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统编版(部编版) /九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 /名著导读 《儒林外史》:讽刺作品的阅读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部编版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下册语文名著导读 《儒林外...

更新时间:2023-01-09 浏览次数:26 类型:同步测试
一、基础知识
  • 1. 下列关于《儒林外史》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 《儒林外史》是一部长篇章回体古典小说。小说人物纷杂,没有贯穿全书的中心人物和主要情节,以一个个相对独立的故事,构成一个个短篇的连环, 组成一幅宏大的人物群像。鲁迅说:“虽云长篇,颇同短制。” B . 《儒林外史》中三名真儒贤士是杜少卿、王德和王仁。 C . 《儒林外史》中的“二严”指的是严贡生和严监生,两人是亲兄弟。 D . 《儒林外史》第一回中,时知县听了翟买办回复王冕因病拒绝来赴约的说辞之后,有一段精彩的心理活动:知县心里想道:“……老师既把这个人托我,我若不把他就叫了来见老师,也惹得老师笑我做事疲软……我就便带了他来见老师,却不是办事勤敏?”又想道:“一个堂堂县令,屈尊去拜一个乡民,惹得衙役们笑话。”想到:“……况且屈尊敬贤,将来志书上少不得称赞一篇。这是万古千年不朽的勾当,有甚么做不得!”当下定了主意。知县三次心理活动的真正意图是为利、为权、为名,这段自然真实的心理描写逼真地刻画了一个灵魂深处被权势、名利所腐蚀的虚伪官吏形象。
  • 2. 下列关于名著《儒林外史》的理解,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 《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长篇讽刺小说,作者是清代小说家吴敬梓,字敏轩,号粒民,晚号“文木老人”。 B . 《儒林外史》主要描写封建社会后期知识分子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成功地塑造了生活在封建末世和科举制度下的文人群像。 C . 《儒林外史》开篇作者以王冕的故事作为全书的“楔子”,意在揭示功名利禄对读书人灵魂的毒害,表达对封建科举制度的批判。 D . 《儒林外史》将讽刺的锋芒寄寓在含而不露、耐人寻味的叙述中,其主旨是“写世间真事”穷极文人情态,针砭时弊,讽喻世人。
  • 3.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 《儒林外史》所叙故事、人物假托为明代成化、万历时期,实则反映的是清代的社会生活。 B . 《儒林外史》中的汤知县为求升官,竟将回民师傅迫害致死。 C . 《儒林外史》第二十八回中,季苇萧找到了萧金铉,和他一起刻书。 D . “原本赤贫之士,在南京来做了六七年的博士,每年积几两银子,只挣了三十担米的一块田。”这是虞博士的自述。
  • 4. 活动中,同学们对下列一段话有不同角度的理解和赏析,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话说严监生临死之时,伸着两个指头,总不肯断气,几个侄儿和些家人,都来讧乱着问,有说为两个人的,有说为两件事的,有说为两处田地的纷纷不一,只管摇头不是,赵氏分开众人走上前道:“爷,只有我能知道你的心事。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说罢,忙走去挑掉一茎,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A . 这段话对严监生的描写既是动作描写,又是细节描写。 B . 这段话写出了严监生因不能说出他的意思而焦急的心理。 C . 这段话通过严监生临死前了不忘一茎灯草刻画了他吝啬的形象。 D . 这段话运用夸张与对比的写法,达到了强烈的讽刺效果。
  • 5. 《儒林外史》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儒林群丑图。儒林众生丑相毕现,下列关于人物内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严贡生以掌舵人吃了自己昂贵的药为由,讹船家的船钱。 B . 匡超人恬不知耻自夸,误用“先儒”,酿成笑话。 C . 王冕贪慕他人之功名,冒名顶替,招摇撞骗。 D . 王惠被任命为南昌知府,南赣道台,后投降宁王叛军。
  • 6. 下列关于名著《儒林外史》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
    A . 《儒林外史》刻画了许多受科举制度播弄而失魂落魄的人物形象,从而展现科举制度对人心灵的毒害,揭露了科举制度本身的不合理。 B . 吴敬梓通过书中少数淡泊名利、恪守道德的贤者,如王冕、杜少卿、虞有德等,寄托了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C . 严贡生书没读过太多,贡生也是花钱捐来的。他极为节俭,死前仍念叨着灯中的两茎灯草,怕费油以致到死都难以合眼,直到赵氏挑去一根,才咽下最后一口气。 D . 鲁迅曾称《儒林外史》为中国古代最优秀的讽刺小说。
  • 7. 下列对《儒林外史》中人物的介绍与评论,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周进:中举前受尽别人嘲讽,以致头撞贡院号板,悲极而泣;中了举人,却又喜极而疯。他与范进相似,是一个沉溺科举,虚伪世故的腐儒典型。 B . 杜少卿:淡泊功名,装病拒绝出仕:尊重妇女,反对封建“三从四德”;乐于助人,资助张俊民的儿子捐修学宫。他是一位狂放不羁的真儒名贤。 C . 严贡生:善于钻营,巴结权贵以求仕途。横行乡里,欺侮勒索王小二、黄梦统等乡邻;满眼只有金钱利益。他是个六亲不认、无恶不作的假名士。 D . 沈琼枝:反抗宋为富的婚姻“诈骗”行为,机智逃婚;出逃后,靠手艺与才艺自养。她是一个自尊自爱。具有妇女个性解放意识的“侠女”形象。
  • 8. 《儒林外史》中建立军功,却被连降三级的将军是(    )
    A . 萧云仙 B . 鲍文卿 C . 杜慎卿 D . 汤镇台
  • 9. 太保公要延揽他拜在门下,朋比结党的是(    )
    A . 虞博士 B . 庄绍光 C . 蘧公孙 D . 杜慎卿
  • 10. 选出《儒林外史》中与下列句子对应的人物。

