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黑龙江省大庆市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期...

更新时间:2023-02-26 浏览次数:38 类型:期末考试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19分)
  • 1. 材料一:

    新时代应当能够产生伟大诗人及其伟大诗篇,这是新时代向诗人们提出的新课题。我们急切地向新时代中国诗人发出郑重的吁请:新时代诗歌呼唤崇高美。诗歌的崇高美,是多样化的。在百年中国新诗史上,我们既有呐喊型的崇高,如郭沫若狂飙突进的诗歌;又有国家情怀和人类意识的勇于担当型的崇高,如王久辛的抗日长诗《狂雪》等。这种多姿多彩的崇高“传统”,在新时代应该得到继承和发展。那么,我们在已有丰厚的新诗崇高传统面前,如何接续奋斗、创造出属于新时代新诗的崇高精神来?

    要有始终心系人民的激越真情。以论崇高闻名于世的朗吉弩斯说:“没有任何东西像真情的流露得当那样能够导致崇高。”他强调了“真”及其“流露得当”对于崇高产生的必要性。但并不是所有强烈而激动的情感都能产生崇高。那么,到底什么样的激越情感方能产生崇高的情感?以人民为中心的情怀感、幸福感、境界感、责任感和光荣感,是治愈新时代诗歌缺钙的灵丹妙药。许多诗歌故意淡忘人民,更不会去“哀民生之多艰”,反而两耳不闻“人民事”、一心只写“自我诗”。这种把“个人写作”和“宏大写作”二元对立起来的观点和现象比较普遍,仿佛崇高性的“宏大写作”是非诗的,而唯有欲望性的“个人写作”才是诗的。殊不知,“个人写作”与“宏大写作”是可以互为借鉴的,从前者出发,可以抵达后者。

    要有庄严伟大的崇高思想。崇高是“伟大的心灵的回声”。这就要求诗人努力克服自我、战胜自我,同时要与自然和传统“竞赛”,而不是臣服于自我和大自然,并对自我和大自然的细枝末节进行乐此不疲的摹写;也不能对古今中外传统“无主脑”地模仿,而是在不断学习的基础上,要与之对话,乃至对抗,进而超越它们,从而形成属于自己的独特诗艺。田间的《假如我们不去打仗》曾经激励过多少爱国民众投身于中华民族抗战的伟大事业!贺敬之的《桂林山水歌》曾经鼓舞过多少男女老幼对新中国的无限热爱!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伟大的诗人必须大公无私、心怀远大志向,必须统揽全局、无私奉献、全心全意服务于人民、国家、社会和历史进步,同时具备广博学识和良好学养,才能写出“第一等真诗”。

    概言之,新时代的诗歌写作,既要力避“假小空”的真平庸,也要警惕“假大空”的伪崇高。真正具有活力、热力和魅力的崇高是不容躲避的,也不许玷污,更严禁消解。毕竟具有崇高美的诗歌不是说服,而是给人以狂喜、惊叹和激奋,并使人的思想得以净化和升华。也只有具备如此崇高美的诗歌,才有普遍性和永久性。

    (摘编自杨四平《新时代诗歌呼唤崇高美》)

    材料二:

    诗歌创作既要表现诗人独有的情怀,也要走出个体的小世界,表现更为广阔的社会人生。诗人应当有社会良知,有一颗对故乡、祖国、人民的炽热的爱心,保持对时代、社会、人类的关注。当然,我们不能只注意社会生活化的表象,我们要多注意社会精神与民众道德,避免诗歌写作的社会性被庸俗化、浅显化。

    每一个诗人都应该不断探索怎样才能写好诗,让诗歌成为照亮社会、照亮人们心灵的神灯。在创作中,要把“写什么”和“怎么写”结合起来进行考虑。当前的一些诗歌,强调个人的体验,忽视社会大生活。其实,这个问题的解决之道,在杜甫、白居易等古代诗人和艾青、穆旦等现代诗人的诗歌实践中,早就为我们提供了范例。诗人们既要在个性化的语言和个性化的体验上下功夫,更要努力使自己的诗歌写作保持介入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使之产生更加广泛的社会影响。

