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区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语文第一次...

更新时间:2023-04-10 浏览次数:25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中国诗歌一个最大的特色,就是重视“兴”的作用。所谓“兴”的作用,在中国诗歌传统上可分两个方面来看。

    从作者方面而言就是“见物起兴”。《诗经》上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雎鸠鸟“关关”的叫声,引发君子求得配偶的情意,就是“兴”的作用。但宇宙间不只草木鸟兽等种种物象能引发我们的感动,人世间种种事象也能引起我们的感动。《诗经》“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是写对时代动荡不安的感慨,这也是引起人感动的一种重要因素。

    “兴”的作用,不但作者有之,读者亦有之。只要你在读李白、杜甫的诗歌时也能产生与他们同样的感动,那么你也就有了与李白、杜甫同样的诗心。不过,诗在使人感动方面有很多不同的层次。第一层次是一对一的感动,就是闻一知一,不产生更多的联想。陆放翁和他的妻子分离之后又在沈园相遇,他写了一首《钗头凤》,千百年之后,我们仍然为陆放翁的悲剧和他的感情所感动,这就是一对一的感动。

    可孔子说“诗可以兴”的感动则不仅是一对一的感动,更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感动。有一次,子贡问孔子:“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孔子回答说:“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于是子贡就说:“《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 《诗经》里所说的是璞玉的切磋琢磨,与做人本不相干,可子贡却从中悟到做人的道理,这正是“诗可以兴”的感发。由此可见,诗的作用不仅是使作者有一颗不死的心,而且也使读者有一颗不死的心;不仅有一对一的感动,而且有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兴”的感发。

    同样,西方文学理论中也有类似“兴”的说法。接受美学一个很重要的理论就是“读者反应论”,认为读者的兴发感动是十分重要的。他们认为读者可以分成不同的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普通的读者:读明月就是明月,读清风就是清风,只从表面上去理解。第二个层次是能够深入一步的读者:他们能够从艺术的表达、文字的组织结构、形象的使用、体类的传统中,从它的价值、作用等各方面去品评和欣赏作品。第三个层次是“背离作者原意”的读者:他们对作品的解释可以不必是作者本来的意思,而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引发。只有这第三个层次的读者,才是最能感悟生命的读者。

    南唐中主的词“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王国维从中看到了什么?看到一种“众芳芜秽,美人迟暮”的悲哀和感慨。晏殊的词“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蝶恋花》),写的是男女之间的相思爱情,说是昨天晚上秋风把我楼前树上的树叶吹得凋零了,今天我登上高楼远望天涯,却看不见我所怀念的人。但是王国维王国维说这是成大事业大学问的第一种境界!王国维的这种感发正是中国诗歌中让人心不死的、宝贵的“兴”的作用。

    (摘编自叶嘉莹《什么是好诗》)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就作者方面而言,“兴”的作用既包括见物起兴又涵盖因事象而引起感动。 B . 就读者方面而言,“兴”的作用表现在读者对作者及其诗歌作品产生感动。 C . 子贡从切磋琢磨句中悟出做人的道理,无疑当在最能感悟生命的读者之列。 D . 王国维“为学”境界的读诗感发,证明了中国诗歌中的“兴”的重要作用。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段与段之间衔接十分紧密,如中间四段的段首句都既承接上文又引出下文。 B . 文章既援引古代经典中的言论,又以《诗经》及唐宋诗词为例,论证方式灵活。 C . 文章论述“兴”的作用,主要从作者和读者两个方面展开,并且重点论述后者。 D . 文章通过对东西方文学理论的对比论证,突出了阅读中读者兴发感动的重要性。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对作品的理解越背离作者本来的意思,就越能体现读者具有生命感悟能力。 B . 读明月即懂明月,读清风即懂清风,从表面理解作品,都是第一层次的读者。 C . 孔子的“诗可以兴”不是说诗仅仅能够感动一位读者,而是能感动无数读者。 D . 陆游的《钗头凤》和晏殊的《蝶恋花》,这都是能够使读者产生感动的好词。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电影 《流浪地球》大年初一上映,不出意料地占领了春节档票房和话题榜首。这部电影改编自刘慈欣的同名小说,作为中国科幻文学最知名的代表,刘慈欣始终探索着汉语表达宇宙、时空、技术的可能性,尝试用科幻抒发当代中国人的豪迈和悲悯。

