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吉林省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语文3月大联考...

更新时间:2023-06-28 浏览次数:30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材料一:

    透视,是绘画和其他造型艺术的专用术语。画家在作画的时候,把客观物象在平面上正确地表现出来,使它们具有立体感和远近空间感,这种方法叫"透视法"。因为透视现象是近大远小的,所以也称为“远近法”。

    散点透视则很难找到画家所处的定点位置。整个画面似乎有很多的视角,而每个视角又都在局部构成透视关系。这种理解,有点像我们在爬山,走一段,拍张照,再走一段,拍一张,然后再拼贴起来。画面中画家的视角是不断移动的,因而产生了多个消失点,这种方式被叫作“散点透视”,也叫“多点透视”。

    中国山水画能够表现“咫尺千里”的辽阔境界,正是运用这种独特的透视法的结果。由于采用绘画的“散点透视”原理,中国古代艺术家才得以创作出数十米甚至百米以上的长卷。《清明上河图》是“散点透视”用得最多的构图,如果是采用西画中的“焦点透视法”可能就无法达到这种集"高远、平远、深远"和谐统一"咫尺千里"的"宏大、辽阔、无边"的艺术境界。

    西洋画一般是采用“焦点透视”,它就像照相一样,观察者固定在一个立足点上,把能摄入镜头的物象如实地照下来,因为受空间的限制,视域以外的东西就不能摄入了。

    高远、深远和平远,即"三远"法。早在中国的北宋时期,绘画理论家郭熙便率先提出了山水画的取景构图法则——三远法,即高远、深远和平远。他提出:“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

    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就是以高远法的构图方法创作的成功之作。它的艺术特色,除了用笔雄强、坚实之外,还善于以仰视的手法,表现山峰的高远,正如赵孟頫所评:“山势逼人。”王蒙所作《青卞隐居图》是以深远见胜的杰作。青卞山本是江南不起眼的小山。王蒙以三远法加以夸张,为了突出一个"隐"字,作者以"S"形的连续取势,以重山复岭、密树深溪等景象的交替组合来增加山势的深度。赵孟頫的《水村图卷》,使用的便是平远法。作品高仅24.9厘米,横达120.5厘米,场景展开,描绘了沙渚村舍、渔舟出没、丘陵长堤、岸柳塘苇的江南清旷平远景象。元代的倪云林也是一位善作平远山水的高手。

    (摘编自《中国画的透视与美学关系》)

    材料二:

    西洋十四世纪文艺复兴初期油画家凡艾克的画极注重写实,精细地描写人体,从画面上表现屋宇内的空间;画家用科学及数学的眼光看世界。于是透视法的知识被发挥出来,而用之于绘画。意大利的建筑家勃鲁纳莱西在十五世纪的初年已经深通透视法。阿卜柏蒂在他1436年出版的《画论》里第一次把透视的理论发挥出来。

    宋代沈括在《梦溪笔谈》里曾讥评大画家李成采用透视立场“仰画飞檐”,而主张“以大观小之法”。他说:“李成画山上亭馆及楼阁之类,皆仰画飞檐。其说以谓'自下望上,如人立平地望塔檐间,见其榱桷'。此论非也。大都山水之法,盖以大观小,如人观假山耳。若同真山之法,以下望上,只合见一重山,岂可重重悉见,兼不应见其溪谷间事。又如屋舍,亦不应见中庭及后巷中事。若人在东立,则山西便合是远境;人在西立,则山东却合是远境。似此如何成画?”沈括以为,画家画山水,并非如常人站在平地上,在一个固定的地点,仰首看山。他主张“以大观小”,把全部景界组织成一幅气韵生动有节奏又和谐的艺术画面,不是机械地照相。这画面上的空间组织,是受着画中全部节奏及表情所支配。要用心灵的眼,笼罩全景,从全体来看部分。“其间折高折远,自有妙理”,这就是说须服从艺术上的构图原理,而不是服从科学上算学的透视法原理。并且他以为那种依据透视法的看法只能看见片面,看不到全面,所以不能成画。