    诗歌写作的个性与共性问题,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个性强调的是独有的个性体验,共性强调的是诗歌的社会性、人民性。优秀的诗歌作品,总是能够用个性化的体验和语言,去表现具有社会性的对象与内涵。诗人在创作实践中应时刻保持自省,在自己的矢志追求中不断改正自己的不足。当前的一些诗人要么缺钙,写出来的东西总是轻飘飘的,远离生活的本质;要么玩“捉迷藏”,把神圣的诗歌艺术当作玩弄语言文字的游戏,故意让人读不懂,孤芳自赏。这样的诗人缺乏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只是在一种自己酿造的怪圈里玩弄所谓的诗歌艺术,诗人们照亮的只是自己,其结果是人们把他们遗忘。

    回顾新诗发展的历程,我们清晰地看到,优秀的诗歌作品总是与时代同频共振的,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近40年来,不少诗人还坚持着对现实生活的抒写和反映,体现了很好的责任感。他们的作品对时代进行了深刻的记录,成为时代和社会的心灵信史。但我们也要看到,一些诗歌作品虽然反映了现实,但只是表现了生活的表象,是简单的事项罗列,还上升不到诗歌的层面。因此,我们应该注意到,关注诗歌的时代性、社会性、人民性,与注重诗歌的艺术性,是合二为一的事情,不能顾此失彼。

    (摘编自刘晓平《新诗写作要体现时代性和人民性》)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百年来,中国新诗的崇高美丰富多彩,诸多优秀作品为新时代诗歌创作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B . 当下某些诗人鼓吹欲望性“个人写作”,把自己缩进了自我的狭小天地,远离了社会人民。 C . 诗歌要照亮社会照亮心灵,就要寻求诗歌创作中个人体验和社会生活难以共存的解决之道。 D . 诗人应该对新时代有深刻的认知,超越“小我”,与时代同频共振,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 真情的恰当流露对诗歌崇高美的产生有重大影响,所以诗人在强烈情感的驱使下创作的诗歌就具有崇高美。 B . 毛泽东的“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是与李贺的“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的对话,情感的高度一致。 C . 新时代优秀的诗歌作品,要具备能使人思想得以净化和升华的崇高美,材料一重在提醒新诗创作者必须避免“假大空”。 D . “刘又源/一个人/在玩/手机/游戏”,这样的诗歌里缺少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只不过是一种玩弄语言文字的游戏。
    3. (3) 下列各项中,下列说法中最能支持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 . 新时代诗歌与互联网的联动,是诗歌不断打开自我空间、走进百姓生活的新路径。 B . 在新时代,我们要写出更多敢于承担社会历史责任、对艺术风骨负责的大诗。 C . 诗人在语言技艺上的精进和成熟,一定是在和时代的回应关系中完成的。 D . 伟大的诗人一定有伟大的抱负,即使遇到人生逆境,也会勇敢地去搏击。
    4. (4) 请简要说明材料一是如何论证的。
    5. (5) 材料二中说“这个问题的解决之道,在杜甫、白居易等古代诗人和艾青、穆旦等现代诗人的诗歌实践中,早就为我们提供了范例”,请结合节选的诗歌内容谈一谈这么说的理由。

      请你们张开双臂欢迎我①吧,

      让我把花束和香气,

      把阳光和温暖

      撒满你们心的空间。

      ——节选自艾青《太阳的话》(1942年1月14日写于延安)

      注释:①以第一人称代表太阳,呼唤国人改变现状,迎接光明。

二、文学类阅读-双文本(16分)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逝川

    迟子建

           大约是每年的九月底或者十月初吧,一种被当地人称为“泪鱼”的鱼就从逝川上游哭着下来了。

           泪鱼是逝川独有的一种鱼。身体呈扁圆形,红色的鳍,蓝色的鳞片。每年只在第一场雪降临之后才出现,它们到来时整条逝川便发出呜呜呜的声音。这种鱼被捕上来时双眼总是流出一串串珠玉般的泪珠,暗红的尾轻轻摆动,蓝幽幽的鳞片泛出马兰花色的光泽,柔软的鳃风箱一样呼嗒呼嗒地翕动。渔妇们这时候就赶紧把丈夫捕到的泪鱼放到硕大的木盆中,安慰它们,一遍遍祈祷般地说着:“好了,别哭了;好了,别哭了……”从逝川被打捞上来的泪鱼果然就不哭了,它们在岸上的木盆中游来游去,仿佛得到了意外的温暖,心安理得了。

