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四川省凉山州西昌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考...

更新时间:2023-04-13 浏览次数:35 类型:期末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我说中国社会的基层是乡土性的,那是因为我考虑到从这基层上曾长出一层和乡土基层不完全相同的社会,而且在近百年来更在东西方接触边缘上发生了一种很特殊的社会。这些社会的特性我们暂时不提,将来再说。我们不妨先集中注意那些被称为土头土脑的乡下人。他们才是中国社会的基层。

    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虽则似乎带着几分藐视的意味。但这个土字却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在我们这片远东大陆上,可能在很古的时候住过些还不知道种地的原始人,那些人的生活怎样,对于我们至多只有一些好奇的兴趣罢了。以现在的情形来说,这片大陆上最大多数的人是拖泥带水下田讨生活的了。我们不妨缩小一些范围来看,三条大河的流域已经全是农业区。而且,据说凡是从这个农业老家里迁移到四围边地上去的子弟,也老是很忠实地守着这直接向土里去讨生活的传统。最近我遇着一位到内蒙古旅行回来的美国朋友,他很奇怪的问我:你们中原去的人,到了这最适宜于放牧的草原上,依旧锄地播种,一家家划着小小的一方地,种植起来,真像是向土里一钻,看不到其他利用这片地的方法了。我记得我的老师史禄国先生也告诉过我,远在西伯利亚,中国人住下了,不管天气如何,还是要下些种子,试试看能不能种地——这样说来,我们的民族确是和泥土分不开的了。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自然也会受到土的束缚,现在很有些飞不上天的样子。

    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城里人可以用土气来藐视乡下人,但是乡下,“土”是他们的命根。在数量上占着最高地位的神,无疑的是“土地”。“土地”这位最近于人性的神,老夫老妻白首偕老的一对,管着乡间一切的闲事。他们象征着可贵的泥土。我初次出国时,我的奶妈偷偷的把一包用红纸裹着的东西,塞在我箱子底下。后来,她又避了人和我说,假如水土不服,老是想家时,可以把红纸包裹的东西煮一点汤吃。这是一包灶上的泥土——我在《一曲难忘》的电影里看到了东欧农业国家的波兰也有着类似的风俗,使我更领略了“土”在我们这种文化里所占和所应当占的地位了。

    农业和游牧或工业不同,它是直接取资于土地的。游牧的人可以逐水草而居,飘忽无定。做工业的人可以择地而居,迁移无碍;而种地的人却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侍候庄稼的老农也因之象是半身插入了土里,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乡土本色>》)

    材料二:

    今年考入清华大学的本科生,在收到录取通知书的同时,还收到了费孝通的《乡土中国》。这是清华大学校长邱勇专门赠送的。

    在致新生的信中,邱勇写道,《乡土中国》是一部饱含家国情怀的经典力作,“费孝通学长基于大量扎实的社会调查,以简洁平实的语言勾画出中国基层社会的基本面貌和主要特征,探寻了家国乡土深处的文化根脉”。他向学子们推荐这本书,是基于我国努力克服疫情不利影响、全力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特殊背景,“阅读这本《乡土中国》一定能让你们对生于斯长于斯的这片热土有更深厚的感知,对自己肩头的责任有更深刻的体悟”。

    既能“具体”下去,又能“抽象”上来,这是费孝通的一个真功夫。于是,读《江村经济》,可以读到有意味的场景:“我曾经看到,一些年轻的丈夫,经过一天忙碌的劳动,在傍晚余暇的时候,笨拙地把孩子抱在手里。”还可以读到传统风俗的余韵:“安于简朴的生活是人们早年教育的一部分。浪费要用惩罚来防止。”节俭是受到鼓励的,“例如,不许浪费米粒”。这与当前全社会倡导的“浪费可耻、节约为荣”是一致的。更可以读到基于深入洞察而得出的有力结论。比如,“传统的阴历最广泛使用在记忆动感情的事件以及接洽实际事务等场合”。还比如,“如果说人们的土地就是他们人格整体的一部分,并不是什么夸张”。对一片土地的深情,支撑起费孝通漫长的学术之路。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生命、劳动和乡土结合在一起,就不怕时间的冲洗了。”吴江松陵公园有费孝通墓,这段碑文摘自他的一篇短章《吴江的昨天、今天、明天》。

