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

更新时间:2023-03-30 浏览次数:43 类型:期末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现代文阅读I

    材料一: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中“守拙”二字是诗人对自己归于田园生活的状态自述。何为“守拙”?“此‘拙’乃是相对于世俗之‘机巧’而言,‘守拙’意谓保持自身纯朴之本性(自世俗看来为愚拙),不同流合污。”(袁行霈)诗人宁愿归隐田园,也不愿违背本性投身于仕途的机巧之中。

    除在《归园田居·其一》中提及“守拙”,诗人在其他诗词中也常以“拙”自居。如《与子俨等疏》:“性刚才拙,与物多忤。”《感士不遇赋》:“诚谬会以取拙,且欣然而归止。”《杂诗·其八》:“人皆尽获宜,拙生失其方。”《咏贫士·其六》:“人事固以拙,聊得长相从。”可见,诗人对“拙”情有独钟。

    “守拙”是远离官场黑暗,追求内心宁静的选择,是人生迷途处的智慧反思。在《归园田居·其一》中“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一句借用“比兴”的手法生动刻画了诗人入仕的状态。“羁鸟”指笼子里的鸟,“池鱼”指失去自由的鱼。借失去自由的“羁鸟”“池鱼”暗喻自己在官场中心志被束缚。“旧林”“故渊”是“羁鸟”“池鱼”的归宿,暗喻田园才是自己率真本性的归宿。“鸟”“鱼”的意象在诗人其他诗作中也多常见。在《感士不遇赋》:“密网栽而鱼骇,宏罗制而鸟惊。”在《始作镇军参军经由阿作》:“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诗词中的鸟、鱼是灵魂自由,复返自然的代表。关于“守拙”,清代的沃仪仲对此别有会心:“有适俗之韵则拙不肯守,不肯守拙则机巧百端,安得复返自然!”诗人”守拙”是领悟后灵魂的追求,是质性自然的坚守。

    从另一方面来说,“守拙”是诗人坚守内心的选择。陶渊明的“守拙”并非是无为的消极避世,其一生的主导思想是建功立业,特别是追求文学上的建树。在《感士不遇赋》中写道:“禀神智以藏照,秉三五而垂名。”在《咏荆轲》中用“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歌颂荆轲的豪情。

    可以见得,诗人心中有效力家国的壮志豪情。但通过对当时社会的体察分析,亲身入仕的感受,对现实有了深刻的认识。《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吁嗟身后名,于我若浮烟”正是诗人面对现实心中的愤语。《命子》:”福不虚至,祸亦易来”是诗人面对现实的慨叹。由此看来,陶渊明“守拙的目的就是守住本心不为惑染所障,‘守拙’的方法则是委运自然,陶公的守护真性重在要求不让自己存在的真性为世俗声利所扭曲,‘守拙’来于生命的内在要求”(李秀平)。

    (摘编自白千群《论陶渊明“守拙”人格中的真意人生》)

    材料二:

