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上海市崇明区、松江区2023届高三下学期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试...

更新时间:2023-03-09 浏览次数:39 类型:高考模拟
一、积累应用10分
  • 1. 按要求填空。
    1. (1) 亦余心之所善兮, 。(屈原《离骚》)
    2. (2) ,以手抚膺坐长叹。(李白 《》)
    3. (3) 2022年10月12日,在国际空间站执行任务的意大利女宇航员萨曼萨·克里斯托福雷蒂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了一组太空摄影作品,并配上了王羲之所著《兰亭集序》中的“”,展现太空视角下所见的浩瀚之景。
  • 2. 以下是某校高一年级学生阅读《乡土中国》之前设定的阅读“预期”,请依据你的阅读经验判断,不适合的一项是( )
    A . 了解中国乡村社会的基本面貌以及文化特性。 B . 学习一些社会学研究中观察社会的途径方法。 C . 探究中国基层社会语言文字发展演变的规律。. D . 解决家乡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相关问题。
  • 3. 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

    家庭既是传统伦理由以产生的土壤,又是传统伦理得以实践的核心机制。在古代中国,                              。由氏族母体孕育的血缘纽带一直藕断丝连、绵延不绝地贯穿在传统社会中,并取得自己的肯定性形式“家庭”“家族” “宗族”。中国就不像西方诸民族那样从家庭到私产再到国家,而是从家庭到宗族再到国家,国家混合在家族里就成为所谓社稷。

    ①但氏族关系始终没有彻底摧毁

    ②原始社会的结构一直没有遇到足够的冲突得以转换

    ③原始文明虽然逐渐萎缩

    ④血缘纽带始终没有碰到突发的机遇得以中断

    ⑤社会形态也在不断交替

    A . ④⑤②③① B . ②④③⑤① C . ②③①④⑤ D . ④②①③⑤
二、阅读(70分)
  • 4.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材料一:

    ①文艺对现实负责,并非其本身定义下的必然使命,如果它必须负责,其责任也纯然是一个自然、自由的抉择,而非隶属于任何与它无关的理念。文艺创造仅仅是心灵世界真实再现,它可以拥有现实的影子,也可以没有,或者仅仅是对现实极模糊或远距离的把握。文艺并不承担批判、责备或赞美的使命,一句话:文艺无立场。比如荷马史诗,你能理出它的是非善恶么?还有莎士比亚剧作、泰戈尔诗以及许多流传千古的作品都是如此,历史文学作品更如此,比如《圣经》旧约、新约,中国的《史记》、《汉书》等。

    有人会立即反驳:《圣经》不正是传道的吗?不错,可同一部经书,历史上却扮过完全不同的角色,同一种信仰却生出完全不同的世界观。无怪费尔巴哈会说:《圣经》只有:一部,只是人们给予了不同的解释。

    ③一件文学艺术作品对读者的作用和产生该作品的动机全然不是一回事,同一作品对不同的人产生不同作用,这是人理解力差异造成的。正因如此,伟大的作品往往也是最富争议的。对于文学艺术作品产生迥然相异的社会效果,这不是作者能决定,也不是他可以负责的。作者关心的就是创造一种形式,把自己内心世界表现出来。与现实接近的作品似乎更易被人接受,作者有意或下意识取悦读者,这并非文学艺术创作原则,也非作品优劣判断的标准。作品符合现实的逻辑,它是被创造的新现实,人们可以通过这一新现实更深刻地把握自己面对的世界,产生深刻思想,这些都与文学艺术职能无关。文学艺术可以充当布道工具,那仅仅是工具而已,作为工具和它本身不是一回事。

    ④枪可以射杀人和动物,也可以被展示和观赏,它本身产生的目的是前者而非后者。文艺作品刚好相反,目的是被展示和观赏,它产生射杀人和动物效果,那不是作品创造的初衷。然而被观念燃烧的激情也可以为后一目的,促使作者创造伟大的作品,许多文艺巨匠都是由此被社会接受的。伟大作品对现实的作用促使更多人把结果视为目的,于是文艺评价功利化蔓延在文化活动的诸多方面。

    (节选自叶剑波《文学艺术与现实责任》)

    材料二:

    ①当代艺术家的“自我实现”,大多伴随着对“功成名就”的渴望与“艺术创新”的创作过程。好多人说“我们杀出来了”,“ 我要创造与众不同的作品符号”,“我的作品价位在拍卖会上又上涨了多少”,以此来界定艺术家与艺术作品的成功,这些价值观念的背后实际是商业利益与广告效应的驱动。中国的传统文化观念从来不以创新作为界定优劣的标准,“苟日新, 日日新,又日新”说的不是变换花样的翻新,而是指道德的修持与学问的精进。中国传统的艺术品评也不以新旧、怪异作为品评标准。艺术作品的成功在于能否充分地表达作者的理想与感情,能否使观者的心灵得到愉悦与净化。.

