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黑龙江省哈尔滨师范名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

更新时间:2022-12-31 浏览次数:32 类型:期中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共32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中华文化不仅有逻辑,而且蔚为大观。春秋战国时期,邓析、墨子等人深入探讨了与“辩”有关的诸多问题,形成了“名家”,邓析提出“刑名之辩”和“两可之说”;墨子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强调“辩”是一门专门的技术,指出“能谈辩者谈辩,能说书者说书,能从事者从事,然后义事成也”;荀子系统地建立了正名学说;韩非子提出了著名的“矛盾之说”。尤其是后期墨家,集先秦名辩之大成,完成了中国逻辑的标志性著作《墨经》,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较为完整的逻辑学体系。

    中国逻辑注重概念分析,以表达最为基本的逻辑关系的“否定”为例,早在先秦典籍《诗经》中就有“不”“弗”“靡”“莫”等十余个,并且这只是单独表达的否定,还不算组合式的否定,这在其他语言中是极其罕见的,充分体现了汉语在否定表达方面的丰富和精微。这导致了中国逻辑一个非常鲜明的特色,即重视名辨析辞,相关的学派也被称为“名家”。如邓析提出“刑名之辩”,墨子区分了名的种类。

    中国逻辑强调概念的辩证转化,与西方逻辑强调概念确定性的静态分析不同,中国逻辑重视概念内涵的生成和变动发展、重视概念之间的关联性及其相互转化,重视对概念进行动态分析。这与中华文明的传统密切相关。在《易》中有“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阴阳五行”学说更是重视概念的相互生发和矛盾转化。

    中国逻辑以名、辞、说、辩作为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最一般的抽象研究不同,是应用逻辑。另外,逻辑可以区分为不同的层次,既有纯粹的推理理论研究,又包括对推理规则和方法的应用探索。《道德经》中的归纳与推类,《韩非子》等著作中的反证与归谬以及《黄帝内经》中的类比推理,都体现了对说辩方法应用的高度自觉意识,这与偶尔切合逻辑的不自觉应用有着明显的区别,彰显了中国逻辑的应用特质。

    中国逻辑是基于汉语自然语言的逻辑。因为语言因素 , 早在亚里士多德时代,三段论研究就大量使用了符号语言;近代莱布尼兹更强调要使用人工语言进行逻辑研究;现代数学逻辑产生之后,形式化的人工语言更是成了西方逻辑的“母语”。同样因为语言的因素 , 中国逻辑始终基于汉语的自然语言。不仅对象语言始终是汉语自然语言,而且作为元语言也都使用的是汉语文字。中国逻辑中,在元语言中表达基本逻辑关系的一元连接词否定是“不”“非”“无”等,表达基本二元关系的连接词是“并且”“或者”等,表达量词关系的是“皆”“都”等,表达时态的是“将来”“曾经”等,表达抽象模态的是“必”“可”等,均使用的是汉语自然语言。

    中国逻辑是道器结合的逻辑。西方逻辑的主要目的,其内是求真,其外是作为探求知识的工具,亚里士多德逻辑著述汇编时名之曰《工具论》。中国逻辑其内部目的是作为论辩的工具,是为了说理,与西方逻辑无显著差异,但其外部功用则相去甚远。中国逻辑对名辩重要性的认识是极其深刻的,他们将“名”的作用提升到了无以复加的高度,认为社会的法律规范、纲纪礼仪、国运民祉,甚至是天道人和都依靠“名”。当子路问孔子“为政奚先”时,孔子明确指出“必也正名乎”,强调“正名”是治国理政的首要前提:“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

