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黑龙江省绥化市海伦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

更新时间:2023-01-26 浏览次数:42 类型:期中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君子”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是传统中国人评价人品的重要尺度,而“中华传统君子人格”主要是指儒家的做人理想,这些思想在今天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对我们做人仍有深刻的启示。

    “身心和谐”是自我和谐,是指有健全的人格,这是君子的基本素质。在儒家看来,做一个身心和谐的君子应该以仁为本,礼乐为用。一个人如果身心和谐,学习、工作自然能够做好。君子之心常驻仁德,恻怛恺悌,爱意充盈,生意盎然。孔子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坦荡荡,乃是因为心情乐易和平;小人常忧愁,乃是因为成了欲望的奴隶,焦虑窒息,生机全无。君子心灵是一个自足的无须外求的幸福世界。所以孔子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君子不求人知,人知我,不喜;人不知我,不愠。君子之所以不在乎别人的评价,是因为他的内在足够强大,其心灵世界洋溢着生机和幸福。

    君子处理人际关系,讲求一个“义”,也就是适宜、合宜。传统君子人格要求处理好父子、君臣、夫妇、兄弟、朋友这五种伦理关系。具体来说就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男女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五种关系扩展开来,构成古代一切的社会伦理关系。父子关系,讲求父慈子孝。作为父亲的职责,对于子女,不仅要在物质上将他们抚养成人,更要重视子女教育。身为子女,对父母长辈要恭行孝悌之道。孝顺并非指无原则地顺从,愚孝是君子所反对的。儒家主张君与臣之间相处要有一个适宜的度,这就是所谓君臣有义。君对待臣子要有一定的礼数,给予一定的尊重;臣为君办事,要忠于王事,尽心尽力地完成国君交办的任务。君臣关系是旧时代的政治架构,现在已经不存在了,但个人与国家关系还在。君子处理这些关系,有些原则现在还可以适用。

    “天人合一”是中国非常重要的传统思想,也是儒家君子人格的必备境界。在儒家看来,“道之大原出于天”;这个“天”主要是指人的天性和自然性,不仅仅指头,上的那片天空。所以儒家的“天人合一”观念,与道家更重视人的自然性不同,主要指道德的天赋性;人能实践道德,就能天人一体,进入天人合一的境界了。君子知天,“天”有天然之意。儒家所谓君子知天,主要不是指科学意义上的探究天象,而是为了了解道德是从哪里来的,从而更好地实践道德。在孟子看来,好逸恶劳、追求肉体享受,“君子不谓性也”。传统儒家的天人关系,是追求天人合一。其核心思想是人要实践天或者实践大自然赋予人这个物种的道德理性,人能实践仁义礼智,就是发挥了人所特有的天性,使天性得以张扬,就是天人合一了。

    (摘编自武道房《试论中华传统君子人格》)

    材料二:

    “君子”概念在中国早期文明中业已广泛流传。《尚书》《周易》《诗经》都出现过“君子”的概念,唯有经过孔子的精细阐发,一个克己奉公、彬彬有礼、敏锐智慧、自强不息的君子形象开始大放异彩——完成了从社会身份向文化符号的华丽变身。

    人性问题是横亘于人类面前的一道千古难题。在天下纷争的年代,严酷的社会现实,激发孔子深切的生命关怀,执着于“为人求本”。善为至宝,慎终如始,则无败事。孔子从“人性本善”出发,充分肯定了人性中蕴藏的“道德力量”。孔子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君子务本,就是确立“人性本善”的原则——遵循“善”的原则即为君子,违背“善”的 原则便是小人。在充分尊重人的自然属性基础上,孔子通过“人性本善”的经验陈述,奠定了“君子人格”的人文情怀,开通了中华民族人性理解的文化之旅。

