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科学 /中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2018-2022年科学中考真题汇编18:二氧化碳

更新时间:2023-02-17 浏览次数:54 类型:二轮复习
一、单选题
  • 1. (2022·丽水) 在实验室制取和收集气体的四种装置中,下列用法不正确的是(   )
    A . 可制取O2 B . 可制取CO2 C . 可收集CO2 D . 可收集O2
  • 2. (2021·杭州) 下列依据实验现象得出的结论错误的是(    )

    选项

    实验操作与现象

    实验结论

    A

    将1g白磷、1g红磷分别放入两支带塞的试管中,再将试管同时浸约80℃的热水里, 只有白磷燃烧

    白磷的着火点比红磷低

    B

    将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液,试液变红

    二氧化碳是一种酸

    C

    在常温常压下,硫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该条件下, 燃烧更剧烈

    氧气的浓度越大硫燃烧得越剧烈

    D

    将铁粉、硫粉按一定比例混合加热后,所得固体物质不能被磁铁吸引

    铁粉已跟硫粉发生了化学反应

    A . A B . B C . C D . D
  • 3. (2020·杭州) 小金通过实验室制取和牧集二氧化碳的方法获得了一瓶二氧化碳气体。接着利用这瓶二氧化碳气体完成了图示实验观察到蜡烛火焰自下而上依次熄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为块状大理石和稀硫酸 B . 实验室可采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二氧化碳 C . 图示实验可说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 D . 图示实验可说明二氧化碳不支持蜡烛的燃烧
  • 4. (2019·台州) 如图,集气瓶中充满二氧化碳,大烧杯中燃着2支高低不等的蜡烛,实验时打开止水夹,移开玻璃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将观察到高的蜡烛先熄灭 B . 不移开玻璃片,实验现象更明显 C . 蜡烛会熄灭,是因为二氧化碳降低了蜡烛的着火点 D . 去掉烧杯中的1支蜡烛,也能得出同样的实验结论
二、填空题
  • 5. (2022·湖州)   25亿年前~24亿年前,由于蓝细菌的光合作用,大气中氧气浓度急剧升高,称为“大氧化事件”。大气中的甲烷被氧化,同时二氧化碳的浓度降低到原来的1/3左右,导致地球急剧变冷。
    1. (1) 效应的减弱导致地球急剧变冷。
    2. (2) 下图所示微观模型表示了层的形成过程,这一变化为生物从水生到陆生的演化创造了条件。
  • 6. (2022·绍兴) 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以下是实验室制取、收集、测量气体体积的常用装置。

    1. (1)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可以选择(填字母)。
    2. (2) 检查装置B气密性的方法是:先关闭止水夹,然后
    3. (3) 若用装置C测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体积,测得的体积比理论值小,原因可能是二氧化碳具有的性质。
  • 7. (2020·绍兴) 以下是实验室制取、收集、检验气体的常用装置。

    1. (1) 图甲中,在试管口放棉花的目的是 ;用图示方法收集氧气的理由是 。
    2. (2) 用图乙检验CO2性质时,澄清石灰水始终未见浑浊,原因可能是
  • 8. (2019·舟山) 非洲的尼奥斯湖是火山口湖,湖底溶有大量含二氧化碳的火山气体。1986年8月21日,大量的降水使上层湖水变凉而下沉,下层湖水上涌,二氧化碳气体从水中逸出,并沿着山谷向下扩散,导致山脚的大量居民窒息死亡。根据以上信息回答:
    1. (1) 非洲有大量的火山分布,火山是的表现之一。
    2. (2) 湖水上涌后,溶解的二氧化碳气体从水中逸出,是由于液体压强随深度的减小而,导致了二氧化碳的溶解性减小。
    3. (3) 逸出的二氧化碳气体沿着山谷向下扩散,是由于二氧化碳具有的性质。
  • 9. (2019·衢州) 小科开展了二氧化碳的制取和部分性质实验:

    1. (1) 收集二氧化碳应选择图中装置。
    2. (2) 小科采用图E方法检验二氧化碳的性质,观察到蜡烛熄灭。该现象除了能说明二氧化碳不能燃烧外,还能说明二氧化碳具有的性质。
  • 10. (2018·温州) 人类发现二氧化碳经历了多个世纪,下列是其过程中的部分资料。