    (摘编自杜国平《中国逻辑的特质》)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中国逻辑丰富多彩,源远流长。春秋战国时期便学说纷呈,墨家更是集先秦名辩之大成,完成了中国逻辑的标志性著作《墨经》。 B . 基于汉语在表达方面的丰富和精微,重视名辨析辞成为中国逻辑一个非常鲜明的特色,这使得其与最一般的抽象逻辑完全不同。 C . 中西逻辑相较,中国逻辑更强调概念的辩证转化;外部功用上,中国逻辑更强调名辩的重要性,“名”之器用甚至上达天道人和。 D . 中国逻辑的应用特质体现在以名、辞、说、辩为主要研究内容;高度自觉地应用说辩方法,如《道德经》中的归纳与推类。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 选文以中国逻辑的特质为核心,从缘起、概念、内容、语言、目的几方面多角度加以阐明,条分缕析,层次分明。 B . 文章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其中引证法和例证法的使用不仅使论证具有真实性和说服力,更是为了增加文采性。 C . “因为语言因素”和“同样因为语言的因素”两相对比,依次分述中西逻辑语言的状况,彰显了彼劣我优的文化自信。 D . 文章第四段与第二段一样,都提及了表达基本逻辑关系的否定词,补充证明了“中国逻辑注重概念分析”这一特点。
    3.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中国逻辑特质的一项是()
      A . 《道德经》中“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相关表述。 B . 《论语》中“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的观点。 C . 《公孙龙子•白马论》中的“白马非马”论。 D . 韩非子认为治国之道,正名为首,“名正物定,名倚物徙”。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记者:《红楼梦》是一部经典小说,它被置放在一个非常高的地位,甚至与民族的文化自信联系在一起,您认为呢?

    张庆善:伟大的科学家、艺术家、文学家的名字,就是一个民族的自豪和民族精神的象征,对增强民族的凝聚力、自信力有着重要作用。曹雪芹与《红楼梦》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在世界文学史上,《红楼梦》与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共同矗立在世界文学的顶峰。

    记者:今天的年轻人,应从什么价值角度来读《红楼梦》?

    张庆善:我认为欣赏、审美、感悟,是年轻人阅读《红楼梦》的主要追求。首先要把《红楼梦》当成一部文学作品阅读,而不要总是去猎奇、猜测是不是映射当时的政治,甚至将其当成了“清宫秘史”,这些都是不正确的。其次,对当代读者来讲,伟大文学经典给予你的价值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有两点,即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阅读《红楼梦》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社会、对人生、对人情世故的认识,可以提高你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摘编自《中国红楼梦学会会长张庆善谈〈红楼梦〉:一幅完备的社会历史画卷》)

    材料二:

    今日“文化自信”已成为主流意识形态,文化自信的底气尽管来自多方面,但不可否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其中一个重要来源。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红楼梦》在推动文化自信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如何让《红楼梦》这部古代作品融入当代读者中,从而激活经典呢?

    首先,使《红楼梦》“融进去”,为文化自信注入活力。所谓“融进去”,就是让《红楼梦》这部传统文化的集大成之作融进每个中华儿女的血液里,融入当代社会中去,而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呼吁和顶层设计的层面。《红楼梦》是了解封建社会、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扇窗子,通过对《红楼梦》的阅读和学习,可以让读者了解优秀传统文化,看清历史的沧桑与人间的正道。要将《红楼梦》融入人们的生活,把阅读、学习、领悟《红楼梦》当作一种生活习惯、一种精神追求。

    其次,让《红楼梦》“活起来”,为文化自信厚植底蕴。所谓“活起来”,就是重拾红学经典,深入挖掘《红楼梦》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为文化自信厚植底蕴。习近平强调,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要加强对《红楼梦》的深入研究和进一步普及,让这部经典“活起来”,通过对《红楼梦》的研究增加对其他传统文化的了解,建立起既有中国特色又适应新时代特点的文化体系,这定将有助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此外,让《红楼梦》“走出去”,为文化自信增添底气。所谓“走出去”,就是让《红楼梦》在海外广泛传播,被越来越多的他国人民所喜爱、肯定和认同。在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的过程中,伟大的文学经典尤其像《红楼梦》这样的经典不能缺席。在2017年全国《红楼梦》学术研讨会开幕词中,中国红楼梦学会会长张庆善谈道:“伟大的文学经典在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交流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打开了《红楼梦》艺术的大门,你就会进一步了解中国、读懂中国。因此,《红楼梦》及其红学不仅应该而且一定会成为沟通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