    “仁”是“君子人格”的核心理念,意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体贴和关爱。“仁”是 孔子给出的“君子”行事的基本原理。孔子通过“仁”的阐释,娓娓道出他对人性的深刻认知。事理在人与人关系中生成,在人与人关系中发展。如果人与人在互动中能够互示其诚、互尽其仁,则天下可治。在孔子看来,“仁”是“君子人格”的根本依存。他强调“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在道德意义的层面,“仁爱”是人性中最为关键的要素。在赤裸裸的暴力社会,由于“仁爱”充满着“平等”的意蕴而被普遍接受——仁爱面前,人人平等。如孟子说,“人皆可以为尧舜”。谭嗣同说“仁者,平等也,无差别相也”。孔子以“仁爱”为基本道德品性,打通了政治与伦理的隔阂。无论高低贵贱,都要接受人性的检验;不论何许人也,都要担负道德的责任。孔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摘编自徐平《君子文化符号的当代理解》)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君子”不仅是儒家做人的理想追求,也是传统中国人评价人品的一个重要标准。 B . 君子不在乎别人的评价,所以他学习、工作都能够做好,内心常洋溢着生机和幸福。 C . 儒家遵循的君臣有义原则,在今天对处理个人与国家的关系仍有值得借鉴的地方。 D . 孔子从“人性本善”出发,肯定了人性中蕴藏的“道德力量”,认为君子应以善为本。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君子主张父亲应供养子女并重视其教育,然后子女才对父亲恭行孝悌之道。 B . 儒家的“天人合一”观念主要强调道德的天赋性,认为人若能实践道德,就能天人合一。 C . “君子”的概念流传已久,因为时间的流逝,君子形象已经从社会身份转向了文化符号。 D . 孔子认为“仁”不仅是君子行事的基本原理,而且也是“君子人格”的根本依存与核心理念。
    3. (3) 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撑材料一论点的一项是( )
      A .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B .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C . 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 D . 父母在,不远游,远游必有方。
    4. (4) 材料一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从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两个方面简要分析。
    5. (5) 《大学》中说“自天子以下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请结合材料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天才艺术家

    [美]罗比·戈德伯格

    在一大宗生意遭受严重的失败后,克里斯·埃尔斯先生心脏病复发了。对一个76岁的老人来说,这是很危险的。所以,为了他的健康着想,他的私人医生卡斯威尔决定阻止他再去做买卖,并给他安排了一名私人护理。然而,他总是跟护理对着干。

    卡斯威尔医生决定对他采取一种新的疗法。

    “画画!你让我画画?真是太荒唐了!”埃尔斯失声说道,看着医生的目光充满了怀疑。

    “老伙计,这可是一门艺术。当然,我不是让你一本正经地去搞艺术。只不过是画着玩儿罢了,会对你的身体有好处的。”医生笑着说道。

    埃尔斯盯着医生,好一会儿才极不情愿地说道:“好吧。”

    第二天,一位来自艺术学院的高才生被带到了埃尔斯家。埃尔斯正坐在客厅等着他。

    “埃尔斯先生,我叫斯温。我们现在就开始,好吗?”年轻人边说边把蜡笔和纸放在桌子上。

    “好吧。但是,画什么呢?”埃尔斯粗声说道。.

    “就画壁炉上的花瓶吧。您先来试一试,好吗?”斯温微笑道。

    埃尔斯用颤抖的手拿起一支蜡笔,左画一道,右涂一道,最后画了一条粗线把末端连起来。

    “埃尔斯先生,作画时眼睛得看着您要画的物体才行。”斯温笑道。

    埃尔斯不耐烦地重新拿起蜡笔。斯温开始耐心地指点起来。

    半个多小时后,埃尔斯眯起眼睛看着自己的大作说道:“呵呵,这玩意儿还有点意思。”

    斯温看着那个画得很不像样的花瓶,笑道:“埃尔斯先生,如果您喜欢,我就常来。”