    在评论人飞氘看来,刘慈欣的文字体现着卡尔维诺所谓的“轻与重”之间的巨大张力,他的轻来自宇宙的空灵,他的重则来自对中国的贫穷和落后的深刻体验,无论《乡村教师》还是《中国太阳》,人类情感都在冰冷宇宙中得以释放温度,卑小的个体与壮阔的时空实现了联结。而最能体现刘慈欣对“重量”感受的,莫过于《流浪地球》。这个关于“逃逸”的故事以不断“叠印”沉重感为乐事,命运在逃出死亡之前必先付出沉重的代价。与此同时,刘慈欣还在他的科幻世界中完成了对近现代中国核心命题在星际尺度上的再表达,即对生存的焦虑、对进化的执着和对科学的崇拜。《流浪地球》中,人类正是依靠残损的工业体系来实现对灾难的抗争,为自身文明赢取新的生机。

    (摘编自“凤凰文化原创栏回”《洞见》)

    材料二:

    中国电影资料馆电影文化研究室副主任左横认为:“看到了外太空,看到了灾难之后的地球,我看到了我没有办法想象的地球行星发动机,看到了未来这种驾驶的技术,这一切在普通观众的心里面他自然会判断说这个里面是有诚意的。创作者用尽心思,让我看到一些来自未来的景观。”

    为了真实显示这些前所未有的场景,节目组做了3000多张概念设计图,8000张分镜头画稿,制作了10000多件道具,还制作了10万延展平米的实景搭建。运载车、地下城、空间站、发动机等等,这些前所未有的东西,细节都非常精致,乃至空间站里每一块显示屏上的动画,都是真实设置的。

    清华大学影视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尹鸿认为,《流浪地球》的工业制作标准,包括影片节奏的处理上,已经跟好莱坞大型科幻电影非常接近了。

    《流浪地球》的科幻热,还带动了科学热。在中国科技馆,《流浪地球》已经被收藏为首部科幻影片,现在,每周在这里,都会举行解密《流浪地球》里面科学知识的大讲堂。

    《流浪地球》原著作者刘慈欣说:“它很好地建立了一个各方面对中国科幻、高成本科幻电影的信任。”

    (摘编自央视网《焦点访谈》“《流浪地球》赢在哪?”)

    材料三:

    在选取国外观众的观点时,已经剔除了这部分影迷和他们与国内无异的对影片的赞誉。在批评的意见中有国外的科幻电影网站就认为《流浪地球》“算不上一部伟大的科幻电影”,因为影片在科学上的漏洞太多,也没有给出足够的解释,例如为啥地球停止了自转后还能有相对稳定的大气层存在,为啥地球远离太阳后地表温度没有逼近绝对零度,以及为啥在这种极端寒冷的天气下机器还能运转。在国外影片网站IMDB上 ,有国外的观众更是毫不留情地批评中国电影在科幻领域还是“非常幼稚”,科学知识“极为有限”,因为没有太阳地球上根本就不可能有可供生命存活的环境。

    不过,也有一些国外影迷因为影片这个“用发动机推着地球逃离太阳”的设定太过魔幻,而觉得这部影片的故事还挺有趣的。但即便是这样的外国网友,也仍然指出了影片中另一个过于明显的问题:人物的刻画和演员的演技。比如下面这位名叫Calvin Powers的外国影迷就在自己的社交账号上写道:“影片中没有任何一个角色能让我产生共鸣。”