           当晚秋的风在林间放肆地撕扯失去水分的树叶时,敏感的老渔妇吉喜就把捕捞泪鱼的工具准备好了。吉喜七十八岁了,干瘦而驼背,喜欢吃风干的浆果和蘑菇,常常自言自语。如果你乘着小船从逝川的上游经过这个叫阿甲的小渔村,想喝一碗喷香的茶,就请到吉喜家去吧。

           要认识吉喜并不困难。在阿甲,你走在充满新鲜鱼腥气的土路上,突然看见一个丰腴挺拔有着高高鼻梁和鲜艳嘴唇的姑娘,她就是吉喜,年轻时的吉喜,时光倒流五十年的吉喜。她发髻高绾,明眸皓齿,夏天总是穿着曳地的灰布长裙,吃起生鱼来是那么惹人喜爱。而现在你若想相逢吉喜,也是件很容易的事。在阿甲渔村,你看哪一个驼背的老渔妇在突然抬头的一瞬眼睛里进射出雪亮的鱼鳞般的光芒,那个人便是吉喜,老吉喜。

           雪是从凌晨五时悄然来临的。不用说,雪花来了,泪鱼也就要从逝川经过了。吉喜的木屋就面对着逝川。

           吉喜醒来是被敲门声惊醒的,来人是胡会的孙子胡刀。

           胡刀懊丧地连连说:“吉喜大妈,这可怎么好,这小东西真不会挑日子,爱莲说感觉身体不对了,挺不过今天了,唉,泪鱼也要来了,这可怎么好,多么不是时候……”

    在阿甲渔村有一种传说,泪鱼下来的时候,如果哪户没有捕到它,一无所获,那么这家的主人就会遭灾。当然这里没有人遭灾,因为每年的这个时候人们守在逝川旁都是大有收获的。将这些蓝幽幽的鱼投入注满水的木盆中,次日凌晨时再将它们放回逝川,它们再次入水时便不再发出呜呜呜的声音了。

           吉喜打发胡刀回家去烧一锅热水。她吃了个土豆,喝了碗热茶,把捕鱼工具一一归置好,关好火炉的门,戴上银灰色的头巾便出门了。

           吉喜望了望逝川。她想起了胡刀的祖父胡会,他就被葬在逝川对岸的松树林中。那时的吉喜不但能捕鱼、能吃生鱼,还会刺绣、裁剪、酿酒、胡会那时常常到吉喜这儿来讨烟吃,吉喜的木屋也是胡会帮忙张罗盖起来的。那时的吉喜有个天真的想法,认定百里挑一的她会成为胡会的妻子。

           胡刀的妻子挺直地躺在炕上,因为阵痛而挥汗如雨。吉喜洗了洗手,询问反应有多长时间了,有什么感觉不对的地方。

           胡刀家正厅的北墙上挂着胡会的一张画像。胡会歪戴着一顶黑毡帽,叼着一杆长烟袋,笑嘻嘻的,那是他年轻时的形象。时光倒回五十年,吉喜正站在屋檐前挑干草。落日掉进逝川对岸的莽莽丛林中了,吉喜这时看见胡会从逝川的上游走来。他远远蠕动的形象恍若一只蚂蚁,而渐近时则如一只笨拙的青蛙,走到近前就是一只摇着尾巴的可爱的巴儿狗了。吉喜笑着将她体味到的类似蚂蚁、青蛙、巴儿狗的三种不同形象说与胡会。胡会也笑了,现出很满意的神态。吉喜在那个难忘的黄昏尽头想,胡会一定会娶了她的。然而胡会却娶了另一个女人做他的妻子。

           产妇再一次呻吟起来,吉喜用毛巾擦了擦产妇额上的汗。

           产妇朝她歉意地笑了,“吉喜大妈,您去捕泪鱼吧。没有您在逝川,人们就觉得捕泪鱼没有意思了。”

          吉喜说:“我去捕泪鱼,谁来给你接生?”