    “拙”“真”“自然”在陶渊明诗文中是同义词:“守拙”“养真”“返自然”因而也是同义语,它们同指个体生命从追逐于外转而反求诸己,由沦于物欲转而返本归真。“复得返自然”不仅仅是指最终返回到了竹篱茅舍榆树柳丛的田园,更主要是指回归到自己的本心或本性。对于陶渊明这种自小“游好在六经”的士人来说,选择躬耕的确需要巨大的勇气。因为孔子早有“遗训”:“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孔子认为躬耕只是为了谋食而有碍于“谋道”。陶渊明辞彭泽县令而去做“陇亩民”,不仅自己“秉耒欢时务”,而且还“解颜劝农人”,这不正是孔子所痛斥的远君子而近小人吗?更要命的是,孔子鄙视耕稼的偏见到魏晋南北朝已变成了成见和定见,那些仰赖家世余绪的士族自己”未尝目观起一拔土,耘一株苗,不知几月当下,几月当收“,却无知而又轻薄地蔑称农民为“田里猥人”“田舍儿”。不难想象,陶渊明选择躬耕既要忍受来自士林的轻薄嘲讽,还得忍受有悖孔子遗训的指责批评,更不得不忍受耕不救穷的煎熬。以如此沉重的代价换来贫穷,却偏偏要选择躬耕作为自己的生存方式,陶渊明真是“拙”到家了。一方面,他谴责当世那些“曳裾拱手”“宴安自逸”的不劳而食之辈;同时,他自己”解印绶,弃官去”后,便有滋有味地操起开荒、种豆、锄草、收禾这些农圃营生。诗人归隐躬耕“所愿”“所怀”“所保”的是什么呢?从陶诗“所训讵乃浅”的语意与语气来看,诗人“所保”的绝不是身家性命。沃仪仲释陶的“所保”十分精到:“寄托原不在农,借此以保吾真。‘聊为陇亩民’即《简兮》万舞之意,所谓醉翁之意不在酒也。”虽然陶渊明躬耕并非完全不在意收成,“寄托原不在农”一语有失绝对和偏颇,但这无妨沃氏解释的深刻独到。陶渊明归隐躬耕除了像农民那样关心作物收成的丰歉外,他同时也关注自己生命本性的”养真”与”守拙”——他正是为了“守拙”才“归园田”、为了“养真”才栖迟“衡茅”的。农民的耕作是对命运的被动接受,陶渊明的躬耕行为则是自己的主动选择。他与“陇亩民”的这些差别不仅不影响他作为诗人的伟大,反而正是这些差别使他的人生更具有独特的魅力,更具有存在的深度。

    (摘编自戴建业《养真与守拙——论陶渊明归隐》)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守拙”有着丰富的内涵,此处,“拙”乃自身纯朴之本性,陶渊明宁愿归隐田园,也不愿违背本性。 B . “守拙”是人生迷途处的智慧反思,陶渊明对“拙”情有独钟,其诗词创作中都能看到他以“拙”自居。 C . 魏晋南北朝时士人多鄙视耕稼,陶渊明选择躬耕既要忍受当时世俗的一些成见,更要忍受内心的煎熬。 D . 陶渊明的躬耕行为具有主动性,他与“陇亩民”的差别,使陶渊明的人生更具有独特的魅力和存在的深度。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在《归园田居·其一》中,陶渊明用“羁鸟”“池鱼”比喻自己在官场中心志被束缚,如同“旧林""故渊"的田园才是自己率真本性的归宿。 B . “守拙”是陶渊明坚守内心的选择,但不同于消极避世,作者认为陶渊明的主导思想是建功立业,心中有效力家国的壮志豪情。 C . “守拙”“养真”“返自然”同指个体生命从追逐于外转而反求诸己,由沦于物欲转而返本归真,因而“拙”“真”“自然”是同义词。 D . 陶渊明“所保”的是他的“真”,陶渊明不仅在意作物收成,也关注“养真”与“守拙”,为“守拙"才"归园田"、为"养真"才栖迟"衡茅"。
    3.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其一》) B .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陶渊明《读山海经十三首·其十》) C . 停云霭霭,时雨漾漾。八表同昏,平陆成江。(陶渊明《停云》) D .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二》)
    4.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5. (5) 材料一与材料二都围绕陶渊明的“守拙”展开论述,但侧重各有不同,请简要概括。

  • 2. 现代文阅读Ⅱ

    直面烦恼,认清孤独

    ——史铁生写给侄子小水的三封信(其一)

    孤独不好,孤独意味着自我封闭和满足。孤独感却非坏事,它意味着希望敞开与沟通,是向往他者的动能。以我的经验看,想象力更强、艺术感觉更敏锐的人,青春期的孤独感尤其会强烈;原因是他对未来有着更丰富的描绘与期待。

    记得我在中学期间,孤独感也很强烈,但自己不知其名,社会与家人也多漠视,便只有忍耐。其实连忍耐也不意识,但确乎是有些惶然的心情无以诉说。但随着年龄增长,不知自何日始,却已不再恐慌。很可能是因为,渐渐了解了社会的本来面目,并有了应对经验——但这是次要的,根本是在于逐渐建立起了信念——无论是对自己所做之事,还是对生活本身。