    (摘编自光明日报王国平、苏雁《在“江村”,读费孝通》)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乡民是社会的基层,他们与土地分不开,为土地所束缚,因此从土地中获取生活资源。 B . 城里人可以用土气来藐视乡下人,但是对于乡下人来说,“土地”是他们最高地位的神。 C . 在远古的上地上,住过一些不知道如何种地的人,我们对这些人的生活多少是有些兴趣的。 D . 由于不流动而生出的土气,其实是传统乡村文化中的保守性和封闭性在农民身上的体现。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开篇指出本章乃至整本书所讨论的对象,即基层的中国社会。 B . 材料一通过举例说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思维与以中国为首的东方思维的差异性。 C . 材料二引用《江村经济》中关于“节俭与浪费”的内容主要是为了体现费孝通先生的俭朴品质。 D . 清华大学校长邱勇向学子赠送《乡土中国》,意在使学生通过阅读本书增强对家乡的感知和责任体悟。
    3.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江西医生在南极种出蔬菜的新闻体现了人与土地之间存在不可分割的关系。 B . 因为在近百年来更在东西方接触边缘上发生了一种很特殊的社会,所以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C . 太平天国运动时,洪秀全“有田同耕”的口号可以看出,土地在很大程度上能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D . 中国人爱用微信朋友圈,朋友圈评论互为好友可见,体现朋友圈是一个极具中国本土性的社交工具。
    4. (4)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请结合材料一的内容理解这句话。
    5. (5) 当今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传统与现代的交织和转换,乡村与城市的碰撞和融合,使社会发生着巨大变化。在这样的背景下,应如何面对今日中国乡村的变迁,结合文本和现实生活,谈谈你的看法。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文本一

    鹅毛大雪(节选)

    迟子建

    在姥姥的家乡,一到冬天,还有比推不开门更让人惊奇的事情。

    那是捕鱼的时候。

    我不知道为什么冬天的鱼会很多,而且很肥。因为在我看来,冬天的水很凉,鱼大概是承受不了这种寒冷的。

    可是稀奇事就是出现了。冰封几尺的大江下面的确跑着鱼群。一到这时刻,村里的人就乐癫了,也忙癫了。大家忙着补网织网忙着修爬犁和凿冰眼,然后,就像是要出征打仗一样,人们去征服那条大江,去征服鱼群了。

    姥姥是补网和织网的能手。虽然自己家有许多事要做,可她还是很高兴地为那些请她帮忙的人家去做事。她帮车把式的老婆织起了一片网,熬得眼睛都红了。她还给不懂捕鱼要领的年轻人讲捕鱼的事情。

    捕鱼的时候又赶上了场姥姥所说的“鹅毛大雪”。姥爷带着网、铁钎、火盆、劈柴和酒壶去江上了。

    我和姥姥留在家里。姥姥要为全村子到江上捕鱼的人们烙制火烧。她说她的火烧一送到江上,大家会疯吃一顿的,比吃什么鸡鸭鱼肉都香。

    为全村的捕鱼人准备饭食,这可是项艰巨的任务。姥姥不停地站在火炉旁;头发被汗水弄得湿淋淋的。她的两个颧骨也红红的。

    我帮助她劈小碎拌子,然后担负往炉子里续柴火的任务。那些金黄色的火烧一出炉子时就像朝气蓬勃的太阳一样,从里到外都透着香气。

    姥姥把烤好的火烧放到一个圆圆的大水桶里,然后上面扣上一个大盆子。烤好一桶后,她就套上马爬犁,把它送到江上去了。

    我站在家门上,望着姥姥带着火烧坐着马爬犁上江的情景。鱼汛真是叫人感奋的时刻。家家的仓房都堆了好些鱼,有些鱼还被做成了咸酱或鱼干。姥姥烤火烧的空当就做鱼干。剐、去肠子、刮鳞,然后用剪子铰鱼尾,然后再用清水冲洗一遍,才能撒上盐,滤干后放到火墙上去烤。

