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陕西省汉中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校际联考...

更新时间:2022-12-20 浏览次数:31 类型:期中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儒家传统与鲁迅的精神至上观

    鲁迅通过转变国人的思想意识,振兴疲弱的旧中国的理想,我们称之为“精神至上观”或“精神至上主义”。精神至上主义是鲁迅思想模式的一个特征,而这一思想特征的形成依据又主要与儒家文化传统有关。精神至上主义作为鲁迅的一种思想模式,它需要长期的环境、心理、知识的积累和思想的训练才能形成。就鲁迅的精神结构形成的历史文化语境而言,鲁迅从小受到的是正规的儒家文化的教育,他的最直接的文化环境是一个以儒家传统为信仰的正统家庭,鲁迅的精神结构在本质上是与儒家传统紧密传承的。鲁迅之所以被誉为“民族魂”,之所以在一个动荡的时代而没有成为昙花一现的思想者,之所以始终没有失去他的现实意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脚踏着丰厚的传统文化的历史积淀,自觉或不自觉地与民族传统保持着积极的联系。

    鲁迅的“个人”是指一种独立人格,而这种独立人格又是在个性精神的支撑下实现的,所以他才把民族振兴和民族文化重建的基本途径最终归结为“尊个性而张精神”上来。在鲁迅看来,个人化的思想是历史进化和社会解放的动力之源。他所强调的人的精神,不仅是一种民族解放和文化重建的历史需要,而且常常在他的历史文化评判中不声不响地成为某种价值标准。他所提倡的是与肯定个性精神和思想意识的重要地位合拍的文化价值,他所反对的一般也是否定和压制精神至上的历史观念和文化现象。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他一生思想和作为虽也不断地变化,但始终没有放弃思想启蒙这个追求。

    鲁迅走上文艺的道路是出于他看准了文艺最善于改变人的精神。作为文艺家的鲁迅,也正是自觉用这样一种价值原则去选择文化和接受文化的选择。鲁迅批判政治和张扬文艺并非他真正的和最终的目的。他所急于实现的历史功能是人的精神的改变,即人的精神的独立。概而言之,从存在角度说,这种精神至上主义,在鲁迅的思维结构中是否是一种自觉,或者是在多大程度上的自觉,这十分复杂,但无可辩驳的是鲁迅的思维所触及的许多方面都体现出精神至上的思想倾向。同时精神至上主义在鲁迅一生的精神活动中,构成了某种反复和不断出现的现象,这说明精神至上主义已经成为鲁迅的分析范式。

    儒家思想的本质特征之一就是它的心学模式。心学模式在中国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土壤,深入人心,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儒学的突出人的心智功能的思想倾向,实际上已经成为一种民族文化逻辑,这不仅表现在中国哲学和思想史中,在实际的历史行为里,人们也从未忘记“民心”,忘记“人的因素”等,对人的精神的表达、理解和强调有时甚至有些过分。由于这种思想模式是以一种文化基因的形式在鲁迅的精神结构中加以延续的,因而他本人没有清醒地察觉或是干脆没有察觉也是十分正常的,我们却不能因此对鲁迅的思想模式与儒家心性之学的密切关系视而不见。

    (选自《文学教育》,有删改)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精神至上观”就是鲁迅的转变国人的精神世界,振兴旧中国的理想,我们又称为“精神至上主义”。 B . 我们可以清楚梳理“精神至上观”在鲁迅的思维结构中是否是一种自觉,或者是在多大程度上的自觉。 C . 作为鲁迅思想模式之一的“精神至上观”,是在长期的环境、心理、知识的积累和思想的训练中积淀而成的。 D . 鲁迅思想模式的一个特征是精神至上主义,而这一思想特征的形成依据与儒家文化传统有着密切关系。
    2.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 脚踏着丰厚的传统文化的历史积淀,自觉或不自觉地与民族传统保持着积极的联系,这是鲁迅被誉为“民族魂”的原因。 B . 鲁迅从小接触的是一个以儒家传统为信仰的正统家庭,在本质上,鲁迅的精神结构与儒家传统紧密传承。 C . 鲁迅把民族振兴和民族文化重建的基本途径归结为“尊个性而张精神”,原因是鲁迅的“个人”是在个性精神的支撑下实现的。 D . 精神至上主义已经成为鲁迅的分析范式,表现为精神至上主义在鲁迅一生的精神活动中,构成了某种反复和不断出现的现象。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鲁迅走上文艺道路的原因是他看准了文艺最善于改变人的精神。他所急于实现的历史功能是人的精神的改变,即人的精神的独立。 B . 鲁迅一生思想和作为虽不断变化,但他始终没有放弃思想启蒙这个追求,他反对的是否定和压制精神至上的历史观念和文化现象。 C . 鲁迅所强调的人的精神,不仅是一种民族解放和文化重建的历史需要,而且常常在他的历史文化评判中不声不响地成为某种价值标准。 D . 儒学突出人的心智功能的思想模式以一种文化基因的形式在鲁迅的精神结构中延续着,鲁迅对此没有清醒地察觉或干脆没有察觉也是正常的。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材料一:

    神舟十二号,简称“神十二”,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发射的第十二艘飞船,它执行的是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的第四次飞行任务,也是空间站阶段首次载人飞行任务。

    2021年4月,神舟十二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船箭分批安全运抵酒泉卫星发射中心。6月,根据规划,神舟十二号的3名航天员将成为“天和”核心舱的首批“入住人员”,并在轨驻留,开展舱外维修维护、设备更换、科学应用载荷等一系列操作。6月15日,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行任务标识正式发布。

    2021年6月17日9时22分,搭载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二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顺利将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3名航天员送入太空,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2021年6月17日15时54分,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入轨后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模式,成功对接于天和核心舱前向端口,与此前已对接的天舟二号货运飞船一起构成三舱(船)组合体。

    (摘自《百科》)

    材料二:

    面对记者提问,航天员们表示要完成空间站任务,最苦最累的是水槽中的训练。大家都知道,要走出密封舱到太空进行出舱活动,就必须穿舱外航天服,所以穿着相当于舱外航天服的水下训练服在水槽中进行训练可以模拟在太空失重环境下的出舱活动。“神十二”任务的舱外作业时间长,航天员刘伯明说:“我们在水下训练基本都是6个小时,在水下高强度训练,往往得靠信念和毅力支撑。”

    航天员汤洪波称:“我们的训练重点之一,毫无疑问就是出舱。整个出舱程序非常复杂,专业知识、操作技能都很繁杂,信息量巨大。大家都关注出舱那一刻,其实航天员在出舱前要准备很多天,出舱当天也要准备好几个小时才能打开舱门执行出舱任务。”

    航天员聂海胜在回答《人民日报》记者提问时说:“和神舟七号任务出舱不同,神舟十二号任务的出舱活动时间长、任务重,一次出舱长达6个小时左右。还要第一次进行人和舱外机械臂的配合,复杂性和艰巨性会超出想象。”

    航天员刘伯明也对记者说:“第一次出舱,我们要提前准备,两次出舱任务的间隔时间又很短。出舱后还要进行首次人和机械臂的协同配合。机械臂只是大范围地摆动,把航天员载到舱外作业点附近。在舱外作业点进行精细操作,一个人携带的工具有限,操作难度大,有可能需要另外一名航天员配合,两个人共同到作业点把任务完成。因此,既考验机械臂操作的可靠性、安全性、灵活性,是否会和舱壁发生碰撞等,也考验航天员在舱外的配合能力。”

    (节选自《北京日报》2021.6.21)

    材料三

    近日,贵州遵义山里的木匠毛凤翔为了致敬祖国的航天事业,特寻来木头着手打造木制神舟十二号飞船和火箭。制作过程中,毛凤翔全程采用手工制造,且把一些祖祖辈辈传下来的制木工具和技艺运用其中。经过两天的时间,木制神舟十二号终于完工。毛凤翔表示,因为看到神舟十二号发射的一瞬间,心里非常激动,所以有了这个想法,用自己的传统手艺向祖国的航天事业点赞、致敬。

    (中国新闻网2021.06.21)

    1. (1) 下列对神舟七号和神舟十二号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 神舟七号和神舟十二号的航天员都有出舱任务。 B . 神舟七号的载人飞行不属于中国航天工程的空间站阶段。 C . 神舟七号的航天员执行出舱任务时不需要和机械臂的协同配合。 D . 与神舟七号的出舱任务相比,神舟十二号舱外作业时间长、任务重、两次出舱任务间隔时间短。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入轨后与天和核心舱的前向端口、天舟二号货运飞船构成三舱组合体。 B . 材料二侧重于写神舟十二号任务的出舱活动的难度和为出舱活动要做的准备。 C . 材料三中,贵州木匠毛凤翔制作木质神舟十二号致敬祖国航天事业。 D . 三则材料语言客观平实,突显了实用类文本的特征。
    3. (3) 如果围绕“中国航天”把三个材料分成三个部分,请为每个部分拟写一句话作为提纲。
  •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忆刘半农君

    鲁迅

    这是小峰出给我的一个题目。

    这题目并不出得过分。半农去世,我是应该哀悼的,因为他也是我的老朋友。但是,这是十来年前的话了,现在呢,可难说得很。

    我已经忘记了怎么和他初次会面,以及他怎么能到了北京。他到北京,恐怕是在《新青年》投稿之后,由蔡子民先生或陈独秀先生去请来的,到了之后,当然更是《新青年》里的一个战士。他活泼、勇敢,打了几次大仗。譬如罢,答王敬轩的信,“她”字和“它”字的创造,就都是的。这两件,现在看起来,自然是琐屑得很,但那是十多年前,单是提倡新式标点,就会有一大群人“若丧考妣”,恨不得“食肉寝皮”的时候,所以的确是“大仗”。现在的二十左右的青年,大约很少有人知道三十年前,单是剪下辫子就会坐牢或杀头的了。然而这曾经是事实。

    但半农的活泼,有时颇近于草率,勇敢也有失之无谋的地方。但是,要商量袭击敌人的时候,他还是好伙伴,进行之际,心口并不相应,或者暗暗的给你一刀,他是决不会的。倘若失了算,那是没有算好的缘故。

