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江西省吉安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教学质量...

更新时间:2023-03-15 浏览次数:27 类型:期末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现代文阅读I

    材料一:

    《诗经》既然叫“经”,则我们对它有更多的文化期待,亦属顺理成章。可是,“五四”以来形成、目前仍十分流行的现代诗学并不能满足我们这个愿望。事实上,《诗》在历史上是以“经”的形式而非以“诗”的形式发挥作用的,《诗》首先是“经”,其次才是“诗”。今天应当给它一个“经”的定位,这其实也是恢复它原有的地位。

    作为“经”和作为“诗”区别甚大。“经”是维系中华文明的精神世界及其发展脉络的基本文献。《诗经》作为“经”在历史上起的作用是教化,及培养人的温柔敦厚的中正性情,这叫“诗教”。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可谓对《诗》作为“经”的作用的最早最精练的说明。《礼记》记载:“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诗经》通过比喻、联想等文学手段感发人的心志情意,使人从美的情感体验上升到善的理性认知,在性情、人格与精神境界方面得到塑造。把《诗》作为“经”就是把它作为塑造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和文化传统、文明传统的典籍对待。

    《诗经》是中华文化重德传统的一个重要源头。《论语》讲“为政以德”。《大学》三纲领第一条就是“明明德”,首个“明”是动词,义为彰显;次“明”是形容词,义为光明。在儒家文化中,道德具有照耀和温暖天下的作用。那么,“明德”“明明德”的概念来自何处?《大雅·皇矣》有“帝迁明德”“予怀明德”,当是“明德”的来源(“明德惟馨”出于古文《尚书》,此处不用)。此篇又有“其德克明”一句,《尚书·尧典》也有“克明俊德”一句,这两个“明”都是动词。“明明德”当为“克明”与“明德”的结合。从历史线索来看,从上古先秦到汉唐宋明,“明明德”的思想一以贯之。

    从“经”的角度看,通常被视为修辞手法的赋、比、兴,其实是反映人的存在方式的手法。《行苇》开头“敦彼行苇,牛羊勿践履。方苞方体,维叶泥泥”四句,若只作修辞上的兴看,便索然无味;若作“经”看,则韵味浓郁。兴类似电影中由远渐近、渐近,然后出现人的镜头的表现方式。通过自然场景引出人,透露出人存在于自然,与自然具有关联的内涵。《毛诗》即认为,此段表达了“周家忠厚,仁及草木”的道德。郑玄提出:“仁,爱人以及物。”贾公彦解释道:“云‘仁,爱人以及物’者,仁者内善于心,外及于物,谓若《行苇》诗美成王云‘敦彼行苇,牛羊勿践履’,是爱人及于苇,苇即物也。”孔颖达说:“作《行苇》诗者,言忠诚而笃厚也。言周家积世能为忠诚笃厚之行,其仁恩及于草木。以草木之微,尚加爱惜,况在于人,爱之必甚。”古人把《诗》作为经,引申出“仁,爱人以及物”的哲学命题,把仁者“爱人”推进到了爱自然,这在中国思想史、文化史上的意义是巨大的。可是,这些丰富内涵在现代诗学中是看不到的。

    (摘编自乔清举《论<诗经>的“经”的意义》)

    材料二:

    《诗经》是“诗”,是原始先民的古老歌谣集;而作为“经”,《诗经》更有着建构、传承中国乃至东亚文化圈的主流文化精神与意识形态的意义。钱穆说:“故向来经学家言《诗》,往往忽略其文学性,而以文学家眼光治《诗》者,又多忽略其政治性。遂使《诗》学分道扬镳,各得其半,亦各失其半。”(《读<诗经》》)不可否认,《毛序》《郑笺》以经学论《诗》,过于强调诗篇的政治性,的确压抑了诗歌的文学特性;但在当时的历史文化语境下,这样的解读方法有其正当性和合理性。《毛序》《郑笺》自觉担负起了传播儒家伦理、和谐人际关系、重建社会秩序的历史责任,将先秦儒家所崇尚、所宣传的礼乐教化贯穿于诗解之中,伴随着《诗》的传播而行使“化下”“刺上”的双重职能。《毛诗传笺》偏重美刺、多有附会的解诗方式,在某种程度上确实偏离了诗歌本身的审美属性、表现内涵,如今看来也未免迂腐牵强;但以历史的眼光来看,《毛诗传笺》对《诗经》文本的这种“误读”“曲解”恰有其必然成因与重大意义,并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对中国文化特质、中国人的精神品格产生深远影响。

