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10月三校联考试卷

更新时间:2023-01-07 浏览次数:42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2022高二上·浙江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材料一:

    庄子与惠子都属于学识渊博的“布衣之士”,都来自于普通家庭。只是庄子更不幸些,很早便不得不当了漆园小吏以求果腹。而惠子更幸运些,一上来的起点就颇高。史书上有关惠子的最早记载,说他曾为梁相(魏国迁都后称梁)。也就是说,当庄子失去了漆园吏的活计,还在四处寻找出路时,惠子已经高高在上,坐到梁国的相位了。

    惠子虽曾位高权重,但刚刚出道时,日子并不好过。孟子的弟子、时任魏国大将的匡章曾在朝堂之上当着魏惠王及百官的面嘲讽惠子是“蝗螟”。(见《吕氏春秋·审应览·不屈》)而当时担任魏相的白圭对惠子提出的新政极为不满,把惠子比作是魏国刚娶进门的“新娶妇”,攻击他初来乍到,就对婆家事务说三道四、指手划脚。不难想见,布衣出身的惠子初到魏国时,即便有魏王的支持,仍受到来自代表魏国贵族势力的权贵们的歧视与轻蔑。

    庄子与惠子相遇于何时已无从知晓。据《太平御览》卷四六六引《庄子》佚文说:“惠子始与庄子相见而问焉。庄子曰:‘今日自以为见凤凰,而徒遭燕雀耳。’坐者皆笑。”这是庄子与惠子首次相见情景的唯一记载。此时的惠子,或自誉为凤凰,或为人称做凤凰,已积攒起相当的人气,这才有了庄子所说的,我本以为今日见到的是凤凰,结果却只是“燕雀”而已。总而言之,庄子与惠子的第一次交往在“坐者皆笑”的氛围中结束了。

    庄子这人的神经肯定也是十分大条。几年过去,他很可能已全然忘记自己当初与惠子开过的玩笑,忘记自己给惠子造成的难堪,又去见惠子,“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天三夜”,于是便有了讽刺辛辣的“鹓鶵”、“鸱”与“腐鼠”的故事。第二次庄子惠子的相见同样以不欢而散告终。这样的结局,是我们早就可以想象得到的。试想,庄子与惠子年轻时并非好友,成年后也仍未建立起相互间的信任。在这样的情况下,庄子究竟为什么要去梁(魏)国?特别为什么要去见惠子?其梁(魏)国之行的目的是什么呢?此次相见,对庄子、惠子双方来说都颇有几分尴尬。庄子大老远专程来见惠子,想必本意不是要来嘲讽惠子一番的;而贵为梁相的惠子得知庄子并不觊觎其相位,感到释然。

    而让惠子彻底放弃对庄子戒心的是他们此后的再次相遇:“惠子从车百乘而过孟诸,庄子见之,弃其余鱼。”(《淮南子·齐俗训》)应该说,庄子与惠子的这次孟诸相遇在两人的交游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惠子“从车百乘”的奢靡,非但没有引起庄子丝毫的羡慕之情,恰恰相反,庄子见到排场如此煊赫的惠子,直接以行动表明:尽管我贫困至此,却连几条多余的鱼都不肯要,又怎么会在乎你那“腐鼠”般的相位呢?此次“孟诸”相遇,对惠子应该产生了一定程度的震撼,也促使惠子开始反省,重新了解庄子、认识庄子。很可能就是这次相遇带来了惠子对庄子从相轻、相忌到相知、敬重的心态转变。

    惠子任梁(魏)相,时年36,庄子35。公元前322年,惠子48岁。魏惠王听信张仪之言,将惠子罢相放逐楚国,惠子旋即返回宋国,开始了“与庄子相晤论学”的人生新阶段。

    惠子回到宋国故里时,庄子已经47岁。此时的庄子已不再是旧时的庄子了,他对惠子,也不再那么咄咄逼人,锋芒毕露。而此刻的惠子也不再是昔日的惠子。政坛的失意,从政的残酷,使得惠子终于不再关心出仕,转而专注于学术。战国诸子,大多做的都是治国平天下的大梦,写的也都是与治国平天下有关的“雄文”。只有庄子、惠子是名副其实的“另类”。庄子的文章当时屡屡被惠子称为“大而无用”,而惠子自己的命题,又何尝不是如此?倘若惠子地下有知,再回过头来重温他对庄子的评价,会作何感想呢?的确,若从经国济世的角度去衡量二子,不愧是惠施难为兄,庄周难为弟!

