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山东省青岛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更新时间:2023-04-17 浏览次数:30 类型:期末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 1. 现代文阅读 Ⅰ

    材料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 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这一重要论述为新时代新征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 要遵循。

    早在 19 世纪, 马克思就曾提出自然是人的“无机的身体”的著名论断,强调人与自然是 统一的有机整体,彼此相互影响、不可分割。人类友好保护自然时, 自然的回报是慷慨的; 人 类粗暴掠夺自然时, 自然的惩罚是无情的。如果人类无度破坏自然环境,必然会打破生态系统 的平衡,遭到自然界的“报复”。

    中国传统文化中 “天人合一”的朴素生态观, 同样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所面临的生态问  题的重要启示。《周易》认为, “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谓易”,给予“生生”和“共生” 极高的价值期许。“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吕氏春秋》强调要遵循“天时” 来进行生产生活,体现顺应规律、适度节用的发展思想。中国古代思想家“天人合一”“道法

    自然”的哲理思想,将天地人统一起来、将自然生态同人类文明联系起来;“顺时”“以时” “不违时”,顺应和保护自然,按照大自然规律活动, 取之有时,用之有度,为中国生态文明  建设提供了丰厚的思想滋养。

    生态兴则文明兴。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仍然面临诸 多矛盾和挑战,生态环境稳中向好的基础还不稳固,生态环境质量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 盼相比,同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相比, 都还有不小的差距。如何达成“人类与自然的和解”, 如何历史地、实践地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问题再次摆在了我们面前。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深刻阐明,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党的二十大对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出重大安排部署,科学回答了生态文明 建设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为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指明了方向。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 基本条件, 我们必须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 以和谐促进共生、以共生消解对 立,不断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格局的形成。

    (袁秀《迈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有删改)

    材料二:

    人类社会的发展史、文明史,归根结底,是一部人与自然的关系史。“生态兴则文明兴, 生态衰则文明衰”,面对如何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 中国“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理念 和实践日益受到关注和推崇。

    如何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即自然观,东西方文明的哲学起点不同。

    英国学者李约瑟指出,在对待自然这个问题上,西方思想在两个世界之间摆动: 一个是被 看作自动机的世界, 按照编定的程序运行;另一个是神学世界,按照上帝意志运行。

    无论“摆”向哪个世界,在西方看来,人都并非自然的一部分, 自然是被人认识、使用和 改造的对象。这种主客二分法有利于人类大胆突破蒙昧与陈规,发现和掌握自然规律, 但其弊 端在于令人过度自信,索求无度,最终与自然对立起来。

    中国的自然观则“别开生面”。

    在认识论方面, 中国传统思想在思考人与自然关系时主张“天人合一”。“人”并非“天” 外之物,也就无所谓对立。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庄子 ·齐物论》中所言的“天地与我并生,而 万物与我为一”。张载在《西铭》中说得更明白,“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即人处自然之中, 人类固是同胞, 万物亦为同类。

    在实践论方面, 与西方哲学相通,中国哲学也强调“知天”。如老子所说:  “人法地, 地 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但了解和认识“天” 以后, 中国哲学指向的并非使用和改造, 而 是“于自然无所违”“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 与四时合其序”。福建土楼的出现就印 证了这一理念。福建土楼在建造时往往依山就势,能巧妙地利用山间狭小的平地和当地的生土、 木材、鹅卵石等建筑材料。客家人就地取材, 用最平常的土料筑成高大的楼堡, 是人与自然和 谐相处的典范。

    出于对近代以来西方自然观念的反思及对当代人类现实生存困境的关切,马克思主义也强 调人与自然相互依赖。马克思指出,  “只要有人存在, 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恩 格斯提醒,不可过分陶醉于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这 与中国的传统自然观如榫遇卯, 实现有机结合,产生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青山就 是金山银山”“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等重大理论成果,这些强调人与自然辩证统一、互利 共生的辩证法为认识当下的生态问题提供了思想武器, 中国开出的对症之方正得到国际社会越 来越广泛的认同。

    哲学家们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 对我们来说, 更重要的是改变世界。面对全球环境治 理前所未有的困难, 国际社会应勇于担当,戮力同心,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深怀对自然 的敬畏之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天人合一”未来可期。

