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北京市丰台区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期末练习试卷

更新时间:2023-01-27 浏览次数:23 类型:期末考试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 1.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2022年暑期,电视剧《梦华录》在全国热播。此剧生动展现了宋代的市井生活与民俗文化,其中,宋代的茶文化被精致地呈现出来。女主角赵盼儿与胡掌柜斗茶的一幕格外精彩:镜头中,摆满茶碾、茶盏等茶具的桌前,赵盼儿先是以舞蹈功夫来配合制茶,接着在点茶时,她用茶盏奏出了《阳关三叠》的乐曲,而后表演了在茶汤上绘画的技艺“茶百戏”。这段剧情引发了不少观众对宋代美学、中国传统茶文化的关注与讨论。

    古代烹茶有“唐煎宋点”之说,说的是唐人品茶以煎茶为主,而宋时茶的品饮技艺,已由煎茶发展为点茶。点茶是一项技艺性很强的沏茶方式。点茶时,将已经碾细的茶末直接投入茶盏,然后冲入沸水,这时水要喷泻而入,不能断断续续。就在一只手往茶盏注入沸水之际,另一只手则持特制茶筅击拂,回旋搅打,最终使茶粉与沸水交融,茶汤表面泛起一层覆满盏面的汤花。如此不断地运筅、击拂、泛花,使点茶进入美妙境地。在点茶过程中,茶汤浮面出现的变幻,又使点茶派生出一种游戏,古人称之为茶百戏,又称分茶或汤戏。

    北宋陶谷《清异录》载:“近世有下汤运匕,别施妙诀,使汤纹水脉成物象者,禽兽、虫鱼、花草之属,纤巧如画,但须臾即就散灭。此茶之变也,时人谓之‘茶百戏’。”此载表明“茶百戏”就是由宋人点茶时派生出来的一种茶艺游戏。“茶百戏”虽出自点茶,但着重点与之不同。“茶百戏”讲究“技”,更注重“艺”,这个“艺”,就是使茶汤表面显现出变幻的纹饰图案。现存很多宋人诗词中,我们能看到“分茶”之称,不见“茶百戏”或“汤戏”,这也许是因为其起初俗称“茶百戏”,而文人参与后又给它起了“分茶戏”的雅名,并简称“分茶”。

    宋代茶百戏,将茶饮注入精神和文化,实用和审美兼得,增强了茶艺活动的趣味性和生动性,在当时非常盛行,连边境内外的少数民族包括辽、金的茶饮方式都深受影响。元代后茶百戏逐渐衰落,虽然明代仍有分茶遗韵,但随着朝代的更替,茶百戏这颗明星如流星陨落般消失于历史的长河。

    2017年,茶百戏列入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据《梦华录》的茶百戏技术指导、茶百戏技艺传承人章志峰介绍,历史上,完整的茶百戏表演步骤十分繁复,包括碎茶、碾茶、罗茶、候汤、烫盏、取粉、注汤、击拂、分茶等,而剧中表现的主要是击拂和分茶。他表示:“茶百戏是认知宋代文化的重要窗口,是中国茶文化繁盛时期的产物,反映的是宋人高雅的艺术情操和丰富的精神世界。”

    (取材于谢愚、姚国坤等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清异录》记载:沙门有位名叫福全的和尚,精通茶事,他不仅能使茶汤幻化物象,还可成字作诗。他四盏茶杯并用,最终使茶汤表面变幻出一首绝句:“生成盏里水丹青,巧画工夫学不成。却笑当时陆鸿渐,煎茶赢得好名声。”福全和尚点茶技艺高超,能点出丰富的茶汤泡沫,但泡沫随着茶汤温度的下降,本已溶于水的茶粉会慢慢分离出来,这时,茶汤浮面的图案很快就会消散。福全和尚能在“须臾”之间,完成茶诗的“书写”,令人叹为观止。

    如今,人们通过影视剧、动画短片、培训活动等方式,将计算机技术、现代元素等融于“茶百戏”艺术之中,赋予传统艺术以全新的生命,使沉寂多年的传统文化艺术重新呈现在大众面前。但我们也发现,许多视频或报道还远不能完整呈现其全貌,甚至出现了种种错误,进而误导大众。