    客观、公允地说,一代有一代的《诗经》学,每一代《诗经》学都有其价值与地位。现代《诗经》学截断众流,给读者提供了一个无任何文化价值观负载的清爽的《诗经》面目,是它的特点和成就;但其认为这是唯一正确的《诗经》解释,则不免僭越。古人不可轻易否定。同样,我们也不轻易否定现代诗学。

    (摘编自边家珍、徐瑛子《作为“经”的<诗经>》)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现代诗学早在“五四”时期就已形成,目前仍然是重要的诗学流派,它成就了我们对《诗经》的文化期待。 B . 《诗经》塑造人的性情、人格与精神境界往往通过比喻,联想等文学手段,使人的美的情感体验得到升华。 C . 作为“经”的《诗经》有着建构、传承主流文化精神与意识形态的意义,在中国包括东亚有着广泛的影响。 D . 现代《诗经》学提供了一个无任何文化价值观负载的《诗经》面目,这是它的价值所在,也是它的缺点。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评价《诗》“经”的作用,孔子有精辟的言论,那就是“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这是最早最精练的概括。 B . 在现代人的认知中,赋、比、兴通常被视为修辞手法,但从“经”的角度看,其实这种看法值得商榷。 C . 《诗经》首先是“诗”,是原始先民的古老歌谣集。对《诗经》的解读,“五四”前后有不同的解说方式。 D . 一代有一代的《诗经》学,每一代《诗经》学的价值与地位都应该是等同的,古人或现代诗学都不容否定。
    3.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侧重于从现代诗学角度解读《诗经》篇章的一项是(   )
      A . 《行苇》“言周家积世能为忠诚笃厚之行,其仁恩及于草木”,把仁者“爱人”推到了爱自然万物的高度。 B . 《关雎》全诗语言优美,善于运用双声、叠韵和重叠词,增强了诗歌的音韵美和写人状物、拟声传情的生动性。 C . 《芣苢》中古代劳动者劳动时“目无旁骛,心无遽获,专之至也”这种劳动态度,提升了我们对劳动意义的认识。 D . 封建时代对《静女》的最权威解释:《静女》歌颂静女贞洁守礼的美德,用来讽刺和鞭策卫国的国君和夫人。
    4. (4) 材料一是如何一步步地展开论述的?请结合材料内容加以分析。
    5. (5) 钱穆认为,无论是经学家还是文学家,对《诗经》的研究“各得其半,亦各失其半”。对此,材料二进行了辩证阐释,请简要概括。
  • 2. 现代文阅读II

    我二十一岁那年

    史铁生

    ①19年前,父亲搀扶着我第一次走进那病房。那时我还能走,走得艰难,走得让人伤心就是了。当时我有过一个决心:要么好,要么死,一定不再这样走出来。

    ②那天恰是我21岁生日的第二天。我对医学对命运都还未及了解,不知道病出在脊髓上将是一件多么麻烦的事。我舒心地躺下来睡了个好觉。心想:十天,一个月,好吧,就算是三个月,然后我就又能是原来的样子了。和我一起插队的同学来看我时,也都这样想,他们给我带来很多书。可是我不仅没能出院,病反而更厉害了。整个冬天就快过去,我反倒拄着拐杖都走不到院子里去了,双腿日甚一日地麻木,肌肉无可遏止地萎缩。

    ③我能住到7号来,事实上是因为大夫护士们都同情我。大夫护士都已经明白我这病的前景极为不妙,还因为我爱读书。护士长好几次在我母亲面前夸我,最后总是说:“唉,这孩子……”这一声叹息,暴露了当代医学的爱莫能助。他们没有别的办法帮助我,只能让我住得好一点,安静些,读读书吧——他们可能是想,说不定书中能有“这孩子”一条路。

    ④可我已经没了读书的兴致。整日躺在床上,听各种脚步从门外走过。心里荒荒凉凉地祈祷:上帝如果你不收我回去,就把能走路的腿也给我留下!