    资料一:1630年,海尔蒙特发现在一些洞穴处,有一种能使燃着的蜡烛熄灭的气体,后来被证实是CO2

    资料二:1754年,布莱克将石灰石锻烧首次制得CO2 , 并完成了如下所示的物质转化研究。

    资料三:1766年,卡文迪许通过实验测得,室温下1体积水大约能溶解1体积二氧化碳气体。

    1. (1) 根据海尔蒙特的发现,可推测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2. (2) 写出布莱克实验中反应③的化学方程式:
    3. (3) 如图,在室温下将容积为200毫升的广口瓶注满蒸馏水,通过导管缓慢通入300毫升CO2。如果卡文迪许的结论是正确的,则在量筒中收集到的水约为毫升。

三、实验探究题
  • 11. (2022·金华) 某校科学研究小组同学开展“二氧化碳的制取与性质”的实验探究。

    【实验原理】CaCO3+2HCl═CaCl2+H2O+CO2

    【发生装置】

    1. (1) 结合实验原理,图1中发生装置可用于实验室制取CO2气体的是;(填字母)
    2. (2) 【实验探究】

      探究Ⅰ.影响因素探究

      在制取CO2气体时,为了探究影响反应快慢的因素,小组同学进行了四组实验,如表所示

      实验组别

      大理石的质量/g、颗粒大小

      m块状

      m块状

      m粉末状

      m粉末状

      盐酸的体积/mL、浓度

      V稀盐酸

      V浓盐酸

      V稀盐酸

      V浓盐酸

      若探究盐酸的浓度对上述反应的影响,可选择实验甲与(选填实验组别)进行对照。

    3. (3) 探究Ⅱ.性质探究

      做CO2与NaOH溶液发生反应的验证实验时,同学们将NaOH溶液加入到充满CO2气体且质地较软的塑料瓶中,观察到塑料瓶变扁,由此得到CO2与NaOH发生反应的结论。但有同学认为上述现象产生的原因还可能是CO2气体溶于水导致气压减小。

      为回答该同学的质疑,小科进行了如下实验:在两个250mL的烧瓶中分别充满CO2气体,通过注射器同时向两个烧瓶中分别注入同体积的水和NaOH溶液,最后得到烧瓶内压强与时间的关系曲线(如图2所示)。由此,小科得出CO2气体溶于水会导致塑料瓶变扁,同时CO2与NaOH也发生了化学反应的结论。

      结合图2中A、B曲线变化特点,写出能证明CO2与NaOH发生了化学反应的证据

    4. (4) 【拓展提高】小组同学完成某石灰石样品中CaCO3的质量分数测定,其方法是:将样品与一定量的稀盐酸反应,测定反应后生成的CO2质量,再根据CO2的质量求出样品中CaCO3的质量分数。

      小组同学在实验室中组装了相应的实验装置(如图3)。小科利用该实验装置按如下步骤进行实验:

      ①先通一段时间的空气

      ②称量D装置的质量为m1

      ③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将稀盐酸全部加入锥形瓶,待充分反应后,关闭活塞

      ④再次通空气一段时间

      ⑤再次称量D装置的质量为m2

      有同学指出实验步骤③操作明显不合理,你认为该同学的理由是

  • 12. (2022·舟山) 在学习二氧化碳性质时,小舟进行如下探究:
    1. (1) [制取气体]用石灰石和稀盐酸作为原料制取二氧化碳气体,收集气体时要得到平稳的气流,应选择图甲中的(填字母)作为发生装置。
    2. (2) [探究性质]用图乙装置完成二氧化碳性质的探究后,小舟还想用该装置来验证氧气的密度大于空气密度的性质。若他将氧气倒入装有两支带火星的蜡烛的烧杯中(如图丙),预期观察到的现象是
  • 13. (2021·台州) 某同学对收集满二氧化碳气体的集气瓶需要正放的必要性进行了探究。实验步骤如下:

    ①将有底的空纸筒盖上硬纸板、在电子秤上称得质量为5.39克;

    ②将该纸筒先后两次收集满二氧化碳气体、盖上硬纸板。分别正放、倒放在电子秤上,如图甲和图乙、观察并记录读数变化:

    ③将两次的读数变化绘制成图丙,并得出结论。

    回答下列问题:

    1. (1) 检验二氧化碳收集满的操作是
    2. (2) 纸筒正放时,电子秤读数变小的原因是
    3. (3) 结合图丙推测,若纸筒内收集满的是氢气。请在图丁中画出纸筒正放、倒放时电子秤读数随时间的大致变化情况并标注。(纸筒收集满氢气后的质量为5.30克)

  • 14. (2019·温州) 小明用大小不同的玻璃罩罩在两组点燃的蜡烛上(如图甲),观察发现A组实验高处烛焰先熄灭,B组实验低处烛焰先熄灭。为了探究玻璃罩中烛焰熄灭顺序不同的原因,小明以A组为研究对象进行如下实验。


    实验一:将6个盛有等量澄清石灰水的敞口容器固定在铁丝上,点燃蜡烛,立即用小玻璃罩罩上(如图乙),分别记下各容器内石灰水变浑浊所需的时间。多次重复实验获得数据如表。

    容器编号

    1

    2

    3

    4

    5

    6

    平均时间/秒s

    3.2

    3.8

    5.0

    7.1

    11.1

    19.0

    实验二;将3支温度计分别挂在小玻璃罩内不同位置(如图丙),点燃蜡烛,一段时间后发现温度计①示数明显增大,温度计②③示数增大不明显。

    1. (1) 根据实验一的结果,推测A组实验高处烛焰先熄灭的原因是
    2. (2) 实验二研究的问题是
    3. (3) 结合本实验的研究结果,对B组实验现象做出简要解释:
  • 15. (2018·舟山) 在科学拓展课中,甲同学向两个充满CO2气体的塑料瓶中分别加入NaOH溶液和Ca(OH)2溶液,迅速盖紧瓶盖后充分振荡,结果发现两个塑料瓶都变瘪。他认为据此实验现象,可以判定NaOH和Ca(OH)2均能与CO2发生反应。

    1. (1) 乙同学认为上述判定方法还存在不严密之处,他的理由是
    2. (2) 丙同学根据B瓶中出现的浑浊现象,判定Ca(OH)2与CO2发生了反应,提出了可以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的角度去判断。那么,若要判定NaOH和CO2发生了反应,在排除了(1)中的干扰因素后,接下案的方法是
四、解答题
  • 16. (2022·台州) 二氧化碳是一种与人类生产生活有密切关系的气体,对地球生命具有重要意义。
    1. (1) 二氧化碳的发现

      17世纪初,海尔蒙特发现木炭燃烧后不但有灰烬,还产生了一种不可见的气体,于是他将该气体命名为“森林之精”。蜡烛的火焰会在该气体中熄灭,说明了这种气体的化学性质有

    2. (2) 二氧化磯的制取

      实验室常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现要制取4.4克二氧化碳,至少需要含碳酸钙质量分数为80%的石灰石多少克?

    3. (3) 二氧化碳的减排和消耗

      人类降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的研究有两个方向:一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二是增加二氧化碳的消耗。请写出一条你能做到的消耗二氧化碳的方式或途径:

  • 17. (2022·温州) 实验室取二氧化碳时,选择合适溶质质量分数的盐酸,有利于减少盐酸浪费。小明分别取400克溶质质量分数为7.3%、14.6%、21.9%的盐酸与足量的石灰石反应,进行A、B、C三组实验,产生二氧化碳的快慢与时间关系如图所示,算得盐酸利用率如表(盐酸利用率是指收集到的气体体积理论上所需要的盐酸量与实际消耗的盐酸总量的比值)。

    盐酸利用率与盐酸溶质质量分数的关系

    组别

    A

    B

    C

    盐酸溶质质量分数

    7.3%

    14.6%

    21.9%

    盐酸利用率

    82.5%

    81.5%

    72.1%

    1. (1) 小明在实验过程中发现,发生装置中的锥形瓶外壁发烫。推测图中c组在第5~10分钟时反应快速变慢的主要原因是
    2. (2) 小明用400克盐酸进行A组实验,可收集到二氧化碳气体约多少升?(盐酸与石灰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Cl+CaCO3=CaCl2+H2O+CO2↑,常温常压下二氧化碳的密度约为2克/升)
    3. (3) 实验中,小明想在10分钟内制取10升二氧化碳气体,综合考虑各种因素,选用哪种溶质质量分数的盐酸更合适,并说明理由。
  • 18. (2022·金华) 为了保护生态环境,针对全球气候变化,中国政府向全球承诺,力争于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碳中和”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使二氧化碳的排放总量与吸收总量平衡,实现“零排放”。实现“碳中和”通常可采取如下措施:

    Ⅰ.碳减排:减少人类生产和生活中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1. (1) 下列做法不能实现“碳减排”的是__________
      A . 加高烟囱排放工业废气 B . 推进新能源汽车使用 C . 废弃物分类投放并回收利用 D . 养成节约用水用电习惯
    2. (2) Ⅱ.碳吸收:①利用植物光合作用,这是自然界消耗二氧化碳的最重要途径;②利用“碳捕捉与封存技术”,即通过一定的方法,将工业生产中产生的CO2分离出来进行储存。在实际生产中,经常用NaOH溶液来“捕捉”CO2 , 流程如图所示(部分条件及物质未标出)。

      用该技术进行“碳捕获"有效利用了原材料,该过程中被循环利用的物质有

    3. (3) 分离器中发生的反应:①CaO+H2O=Ca(OH)2 , ②Ca(OH)2+Na2CO3=CaCO3↓+2NaOH。现有溶质质量分数为10.6%的Na2CO3溶液100千克,求完全反应后,理论上可生成CaCO3的质量(要求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

      Ⅲ.碳转化:指二氧化碳的资源化利用。

  • 19. (2021·绍兴) 2021年3月,中央财经会议明确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碳中和”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通过二氧化碳去除手段来抵消掉这部
    分碳排放,达到“净零排放”的目的。
    1. (1) 二氧化碳是引起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根据图甲回答支持这一结论的信息是:
    2. (2) 科学家已经研究出多种方式来实现二氧化碳的转化。

      ①浙江大学研发的“二氧化碳烟气微藻减排技术”,利用微型藻类吸收二氧化碳实现固碳。微型藻类是(选填“真核”或“原核”)生物,该技术的本质是利用微藻的作用实现固碳。

      ②固碳的另一种方法是将收集的二氧化碳和水混合后注入地下玄武岩中,最终与岩石中的矿物质作用形成固态的石头碳酸盐。这种固碳方式属于变化(选填“物理”或“化学”)。

      ③我国研发的“液态太阳燃料合成技术”(乙),甲醇(CH3OH)等液体燃料被形象地称为“液态阳光”。甲醇制取过程中能量转化是太阳能→电能→ 能。

      甲醇合成时,若碳元素全部来自于二氧化碳,则制取10吨甲醇需要消耗二氧化碳 吨。

      (二氧化碳转化成甲醇的方程式为:CO2+3H2 CH3OH+H2O)

    3. (3) 交通领域的“以电代油”可以来实现“减碳”目标。图丙为某纯电动汽车与某燃油汽车的相关数据,


      请回答:

             

      ①与燃油汽车相比,纯电动汽车每行驶100km会向空气减少排放kg的二氧化碳。

      汽油=0.7×103kg/m3 , 结果精确到0.1)

      ②从获取电能的各种方式看,相对于燃煤发电,符合“减碳”理念的是发电。

  • 20. (2021·嘉兴) 目前,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已上升了1.1℃,其主要原因是自然界中的碳平衡被破坏。2020年9月22日,我国政府承诺:中国将力争于2030年前实现CO2排放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即通过各种方式抵消排放的CO2量,重新实现碳平衡,如图是碳循环和碳中和策略的示意图。

    1. (1) 人类进入工业化社会后,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是碳平衡被破坏的主要原因之一对此可采取的碳中和策略②有
    2. (2) 要实现我国政府提出的目标,除图中策略外,还可用化学方法人工捕获,如将空气通入氢氧化钾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钾和水。写出用氢氧化钾捕获CO2的化学方程式
    3. (3) 2020年12月下旬,我国部分地区出现多年未遇的极寒天气,因此有人质疑:今年天气 这么冷,地球气温真的在上升吗?对于这样的质疑,你是否认同?并说明理由。
五、综合说理题
  • 21. (2022·台州) 兴趣小组在调查某城市的“热岛效应”时发现:

    城区:人口密集,人类活动多,能量消耗较多,绿化率较低,气温较高。

    郊区:人口密度小,绿化率较高,河道密布,气温较低,但空气中有来自城区的少量污染物。

    请用所学的科学知识对“郊区气温较低,空气中有来自城区的少量污染物”的现象作出解释。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