    A.虞育德    B.杜慎卿    C.牛浦郎    D.严贡生

    1. (1) 灵魂扭曲、鱼肉乡里的乡绅。(
    2. (2) 附庸风雅、精神空虚的望族弟子。(
    3. (3) 本质不坏却一步步堕落的年轻人。(
    4. (4) 为人慷慨、品行高洁的贤人。(
  • 11. 吴敬梓的《儒林外史》通过刻画奔走于科举道路上的众多形象,对封建科举制度和整个封建社会的“儒林”作出了。书中还通过描写少数淡泊名利的贤者奇人,寄托了自己对的追求。
  • 12. 请从《儒林外史》《我的叔叔于勒》《乞丐》中任选一篇,依照所给的句子形式,填充句子。

    我来到英国,仿佛听到笛福在讲述鲁滨逊漂流荒岛的历险故事;我来到,仿佛听到;我来到美国,仿佛听到麦克法登在阐释高深莫测的经济学原理。

  • 13. 《儒林外史》一书中的人物性格的共性是:
  • 14. 《儒林外史》的主题思想是:
二、阅读理解
  • 15. 请运用所积累的知识,完成各题。

    那日,正是黄梅时候,天气烦zào。王冕放牛倦了,在绿草地上坐着。须 , 浓云密布,一阵大雨过了。那黑云边上镶着白云,渐渐散去,透出一派日光来,照耀得满湖通红。湖边山上,青一块,紫一块,绿一块。树枝上都像水洗过一番的,尤其绿得可爱。湖里有十来枝荷花,苞子上清水滴滴,荷叶上水珠滚来滚去。

    1. (1) 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者写汉字。

      烦zào()            须

    2. (2) “照耀”中“耀”的意思是
      A . 光线强烈地照射 B . 张扬;显示出来 C . 光荣 D . 光芒
    3. (3) 请把文段中画线句子改为双重否定句。
    4. (4) 文段选自《儒林外史》。请结合原著回答:①请概述王冕的性格特点。②作者塑造王冕这一人物形象有何用意?
  • 16. 现代文阅读

    (甲)