    西洋画法上的透视法是在画面上依几何学的测算构造一个三进向的空间的幻景。一切视线集结于一个焦点(或消失点)。正如邹一桂所说:“布影由阔而狭,以三角量之。画宫室于墙壁,令人几欲走进。”而中国“三远”之法,则对于同此一片山景“仰山巅,窥山后,望远山”,我们的视线是流动的,转折的。由高转深,由深转近,再横向于平远,成了一个节奏化的行动。郭熙又说:“正面溪山林木,盘折委曲,铺设其景而来,不厌其详,所以足人目之近寻也。傍边平远,峤岭重叠,钩连缥缈而去,不厌其远,所以极人目之眺望也。”他对于高远、深远、平远,用俯仰往还的视线,抚摩之,眷恋之,一视同仁,处处流连。这与西洋透视法从一固定角度把握"一远"大相径庭,而正是宗炳所说的"身所盘桓,目所绸缪"的境界。苏东坡诗云:"赖有高楼能聚远,一时收拾与闲人。"真能说出中国诗人、画家对空间的吐纳与表现。

    由这"三远法"所构的空间,不只是几何学的科学性的透视空间,而且是上升为诗意的创造性艺术空间。趋向着音乐境界,渗透了时间节奏。它的构成不依据算学,而依据动力学。清代画论家华琳名之曰"推"。华琳在他的《南宗抉秘》里有一段论"三远法",提出"推"字以说明中国画面上“远”之表出。“远”不是以堆叠穿斫的几何学的机械式的透视法表出,而是由“似离而合"的方法视空间如一有机统一的生命境界。由动的节奏引导我们跃入空间感觉。直观之如决流之推波,睨视之如行云之推月。全以波动力引起吾人游于一个"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庄子语)的宇宙。空时意识油然而生,不待堆叠穿斫,测量推度,而自然涌现了!这种空间的体验有如鸟之拍翅,鱼之泳水,在一开一阖的节奏中完成。

    (摘编自宗白华《中国诗画中所表现的空间意识》)

    1. (1)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透视是画家把客观物象在平面上正确地表现出来,使它们具有立体感和远近空间感,使人们很难找到画家所处的定点位置。 B . 西洋画采用的是“焦点透视”,受空间限制,观察者视域以外的东西无法摄入,其艺术成就则大打折扣。 C . 中国山水画能够表现"咫尺千里"的辽阔境界,是运用了"散点透视"的结果。 D . 只要采用"散点透视"原理,绘画就能达到集"高远、平远、深远"和谐统一"咫尺千里"的“宏大、辽阔、无边”的艺术境界。
    2. (2) 根据材料二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郭熙对于高远、深远、平远,用俯仰往还的视线,与西洋透视法从一固定角度把握"一远"的理论基本相同。 B . 沈括主张"以大观小之法",认为画家画山水,并非如常人站在平地上,在一个固定的地点,他不认同"仰画飞檐"的透视立场。 C . 透视法应用于绘画,是西方画家用科学及数学的眼光看世界的结果。 D . 由"三远法"所构的空间,是一种诗意的创造性艺术空间,而不是几何学的科学性的透视空间。
    3. (3) 郭熙讲山水画有“三远”,诗亦然。下列诗句与“三远”对应有误的一项是(   )
      A .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深远) B .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平远) C .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高远) D .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平远)
    4. (4) 材料一和材料二共同使用的论证方法有哪些?请简要分析。
    5. (5) 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内容,简要概括沈括主张的“以大观小之法”与“散点透视”原理的相似之处。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书者雪樵

    凯  歌

    雪樵的字儿写得好,是大伙儿都知道的事。字好,又出名,雪樵的门前就不清静。先是有后生向雪樵求字。

    雪樵瞥一眼棉絮外翻,冻得红鼻青脸鼻涕顺溜的年轻人,微笑着点头。提笔,发力,转眼间,几个遒劲的楷体已是入木三分。写的是“业精于勤”四个大字,语出唐朝韩昌黎。雪樵这是勉励青年人勤奋求进,不要辜负了人生的宝贵年华啊。