    那时我还不像你,对学习有着足够的兴趣,只是被动地完成着功课。所以,课余常就不知该干什么。有时去去阅览室,胡乱翻翻而已。美术老师倒挺看重我,去了几回美术组,还得到夸奖,却不知为什么后来也就不去了。见别人兴致勃勃地去了田径队、军乐队、话剧队……心中颇有向往,但也不主动参加。申请参加,似乎是件不大好意思的事,但也不愿承认是不好意思,可到底是因为什么也不深问。然而心里的烦恼还在,于是,更多时候便只在清华园里转转。若有几个同学一块儿转还好,只是自己时,便觉心中、周围乃至阴云下或阳光里都是空空落落的,于是很想回家。可真要回到家,又觉无聊,家人也不懂你,反为家人的无辜又添歉意。其实自己也不弄懂自己,虽终日似有所盼,但具体是什么也不清楚。

    现在才懂,那就叫“成长的烦恼”。身体在长大,情感在长大,想象与思考的能力都在长大,但还没能大到——比如说像弈棋高手那样——眼看出许多步去,所以就会觉得眼前迷茫,心中躁动。就好比一个问题出现了,却还不能解答:就好像种子发芽了,但还不知能长成什么树:或就像刚刚走出家门,不知外界的条条道路都是通向哪儿,以及跟陌生的人群怎样相处:烦恼就是必然。如果只是棵树,也就容易,随遇而安呗。如果压根是块石头,大约也就无从烦恼,宇宙原本就是无边的寂寞。但是人,尤其还是个注重精神、富于想象的人,在这世间便有了烦恼。人即烦恼——人出现了,才谈得上烦恼。

    想象力越是丰富、理想越是远大的人,烦恼必定越要深重。这便证明了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现实注定是残缺的,理想注定是趋向完美。现实是常数,理想是变数。因而,没有冲突只能意味着没有理想,冲突越小意味着理想越低、越弱,冲突越强,说明理想越趋丰富、完美。善思考,多想象,是你的强项;问题是要摆清楚务虚与务实的位置,尤其要分清楚什么是你想做也能做的,什么是你想做却没有条件做的,什么是你不想做但必须得做的。只要处理得当,这——现实与理想的——冲突越强,创造力就越强。

    所以,我看你从事艺术或思想方面的工作也许更合适。但不急,自始至终都是一条笔直而无废步的路是没有的。路是趟出来的,得敢于去趟。但话说回来,对每一步都认真、努力的人来说,是没有废步的,一时看不出作用,积累起来则指不定什么时候就有用,甚至有大用。况且,一切学习与思考的目的,并不都是为了可用,更是为了心灵的自我完善。

    我能给你的建议只是:直面烦恼,认清孤独,而不是躲避它、拖延它。内心丰富的人,一生都要与之打交道;而对之过多的恐惧,只是青春期的特有现象。就像你,考试之前紧张,一进考场反倒镇静下来了。就像亚当、夏娃,刚出伊甸园,恐惧尤甚,一旦上路则别有洞天。要紧的是果敢地迈出第一步,对与错先都不管,自古就没有把一切都设计好再开步的事。

    记得有位大学问家说过这样的意思:别想把一切都弄清楚,再去走路;比如路上有很多障碍,将其清理到你能走过去就好,无需全部清除干净。鲁莽者要学会思考,善思者要克服的是犹豫。目的可求完美,举步之际则勿需周全。就像潘多拉盒子,每一答案都包含更多疑问;走路也如是,一步之后方见更多条路。更多条路,又只能选其一条,又是不可能先把每条都探清后再决定走哪一条。永远都是这样,所以过程重于目的。当然,目的不可没有,但真正的目的在于人自身的完善。而完善,惟可于过程中求得。

    (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孤独感意味着希望敞开与沟通,但也意味着自我封闭和满足,因此作者一直以来都非常讨厌孤独。 B . 伴随着人的成长,身体、情感、想象与思考的能力都在长大,但还没能大到一眼看到未来,人可能会产生迷茫与躁动。 C . 人即烦恼,对于注重精神、富于想象的人而言,更是如此;人有越是丰富的想象力,烦恼必定越要深重。 D . 没有冲突意味着没有理想;只要处理得当,我们的创造力会越来越强,就能消除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2. (2) 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那时我还不像你”,作者现身说法,将自己与侄子做对比,将侄子的优异成绩与“我”的无所事事形成对照。 B . “便觉心中、周围乃至阴云下或阳光里都是空空落落的”运用心理描写,真切地表现出“成长的烦恼”。 C . 本文语言与人物的身份极为相符,具有亲切感,在平实质朴的口语化表述中,又寓含精辟入里的人生道理。 D . “好像种子发芽”运用比喻,“像刚刚走出家门”运用类比,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人面对未知时的迷茫感。
    3. (3) 面对孤独,作者的心境经历了哪些变化?请简要概括。
    4. (4) 根据选文,简要概括史铁生给了侄子哪些面对烦恼与孤独的建议。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文言文阅读