    相关历史文献记载,真正的茶百戏在原料、工序、工具、原理、内容、特色等方面都非常讲究。从原料看,历史上的茶百戏只能以水和研膏茶为原料,不能添加或借助其它材料。从工序看,茶百戏须经两道工序七大步骤方能完成:第一道工序是依靠点茶的方法准备稳定的作画介质——悬浮液,要经过炙茶、碾罗、候汤、烫盏、调膏、击拂等六大步骤;第二道工序是作画,这一过程主要是通过注汤、运匕这一步骤来完成。从工具看,所用之物都是茶具,包括茶炉、茶臼、茶碾、茶磨、水勺、茶罗、茶帚、盏托、茶盏、汤瓶、茶筅、茶巾等十二种工具。《茶录》等书对每一种器具的形制、规则、质地、用途进行了详细论述。从原理看,是以“无色”的热水将“有色”的茶汤悬浮液稀释成白色图案,因此以白色悬浮液为作画介质的不能视为正宗的茶百戏。从内容看,历史上茶百戏所绘内容主要是禽兽、虫鱼、花草以及文字之属。这说明茶百戏的作画技巧和内容是以我国传统书法、绘画为基础的,“水丹青”这一别称是对其艺术特色的精准概括。而现在在一些培训班的教学视频或是比赛中以现代绘画技艺或西方绘画内容来表现,自然算不上茶百戏。最后,从茶百戏的特色看,其关键在“变”。变有三重含义:其一是无色的水加入茶汤,可使茶汤变为白色;其二是悬浮液上的图案不久就会自然消散,宛如戏法;其三是同一盏茶汤可以变化多次,形成不同图案,即一幅图案显现后,通过自然消散或搅拌使之消散后,仍可再次甚至多次作画。

    虽然任何一种文化现象,在发展中都难免产生些许变化,但正所谓万变不离其宗,如果一门传统技艺在传承的过程中连最基本的原理、特色都发生了改变,我们就很难不去质疑它的真实性了。

    (取材于杨多杰、朱佳等的相关文章) 

    1. (1) 根据材料一,下列对“茶百戏”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茶百戏又称分茶或汤戏,分茶戏可能是宋代文人所起的雅名。 B . 茶百戏是由唐人的煎茶发展而来的,但与煎茶方式有所不同。 C . 茶百戏是点茶时不断击拂搅打,使茶汤浮面出现变幻的茶艺游戏。 D . 茶百戏技艺性很强,《梦华录》呈现了它完整、繁复的表演过程。
    2. (2) 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茶百戏不仅具有茶饮的实用价值,也蕴含丰富的文化和精神内涵。 B . 由点茶派生出来的茶百戏,增强了茶艺活动中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C . 宋代时期茶百戏广泛流行,也影响了周边少数民族国家的饮茶方式。 D . 了解茶百戏,我们就能掌握宋时茶的品饮技艺,全面认知宋代文化。
    3. (3) 根据材料二,下列在传承“茶百戏”技艺过程中做法正确的一项是()
      A . 将茶汤悬浮液染成白色或将茶粉撒于汤面,再往上涂色作画。 B . 将茶汤调得足够浓稠,然后用毛笔蘸着茶糊在上面写字绘图。     C . 经过注汤、运匕等步骤,使茶汤悬浮液浮面呈现变幻的图案。 D . 传统技艺培训中,以现代卡通画作为作画内容来表现茶百戏。
    4. (4)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分析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梦华录》中用到了“茶碾”“茶盏”等茶具,这些茶具与相关文献关于茶百戏使用工具的种类相符合。 B . 《清异录》关于福全和尚在茶汤上绘写茶诗的记载,证明了茶百戏注重“技”,更注重“艺”的艺术特点。 C . 茶百戏特色之独特在于悬浮液上的图案宛如戏法般转瞬之间就会自然消散,而且消散之后不能再次作画。 D . “茶百戏”技艺虽然曾消失在历史长河中,其真实原貌我们已不甚了解,但仍能从文献记载中探寻踪迹。
    5. (5) 传承传统技艺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说明我们应如何传承“茶百戏”这样的传统技艺。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4分。
  • 2.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硃虚侯刘章,高祖孙也,年二十,有气力,宿卫长安中。孝惠帝崩,吕太后称制,立诸吕为三王【1】 , 擅权用事。章忿刘氏不得职,尝入侍高后燕饮,高后令章为酒吏。章自请曰:“臣,将种也,请得以军法行酒。”高后曰:“可。”酒酣,章曰:“请为太后言耕田歌。”高后儿子之,笑曰:“顾而父知田耳!若生而为王子,安知田乎?”章曰:“臣知之。”太后曰:“试为我言田。”章曰:“深耕穊【2】种,立苗欲疏,非其种者,鉏而去之。”吕后默然。顷之,诸吕有一人醉,亡酒,章追,拔剑斩之还,太后左右皆大惊,业已许其军法,无以罪也。自是之后,诸吕惮硃虚侯,虽大臣皆依之,刘氏为益强。