    (摘编自王景琳《庄子与惠子》)

    材料二:

    《庄子》的全书与《老子》一样,它的主旨,在于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完成一个人生的最高目的,老子的摄生、庄子的养生,种种理论与方法,都并非最高的目的;他的最高目的与最终的境界,是完成神人、真人、至人的标准。以孔、孟做代表的周、秦之际的儒家思想,是为完成现实人生,建立伦常规范,以安定现实世间为目的,超越宇宙以外的事情,便置而不论了,“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但是,无论为老、庄,或孔、孟,他们在那个时代中,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是想建立长治久安,达到天下太平的局面。孔、孟的仁与义,老、庄的道与德,并非是他们的发明或创造,实际上,都同是上古传统的观念,不过各人所取用的名辞和意义,别有异同的含义而已。老、庄的驳斥仁义与圣人,不是否认孔、孟所说的仁义与圣人,是骂当时一班借仁义与圣人之道而逞私欲的人们。老、庄所谓圣人、神人、真人、至人的境界,必须要人人自觉自立,完成最高的道德标准,然后自成仁义道德,却不自居于仁义道德的名缰利锁之中,因此和光同尘,而终其天年。尤其庄子提出的至人与真人,意义更加明显。他认为人能做到那种标准,才够得上说这个人是做到人生的极至了,这样,才算是真正的做一个人,也可以叫他为圣人,或神人,相反的意义,便不算是人了。

    (摘编自如意宝论坛《南怀瑾先生谈庄子》)

    1. (1) 下列对材料一中对惠子庄子首次见面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惠子先来了个当众提问,虽不知道他究竟问了什么,但想难倒庄子的意思大概也是有的。 B . 庄子对惠子之问却不大瞧得上,认为这样的问题不当出自凤凰之口,只配来自燕雀之辈。 C . 庄子对惠子的评价似乎得到了在座熟人朋友的嘲笑,庄子爱开玩笑的性格可见一斑。 D . 庄子与惠子两人的年纪彼时应该相仿,都很年轻,都自视颇高,说起话来毫无顾忌。
    2. (2) 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因为布衣出身,惠子即便有魏王的支持,却仍然受到了来自魏国权贵们的歧视与轻蔑。 B . 庄子和惠子的第三次相遇给惠子带来了对庄子从相轻、相忌到相知、敬重的心态转变。 C . 《庄子》和《老子》二书,均沿袭于传统观念,所取用的名辞和意义别有异同的含义而已。 D . 老、庄所倡导的境界,是要完成最高的道德标准,却不自居于仁义道德的名缰利锁之中。
    3. (3) 结合阅读积累,下列典故中不能支撑材料一两人论辩交情的典故是(    )
      A . 濠梁之辩 B . 运斤成风 C . 五石之瓠 D . 鼓盆而歌
    4. (4) 根据材料二,概括老庄与孔孟思想的异同。
    5. (5) 惠子在世时,名头远在庄子之上,可身后却甚是凄凉,而庄子的命运恰恰与惠子相反,在沉寂了几百年之后,庄子备受士子的追捧。请分别用材料二和课文《五石之瓠》的主要观点,阐述其中原因。
  • 2. (2022高二上·浙江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瓦猫(节选)

    葛亮

    宁怀远从蒙自刚来到昆明时,在翠湖边上看到一株梨花。很大,风吹过来,就落了一地,好像雪一样。后来,他无数次对荣瑞红说起这株梨花树。荣瑞红说,我们龙泉镇 , 什么花都有,就是没有梨花。

    后来,宁怀远在滇池边上,听一个拉胡琴的唱,“万紫千红花不谢,冬暖夏凉四时春”,他又想起这株梨花,想起满天飞的白,却怎么也记不起树的样子了。

    荣瑞红倒记得清清楚楚。那年夏天,蓝花楹开得正盛。黄昏时候,村里头来了一个人,敲开他们家的门。荣瑞红应了门,见是高个儿中年人,穿着青布衫子。蜡黄脸,满脸胡须。这人操官话,有两湖口音,口气温和,问荣瑞红家里头有没有要出租的屋子。荣瑞红就喊她爷爷。荣昌德老汉走出来,敲着烟袋锅,眯眼看来人胳膊底下夹着两本书,就问,先生,你是昆明城里来的教授吧?