    家中贫寒,无法供其上学,于是他就跟随客人到省城卖柴,减轻家中负担,哪知折了本,只得流落他乡。

    在遇到马二先生时他说:“……只是父亲在家患病,我为人子的,不能回去奉侍,禽兽也不如”;回到家的他,每天都亲自照看父亲。匡老爹身体很不好,不能下床出恭,有一次想方便,可是匡超人不想让父亲难受,就让父亲把腿搭在自己的肩上,能舒服地出恭。白天,他要杀猪卖肉磨豆腐,赚钱养家;晚上,他还要在父亲身边读书,照顾父亲,直到父亲睡去他才会休息。房屋着火了,急忙背着父亲逃了出来,而他的哥哥却害怕得不知去了哪里。

    (乙)

    一天夜间,他在父亲跟前念书,知县得知有如此孝顺之人,便告知其应试童生,必提点。果然匡超人考取了乐清县第一名入泮,联科及第。

    进城拜谢知县,并认知县为老师,可当提到说学里老爷传他去见,还要行进见之礼时,他说:“我只认得我的老师,他这教官,我去见他做甚么?有什么进见之礼?”可当听到县里老爷坏了时,他哪里又记得“师生”情谊,哪里想着去帮助县令洗刷冤屈,只顾着寻找自己的退路,不要与之有什么瓜葛牵连到自身。为了逃避可能存在的与知县的连带责任,来到杭州的匡超人变得令人发指。先是遇到景兰江等假名士,一起约诗做文章,为的也是一时名气罢了。当看到支剑峰被抓时,他一样为了不被连累,和景兰江两人往小巷溜了。后来跟着潘三做坏事,帮着写抢人的婚书稿,当别人考试的替身。

    再有他娶妻生子,却又遇知县冤屈洗净,约其进京。为了名利,弃妻上京,考取功名利禄。将妻子送回老家。就在他到京师考取教习时,有位大人问他可曾娶婚,哪知匡超人说“还不曾”,于是停妻再娶谏公夫妇的外甥女。

    1. (1) 作者写了匡超人帮助父亲出恭,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其目的是什么?
    2. (2) (甲)文段写匡超人在服侍父亲时仍然刻苦读书,(乙)文段写他当别人考试的替身,结合小说内容,分析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
    3. (3) 作为一部长篇小说,《儒林外史》却并没有贯穿全书的主线人物和事件,而是由独立的叙事单元组成。这样的结构形式会不会不够严密呢?结合阅读体验,谈谈你的看法。
  • 17.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又过了三四日,景兰江同着刑房的蒋书办找了来说话,见郑家房子浅,要邀到茶室里去坐。匡超人近日口气不同,虽不说,意思不肯到茶室,景兰江揣知其意,说道:“匡先生在此取结赴任,恐不便到茶室里去坐,小弟而今正要替先生接风,我们而今竞到酒楼上去坐罢,还冠冕些。”当下邀二人上了酒楼,斟上酒来。景兰江问道:“先生,你这教习的官,可是就有得选的吗?”匡超人道:“怎么不选?像我们这正途出身,考的是内廷教习,每日教的多是勋戚人家子弟。”景兰江道:“也和平常教书一般的么?”匡超人道:“不然!不然!我们在里面也和衙门一般:公座、朱墨、笔、砚,摆的停当。我早上进去,升了公座;那学生们送书上来,我只把那日子用朱笔一点,他就下去了。学生都是荫袭的三品以上的大人,出来就是督、抚、提、镇,都在我跟前磕头。像这国子监的祭酒,是我的老师,他就是现任中堂的儿子,中堂是太老师。前日太老师有病,满朝问安的官都不见,单只请我进去,坐在床沿上,谈了一会出来。”蒋刑房等他说完了,慢慢提起来,说:“潘三哥在监里,前日再三和我说,听见尊驾回来了,意思要会一会,叙叙苦情。不知先生你意下何如?”匡超人道:“潘三哥是个豪杰,他不曾遏事时,会着我们,到酒店里坐坐,鸭子是一定两只;还有许多羊肉、猪肉、鸡、鱼;像这店里钱数一卖的莱,他都是不吃的。可惜而今受了累。本该竟到监里去看他一看,只是小弟而今比不得做诸生的时候。既替朝廷办事,就要照依着朝廷的赏罚;若到这样地方去看人,便是赏罚不明了。”蒋刑房道:“这本城的官并不是你先生做着,你只算去看看朋友,有甚么赏罚不明?”匡超人道:“二位先生,这话我不该说;因是知己面前不妨。潘三哥所做的这些事,便是我做地方官,我也是要访拿他的。如今倒反走进监去看他,难道说朝廷处分的他不是?这就不是做臣子的道理了。况且我在这里取结,院里、司里都知道的,如今设若走一走,传的上边知道,就是小弟一生官场之玷。这个如何行得!可好费你蒋先生的心,多拜上潘三哥,凡事心照。若小弟侥幸,这回去就得个肥美地方,到任一年半载,那时带几百银子来帮衬他,到不值甚幺。”两人见他说得如此,大约没得辩他,吃完酒,各自散讫。蒋刑屠自到监里回复潘三去了。

