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云南省玉溪市易门一高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3月...

更新时间:2023-04-12 浏览次数:15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共25小题)
  • 1. 公元前4世纪一位雄辩家曾说:“德拉古的法律,不是用墨水写的,而是用血写的。”它是在说明(   )
    A . 《德拉古法典》是用严刑峻法来维护贵族的利益 B . 《德拉古法典》的制订过程充满了血腥与斗争 C . 《德拉古法典》在实施中遭到平民和工商业奴隶主、贵族强烈反对 D . 《德拉古法典》没有任何进步意义
  • 2. 《战国策·秦策一》中:(公元前338年)孝公死,惠王代后……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文中的“人” 在客观上代表了当时谁的利益(  )

    A . 没落贵族 B . 立功将士 C . 新兴地主 D . 富裕农民
  • 3. 一位古希腊历史学家这样描述梭伦改革前的雅典:“贫富不均的程度已甚为严重,这个城市真正到了危险的境地……似乎除了一个高压力量外,并无其他方式可以解决这种困扰。”与此相对应的措施应该是(   )
    A . 德拉古立法 B . 梭伦改革 C . 萨拉米危机 D . 基伦暴动
  • 4. 马恩河战役使双方陷入旷日持久的阵地战,德国参谋长小毛奇向德皇报告:“陛下,我们已经输掉了战争。”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是(   )
    A . 英法比军队军事实力相对强大 B . “施里芬计划”破产,德军将陷入两线作战的境地 C . 俄军在东线发动进攻 D . 当时战略主动权已经转移到协约国一方
  • 5. (2018高二上·峨山期末) 1920年9月,《新潮》杂志载文说:“军国主义打破,旧式的政治组织破产,于是感觉最钝的中国人,至此也觉得仅仅学习西洋的富国强兵,政治法律是没有用的……于是乎谈政议法的声浪稍衰,而社会改造的声浪大盛。”促使当时社会思潮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国际因素是(  )
    A . 世界经济危机爆发 B . 协约国战胜同盟国 C .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确立 D . 第一次世界大战暴露了西方文明弊端
  • 6. “遏制”理论的实质是(   )
    A . 迫使苏联屈服,放弃与美国争霸 B . 反苏反共 C . 遏制社会主义阵营的扩大 D . 争夺世界霸权
  • 7. 从800年教皇利奥三世为查理大帝加冕开始,在中世纪的西欧,国王的加冕典礼必须由教皇主持。这一现象从本质上反映出当时的欧洲(   )

    A . 王权受到教权的制约 B . 王权神圣不可侵犯 C . 国王相信“君权神授” D . 教会主宰精神世界
  • 8. (北魏孝文帝下诏)“富强者并兼山泽……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今遣使者循行郡州,与牧守(地方行政长官)均给天下之田,还、受以生死为断,课农桑,兴富民之本”。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

    ①制度的实行是为了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②制度没有触动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

    ③调整了国家和地主、国家和农民之间的关系

    ④其实质是维护封建统治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③④ C . ②③④ D . ①②④
  • 9.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最多时一天造成几万名士兵伤亡,而且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的战役是( )
    A . 马恩河战役 B . 凡尔登战役 C . 索姆河战役 D . 日德兰海战
  • 10. 庇西特拉图在雅典建立了僭主政治后,他不仅没有废除梭伦改革的成果,反而把改革推行深入。这说明(   )
    A . 梭伦改革适应了雅典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 B . 雅典民主政治已深入人心 C . 庇西特拉图统治从本质上看不是个人独裁 D . 改革促进了雅典社会发展
  • 11. (2020高二下·丽水月考) 下面图一到图二的变化反映了英国一贯的外交政策,这种外交政策是英国意欲(   )

    A . 帮助欧洲大陆的弱小国家 B . 打破欧洲的均势格局 C . 维持欧洲大陆的势力均衡 D . 同欧洲列强结成联盟
  • 12. 埃及的长绒棉洁白光亮,素有“白金”之称。发展长绒棉是穆罕默德·阿里的功绩之一,他通过这一举措(    )