    明年,高后崩。吕禄、吕产聚兵以威大臣,欲为乱。章以吕禄女为妇,知其谋,乃使人阴出告其兄齐王,欲令发兵西,己为内应,以诛诸吕,立齐王为帝。齐王既闻此计,乃与其舅父谋发兵。汉闻齐发兵而西,吕产乃遣大将军灌婴东击之。婴至荥阳,乃谋曰:“诸吕欲危刘氏而自立,我今破齐还报,是益吕氏资也。”乃留兵屯荥阳。齐王闻之,亦屯兵于齐西界。

    吕禄、吕产内惮绛侯周勃【3】、硃虚,外畏齐、楚兵,又恐灌婴畔之,欲待灌婴兵与齐合而发,犹豫未决。当是时,群臣莫自坚其命 , 勃不得主兵,乃使郦寄绐吕禄曰:“足下佩赵王印,不急之国守藩,为上将,为大臣诸侯疑。何不以兵属太尉,与大臣盟之国。足下高枕而王千里,此万世之利也。”吕禄信然其计,遂解印之,而以兵授太尉。太尉遂将北军,令硃虚侯监军门。

    吕产不知吕禄已去北军,乃入未央宫,欲为乱,殿门弗得入,徘徊往来。太尉尚恐不胜诸吕,未敢讼言诛之,乃遣章谓曰:“急入宫卫帝。”章请卒,太尉予卒千余人。入未央宫门,遂见产廷中,击产,产走,逐产,杀之。

    章已杀产,帝命谒者持节劳之。章则从与载,因节信驰走,斩长乐卫尉吕更始。还,驰入北军,报太尉。太尉起,拜贺章曰:“患独吕产,今已诛,天下定矣。”于是太尉勃等得尽诛诸吕,遣章以诛诸吕事告齐王,令罢兵。灌婴兵亦罢荥阳而归。

    及孝文帝立,闻硃虚之初欲立齐王,故其功,封城阳王。

          (取材于《史记》《资治通鉴》)

    【注释】【1】诸吕:太后(高后)吕雉一族,即三王等西汉外戚;三王指梁王吕产、赵王吕禄、燕王吕通。【2】穊:稠密。【3】周勃:官太尉,封绛侯。

    1. (1)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高后儿子之           畜:抚养 B . 乃与其舅父谋发兵     阴:暗中 C . 遂解印之              属:叮嘱 D . 其功                 绌:削减
    2. (2)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 . 拔剑斩之还            与大臣盟之国 B . 立齐王为帝            节信驰走 C . 为上将                得尽诛诸吕 D . 为大臣诸侯疑         患独吕产
    3. (3)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顾而父知田耳只是你父亲知道种田的事罢了 B . 群臣莫自坚其命群臣没有人觉得能保全性命 C . 未敢讼言诛之没有敢公开宣言诛杀吕䘵 D . 帝命谒者持节劳之皇帝派谒者持符节慰劳他
    4. (4) 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 刘章因为得不到职位而忿忿不平,借唱耕田歌旁敲侧击,使吕太后无语。 B . 灌婴率军迎击齐王军队,未敢贸然行事,与齐王对峙,保存了吕氏力量。 C . 郦寄晓之以理,以国家大义劝服吕禄,为周勃诛灭吕氏一族奠定了基础。 D . 周勃遇事沉稳,巧妙布局,智取兵权,并联合硃虚侯,解除了汉室危机。
    5. (5) 古人评价刘章“硃虚仕汉,功大策长”。请根据文章内容,概述硃虚侯“功大策长”的表现。
  • 3. 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①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曰:“赐也可使从政也与?”曰:“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曰:“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 (《论语﹒雍也》)

    ②子曰:“君子易事而难说【1】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2】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      《论语﹒子路》)