    那人点点头,说,小姓闻。荣老爹回,我们家的耳房刚租了出去。最近来我们镇上问的,都是昆明城里的教授学生。日本人的飞机把读书人折腾坏了。全城都在跑警报。走,我陪你去问一问。

    荣老爹带着这个先生,顺着金汁河畔的小路,挨家挨户一路问过来。天擦黑了,这先生在一户人家门口停下,抬头看看说,这房子好,“三间两耳倒八尺”。荣老爹说,可不,正正经经的“一颗印”

    敲开了门,一看,小院干净开阔,房子也通透。用的石材、木料都考究得很,楼板和隔墙板还未装完,眼见是新起的房子。闻先生怕人家不舍得,但还是说了来意。屋主说,好。钱不打紧,您看着给。这屋子刚建好,您不嫌弃,下周就能住进来。

    闻先生看他爽快,也很高兴。屋主说,都说昆明城里造了新大学,来了许多教授。北方来的。要是不打仗,我们请也请不来你们。

    荣瑞红才知道,这个闻先生,不是替自己找房子,是要替他们大学找个地方,盖个研究所。

    要装修这个房子,镇上不缺人手。可这闻一多先生,一个瓦匠窑工也不请。他和另一个姓朱的先生,撸起袖子,带着几个年轻人,自己干。

    荣老爹就说,他们开不了火。囡儿,新烧的饵块 , 给他们送些去。

    荣瑞红就拎着一只篮子,装几只碗给他们送过去。闻先生客气,要给她钱。她躲过去。

    待装修好了,闻先生请村里的木匠刨了一块木板,刨得又平又光。他对青年说,怀远,去龙头村的弥陀寺,找冯先生,给咱研究所题个名。

    黄昏的时候,“清华大学文科研究所”的牌子就挂起来了。

    屋主来了,看了又看,说,这字可真好。可这屋上了椽子,要住进人,其实还缺了一样。

    闻先生说,愿闻其详。

    屋主笑笑,这得麻烦您找荣老爹问一问。

    当天后晌,宁怀远第一次见到了瓦猫。

    他看见荣家老爹捧了一只黑黢黢的物件走过来。走近看,是个陶制的老虎。那老虎身量小,但样子极凶。凸眼暴睛,两爪间执一阴阳八卦,口大如斗,满嘴利牙,像要吞吐乾坤的样子。老爹捧得稳稳的,神色也肃穆。宁怀远记起朱先生讲应劲的《风俗通义·祀典》,引《黄帝书》,里头有神荼郁垒执鬼以饲虎一段,说虎能“执博挫锐,噬食鬼魅”。他想,这大概是一只和房宅相关的神兽。

    他便大声感叹说,好凶的镇宅虎啊。

    旁边的荣瑞红手里拿着红菱子,本也是肃然的,听了怀远的话,倒噗嗤一声笑出来,说,读书人的见识大。阿爷的瓦猫变了老虎。

    荣老爹回头瞋她一眼,说,死囡儿,不说话当你哑巴吗。

    这时,在宅前的端公,是本地的巫人。穿玄色的长袍,头戴锦帽,手里执了木剑。他捉来一只毛色绚亮的雄鸡,口中念念。旁人听不懂,大约是消灾瑞吉的咒语。随即出其不意,低头猛咬住公鸡的鸡冠。血便由肥厚的鸡冠流淌下来。端公唤来荣老爹,协他把住挣扎的雄鸡,将鸡血一一滴在瓦猫的七窍,即眼、鼻、口、耳处,又在那大嘴里放入松子等。这端公即刻手势利落,将鸡宰杀了,在院内的锅里烹煮。