    柳子厚墓志铭

    韩  愈

    子厚讳宗元,少精敏,无不通达。逮其父时,虽少年已自成人,能取进士第 , 崭然见头角,众谓柳氏有子矣。其后以博学宏词授集贤殿正字。俊杰康悍,议论证据今古,出入经史百子,踔厉风发,率常屈其座人;名声大振,一时皆慕与之交,诸公要人,争欲令出我门下,交口荐誉之。

    元和中,尝例召至京师,又偕出为刺史,而子厚得柳州。既至,叹曰:“是岂不足为政邪?”因其土俗为设教禁州人顺赖其俗以男女质钱约不时赎子本相侔则没为奴婢子厚与设方计,悉令赎归。其尤贫力不能者,令书其佣,足相当,则使归其质。观察使下其法于他州,比一岁,免而归者且千人。衡、湘以南为进士者,皆以子厚为 , 其经承子厚口讲指画为文词者,悉有法度可观。

    其召至京师而复为刺史也,中山刘梦得禹锡亦在遣中,当诣州。子厚泣曰:"播州非人所居,而梦得亲在堂,吾不忍梦得之穷,无辞以白其大人;且万无母子俱往理。”请于朝,将拜疏,愿以柳易播,虽重得罪,死不恨。遇有以梦得事白上者,梦得于是改刺连州。鸣呼!士穷乃见节义。今夫平居里巷相慕悦,酒食游戏相征逐,诩诩强笑语以相取下,握手出肺肝相示,指天日涕泣,誓生死不相背负,真若可信;一旦临小利害,仅如毛发比,反眼若不相识。落陷阱,不一引手救,反挤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此宜禽兽夷狄所不忍为,而其人自视以为得计。闻子厚之风,亦可以少愧矣!

    子厚以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卒,年四十七。铭曰:“是惟子厚之室,既固既安,以利其嗣人。”

    (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因其土俗为设/教禁州人顺赖/其俗以男女质钱/约不时/赎子本相侔/则没为奴婢/ B . 因其土俗为设/教禁州人顺赖/其俗以男女质钱/约不时赎/子本相侔/则没为奴婢/ C . 因其土俗/为设教禁/州人顺赖/其俗以男女质钱/约不时/赎子本相侔/则没为奴婢/ D . 因其土俗/为设教禁/州人顺赖/其俗以男女质钱/约不时赎/子本相侔/则没为奴婢/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墓志铭,是一种悼念性的文体,一般由志和铭两部分组成。可以是自己生前写的,也可以是别人写的。 B . 进士第,是中国科举时代考选进士,录取时按成绩排列的等第。如洪迈《容斋三笔·词学

      科目》:“任子中选者,赐进士第。”

      C . “皆以子厚为师”中的“师”指老师,与韩愈《师说》中“吾从而师之”的“师”含义相同。 D . “仅如毛发比”中的“毛发”,比喻小小的利害冲突,与荀子《劝学》“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中“江海”的用法相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柳宗元少年时就精明聪敏,没有不明白通晓的事。他年轻时就已成才,崭露头角。 B . 柳宗元名声轰动,那些公卿贵人争着想成为他的门生,异口同声地推荐赞誉他。 C . 柳宗元到任柳州之后,想要推行政治教化,他替借债人想方设法赎回子女。 D . 刘禹锡被遣去播州,柳宗元打算向朝廷请求拿柳州换播州,体现柳宗元的高节。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观察使下其法于他州,比一岁,免而归者且千人。