          大约午夜十一时许,产妇再一次被阵痛包围,羊水破裂之后,吉喜终于看见了一个婴孩的脑袋像只熟透的苹果一样微微显露出来,那颗猩红的果实终于从母体垂落下来,那生动的啼哭声就像果实的甜香气一样四处弥漫。

         “吉喜大妈,兴许还来得及,您快去逝川吧。”产妇疲乏地说。

            吉喜回到她的木屋,她将渔网搭在苍老的肩头,手里提着木盆,吃力地朝逝川走去。逝川的篝火玲珑剔透,许多渔妇站在盛着泪鱼的木盆前朝吉喜张望,吉喜将网下到江里,又艰难地给木盆注上水,然后呆呆地站在岸边等待泪鱼上网。她开始起第一片网,网从水面上刷刷地走过,那种轻飘飘的感觉使她的心一阵阵下沉。一条泪鱼也没捕到,是个空网。又过了一段时间,曙色已经微微呈现的时候,吉喜开始起第二片网、她小心翼翼地拉着第二片网上岸,被收上来的网都是雪白雪白的,她什么也没看见。

           放完泪鱼的渔民陆陆续续地回家了。吉喜慢慢地站起来,将两片渔网拢在一起,站在空荡荡的河岸上,回身去取她的那个木盆。她艰难地靠近木盆,这时她惊讶地发现木盆的清水里竟游着十几条美丽的蓝色泪鱼!它们那么悠闲地舞蹈着,吉喜的眼泪不由得弥漫下来了。

           一抹绯红的霞光出现在天际,使阿甲渔村沉浸在受孕般的和平之中。

    (有删改)

    文本二:

           大约没有一个作家会像迟子建一样历经二十多年的创作而容颜不改,始终保持着一种均匀的创作节奏,一种稳定的美学追求,一种晶莹明亮的文字品格。每年春天,我们听不见遥远的黑龙江上冰雪融化的声音,但我们总是能准时听见迟子建的脚步。迟子建来了,奇妙的是,迟子建的小说恰好总是带着一种春天的气息

           迟子建的小说构想几乎不依赖于故事、很大程度上它是由个人的内心感受折叠而来,一只温度适宜的气温表常年挂在迟子建心中,因此她的小说有一种非常宜人的体温。如果说迟子建是敏感的,那她对于外部世界的隔膜和疑惑进入小说之后很神奇地转换为宽容,宽容使她对生活本身充满敬意……她的手从来都是摊开着,喜悦地接受着雨露阳光。即使对迎面拂过的风,迟子建也充满感念之情。

    (摘编自苏童《关于迟子建》)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泪鱼是作者匠心独运的创造。以泪鱼为线,使情节清晰紧凑,又使文章笼罩在淡淡的忧伤中,富有诗意美。 B . 《逝川》的情节并不复杂,也不设置矛盾冲突,作品在平淡的叙事和清新的笔调中,彰显对人性的思考。 C . 吉喜“打发胡刀回家去烧一锅热水”、“把捕鱼工具一一归置好”等细节,体现了吉喜细心善良的人物形象。 D . 结尾“阿甲渔村沉浸在受孕般的和平之中”,呼应前文为产妇接生的情节,又烘托出此刻吉喜内心的温暖平和。
    2. (2)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标题“逝川”取自《论语》“逝者如斯夫,不舍民夜”,在小说中意在强调韶华易逝,提醒当珍惜时光。 B . “多么不是时候……”展现了胡刀雪夜来访的心理,省略号意味着他对妻子的忧心和对麻烦吉喜的愧疚。 C . 吉喜认为胡会像“蚂蚁、青蛙、巴儿狗”,既描写了胡会从逝川上游走近的过程,又蕴含了吉喜的爱意。 D . 将婴孩的啼哭声比作果实的甜香气,运用通感手法,新奇生动地表现了新生命使家庭沐浴在幸福与希望中。
    3. (3) 小说在叙事时,不止一次在现实中插入吉喜的往昔。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其作用。
    4. (4) 在这篇以初雪为背景的小说里弥漫着淡淡的忧伤,苏童却评价迟子建的小说有“春天的气息”。请你结合文本对此作简要分析。
三、文言文阅读(20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北郭骚踵门见晏子,曰:“窃悦先生之义,愿乞所以养母者。”晏子使人分仓粟府金而之,辞金而受粟。有间,晏子疑于景公,出奔。北郭子召其友而告之曰:“吾悦晏子之义,而尝乞所以养母者。吾闻之曰:‘养及亲者身更其难。’今晏子见疑,吾将以身死白之。”遂造公庭,求复者曰:“晏子,天下之贤者也,今去齐国,齐国必侵矣,方必见国之侵也,不若先死,请绝颈以白晏子。”逡巡而退因自杀也公闻之大骇乘驲而自追晏子及之国郊请而反之晏子不得已而反,闻北郭子之以死白己也,太息而叹曰:“婴不肖,罪过固其所也,而士以身明之,哀哉!”