    (文龙杰《“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为何越来越受推崇?》 ,有删改)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习近平关于“自然”的重要论述为当代所面临的生态问题提供了理论支持,也符合 “天人合一”的朴素生态观。 B . 只要我们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上,就可以解决和应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 的诸多矛盾和挑战。 C . 在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东西方文明的哲学起点不同, 导致东西方对待“自然” 的态度也不相同。 D . 强调人与自然辩证统一、互利共生,为解决当下的生态问题提供了思想武器,得到国 际社会的广泛认同。
    2. (2) 根据材料内容,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不过两则材料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 B . 中国哲学主张“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相互依赖,这与西方哲学的观点并不一致。 C .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自然观有机结合的产物。 D . 面对全球环境治理前所未有的困难, 东西方哲学家用自己的智慧提出了解决之道。
    3. (3) 下列选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
      A .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其五》) B .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C .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苏轼《赤壁赋》) D . 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
    4.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方法。
    5. (5) 云南滇池是我国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和自然生态保护区,风光秀丽。 近年来,大量房地产项 目与湖争地,严重破坏了滇池的生态系统。为保护滇池生态,请结合两则材料向当地政府 提出合理建议。
  • 2. 现代文阅读Ⅱ

    灯头

    蔡楠

    马本斋[注]最大的愿望就是去延安,见到毛主席。

    而今, 他的愿望终于要实现了。这天,冀鲁豫军区司令员杨得志将党中央的电文交到了马 本斋的手中。

    冀中回民支队马本斋同志:

    党中央问候你和全体指战员。

    你们以大智大勇,驰骋于华北平原, 取得了卓著战绩。为了消灭西北五马犯匪, 党中央决 定,命你部速来延安,接受重任……

    他念着电文,如沐春风, 已见消瘦的脸上泛起了大团大团的红晕。他又一次哼起了那首他最喜爱的歌:

    山头月儿明,沙河水流涌,谁愿受这奴隶的命,谁愿看强盗横行。我们在这儿生长,在这 儿健壮,几百代了……而今我们要去远行——

    他在离开家乡去口外谋生时就是唱着这首歌走的,他在离开东北军刘珍年师长解甲归田的 时候就是唱着这首歌走的,他在离开冀中根据地来到冀鲁豫边区时也是唱着这首歌来的。而今 他又唱起了这首歌, 后面的一句是他自己加的。本来他还要加上几句的,但是他觉得从脖颈到 后脑勺的部位突然疼了一下。他没在意, 想站起来, 这时候又疼了一下,而且是钻心的那种疼。 他一下子就跌在了床上, 头撞到了墙。他大喊一声,小金——

    警卫员小金跑进来了,扶起了他,司令员,你——

    药!马本斋嘴里吹出了一口气。

    小金觉得这气里有了燥热的成分。他连忙从急救包里拿出了一小瓶药膏,跳上床, 摘下马 本斋的军帽,看到了他后脖颈上那个疮已经被墙撞破了,一股脓水流了出来。他大嚷,司令, 破了, 这土医生的药膏不管用, 去后方医院看看吧——

    马本斋制止了小金, 拿过小药瓶来,用手指捅出来一小块药膏, 自己抹上了。他站起来, 扎上腰带, 戴上军帽,将手伸了过来。

    司令这是要枪。每次司令一伸手, 小金就赶紧将枪从墙上摘下来,快速地递过去。而这次, 小金没动, 说, 司令,去医院吧?要不我去叫军医!

    马本斋一拍桌子,大声喊道, 胡闹, 去什么医院? 喊什么军医?不就是一个小疙瘩吗? 哪 个人还不长个小疙瘩?他自己取了枪,噔噔噔跑到了院里,喊道,走, 咱们去找政委, 通知大 队以上的干部来司令部开会,我要亲自把这好消息传达到大队长这一层!

    还没走出司令部的院门, 马本斋就摔倒了,小金听到了他高大的身躯倒地的沉重声音。

    几天里,马本斋一直高烧不退昏迷着。其实, 他脖颈上长的不是普通的小疙瘩, 是特别厉 害的对口疮,必须动手术。

    杨得志司令来看望马本斋了,还带来了冀鲁豫军区的指示:命马本斋去军区后方医院治疗。

    不能去延安了。不能去见毛主席了。马本斋放飞的心又回到了体内。

    他只能在病床上想象毛主席的样子, 想象延安的样子了。

    杨司令带领同志们去延安了。

    李医生、杨护士和妻子孙淑芳一起留下来照顾马本斋。同时留下的还有一个连的战士, 他 们护送马本斋去后方医院。

    马本斋在颠簸中醒来,看着身前身后有这么多战士围着他,护送他。他命令担架停了下来, 大声喊道, 去, 叫你们连长,叫你们连长来!

    连长来到了马本斋的担架前。

    马本斋说, 我只是一个病人, 一个普通的病人, 不用这么多的人护送! 你们立刻去追赶部 队,给我留下一个班就行了。

    连长说,马司令,这是杨司令的命令!

