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历...

更新时间:2022-04-12 浏览次数:40 类型:期中考试
一、单项选择题(共25题,每题2分,共50分)
  • 1. 商鞅变法时期推行家庭分异政策,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汉代提倡家庭和睦,出现一些父子兄弟同产共居的大家庭。自两汉以后,更是形成一些累世同居的义门大族,家庭人数达数百人。这一变化反映出(   )
    A . 儒学教化功能增强 B . 门阀士族力量壮大 C . 田庄经济得到发展 D . 小自耕农逐渐衰退
  • 2. (2021高二下·深圳期中) “商君遗礼,弃仁思,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旧俗败,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子壮到出赞。”此现象对秦政权的积极意义在于(    )
    A . 有利于推动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调动劳动积极性 B . 有利于实行连坐法以加强政府对人民的控制 C . 有利于增加户口数以提高政府的赋税收人 D . 有利于刺激兵士斗志以增强军队的战斗力
  • 3. 如图是上海博物馆珍藏的“镇馆之宝”——商鞅铜方量。上有铭文记有秦孝公监造,“爱积十六尊(寸)五分尊(寸)之一为升”。图中的底部铭文为“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款疑者,皆明壹之”。对此文物解读正确的是(   )

    ①可实证商鞅统一度量衡       ②反映青铜器铸造进入繁荣时期

    ③图中的铭文为小篆字体       ④便利各地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①③④
  • 4. 下列对商鞅变法的历史局限性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 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 B . 连坐法的推行,加重了人民的痛苦 C . 未与旧的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 D . 变革了社会生产关系,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 5. (2020高一上·河北月考) 秦国商鞅实行军功授爵制度,其中规定:有爵位之人可以具有升官、抵罪和免除徭役的资格,如无爵位“虽丞相子亦在戍边之调”。该制度(    )
    A . 确立了新的等级秩序 B . 受到贵族政治的影响 C . 提高了平民参政的热情 D . 表明宗法制根深蒂固
  • 6. 北魏统一北方,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使鲜卑族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步转向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这表明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民族融合的过程实质上是(   )
    A . 封建化过程 B . 农业化过程 C . 工业化过程 D . 汉化过程
  • 7. 《悲平城》诗云:“悲平城,驱马入云中。阴山常晦雪,荒松无罢风。”童谣曰:“纥于山头冻死雀,何不飞去生处乐?”诗歌和童谣说明了(   )

    ①平城地理位置偏远、环境恶劣  

    ②平城是鲜卑族元老集中的地方,保守势力十分强大

    ③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必要性 

    ④北方常受强敌柔然的骚扰

    A . ①② B . ③④ C . ②④ D . ①③
  • 8. 北魏统一北方后,统治面临着深重的危机,具体表现是(   )

    ①社会矛盾激化    ②民族矛盾尖锐

    ③人民起义不断    ④争权夺利频发

    A . ①②③④ B . ②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①②③
  • 9. 太和九年(485年)北魏政府颁布诏令,给每户农民授田,按照人数授给田地,分为露田(种谷物之田)和桑田:其中露田:男十五岁以上给四十亩,女二十亩,奴婢也可以有露田,死后把田地还给政府。桑田:给男人一人二十亩,作为自己的财产,不用还给政府,也可以买卖…政府推行的这种土地制度是(   )
    A . 占田制 B . 井田制 C . 屯田制 D . 均田制
  • 10. 北魏孝文帝改革在历史上影响深远,和商鞅变法相比,不同点是(   )
    A . 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 B . 为统一奠定了基础 C . 制度创新,并为后世沿用 D . 倡导严刑峻法
  • 11. 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的共同点是(   )
    A . 改变了社会性质 B . 加重了农民的负担 C . 触动了显贵的利益 D . 以失败而告终
  • 12. (2021高二下·镇赉县月考) 北宋中期,“三冗”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有(    )

    ①宋初为加强中央集权,增设官僚机构以分化各级官员权力

    ②形成庞大军事体系,军费开支增加

    ③对辽和西夏的战争耗费和高额赔款

    ④地主兼并土地,隐瞒田产,逃避税收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②③ C . ①②④ D . ①③④
  • 13. (2016·北京) “神宗既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安石为帝言天下财利所当开辟敛散者,帝然其说,遂创立制置三司条例司”“以通天下之利”。这说明,王安石变法初期的改革重点在于(    )

    A . 分散宰相权力 B . 加强皇权 C . 加强军事实力 D . 增加财政收入
  • 14. 王安石变法失败的根源是(   )
    A . 触动保守旧官僚的利益 B . 后期失去皇帝支持 C . 没有改变土地私有制 D . 用人不当
  • 15. (2016·西城模拟) 梁启超评价王安石变法:“今世欧洲诸国,其所设施,往往与荆公不谋同符”,并将其中的两项改革措施分别评价为“有类于官办之劝业银行”和“与今世所谓警察者正相类”。这两项措施分别是(    )

    A . 青苗法  保甲法 B . 均输法  保甲法 C . 市易法  将兵法 D . 免役法  保马法
  • 16. 俄国在19世纪曾与西欧国家发生过两次大的战争。在这两次战争中,“俄国的士兵在1855年和在1812年时一样勇敢地作战”,但战争的结局大为不同,并对俄国和欧洲的历史造成了很大影响。以下表述正确的是(   )

    ①1855年战争的失败迫使沙皇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

    ②1855年战争前赫尔岑等人提出了解放农奴的主

    ③1812年战争的胜利挫败了拿破仑称霸欧洲的野心

    ④1812年战争巩固了十二月党人对现存制度的信念

    A . ①②③ B . ①③④ C . ②③④ D . ①②④
  • 17. 下列有关1861年改革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 是由封建地主实行的自上而下的封建改革 B . 是封建地主阶级同资产阶级妥协的结果 C . 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发展资本主义 D . 改革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彻底扫除障碍
  • 18. 有人说“日本近年来奇迹般的成功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几近毁灭性的失败,都孕育在明治维新中。”对此话最正确的理解是(  )