    ③子曰:“为命【3】 , 裨谌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4】。”《论语﹒宪问》)

    【注释】【1】说:通“悦”。【2】器:使用。【3】命:指外交辞令。【4】裨谌、世叔、子羽均为郑国大夫。行人,官名,古代外交官。子产,郑国的卿。

    1. (1) 解释第①则中画横线的句子。
    2. (2) 上述材料反映了孔子在使用人才方面有着怎样的见解?请任选两则简要说明。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20分。
  • 4.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问题。

    之宣城出新林浦向板桥【1】

    谢朓

    江路西南永,归流东北骛【2】

    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

    旅思倦摇摇,孤游昔已屡。

    既欢怀禄情,复协沧洲趣【3】

    嚣尘自兹隔,赏心于此遇。

    虽无玄豹姿【4】 , 终隐南山雾。

    【注释】【1】此诗作于诗人离别金陵出任宣城太守之际。【2】骛:疾驰。【3】沧洲:隐士的居处。【4】玄豹:传说南山有玄豹,恐皮毛为雨雾所损,居洞中不去觅食;《列女传》载,陶答子妻借玄豹表达对丈夫为官“名誉不兴,家富三倍”的痛心。

    1. (1) 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江路”二句写诗人离别金陵,乘舟逆江流而行,前往宣城任太守。 B . “天际”二句写诗人极目远望那天水相接处的点点帆影和离离江树。 C . “既欢”二句写诗人赴任途中经过“怀禄”“沧洲”,欣赏秀丽风景。 D . “嚣尘”二句中的“兹”与“此”,其义均与诗人“之宣城”事相关。
    2. (2)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 . 前四句的“江路”句与“归流”句、“天际”句与“云中”句分别构成鲜明的对比。 B . “旅思”二句承上启下,其中“摇摇”一词既指江舟颠簸之感又指思绪恍惚之态。 C . “终隐”句中的“南山”既呼应题目中的“宣城”,又呼应“归流”句中的“东北”。 D . 此诗先景后情且以乐景衬托哀情,结构完整;语言清淡质朴,情思丰富而又蕴藉。
    3. (3) 诗人抒发了哪些复杂的情志?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 5. 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1. (1) 黄庭坚《登快阁》中的“落木千山天远大,”一联勾画出一个阔大幽远的境界,为尾联“,此心吾与白鸥盟”抒情作好了铺垫。
    2. (2) 李白在其作品中常常表达怀才不遇的郁愤、舍我其谁的自信以及身处困境时的狂放不羁。如《将进酒》中的“。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3. (3) 对比是诗歌创作常用的艺术手法。如高适在《燕歌行》中写战士拼死力战而将军轻敌骄逸的诗句“”,可谓对比鲜明,力透纸背。
    4. (4) 当今时代,我们在学习上只有广泛涉猎并时时反思得失,才能拥有真正的智慧并在实践中少犯错误乃至不犯错误。正如荀子所说:“。”
四、本大题共5小题,共23分。
  • 6.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问题。

    壁上乾坤

    一直以来有一个心愿,想去运城看永乐宫壁画。

    如此倾情于永乐宫壁画,并非出于某种信仰。壁画是一个时代久远的记忆符号。记忆使一切渺小的东西归于消灭,使一切伟大的东西生命不绝。

    惊愕并感慨时光的一再缺场,终于在2022年7月成行。河东大地一片青绿,远处黄色的黄河水,有一股渺远的寒意;夕阳悠悠垂地,夕阳中的黄河水也渐次模糊,而另一种精神之途的苍茫也流溢在我的目光中。在古代,整个内陆版图就像围棋棋盘,山水纵横。华夏文明往往诞生在险要之处,以山为隔,以水为分。人择水而居,这是从大自然的丛林法则中得到的吃堑长智。河东大地有着华夏文明独知独享的绚烂。史书记载,黄帝联合炎帝战蚩尤于涿鹿之野,其结果不仅是使黄帝牢固地控制了河东盐池,更为重要的是使黄帝与炎帝的部落得以融合,成为了华夏民族的始祖。在河东大地上,中国历史发展的主线很清晰,它是五千多年的轴心,是华夏文明的起源地。而黄河在流过北方广阔的疆土时,整个流域所伸张的根根系系,也贯通了汉民族生长的血脉和思想品质。     