    半个时辰取出,直立于钵中,这鸡头须仰视屋宇檐角。端公遂点香祭之良久。最后,踏梯上屋顶,恭恭敬敬,才把瓦猫安在脊瓦上。

    宁怀远看这端公,一场“开光”下来,大汗淋淋,像是脱了形。瓦猫坐在房上,凛凛地望着他们,竟让人有些敬畏。当地的人,经过了倒都要驻足,合掌默立。半晌,向主家道喜,才离去了。言语间皆轻声细语,像是怕惊动了什么。看得宁怀远心里也穆然起来。屋主帮着他们一一安置好了,这才和闻先生告辞。一边说,先生,这屋子就交给您了。临走时,他又点上三支香,插在香炉里,阖目拜了一拜,才道,这瓦猫既上了房,逢农历初一、十五,点香祭供,先生莫要忘了。

    当晚上,闻太太将冯太太从弥陀寺请过来,说一起包饺子,庆乔迁之喜。

    闻太太将一簸包好的饺子又下到锅里,说,你那边住得可好?等我这忙完了也去看看。

    冯太太说,我本来不信鬼神,可那山坡上孤零零一座庙,住着总是不踏实。

    闻太太说,你还是常来走动,跟我做伴,也多个照应。

    冯太太叹口气道,不是我迷信。我倒听说,这村里的房子除了庙,都要请尊瓦猫,才算清净了。我刚一进门,看见你们房梁上坐了一尊,那叫个威风。

    (有删改)

    【注释】①龙泉镇,是以荣老爹为代表的陶艺匠人制作民间神兽瓦猫的世代传承之地。②也称“一口印”,住房建筑形式之一,它由正房、耳房(厢房)和入口门墙围合成正方如印的外观,俗称“一颗印”。③饵块,云南当地的一种小吃,用饵块包裹起来的馅饼。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荣老爹是一个热心肠的人,闻先生来找房子的时候,虽然他家的房子已经租出去了,还是热情地陪闻先生挨家挨户一路问。 B . 屋主不在乎租金将自己新起的房子租给闻先生,荣老爹让荣瑞红给闻先生他们送饵块,都体现了龙泉镇人至真至纯的人情美。 C . 给镇宅的神兽瓦猫“开光”的过程庄严肃穆,在场的人都轻声细语,经过的人驻足合掌默立,表现了人们对瓦猫的敬畏。 D . 小说气氛始终轻松愉快,祖父对孙女的嗔怪,闻太太和冯太太包饺子等生活场景的叙写充满生活气息,淡化了战争的残酷性。
    2. (2)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开头描写了翠湖边的梨花,后面在“蓝花楹开得正盛”的季节展开故事,营造了一种宁静幽美的意境,增添了小说的美感。 B . 小说通过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刻画闻一多先生的形象,寥寥数语,却让人读出了闻一多先生一路跋涉、筚路蓝缕的艰辛。 C . 小说的行文节奏疏密有致,找房、装修、待客等情节较为舒缓,利于表现人情美;瓦猫“开光”则稍显急促,利于表现敬畏之情。 D . 小说语言清雅冲淡,叙事温润平和,既典重温雅又细致入微,语言的力度与分寸的拿捏都恰到好处,体现了作者独特的抒情美学。
    3. (3) 贝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在评价葛亮小说时说:“他笔下的人物,即使在艰难的时世,那种仁义的理念没有泯灭。中华传统文化中最灿烂的一部分,在这些人物身上得到了重现。”请结合文本内容,分析小说中的人物“重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哪些优秀品质。
    4. (4) 《瓦猫》里有真实人物和事件,如闻一多先生租房设立“文科研究所”;有虚构人物,如青年学生宁怀远、匠人祖孙。作品采用了虚构与非虚构相结合的写作手法,这种写作手法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 . 也。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

    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

    庄子者,蒙人也。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申不害者,京人也,其学本于黄老而主刑名。韩非者,韩之诸公子也。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太史公曰:老子所贵道,虚无,因应变化于无为,故著书辞称微妙难识。庄子散道德,放论,要亦归之自然。申子卑卑,施之于名实。韩子引绳墨,切事情,明是非,其极惨礉少恩。皆原于道德之意,而老子深远矣。

    (选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有删改)