    (摘编自李响《文化自信视域下的〈红楼梦〉当代价值思考及传播策略》)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张庆善认为,伟大的科学家、艺术家、文学家的名字象征着一个民族的精神,可以大大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和自信心。 B . 张庆善认为,首先要把《红楼梦》当成一部文学作品来阅读,而不能猎奇、猜测它是不是当时政治的映射或将其当成“清宫秘史”。 C . 加强对《红楼梦》的深入研究和进一步普及,让这部经典“活起来”符合习近平强调的“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的理念。 D . 要重拾红学经典,通过对《红楼梦》的研究增加对其他传统文化的了解,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和适应新时代特点的文化体系。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张庆善认为当今的年轻人阅读《红楼梦》应致力于欣赏、审美、感悟,从而接收到《红楼梦》所给予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 B . 激活《红楼梦》这部经典,首先不应只是停留在理论呼吁和顶层设计的层面,而是要让它融进中华民族的血液里和当代社会中。 C . 记者认为《红楼梦》固然是一部经典小说,但它被置放在一个那么高的地位,甚至与民族的文化自信联系在一起就太过了。 D . 张庆善认为《红楼梦》及其红学一定会成为沟通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其话语中暗含的逻辑推理形式是演绎推理,即从一般到个别。
    3. (3) 《红楼梦》在当今有什么意义?请根据材料进行概括。
  •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山羊兹拉特

    [美]艾·巴·辛格

    每年灯节前后,大雪飘飘,天气很冷,从村子通往城里的路也总是覆盖着雪。可今年是个暖冬,只下了很少一点儿雪,田里芳草青青。

    经过很长时间的犹豫之后,硝皮匠勒文决定把家里的山羊兹拉特卖了。因为它老了,挤的奶也很少,城里的屠夫费佛尔答应给他八个盾。这样一笔钱足够他买灯节用的蜡烛,以及土豆、煎鸡蛋薄饼的油、给孩子们的衣物和全家过节的种种开支了。于是,勒文叫他的大儿子阿隆把山羊牵到城里去。

    听到这事,阿隆的母亲不禁泪流满面。阿隆的小妹妹安娜和米丽昂也哭了起来。阿隆当然也知道把山羊牵到费佛尔家去意味着什么,可他只得听从父亲的命令,将一根绳索套在兹拉特的脖子上。他随身带上两片涂了奶酪的面包,准备路上饿了吃。

    在阿隆给山羊套上绳索时,全家人都出来向兹拉特告别。可兹拉特还是像往常一样,显得那么温驯那么可亲。它舔着阿隆的手,摇晃着它下巴上那小撮白胡子,它知道,主人每天喂它,从不伤害它。当阿隆把山羊牵上通往城里的路时,兹拉特才觉得有点奇怪,它用疑问的目光,似乎在问:“你要把我带到哪儿去?”

    离开村子那会儿,太阳还闪闪发亮,突然,一大块乌云从东边涌来,很快地盖满了整个天空,一股冷风吹起来,天黑得如同夜幕降临前的黄昏。起先,阿隆还以为又要下雨了,可没想到下起冰雹来。不一会儿,冰雹竟又变成了纷纷扬扬的大雪。

    十二岁的阿隆见过各种各样的天气,但他还没见过这么大的雪。顷刻,整个大地被白雪覆盖。通往城里的路本来就又窄又弯,这时根本看不清路了。阿隆已弄不清楚他现在在什么地方。凛冽的风很快又穿透了他单薄的棉衣。当兹拉特的腿在雪里越陷越深时,它开始转过头去,惊讶地看看阿隆。它那温和的眼睛似乎在问:“这么大的风雪,我们为什么不回家?到底要去哪儿?”阿隆希望有个农民赶车路过,可却连个人影也见不到。

    雪越来越大,棉絮般的雪花旋转着飘落下来。透过雪层,阿隆的靴子触到一块新翻过的松软的土地。他敏感地感觉到他们迷路了,他知道,这实在是一场猛烈的风雪,如果找不到个避风雪的地方,他们都将冻死。现在,雪已深及阿隆的双膝,他手脚冻麻了,脚趾也失去了知觉,呼吸困难。

