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吉林省通化市梅河口市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

更新时间:2023-03-12 浏览次数:34 类型:期末考试
一、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问题。

    材料一:

    逻辑,是有效思维的判断标准。要进行有效的思维训练,必须讲逻辑。语文教学该如何讲逻辑?重要 的是要让逻辑思维训练和学习任务紧密结合,向教学过程自然渗透。

    文本解读常常需要在语境中推断词义,这种方法运用得好,既是语言文字的积累和运用,又是逻辑推理的示范或训练。如《史记· 刺客列传》中写荆轲竭力劝说燕太子丹允许他取樊於期的人头献给秦王时, 有这样一句话:诚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奉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句中的“ 乃” 翻译为“ 就” 还是“ 才” ?翻译为“ 才” 在语意上是说得通的,但是,仔细推敲,就会发现不甚合理:“ 才” 表示必要条件,即没有樊於期的人头就肯定杀不了秦王,但有了樊於期的人头也未必杀得了秦王;“ 就” 表示充分条件(有了前面的条件就一定有后面的结果),即有了樊於期的人头就一定杀得了秦王(当然,这也意味着要杀秦王可能未必要取樊於期的人头)。荆轲面对“ 不忍” 的太子,一 定要勾画出杀秦王高度可能的愿景才行,从这一点来看,翻译成“ 就” 要比“ 才” 合理。在文本解读中抓住几例像这样的逻辑推理和学生探讨,不仅能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还会有助于他们养成好的阅读习惯和 心态。一段话在字面的意思之外可能还隐藏着重要信息,想要捕捉到这些信息,往往需要细致的逻辑推理。 例如:(四叔)说我“ 胖了” 之后即大骂其新党。但我知道,这并非借题在骂我:因为他所骂的还是康有为。 (《祝福》)根据这段话,可以推理出关于“ 我” 和四叔的重要信息。首先,“ 我” 是新党或支持新党的人。其次,四叔不仅守旧而且消息闭塞。根据“ 所骂的还是康有为” 的“ 还” 字,可推知康有为等人在当时已算不得新党了。这点在《祝福》开头的第一句话“ 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 便可得到印证,有新历才谈得上“ 旧历” ,而启用新历是辛亥革命之后的事情。也就是说,辛亥革命之后,四叔骂新党骂的却还是康有为,足见其消息闭塞。

    另外,逻辑对于写作也是有意义的。中学生写作时大多选择写议论文。在证明某个观点时,可指导学生想象一个“ 虚拟论敌” 。这位“ 论敌” 可能会针对论点举出反例或从论点推出错误,也可能会质疑论据及隐含前提的可靠性,抑或指出论证中存在的逻辑问题。面对这些,我们需要再进一步考虑怎样使自己的 论证免于受到攻击或能抵御攻击。例如,让学生构思“ 兼听则明” 的论证提纲,可以先让他们找出反例,再让他们限定前提、构建框架。反例可以有“ 三人市虎” “ 父子骑驴” ,表明听得越多越糊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齐王仅仅听“ 宫妇 左右” “ 朝廷之臣” “ 四境之内” 的评价还不能形成正确认知,可李世民有时只听魏征一个人的建议就够了。学生可在充分思考以上反例的基础上指出论证关键——“ 兼听” 在“ 多” ,更在“ 异” (听到不同观点),并由此限定前提——听者要有胸怀,善辨别,从而总结出“ 兼听则明” 的原则——独立思考,为我所用。

    逻辑,说到底是对有效思维规则的概括,学生努力遵守逻辑来思考,就仿佛在聆听高于自己的声音, 心灵会逐步走向作品的核心,甚至拓展出未曾有过的境界,生成未曾有过的观点。

    (摘编自徐飞《讲逻辑,把语文思维教育落到实处》)

    材料二:

    无数生动的例证足以说明,如果不具备起码的逻辑知识,人就容易被谬误和诡辩所糊弄,就不能清晰、 有条理地思考和说理,就容易做出错误的选择。先看几个简单的例子:

    例 1:因为许多著名科学家如伽利略、爱因斯坦、莱布尼茨等都信神,所以神是存在的。

    一个人这样想问题,就犯有“ 诉诸权威” 的逻辑错误。著名科学家是指那些在某个或某些科学的领域里从事科学研究工作且有一定成就的人,而这些领域未必与宗教有关。其次,这些科学家也只是在他们所 在的领域里有所成就,这并不意味着他们能知晓所有知识。

    例 2:你不能证明你没有患癌症,因此,你患了癌症。我这里有治疗癌症的特效药,你赶快掏钱买吧。 你的命都快要没了,捂着那些钱有什么用?

    例 2 犯有“ 诉诸无知” 的错误。这是骗子的逻辑,是不正确的推理,就像下面这个不正确的推理一样:“ 你不能证明你没有犯案,因此,这件罪案就是你干的。” 司法上有“ 无罪推定” 原则:除非有确凿的证 据证明一个人犯罪,否则那个人就是无罪的。

    下面看著名的“ 美诺悖论” :

    1)或者你知道你要研究的东西,或者你不知道你要研究的东西。

    2)如果你知道你要研究的东西,研究是不必要的。

    3)如果你不知道你要研究的东西,研究是不可能的。

    4)所以,研究或者是不必要的,或者是不可能的。

    仅从字面看,(1)(2)(3)三个前提似乎都是正确的,但问题在于(1)中“ 你知道你要研究的东 西” 这个推定是有歧义的:

    (A)你知道你要研究的那个问题。

    (B)你知道你要研究的那个问题的答案。

    在(A)的意义上,(3)是真的,但(2)却是假的;在(B)的意义上,(2)是真的,但(3)却是假的。故(2)(3)两个前提不在同一种意义上为真。从一对真的前提,即(2B)和(3A),却推不出任 何结论,因为它们说的不是一回事。

    【注释】①美诺悖论:古希腊一位富家子弟美诺在与苏格拉底的对话中提出的一个论证,记载于《柏 拉图对话集· 美诺篇》。

    (摘编自陈波《中学生应该学点逻辑》)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有效的思维训练必须以合乎逻辑为前提,因此非逻辑的思维训练对人的成长是无用的。 B . 《史记·刺客列传》的例句中“乃”翻译成“就”更好,因为在语境中,充分条件比必要条件更合理。 C . “虚拟论敌”针对“兼听则明”提出的问题可包括“‘兼听’一定‘明’吗”和“不‘兼听’一定不‘明’吗”。 D . 诡辩是违反逻辑规律得出似是而非推论的混乱逻辑的过程,很容易糊弄人们并使其犯错。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 材料一用《祝福》中的例子证明,根据语境进行合理推断可以突出语文教学渗透性原则的重要性。 B . 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论证角度不同,前者重在从学生角度谈做法,后者重在从生活实际角度谈辨识。 C . “诉诸权威”的推理罔顾推断时事实对结论的支撑,“诉诸无知”的逻辑将不当的前提作为推论的依据。 D . 美诺提出了极富争辩性的论题即“一个人不可能去寻求他所知道的东西,也不可能去寻求他不知道的东 西。”
    3.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材料二中“ 美诺悖论” 特征的一项是()
      A .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B .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C . 命色者,非命形也。故曰:白马非马。 D .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①宋代的历史呈现着许多看似矛盾的现象,我们既看到两宋三百年经济、文化、制度建设方面的辉煌成就,也能感觉到王朝末日的苍凉。一方面有宋徽宗这样酷爱艺术的帝王,对“ 太平盛世” 刻意追求、大肆渲染;另一方面,这个时期实际并非“ 太平盛世” ,而是始终伴随着外部环境的挑战。宋代的民庶、士人以及征战于疆场的军队将士,用他们的脊梁撑起了这样一个时代。这些英雄人物,也有他们的生活寄托。 这个时期方方面面呈现出一种多重而复杂的生活情境。

    ②宋代外部压力沉重,就国内政治局面而言,“ 稳定至上” 是朝廷政治的核心目标。对于民间文化发对来说,宋代文化环境比较宽松,士人群体活跃,“ 开口揽时事,论议争煌煌” ,正是在这样相对开明、宽松的环境下,宋代社会充满活力, 大师、精英辈出。由这种开放氛围,孕育出一种开创精神。