    ②孔子说:“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在古代,艺术是志道、据德、依仁之后的余事,是文人“穷则独善其身”时个人精神的陶养,具有“成教化,助人伦”的社会伦理功能和陶冶性情、移风易俗的力量。艺术创作的目的也不仅仅是完成一件作品,而是通过这个创作过程达到自身的完善,并且期望对当时与后世都能产生深远的影响。在这种思想影响下的古代艺术家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精神,他们与生俱来的禀赋加之苦心孤诣的修持精进,使他们的思想与行为能够对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对国家与命运的忧患意识,对社会发展的积极参与使他们的艺术创作活动具有明显的伦理价值指向和文化承载意义。

    ③艺术具有精神导向的作用,尤其是那些在社会上具有一定的地位与知名度的艺术家,他们的绘画思想、绘画风格以及行为言论都会成为关注与模仿的对象,因此,他们的价值判断与艺术观念不仅仅是个人行为,还具有广泛的社会效应,艺术家的自我实现与社会责任的担当是并行不悖的。当代的艺术家,在工业文明与市场经济的冲击下,有的失去了定力,出现了价值判断的混乱与模糊,从而导致艺术价值观念的扭曲。或重器轻道,尚智巧谋急用,以技术为创作的目的,忽略了作品的精神内涵;或积画以求售,尘交物蔽,缺失了艺术创作需要的虚静的精神状态与心理空间,导致了艺术品质的下降;或以丑为美,追求狂怪、邪僻与色情,创造吸引眼球的噱头,这些与中国传统文化追求的清明雅正越来越远,对艺术观念与艺术风格的误导却愈演愈烈。

    (节选自徐桂香《艺术家的自我实现与责任担当》)

    1. (1) 材料一第④段加点词“功利化”是指
    2. (2) 下列针对相关作品的表述最符合材料二中对艺术创作目的要求的一项是( )
      A . 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引发了英国社会对童工问题的关注。 B . 鲁迅的《祝福》揭露封建礼教吃人本质阐明彻底反封建的必要性。 C .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有机融合中西方诗歌技巧探索新诗格律化。 D . 李密的《陈情表》以情理打动皇帝实现辞不就职奉养祖母的目的。
    3. (3) 材料一第②段画线句在论证上有何作用,请结合材料内容进行分析。
    4. (4) 能够依据文意 做出的一项推断是( )。
      A . 两则材料均认为艺术作品自身具有价值。 B . 依据材料一,文艺作品没有绝对的评价标准,故价值无高下之分。 C . 依据材料二,文艺作品评价应以社会效应为重点,突出责任担当。 D . 两则材料均否定艺术作品的功利化追求。
    5. (5) 假如你是材料一(或材料二) 的作者,请站在自己的立场与另一材料作者对话,针对

      对方有关艺术家责任担当的论述进行评析。

  • 5.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风中的高粱

    安宁

    ①高粱是村子里长得最仙气的一种庄稼,夏天的时候,它们细细长长地迎风而立,颇有诗仙李白醉酒后的逍遥姿态。当然村子里的人们,是不懂什么李白或者杜甫的,他们只是喜欢饭后去田地里走上一圈,或者蹲在村口,一边吸一袋烟,一边看那大片 火红的高粱地,被晚霞染得更加地艳了。女人们纳着鞋底,有那么片刻,她们会停下来,用针尾挠挠头发,而后看着风里摇摆的高粱们发会儿呆。男人想得深远,他们从用高粱秸秆打成的房顶上的“箔”开始,延伸到给儿子娶一房像样的媳妇,再到给孙子编一方小凉席,夏天的时候卷着出去乘凉用。