    阳虎得罪于卫,北见简子曰:“自今以来,不复树人矣。”简子曰:“何哉?”阳虎对曰:“夫堂上之人,臣所树者过半;朝廷之吏,臣所立者亦过半矣;边境之士,臣所立者亦过半矣。今夫堂上之人,亲却臣于君;朝廷之吏,亲危臣于法;边境之士,亲劫臣于兵。”简子曰:“唯贤者为能报恩,不肖者不能。夫树桃李者,夏得休息,秋得食焉;树蒺藜者,夏不得休息,秋得其刺焉。今子之所树者,蒺藜也,非桃李也。自今以来,择人而树,毋已树而择之。”

    吴赤市使于智氏,假道于卫。南文子具纻缔三百制,将以送之。大夫豹曰:“吴虽大国也,不壤交,假之道,则亦敬矣,又何礼焉?”南文子不听,遂之。吴赤市至于智氏,既得事,将归吴,智伯命造舟为梁。吴赤市曰:“吾闻之:天子济于水,造舟为梁,诸侯维舟,大夫方舟;方舟,臣之职也,且敬大甚,必有故。”使人视之,则用兵在后矣,将以袭卫。吴赤市曰:“卫假吾道而厚赠我,我见难而不告,是与为谋也。”称疾而留,使人告卫,卫人警戒。智闻之,乃止。

    (选自《说苑卷六·复恩》)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逡巡而退/因自杀也/公闻之/大骇/乘驲而自追/晏子及之国郊/请而反之/ B . 逡巡而退/因自杀也/公闻之/大骇/乘驲而自追晏子/及之国郊/请而反之/ C . 逡巡而退/因自杀也/公闻之/大骇/乘驲而自追晏子/及之国/郊请而反之/ D . 逡巡而退/因自杀也/公闻之/大骇/乘驲而自追/晏子及之国/郊请而反之/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分仓粟府金而遗之”与“小学而大遗”(《师说》)两句中的“遗”字含义不同。 B . “晏子见疑于景公”与“半壁见海日”《梦游天姥吟留别》)两句中的“见”字含义不同。 C . “遂致之”与“而致千里”(《劝学》)两句中的“致”字含义相同。 D . 伯,是一种爵位,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北郭骚品行高洁。晏婴曾派人将仓库中的金钱和粮食分拨一些送给他,北郭骚却没有接受金钱。 B . 北郭骚知恩图报。晏婴曾经给北郭骚奉养母亲的粮食,在遇难时,北郭骚用生命来为他洗刷冤枉。 C . 赵简子聪慧有远见。他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告诉阳虎为什么会遭受到自已所培养出来的人的排斥。 D . 赤市有自知之明。赤市明白大夫渡水是把两条船并在一起,天子渡水是把几条船连接在一起,自己受到的礼敬不符合自己的身份,肯定有别的缘故。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窃悦先生之义,愿乞所以养母者。