    突然,他眼前出现了一个大雪堆,他牵着兹拉特,好奇地朝着那一大堆雪走去,当他走近时,发现这是一个极大的埋在雪底下的草堆。

    阿隆高兴极了,他费尽力气,在雪中开出一条路。这个在农村长大的孩子完全知道接下来该做些什么。一到干草堆边,他为自己和山羊挖了一个洞。尽管外边极冷,可草堆里却是那么暖洋洋的。再说,干草又是兹拉特的食物。他们钻进去之后,阿隆用干草封住洞口,只留下了一个类似天窗的口。

    兹拉特吃饱后,坐在后腿上,阿隆吃完了他那两片涂着奶酪的面包,他仍觉得饿得慌。突然看见兹拉特乳房涨鼓鼓的全是奶。于是,他立即靠着山羊躺下,对准奶头,使他挤的奶直接射进嘴里。兹拉特并不习惯这样的挤奶法,不过它纹丝不动。

    外边,大风将雪片堆积在洞口处,四周变得一片漆黑。干草堆里一点不冷。草堆里的野草和野花散发出夏日阳光的温暖。兹拉特上下左右不时地吃着草,它的身子散发出热气,阿隆靠着它缩成一团。他便一边捋着兹拉特的毛一边问它:

    “兹拉特,我们现在的一切,你是怎么想的?”

    “咩——”兹拉特说。

    “如果我们没有找到这个草垛,我们俩现在不都得冻僵了?”阿隆说。

    “咩——”山羊又答道。

    “如果大雪仍继续这样下的话,我们可能要在这儿呆几天。”阿隆解释说。

    “咩——”兹拉特叫了一声。

    “‘咩——’是什么意思?你最好说得更明白些,”阿隆要求道。

    “咩——咩——”兹拉特试着要说明白。

    “噢——你不会说话,可我明白你的意思。你是说,我需要你,你也需要我。是吗?”阿隆耐心地说。

    “咩——”

    阿隆困了。他用干草做了个枕头躺下睡了。兹拉特也跟着睡了。

    暴风雪持续了整整三天三夜。第三天夜里,雪停了。但阿隆还不敢摸黑找路回家。他钻出草堆,环顾周围的世界。夜空一下子变得明亮起来,圆月在雪地上洒下片片银辉。一切都那么洁白,那么安静,沉浸在宏大天地的梦幻之中。

    第四天早晨,阿隆听到一辆雪橇的铃铛声。原来,草堆离大路并不远。阿隆牵着兹拉特,向赶雪橇的农民问路。不过,他没有询问通往城里和屠夫费佛尔家的路,而是回村、回家的路。在草堆里,阿隆就决定再也不与兹拉特分离。

    这三天来,阿隆全家及邻居们到处找过他和山羊。可在风雪中,他们没有发现丝毫踪迹,大家都认为他们已经冻死了。阿隆的妈妈和妹妹们哭了一阵又一阵。父亲坐在一边儿,一声不吭,脸色阴沉。突然,一位邻居跑来报告说:阿隆和山羊兹拉特回村了。

    家里一片欢腾。阿隆讲述了他如何找到那个大草堆,兹拉特又是怎么给他奶吃。阿隆的妹妹们抱着兹拉特,亲了又亲,并给它拿来胡萝卜和土豆皮。兹拉特一边贪婪地吃着,一边咩咩地叫着。

    此后,全家人谁也没有再提起卖兹拉特的那件事。

    有时,阿隆问它:“兹拉特,你还记得我们一起度过的那三天三夜吗?”

    兹拉特用角搔搔颈背,摇摇长着胡子的脑袋,发出它那惟一的声音:“咩——”

    (有删改)

    1. (1)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小说开头写“可今年是个暖冬,只下了很少一点儿雪,田里芳草青青”,这为阿隆独自牵着山羊兹拉特进城提供了可能性。 B . 得知要卖山羊,“阿隆的小妹妹安娜和米丽昂也哭了起来”,表现了她们的不舍,以及背弃了良知与道义之后的自责。 C . 草堆相守时,山羊兹拉特的“语言”只有“咩——”,这是作者表达上的节制,也给读者留下了解读的空间。 D . 小说构思精巧,情节跌宕。用阿隆和山羊的对话做结尾,既照应了小说的高潮情节,又使小说结构严谨,意味深长。
    2. (2) 小说中的“暴风雪”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3. (3) 1978年,辛格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有评论家认为:“他的小说充满了悲悯情怀。”你从《山羊兹拉特》中读出了哪些悲悯情怀?
二、古诗文阅读(28分)
  • 4. 文言文阅读