    ②关于高粱的记忆,基本上都是从被收割完之后开始的。高粱叶子和根首先被砍下来,堆积起来供冬天烧火做饭。随后村民们会将高粱秆子剪下来,整齐地晾晒在平房上,或者院子里。几乎家家户户用来扫地的笤帚、刷锅的刷子,都是用高粱穗做成的。这活基本上归家里的男人们干,因为用铁丝将高粱穗捆绑在一起,压紧,防止散开,算得上是一个技术活,铁丝的两端紧紧地扭在一起后,为了防止尖端扎手,还要用钳子给插到高粱杆里面去。一把上好的笤帚,不仅仅是将高粱翎捆绑在一起,还要讲究美观大方,用起来也舒适顺手,而且清扫的过程中,不会总是掉下高粱粒或者细小的草茎一样的翎子来。乡下的男人们似乎天生就会做这些精细的活计,这跟女人们天生会纳鞋底、绣花、做衣服一样。

    ③高粱晒干后,田地里的活渐渐忙完了,初冬恰好闲来无事,村里的女人们便剪下细长的高粱莲,备齐了料子,开始更新家里锅上蒸饺子用的篦子,或者晾面条用的锅配。锅配是用两面高粱楚以十字形拿麻绳串在一起的,串完后会剪成所需要的大小,形状当然都是圆形。一个用来放刚刚包完的饺子、擀好的面条的锅配,可以用上几年时光,而不觉其旧。而且看到这样一个旧用具,会觉得心安,有家常的温暖的气息。我总觉得,那旧味道是从高粱地里生长出来的,它们是有纹理的,不像塑料或者铁制品冰凉冷硬、缺乏温度,更想到源头上,泥土的湿润和宽广。我还会因此想起女人们在冬天的煤油灯下,聚在一起一边用麻线串着锅配,一边聊天的琐碎家常。好像有一些家长里短的乡村故事,也一起被串进了其中,并在蒸馒头或者煮饺子的时候,浸润到我们的肠胃里。村民们不懂这样的感觉,可是,他们却永远都是诗一样田园生活不停息的缔造者。

    ④“打箔”是另外一种与高粱相关的乡村生活。 “打箔”其实就是打秫秸箔棚的简称,跟打家具一样,都属于技术和体力兼而有之的乡村活计,所以一般都是要请同一个家族里的男人来帮忙。秫秸箔大致有两种用处,一种是日常用来晾晒地瓜干、棉花、玉米、白菜等东西的大垫子,一种是只有盖房子的时候才会用到的房顶上的薄棚。晾晒东西的秫秸箔对用料没有那么讲究,差不多的高粱秆,都可以拿来使用,看起来这活有些像纺线,只不过工人都是大老爷们。他们在院子里搭起一个木头架子,再用绳子吊起几个砖头,用于固定秫秸箔,两根高粱秆之间用麻绳连接起来。一个面积不太大的秫秸箔,一下午就打好了,请来的同族男人也不用吃饭,洗把手就回家。秋天的时候,将秫秸箔摊开在田地里,用来晾晒棉花。那棉花如果没有干,晚上也不用装起来,直接将秫秸箔卷起来,扛回家,第二天接着铺开来继续晒。有时候我很想躺在上面,变成一团棉花,或者一片干豆角,被人卷起来,扛回家去。这样慵懒的永远无法实现的生活,在我的想象中,总是又浪漫又诗意。尽管,真正的乡村生活,常常是琐碎枯燥,甚至孤独的。

    ⑤盖房子用的秫秸箔棚,就需要精挑细选最好的高粱秆,因为房顶的质量可大意不得。早在房顶上梁之前,就已经有村里最好的师傅,给打好了秫秸箔。只等着垒平屋口,上了梁,屋脊上的木头也弄好了,然后开始披.上秫秸箔。在北方呼啸的冬天夜晚,家里生起炉子,暖暖和和的,人的脸也红通通的,也会想起糊房子的人,说谁谁谁干活真实诚,瞧这顶棚糊得多密实,明年开了春打箔还叫他!