    (摘编自《环球时报》“公众号”)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改编自刘慈欣同名小说的科幻影片 《流浪地球》,探索着汉语表达宇宙、时空、技术的可能性,抒发当代中国人的豪迈和悲悯。 B . 清华大学影视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尹鸿认为 《流浪地球》的工业制作标准,包括影片节奏的处理上,已经赶超了好莱坞大型科幻电影。 C . 有国外的科幻电影网站认为 《流浪地球》“算不上一部伟大的科幻电影”,一些国外影迷认为在人物刻画、演员演技等方面不能令人满意。 D . 为了真实显示这些前所未有的场景,节目组做了大量的概念设计图,分镜头画稿,制作了大量道具,还利用电脑技术模拟了巨大的虚拟场景搭设。
    2. (2) 下列对材料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刘慈欣的文字,使人类情感在冰冷宇宙中得以释放温度,使卑小个体与壮阔时空实现联结,体现了卡尔维诺所谓“轻与重”之间的巨大张力。 B . 为了能突出“命运在逃出死亡之前必先付出沉重的代价”这一“重”,刘慈欣的《流浪地球》,不断“叠印”故事的沉重感。 C . 尽管人们对科幻片 《流浪地球》的评论褒贬不一,但这部影片还是在科幻电影领域引起了足够的关注和话题。 D . 西方网站对于中国电影的评论和指摘片面而狭隘,他们没有看到 《流浪地球》在普遍意义上的认同,他们吝啬于表达对中国电影的赞美。
    3. (3) 请根据材料,概括 《流浪地球》这部科幻电影的意义。
  •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心的方向,无穷无尽

    彭程

    在一望无际的华北平原长大的我,十几岁时因为看到了一本画册而入迷着魔,从此把小桥流水的江南,当成心目中最初的远方。我想象那里的天空和土地,河流和植物,那里的人们和他们的生活。数年后,当我初次踏上那里的土地时,却分明有一种旧地重游的感觉—一脑海中无数次的描画勾勒,已经让想象无限接近于真实。

    随着年龄和经历的增加,曾经的虚幻变作真实,陌生成为熟悉,然而向往也会同步扩展,没有停歇。远方永远存在,远方在远方之外,在东西南北的各个方向。目光尽头的地平线,不过是一个新的起点。一个声音呼唤你出发,行行复行行,把灵魂朝着天空敞开,把脚步印在永远向前方伸延的大地上。

    有许多年了,我最喜欢做的一件事情,是在某个清静的时辰,展开一本中国地图册,确定其上的一个或几个地点,放飞恩绪。意念抵达之处,多是我曾经留下足迹的地方。神凝气定之时,我分明看到,一幕幕画面穿越时光和距离,翩然闪现。那是长白山下小镇外的原始森林,脚步踩在厚重松软的腐殖土上,松脂的清香、铃兰花的馥郁伴着鸟儿的鸣叫扑面而来;那是新疆伊犁霍城的万亩薰衣草,深紫色花朵波浪般层叠起伏,一直延伸向远处的白杨林带,映照着天地接壤处山峰上的皑皑积雪……

    有时候,借助资料和图片,我也会把目光投向某个向往已久而尚未遂愿的地方。我想象青海三江源头的浩瀚壮丽,西藏纳木错圣湖边飘扬的经幡;想象大凉山满山遍野的金黄色苦荞麦,大兴安岭深处以驯鹿为伴的鄂伦春人家……甚至仅仅是想象,就能够带来一种惬意的慰藉。

    这些已经去过或将去到的地方,被造化赋予了各自的美质,形态千变万化,繁复多姿。但对于我来说,初次遭逢这些景物,都是一种感动,一种震颤,一道划过灵魂的闪电;而过后,则是一遍遍地回想,在回想中沉醉,在沉醉中升起新的梦想。

    让我记述一次这样的闪电和震颤。它的强度让我此生难忘。那是二十多年前,一次在新疆大地上的行旅。汽车穿越连绵交错的农田和林带,即将驶入浩瀚无垠的千里戈壁。就在它的边缘,神话一样,眼前突然闪现出一望无际的向日葵,茎秆高大粗壮,花盘饱满圆涧,花瓣金黄耀眼。它们齐齐地绽放,一片汪洋灿烂,仿佛色彩的爆炸和燃烧。在片刻的惊骇后,我觉察到眼眶中盈满了泪水。眼泪是一种验证,是灵魂和情感尚且丰盈饱满的体现。而此时此地,它是在强烈地证明着风景的大美。

    这些让我镂心刻骨的地方,其实在当地都是最普通的风景,普通到无人关注,更不会被写入旅游指南。不过这又有什么关系呢?因为平凡而普遍,它们更能够反映此地的自然之美的本质,也更能够和孕育于风土之中的普遍精神建立起一种关联。那是一种与这片土地血肉关联、休戚与共的情感。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因为那个方向,分别是它们的家园所在。动物禽鸟尚且如此,何况是万物灵长的人类。每个人的家园之感,都诞生于某一片具体的土地,而家国同构,无数家园的连接,便垒砌起了整个国度的根基。这种对于土地的感情,真实而有力,远胜过一些抽象浮泛的口号和理论。所以这样的歌词才能够被传唱几十年:“长江长城,黄山黄河,在我心中重千斤。”