    窗外的小花园里已是桃红柳绿,22个春天没有哪一个像这样让人心抖。我已经不敢去羡慕那些在花丛树行间漫步的健康人和在小路上打羽毛球的年轻人。我记得我久久地看过一个身着病服的老人,在草地上踱着方步晒太阳;只要这样我想只要这样!只要能这样就行了就够了!我回忆脚踩在软软的草地上是什么感觉?想走到哪儿就走到哪儿是什么感觉?踢一颗路边的石子,踢着它走是什么感觉?没这样回忆过的人不会相信,那竟是回忆不出来的!老人走后我仍呆望着那块草地,阳光在那儿慢慢地淡薄,脱离,凝作一缕孤哀凄寂的红光一步步爬上墙,爬上楼顶。

    ⑥我乞求上帝不过是在和我开着一个临时的玩笑——在我的脊椎里装进了一个良性的瘤子。对对,它可以长在椎管内,但须要长在软膜外,那样才能把它剥离而不损坏那条珍贵的脊髄。我用目光在所有的地方写下“上帝保佑”,我想,或许把这四个字写到千遍万遍就会赢得上帝的怜悯,让它是个瘤子,一个善意的瘤子。要么干脆是个恶毒的瘤子,能要命的那一种,那也行。

    ⑦朋友送了我一包莲子,无聊时我捡几颗泡在瓶子里,想,赌不赌一个愿?要是它们能发芽,我的病就不过是个瘤子。但我战战兢兢地一直没敢赌。谁料几天后莲子竟都发芽。然而科学胜利了,它三番五次地说那儿没有瘤子,没有没有。定案之日,我像个冤判的屈鬼那样疯狂地作乱,挣扎着站起来,心想干嘛不能跑一回给那个没良心的上帝瞧瞧?后果很简单,如果你没摔死你必会明白:确实,你干不过上帝。

    ⑧我终日躺在床上一言不发,心里先是完全的空白,随后由着一个死字去填满。王主任来了。我面向墙躺着,王主任坐在我身后许久不说什么,然后说了,话并不多,大意是:还是看看书吧,你不是爱看书吗?人活一天就不要白活。将来你工作了,忙得一点时间都没有,你会后悔这段时光就让它这么白白地过去了。这些话当然并不能打消我的死念,但这些话我将受用终生,在以后的若干年里我频繁地对死神抱有过热情,但在未死之前我一直记得王主任这些话,因而还是去做些事。使我没有去死的原因很多,“人活一天就不要白活”亦为其一,慢慢地去做些事于是慢慢地有了活的兴致和价值感。

    ⑨晚上朋友们走了,在小台灯幽寂而又喧嚣的光线里,我开始想写点什么,那便是我创作欲望最初的萌生。我一时忘记了死。

    ⑩21岁过去,我被朋友们抬着出了医院,这是我走进医院时怎么也没料到的。我没有死,也再不能走,对未来怀着希望也怀着恐惧。在以后的年月里,还将有很多我料想不到的事发生,我仍旧有时候默念着“上帝保佑”而陷入茫然。但是有一天我认识了神,他有一个更为具体的名字——精神。

    ⑪在科学的迷茫之处,在命运的混沌之点,人唯有乞灵于自己的精神。不管我们信仰什么,都是我们自己的精神的描述和引导。

    (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让它是个瘤子,一个善意的瘤子”,“瘤子”和“善意”,如此错位、悖反的组合,突出了“我”内心对健康的绝望。 B . 在肌肉萎缩日益严重之时,作者曾无数次祈求过上帝,希望上帝只不过是在“和我开着一个临时的玩笑”而已。 C . “人活一天就不要白活”,这句话隐隐击中了“我”的内心,虽然“我”还没有彻底释然,但已经开始思考活着的意义。 D . 在病床上,作者观察周围的其他病人,从他人身上体悟人生的冲突与执着,然后消化理解成为自己的感悟。
    2. (2)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作者从亲身经历切人,抒发关于生死存亡的终极性思考,对疾病的感悟让他的作品具备了深刻而丰富的艺术感染力。 B . 文章“赌莲子发芽”来预测命运的情节,表现“我”脆弱至极的内心和无可奈何的心境,已然不敢正视惨淡的人生描写。 C . 文章对话和独白的交叠使用,对于生死、轮回、永恒等命题的探讨在相互印证之中显得含蓄深广、自然隽永。 D . 文章的语言风格清新雅致,毫无矫饰。从住进医院当中的点滴小事进行叙述,当时的场景和心绪都真实再现。
    3. (3) 请赏析第⑤段两处画线句子的景物描写。
    4. (4) “文学创作可以疗伤,阅读文学作品可以抚慰人心。”请结合文章最后两段对此加以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文言文阅读