    【注释】①黄初:三国时魏文帝曹丕年号。②麟德:唐高宗李治的年号。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 B . 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 C . 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 D . 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
    2. (2) 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史:“守藏室之史”中的“史”指史官,负责掌管文书记录的人员;周官中有大史、小史、内史、外史、御史、女史,其属吏又有府史、胥徒史。 B . 道家:先秦时期的思想流派,以杨朱、老子和庄子等为代表人物,这三人分别有“贵己”“齐物”“无为”等三种主张。 C . 刑名:指战国时期以管仲、李悝、商鞅、申不害为代表的法家学派,主张循名责实,慎赏明罚;韩非子亦尚“刑名”。 D . 太史公:西汉武帝时期设立的官职名称,是我国古代官方史料的专职记录者;汉宣帝时期降为太史令,文中的太史公指的是司马迁。
    3. (3) 下列有关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史记》中对于老子的身份,列举了三个历史人物:一个是管理周守藏室的李耳,一个是与孔子同时代的楚地人老莱子,一个是周朝叫儋的太史。 B . 《史记》中记载,李耳曾在都城任职,其间见过孔子;后来看到周王室衰微,就离开了都城,路过函谷关时,写下了五千多字的《道德经》;最后不知所终。 C . 《史记》中记载,老莱子因为善于修道养生,活了上百岁;又记载,周太史儋曾经向秦献公预言秦国将和周朝争霸并取得胜利:可见,老子是一个隐士高人。 D . 庄子“散道德”,申子“施之于名实”,韩非“引绳墨,切事情”,这三个人的学说都能溯源至老子,所以司马迁认为老子的思想影响是深远的。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

      ②庄子散道德,放论,要亦归之自然。

    5. (5) 选文主要是从哪三个方面传记老子的?请简要概括。
  • 4. (2022高二上·浙江月考)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回答问题。

    沁园春·题潮阳张、许二公庙

    文天祥

    为子死孝,为臣死忠,死又何妨。自光岳气分 , 士无全节;君臣义缺,谁负刚肠。骂贼张巡,爱君许远,留取声名万古香。后来者,无二公之操,百炼之钢。

    人生翕歘云亡。好烈烈轰轰做一场。使当时卖国,甘心降虏,受人唾骂,安得流芳。古庙幽沉,仪客俨雅,枯木寒鸦几夕阳。邮亭下,有奸雄过此,仔细思量。

    【注释】①张巡,许远,唐代爱国将领。安史之乱时,张巡与睢阳(今河南商丘县)太守许远共守危城,城陷后两人先后被害,他们英勇抗敌,宁死不屈的精神受到后人敬仰。②光岳气分:指国土分裂,即亡国。③翕歘:即倏忽,如火光之一现。