      当看到永乐宫无极殿壁画的那一刻,我似乎忘记自己是走在时间里。

    被咄咄逼人的神秘包围着,壁画缄默无言,又显得那么生动不加装饰。庙外,众鸟永远悠闲着一种姿态,庄稼轮回着节气,物质的世界醒着。庙内,手艺人把恒永的快乐定格在墙壁上,任岁月风云变换,任人生来去,一概不惊,拈花微笑。

    假如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脐带,那么永乐宫壁画就是黄河的童谣,就是水陆长梦的驿站。元朝的贡献,是在河东大地留下了永乐宫壁画。相对于明王朝建立之前的纷乱,元更适合于以梦游的方式潜入。秩序和梦想的渴求,人心的内敛和充沛,赋予了与其相伴的游思一种深切的惬意。一个时代的趣味,于物中超物,于意中归于无意,无巧无俗,本真天性,那这个时代必然会留下一些神秘的景象。

    有人说永乐宫壁画是旷古之作。当我看见时,突然明白,在这个生命内部缺乏秩序的世界上,每个人都应该学会做一个真正的赏读者,而每一件事物也都需要真正的赏读。永乐宫壁画赋予了人世间独特的美学价值,其画面更是具有纪念碑的意义。此刻,我感觉到了近800年前,元朝皇帝的一纸敕令,借着纪念、尊崇全真道始祖级神仙吕洞宾,用来弘扬、扩张获得元廷支持的道教威势。工匠将道教推向了无与伦比的社会顶峰,依然能够看到唐、宋以后盛行的吴道子“吴带当风”的传统,而且准确地表现了衣纹转折及肢体运动的关系,难度极高。壁画在用色上采用了传统的重彩勾填方法,以墨线为骨干,再填以金、朱红、青绿等色,配搭和谐。画像的立体感和辉煌的气氛,在800年后依然能让人感到强大的气场扑面而来。 

    壁画艺人从历史深处走来,他们身上没有书斋文人的那股酸劲,画是他们的生存之道,来自民间的青绿山水养育了他们的性子,艺里艺外皆是艺,不媚俗,不肯降格以求,感情上一直信守着一个“艺”字,在安宁的温馨里孤寂地体验人生的喧嚣和繁闹,墙上的风景就是他们心里的风景,那种沧桑的美和随意的意境,朗照一切并洞穿一切。

    永乐宫1005.7平方米的元代壁画,还让我想到:“五更三点望晓星,文武百官上朝廷。东华龙门文官走,西华龙门武将行。文官执笔安天下,武将上马定乾坤。”这是安定团结同在的一种宇宙观,有光整的社会秩序在里面。

    时间可以把什么都改变,时间本身却永远是一副没有表情的模样,似乎只有这样才足够盛载悲喜。 

    1952年,山西文物普查,在黄河岸边发现了这座不知道叫什么名字的道教宫殿。正当专家学者从中汲取所需宝贵营养的时候,国家决定在三门峡修建大坝,而永乐宫正好处于规划的水库淹没区内。为了保护这“历史的宝贵馈赠”,这座宫殿经历了一次震古烁今的整体搬迁。

    搬迁永乐宫,没有任何借鉴,一切都得首创。要想把画有两三米高人物的大面积壁画揭下来,再迁移走,还要做到不损坏壁画,这是一件不敢想象的事情。最好的办法是割下来,以最大限度地保存原貌。经过反复勘察研究,决定根据画面情况,以最少损坏人物形象为原则,从不重要的画面部分开缝3-5毫米,切割成2-4平方米到10平方米大小不等的切块。对于总面积1000平方米的壁画来说,这将是个繁复的工作。在揭取壁画过程中,永乐宫大殿门口张贴出了“和黄河水赛跑”的标语口号。运输壁画的车必须减低轮胎气压,以最大限度地保护壁画原貌。②就这样,如蜗牛般缓行的运输车队,和奔腾的黄河水赛跑,341块壁画,整整搬运了40天。 

    世界是活着的,活着的万物,风和雾,雨和雪,所有东西都具有生命力。壁画是立体的电影,站在这样一幅幅历史巨片前,人的浮躁、人的狂妄是否可以立马灰飞烟灭?大凡人类历史的长河里,特殊的地理位置总会孕育出特殊的文化。历史的经纬里,常缝合着一条这样的神秘丝线,也只有时间才具有缝合一切、梳理一切、收割一切的力量。

    永乐宫,永远的吉祥如意!