      ②是惟子厚之室,既固既安,以利其嗣人。

    5. (5) 韩愈在赞扬柳宗元时,对当下的哪些现象进行了讽刺?
  • 4. 古代诗歌阅读

    少室雪晴送王宁    

    李   颀

    少室众峰几峰别,一峰晴见一峰雪。

    隔城半山连青松,素色峨峨千万重。

    过景斜临不可道,白云欲尽难为容。

    行人与我玩幽境,北风切切吹衣冷。

    惜别浮桥驻马时,举头试望南山岭。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一、二句诗人写少室山峰各种雪后姿容:有的因冬日晴暖,阳光照射而积雪融化,有的山峰依然被白雪覆盖。 B . 三、四句以“半山青松”写晴峰,以“素色峨峨”写雪峰,用“连”字写晴峰的广袤,用“峨峨”写雪峰的高峻。 C . 五、六句写少室诸峰的静态之美:落日余晖,斜照山峰,山顶上飘浮着片片白云,山峰在云雾缭绕中瞬息万变。 D . 诗题揭示了全诗内容:有少室山,有雪,有晴,有送,有朋友王宁,各个镜头都围绕“送”的行动展开。
    2. (2) 简要赏析最后四句的表达效果。
  • 5. 名篇名句默写
    1. (1) 白居易在《琵琶行并序》中,写琵琶女回味往昔,梦醒时无限伤感的两句是 , 。
    2. (2) 韩愈《师说》中,从职责上,把教师界定为“”,而把那些童子之师界定为“”。
    3. (3) 苏轼在《赤壁赋》中“  ”两句,以“水”为例论证万物都是永恒的。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语言文字运用I

    作为上合组织重要创始成员国,中国    地重视、支持和推动上合组织发展。2013年以来,习近平主席出席历次上合组织峰会,提出一系列推动上合组织发展和地区合作的重要主张和倡议,得到各方积极响应,中国在上合组织中具有  的地位。"确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同理念”正式写入青岛宣言,成为上合组织成员国的上下同欲;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同成员国发展战略及欧亚经济联盟等区域合作倡议深入对接,为地区发展创造重要机遇。上合组织各方对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全球发展倡议都__,认为这一倡议对解决当前全球发展困境具有重要意义。不少成员国积极评价了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全球安全倡议和认同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进而提出独立自主、安危与共以及反对在本地区制造阵营对抗、破坏地区稳定的主张。习近平主席出席上合组织撤马尔罕峰会,将就新形势下加强上合组织建设、更好应对重大国际和地区挑战与有关各方深入交换意见,有利于共同捍卫真正的多边主义,维持发展中国家的正当权益,将重要的为促进地区安全稳定和发展繁荣作出贡献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请将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改成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 7. 语言文字运用Ⅱ

    谷雨,是春天的最后一个节气。

    “一候萍始生,二侯鸣鸠拂其羽,三候戴胜降于桑。”意思是说       ,首先,因降雨量增多,水面的浮萍开始生长;接着布谷鸟振翅飞翔,开始提醒人们播种;然后就要在桑树上开始见到戴胜鸟了。

    春雨绵绵是谷雨最主要的特点,可是,为什么春季雨水偏少呢?中国是东亚季风气候,雨热同期,降雨多集中在夏秋两季      , 二十四节气依然是现代生活重要坐标,对当前生产生活还在发挥基础指导作用。谷雨将谷和雨联系起来,反映了"谷雨"的农业气候意义。谷雨节气后,气温升高,      , 是播种移苗、种瓜点豆的好时节。谷雨节气当天也是联合国中文日。为什么呢?据传说,轩辕黄帝的史官仓颉创造出了中国最原始的象形文字;上苍因仓颉造字而感动,为其降下一场谷子雨,这就是"谷雨"的由来。

    1. (1) 下列句子中的“多”和文中画横线处的“多”,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这句话多了一个字。 B . 你不了解真相,别多嘴! C . 员工们的文化水平有多高? D . 参会的多是先进工作者。
    2. (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6个字。
四、写作(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邹孟轲母,号孟母。其舍近慕。孟子之少时,嬉游为墓间之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乃去,舍市旁。其嬉游为贾人炫卖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复徙居学宫之旁。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进退。孟母曰:“真可以处居子矣。”遂居。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

    材料二:晋代车胤,因家境贫困,父亲无法为他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但车胤在夏天用练囊装萤火虫来照明,依然苦学不倦。

    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以“环境与成长”为主题写一篇文章,在下周班会上发言。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