    年轻人这边刚走,又有人风尘仆仆而来。来的是一位河东商人。

    来人双手施礼,恭敬地放下润金。妻招呼客人茶座。

    雪樵头也不抬。也就在片刻之间吧,来人挨着木椅的屁股还没有蹭出温热来,这边雪樵已经风起云止,大功告成了。

    雪樵吹着茶叶说,拙字取走,这东西,雪樵用眼神指了指润金,就拿回去吧。

    商人是个不错的商人,在河东很有慈善之名,雪樵早有耳闻。

    人家是诚心想交你这个朋友啊,河东商人久经商海,怎么会不明白?冲雪樵肃然施礼,回去,过些日子,却让人送来用四头骡子驮着的八垛习墨用纸。

    这算什么呀,以"纸"会友啊?雪樵哈哈一笑,喝茶。

    陕北的九月天高云淡,却不时有阴雨扑来,让人猝不及防。

    前脚刚跨出门的雪樵这回就因迎面而来的一大片黑云驻了足。随黑云一道而来的是国军副师长子清。

    子清土匪出身,但素来敬仰读书人。子清使人呈上二百块银圆说,过些天是陕北镇守使大人的寿辰,我辈均仰慕先生大名,望先生不吝赐墨,为寿宴添光盈彩!

    陕北镇守使大人,咱不认识呀?雪樵耷拉着眼皮说。

    忽地一抬头,恍然大悟地说,想起来了啊,可是那个娶了好几房姨太太,又拼命捉拿"红匪"的陕北镇守使大人吗?

    副师长子清低下头来干咳了两声,一抱拳说,正是,那可是咱们西北的一位英雄豪杰啊!雪樵抚着胸口自言自语,唉,莫非昨夜受了些寒,为甚感觉这般恶心呢?

    猛地挥袖长捋。

    “哗啦”一声响,一堆银圆落地,四处乱窜。

    子清脸色陡变,身旁的卫兵齐刷刷地拔出枪。

    子清沉着脸说,既然先生身体有恙,子清改日再来造访吧!

    路上,子清咬着牙齿说,还真是一块茅坑里的石头——又臭又硬,早晚嘛,子清嘿嘿地笑着说,得让这怂人给咱写一幅字儿!

    这天庙会,山上山下人声鼎沸,上香的,看戏的,大家扶老携幼,一派和谐。

    就听见一阵“嗡嗡”的声音由远而近,像苍蝇一般。

    大伙抬头,这群“苍蝇”已经开始“下蛋”了。

    顿时,接二连三的爆炸声传来,庙会现场一片火海。

    小鬼子的飞机又过黄河了!人们边骂边躲,骂万恶的日本鬼子。

    负责治安的副师长子清提着枪,一边指挥乡亲们躲避,一边命令士兵们还去,火光中,瞅见一人手牵毛驴,指天痛骂。子清喊了一声,赶快躲起来,不要命啦!冲上前一看,正是雪樵。

    子清又气又恼,一把扯过雪樵,直奔防空洞。

    士兵接连向子清报告:房屋被毁,百姓死伤无数……

    鬼子呢,鬼子伤亡如何?师部里的子清铁青着脸问。

    鬼子的飞机来了36架,丝毫无损,已经向河东飞回去了。

    子清大怒,挥起拳头,狠狠地砸向桌面。

    忽听“啪”的一声响,早有人拍案而起,倒是吓了子清一大跳。

    奇耻大辱呀,雪樵怒形于色,我堂堂华夏国土,岂容倭寇这般横行霸道,痛煞我也!

    雪樵大喝一声,笔墨何在?

    子清一听,惊喜地说,莫非先生要留墨了?忙喊警卫员,笔墨伺候!

    雪樵一边挽袖一边说,待我修书一封发往省城,向省府提议成立救国会,我誓将身先士卒,一马当先,亲赴前线杀敌,不胜不归……

    雪樵的咳嗽声传来,子清望望雪樵那单薄的身子,立刻像泄了气的皮球。心里却跪起了拇指:这怂人,一点儿都不怂啊!