    于是,屋子里就洋溢着清新的鱼香气。姥姥很高兴闻这样的香气。她做这些活儿的时候,神色十分开朗,完完全全像个孩子。那么平凡的事情,一让她做起来,就一丝不苟,而且很是有韵味。鱼汛的最后一天,是个大晴天,有的人家已经往回收网了。姥姥开始烤最后一桶火烧。她站在炉台边,红光满面,脸上笑眯眯的。我就蹲在炉膛前,遵照她的吩咐往里面添火。

    过了好一刻,我忽然听到“扑通”一声响,发现姥姥栽倒在地上了。她的手里还拿着一个刚刚烙好的像太阳那么娇艳的火烧。我跪在她身边去摇她,她不动;我喊她,她也不答应。她闭着眼睛,嘴角挂着笑意,脸色非常红润。我以为她累得睡着了。

    可她就一睡几天,不再起来。

    给姥姥出葬的那天,一大早起来,我又推不开门了。那个给姥姥守灵的车把式帮我打开了门。

    又是一院子的白雪。是姥姥常常提起的“鹅毛大雪”。我的眼前一下子闪现了姥姥的身影,我鼻子一酸,泪水就蒙了眼睛。

    透过泪水去望那些白雪,的确都是很大很大的一片一片的,有的甚至比鹅毛还大。

    八九点钟的时刻,太阳忽然消失了。天空并不很昏暗,只是有点灰蒙蒙。这时,天又下起大片大片的雪来。

    姥姥带着一个美丽的红棺材,在鹅毛大雪中去山里睡觉了。她临行前美美地吃了一整个火烧,因而我那天没有望见太阳。

    文本二

    迟子建在作品中偏爱呈现死亡,借以死亡的方式呈现出世上的人性、人情。常态死亡指的是一种自然发生的现象,正如人的出生与衰老,在迟子建作品中,处于常态中的是人的衰老与死亡,而宿命般的死亡方式也是常态版图下的一种。对生命的关怀使迟子建终究不忍心让这一矛盾演化为一场血腥的暴力。迟子建深知只有当生命饱受死亡的威胁时,人性之中“恶”的成分才会被剥离,因为在死亡面前一切都是渺小的。迟子建笔下的人物形象多是“自然人”,顺乎自然天性的成长,顺乎合理的发展,顺应天命的死亡,其中尤其以边缘女人为代表,这类人或是处于偏远地区,或是处于文化冲突之下,或贫困,或饱经磨难。而她们的共同面对着生命中的衰老,在衰老笼罩之下,步入人生的尾声,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老女人虽面对人生之痛衰老与死亡的困境,但仍然表现出一种宽容和善的达观态度。

    于平《论迟子建作品的文学抚慰》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开头通过“更让人惊奇的事情”来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B . “在我看来,冬天的水很凉,鱼大概是承受不了这种寒冷的”可见,我对姥姥的家乡并不了解。 C . 作者通过爬犁、冰眼、火烧、鱼汛等富有地域特色的事物,向读者展示了故乡的风土人情。 D . 迟子建在小说中利用长短句的结构特点来为主题服务,短句显得很有节奏感,能营造氛围。
    2. (2) 关于文中描写“鹅毛大雪”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鹅毛大雪”是本文的线索,串联了所有的故事情节,使文章内容更集中,层次更清晰。 B . 姥姥出葬那天的环境描写“又是一院子的白雪”,烘托了静谧、肃穆的氛围。 C . 文中划线句子衬托了姥姥纯净的人物情思,也体现了我对姥姥的思念。 D . 文中的“鹅毛大雪”不仅是地域风景的标志,更是作者情感的寄托。
    3. (3) 结合文本一,概括“姥姥”的形象特点。
    4. (4) “对生命的关怀使迟子建终究不忍心让这一矛盾演化为一场血腥的暴力”是如何体现的?请结合文本一进行分析。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 3.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越王勾践,其先禹之苗裔,而夏后帝少康之庶子也。封于会稽 , 以奉守禹之祀。文身断发,披草莱而邑。后二十余世,至于允常。允常之时,与吴王阖闾战而相怨伐。允常卒,子勾践立,是为越王。