    ③葛兆光先生曾说,唐文化是“ 古典文化的巅峰” ,而宋文化则是“ 近代文化的滥觞” 。这两者的区 别,简单来概括,就是出现了“ 平民化、世俗化、人文化” 的趋势。比较唐宋两代都城,能直观感受到两类都市格局和它所呈现的不同气象。唐代长安城的布局非常严整,而宋代开封相对来说商业气氛比较浓重。 唐代居民住宅区基本上是坊式结构,“ 坊” 在某种意义上接近于封闭的小区。而宋代城市结构,基本是一 种长巷式、街区式的布局,是一种开敞式的氛围。南宋临安也是如此。

    ④两宋时期,文学重心逐渐下移,文学体裁从诗文扩大到词、曲、小说,与市井有了更密切的关系;创作主体从士族文人扩大到庶族文人乃至市井文人;文学的接受者扩大到市民以及社会大众。当时都市的 街头巷尾,活跃着一些讲史、说书的艺人,他们不仅是故事情节的传布者,也是文学作品的丰富者、参与创造者。而生活在市井中的普通民众,也成为文学艺术的直接欣赏者和接受者。在道路通衢、瓦子勾栏, 有说书的、杂耍的、讲史的,也有街头的饮茶活动,这些都是市民文化勃兴的重要标志。

    ⑤通过读书、科举、仕宦、创作、教学、游赏等活动,宋代的文人士大夫结成了多种类型、不同层次的交游圈,像真率会、耆英会、九老会、同乡会、同年会等各种各样的聚会形式,层出不穷。有时,“ 耆 老者六七人,相与会于城中之名园古寺,且为之约:果实不过五物,殽膳不过五品,酒则无算。以为俭则易供,简则易继也。命之曰‘ 真率会’ ” 。都市中的茶楼、酒肆,成为文人交往、会聚的场所。一些私人的花园、亭馆也成了士人交游访友的去处。士人也将茶具、酒器、梅花、新茶等作为重要的礼品彼此互赠。 时人将此类以物相赠的活动,称为“ 人事” 。

    ⑥在艺术旨趣上,“ 雅骚之趣” 和“ 郑卫之声” 同存,世俗匠画和文人画双峰并峙,文人作品中不乏世俗关怀,市井作品里也可能充溢着书卷气息,种种现象,都呈现出宋人生活中一体多面、雅俗相依的双重文化性格。他们“ 游于艺” 的修养和美学趣味,在“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 整体的精神追求中得到了升华。如朱熹所说,“ 日用之间本末具举,而内外交相养矣。” 通过这样的文化涵育,希望达致崇高的 人生境界——这正是宋代文人的精神追求。

    (摘编自邓小南《大俗大雅:宋代文人生活一瞥》)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第①段指出宋代历史中一些看似矛盾的现象,并说明这个时代的虚假繁荣和末日苍凉使真正的英 雄人物们层出不穷并构造了多重而复杂的生活情境。 B . 文章第②③段分别从宽松的文化环境与开敞的城市布局两方面揭示了宋代文化蓬勃发展的深层原因,并指出宋代文化具有世俗化、人文化等特点。 C . 文章第④段侧重于从文学接受者的角度描绘宋代市民文化勃兴的状况,第⑤段则侧重于展现宋代士大夫热衷交游聚会、访友赠物的生活图景。 D . 文章第⑥段指出雅俗并存是宋代文学的艺术旨趣,也是宋人的文化性格,并认为宋代文人的精神追求 是通过内外并重的文化涵育达致崇高的人生境界。
    2.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 宋代统治者无法摆脱来自外部的压力,故而极力维护国内政治局面的稳定,为笼络民心,对于民间文 化发展、社会生活等方面并未过多干预。 B . 两宋都城的结构布局有着开敞式的特点,商业气氛比较浓重,市民的文化活动丰富而普遍,勃兴的市民文化与唐代的古典文化有明显差异。 C . 茶具、酒器、梅花、新茶等物品,被宋代士人作为重要的礼品彼此互赠,这种以物相赠的“人事”,是一种比较雅致的社交行为。 D . 文人作品中不乏世俗关怀,市井作品里也可能充溢着书卷气息,这意味着在宋代,艺术旨趣上“雅骚之 趣”和“郑卫之声”可以并行不悖。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宋代的士人群体活跃,关心时事,热衷讨论,社会充满活力,大师、精英层出,这说明当时思想相对 自由,文化方面确实可称为“盛世”。 B . 宋代活跃在街头巷尾的讲史、说书的艺人,丰富和参与创造一些文学作品,为吸引市井中的普通民众,必然要注意艺术趣味的平民化。 C . 作为宋代士人的聚会形式之一,“真率会”不拘参与者的长幼,不求聚会处的华美,在果实、殽膳方面力求俭素,呈现出一种淳朴之美。 D . 以道为志向,以德为根据,以仁为凭藉,这是宋人整体的精神追求,在具体的文化实践中他们又能“游 于艺”,这对宋文化的繁荣大有裨益。
  •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①中国艺术追求的静寒境界,宁静而渊澄,有一种自然而平淡的美,这与中国人的文化追求有关。世界永远充满着龌龊与清洁的角逐,而清清世界、朗朗乾坤不仅是中国人的社会理想,也是一种审美追求。

    ②静寒境界是片宁静的天地。宁静驱除了尘世的喧嚣,将人们带入悠远清澄的世界中; 宁静涤荡了人们的心灵污垢,使心如冰壶,从而归于浩然明澈的宇宙之中。宁静本身就是道,是宇宙之本,中国艺术追 求这种绝对的宁静。比如在中国画中,永恒的宁静是其主要面目。烟林寒树,雪夜归舟,深山萧寺,渔庄清夏等,这些习见的画题,都在幽冷中透出宁静。这里没有鼓荡和聒噪,没有激烈的冲突,即使像范宽《溪 山行旅图》中的飞瀑,也在空寂的氛围中失去了如雷的喧嚣。寒江静横,孤舟闲泛,枯树萧森,将人们带入永恒的宁静中。如北宋画家王晋卿传世名作《渔村小雪图》,画山间晴雪之状,意境清幽,气氛静寂,画中渔村山体均以薄雪轻施,寒林点缀于石间崖隙,江水荡漾,与远山相应,一切都在清晖中浮动,真是 幽寒宁静之极。

    ③中国画家酷爱静寒之境,是因为静反映了一种独特的心境。画之静是画家静观默照的结果,也是画家高旷怀抱的写照。画家在静寒之中陶冶心灵,以静寒来表现自己与尘世的距离,同时通过静寒来表达对 宇宙的独特理解。

    ④中国艺术的静寒之境,绝不是追求空虚和死寂,而是要在静寒氛围中展现生命的跃迁。以静观动,动静相宜,可以说是中国艺术的通则,它一般是在静寒中表现生趣,静寒为盎然的生机跃动提供了一个背景。文嘉自题《仿倪元镇山水》:“ 高天爽气澄,落日横烟冷。寂寞草玄亭,孤云乱山影。” 在静寂冷寒的天地中,空亭孑立,似是令人窒息的死寂, 然而,你看那孤云舒卷,轻烟飘渺,青山浮荡,孤亭影乱, 这不又是一个充满生机的世界吗!彻骨的冷寒、逼人的死寂,在这动静转换中全然荡去。

    ⑤静与空是相联系的,静作用于听觉,空作用于视觉,听觉的静能推荡视觉的空,而视觉的空也能加重静的气氛。在中国画中,空绝非别无一物,往往与静相融合,形成宁静空茫的境界。因此,静之寒在一 定程度上就是空之寒。中国艺术热衷于创造“ 空山无人, 水流花开” 的境界,拒斥俗世的欲望,不介入社会的复杂文化活动,尽量保持“ 自然的纯粹性” ,即以山水面貌的原样呈现,不去割裂自然的原有联系。 空山无人,任物兴现,山水林泉都加入到自然的生命合唱中去。

    (节选自朱良志《一丸冷月的韵味》,有删改)