    去扎萨克旗,是应了蒙古王爷的诚邀前往草原的。那里,日本人正谋划着一场将蒙汉分而治之的阴谋。雪樵拖着病躯上路,这一去,竟成永别。

    雪樵与众友人四处奔走,据理力争;蒙汉人民携手抗日,心若磐石。雪樵,却被病情耽搁得形如枯槁。

    一场大雪下来,高原上尘埃落定,万籁俱寂。

    雪樵病逝的消息传来,众人落泪。子清泪眼婆娑、捶胸顿足:老弟呀,怎么走得这么急,你还欠着哥哥的字儿呢!

    这年春天,黄河水解冻,子清的队伍要开拔了,在河的那头,早有一支武装力量等着他们呢。

    誓师大会上,有人送来了一幅横匾。

    子清瞪大了眼睛,那字,他熟悉。

    对,是雪樵亲笔所书。

    来人说,是先生在病中为师长您写的,先生临终前嘱托,若师长深明大义,胸怀长远,务必当面呈给您,见字如面……

    匾上是几个遒劲雄浑、风骨凸显的大字:保家卫国。

    落款小楷自是气韵不凡:书者雪樵为兄长子清壮行。

    子清向着北方施礼,敬酒,正身时已是泪流满面。

    转身,摔碗,子清向着长长的队伍发出号令:出——发——

    这一声喊,声震苍穹,惊动了黄河水。

    (有删改)

    1. (1)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雪樵给后生题"业精于勤"四字,是勉励青年人勤奋求进;给河东商人题字,则是敬佩他有慈善之心。 B . 文中写陕北的九月“不时有阴雨扑来”,引出了下文国军副师长子清带人前来求字为陕北镇守使祝寿。 C . 雪樵抚着胸口说"感觉这般恶心",含蓄表达了对拼命捉拿红军的陕北镇守使的厌恶、对国军副师长子清求字的拒绝。 D . 对于鬼子的飞机轰炸,乡亲们和士兵们都义愤填膺,乡亲们是咒骂与躲避,而士兵们则主动奋起反击。
    2. (2)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写雪樵给后生写字鼓励其勤奋求进和给河东商人写字肯定其慈善之举,为后文雪樵题"保家卫国"横匾的情节做了铺垫。 B . 子清说娶了好几房姨太太、还拼命捉拿“红匪”的陕北镇守使是“英雄豪杰”,这一反语的运用起到了强烈的讽刺、批判效果。 C . 小说写庙会上人声鼎沸,人们扶老携幼,一派和谐,这种安宁的场景与后文日本鬼子飞机轰炸给人们生活带来的破坏形成对比。 D . 小说以书者雪樵为主要人物,由他带出各色人物,其中子清是在次要人物中着重刻画的形象,这一形象能够辅助表达深层次的主题。
    3. (3) 请简要赏析小说最后画线的部分的描写手法。
    4. (4) 小说把人物对话糅合在叙述之中,这样处理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题。