        匡超人取定了结,也便收拾行李上船。那时先包了一只淌板船的头舱,包到扬州,在断河头上船。上得船来,中舱先坐着两个人:一个老年的,茧绸直裰,丝绦朱履;一个中年的,宝蓝直裰,粉底皂靴,都戴着方巾。匡超人见是衣冠人物,便同他拱手坐下,问起姓名。那老年的道:“贱姓牛,草字布衣。”匡超人听见景兰江说过的,便道:“久仰。”又问那一位,牛布衣代答道:“此位冯先生,尊字琢庵,乃此科新贵,往京师会试去的。”匡超人道:“牛先生也进京么?”牛布衣道:“小弟不去,要到江上边芜湖县地方寻访几个朋友,因与冯先生相好,偶尔同船。只到扬州,弟就告别,另上南京船,走长江去了。先生仙乡贵姓?今往那里去的?”匡超人说了姓名。冯琢屉道:”先生是浙江选家。尊选有好几部弟都是见过的。”匡超人道:“我的文名也够了。自从那年到杭州,至今五六年,考卷、墨卷、房书、行书、名家的稿子,还有《四书讲书》《五经讲书》《古文选本》——家里有个账,共是九十五本。弟选的文章,每一回出,书店定要卖掉一万部,山东、山西、河南、陕西、北直的客人,都争着买,只愁买不到手;还有个拙稿是前年刻的,而今已经翻刻过三副板。不瞒二位先生说,此五省读书的人,家家隆重的是小弟,都在书案上,香火蜡烛,供着‘先儒匡子之神位’。”牛布衣笑道:“先生,你此言误矣!所谓‘先儒’者,乃已经去世之儒者,今先生尚在,何得如此称呼?”匡超人红着脸道:“不然!所谓‘先儒’者,乃先生之谓也!”牛布衣见他如此说,也不和他辨。冯琢庵又问道:“操选政的还有一位马纯上,选手何如?”匡超人道:“这也是弟的好友。这马纯兄理法有余,才气不足;所以他的选本也不甚行。选本总以行为主,若是不行,书店就要赔本,惟有小弟的选本,外国都有的!”

    1. (1) 如何理解文中画线的句子?
    2. (2) 最后“先儒匡子之神位”的情节是采用什么艺术手法来突出人物的形象特征的?
    3. (3) 请用一句话概括此文的主要人物形象。
  • 18.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严监生之死

        那一日早上吃过药,听着萧萧落叶打的窗子响,自觉得。里虚怯,长叹了一口气,把脸朝床里面睡下。赵氏从房外同两位舅爷进来问病,就辞别了到省城里乡试去。严监生叫丫鬟扶起来,勉强坐着。王德、王仁道:“好几日不曾看妹丈,原来又瘦了些,喜得精神还好。”严监生忙请他们坐下,说了些恭喜的话,留在房里吃点。讲到除夕晚里这一番话,便叫赵氏拿出几封银子来,指着赵氏说道:“这倒是她的意思,说姊姊留下来的一点东西,送给二位老舅添着做恭喜的盘费。我这病势沉重,将来二位回府,不知道可否会得着!①我死之后,二舅照顾你外甥长大,教他读读书,挣着进个学,免得像我一生,终日受大房里的气”每位怀里带着两封;谢了又谢,又说了许多安慰宽。的话,作别去了。