    元年,吴王阖闾闻允常死,乃兴师伐越。越王勾践使死士挑战三行至吴陈呼而自刭 , 吴师观之,越因袭击吴师,吴师败于槁李,射伤吴王阖闾。阖闾且死,告其子夫差曰:“必毋忘越。”

    三年,勾践闻吴王夫差日夜勒兵,且以报越,越欲先吴未发往伐之。范蠡谏曰:“不可。臣闻兵者凶器也,战者逆德也,争者事之末也。阴谋逆德,好用凶器,试身于所末,上帝禁之,行者不利。”越王曰:“吾已决之矣。”遂兴师。吴王闻之,悉发精兵击越,败之夫椒。越王乃以余兵五千人保栖于会稽。吴王追而围之。

    勾践之困会稽也,喟然叹曰:“吾终于此乎?”文种曰:“汤系夏台,文王囚羡里,晋重耳奔翟,齐小白奔莒,其卒王霸。由是观之,何遽不为福乎?”

    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彩,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欲使范蠡治国政,蠡对曰:“兵甲之事,种不如蠡:填抚国家,亲附百姓,蠡不如种。”于是举国政属大夫种,而使范蠡与大夫柘稽行成,为质于吴。二岁而吴归蠡。

    (节选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越王勾践/使死士挑战三行/至吴陈/呼而自刭 B . 越王勾践使死士挑战/三行/至吴陈/呼而自刭 C . 越王勾践/使死士挑战/三行至吴陈/呼而自刭 D . 越王勾践使死士/挑战三行/至吴陈/呼而自刭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庶子”,指非正妻所生的儿子。庶,旧指宗族中嫡亲以外的支属,与“嫡”相对。 B . “会稽”,位于长江下游江南一带。于秦朝置郡,郡治吴县,历史上曾管辖春秋时长江以南的越国和吴国故地。 C . “焉”,与《劝学》中“风雨生焉”的“焉”都是兼词,相当于“于此”。 D . “吴师败于槁李”中的“于”与《师说》中“耻学于师”的意义相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允常在位的时候,与吴王阖闾结下了怨恨,发生了战争。允常去世以后,勾践继承王位。 B . 勾践听说吴王夫差操练兵马就先发制人兴兵攻打吴国,最后被围困会稽。 C . 吴王阖闾听说允常去世就起兵讨伐越国,结果因惊视越国的做法,失去了戒备之心而让越国有了可乘之机。 D . 越王勾践返回越国之后,亲自耕作,其夫人亲手织布,不吃肉食,不穿华丽的衣服,礼贤下士,厚待宾客,救济穷人,悼慰死者,与百姓共同劳作。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吴王闻之,悉发精兵击越,败之夫椒。