    ①赚取了大量外汇

    ②提高了农业效益

    ③为其他改革措施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

    ④促进了埃及民族工业的发展

    A . ①②③④ B . ②③④ C . ①③④ D . ①②④
  • 13. 下表是1870-1910年中国一些进口货物占总进口值的百分比,表格反映出(  )
    年份 棉布 金属和矿物 机械
    1870 28.0 5.8
    1880 24.9 5.5
    1890 20.2 5.7 0.3
    1900 21.5 4.7 0.7
    1910 14.7 4.3 1.5
    A . 中国对工业产品需求量减少 B . 西方列强对华资本输出扩大 C . 近代中国工矿企业发展壮大 D . 中国的传统手工业衰败没落
  • 14. (2021高二下·定远期中) 在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引起隐匿田亩、逃避赋税之人最激烈反对的是(   )

    A . 均输法 B . 市易法 C . 方田均税法 D . 青苗法
  • 15. 春秋战国时代,我国社会经历了划时代的变革。追根溯源,所有变革发生的根源都在于(   )
    A . 铁犁牛耕的出现与推广 B . 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C . 人身依附关系逐渐削弱 D . 变法改革浪潮的推动
  • 16. 王安石的新法被废止的最主要原因是(   )
    A . 最高统治者的变法态度发生动摇 B . 新法推行中出现了危害百姓的现象 C . 新法遭到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对 D . 王安石迫于社会的压力而被迫离职
  • 17. 下列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欧洲三条战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西线是法国北部、比利时到波罗的海南岸 B . 东线是英俄军队对战德、奥匈军队 C . 南线在巴尔干地区,主要是塞尔维亚对战奥匈军队 D . 1916年西线战场发生了凡尔登战役和马恩河战役
  • 18. 为增强埃及的力量,穆罕默德·阿里大力进行军事改革。他(   )

    ①废除传统的雇佣兵制度
    ②实行征兵制
    ③按照欧洲强国军队的模式训练新式军队
    ④用先进的武器装备军队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②③ C . ②③④ D . ①③④
  • 19. 商鞅变法实现了富国强兵,使秦国走上了封建化道路,商鞅变法成功的因素有(  )

    ①顺应历史潮流 ②商鞅不畏权贵,执法如山 ③南门徙木确立了百姓对商鞅的信任 ④商鞅以法家思想消除变法的思想障碍

    A . ①②③④ B . ②③④ C . ①③④ D . ①②③
  • 20. 民国初年中国的历史教科书中记载:“拓跋魏自北鄙之平城,迁都洛阳,兴学校,作均田,崇儒术,弃胡俗,而一切改从汉制……于中国之贡献颇大。”下列对材料中改革的评价的立足点说明最全面的是(   )
    A . 社会制度 B . 生产方式 C . 风俗习惯 D . 中华民族
  • 21. “我们的目的是什么?我可以用一个词来答复:胜利——不惜一切代价去争取胜利;无论道路多么遥远和艰难,也要去争取胜利;因为没有胜利,就不能生存。”这是二战初期英国领导人的一段演说。这段话表明英国(   )
    A . 继续对德国实行绥靖政策 B . 要坚决抗击法西斯的侵略 C . 继续维持“静坐战争”局面 D . 以此恐吓德国而阻止侵略
  • 22. 在美苏的“冷战”中,可喻之为苏联的“马歇尔计划”的行动是(   )
    A . 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B . 成立“经互会” C . 组织“华约” D . 杜鲁门主义
  • 23. 19世纪60年代,王韬认为:“形而上中国也,以道胜;形而下西人也,以器胜。”1883年,又说:“英国之所恃者,在上下之情通,君民之分亲,本固邦宁,虽久不变。”材料体现的王韬的思想是(   )
    A . 师夷长技以制夷   中体西用 B . 中体西用    君主立宪 C . 师夷长技以制夷   民主共和 D . 君主立宪   民主共和
  • 24. 二战之前,中国、埃塞俄比亚、西班牙等国都发生了反抗法西斯侵略的局部战争,但未能遏制二战的爆发。下列对这一结局出现原因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三国力量弱,且各自为战 B . 英、法等西方大国推行绥靖政策 C . 德、意、日法西斯结成了同盟 D .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束缚
  • 25. 资本主义文明在给封建文明带来巨大冲击的同时,也客观推动落后地区被迫不断的变革进步。阿里在抵御了英法殖民侵略的同时,认识到“应向西方寻找发展的钥匙”,具体表现是(   )