    马本斋说, 你追上杨司令,就说是我让你归队的, 到延安替我多杀几个敌人吧! 连长没办法,只得留下一个班, 含泪敬礼,带着其余的人踏雪追赶队伍去了。  来到冀鲁豫后方医院,动了手术,马本斋的病情还是不见好转。

    夜深了。昏迷几天的马本斋醒来了。妻子淑芳赶紧端过一碗水去。他喝了两口水, 望着屋 里的油灯, 皱了皱眉。

    淑芳问,怎么了?哪里不舒服吗?

    马本斋嘴唇动了几动,想说话却没说出来。淑芳将耳朵凑上前去, 听到了马本斋的喃喃细 语,淑芳啊,现在根据地灾荒这么严重, 群众非常艰苦„„

    淑芳说,你也够苦的了, 好几天没正经吃东西了。

    马本斋摇摇头, 我说的不是这个。我是说油这么贵,不应让灯头这么大。这是浪费啊! 咱 们是养病的,能替公家节省„„节省一分,就会使边区人民的负担减轻一分。你明白我的意思 了吗? ”

    淑芳拿起一根树枝, 慢慢地将灯头拨到了最小。

    病房里暗了下来,马本斋睡过去了。

    桌上, 灯头如豆,眨了几下眼, 不甘心地灭了。

    (选自《小小说选刊》, 有删改)

    [注]马本斋(1901-1944),中国共产党党员, 回族,河北沧州献县人。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冀中军区 回民支队的创建人, 抗日民族英雄。他率领回民支队驰骋在冀中平原, 英勇善战, 威名远扬。  1944

    年随部队赴延安途中,马本斋带状疱疹发作,又感染肺炎,病逝于山东莘县。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马本斋最大的愿望就是去延安, 见到毛主席, 这表现了他对革命圣地的向往, 体现了 他真挚而朴素的革命情怀。 B . 马本斋不听警卫员小金的劝告,执意取枪, 拒绝去医院,反映出他军人性格中固执鲁莽的一面。 C . “胡闹, 去什么医院? 喊什么军医? ”“到延安替我多杀几个敌人吧”这些平易质朴 的话,表现出马本斋的性格与革命初心。 D . 本文以第三人称叙事,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 能够多角度表现马本斋的英雄本色。这 与铁凝《哦,香雪》 讲故事的方式有相同之处。
    2. (2) 关于文中马本斋哼唱歌曲的相关内容,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谁愿受这奴隶的命,谁愿看强盗横行”表达了人民反抗压迫、向往美好的心声。 B . 马本斋自己加上的歌词“而今我们要去远行——”,传达出他得知要去延安的喜悦心情。 C . 小说用“唱着这首歌走的”“唱着这首歌来的”这几句,巧妙概括了马本斋跌宕起伏的一生。 D . 马本斋哼唱歌曲, 舒缓了小说的叙事节奏,也为下文他无法奔赴延安埋下了伏笔。
    3. (3) 文章最后一段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起到了独特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4. (4) 请简要点评本文作为一篇历史小说的选材特点及效果。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 3. 文言文阅读

    宋文帝二十六年,帝欲经略中原,群臣争献策以迎合取宠。彭城太守王玄谟尤好进言, 帝谓侍臣曰:“观玄谟所陈, 令人有封狼居胥意。 ”左军将军刘康祖以为:  “岁月已晚,请待 明年。 ”上曰:  “北方苦虏虐政,义徒并起。顿兵一周, 阻向义之心, 不可。”

    王玄谟士众甚盛,器械精严; 而玄谟贪愎好杀。初围滑台,城中多茅屋,众请以火箭烧之。 玄谟曰:“彼吾财也, 何遽烧之! ”城中即撤屋穴处。时河、 洛之民竞出租谷, 操兵来赴者日 以千数,玄谟不即其长帅而以配私昵;家付匹布,责大梨八百;由是众心失望。攻城数月不下, 闻魏救将至,众请发车为营,玄谟不从。

    冬, 十月, 乙丑,魏主渡河, 众号百万, 鞞鼓之声,震动天地; 玄谟惧, 退走。魏人追击之, 死者万馀人, 麾下散亡略尽,委弃军资器械山积。 庚午魏主至瓜步坏民庐舍及伐苇为筏声 言欲渡江建康震惧民皆荷担而立  壬午, 建康内外戒严, 丹阳统内尽户发丁,王公以下子弟皆 从役。命领军将军刘遵考等将兵分守津要,陈舰列营,周亘江滨。自采石至于暨阳,六七百里。太子劭出镇石头,总统水军, 丹杨尹徐湛之守石头仓城, 吏部尚书江湛兼领军, 军事处置悉以委焉。