    “我正有此意呢。”埃尔斯说道。然后他拿起护理为他准备好的药片,一股脑儿地全塞进嘴里。这让护理惊诧不已。

    从此,周一、周三、周五的下午,斯温都会准时来到埃尔斯的家里。他不但教老头儿画蜡笔画,还教他画水彩画和油画。

    埃尔斯似乎真的迷上了这种艺术。他非常用功,还经常拖住卡斯威尔医生不放,大谈特谈那些优美的线条和丰富的色彩。

    医生很高兴。这种疗法十分有效,埃尔斯再也不去从事那些盈亏莫测的买卖了。艺术成了医治重症的灵丹妙药。医生决定进行他的下一步计划——让埃尔斯和斯温一起去美术馆参观。

    埃尔斯欣然接受了医生的建议。于是,在一个阳光灿烂的午后,埃尔斯和斯温来到著名的莱斯洛普美术馆。在那里,埃尔斯兴致勃勃地观赏了那些画家的杰作。离开美术馆后,他脑海里有了一个想法。

    当斯温再次来到埃尔斯家时,埃尔斯拿出他的一幅新作,宣布:“我决定把这幅画送到莱斯洛普美术馆参加夏季的展出。”

    莱斯洛普美术馆的夏季作品展是一个档次很高的美术展览,全美国的画家都把能得到莱斯洛普奖当作一生莫大的荣耀。听到埃尔斯的宣言后,斯温差点没跳起来。他眼前的这幅名为《密林》的画就像是把一盆色拉油用力地往墙上一泼后留下的一片污斑。

    “这会成为人们的笑料。我们得制止他。”斯温痛苦地对卡斯威尔医生说道。

    “那不行!如果那样做,我对他的治疗可能就前功尽弃了。”医生反对道。

    令人惊讶的是,《密林》被接受参加莱斯洛普美术馆的夏季画展了。“不只是埃尔斯,连莱斯洛普美术馆的人也都疯了。”斯温心想。

    幸好,那幅画被挂在一个不显眼的角落。一天下午,斯温偷偷来到莱斯洛普美术馆。他悄悄来到那幅《密林》前。这时,刚好有两个学生也走了过来,当他们看到那刺眼的污斑时,不禁笑了起来。作为该作品的作者的老师,斯温觉得无地自容,仓皇而逃。

    展览结束的前两天,邮差给埃尔斯先生送来了一封信,信封很特别,看起来像是公函。当时,斯温、卡斯威尔和护理都在埃尔斯的房间里。

    “小伙子,麻烦你给我念念。我的眼睛不好使。”说着,埃尔斯把信递给斯温。

    “埃尔斯先生,本馆很荣幸地通知您,您的作品《密林》获得莱斯洛普美术馆2008年夏季美术作品展风景画一等奖。莱斯洛普美术馆。”斯温念完,惊呆了。

    医生和护理也呆住了。好一会儿,医生激动地说道:“祝贺您啦,埃尔斯先生。您在绘画方面的艺术天分真是出乎我的意料。现在您总该承认,艺术比做生意顺心得多吧!”“艺术算什么!”埃尔斯高声说道,“交作品时,我就花大价钱把美术馆的人收买了!”

    (节选自《小小说选刊》2021年第1期)

    1. (1)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从埃尔斯生意失败心脏病复发写起,随后由医生之口提出艺术治疗法,接着围绕埃尔斯因病学画画展开。 B . 斯温觉得《密林》如同色拉油被泼墙上后留下的一片污斑,这为下文两个学生看到这幅画作时的笑做了铺垫。 C . 埃尔斯干净利落地吃药,而且持之以恒地作画,最终还获得美术展风景画一等奖,这表明艺术治疗法效果突出。 D . 结尾处强烈的反差会令人觉得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埃尔斯的行为就是对文章标题“天才艺术家”的最大否定。
    2. (2)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塑造人物手法多样,除了正面描写外,还有侧面描写,比如以斯温来衬托埃尔斯的形象。 B . 小说在选材上紧扣现实生活,选择了普通人的生活琐事,以小见大,来表现为人处世的大道理。 C . 小说结尾处写埃尔斯的画作出人意料地获得一等奖,旁人惊叹,照应了题目,也引发了读者思考。 D . 小说语言描写较多,人物语言简洁且个性突出,这使得人物形象更生动,也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3. (3) 埃尔斯有哪些形象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 (4) 小说以“天才艺术家”为题有何妙处?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初,梁孝王以至亲有功,得赐天子旌旗,从千乘万骑。王宠信羊胜、公孙诡,以诡为中尉。栗太子之废为临江王也,太后意欲以梁王为嗣,尝因置酒谓帝曰:“安车大驾,用梁王为寄。”帝跪席举身曰:“诺。”罢酒,帝以访诸大臣,大臣袁盎等曰:“不可。小不忍,害大义,故《春秋》大居正。”由是太后议格,遂不复言。