    1. (1) 下列对“ 静寒境界” 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 它宁静而明澈,化解了龌龊与清洁的冲突,还我们清清世界、朗朗乾坤。 B . 它体现着自然而平淡的美,表明了永恒的宁静是中国艺术追求的全部内容。 C . 它可以帮助我们还原宇宙的本来面目,表达我们对于宇宙的独特理解。 D . 它追求一种绝对的宁静,但这种宁静却不是真正的空虚与死寂。
    2. (2) 关于中国画对“ 静寒之境” 的追求,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中国画的习见画题尽管内容指向不尽相同,但其基本特点是在幽冷中透出宁静。 B . 无论是动态之景还是静态之景,画家都力图营造空寂的氛围,驱除喧嚣,归于幽静。 C . 画之静表达的是一种独特的心境,画家在静寒中涵养自己,表现自己与尘世的距离。 D . 中国画以彻骨的冷寒、逼人的死寂反衬现实世界的生机,从而体现出静寒之境的生趣。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 中国画是中国艺术的重要门类,文章以之为例来谈论中国艺术所追求的静寒境界。 B . 第④段中作者引用文嘉题画诗的目的是论证构建静寒之境是中国艺术的通则。 C . 视觉的空与听觉的静融合成静寒境界,因此,中国画既是视觉艺术,也是听觉艺术。 D . 静之寒就是空之寒,这使得中国艺术隔绝俗世而得以尽量保持其“自然的纯粹性”。
  • 4.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白龙涛

    义盛泰,虞城最大的百货行。老板任蕴清有件宝物,是努尔哈赤戴过的一枚鹿骨扳指。上海双线胶鞋 厂老板朱友航用五万双胶鞋来换,任蕴清眼皮未抬:“ 祖传之物,岂可交易!”

    朱友航笑哂:“ 侬这个门槛精①,当成命根子了?”

    任蕴清真正的命根子是独子任志明。明少爷原在河南大学就读,因参加反日游行,被任蕴清拉回家中, 专事经商。

    初见明少爷,他身穿英国呢料西装,脚蹬德国爱顿皮鞋,修长的手指将算盘拨拉得噼啪作响。朱友航 一下子就喜欢上了这个俊朗的少爷。

    “ 我认作干儿如何?侬亏不了。我在教育部里有相熟的,可为小赤佬②申请官费留学。” 朱友航将茶 饮尽,“ 去国外留学深造,以明世界大势。”

    “ 外寇纵横,夷族错落,还是伏处深居,经商置业为好。” 任蕴清叹息一声,关掉了留声机。

    “ 虞城仄狭地界能做甚大事?” 朱友航鼓凸双眼,“ 做生意也要到上海滩闹腾闹腾。”

    任蕴清闭了眼,不再理会。

    晚饭后,两位故交杀完一盘棋,夜幕就拉上了。任蕴清将一把铜锁交与管家,继续下棋。不大会儿, 楼上传来茶盏破碎的声音。管家下楼,将一把钥匙交给任蕴清,附耳道:“ 老爷,明少爷歇了。”

    朱友航一脸骇然,将棋盘拨拉到地上,骂道:“ 任老胖,侬腐朽愚钝至极!” 说罢拂袖而去。

    虞城沦陷,市民和溃军潮水般南逃。任蕴清竖起门板,关门歇业,几十号人躲在商行里屏声敛气,听 风望雨。

    一日,明少爷立窗前南望,目睹日伪罪行,旋即回到柜台,一把将算盘摔得珠子四散。

    任蕴清将茶盏用力一蹾,瞥向儿子,却碰到了两道寒光。晚上,他亲自给儿子的卧房上了锁。

    日伪给义盛泰摊派了一万双胶鞋两千匹洋布的任务,一个月期限。自虞城沦陷,朱友航就一次也没来 过,任蕴清愁得满嘴燎泡。明少爷自荐到上海购买胶鞋和布匹。

    是夜,任蕴清向楼上走去。儿子房间里灯火忽闪,任蕴清愣了一下神,推门进去,明少爷慌忙将一卷 《中华民国现势图》塞到枕下。

    “ 走哪条线?”

    “ ……”

    “ 去时,可走陇海线到连云港,再乘船到吴淞口,购货后原路返回,万不可走南京、芜湖水路途经皖 南地界,那里正闹新四军哩。”

    “ ……”

    “ 切记!”

    任蕴清被儿子凌厉的目光蜇了一下,他稍作踌躇,从袖筒里拿出一个紫檀木盒,递给儿子。明少爷迟

    疑了一下,接过来,打开,一枚包浆浑厚的鹿骨扳指静静地躺在盒底。他扑通跪地,泪流恣肆,重重地磕 了两个响头。

    “ 交与朱友航。” 任蕴清喉结耸动一下,“ 可换五万双胶鞋和若干布匹。”

    言罢,任蕴清起身向门外走去。在门口,他犹豫了一下,抓起铜锁向楼下走去。

    翌日一早,明少爷带领管家出城而去。任蕴清站在窗前,眼望南方,倏然,两滴清泪夺眶而出。 半月后的一个傍晚,管家踉踉跄跄奔进义盛泰,长跪不起。

    “ 老爷,明少爷他——” 管家头在地上磕得咚咚作响。

    “ 莫慌,细细说来。” 任蕴清将管家搀起。

    “ 前日途经芜湖,明少爷让我去操办饭食。回来,明少爷和货都不见了。”

    任蕴清身子晃了一下,立住,眼里亮光闪闪,一丝不易察觉的笑意爬上嘴角。他招呼来众人,分发了 银两和物什,携老伴儿出城而去。

    1965 年劳动节,虞城西大街的供销社家属院里来了一个干瘦的上海老头儿。他打听到了任蕴清的家,

    小心翼翼地敲门。门开,任蕴清仔细打量眼前的不速之客。

    “ 任老胖,我是朱友航。”

    “ 朱猴子?” 任蕴清一把抓住客人的手,急忙吩咐老伴儿沽酒备肴。

    饭桌上,任蕴清给朱友航斟满酒,说:“ 朱兄,多年未见,来,干一杯。”

    朱友航环顾一周,说:“ 明少爷呢?快让干儿过来陪我喝酒。”

    任蕴清岔开话说:“ 这些年,朱兄一直在上海?”

    “ No,no,上海沦陷后,我随儿子去了美国,他在麻省理工学院任教。五年前,我们举家回国,儿子去了大西北搞科研——去年那朵蘑菇云,就有儿子的功劳。” 朱友航一脸得意。

    “ 儿子有出息!” 任蕴清挑起大拇指。

    朱友航转身从包里拿出了一个紫檀木盒,推到任蕴清面前,说:“ 物归原主。”

    任蕴清打开盒子,鹿骨扳指的光让任蕴清眼里霎时起了雾。

    “ 明少爷到上海第一天就认我做了干爸,我可是给了干儿双倍的货哟,他几时从上海回的虞城?” 任蕴清身子晃了一下:“ 在芜湖,他带着胶鞋和布匹奔了新四军……”

    朱友航一脸惊讶地说:“ 哎哟,那可不得了了,干儿现在在哪里高就?”