    上登石头城,有忧色,谓江湛曰:“北伐之计, 同议者少。今日士民劳怒, 不得无惭。贻 大夫之忧, 予之过也。 ”又曰:  “檀道济若在, 岂使胡马至此? ”上又登莫府山,观望形势, 购魏主及王公首,许以封爵、金帛。 又募人赍野葛酒置空村中,欲以毒魏人,竟不能伤。

    春, 正月,丙戌朔,魏主大会群臣于瓜步山上,班爵行赏有差。魏人缘江举火; 太子右卫率尹弘言于上曰:“六夷如此, 必走。 ”丁亥,魏掠居民、焚庐舍而去。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 ·宋文图恢复》)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 . 庚午魏主至/瓜步坏民庐舍及伐苇/为筏声言/欲渡江/建康震惧/民皆荷担而立/ B . 庚午/魏主至瓜步/坏民庐舍/及伐苇为筏/声言欲渡江/建康震惧/民皆荷担而立/ C . 庚午/魏主至/瓜步坏民庐舍及伐苇/为筏/声言/欲渡江/建康震/惧民皆荷担而立/ D . 庚午魏主至瓜步/坏民庐舍/及伐苇为筏/声言/欲渡江/建康震/惧民皆荷担而立/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 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元嘉,“元嘉”与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元嘉草草”的“元嘉”都 是指宋文帝的年号。 B . 乙丑,干支纪日法。干支可以用来纪年、月、日、时,《登泰山记》中的“是月丁未” 也是干支纪日法。 C . 处置,有“安排、处理”和“处罚、惩治”之意,文中意是前者, 指江湛一人全权安 排处理军事要务。 D . “魏人缘江举火”的“缘”是“趋向,走向”的意思,与《桃花源记》中“缘溪行, 忘路之远近”的“缘”意思相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对于北伐一事,左军将军刘康祖建议来年再筹划,但是宋文帝没有同意,积极主张北 伐。事后, 宋文帝对此深表后悔。 B . 河、洛一带的百姓竞相来投军的每天有上千人,王玄谟不但不任用他们的首领,反而 向百姓索要物资,众人内心失望。 C . 魏主逼近建康时,京城内外戒严,朝廷征召王公以下子弟加入军队,并命令众将把守 重要渡口, 陈军江岸。 D . 魏军渡河后乘胜追击王玄谟, 伤亡惨重。第二年春天, 魏军又渡过长江,掠夺当地居 民,焚烧房屋, 随后撤走。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 今日士民劳怒,不得无惭。贻大夫之忧, 予之过也。

      ②又募人赍野葛酒置空村中, 欲以毒魏人, 竟不能伤。

    5. (5) 宋文帝为何急欲北伐?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 4. 古代诗歌阅读

    古战场赤壁感怀

    方逢时

    危矶绝峭倚清江,人道曹刘旧战场。

    往事已随寒浪灭,遗踪惟有暮山长。

    云霞尚带当年赤,芦荻空余落日黄。

    欲吊英雄千古憾,渔歌声里又斜阳。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危”“绝”“清”三字勾画出赤壁矶岩高壁峭、江水澄澈的雄奇清丽景象,意境开 阔,气势宏大。

      B .“人道”二字,将眼前的景物与历史人物紧密联系起来,创设了广阔的空间和悠久的 时间背景。

      C .颔联写古战场赤壁的过往一去不返,但历史英雄人物的遗迹尚可在苍山中找到,诗人 感情由失落转向宽慰。

      D .尾联运用直抒胸臆和以景结情的手法,表达对历史英雄人物的景仰与追念,  “又”字 蕴含壮志难酬的失落。

    2. (2) 请从景和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颈联。
  • 5. 名篇名句默写

    文人墨客陶醉于大地山川、风物美景之时,或借助景物抒发内心的感慨,或将山水神 韵诉诸笔端。白居易渡口送别, 在《琵琶行并序》中用   “”两句交 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渲染清秋别离的萧瑟凄凉; 苏轼夜游赤壁, 在《赤壁赋》中用“ ,”两句写出了月光下雾气、江水、夜空浑然一体的景象;姚鼐登临泰山 之巅, 在《登泰山记》中则运用拟人和比喻手法生动地描绘   “ ,” 的 雪后美景, 抒发内心对胜景的赞叹。