    ⑥大人们在絮叨这些人情冷暖的时候,我们小孩子就在旁边,用高粱莲子扎手表或者眼镜玩。眼镜是我最擅长扎的,将高粱莲的外皮剥下细细的4根来,再将里面的芯截取大小如指肚般的6块,而后便可以将其中一个芯串进外皮中间,并用另外一个芯连接起两端来。同样的方法做成另外一个圆框,并用小的尖利的皮连接起左右框,而后将两根外皮插进中间的芯,做成眼镜腿,剩下的两块芯在腿,上做挡头,便可以戴在鼻梁上。

    ⑦有时候实在无聊,我还会剥下高粱楚的外皮来,将里面的芯做成香烟的样子,而后点燃火柴,一个人倚在墙根下,学着那些寂寞的老头,抬头看向天空,边吸着明明灭灭的“香烟”,边想着遥远的可以走出乡村的未来。天空上什么也没有,连一朵云也没有,空空荡荡的,像我的心。我觉得自己还不如做一株高粱,在秋天的地里,高高地随风飘摇,什么也不想,什么也不关心,整个的秋天,都是属于我的。

    (选自散文集《消失的乡下植物》,有删改)

    1. (1) 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文章第③段描述锅配的内容。
    2. (2) 赏析第④段中画线句不同叙述视角交织的表达效果。
    3. (3) 文章大量篇幅描述高粱收割之后的内容,却以“风中的高粱”为题,请从构思的角度作简要赏析。
    4. (4) 请结合本文内容以及下列材料,探究本文的主旨。

      材料一:消失的是世事,永存的是人情,所以即便是写作乡村的植物、动物系列,我的视角,依然不曾离开过与春种秋收和鸡鸭牛羊密切相关的人情世故。乡 村孕育了繁茂的生命,也孕育了千百年来中国人独特的田园世界。

      (选自散文集《消失的乡下植物.序》)

      材料二:我知道村庄老了,人们也陆续地将土地出租,搬去了城里。他们在城里快乐吗?我很想知道,却忽然间发现,我不过和他们一样,奋不顾身地离开了村庄,住进了城市,并在长久的孤独之后,忽然间想要借助于文字,重新回到被时间遗忘了的乡村生活。

      (选自散文集《消失的乡下植物.后记》)

  • 6.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剑客

    (唐)齐已

    拔剑绕残樽,歌终便出门。

    西风满天雪,何处报人恩。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1. (1) 下面对这首诗的颈联和尾联的诗句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

      ①翻嫌易水上②轻仇不足论③细碎动离魂④勇死寻常事

      [注释]①翻:反而。②易水:水名。荆轲入秦行刺秦王,燕太子丹饯别于此,好友高

      渐离击筑以表离别之情。

      A . ①③④② B . ④②①③ C . ④③①② D . ①②④③
    2. (2) 下列关于本诗写作特点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景物烘托人物 B . 风格直率奔放 C . 对比凸显人物 D . 咏史寄托缅怀
    3. (3) 清代黄白山认为删除本诗后四句,作为绝句更好,前四句“写剑客行径风生。赘后四语,其妙顿减。”对此你是否认同,请结合诗歌内容以及所学知识阐述你的看法。
  • 7.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马伶传

    (明)侯方域

    ①马伶者,金陵梨园部也。金陵为明之留都,社稷百官皆在;而又当太平盛时,人易为乐,其士女之问桃叶渡游雨花台者,趾相错也。梨园以技鸣者,无论数十辈,而其最著者二:日兴化部,日华林部。

    ②一日,新安贾合两部为大会,遍征金陵之贵客文人,与夫妖姬静女,莫不毕集。列兴化于东肆,华林于西肆,两肆皆奏《鸣凤》“。 迨半奏,引商刻羽,抗坠疾徐,并称善也。当两相国论河套,而西肆之为严嵩相国者日李伶,东肆则马伶。坐客乃西顾而叹,或大呼命酒,或移座更近之,首不复东。未几更进,则东肆不复能终曲。询其故,盖马伶耻出李伶下,已易衣遁矣。马伶者,金陵之善歌者也。既去,而兴化部又不肯辄以易之,乃竞辍其技不奏,而华林部独著。

    ③去后且三年而马伶归,遍告其故侣,请于新安贾曰:“今日 幸为开宴,招前日宾客,愿与华林部更奏《鸣凤》,奉一日欢。”既奏,已而论河套,马伶复为严嵩相国以出,李伶忽失声,匍匐前称弟子。兴化部是日遂凌出华林部远甚。其夜,华林部过马伶:“ 子,天下之善技者也。然无以易李伶。李伶之为严相国至矣。子又安从受之而掩其上哉?”马伶曰:“固然,天下无以易李伶;李伶即又不肯授我。我闻今相国昆山顾秉谦者。严相国俦也。我走京师,求为其门卒三年,日侍昆山相国于朝房,察其举止,聆其语言,久乃得之。此吾之所为师也。”华林部相与罗拜而去。