     (取材于葛水平的同名散文)

    1. (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如此倾情于永乐宫壁画        倾情:倾注全部感情 B . 华夏文明独知独享的绚烂      绚烂:灿烂多彩 C . 被咄咄逼人的神秘包围着      咄咄逼人:气势汹汹,盛气凌人 D . 一次震古烁今的整体搬迁      震古烁今:震惊古人,光耀今世
    2. (2)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作者初次踏上河东大地,远处的黄河水将其带入对此地历史文化的遐思之中。 B . 作者运用对比叙写永乐宫庙内外景象的差异,意在突出物质世界的变换轮回。 C . 文章多处谈及时间,增强了作品的历史厚重感,也蕴含作者内心的无尽感慨。 D . 作者把壁画比作为立体电影,意在突出壁画的强大的生命力和强烈的震撼力。
    3. (3) 请简要赏析文中①②两处划线语句的表达效果。
    4. (4) 文章题目“壁上乾坤”具有丰富的意蕴,请结合全文内容加以概括。
  • 7. “三染法”是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塑造人物的常用手法。这里所说的“三染法”,是指先对人物进行定基调式的介绍与描写;后随情节的展开,不断对人物形象加以充实,从而塑造出丰满立体的人物形象。请从下列《红楼梦》中的四个人物中任选一个人物,简要说明作者是如何运用“三染法”塑造这一人物形象的。

    贾宝玉    林黛玉    王熙凤    薛宝钗

五、本大题共3小题,共65分。
  • 8. 语言基础运用

    ①数字经济是在互联网背景下产生的对于经济发展和民生服务至关重要的一种经济发展新模式。②当前处于经济发展转型升级阶段的中国,只有不断落实创新驱动,才能够更好地释放出经济发展的活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③而数字经济能够推动企业不断加强技术投入和人才培养,从而为企业发展注入活力。④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在为民生服务带来助益的同时,也能够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⑤随着一系列智能化产品的研发,我们的生活在数字经济的助力下变得更加方便快捷。⑥数字经济已经深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让我们开始享受数字经济带来的红利吧。

    1. (1) 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 ②句“只有……才”应换为“只要……就”。 B . ③句“从而”换为“因而”,句意不变。 C . ④句是一个病句,语病类型为句式杂糅。 D . ⑤句和⑥句的前后顺序不可以相互调换。
    2. (2) 请将第①句改写成3个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将改写后的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 9. 微写作

    春晖中学创办了以“春晖学子 青春风采”为主题的微信公众号。公众号设置了“优秀学子”“科技能手”“校园作家”等栏目,目前正在征集稿件。假设你是该校学生,请你从下面三个任务中任选一个,按要求作答。不超过150字。

    ①“优秀学子”栏目拟向高三学生征集以“感恩 责任 成长 梦想”为主题的毕业感言。作为高三学生,请从上述4个主题词中任选2个,写一段感言。要求:主题鲜明,语言得体。

    ②学校举办“科技月”,展示了同学们的多种科技小制作,比如变形机器人、新型饮水机、多功能文具盒等等。“科技能手”栏目向同学们征集介绍科技小制作的稿件,请你说明作品的制作过程。要求:语言简明,条理清晰。

    ③“校园作家”栏目以“奔跑吧,青春”为题目,向同学们征集文学稿件。请你写一段抒情文字或一首小诗,踊跃投稿。要求:感情真挚,语言生动,有感染力。

  • 10. 作文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目抄在答题卡上。

    ①下面表格内容为近五年“开学第一课”节目的主题:

    开学第一课

    主题

    2018年

    创造向未来

    2019年

    五星红旗,我为你自豪

    2020年

    少年强,中国强

    2021年

    理想照亮未来

    2022年

    奋斗成就梦想

    “开学第一课”是中央电视台一年一度面向全国中小学生的大型公益节目,于每学年开学之际推出,用以引导中小学生一学年的学习与生活。其实,人生的不同阶段,都需要用不同主题的“第一课”来开启。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以“‘第一课’之我见”为题,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②每个人的一生中,总会遭遇或大或小的风雨:自然界的,社会上的。当风雨经过时,我们该如何应对;当风雨经过后,我们又该如何重建。

    请以“当风雨经过”为题,展开联想,写一篇记叙文。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合理、充实,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