    “ ……”

    “ 最小是个团长了吧?侬赶快让他过来陪我喝酒。”

    任蕴清端起一杯酒,站起来,走到身后的一个拉了宝石蓝幔子的橱窗前,哗一下拉开幔子:一帧黑白 照片里,身着戎装的明少爷笑得很灿烂,鲜红的烈士证将他的脸映衬得红彤彤的。

    “ 留在朝鲜了。” 任蕴清将酒泼洒在地上。

    朱友航泪水夺眶而出,浑身颤抖不已,他颤颤巍巍地站起来,挺直腰板,举起右手,庄重地敬了一个 军礼。

    (选自《阅读精选 3》)

    【注释】①门槛精:精于算计之人。②小赤佬:上海方言,小子,是长辈对晚辈的爱称。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任蕴清对儿子由“锁”到“不锁”的变化,表明其由反对儿子参加抗日、只图自保变为支持儿子投身救国。 B . 任蕴清将扳指递给儿子时之所以“稍作踌躇”“喉结耸动一下”,是因为他不舍得用祖传宝物去交换胶鞋。 C . 明少爷毅然携带物资投奔新四军,源于自身坚定的爱国情怀,也与他从父亲口中得知新四军活动区域有关。 D . 小说标题“深造”,既指“留学深造”,也指任、朱两家在时代浪潮中爱国报国、升华精神境界的行为。
    2. (2)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小说善以细节传神,文中写明少爷“两道寒光”,与写任蕴清“眼里亮光闪闪”一样,都是以细节表现人物 的心理状态。 B . 小说多用伏笔,情节合理,结构严密。如朱友航初见明少爷时便提出要认他做干儿子,为明少爷自荐去上海采购埋下了伏笔。 C . 小说以“扳指”串联情节,从任蕴清、朱友航谈扳指写起,结尾部分则写多年后朱友航登门归还扳指,首 尾照应,颇具匠心。 D . 小说人物语言极具特色,掺入了方言、文言和英语,既契合人物的身份和生活环境,也符合小说的时 代背景,读来别有风味。
  • 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温酒斩华雄

    罗贯中

    孙坚军缺食,军中自乱,细作报上关来。李肃为华雄谋曰:“ 今夜我引一军从小路下关,袭孙坚寨后,

    将军击其前寨,坚可擒矣。” 雄从之,传令军士饱餐,乘夜下关。是夜月白风清。到坚寨时,已是半夜, 鼓噪直进。坚慌忙披挂上马,正遇华雄。两马相交,斗不数合,后面李肃军到,竟天价放起火来。坚军乱窜。众将各自混战,止有祖茂跟定孙坚,突围而走。背后华雄追来。坚取箭,连放两箭,皆被华雄躲过。再放第三箭时,因用力太猛,拽折了鹊画弓,只得弃弓纵马而奔。祖茂曰:“ 主公头上赤帻射目,为贼所 识认。可脱帻与某戴之。” 坚就脱帻换茂盔,分两路而走。雄军只望赤帻者追赶,坚乃从小路得脱。祖茂被华雄追急,将赤帻挂于人家烧不尽的庭柱上,却入树林潜躲。华雄军于月下遥见赤帻,四面围定,不敢近前。用箭射之,方知是计,遂向前取了赤帻。祖茂于林后杀出,挥双刀欲劈华雄;雄大喝一声,将祖茂 一刀砍于马下。杀至天明,雄方引兵上关。

    程普、黄盖、韩当都来寻见孙坚,再收拾军马屯驻。坚为折了祖茂,伤感不已,星夜遣人报知袁绍。绍大惊曰:“ 不想孙文台败于华雄之手!” 便聚众诸侯商议。众人都到,只有公孙瓒后至,绍请入帐列坐。 绍曰:“ 前日鲍将军之弟不遵调遣,擅自进兵,杀身丧命,折了许多军士;今者孙文台又败于华雄。挫动锐气,为之奈何?” 诸侯并皆不语。绍举目遍视,见公孙瓒背后立着三人,容貌异常,都在那里冷笑。绍问曰:“ 公孙太守背后何人?” 瓒呼玄德出曰:“ 此吾自幼同舍兄弟,平原令刘备是也。” 曹操曰:“ 莫非破黄巾刘玄德乎?” 瓒曰:“ 然。” 即令刘玄德拜见。瓒将玄德功劳,并其出身,细说一遍。绍曰:“ 既是汉室宗派,取坐来。” 命坐。备逊谢。绍曰:“ 吾非敬汝名爵,吾敬汝是帝室之胄耳。” 玄德乃坐于末 位,关、张叉手侍立于后。

    忽探子来报:“ 华雄引铁骑下关,用长竿挑着孙太守赤帻,来寨前大骂搦战。” 绍曰:“ 谁敢去战?”袁术背后转出骁将俞涉曰:“ 小将愿往。” 绍喜,便著俞涉出马。即时报来:“ 俞涉与华雄战不三合,被华雄斩了。” 众大惊。太守韩馥曰:“ 吾有上将潘凤,可斩华雄。” 绍急令出战。潘凤手提大斧上马。去 不多时,飞马来报:“ 潘凤又被华雄斩了。” 众皆失色。绍曰:“ 可惜吾上将颜良、文丑未至!得一人在此,何惧华雄!” 言未毕,阶下一人大呼出曰:“ 小将愿往斩华雄头,献于帐下!” 众视之,见其人身长九尺,髯长二尺,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声如巨钟,立于帐前。绍问何人。公孙瓒曰:“ 此刘玄德 之弟关羽也。” 绍问现居何职。瓒曰:“ 跟随刘玄德充马弓手。” 帐上袁术大喝曰:“ 汝欺吾众诸侯无大将耶?量一弓手,安敢乱言!与我打出!” 曹操急止之曰:“ 公路息怒。此人既出大言,必有勇略;试教出马,如其不胜,责之未迟。” 袁绍曰:“ 使一弓手出战,必被华雄所笑。” 操曰:“ 此人仪表不俗,华

    雄安知他是弓手?” 关公曰:“ 如不胜,请斩某头。” 操教酾热酒一杯,与关公饮了上马。关公曰:“ 酒且斟下,某去便来。” 出帐提刀,飞身上马。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 崩,众皆失惊。正欲探听,鸾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其酒尚温。后人有诗赞之曰:

    威镇乾坤第一功,辕门画鼓响冬冬。云长停盏施英勇,酒尚温时斩华雄。

    曹操大喜。只见玄德背后转出张飞,高声大叫:“ 俺哥哥斩了华雄,不就这里杀入关去,活拿董卓,更待何时!” 袁术大怒,喝曰:“ 俺大臣尚自谦让,量一县令手下小卒,安敢在此耀武扬威!都与赶出帐去!” 曹操曰:“ 得功者赏,何计贵贱乎?” 袁术曰:“ 既然公等只重一县令,我当告退。” 操曰:“ 岂可因一言而误大事耶?” 命公孙瓒且带玄德、关、张回寨。众官皆散。曹操暗使人赍牛酒抚慰三人。

    (有删改)

    1. (1) 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关羽的出场运用了先闻其声、再见其人的表现手法,其声惊天动地,其人威风凛凛,可以说关羽一出 场就显得雄姿英发。 B . 面对关羽这一小马弓手的请战,袁术竟要将其打出帐去,袁绍怕为华雄所笑,唯有曹操不顾二袁的轻视和怀疑,积极支持关羽出战。 C . 战斗开始了,“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作者用非常精练的笔墨具体描写了关羽与华雄交战的过程,表现了关羽英勇善战的英雄气概。 D . 正当众诸侯想要探听消息的时候,“鸾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这一戏剧性的细节,凸显了关羽的英雄形象。
    2. (2)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选文部分着重塑造关羽的形象,其中肖像描写非常突出,从身、髯、眼、眉、面、声等方面着笔,寥 寥几笔,体现了关羽鲜明的英勇无敌的形象。 B . 选文部分塑造关羽的形象时,善于运用衬托的手法,俞涉、潘凤出战旋即被斩,即与关公温酒斩华雄形成鲜明的对比,又衬托出关羽的英勇无敌。 C . 当关羽请缨出战时,被袁术阻拦,又为袁绍所顾虑,这一情节既衬托了关羽的武艺高强,又衬托出曹操的明智与慧眼识英才,一石二鸟。 D . 本文擅长用语造势,例如关公出战时,用“听得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等句进行渲染,即节省笔墨,又激人想象。
  • 6.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问题。

    鼠疫(节选)

    【法】加缪

    报纸在老鼠事件里喋喋不休,对死人的事却只字不提。原因是老鼠死在大街上,而人却死在他们自己的房间里。报纸只管街上的事。不过省政府和市政府已在开始考虑问题了。但只要每个大夫掌握的病例不超过三两个,便没有人想到要行动。其实,如果有谁想到把那些数字加一加就好了,因为加起来的数字是触目惊心的。仅仅几天工夫,致死病例已在成倍增加,而在那些关心此怪病的人眼里,很明显,那是真正 的瘟疫。贝尔纳· 里厄的一位年龄比他大得多的同行卡斯特尔,正好选在这个时刻,前来看望他。

    “ 您自然知道那是什么,里厄?” 卡斯特尔说。

    里厄回答说:“ 我在等化验结果。”