    送张琥

    苏轼

    尝观于富人之稼乎?其田美而多,其食足而有余。其田美而多,则可以更休,而地力得完;其食足而有余,则种之常不后时,而敛之常及其熟。故富人之稼常美,少秕而多实,久藏而不腐。

    今吾十口之家,而共百亩之田。寸寸而取之,日夜以之,锄、耰、铚、艾 , 相寻于其上者如鱼鳞,而地力竭矣。种之常不及时,而敛之常不待其熟。此岂能复有美稼哉?

    古之人,其才非有以大过今之人也。其平居所以自养而不敢轻用以待其成者,闵闵焉如婴儿之望长也。弱者养之以至于刚,虚者养以至于充,三十而后仕,五十而后爵。信于久屈之中,而用于至足之后;流于既溢之余,而发于持满之末。此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而今之君子所以不及也。

    吾少也有志于学不幸而早得与吾子同年吾子之得亦不可谓不早也吾今虽欲自以为不足而众已妄推之矣呜呼!吾子其去此,而务学也哉!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吾告子止于此矣。

    子归过京师而问焉,有曰辙子由者,吾弟也,其亦以语之。

    【注】①曷:古同“盍”,何不。②敛:收拾,文中指收割。③锄、耰、铚、艾:四种农具。④闵闵:祈求关爱、忧虑的样子。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吾少也有志/于学不幸而早得与吾子同年/吾子之得/亦不可谓不早也/吾今虽欲自以为不足/而众已妄推之矣/ B . 吾少也有志于学/不幸而早得/与吾子同年/吾子之得/亦不可谓不早也/吾今虽欲自以为不足/而众已妄推之矣/ C . 吾少也有志于学/不幸而早得与吾子同年/吾子之得/亦不可谓不早也/吾今虽欲自以为不足/而众已妄推之矣/ D . 吾少也有志/于学不幸而早得/与吾子同年/吾子之得/亦不可谓不早也/吾今虽欲自以为不足/而众已妄推之矣/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说,古代的一种文体。可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比如《师说》马说》。 B . “日夜以望之”与“吾尝跂而望矣”(《劝学》)中的“望”意义相同。 C . “弱者养之”与“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中的“之”意义不同。 D . “其亦以是语之”与“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中的“是”意义不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以譬喻开篇,用“曷尝观于富人之稼乎”一句提问,既引领下文的议论,又能引起读者的思索。 B . 第三段用“古之人,其才非有以大过今之人也”过渡,顺理成章地把物质生产的规律引申到精神生产上去。 C . 文章结尾,作者托张琥把自己的意见转告其弟苏辙,看似闲笔,但意在表明这确实是他发自内心的肺腑之言。 D . 文章写得随意自然,语言简明,譬喻有趣,道理却很深刻,但并不说明苏轼善于了解和掌握事物发展的规律。
    4. (4) 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8分)

      ①其田美而多,则可以更休,而地力得完。

      ②信于久屈之中,而用于至足之后。

    5. (5) 作者是如何阐释治学与种庄稼的关系的?请简要回答。
  • 4. 古代诗歌阅读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注】①铜雀,即铜雀台。三国时期,曹操击败袁绍后营建邺都,修建了铜雀、金虎、冰井三台。