    梁王怨袁盎及议臣,乃与羊胜、公孙诡谋,阴使人刺杀袁盎及议臣十余人。贼未得也,于是天子意梁;逐贼,果梁所为。上遣田叔、吕季主往按梁事,捕公孙诡、羊胜;诡、胜匿王后宫。使者十余辈至梁,责二千石急。梁相轩丘豹及内史韩安国以下举国大索,月余弗得。安国闻诡、胜匿王所,乃入见王而泣曰:“今胜、诡不得,请辞,赐死!”王曰:“何至此!”安国曰:“大王自度于皇帝,孰与临江王亲?”王曰:“弗如也。”安国曰:“临江王适长太子以一言过废王临江用宫垣事卒自杀中尉府何者治天下终不用私乱公今大王列在诸侯,述邪臣浮说,犯上禁,桡明法。天子以太后故,不忍致法于大王;有如太后宫车即晏驾 , 大王尚谁攀乎?”语未卒,王泣数行而下,谢安国曰:“吾今出胜、诡。”王乃令胜、诡皆自杀,出之。上由此怨望梁王。

    梁王恐,使邹阳入长安,见皇后兄王信说曰:“长君弟得幸于上,后宫莫及,而长君行迹多不循道理者。今袁盎事即穷竟,梁王伏诛,太后无所发怒,切齿侧目于贵臣,窃为足下忧之。”长君曰:“为之奈何?”阳曰:“长君诚能精为上言之,得毋竞梁事,长君必固自结于太后。”长君曰:“诺。”乘间入言之,帝怒稍解。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八》,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临江王适长太子/以一言过/废王临江/用宫垣事/卒自杀中尉府/何者/治天下终不用私乱公/ B . 临江王适/长太子以一言过/废王临江/用宫垣事/卒自杀中尉府/何者/治天下终不用私乱公/ C . 临江王适/长太子以一-言过/废王临江/用宫垣事/卒自杀/中尉府何者/治天下终不用私乱公/ D . 临江王适长太子/以一-言过/废王临江/用宫垣事/卒自杀/中尉府何者/治天下终不用私乱公/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中尉,战国时赵国初置,掌管荐举人才等事;汉时专门负责治安、纠察。 B . 《春秋》,古代史书,儒家经典,相传由孔子编订,暗含褒贬,记事详细。 C . “二千石”中的“石”与《马说》中“一食或尽粟一石”中的“石”意思相同。 D . 晏驾,古时帝王死亡的讳称。文中是指太后去世的委婉说辞。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栗太子被废后,太后想让梁王作为继承人,遭到袁盎等大臣的极力反对后作罢,并不再提及此事。 B . 梁王与皇上是至亲,又有战功,备受皇上恩宠,因受羊胜、公孙诡的挑拨便暗地派人刺杀袁盎等大臣。 C . 袁盎等大臣被刺杀后,刺客还没有抓到,皇.上便猜测是梁王所为,后经证实,确实是梁王指使的。 D . 梁王害怕皇上追究自己,便派邹阳去长安;邹阳劝说皇后的哥哥去游说皇上不要深究梁王的责任。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上遣田叔、吕季主往按梁事,捕公孙诡、羊胜。

      ②太后无所发怒,切齿侧目于贵臣,窃为足下忧之。

    5. (5) 韩安国是如何劝说梁王交出罪犯的?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
  • 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熟食日示宗文宗武