    “ 我可明白,用不着化验分析。大约二十年前我在巴黎也见过几例这样的病,只不过当时谁也不敢说

    出它的名字罢了。舆论,很神圣嘛:它说不要惊慌,千万不要惊慌。呵呵。里厄,您和我一样清楚这是什 么病。”

    里厄在思忖。他从诊室的窗口眺望着远处俯瞰海湾的悬崖。天空虽然还呈蔚蓝色,但亮丽的色彩已经 随着午后的逐渐消逝而暗淡下来。

    “ 是的,卡斯特尔,” 里厄说,“ 这难以置信。但这很像是鼠疫。”

    卡斯特尔老大夫起身朝门口走去。他边走边说:

    “ 你知道人家会怎样回答我们:‘ 鼠疫在温带国家已经绝迹多年了。’ ”

    “ 绝迹,绝迹意味着什么?” 里厄回答时耸耸肩。

    “ 是啊,别忘了:大约二十年前,巴黎还发生过呢。”

    “ 好吧,但愿这次不比当年严重。不过这真难以置信。” 里厄说完,便沉默下来。

    疫情发展到现在,适才是里厄医生第一次承认“ 鼠疫” 这个词。故事讲到这里,我们暂且把贝尔纳· 里

    厄留在窗前,让笔者对大丈夫心里的犹豫和惊异作些解释。天灾人祸本是常见之事。然而当灾祸落在大家 头上时,谁都难以相信那会是灾祸。人世间经历过多少鼠疫和战争,两者的次数不分轩轾,然而无论面对

    鼠疫还是面对战争,人们都同样措手不及。里厄大夫与我们的同胞一样措手不及,因此我们必须理解他为什么会焦虑不安而同时又充满信心。就如同一场战争爆发时,人们会说:“ 这仗打不长,因为那太愚蠢了。”

    人们总是过高的看待自己,他们认为天灾只是一场噩梦,很快就会过去。他们继续做买卖、准备旅行、发表议论。他们如何能想到会有鼠疫来毁掉他们的前程、取消他们的出行、阻止他们的议论?他们自以为无 拘无束,但只要大难临头,谁都不可能无拘无束。

    里厄大夫在凭窗眺望这座尚未起变化的城市时,面对所谓“ 前景堪忧” 的鼠疫,他几乎感觉不出在他

    心里已产生了轻微的沮丧之情。他竭力回想着自己对此病所知道的一切。一些数字在他脑海里浮现出来, 他想,在历史上大约发生过三十次大规模的鼠疫,大约造成一亿人死亡。但死一亿人算什么?人只有在打过仗时才知道死人是怎么回事。既然人在死亡时只有被别人看见才受重视,分散在历史长河中的一亿尸体 也无非是想象中的一缕青烟而已……

    大夫不耐烦了。他这是在听任自己遐想,不应该这样。几个病例算不得瘟疫,采取一些预防措施就行 了。不过必须抓住已知的情况不放:昏迷、虚脱、眼睛发红、口腔肮脏、淋巴结炎、极度口渴、谵语、身上出现斑点、体内有撕裂般的疼痛,而出现这一切之后……这一切之后,里厄大夫想起了一句话,这句话 正好成了他在手册里列举症状后写下的结束语:“ 脉搏变得极为细弱,稍一动弹就骤然死亡。” 是的,那一切症状之后,病人危在旦夕,而四成有三成的病人——这是准确数字——都按捺不住去做这个难以觉察 的动作,加速他们的死亡。

    大夫仍在凭窗眺望。窗玻璃那面,天高云淡,春意盎然;这面却还能听见“ 鼠疫” 这个词在屋里回荡。

    这个词不仅有科学赋予的内涵,而且有一长串与这个平静祥和、与世无争的城市很不协调的图景:瘟疫肆 虐的雅典连鸟儿都弃它而飞;中国的许多城市满街躺着默默等死的病人;君士坦丁堡医院里硬土地上潮湿霉臭的病床、堆放在米兰的一片片墓地里的还活着的人、惊恐万状的伦敦城里那些运死人的大车,还有日 日夜夜到处都能听见的人们无休无止的呼号。

    就在这时,窗外突然传来一阵电车铃声,刹那间赶走了那些痛苦的景象。惟有那鳞次栉比的灰暗屋群

    后边涌动的大海才能证明,这世界上还有令人忧虑和永无安宁的东西存在。里厄大夫凝视着海湾,不错,

    “ 鼠疫” 这个词是说出来了;不错,就在那一刻,疫病已使一两个人罹难。但那没关系,有办法可以阻止疫病蔓延。目前应当做的,是明确承认必须承认的事实,消除无益的疑心,并采取适当的措施。随后,假如鼠疫停止了——这最有可能——一切都会一帆风顺。假如情况并非如此,大家也可以知道什么是瘟疫, 知道是否有办法先处理它,后制服它。

    大夫打开窗户,街市的喧闹声骤然增大了。一台机锯千篇一律而又短促的咝咝声从隔壁的车间传了进 来。里厄振作精神。坚定的信心就在那里,在日常的劳动中。其余的一切如系游丝,都由一些毫无可取之处的意念左右,可不能停留在那里面。最重要的是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里厄医生想到这里,大步流星地走出门去。他要向省政府提出一个也许会被认为不得体的谏言与要求。 【注释】①长篇小说《鼠疫》首版发行于 1947 年,选文刘方译,有删改。

    1. (1) 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小说细腻描摹了里厄医生面对疫情从焦虑又乐观,到沮丧不安,再到回归理智、下定决心面对灾难的 心理变化过程,表现了强烈的抗争精神。 B . “老鼠死在大街上,而人却死在他们自己的房间里。报纸只管街上的事。”一句中作者用煞有介事的口吻,犀利讽刺了媒体有意掩盖疫情的行为。 C . 在与卡斯特尔的讨论中,里厄医生两次“难以置信”的言语和“耸耸肩”这一细节描写,都暗示了他此时 和多数人一样,对可能发生的鼠疫感到惊异。 D . “人们总是过高的看待自己”、“无非是想象中的一缕青烟”等表述一方面提醒着读者应该及时审视自我, 另一方面也点破了生命的虚无感。
    2. (2) 下列与小说艺术特点有关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虽然作者是以里厄医生关于“鼠疫”的联想为单一线索来展开叙事的,但他却能旁征博引,借史诗般的 悲壮话语,勾勒出跨越时空的人类苦难图景。 B . 选文建构多层象征,如“经历过多少鼠疫和战争”、“人只有在打过仗时”都在暗示残酷的战争与鼠疫的对应关系,而这恰好契合了小说的创作背景。 C . 小说擅长营造反差。叙说口吻与故事的反差、人们的预期与即将到来的鼠疫的反差、惨烈图景与平静 小城的反差都使小说在短小篇幅中迸发巨大张力。 D . 在其他译本中,画波浪线句也被译为“舆论不可惊动:不能慌乱,切不能慌乱”,这种翻译虽然简洁有 力,但两者相比,选文更生动,也更符合情境。
  • 7.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勾涛,字景山,成都新繁人。登崇宁二年进士第。建炎初通判黔州田祐恭兵道境上涛白守燕劳之祐恭感恩厉下郡得以无犯湖湘贼王辟破秭归将犯夔门夔兵素单弱,宣司檄祐恭捍御,涛帅黔兵佐之,贼溃去。 七年,迁右司郎官兼校正。时沿边久宿兵,江、浙罢于馈饷,荆、襄、淮、楚多旷土,涛因进羊祜屯田故事,事下诸大将,于是边方议行屯田.。淮西都统制刘光世乞罢,丞相张浚欲以吕祉代之,涛谓:“ 祉疏庸浅谋,必败事,莫若就择将士素所推服者用之。” 浚不纳,祉至,果以轻易失士心,未几,郦琼叛,祉死于乱。浚闻之,夜半召涛愧谢。时帝驻跸.建康,欲亟还临安。川、陕宣抚使吴玠言都转运使李迨朘刻赏格,迨亦奏玠苛费,帝以问涛。涛曰:“ 玠忠在西蜀,纵费,宁可核?第移迨他路可尔。” 帝然之。八年,除史馆修撰。重修《哲宗实录》,帝谕之曰:“ 昭慈圣献皇后病革,朕流涕问所欲言,后怆然谓朕曰:‘ 吾逮事宣仁圣烈皇后,见其任贤使能,忧勤宗社.,古今母后无与为比。不幸奸邪罔上,史官蔡卞等同恶相济,造谤史以损圣德,谁不切齿!’ 朕痛念遗训,未尝一日辄忘,今以命卿。” 六月,《实录》成。复修《徽宗实录》,丞相赵鼎谕旨宜婉辞纪载。涛曰:“ 崇宁、大观大臣误国,以稔今祸,藉有隐讳,如天下野史 何?” 七月,除给事中。秦桧尝令人谕意,欲与共政,涛以书谢之。桧讽言劾之,不报。俄以疾卒,年五十九。遗表闻,帝震悼。涛风貌伟然,颇以忠亮自许。国有大议,帝必委心延访,往复酬诘,率漏.下数刻始罢。料边情如在目前,知名之士多所荐进。有文集十卷,奏议十卷。