    王守仁,字伯安,余姚人。祖母梦神人自云中送儿下,因名云。五岁不能言,异人之,更名守仁,乃言。年十五,访山海关,观山川形胜。弱冠举乡试,学大进,益好言兵,且善射。登弘治十二年进士。朝议方急西北边,守仁条八事上之。正德元年,刘瑾逮给事中御史戴铳。守仁抗章救,瑾怒,廷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丞。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守仁因俗化导,夷人喜,相率伐木为屋,以栖守仁。十一年,南方盗贼蜂起。前巡抚托疾避去。守仁至,知左右多贼耳目,乃呼老黠隶诘之。隶不敢隐,因贳其罪,令阴觇贼,贼动静无勿知。檄福建、广东会兵而讨贼。守仁亲率锐卒,佯退师,出不意捣之,俘斩七千有奇。所将皆文吏及偏裨小校,平数十年巨寇,远近惊为神。十四年,宁王宸濠反。守仁急趋吉安,治器械舟楫,传诏暴宸濠罪,俾守令率吏士勤王。复战官军却守仁斩先却者诸军殊死战 , 贼大败。守仁联舟为方阵,尽出金宝犒士。明日,宸濠方晨朝其群臣,官奄至。以小舟载薪,乘风纵火,焚其副舟。宸濠舟胶浅,仓卒易舟遁,王冕所部兵追执之。贼平,京师闻,诸大臣震惧。张忠尝纳宸濠贿,忌为守仁所知,轻守仁文士,强之射。徐起,三发三中,京军欢呼。忠扬言帝前,曰守仁必反。守仁入九华山,日晏坐僧寺。帝觇知之,曰:“守仁学道人,何谓反?”守仁已病甚,疏乞骸骨,行至南安卒,年五十七。丧过江西,军民无不缟素哭送。守仁天资异敏。游九华归,筑室阳明洞。忽悟格物致知 , 当自求诸心。其为教,以致良知为主。学者翕然从之,世遂有“阳明学”。守仁以直节著。从诸书生扫积年寇,平定孽。文臣用兵,未有如守仁也。

    (节选自《明史·王守仁传》)

    1. (1)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黑色碳素笔在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上打“√”。

      复A战B官C军D却E守F仁G斩H先I却J者K诸L军M殊N死O战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拊,指抚摩,与《孔雀东南飞》中"阿母大拊掌"的"拊"字意思不同。 B . 军,指军队,与《鸿门宴》中“沛公军霸上”的“军”意思不同。 C . 格物致知,推究事物原理获得知识。该成语出自《论语》“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 D . 逋,指逃亡,与《陈情表》中“责臣逋慢”的“逋”意思不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正德元年,刘瑾逮捕给事中御史戴铣。王守仁刚正地上奏章营救戴铣,并在朝廷上怒斥刘瑾,杖责刘瑾四十杖。 B . 正德十一年,王守仁前往南方平定盗贼。他知道身边有不少人是贼寇的耳目,便借机赦免了一个老仆隶的罪行,令他暗中侦察贼寇。 C . 朝臣张忠曾经接受过反贼朱宸濠的贿赂,害怕被王守仁知道,他轻视王守仁是个文士,强迫其射箭,没想到王守仁三发全中。 D . 王守仁虽是文臣,但能率领众书生扫除多年的贼寇,平定反叛的藩王;他还在阳明洞建筑屋舍,授徒教学,专以传授良知为主,求学的人一致追随他。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守仁亲率锐卒,佯退师,出不意捣之,俘斩七千有奇。

      ②守仁入九华山,日晏坐僧寺。帝觇知之,曰:“守仁学道人,何谓反?”

    5. (5) 王守仁具有哪些优秀品质?请简要概括。
  • 4. 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小题。

    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

    岳 飞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 , 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注】①《汉书·终军传》载:"南越与汉和亲,乃遣军使南越,说其王,欲令人朝,比内诸侯。军自请:'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

    1. (1)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全词由词人登上黄鹤楼所见之景发端,追忆了昔日汴京城的繁华景象,再回到眼前描写战乱频仍、生灵涂炭的情景,最后想象未来之景。 B . 下片开头几句,描绘了将士浴血奋战却伤于锋刃、百姓饥寒交迫却无辜被戮的景象,为下文表达"请缨提锐旅"的愿望做铺垫。 C . 下片最后三句写词人想到北伐中原、收复失地的愿望无法实现,不禁涌上悲观情绪,想着过上“骑黄鹤”而逍遥世外、逃避现实的生活。 D . 这首《满江红》以文法人词,从“想当年”“到而今”“何日”说到“却归来”,按照时间顺序展开,结构层次分明,语言洗练明快。
    2. (2) 这首词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 5. 名篇名句默写,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2023年《中国诗词大会》开播,其中飞花令列举了含"兔"字的诗句100句。请你默写出李贺《李凭箜篌引》中含"兔"字的诗句“”。
    2. (2)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杜牧《阿房宫赋》中以“”批评了后代统治者