        自此,严监生的病一日重似一日,毫无起色。诸亲六眷都来问候。五个侄子,穿梭的过来陪郎中弄药。到中秋以后,医生都不下药了;把管庄的家人,都从乡里叫了来。病重得一连三天不能说话。晚间挤了一屋子的人,桌上点着一盏灯;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大侄子上前问道:“二叔,你莫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二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那里,不曾吩咐明白?”②他把两眼睁的溜圆,把头又狠狠地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奶妈抱着哥子插口道:“老爷想是因两位舅爷不在跟前,故此惦念。”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赵氏慌忙揩揩眼泪,走近上前道:“老爷!别人都说的不相干,只有我晓得你的意思!你是为那盏灯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说罢,忙走去挑掉一茎;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舍家大小号哭起来,准备入殓,将灵柩停在第三层中堂内。次早,打发几个家人、小厮,满城去报丧。族长严振先,领着合族一班人来吊孝;都留着吃酒饭,领了孝布回去。

    (选自《儒林外史》第五回,有删改)

    1. (1) 文中画线的句子①,你是怎么理解的?
    2.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②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3. (3) 严监生为多燃了一茎灯草而迟迟不肯咽气,这极具讽刺效果。请根据你的阅读积累,再列举出一部文学作品中采用这种写作手法的相关情节。
    4. (4) 严监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吝啬鬼形象,你还知道文学作品中哪些吝啬鬼形象?列举一个,并概括与之相关的情节。
三、综合应用
  • 19. 为纪念吴敬梓诞辰310周年,中国邮政2011年3月份发行了《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儒林外史>》特种邮票。请任选一张 , 简要描述画面呈现的内容。(20字以上)

  • 20. 名著导读

    周学道坐在堂上,最后点进一个童生来,面黄肌瘦,花白胡须,头上戴一顶破毡帽。广东虽是地气温暖,这时已是十二月上旬,那童生还穿着麻布直极,冻得乞乞缩缩,接了卷子下去归号。周学道看在心里,封门进去。出来放头牌的时节,坐在上面,只见那穿麻布的童生上来交卷。那衣服因是朽烂了,在号里又扯破了几块。周学道看看自己身上,绯袍金带,何等辉煌?因翻一翻点名册,问那童生道:“你就是范进?”范进跪下道:“童生就是。”

    ……

    那时天色尚早,并无童生交卷。周学道将范进卷子用心用意看了一遍,心里不喜,道:“这样的文字,都说的是些甚么话!怪不得不进学。”丢过一边不看了。

    ……

    又取过范进卷子来看。看罢,不觉叹息道:“这样文字,连我看一两遍也不能解,直到三遍之后,才晓得是天地间之至文。真乃一字一珠!可见世上糊涂试官,不知屈煞了多少英才!”忙取笔细细圈点,卷面上加了三圈,即填了第一名。

    上面的文字选自《》,这部书是我国古代长篇小说中艺术的高峰。作者,号粒民,晚号文木老人,代小说家。

  • 21. 甲:

       )看着号板,又是一头撞将去。这回不死了,放声大哭起来。众人劝着不住。金有余道:你看,这不是疯了么?好好到贡院来耍,你家又不死了人,为甚么这样号啕痛哭是的?”(   )也不听见,只管伏着号板哭个住。一号哭过,又哭到二号、三号,满地打滚,哭了又哭,哭的众人心里都凄惨起来。金有余见不是事,同行主人一左一右架着他的膀子。他那里肯起来,哭了一阵,又是一阵,直哭到口里吐出鲜血来。

    《儒林外史》

    1. (1) 选文中括号里应填的人物是
    2. (2) 此人大哭的原因是什么?作者刻画这个人物想表达什么?
  • 22. 《儒林外史》对于群体进行了无情的鞭挞、含泪的批判。作者并没有直接向我们褒贬什么,但每个形象都饱含着巨大力量的褒贬,传达着作者明确的正义观。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