    (节选自《宋史· 勾涛传》)

    1. (1)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建炎初通判/黔州田祐恭兵道境上/涛白守/燕劳之/祐恭感恩/厉下郡得以无犯/湖湘贼王辟破秭 归/将犯夔门 B . 建炎初/通判黔州/田祐恭兵道境上/涛白守/燕劳之/祐恭感恩厉下/郡得以无犯/湖湘贼王辟破秭归/将犯夔门 C . 建炎初/通判黔州/田祐恭兵道/境上涛白守/燕劳之/祐恭感恩/厉下郡得以无犯/湖湘贼王辟破秭归/将犯夔门 D . 建炎初通判/黔州田祐恭兵道境上/涛白守/燕劳之/祐恭感恩厉下/郡得以无犯/湖湘贼王辟破秭 归将/犯夔门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屯田:利用戍卒或农民、商人垦殖荒地。汉以后历代政府沿用此措施取得军饷和税粮。有军屯、民屯 和商屯之分。 B . 驻跸:皇帝后妃外出,途中暂停小住或帝王出行时,开路清道,禁止通行。也泛指跟帝王行止有关的事情。 C . 宗社:宗庙和社稷。宗庙是古代帝王、诸侯祭祀祖宗的庙宇,社稷分别是谷神和土神。宗社、社稷都可代表国家。 D . 漏:古代计时器,铜制有孔,可以滴水或漏沙,有刻度标志以计时间。如“铜壶滴漏”(亦称“铜壶刻漏”), “漏尽更深”。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勾涛关心民疾,减轻百姓负担。当时沿边防线长久驻扎军队,江、浙人民疲于军队的供给,他于是进 言实行屯田制,有效改善了民生。 B . 勾涛善于明察,具有先见之明。他反对丞相张浚派吕祉去代替刘世光,但张浚没有采纳,结果吕祉令人大失所望,张浚为此惭愧后悔。 C . 勾涛忠直诚信,深得皇帝信任。他受命重修《哲宗实录》,复修《徽宗实录》;他熟悉国事,皇帝多次向他咨询,很多大臣由他推荐。 D . 勾涛不畏权贵,坚持自我本色。他曾拒绝赵鼎关于修史的建议,后又推辞秦桧共同掌权的意愿。
  • 8.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王庶,字子尚,庆阳人。崇宁五年,举进士第。改秩.,知泾州。契丹为金人所破,举燕云地求援,诏师道受降。庶谓师道曰:“ 国家与契丹百年之好,今坐视其败亡不能救,乃利其土地,无乃基金人之祸乎?”不听。宣和七年,金果入寇。太宰李邦彦夜召庶问计,庶曰:“ 宿将无如师道,且夷虏畏服,宜付以西兵, 使入援。” 以庶为陕西运判。累立战功,升龙图阁待制,节制陕西六路军马。先是,东京留守宗泽承制以庶权陕西制置使。会宣谕使谢亮入关,庶移书曰:“ 夏人之患小而缓,金人之患大而迫,秋高必大举,盍杖节率兵举义,驱逐渡河,徐图恢复?” 亮不从。金人大入,庶据险以守。金人先已乘冰渡河犯晋宁,侵丹州,破潼关。庶传檄诸路.,会期讨贼。泾原统制曲端雅不欲属庶,以未受命辞。金人知端与庶不协,并兵寇鄜、延。庶闻之,夜趋鄜、延以遏其冲。时端尽统泾原劲兵,庶屡督其进,端讫不行,遂陷延安。初, 庶闻围急,自收散亡往援,庶至甘泉而延安已不守,遂自将百骑驰至襄乐劳军。庶至,端厉声问庶延安失守状,曰:“ 节制固知爱身,不知为天子爱城乎?” 庶曰:“ 吾数令不从,谁其爱身者!” 端怒,夺庶印。会诏庶守京兆,庶先以失律自劾得罢。丁内艰.。绍兴七年十月,以兵部侍郎召。明年春,入对,上曰:“ 召卿,此朕亲擢,非有左右之助。” 庶顿首.谢,因奏:“ 恢复之功十年未立其失在偏听在欲速在轻爵赏是非邪正混淆诚能赏功罚罪其谁不服 昔汉光武以兵取天下,不以不急夺其费,不知兵者不可使言兵。” 即日迁本部尚书。议者乞遣重臣行边,遂命庶措置江、淮边防。庶还朝,论金人变诈,自渝海上之盟之语。当 是时,秦桧再相,以和戎为事,庶力诋和议,乞诛金使,其言甚切。

    (选自《宋史· 卷三百七十二》,有删节)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恢复之功十年/未立其失/在偏听/在欲速/在轻爵赏/是非邪正混淆/诚能赏功罚罪/其谁不服 B . 恢复之功十年/未立其失/ 在偏听/在欲速/在轻爵/赏是非/ 邪正混淆/诚能赏功/罚罪其谁不服 C . 恢复之功十年未立/其失在偏听/在欲速/在轻爵赏/是非邪正混淆/诚能赏功罚罪/其谁不服 D . 恢复之功十年未立/其失在偏听/在欲速/在轻爵/赏是非/邪正混淆/诚能赏功/罚罪其谁不服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改秩,指改变官吏的职位或品级,多指提升,与下文的“权”“擢”用法相同。 B . 路,宋元时代行政区域名,始于宋代,相当于明清的省,是最高行政区划。 C . 丁内艰,即丁母忧,丧制名。凡子遭母丧或承重孙遭祖母丧,都可称“丁内艰”。 D . 顿首,指磕头,古时一种跪拜礼。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敬礼,或书信中的敬辞。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王庶见识长远,劝谏防金。契丹被金侵犯,以燕云土地为代价向宋朝求援,王庶力劝应该加以救援, 不要助金人为祸大宋。 B . 王庶心系时局,全力抗金。金军入侵时他据险守御并约定日期共同抗敌,接连失地后他又率军迎敌,终因势单力薄丢失了延安。 C . 王庶直面军中矛盾,勇担责任。面对曲端的不服从和延安失守后的责难,他能审时度势,勇敢面对,并主动向朝廷做检讨。 D . 王庶不畏强权,力抵和议。王庶勇敢揭露金人诡诈毁约的真面目,面对主和的秦桧,他极力抵制和议, 请求杀掉金的使者。
  • 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柳彧,字幼文,河东.人也。隋文帝受禅,历尚书虞部、屯田二侍郎。时制三品已上,门皆列戟。左仆射高颎子弘德封应国公申牒请戟彧判曰仆射之子更不异居父之戟槊已列门外尊有厌卑之义子有避父之礼岂容外门既设内阁又施事竟不行。颎闻而叹伏。后迁书侍御史,当朝正色,甚为百僚敬惮。上嘉其婞直, 谓曰:“ 大丈夫当立名于世,无容容而已。” 时刺史多任武将,类不称职,彧上表曰:“ 伏见诏书以上柱国和干子为杞州刺史,其人年垂八十,钟鸣漏尽。前在赵州,暗于职务,政由群小,贿赂公行。百姓吁嗟, 歌谣满道,乃云:老禾不早杀,余种秽良田。古人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此言各有所能也。干子弓马武用,是其所长;临人莅职,非其所解。” 上善之,干子竟免。隋承丧乱之后,风俗颓坏,彧多所矫正,上甚嘉之。又见上勤于听受,百僚奏请多有烦碎,因上疏谏曰:“ 人君出令,诫在烦数。是以舜任五臣, 尧咨四岳.,设官分职,各有司存,垂拱无为,天下以乂。所谓劳于求贤,逸于任使。比见事无大小,咸关圣职,至乃日旰忘食,分夜未寝,动以文簿,忧劳圣躬。伏愿思臣至言,少减烦务。” 上览而嘉之。右仆射杨素当途显贵,百僚慑惮,无敢忤者,尝以少谴,敕送南台.。素恃贵,坐彧床。彧从外来,见素如此,于阶下端笏.整容曰:“ 奉敕推公罪。” 素遽下。彧据案坐,立素于庭前,辩诘事状,素由是衔之。彧时方为上所信任,故素未有以中之。彧见近代以来,都邑百姓每至正月十五日,作角抵戏,递相夸竞,至于糜费财力,上奏请禁绝之曰:“ 窃见京邑,爰及外州,每以正月望夜,充街塞陌,鸣鼓聒天,燎炬照地,人戴兽面,男为女服,倡优杂伎,诡状异形。外内共观,曾不相避。竭赀破产,竞此一时。秽行因此而生, 盗贼由斯而起。非益于化,实损于人。请颁天下,并即禁断。” 诏可其奏。