      ②卫假吾道而厚赠我,我见难而不告,是与为谋也。

    5. (5) 阳虎培养出许多人才,却受到他们的排斥与迫害,这是为什么?
四、古诗文理解性默写(6分)
  • 4.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苏轼《赤壁赋》中,“”一句,盛赞曹操文韬武略的英雄气概;“”一句则直抒胸臆,悲叹人生短暂易逝。
    2. (2) 杜牧《阿房宫赋》中用倒置式的暗喻,以璀璨晶亮的明星来比喻纷纷打开的妆镜的句子是“”。
    3. (3) 苏洵《六国论》中六国和秦国都是平起平坐的诸侯,实力比不上秦国,但“”,借此劝说北宋统治者“”。
五、古代诗歌阅读(9分)
  • 5.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谪岭南道中作

    李德裕

    岭水争分路转迷,桄榔椰叶暗蛮溪。

    愁冲毒雾逢蛇草,畏落沙虫避燕泥。

    五月畲田收火米,三更津吏报潮鸡

    不堪肠断思乡处,红槿花中越鸟啼。

    【注】①这首诗是李德裕在唐宣宗李忱即位后被贬岭南时所作。②潮鸡:《舆地志》说,“移风县有鸡……每潮至则鸣,故称之‘潮鸡’”。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 首联描写诗人在贬谪途中所见的岭南的山水林木,生动呈现了浓郁的南国风光。 B . 一个“争”字既将景物描绘得更加生动,也点出了“路转迷”的原因,诗句倍添情致。 C . 颈联写五月岭南已在收获稻米,潮汛到来三更时分鸡就会叫,表现出十分惊奇的异乡之感。 D . 尾联皆是情语,直抒胸臆,全诗写景抒情相互交替,景中寓情,情中有景,灵活多变。
    2. (2) 《唐诗成法》中评价这首诗:“三、四有惧心,结亦有意味。”请结合作品,赏析这一特点。
六、语言文字应用(20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可谓源远流长,其根底之牢固、蕴藏之丰富、规模之宏大、影响之深远,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伟大文化资源

    中华文明的        和代代传承,演绎了从“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到“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孕有和滋养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历史根脉和文化精神,并在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伟大历史进程中,以其独特的精神气质和存在形态,支撑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时代创造和历史选择。

    建党一百多年来,党领导人民         , 不懈奋斗,成功开辟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向世界生动呈现了中华文明        的万千气象。中华文明不啻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深厚文化底蕴和文化来源,仿佛一条神奇的精神纽带,凝聚了人民追求,汇聚了民族力量,形塑了民族共同体,形成了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伟力。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因果关系复句,并且对原因予以强调,允许增删少量字词但不得改变原意。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据报道,研究人员开发出了一项新技术“屏蔽、重定位腺病毒”(SHREAD),使人体能在需要治疗的确切位置按需  。这项创新可以减少癌症治疗所带来的副作用,也有望更好地将药物递送到肺部,为治疗新冠肺炎提供解决方案。在最新研究中,科学家们修改了名为腺病毒的常见呼吸道病毒,使其能像特洛伊木马一样,将治疗癌症的基因直接递送到肿瘤细胞中。与化疗或放疗不同,这种方法对健康细胞没有伤害。而且,  , 这些被递送的基因就“化身”为治疗性抗体、细胞因子和其他信号物质的模板,引导癌细胞自身产生上述治疗物质, 

    SHREAD不仅适用于防治乳腺癌,也适用于递送各种所谓的生物制剂——强大的蛋白质基药物。这一技术可以应用于一个治疗新冠肺炎的项目中。通过吸入气雾剂给病人开展SHREAD疗法,可以在最需要的肺细胞中有针对性地产生新病毒抗体治疗,这将降低成本、增加新冠肺炎疗法的可及性。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 (2) 简述第二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65不字。
七、作文(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出席2022年世界经济论坛视频会议并发表题为《坚定信心  勇毅前行  共创后疫情时代美好世界》的演讲。习近平主席说:“面对这场事关人类前途命运的世纪疫情,国际社会打响了一场顽强的阻击战。事实再次表明,在全球性危机的惊涛骇浪里,各国不是乘坐在190多条小船上,而是乘坐在一条命运与共的大船上。小船经不起风浪,巨舰才能顶住惊涛骇浪。”演讲中“船”与“浪”的比喻,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面对风起云涌、风险凸显的复杂的国际形势,你对习近平主席的这段话有着怎样的感想?请写一篇文章,发表自己的看法。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