    在山川大地之间,祖国的理念清晰而坚实。

    十年前听到一个故事,从此铭记在心。当时来中国的日本游客很多,一个旅行团来到内蒙古大草原,篝火晚会就在蒙古包旁边的草地上举行。皓月当空,奶茶飘香,歌声悦耳,舞姿动人,一位老年游客突然放声大哭,老泪纵横。老人哽咽着说:多么羡慕你们,有这么辽阔的国土!

    是的,这是一种幸福。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广阔疆域,提供了太多的美好和富足。还有什么幸福能和它相比?想到这一点,激动便如同潮水一样涌上心头。

    我的心的方向,也就是目光的方向,脚步的方向。它们指向的,是祖国大地上的江河湖海,高山平原,一种无边无际的美丽。

    我的心的方向,朝着四面八方,无穷无尽。

    (选自《光明日报》2018年8月24日,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作者十几岁时对江南的向往和想象,让他初次到江南时分明有一种旧地重游的感觉。 B . 对去过的地方,作者在回忆中重温美好;对没去过的地方,作者借助想象来获得慰藉。 C . 文中画线句子主要运用了比喻、夸张的手法,表现了向日葵壮阔的气势,明艳的色彩。 D . 对于戈壁边缘一望无际的向日葵,作者感到的除了感动和震颤,还有些许遗憾和失落。
    2. (2) 从文章看,山川大地和人具有怎样的关联?请简要概括。
    3. (3) 文章以“心的方向,无穷无尽”为标题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刘惔字真长,沛国相人也。祖宏,字终嘏,光禄勋。父耽,晋陵太守,亦知名。惔少清远,有标奇,与母任氏寓居京口,家贫,织芒靥以为养,虽荜门陋巷,晏如也。人未之识,惟王导深器之。后稍知名,论者比之袁羊。惔喜还货其母其母聪明妇人也谓之曰此非汝比勿受之又有方之范汪者惔复喜母又不听。尚明帝女庐陵公主。以惔雅善言理,时孙盛作《易象妙于见形论》,帝使殷浩难之,不能屈。帝曰:“使真长来,故应有以制之。”乃命迎惔。盛素敬服惔,及至,便与抗答,辞甚简至,盛理遂屈。一坐抚掌大笑,咸称美之。累迁丹阳尹。为政清整,门无杂宾。时百姓颇有讼官长者,诸郡往往有相举正,惔叹曰:“夫居下讪上,此弊道也。古之善政,司契而已,岂不以其敦本正源,镇静流末乎!君虽不君,下安可以失礼。若此风不革,百姓将往而不反。”遂寝而不问。性简贵,与王羲之雅相友善。郗愔有伧奴善知文章,羲之爱之,每称奴于惔。惔曰:“何如方回邪?”羲之曰:“小人耳,何比郗公!”惔曰:“若不如方回,故常奴耳。”桓温尝问惔:“会稽王谈更进邪?”惔曰:“极进,然故第二流耳。”温曰:“第一复谁?”惔曰“故在我辈。”其高自标置如此。惔每奇温才,而知其有不臣之迹。及温为荆州,惔言于帝曰:“温不可使居形胜地,其位号常宜抑之。”劝帝自镇上流,而己为军司,帝不纳。又请自行,复不听。及温伐蜀,时咸谓未易可制,惟惔以为必克。及后竟如其言。众以此服其知人。尤好《老》《庄》,任自然趣。疾笃,百姓欲为之祈祷,家人又请祭神,惔曰:“丘之祷久矣。”年三十六,卒官。

    (节选自《晋书·刘惔传》)