    1. (1) 下面对这两首诗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赤壁》开头两句,描写发现旧日武器,磨洗辨认朝代的场景,引起人们冷静的历史沉思。 B . 《赤壁》后两句从正面落笔,选择了周郎以及他倚以致胜的因素——东风来写,含蓄蕴藉。 C . 《念奴娇·赤壁怀古》上阕即地写景,为风流人物、英雄豪杰——周瑜的出场作了铺垫。 D . 两诗作者,对同一个历史人物和事件产生了共同的兴趣,挖掘出历史给人的启迪作用。
    2. (2) 请从抒发情感的角度概括这两首诗词的异同之处,并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 5.  名篇名句默写
    1. (1) 月是中国古典诗歌的常见意象,《短歌行》中曹操以月为喻,表达思慕贤才而不可得的惆怅之情的两句是“”。
    2. (2) 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回顾了元嘉年间的那次北伐,宋文帝刘义隆本希望能够“”,但由于行事草率,最终却“”。
    3. (3) 在古诗词中,诗人们常常借助猿啼表达一种悲伤的情感,如“”。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语言文字运用I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公布的韦伯太空望远镜观测到的全彩照片,在视觉与科学上都展现了令人      的美丽与力量。远古时代人们抬头望天,产生了神话和宗教,如今人们仰望星辰,借助科技这架“探索望远镜”的力量 , 获得了很多自然奥秘的答案,看得更深更远。人类实在是太过渺小,但这不意味着人类在神秘和未知面前只能       。经过20多年的努力,如今,韦伯太空望远镜能够掀起宇宙的面纱,让投入巨大的科学计划赢来“值得”两个字,并告诉人们,在探索未知的道路上,如果雄心代表着一种志向,那么耐心同样也是一种智慧。

    因此,这样的疑问总是存在:耗费庞大财力物力的大科学工程和大科学计划,好像与我们普通人        , 花这么多钱看看宇宙风景有什么价值和意义?的确,探索宇宙的奥秘,科学计划的产出,要想真正惠及普通人的生活,往往是漫长、不可预知的。但根据无数事实证明,人类文明的每一段发展都会带来科学技术的又一个进步。最起码这些宇宙的高清彩照成为社交网络上的热点话题,证明我们在脚步匆匆中,也愿意为了内心的星辰大海仰望星空。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3. (3) 下面各句的引号与文中画波浪线句中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这使我想起了农民送给他的“泥腿子专家”“泥腿子院士”的称谓。(《喜看稻菽千重浪》) B . 有人说:“没有一流的心性,就没有一流的技术。”(《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 C . 这个15岁考人中科大无线电专业的少年,开始了他“不安分”的人生。(《“探界者”钟扬》) D . 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荷塘月色》)
  • 7.  语言文字运用II

    牛至是唇形科牛至属多年生草本或半灌木植物,原产于地中海沿岸,如今它的身影遍布欧洲、亚洲、北非及北美洲,为适应各地不同的环境和气候特点,其植株形态也相应发生了变化。

    由于牛至的形态变化非常多,       , 因此很容易跟另一种形态非常相似的马郁兰混淆。马郁兰,   。作为同科同属的两种植物,马郁兰和牛至的亲缘关系较近,确实有着诸多相似的形态和性状。比如,植株都比较矮小,绿色的叶片上都密被绒毛,都能开出紫色或白色的伞房花序,全草都散发出浓烈的芳香。不过,    , 仔细辨别还是可以区分的。从植株形态上看,马郁兰尽管也属小型植物,但比牛至要稍微高大一点,株高最高可达八十厘米;从味道上辨别,两者也有所差别,牛至的气味浓烈扑鼻,香甜中带有一股辛辣味,马郁兰的香味则更清新一些,带有一种甜松和柑橘的混合味道,口味也比牛至更加甜美。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 (2) 马郁兰和牛至既有相似之处又有区别,请结合材料内容使用一个转折复句简要概括,不超过50个字。
四、写作(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坚持拼字当头,敢于拼搏、善于拼搏。”(习近平语)

    材料二:在2022年第五十六届世界乒乓球团体锦标赛中,中国队勇夺女团五连冠、男团十连冠,在两个项目上分别获得了第22个世乒赛团体赛冠军。让人们感佩的,不仅是国乒男、女队的双双卫冕成功,更是国乒队员敢打敢拼的精气神。

    奋勇拼搏方能超越自我,全力以赴才能铸就辉煌。竞技体育如此,生活、学习亦是如此。作为新时代的高中生,你对此有怎样的看法呢?请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