      ②于是举国政属大夫种,而使范蠡与大夫柘稽行成,为质于吴。

  • 4.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听颖师弹琴①

    【唐】韩愈

    昵昵②儿女语,恩怨相尔汝。

    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

    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

    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

    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

    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

    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

    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

    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

    【注】①此篇作于公元816年(元和十一年)。颖师:颖师是当时善于弹琴的和尚,他曾向几位诗人请求做诗表扬。

    ②昵昵:亲热。尔汝:至友之间不讲客套,以你我相称。这里表示亲近。

    1. (1) 下列对《琵琶行》和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琵琶行》中用“大弦嘈嘈”和“小弦切切”来分别形容乐声的清脆圆润和轻细急促,强化了听觉效果,令人“耳”不暇接。 B . 《琵琶行》中如“轻拢慢捻抹复挑”“转轴拨弦三两声”等语句对演奏手法的呈现用词极为精准,而在本诗中却并未体现。 C . 韩诗不少诗句新奇妥帖,揉磨入细,感染力极强。例如开头两句押细声韵,恰恰适合于表现小儿女之间那种缠绵纠结的情态。 D . 《琵琶行》和本诗都着重描写了琴音高低徐疾的变化,既有轻柔婉转,又有高亢激昂,但又各具特点,令人回味无穷。
    2. (2) 清朝的方扶南把本诗与《琵琶行》并推为“摹写声音的至文”,本诗用了什么手法表现琴声的特点?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苏轼《赤壁赋》中“”以月亮作比,表明了世间万物变化的规律。
    2. (2) 李煜《虞美人》中,通过具体的物象将无尽愁绪展现的句子是:“
    3. (3)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与《劝学》中“”所体现出的实干精神不谋而合。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民以食为天,食以水为先。”随着一湾清水持续润泽永泰川,川区耕地的产出越来越多,群众的收入也            80后潘海涛家住寺滩乡瞳庄村,大家笑称“连名带姓都透着水的渴望”。过去由于缺水,粮食产量低,全家8口人种30余亩地,日子依然过得               , 无奈之下,潘海涛远赴广东打工。

    如今,曾经               的旱砂地成了“香饽饽”。“根据地块质量和平整难度,每亩地每年分别按460元和150元流转了出去,合同还约定,每5年上涨50元。”潘海涛笑着说,现在一份土地、两份收入,除了流转费用,自己闲时还到地里务工,每天收入140元,再不用到外地谋生了,“满足,稳定!”

    这几天,张志荣的手机响个不停,来自宁夏甚至江浙地区的企业,也想到永泰川流转土地,张志荣总是婉言谢绝。“以水定地,以水定产,咱们有多少汤就泡多少馍。要               , 不能无序扩张,这条底线要守牢!”张志荣坚定地说。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80后潘海涛家住寺滩乡瞳庄村,大家笑称他“连名带姓都透着水的渴望”。 B . 家住寺滩乡瞳庄村的80后潘海涛,大家笑称他“连名带姓都透着对水的渴望”。 C . 家住寺滩乡瞳庄村的80后潘海涛,被大家笑称“连名带姓都透着对水的渴望”。 D . 80后潘海涛家住寺滩乡瞳庄村,被大家笑称为“连名带姓都透着水的渴望”。
    3. (3) 下列选项中,标点符号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 . “民以食为天,食以水为先”。 B . 旱砂地成了“香饽饽”。 C . 再不用到外地谋生了,“满足,稳定!” D . “以水定地、以水定产……这条底线要守牢!”张志荣坚定地说。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早在2003年习近平同志指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生物多样性关系人类福祉。①               食物、水源、纤维、药物、木材、建筑和工业原材料,优美风景,可供人选择的基因等;二是提供服务。调节气候,保持水土,昆虫、鸟类等授粉提高农作物的产量质量,减少疾病的传播等;三是为人类进行科学研究、艺术创作和欣赏等提供对象。

    然而,②               。世界自然基金会指出,由于人类将地球的生命维持系统推向了边缘,动物的种群数量平均下降了68%。生态系统被破坏大大增加了动物将疾病传给人类的风险,艾滋病、埃博拉以及新冠肺炎等疾病就是后果之一。我们应站在为人类文明负责的角度,③               因为这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必然要求,是人类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是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要求。

    1. (1)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 (2) 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四、写作(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们随着时代的快节奏暴走着,往往忘记了审视自己的内心,于是迷失自我,不知所措。只有停下来,才能与被甩在身后的灵魂交流,才能听到自己内心深处的呢喃。

    “审视自己的内心”是一种精神力量的体现,是清醒者的战斗宣言。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荀子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苏格拉底说:“认识你自己。”

    自我审视不仅对于个体至关重要,甚至对于民族、国家都意义重大,人类过于自信而盲目地前行到现在,已经走得太远,如果人类在无法减速的情况下轰然撞上命运的崖壁,我们听到的恐怕绝不仅仅是先哲的一声叹息。

    读完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思考?请根据材料内容,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