    A . 日本因明治维新而走向富强 B . 明治维新使日本在富强中走向战争 C . 日本因明治维新而走向战争 D . 明治维新使日本在战争中走向富强
  • 19. 在明治维新实行的改革措施中,对社会的进步和持续发展最为关键的是(   )
    A . 宣布实行废藩置县 B . 废除土地买卖禁令 C . 大力发展近代教育 D . 继续推行征兵制度
  • 20. “画野分民乱井田,百王礼乐散寒烟”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是(   )
    A . 社会动荡变革 B . 争霸战争频繁 C . 思想文化繁荣 D .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 21.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社会现象包括( )

    ①井田制瓦解 ②铁农具和牛耕推广 ③新兴地主阶级开始掌握政权 ④百家争鸣 ⑤争霸战争频繁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③④⑤ C . ①②④⑤ D . ①②③④⑤
  • 22. (2021高三上·南充月考) 北朝强调军功以抗衡贵族,军功吏治取向成为官僚政治复兴的动力和起点。官僚的考选、考课、学校、法律等制度在北朝都有较大发展。南朝寒人掌握政权其实也是通过军功这一道路。这些措施的出台(   )
    A . 加剧了此时中国的社会分裂 B . 推动了南北方的民族融合 C . 标志着古代官僚政治的开端 D . 加速了门阀士族制度衰落
  • 23. (2020高三上·柳州模拟) 北魏孝文帝改革时规定,士人品第有九,官分清浊,士族属于清品,当清官,寒门小人属浊品,只能充任浊官,这说明孝文帝注重(    )
    A . 提高官员素质 B . 缓和民族矛盾 C . 少数民族发展 D . 规范制度建设
  • 24. 在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引起隐匿田亩、逃避赋税之人最激烈反对的是(   )

    A . 均输法 B . 市易法 C . 方田均税法 D . 青苗法
  • 25. 有史家在评价商鞅立木为信的史事时写到:“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国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该史家关切的是(  )

    A . “善恶必书”的秉笔直书精神 B . 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 C . 为全体国民写史,写全体国民的历史 D . 史家当具史才、史学、史识、史德
二、主观题(共3大题,共50分)
  • 2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861年农奴制改革是俄国历史上一个重大的转折点,推动了俄国社会的近代化进程。

    材料:在19世纪中叶,越来越多的俄国人已经发现,农奴制度需要进行彻底的改革。一些俄国人认为农奴制度野蛮而不文明,尤其是那些访问过西欧的人,从人道主义的角度赞同解放农奴。军队的新兵都征自农奴,他们在战场上表现糟糕。当时的俄国处在水深火热之中。通过1861年农奴制改革,农民能够获得自由,但仍然要同之前一样付钱给原主人。大部分地方的农民虽然不满意,还是平静地接受了他们的新地位。一些贵族和具有进取心的农民开始尝试现代化农业,俄国的农业生产率有了可观的提高。更多农民发现来到迅速发展的工业化城市,谋生会更为容易。农奴解放使得俄国向资本主义经济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摘编自【美】弗兰克·萨克雷主编《世界大历史1799——1900》

    1. (1)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推动俄国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因素。
    2. (2)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农民获得的"自由",说明农奴解放对国家的积极影响。
  • 2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安石曰:“变风俗,立法度,最方今之所急也。”上以为然,……据家赀高下,各令出钱雇人充役……以东、西、南、北各千步,当四十一顷六十六亩一百六十步为一方。岁以九月,令,佐分地计量,验地色好,分为五等。以地之等,均定税数。

    材料二:“凡商旅所有必卖于市易,或非市肆所无必买于市易”,真正达到了“尽收天下之货自作经营”的目的。其时,市易司甚至连果实之类都自作经营。

    ——摘编自程念棋《中国历代变法类型及其成败》

    请回答:

    1. (1) 材料一所涉及王安石变法的法令是什么?从关注民生的角度分析推行这些措施的目的。
    2. (2) 材料二反映了变法的哪一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影响。
  • 28. 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建立了独具特色的资本主义国家,对本国乃至亚洲产生了重大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审视1868—1889年明治维新的全过程,可以看出,1868—1878年,明治政府全面移植欧美文明,破旧立新,欧化色彩强烈,社会面貌变化剧烈。与此同时,贪大求洋、政府内斗、改革实效不高等问题,致使维新难以为继。1881年11月,太政官大书记官井上毅进呈《人心教导意见书》,建议政府劝奖汉学、倡导忠爱恭顺之道,发展实业教育,推广与日本国情最接近的德国学等。明治政府及时调整政策,至此,政策基调转为“兴汉学”和“学德国”,这成为维新成功的关键举措。

    ——宋成有《明治维新若干问题的再思考》

    材料二:在日本,“自上而下的革命”的倡议、指令和骨干力量,都是来自部分封建领主和皇室公卿。日本资产阶级只能在一个方面发挥作用:商人和企业家阶层的存在使得从西方学来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行之有效。所以“明治维新”不能被视为真正的“资产阶级革命”,甚至不能被称作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不过倒可看作是与资产阶级革命相等的、行得通的革命的一部分。

    ——【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

    完成下列要求:

    1. (1) 据材料一,指出明治维新指导思想的变化。依据所学知识,指出“政策基调”变化后的具体措施。
    2. (2) 据材料二,指出作者对明治维新的定性及其依据。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明治维新负面影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