    【注释】①郗惜,字方回,东晋太尉郗鉴长子,王羲之的内弟。

    1. (1) 下列对文中画框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惔喜还/告其母/其母聪明/妇人也/谓之曰/此非汝比/勿受之/又有方之范汪者/惔复喜/又不听/ B . 惔喜/还告其母/其母/聪明妇人也/谓之曰/此非汝比/勿受之/又有方之范汪者/惔复喜/母又不听/ C . 惔喜还/告其母/其母聪明/人也/谓之曰/此非汝/比勿受之/又有方之范汪者/惔复喜/母又不听/ D . 惔喜/还告其母/其母/聪明妇人也/谓之曰/此非汝/比勿受之/又有方之范汪者/惔复喜/母又不听/
    2. (2) 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京口,古地名,即现在的江苏镇江,位于长江下游,地理位置重要,被刘裕设置为军事重镇,也成为后世文人流连之地。 B . 伧奴有两种解释,一指原籍为北土的奴仆,又指平庸鄙俗之辈,从文中“善知文章”“每称奴于惔”可知前者更适合作者本意。 C . 军司是官名,晋时避司马师名讳,将军师改称军司,晋时军中皆置军师,其职责主要为决断军中人事、刑狱及作战之事。 D . 《老》《庄》是指代表老子和庄子的学说著作《道德经》(又名《老子》)和《庄子》,主张崇尚自然,无为逍遥。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刘恢安于清贫。他与母亲在异地寄居时,靠编草鞋为生,虽然身居蓬门陋巷,但仍能怡然自得、恬淡安闲。 B . 刘惔擅长谈理。殷浩与孙盛辩难落败,皇帝平素就认可刘惔才华,派人请来刘惔,果然刘惔最终不负众望,赢得喝彩。 C . 刘惔清正有才。他在丹阳做官时,百姓中状告官长,官员中相互检举揭发,刘惔将这些诉讼搁置不追究,因此风气得以扭转。 D . 刘惔审时度势。刘惔虽认可桓温的才干,但也知道他的野心,因而劝说皇帝不能让他占据险要之地,并要贬抑其爵位、封号。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盛素敬服惔,及至,便与抗答,辞甚简至,盛理遂屈。一坐抚掌大笑,咸称美之。

      ②及温伐蜀,时咸谓未易可制,惟惔以为必克。及后竟如其言。

  • 5.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问题。

    卜算子

    蒋春霖

    燕子不曾来,小院阴阴雨。一角阑干聚落花,此是春归处。

    弹泪别东风,把酒浇飞絮。化了浮萍也是愁,莫向天涯去。

    【注释】①蒋春霖:清代词人,一生落拓。②浮萍:传说柳絮入水化为浮萍。

    1. (1)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这首词上片借小院、阴雨、落花、燕子等意象描绘了暮春画面,为下片直抒胸臆作铺垫。 B . 作者以燕子不来、阴雨锁院的凄迷景象来寄寓情感,表现了黯淡哀愁的心情。 C . "一角"两句描写了落花委地的场景,这落花所聚之处也便成了春天的归宿。 D . 作者这一首词属于小令,"卜算子"则是词牌名。在比较短的篇幅内上片写春归,下片写祭柳,词意转换自如。
    2. (2) 词的最后两句抒发了什么感情?请简要分析。
  • 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开头“”两句,点明了地点和特定的环境。
    2. (2) 《荆轲刺秦王》易水诀别一段中,表现众人同仇敌忾的阃面的句子是“”。
    3. (3) 司马迁《鸿门宴》中,说明大丈夫应不拘小节的两句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我站在景明楼上,凭栏凝视,(_______)。快步出楼下桥,细看柳树,粗粗胖胖的树身上树皮纹路纵横交错,各不相同:有的沟黑棱灰,似知了乱爬,形同蝉虫出洞;有的棱突暴张,白皮外露,势若万马奔腾;①有的形如游人,或走或站或坐。从眼前的一棵柳,到堤两边的临水柳,再到环昆明湖的无数柳,它们已与颐和园的山水楼台亭榭融为一体,②与游人们对望一年又一年,坦然面对春夏秋冬,淡然于人们的遗忘。

    一阵劲风,呼啸万寿山林,卷起昆明湖水,叫湖水翻腾,也使我思绪空灵。我想起了浙江杭州西湖苏堤柳,想起遍生天山南北的左公柳,想起古文名篇中的五棵柳……在我心里,③棵棵柳树,行行柳荫,都是公在百姓,利在天下,贵在品德。眼前,④这西堤的柳,扎根泥土,抵浪护堤,出尽全力;这天下的柳,纵然乱风卷丝,仍身正干直。

    远山的玉峰宝塔,(_______),脚下的漫漫长堤,响动的南水北调一渠清流,古树发新芽的满眼绿柳,让我生出万千感慨:造塔的人,造桥的人,造堤的人,造福百姓的人,历史无名还有名。西堤柳、苏提柳、左公柳,生长在祖国山河的柳,不仅长在边关要塞之地,而且长在京城闹市,都是中华民族的风骨树!