      的错误做法,苏淘《六国论》则以泱泱大国“”表达对当政者可能重蹈覆辙的忧虑。

    3. (3) 古代诗歌中常常借用具体数字以虚指,表示数量多,如“”。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沙画,顾名思义,是以沙子为材料的艺术创作。沙画艺术形式多样,动静结合,写实写意皆可。

    近年来,沙画在影视作品中也占据一席之地。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沙画是“画生画”,在静态画面的基础上加入了动态创作过程,画面可以在时间轴上自由变化、连续生成,弥补了一些影视作品影像素材不足的短板;另一方面是因为在“画生画”的基础上,沙画创作者可以通过细沙的流动变化和刮、擦、点、抠、划、抹等____的动作,丰富故事表现形式。

    曾有人说,沙画的最高潮,就是最后那一抹:一切的美____。

    互联网的发展,为沙画创作提供了发展空间。一些创作者将沙画表演与视听语言相结合,使沙画艺术以视频的形式在网络中的传播____。像在历年央视春晚节目中,就曾多次出现沙画作品,丰富了节目的视听体验。例如,沙画表演《丝路》以骆驼、铁路、大桥等元素,生动展现了"一带一路"建设走深走实的步伐。沙画表演《我和2035有个约》则运用色彩绚烂的彩沙,传递出对未来的向往,达成了情景交融的效果。沙画作品在达到客观再现自然和丰富故事表现的境界之后,次画创作者开始注重在沙画上表达内在旨趣为中心。流动的细沙、连续变化的画面、契合主题的音乐等,使沙画作品展现出强大的艺术感染力。沙画艺术正从一个个狭窄的工作室飞入广阔的网络世界,为人们呈现一场绚丽的视觉盛宴。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适当的成语。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3. (3) 简述第二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45个字。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只要下载某款软件,就能轻易地把自己的五官投到原本的演员脸上,享受"参演"电影、电视剧、短视频的快感。

    近年来,"AI换脸"走红网络,无论是在手机应用商城还是社交平台、短视频平台,都能看到不少提供“AI换脸”服务的APP和小程序。AI换脸——用AI技术在软件上使用自己的照片代替影视剧或者小视频中的人物,从而生成以自己为主角的图片或视频。在专门提供换脸服务的APP和小程序上,这种操作非常简单,_______,经过深度合成算法处理,就能秒变主人公。

    然而,“AI换脸”的趣味性背后,________。有人利用“AI换脸”技术传播对他人带有侮辱性的视频、截图。"AI换脸"APP利用深度合成算法侵害他人肖像权的案件时有发生。因不堪其扰,不少人自觉选择维权。按照《民法典》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丑化、污损或者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伪造等方式侵害他人的肖像权。

    技术对人类生活、工作影响深远,但“技术中立”并不能成为规避责任和义务的理由。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联合发布的《互联网信息服务深度合成管理规定》,为深度合成服务划定了"底线"和"红线",强调不得利用深度合成服务从事法律、行政法规禁止的活动,要求深度合成服务提供者落实信息安全主体责任。该规定的出台,对利用“AI换脸”技术从事违法活动的行为________。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 (2) 下列选项中破折号与文中画波浪线处破折号的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 穿过宽阔的风门厅和衣帽厅,就到了大会堂建筑的枢纽部分——中央大厅。 B . “要记住革命!”——我想起他牺牲前说的话。 C . 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俺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 D . 在时钟的冷冰冰的计时声中——您仔细听听吧——有一种无所不知而又对所知的东西感到厌倦的意味。
四、写作(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2023年春节联欢晚会中,《碇步桥》节目火爆全网,引发了观众对江南之美的无比热爱和对大美中华的无比自豪。

    材料二:2500多年前,伟大的思想家孔子发出感叹:"尽美矣,又尽善也。"意思是说,真正的美不仅在于给人感官上的愉悦,更在于能让人领会到崇高的力量。

    上述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新时代青年的思考与感悟。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