    齐助楚攻秦,取曲沃。其后秦欲伐齐,齐、楚之交善,惠王患之,谓张仪曰:“吾欲伐齐,齐、楚方欢,子为寡人虑之,奈何?”张仪曰:“王其为臣约车并币,臣请试之。”张仪南见楚王,曰:“今齐王之罪其于敝邑之王甚厚,敝邑欲伐之,而大国与之欢。大王苟能闭关绝齐,臣请使秦王献商於之地,方六百里。若此,则是北弱齐,西德于秦,而私商於之地以为利也,则此一计而三利俱至。”楚王大说,宣言之于朝廷曰:“不榖得商於之田,方六百里。”群臣闻见者毕贺,陈轸后见,独不贺。楚王曰:“不榖不须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於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陈轸对曰:“臣见商於之地不可得,而患必至也。”王曰:“何也?”对曰:“夫秦所以重王者,以王有齐也。今地未可得而齐先绝,是楚孤也,秦又何重孤国?且先绝齐,后责地,必受欺于张仪。是西生秦患,北绝齐交,则两国兵必至矣。”楚王不听,曰:“吾事善矣!子其弭口无言,以待吾事。”楚王使人绝齐。张仪反,秦使人使齐,齐、秦之交阴合。楚因使一将军受地于秦。张仪知楚绝齐也,乃出见使者曰:“从某至某,广从六里。”使者反报楚王,楚王大怒,欲兴师伐秦。陈轸曰:“伐秦,非计也。王不如因而赂之一名都,与之伐齐,是我亡于秦而取偿于齐也。”楚王不听,遂举兵伐秦。秦与齐合,楚兵大败于杜陵。故楚之土壤士民非削弱,仅以救亡者,计失于陈轸,过听于张仪。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二》)

    1. (1) 下对文中划线都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不榖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於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 B . 不榖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於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 C . 不榖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於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 D . 不榖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於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约车”的意思是“约定派车”,“约”与《鸿门宴》“与诸将约”的“约”字含义相同。 B . “宣言”指的是“特意宣扬某种言论使人周知”,与后来作为文告的“宣言”含义不同。 C . “孤国”指“孤立的国家”,“孤”与《赤壁赋》“泣孤舟之嫠妇”的“孤”字含义相同。 D . “阴合”意思是“暗中联合”,“阴”与《岳阳楼记》“朝晖夕阴”的“阴”字含义不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秦国想要攻打齐国,但又担心楚国作梗,因为齐国曾经帮过楚国,齐楚关系密切。秦惠王希望张仪考虑如何应对,张仪答应尝试出使楚国。 B . 张仪见到楚王,提出楚国如果能与齐国断交,秦王就会下令献上商於之地六百里,又可以削弱齐国,还能得到秦国的恩惠,这是一举三得的事情。 C . 楚国群臣祝贺将得商於之地六百里,陈轸不以为然,认为秦看重楚是因为楚有齐为后援,若先绝齐后索地,一定受骗,齐秦两国都将攻打楚国。 D . 张仪返回,秦王随即派人与齐联合,拒不给楚国六百里地,楚王大怒,起兵伐秦,秦齐合力大败楚兵。楚国失败是因为没有听从陈轸而误信张仪。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楚王不听,曰:“吾事善矣!子其弭口无言,以待吾事。”

      ②张仪知楚绝齐也,乃出见使者曰:“从某至某,广从六里。”

  • 5.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遣悲怀三首(其三)