    1. (1) 对文中画框的句子,下列各项中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①运用比喻,以游人或走或站或坐的不同姿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柳树树皮的纹路。 B . ②运用拟人,赋予柳树以人的情态,描写了柳树在寂寞中的坚守和它的坦然、淡然。 C . ③运用排比,句式整齐,情感强烈,表现了柳树的大我情怀和可贵的精神品质。 D . ④运用对比,将“西堤的柳”和“天下的柳”进行对比,突出了“天下的柳”正直的优秀品质。
    2.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西堤柳、苏堤柳、左公柳,生长在祖国山河的柳,不仅长在京城闹市,而且长在边关要塞,都是中华民族的风骨树! B . 西堤柳、苏堤柳、左公柳,生长在祖国山河的柳,不仅长在边关要塞,而且长在京城闹市,都是中华民族的风骨树! C . 西堤柳、苏堤柳、左公柳,生长在祖国山河的柳,不论长在京城闹市,还是长在边关要塞,都是中华民族的风骨树! D . 西堤柳、苏堤柳、左公柳,生长在祖国山河的柳,不论长在边关要塞,还是长在京城闹市,都是中华民族的风骨树!
    3. (3)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无意间望见堤上湖岸连绵的柳色     近处的西堤之桥 B . 堤上湖岸连绵的柳色无意间映入眼帘     近处的西堤之桥 C . 无意间望见堤上湖岸连绵的柳色     西堤之桥近在眼前 D . 堤上湖岸连绵的柳色无意间映入眼帘     西堤之桥近在眼前
  • 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贾宝玉是一个混沌的形象。贾宝玉既多情又痴情:宝玉的多情体现在他对世间所有女性都有一份诚挚的爱,这是一份超越了身份与阶层的爱;宝玉也痴情,他一生的事业就是体贴她们的:喜怒哀乐、关心她们的情感命运,并且渴望着能把她们从不幸的命运中拯救出来。①_____________:称贾宝玉为最“入世”之人,是因为他对万事万物都有一份体察和敏感,但他的心灵所进入的并非俗世,而是对一切自然的、美好的事物投入最深沉的情感,甚至达到忘我的地步;与此同时,他的思想中还有“出世”的一面,他虽生在公门侯府却处处受拘束,而他的灵魂②_____________。

    李泽厚认为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人的觉醒”时期,即“在怀疑和否定旧有传统标准和信仰价值的条件下,人对自己生命、意义、命运的重新发现、思索、把握和追求”。贾宝玉这一形象背后所凝聚的新的价值观念是一种无目的的、超功利的、艺术化的、心灵式的存在,是中国文学史上又一次“人的觉醒”。《红楼梦》是一部奇书,是中国文学史上一座无法逾越的高峰,在某种程度上说,③______________,而且关系很大。

    1. (1) 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 (2) 请分别用一个句子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每句不超过15个字。
四、写作(60分)
  • 9. (2020高三上·大姚月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屈原因正道直行被流放,披发行吟于泽畔,渔父看见后,问他为什么来到这里。屈原说:“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因此被放逐。”渔父劝他说:“既然举世皆浊,何不随波逐流、推波助澜呢?

    既然众人皆醉,何不吃点酒糟、喝点薄酒呢?”屈原反问道:“我怎能让自己清白的身躯,蒙受外物的污染呢?又怎能使自己高洁的品质,蒙受世俗的尘垢呢?”于是怀石投江而死。汉代的贾谊认为,不论到哪里都可以辅佐君主,又何必留恋楚国呢?就像凤凰在千仞高空翱翔,看到有德的国君才降落下来,看到危险的小人就远走高飞。

    上述材料中,屈原、渔父和贾谊三个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