会问题颇为关注。无论二者的差异多么大,都能彼此依存,③              , 两千多年来不但发展为中国文化的基调,反而已然内化成独有的中国人的人格特征。

    1. (1) 下列对语段中几处标点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甲处的引号表示直接引用孟子的话。此外,引号还可表示强调。 B . 乙处冒号使用正确,表示提示下文,其后的内容指“大胆的假设”。 C . 丙处“······义也”属句中的引用,句号放在后引号的前面或后面均可。 D . 丁处两个破折号表示插入注释内容或补充说明,和括号作用类似。
    2. (2)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一生“修身”,他主张并践行的“做人要做君子、不做小人”,成为儒家对后世的遗嘱。只要是中国人,即使不通文墨,甚至目不识丁,①,绝不愿意被人看作小人。由此,儒家的遗嘱,也就变成了整个中国文化的主要遗嘱。其实,孔子完整的人生规划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但在他的一生中,②,不但自己没有达到,讲给别人听也等于对牛弹琴。十余年奔走于一个个政治集团之间,并无成效。回来一看,亲人的离世使“齐家”也成了一种自嘲。最后,他唯一能抓住的,只有修身。因此,他真正实践了、可让别人信赖的结论,也只有这一条。“修身”本是他规划的起点,没想到,竟变成了终点。但做人,是永恒的起点,也是永恒的终点。因为与我们有关,所以能够代代感应,成为有效遗嘱。

    ③,这是一种永不止息的人格动员,它使多数社会成员经常发觉自己与君子的差距,然后产生“见贤思齐”“景行行止”的向往。人生就是一个不断“修身”、锻铸人格的过程,而“即时打造、批量生产”的“君子”,肯定名不副实。

    1. (1) 下列句子中的“我们”和文中横线处的“我们”,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 . “你要记住,我们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老师对一个同学说。 B . 我们跟着老师来到了教学楼大厅内,四盏连着的灯依然光彩照人。 C . 尊严是无上的;尊严不可以被人践踏;尊严是我们高尚的灵魂! D . 你现在觉得这个项目没有前景,随手就甩开不干了,你让我们怎么办?
    2. (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3. (3)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描绘出这样的春游情景:“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三乎舞雩,咏而归。”

      请为下面两副对联分别拟写下联和上联,概述这一春游情景。

      第一副上联:   呼朋引伴踏春去  下联:

      第二副上联:        下联:童子六七沂水濯衣衣犹香

四、写作(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古代文化经典包含着先贤对人生、社会、历史的深刻思考,至今还能给我们很多启发。阅读这些经典时,既要充分理解先贤的思想,也要立足现实,自主思考。从以下两个话题中任选其一,阐述你的观点。

    话题一:孟子劝说齐宣王“发政施仁”,认为“推恩足以保四海”。他对实现理想社会的设想,在今天看来有什么可供借鉴之处?又有哪些不足?

    话题二:经典寓言的寓意是丰富的。有人认为《庖丁解牛》表达了庄子“顺应自然规律”的思想,有人则认为主要是强调人要“保全天性”……你怎么理解这寓言的寓意?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