    元稹

     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都是几多时。

      邓攸无子寻知命,潘岳悼亡犹费词。

     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

     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注释】①该组诗是诗人悼念亡妻韦氏所作,这是第三首。②邓攸:西晋人。《晋书·邓攸传》载:永嘉末年战乱中,他舍子保侄,后终无子。③潘岳:西晋人。妻死,作《悼亡诗》三首。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A . 首联以“自悲”引出下文,由妻子的早逝想到了人寿有限,人生百年,也没有多长时间。 B . 颔联引用典故,故作达观无谓之词,写人生的一切自有命定,暗伤自己无妻无子的命运。 C . 颈联继续抒怀,诗人情难自已,无意于人间,唯寄希望于死后夫妇同葬和来生再作夫妻。 D . 尾联向亡妻表白心迹,要以终夜“开眼”来“报答”妻子的“平生未展眉”,痴情缠绵。
    2. (2) 诗歌题为“遣悲怀”,你认为诗人的悲怀排遣了没有?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三、课内基础知识(22分)
  • 6.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 治乱之条贯,靡不毕             举类迩而义远    B . 推此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博闻强 , 明于治乱 C . 平正道行,竭忠尽志 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 D . 争宠而心其能                   邪曲之公也
  • 7.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中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 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B . 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C . 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D . 怀王稚子子兰王行
  • 8. 下列句中词类活用现象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莫不欲求以自为     ②则与王图议国事      ③蝉蜕于浊秽      ④又屈原以彼其材    

    ⑤惠王之    ⑥其后楚以削    ⑦方正之不容也    ⑧亡走赵,赵不     ⑨死生,轻去就          

    A . ①③⑦/②⑥⑨/④⑤/⑧ B . ①⑦/②③/④⑤/⑥⑧/⑨ C . ①③⑦/②/④⑤⑨/⑥/⑧ D . ①⑦/②③⑥⑨/④⑤/⑧
  • 9. 下列各句按句式特点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②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③兵挫地削 ④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⑤此不知人之祸也 ⑥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⑦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⑧秦,虎狼之国,不可信

    A . ①/②⑦/③⑥/④⑤⑧ B . ①/②⑦③④⑥⑧/⑤/ C . ①③④/②⑦/⑤⑥/⑧ D . ①③④⑦/②/⑤⑧/⑥
  • 10.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读屈原的《离骚》,发现屈原在文章中经常用香花芳草作比喻,关于这一点,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作出了自己的解释:“。”
    2. (2) 在《春江花月夜》中,写了游子和思妇通过望月来表达思念之情,和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中“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3. (3) 古代诗文中有许多抒发人生短暂的名句,如屈原《离骚》“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李白《将进酒》“”;苏轼《赤壁赋》“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 1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屈原之从容辞令    ②其文约,其辞   ③厚币质事楚     ④屈原于顷襄王

    ⑤平其功     ⑥举迩而见义远    ⑦顷襄王怒而   ⑧楚人既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

四、语言文字运用(8分)
  • 1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在社会斗争中,代表先进阶级的势力,有时候有些失败,     思想不正确,     在斗争力量的对比上,先进势力这一方,暂时还不如反动势力那一方,     暂时失败了,      以后总有一天会要成功的。

      A . 如果        或者        即使        那么 B . 因为        所以        那么可能    但是 C . 并不是因为  而是因为    所以        但是 D . 如果是因为  或者是因为  那么        终究
    2. (2) 下列句子中,引号的作用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修辞立其诚”,是《易传•文言》的一句话。

      A . 自以为是,老子天下第一,“钦差大臣”满天飞。 B . “四人帮”及其资产阶级帮派体系已被摧毁。 C . 他们从不允许别人把他们的言论当作“圣经”来崇拜。 D . 它摒弃了“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的理性格言。
    3. (3) 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云南的“思茅市”改成“普洱市”,四川的“南坪县”更名为“九寨沟县”后,城市的知名度都有了很大提高,经济有了较快发展,可见,更名必然带来城市经济的发展。我市的名字不够响亮,这严重影响了我们的经济发展。如果更名,就一定会带来我市的经济腾飞,因此,更名的事要尽快提到日程上来。

      ①更名并不一定能带来城市的发展。

五、 写作(60分)
  • 1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认识事物时,我们的判断常常会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如笃信古人、权威和书本,听信大多数人的意见等。“自古以来”、“著名专家表示”、“书上说”、“大多数人认为"等常见说法,就体现了这些影响。

    围绕这样的短语,延伸思考,充实依据,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取合适的角度,运用理性思维深入思考,有理有据地把道理讲清楚,题目自拟,不少于800 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