    (选自《北史文言文练习 3》)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左仆射高颎子弘德封应国公/申牒请戟/彧判曰/仆射之子更不异居/父之戟槊已列门外/尊有厌卑之义/子 有避父之礼/岂容外门既设/内阁又施事/竟不行 B . 左仆射高颎子弘德封应国公/申牒请戟/彧判曰/仆射之子更不异居/父之戟槊已列门外/尊有厌卑之义/子有避父之礼/岂容外门既设/内阁又施/事竟不行 C . 左仆射高颎子弘德封/应国公申牒请戟/彧判曰/仆射之子更不异居/父之戟槊已列门外/尊有厌卑之义/子有避父之礼/岂容外门既设/内阁又施事/竟不行 D . 左仆射高颎子弘德封/应国公申牒请戟/彧判曰/仆射之子更不异居/父之戟槊已列门外/尊有厌卑之义/子 有避父之礼/岂容外门既设/内阁又施/事竟不行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河东,指河东郡,在今山西西南部,因山西西南境在黄河东面,故古称河东。 B . 四岳,上古传说中分管四方的诸侯,为尧帝四大臣羲仲、羲叔、和仲、和叔。 C . 南台,文中指御史台,为封建时代执掌监察的中央机关,“三省六部”之一。 D . 笏,是古代大臣上朝时所持的手板,用来记录皇帝旨意或上奏的话以防遗忘。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柳彧为官刚直,受到皇帝肯定。他在朝为官态度严肃,深受同僚敬畏;皇帝勉励他在世立名,不要随 声附和。 B . 柳彧敢于直言,进言有理有据。在皇帝下诏任命和干子为杞州刺史时,他陈述事实、引用民谣古语上表反驳。 C . 柳彧矫正风俗,主张各司其职。他纠正了许多败坏的风俗,又借尧、舜分设官职为例建言皇帝减少烦琐事务。 D . 柳彧忠于职守,不怕冒犯权贵。面对身份显贵的大臣杨素,他敢于秉职行事,即便遭到中伤还是追究 其罪行。
  • 10.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寓驿舍①

    陆游

    闲坊古驿掩朱扉,又憩空堂绽客衣。九万里中鲲自化,一千年外鹤仍归

    绕庭数竹饶新笋,解带量松长旧围。惟有壁间诗句在,暗尘残墨两依依。

    【注释】①驿舍:作者题下自注云:“ 予三至成都。皆馆于是。” ②晋代陶潜《搜神后记》卷一,“ 丁令威,辽东人,学道于灵虚山,后化鹤归辽,集城门华表柱。时有少年,举弓欲射之,鹤乃飞,徘徊空中而言曰: ‘ 有鸟有鸟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归。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学仙冢垒垒。’ ”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首联中诗人用“闲坊”“古驿”“空堂”,对“驿舍”进行描写,营造了一种荒凉幽寂的气氛。 B . 颔联用鲲化鹏和丁令威化鹤的故事,既表明诗人旧地重来,又蕴含了奋发有为和超然物外的情感。 C . 颈联中“数竹”“量松”指出了岁月如流,时光飞逝,间接抒发了“木犹如此,人何以堪”的感慨。 D . 尾联回应首句,写壁间题诗旧迹,以“暗尘残墨”回应“闲坊古驿”,使得全诗感情沉郁而强烈。
  • 11.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问题。

    虞美人· 有美堂赠述古

    苏轼

    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使君能得几回来?便使樽前醉倒、更徘徊。

    沙河塘里灯初上,水调谁家唱?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

    【注释】此词作于熙宁七年(1074)七月苏轼任杭州通判时。时杭州太守陈襄(字述古)离任,宴僚佐于杭州城中吴山上的有美堂。应陈襄之请,苏轼即席写下了本词。水调:曲调名,声韵悲切。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上片前两句极写有美堂美丽壮观的胜景,大处落墨,境界阔大,气势不凡。 B . 上片后两句反映了词人此时此刻惜别的心情,体现了对友人的深情。 C . 有美堂前的沙河塘里华灯初上,水调歌曲优美动听,作者好奇,想一探究竟。 D . 这首词意象优美,上片以乐景写忧思,寓情于景;下片因景寓情,含蓄蕴藉。
  • 12.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问题。

    浪淘沙令

    王安石

    伊吕两衰翁,历遍穷通。一为钓叟一耕佣。若使当时身不遇,老了英雄。

    汤武偶相逢,风虎云龙。兴王只在谈笑中。直至如今千载后,谁与争功!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这是一首咏史怀古的作品,首句歌颂了“历遍穷通”的伊尹和吕尚,展示了一代政治家鉴古论今的真实 感情。 B . “若使当时身不遇”词人为伊尹和姜子牙感到庆幸,也为没有被知遇的英雄而惋惜。 C . 下阕首写君臣遇合的偶然性,可是一旦“遇合”就会“风虎云龙”,使国家兴盛。 D . 本诗用典贴切,借用历史中二位“英雄”,抒发自己郁郁不得志的情感。
  • 13.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宿毕侍御宅

    钱 起

    交情频更好,子有古人风。

    晤语清霜里,平生苦节同。

    心惟二仲合,室乃一瓢空。

    落叶寄秋菊,愁云低夜鸿。

    薄寒灯影外,残漏雨声中。

    明发南昌去,回看御史骢。

    【注释】①二仲:指汉代羊仲、裘仲,是廉洁隐退之士。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毕侍御有古人之风,深为钱起敬重,因此二人交往较多,交情颇深。 B . 清霜时节,钱起夜宿毕宅,二人因节操相同,因而一见面就彻夜长谈。 C . 作者化用典故,将毕侍御比作羊仲、裘仲,表达了作者对毕侍御的赞美。 D . 结尾两句实写自己第二天离开毕宅的情景,表现出作者对朋友的留恋之情。
  • 1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20      世纪以来不断发生的违背生存发展和大自然平衡的种种事件令人痛心这些问题直接关系到人类是否能够生存发展,环境急剧恶化、局部冲突不断、贫富差距拉大、过度追求物质享乐等等,这不能不促使人们警觉:地球怎么了?未来路在何方?是继续沿着彼此对抗、唯物质享乐是求的旧路走下去,还是改弦易辙,走上包容和谐、互尊互利的康庄大道?这是急需全人类共同思考的现实命题,也是不同文明共同 面对的严峻挑战。

    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大会 2016 年明确提出:我们尊重不同文明,我们向往天下大同,我们共享人类命 运共同体。面向世界和未来,大会发出开展不同文明间的互动和交流的倡议,最终目标是推动构建“ ____” “ 美美与共” 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现代社会人们对物质财富的追求湮没了对精神的追求,国 与国、人与人之间缺乏____导致彼此不信任,造成了世界的不平静。这样,现实离人类的美好理想渐行渐远。在当下这样一个大格局大____的形势下,( )。社会的发展、国际的挑战、中外对比的现状启示我们,中华文化的弘扬已经到了____的时候,应该自觉地让中华传统文化在新的人类社会秩序 构建中发挥重要作用。