    杜甫

    消渴游江汉,羁栖尚甲兵。

    几年逢熟食,万里逼清明。

    松柏邙山路,风花白帝城。

    汝曹催我老,回首泪纵横。

    [注]①此诗于大历二年春作于夔州。熟食日:即寒食日。宗文、宗武:诗人的儿子。②邙山:杜甫家祖坟在此。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联叙事,写诗人因战乱远离家乡,到江汉这个地方谋生。 B . 颔联“几年”“万里”从时间、空间的角度表现诗人客居之久、远。 C . 颈联虚实结合,由眼前的“邙山路”之景联想到家乡的“白帝城”。 D . 颈联写景,用“松柏”与“风花”对举,烘托了诗人年老的形象特征。
    2. (2) 尾联中诗人“泪纵横”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论语·子罕》中所说的“”,是以积土成山为比喻,形象地说明做事须持之以恒、不能前功尽弃的道理。
    2. (2)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的“”两句,把江、月、花三个意象联系在一起,描写出梦幻般的景象。
    3. (3) 《无衣》中,描写将士们修整铠甲兵器,共同赶赴战场的句子是“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昆山人历来对水怀有一种特殊的情结。水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滋养了①     的风俗文化。如“百戏之祖”昆曲被称为“水磨调”,它的发源地就在昆山。

    昆山有一亭林公园,其四周流水环绕,山川相映,亭阁古朴优雅,花木四季如春。除秀丽的自然景色和丰富的人文景观外,亭林公园还有人称“玉峰三宝”的昆石、琼花、并蒂莲,三者②      , 被园林专家们评价为“江南园林甲天下,二分春色在 玉峰”。

    昆山境内的周庄、锦溪、千灯等古镇,被赋予了昆人创业的时代精神,重新焕发出③     。油纸伞、蓝布衣、乌篷船随处可见;水弄堂、青石板、马头墙,斑驳中留住了岁月的印记;纺车、绣娘、银针,针针线线编织着梦幻的水墨江南。在这里,乘一乘乌篷船,走一走雨巷,品一品新茶,你定能体会到不一样的人生。

    这里就是离繁华不远、离田园很近,而且人们的心灵可以找到诗意、找到宁静的昆山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答:①

    2.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3. (3) 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桥梁是为跨越沟谷、水面或障碍物而修建的构筑物,一般由上部结构、下部结构、支座系统、附属设施等组成,可按用途、大小、结构跨径等分为多种类型。①,桥梁可分为梁式桥、拱桥、缆索承重桥等。作为人类活动的基础设施,②,《诗经》中就有对古人在渭河上架设浮桥的描写。从古代的独木桥、汀步桥、木制浮桥,到砖石结构的古桥,再到钢桥、混凝土桥,桥技术日新月异,桥梁在结构、规模、材料、用途、外观等方面不断发展。

    港珠澳大桥是当代桥梁技术的集大成者,③:全长55公里,是世界总体跨度最长的跨海大桥;海底隧道长6.7公里,是世界上最长的海底公路沉管隧道;海底隧道最深处位于海平面以下46米,是世界.上埋进海床最深的沉管隧道;等等。

    如今,桥梁在我们生活中已不仅仅是交通设施,它承载着更舒适快捷的体验需求和更高的审美需求。

    1. (1) 下列句子中的“我们”和文中画横线处的“我们”,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我们三人同年出生,同年参加高考,大学毕业后又在同一座城市工作。 B . 王老师语重心长地说:“同学们,我们是学生,学生的任务就是学习!” C . 尽管这些意见包围着我们,遮蔽了人们的视野,但是总有人是清醒的。 D . 七月流火,我们怀着满腔热情,来到梨园村,看望当地的留守儿童。
    2. (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答:①

四、写作(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文字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世间万物,生长最美。有人说,生长是滋出嫩芽,抽出枝条,努力朝向阳光的“向上”蓬勃,也有人说,生长是毛竹四年深钻地底、胡杨立身沙漠的向下扎根”;还有人说,唯有向下扎根,才能汲取向上生长的力量,没有“向下”的扎根,就没有“向上”的蓬勃。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袋;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