    ④侯方域日:异哉,马伶之自得师也。夫其以李伶为绝技无所干求,乃走事昆山,见昆山犹之见分宜也:以分宜教分宜,安得不工哉?鸣乎!耻其技之不若。而去数千里为卒三年倘三年犹不得即犹不归耳。其志如此,技之工又须问耶?

    (节选自《晋书》)

    [注释]①《鸣凤》,即《鸣凤记》,明代王世贞戏曲家作品,讲的是明朝忠臣夏言、杨继盛等人与奸相严嵩及其党羽不屈斗争的故事。

    1. (1) 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梨园以技

      已而论河套

    2. (2) 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①遍金陵之贵客文人( )

      A.征服

      B.邀请

      C.征收

      D.访求

      ②今日为开宴( )

      A.侥幸

      B.高兴

      C.幸福

      D.希望

    3. (3) 把第②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既去,而兴化部又不肯辄以易之,乃竞辍其技不奏,而华林部独著。

    4. (4) 第④段画线句应有三处停顿,请用“/” 加以标出。

      而去数千里为卒三年倘三年犹不得即犹不归耳。

    5. (5) 第②③两段写了两场竞技,在场景描写方面有差异。请结合相关内容作简要分析。
    6. (6) 第④段中侯方域评价“异哉,马伶之自得师也。”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概括“异”的内容。
  • 8.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送僧浩初序

    (唐)柳宗元

    ①儒者韩退之与余善,尝病余嗜浮图言,訾余与浮图游。近陇西李生础自东都来,退之又寓书罪余,且曰:“不斥浮图。”浮图诚有不可斥者,往往与《易》《论语》合。诚乐之,其于性情爽然 , 不与孔子异道。退之好儒未能过扬子,扬子之书于庄、墨、申、韩皆有取焉。浮图者,反不及庄、墨、申、韩之怪僻险贼□?曰:“ 以其夷也。”果不信道而斥焉以夷,则将友恶来、盗跖 , 而贱季札、由余乎!非所谓去名求实者矣。吾之所取者与《易》《论语》 合,虽圣人复生不可得而斥也。

    ②退之所罪者其迹也,曰:“ 髡而缁 , 无夫妇父子,不为耕农蚕桑而活乎人。”若是,虽吾亦不乐也。退之忿其外而遗其中,是知石而不知韫玉也。吾之所以嗜浮图之言以此。与其人游者,未必能通其言也。且凡为其道者,不爱官,不争能,乐山水而嗜闲安者为多。吾病世之逐逐然唯印组为务以相轧也。则舍是其焉从?吾之好与浮图游以此。

    ③今浩初闲其性,安其情,读其书,通《易》《论语》,唯山水之乐,有文而文之;又父子咸为其道,以养而居,泊焉而无求,则其贤于为庄、墨、申、韩之言,而逐逐然唯印组为务以相轧者,其亦远矣。

    ④李生础与浩初又善。今之往也,以吾言示之。因北人寓退之,视何如也。

    [注释]①浮图: 泛指佛教徒,也代指佛教。②爽然:释然,形容丝毫不受拘束。③恶来、盗跖:古代恶人。④季札、由余:古代贤人。⑤髡而缁:剃发穿黑色僧衣。

    1. (1) 填入第①段方框处恰当的一项是( )。
      A . B . C . D .
    2. (2) 对第③段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点明浩初寄情山水的超凡气质。 B . 意在批判官场相互倾轧之现实。 C . 运用对比手法凸显浩初之形象。 D . 暗寓乐于浮图交游的获益之处。
    3. (3) 简要概括柳宗元针对韩愈“以儒斥浮图”观点的辩驳思路。
    4. (4) 有人认为本文徒有“赠序”之名而无“赠序”之实,对此你是否认同,请结合本文内容作简要分析。
三、写作(70分)
  • 9. 生活中,当人们执着于自己的某种想法时,常常会自动忽略不符合自己想法的信息。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⑴自拟题目;⑵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