三、 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 6. 语言文字运用 Ⅰ

    某校高一年级开展“家乡传统文化咏流传”活动, 请根据下面的材料, 完成后面的任务。 任务一:话家乡传统下面是某同学描述家乡传统节日春节的片段, 请仔细阅读并完成 各 题。

    一到年关, 山麓田野一片银装素裹, 一户户人家门边贴上春联的时候, 喜庆的气氛便油然 而生。 远远望去,大红条幅端正笔直,就像凝固的火焰, 用它炽烈而内敛的热情, 照耀着他们 美好的明天,燃烧着山里人丰收的激情。 “新年纳余庆,         ”,新年享受着先代的( ), 佳节预示着春意常在;“雄鸡振翅山河壮,瑞犬欢歌气象新”预示着国泰与民安。我的太公是 一名乡村教师, 常为乡人写对联。有一年春节前夕,邻居家喜得千金, 太公应邀而往。当时春 雨霏霏,万物萌动。太公信笔写下: “红雨润大地,         。”旁人看不出,熟人却明白, 这副对联开头正好是产妇的名字“红翠”。简简单单十个字, 不仅展现出春天的蓬勃生机和生 命繁衍之美,更( )着对伟大母爱的真情赞美。

    对小孩子来说, 春节最高兴的是讨压岁钱。有些老人家嫌不够热闹, 故意只掏出一角钱, 孩子们便由讨价还价到围攻摸索,最后把老人家的红包“搜刮”一空后呼啸而散。老人家逢此 情景却( ), 认为这是新年的好兆头。

    1. (1) 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遗泽         洋溢           乐不可支 B . 恩泽         洋溢          乐此不疲 C . 遗泽        散发       乐此不疲 D . 恩泽         散发      乐不可支
    2.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 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远远望去,大红条幅就像凝固的火焰,端正笔直,用它内敛而炽烈的热情,照耀着 他们美好的明天,燃烧着山里人丰收的激情。 B . 远远望去,大红条幅端正笔直,就像凝固的火焰,用它内敛而炽烈的热情,燃烧着 山里人丰收的激情, 照耀着他们美好的明天。 C . 远远望去,大红条幅端正笔直,就像凝固的火焰,用它炽烈而内敛的热情,照耀着 山里人丰收的激情, 燃烧着他们美好的明天。 D . 远远望去,大红条幅就像凝固的火焰,端正笔直,用它内敛而炽烈的热情,燃烧着 山里人丰收的激情, 照耀着他们美好的明天。
    3. (3) 下列依次在文中横线上补写的语句, 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吉祥陪嘉节      翠柳荫农家 B . 吉祥陪长春      碧柳生新枝 C . 嘉节随长春      碧柳荫农家 D . 嘉节号长春      翠柳生新枝
  • 7. 阅读下面的诗歌, 仿照第二节,另选意象进行文学创作。要求内容符合诗意,格式相近。

    中秋邀月

    月儿藏在云彩里

    不愿赴约

    我们把倾慕高高举起

    渴望她吻亮中秋的夜色

    垂柳站成了墨绿

    玉米站成了金黄

    站息了蛙鼓

    站唱了鸡鸣

  • 8. 阅读下面《乡土中国》中的这段文字。

    现代都市社会中讲个人权利, 权利是不能侵犯的。国家保护这些权利, 所以定下了许多法 律。一个法官并不考虑道德问题、伦理观念, 他并不在教化人。法律的用意已经不复“以儆效 尤”,而是在保护个人的权利和社会的安全。法律制度下,很多时候, 诉讼的目的是获得以后 可以遵守的规则。一个变动中的社会,所有的规则是不能不变动的。环境改变了, 相互权利不 能不跟着改变。现代社会中并不把法律看成一种固定的规则了,法律一定得随着时间而改变其 内容。事实上并没有两个案子的环境完全相同,所以各人的权利应当怎样厘定,时常成为问题, 因之构成诉讼, 以获取可以遵守的判例。

    请以“法律”开头, 概括上述材料的主要内容。要求保留关键信息,表达简洁流畅,不超 过 25 个字。

四、写作(60 分)
  • 9. 写作

    人生没有一帆风顺的坦途,总是在顺境与逆境的交织中曲折前行。

    面对不同的人生境遇,有的人能从困境中突围,实现自我超越。如被贬黄州的苏轼,归隐 田园的陶渊明, 挑战极限的钟扬,向死而生的史铁生……而有的人不能摆正心态, 或受挫后一 蹶不振,或顺境中一味自满、故步自封, 错失良机……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生, 对此你有何见闻、经历或思考、感悟?请以“顺境与逆境”为主 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自拟题目,文体不限; 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不少于 800 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