    1. (1)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词人开篇从容论死,达观凛然,让人感受到一股浩然正气扑面而来。其中,“为臣死忠”是重点。 B . “自光岳气分”七句追叙史事,赞颂张、许二人的崇高气节,“留取声名万古香”语意高迈积极。 C . “后来者”三句言张、许二公名彪青史,但后来人却鲜有继其志者,矛头直指南宋的蝇营狗苟之辈。 D . 全词以叙事写景立意,有具体形象之美和抽象之美,同时运用抒情,蕴含慷慨激昂的刚健之美。
    2. (2) 有人说,这首词是体现儒家伦理道德的杰作。请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词句。
  • 5. 从下面四个句子中任选三句,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论语>十二章》中既强调榜样的良好作用,又强调自我反思的句子是:“。”
    2. (2) 《大学之道》中提出普天之下,不论身份高低,都应将加强个人品性修养作为根本的句子是:“。” 
    3. (3) 老子认为,在最后关头仍像开始的时候那样谨慎从事,就不会让事情失败的句子是: “。”
    4. (4) 《春江花月夜》中描写月光随波荡漾流转,所有春江都在月光笼罩之下的诗句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2022高二上·浙江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礼乐文化的传承载体,除了社会习俗、礼器文物之外,主要是“三礼”经籍。涉及“三礼”的经籍有古文经学、今文经学、文本真伪、经师家法、传承谱系等。而极为复杂的经学问题,更增添了解经的难度。尤其自清末民初始,中国封建专制制度______________,儒学花果飘零,“______________”。当时救国成燃眉之急,时人为救国危,对礼教大加挞伐,______________在相当广泛的社会层面上礼乐传统被等同于封建糟粕。因而倡言实现传统“创造性转化”的诸位知名学者,亦不得不在推行“儒家伦理”的同时,特别声明首先要排除其封建意识形态。可见,礼因曾作为封建传统阻碍中国文化健康发展,就完全丧失了现代转化的文化生机,仍然是当代礼学研究无法绕过思维屏障。于是,对礼学的平心静气的研究,也就难上加难了。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土崩瓦解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以至 B . 土崩瓦解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以致 C . 分崩离析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以至 D . 分崩离析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以致
    2.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礼是否因曾作为封建传统阻碍中国文化健康发展,就完全丧失了现代转化的文化生机,仍然是当代礼学研究无法绕过的思维屏障。 B . 礼因曾作为封建传统阻碍中国文化健康发展,就完全丧失了现代转化的文化生机,仍然是当代礼学研究无法绕过的思维屏障。 C . 是否因礼曾作为封建传统阻碍中国文化健康发展,就完全丧失了现代转化的文化生机,仍然是当代礼学研究无法绕过的思维屏障。 D . 礼因曾作为封建传统阻碍中国文化健康发展,就完全丧失了现代转化的文化生机,当代礼学研究仍然无法绕过该思维屏障。
  • 7. (2022高二上·宁波期中)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墨子是先秦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天下“非儒即墨”,墨子甚至可以和孔子并驾齐驱。实际上,墨子不仅是一位出色的思想家,。墨子的著作中有很多关于物理、数学、机械制造方面的知识,因此也有人认为墨子是中国科学家的鼻祖,尊称他为“科圣”。在力学方面,。《墨经》中说:“力,刑之所以奋也。”即物体运动是因为有力的作用。这与奠定现代物理学中力学基础的牛顿第一定律是相似的。墨子的另一重要贡献是。早于阿基米德200多年,墨子就对杠杆平衡原理有过深刻的诠释。《墨经》说,“衡而必正,说在得”,“衡,加重于其一旁,必捶。权重相若也相衡,则本短标长”。意思是如果两边重量相等,则杠杆必定是水平的,如果在其中一边增加重量,另一边必然会下垂。权重相当,即施力和阻力相当的时候,才能两边平衡。这时必定是“本短标长”,即阻力臂短于施力臂。

  • 8. 名著导读
    1. (1) 在《红楼梦》第63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 死金丹独艳理亲丧”中,群芳夜聚怡红院为宝玉庆生,大家占花名以助兴。从整本书看,每个签上的画和诗句都体现了掣签人的性格命运。请根据人物性格与命运,写出掣出该花签的人。

      掣的签画的是牡丹,诗句是“任是无情也动人”;

      掣的签画的是并蒂花,诗句是“连理枝头花正开”。

    2. (2) 在本回中,黛玉的签画的是“芙蓉”,签语为“风露清愁”,诗句是“莫怨东风当自嗟”(语出欧阳修《明妃曲》“红颜胜人多薄命,莫怨东风当自嗟”)。请根据原著简要分析,签中隐含了掣签人怎样的性格命运。
四、写作(60分)
  • 9. (2022高二上·浙江月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过于在意他人的看法,别人一句话就在心里想半天;总是纠结,浪费时间又牵扯精力;容易自我攻击,经历失败就自我贬低;明明什么都没有做就感觉到累……最近,“精神内耗”成为网络热词,引起热烈讨论。

    材料二:

    今年7月,一段名为《回村三天,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的视频火遍网络。视频讲述了农村二舅苦难而坚强的人生经历:原本成绩优异的天才少年,因一次高烧后被乡村赤脚医生打针意外“成了残疾”。他消沉一段时间后,重新振作,用三天时间“看”会了木匠做活,从此拖着残躯,通过做木工挣钱,并承担起了赡养母亲的责任。此外,他还热心帮助村里人修电器和农具。当问二舅有没有觉得人生有遗憾时,他说,从来没有。二舅的人生态度是“从不回头看”。此外,他还在一个笔记本上写着:“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因此,二舅成为“村里第二快乐的人”。

    综合以上的材料,你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结合你的体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选准角度,确定立意;②明确文体,自拟标题;③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④不得泄露个人信息;⑤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