    ①创办近代工厂    ②推行新式教育
    ③进行资产阶级宗教改革    ④大力发展海军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②③ C . ①②④ D . ①③④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
  •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帝恶其国俗鄙陋,乃迁都洛阳,改国姓为元氏,禁胡语胡服……时魏之势虽极盛,然剽悍勇武之风,渐次消灭……华奢柔弱之风渐行,而国势之衰兆已见。

    ——根据1907年宏文馆出版的《中国历史讲义》等整理

    材料二:拓跋魏自北鄙之平城,迁都洛阳,兴学校,作均田,崇儒术,弃胡俗,而一切改从汉制,实为魏之极盛时代……诸族遂大受汉族之同化……国中一切制度文物,亦无一不仿南朝。至北齐北周之治制,则尤为隋唐治制之所本,于中国之贡献颇大。

    ——摘自1913年《共和国教科书·本国史:上卷》和1928年《初中本国史》

    1. (1) 据材料一、二,归纳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2. (2) 简要说明材料一、二对孝文帝改革评价的不同。
  • 27.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他(美国驻莫斯科大使馆参赞乔治·凯南)在1946年初就写道:“想和俄国人共同统治德国,只能是痴心妄想。同样痴心妄想的,是认为俄国人会和我们一起在一个美好的日子里礼貌地撤出,然后在这个真空中产生一个健康又和平、稳定又友善的德国出来。我们没有其他选择,只能在我们的德国部分建立一种独立的形式,让它具备足够的满足、足够的安全和足够的优势,不受制于来自东方的威胁……宁肯要一个分裂的德国,至少让其西部成为对付极权主义势力的缓冲器,也不要一个势力范围直达北海的统一的德国。”

    材料二:苏联对美国的评价是,美国企图把德国和欧洲拉进资本主义阵营,成为它的卫星国。在反对希特勒德国的战争中形成的“不自然的联盟”业已烟消云散,东西方的冲突从此开始……作为对立物,斯大林创立了“两大阵营理论”:一方面是自由的社会主义国家,另一方面是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国家。社会主义朝着一个公平社会的和平发展和壮大,旨在制止美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

    ——《一口气读完世界历史》

    材料三:

    1. (1) 阅读材料一、二并结合史实说明他对美国外交政策产生的具体影响。根据材料二说明苏联采取与美国对峙政策的主要原因。你认为哪一则材料的可信度更高?说明你的理由。
    2. (2) 阅读材料三,分别简述图一和图二反映的主要历史现象。作为历史材料,图一类型的材料与图二材料在历史研究中有哪些不同?
  • 2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欧洲在战后一个严寒的黎明醒来。1947年的冬天是气候最恶劣的季节。从1月到3月,一股冷风横扫德、意、法、英等国……狂风呼啸,积雪如山,交通断绝,浮冰堵住了泰晤士河口;运载着食品给养的火车转眼之间就冻在铁轨上;驶往巴黎的运煤船被冰块堵在水上航行不得。在柏林……作为应急措施,每户德国家庭分配到一棵树作为取暖之用。

    整个欧洲,供水系统、下水道排污以及其他大部分生活设施瘫痪;食物供应日减,煤的储备不断减少……英国的失业人口在两个月之内增加了100万。政府和工业都在冰雪中停止运作了。生命似乎已被冻僵;400万头羊、3万头牛冻饿而死。在置身其间的哲学家以赛亚·伯林看来,这里“空旷,寥无人迹,就像一具优雅的尸体”。

    ——摘编自(英)弗·斯·桑德斯 《文化冷战与中央情报局》

    材料二:我无须对诸位说:世界局势很是严重……我们的政策是不反对任何国家、任何主义,而是反对饥饿、贫穷、悲惨、混乱。在美国政府能够尽力缓和局势,协助欧洲走上复兴之路之前,显然地,欧洲国家事先应该获致若干协议。这是欧洲人的事情,最初的意见应该是由欧洲提出……这个计划必须是联合性质的,假使不能获得所有欧洲国家的同意,也得获得一部分国家的同意。

    ——摘自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在哈佛大学的演说(1947年6月5日)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欧洲成为“一具优雅的尸体”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马歇尔计划对欧洲的影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