    1. (1)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20世纪以来,种种不断发生的违背生存发展和大自然平衡规律的事件令人痛心。 B . 20世纪以来,种种不断发生的违背生存发展和大自然平衡的事件令人痛心。 C . 20世纪以来,不断发生的违背生存发展和大自然平衡规律的种种事件令人痛心。 D . 20世纪以来,令人痛心的违背生存发展和大自然平衡的种种事件不断发生。
    2. (2)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中华文化要有自信和勇气,要敢于直面大国霸权主义,提出具有东方智慧的中国方案 B . 中华文化要有自信和勇气,要提出具有东方智慧的中国方案,敢于直面大国霸权主义 C . 中华文化要提出具有东方智慧的中国方案,要敢于直面大国霸权主义,要有自信和勇气 D . 中华文化要提出具有东方智慧的中国方案,要有自信和勇气,要敢于直面大国霸权主义
    3. (3)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和光同尘 沟通 演化 刻不容缓 B . 和而不同 沟通 演变 刻不容缓 C . 和光同尘 勾通 演变 迫在眉睫 D . 和而不同 勾通 演化 迫在眉睫
  • 1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 题。

    国学,据说已经“ 返本开新” ,只差大家都来践行。不过,践行什么呢?是____个人的心性,还是以国学来格致万物?若是前者,没有什么不好。 若是后者,事情就比较难办。阎崇年先生讲清史, ____,史料熟,秘闻多,吸引力强,易中天先生讲三国,权谋机变,说得____,就是搞不清对权谋之术到底是赞赏还是批判。 相比之下,反倒是于丹讲《论语》, ____ 毛病多多,总归是修身养性,更加合乎人性,但只强调指向内省而对人之外在处境无所置 辞的讲法,大概不过是训育顺民。这次钱文忠先生为商纣王翻案,称其“ 文武双全,功勋卓著” ,以期主导舆论。( )。但到底有多好,难说,尤其在学术上有一份证据说一份话,就更困难。 商纣王处在中国信史时代之前,怎样获得充分的证据来总括他的一生?对他的恶评有新朝代的虚报,有后时代的累加,但要翻案,还是且 缓吧,重建一个对商纣王的历史结论,学术上几无可能。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修习 如数家珍 津津有味 固然 B . 修习 了如指掌 兴致勃勃 固然 C . 修炼 了如指掌 津津有味 虽然 D . 修炼 如数家珍 兴致勃勃 虽然
    2.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但是主要如同对待自家一般热爱的态度对清宫,这个祖宗英明,那场屠杀合理。 B . 但是主要对清宫如同对待自家一般热爱的态度,这场屠杀合理,那个祖宗英明。 C . 但主要是如同对待自家一般热爱的态度对清宫,这场屠杀合理,那个祖宗英明。 D . 但主要是对清宫如同对待自家一般热爱的态度,这个祖宗英明,那场屠杀合理。
    3. (3) 下列句子按顺序排列填入文中括号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前人多有怀疑商纣王并非恶到极点者

      ②哪怕是希特勒

      ③你也不难找出几个“功勋”来

      ④从真实认识而言

      ⑤商纣王当然也应该有一些好的地方

      A . ④②③⑤① B . ①⑤④②③ C . ①④②③⑤ D . ④①⑤②③
  • 1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问题。

    中国是猕猴桃的故乡,其栽培历史____。《诗经· 桧风》中有:“ 隰有苌楚,猗傩其枝” ,“ 苌楚” 就是猕猴桃。东晋学者郭璞把它注作“ 羊桃” ,现在湖北和川东百姓仍管它叫羊桃。猕猴桃还有很多别名,如毛桃、毛梨子、猕猴梨、毛木果等。贵州人看它长得像马屎,又给了它“ 马屎坨” 这个“ 美名” 。 此外它还有一个更加“ 玄幻” 的名字——“ 奇异果"。1904 年新西兰女教师伊莎贝尔从中国宜昌返回新西兰时,将种子带回国。它的味道由于符合当地人的口味新西兰人便不断地对它进行改良和驯化使之成 为深受全球人民所喜爱的新西兰名产新西兰国鸟为奇异鸟,新西兰人被称为奇异人,于是猕猴桃便得名“ 奇异果” 。现在很多中国人的餐桌上也经常出现这位“ 海外游子.” 的____。

    猕猴桃又被称为“ 仙果” ,这也是____的。它果实鲜美,____独特,营养丰富。 果肉含多种维生素,其维生素 C 含量是等量柑橘的五至六倍,堪称“ 水果之王” 。同时它含有钙、磷、铁、镁等多种元素,以及多种氨基酸及果胶等营养成分。此外猕猴桃根、茎、叶、花、果均可入药,有清热利水、 生津润燥的功效。宋代《开宝本草》的作者认为它有“ 止暴渴,解烦热” 等作用。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 源远流长 身影 名副其实 风味 B . 源远根深 倩影 名副其实 口感 C . 源远根深 倩影 名不虚传 风味 D . 源远流长 身影 名不虚传 口感
    2. (2) 对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 海外游子” 中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 . 《诗经·桧风》中就有:“隰有苌楚,猗傩其枝。” B . 又给了它“马屎坨”这个“美名”。 C . 于是猕猴桃便得名“奇异果”。 D . 堪称“水果之王”。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它的味道由于符合当地人的口味,新西兰人便不断地对它进行驯化和改良,使之成为深受全球人民喜 爱的新西兰名产。 B . 由于它的味道符合当地人的口味,新西兰人便不断地对它进行改良和驯化,使之变为全球人民所喜爱的新西兰名产。 C . 它的味道由于符合当地人的口味,新西兰人便不断地对它进行改良和驯化,使之变为全球人民所喜爱的新西兰名产。 D . 由于它的味道符合当地人的口味,新西兰人便不断地对它进行驯化和改良,使之成为深受全球人民喜 爱的新西兰名产。
  • 1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在历史的进程中,我们同样需要守望者。守望是一种角度。当我这样说时,我已经承认对待历史进程还可以有其他的角度,它们也都有存在的理由。譬如说,你不妨做一个战士,甚至做一个将军,在时代的战场上____,发号施令。你不妨投身到任何一种潮流中去,去经商,去从政,去称霸学术,统帅文化,叱咤风云,____,去充当各种名目的当代英雄。但是,在所有这些显赫活跃的身影之外,还应该有守望者的寂寞的身影。守望者是这样一种人,他们并不直接投身于时代的潮流,毋宁说往往与一切潮流保持着一个距离,但他们也不是旁观者,相反对于潮流的来路和去向始终怀着深深的关切。他们关心精神价值甚于关心物质价值,在他们看来,无论个人还是人类,物质再繁荣,生活再舒适,( )。所以,他们虔诚地守护着他们心灵中那一块精神的园地,其中珍藏着他们所看重的人生最基本的精神价值,同时警惕地瞭望着人类前 方的地平线,注视着人类精神生活的基本走向。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他们怀着忧虑之心守卫土地,仰望天空,他们守的是人类____的生命之土,望的是人类____的精神之天。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赴汤蹈火 指点江山 安居乐业 超世绝伦 B . 冲锋陷阵 指点江山 安身立命 超凡脱俗 C . 赴汤蹈火 高谈阔论 安身立命 超世绝伦 D . 冲锋陷阵 高谈阔论 安居乐业 超凡脱俗
    2. (2)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如果心神难定,意识不明,就绝无幸福可言 B . 无论是精神流于平庸,还是灵魂变得空虚,都绝无幸福可言 C . 无论是心神难定,还是意识不明,都绝无幸福可言 D . 如果精神流于平庸,灵魂变得空虚,就绝无幸福可言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在土地和天空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他们怀着忧虑之心守卫土地,仰望天空 B . 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他们怀着忧虑之心仰望天空,守卫土地 C . 在土地和天空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怀着忧虑之心他们守卫土地,仰望天空 D . 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怀着忧虑之心他们守卫土地,仰望天空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