    《新青年》每出一期,就开一次编辑会,商定下一期的稿件。其时最惹我注意的是陈独秀和胡适之。假如将韬略比作一间仓库罢,独秀先生的是外面竖一面大旗,大书道:“内皆武器,来者小心!”但那门却开着的,里面有几支枪,几把刀,一目了然,用不着提防。适之先生的是紧紧地关着门,门上粘一条小纸条道:“内无武器,请勿疑虑。”这自然可以是真的,但有些人-至少是我这样的人-有时总不免要侧着头想一想。半农却是令人不觉其有“武库”的一个人,所以我佩服陈、胡,却亲近半农。

    所谓亲近,不过是多谈闲天,一多谈,就露出了缺点。几乎有一年多,他没有消失掉从上海带来的才子必有“红袖添香夜读书”的艳福的思想,好容易才给我们骂掉了。但他好像到处都这么乱说,使有些“学者”皱眉。有时候,连到《新青年》投稿都被排斥。他很勇于写稿,但试去看旧报去,很有几期是没有他的。那些人批评他的为人,是:浅。

    不错,半农确是浅。但他的浅,却如一条清溪,澄澈见底,纵有多少沉渣和腐草,也不掩其大体的清。倘使装的是烂泥,一时就看不出它的深浅来了;如果是烂泥的深渊呢,那就更不如浅一点的好。

    但这些背后的批评,大约是很伤了半农的心的,他的到法国留学,我疑心大半就为此。我最懒于通信,从此我们就疏远起来了。他回来时,我才知道他在外国钞古书,后来也要标点《何典》,我那时还以老朋友自居,在序文上说了几句老实话,事后才知道半农颇不高兴了,“驷不及舌”,也没有法子。另外还有一回关于《语丝》的彼此心照的不快活。

    五六年前,曾在上海的宴会上见过一回面,那时候,我们几乎已经无话可谈了。

    近几年,半农渐渐的据了要津,我也渐渐的更将他忘却;但从报章上看见他禁称“蜜斯”之类,却很起了反感:我以为这些事情是不必半农来做的。从去年来,又看见他不断的做打油诗,弄烂古文 , 回想先前的交情,也往往不免长叹。我想,假如见面,而我还以老朋友自居,不给一个“今天天气······哈哈哈”完事,那就也许会弄到冲突的罢。

    不过,半农的忠厚,还是使我感动的。我前年曾到北平,后来有人通知我,半农是要来看我的,有谁恐吓了他一下,不敢来了。这使我很惭愧,因为我到北平后,实在未曾有过访问半农的心思。

    现在他死去了,我对于他的感情,和他生时也并无变化。我爱十年前的半农,而憎恶他的近几年。这憎恶是朋友的憎恶,因为我希望他常是十年前的半农,他的为战士,即使,“浅”罢,却于中国更为有益。我愿以愤火照出他的战绩,免使一群陷沙鬼将他先前的光荣和死尸一同拖入烂泥的深渊。

    (选自《鲁迅全集·且介亭杂文》,有删改)

    【注】①1928年鲁迅任《语丝》主编期间,选登了一篇读者来信。这封信纠正了刘半农发表在该刊的一篇文章中的一个史实性错误。②指刘半农于1933年到1934年间在《论语》《人间世》等刊物发表《桐花芝豆堂诗集》和《双凤凰砖斋小品文》等作品。

    1. (1) 下列对文章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作者回忆刘半农时不作一般介绍,也没有溢美之辞,而是一分为二、实事求是地评价,且撷选典型实例,使追怀的对象有血有肉,具体可感。 B . 鲁迅杂文不乏高明的修辞,如本文将“韬略”比作“仓库”,又将陈独秀的“内皆武器,来者小心”和胡适的“内无武器,请勿疑虑”与刘半农的“令人不觉有武库”作对比,表现刘半农更可亲近。 C . 文坛上人们批评刘半农的为人“浅”,而鲁迅先生却对刘半农的“浅”持肯定态度,并由此提倡文坛上应形成“浅而清澈”的文风。 D . 文中“弄烂古文”一句,说明曾经的文学革命战士思想发生了变化,日益走向保守,鲁迅用“弄”和“烂”两个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词语表现对刘半农的批评。
    2. (2) 作者笔下的刘半农形象优缺点并存,请结合文本概括说明刘半农的优点。
    3. (3) 联系全文,谈谈你对文章最后一段中“这憎恶是朋友的憎恶”一句的理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甘茂者,下蔡人也。事下蔡史举先生,学百家之说。因张仪、樗里子而求见秦惠王。王见而说之,使将,而佐魏章略定汉中地。惠王卒,武王立。秦使甘茂定蜀。还,以甘茂为左丞相。秦武王三年,谓甘茂曰:“寡人欲容车通三川,以窥周室,而寡人死不朽矣。”甘茂曰:“请之魏,约以伐韩。”卒使甘茂将兵伐宜阳。五月而不拔,樗里子、公孙奭争之。武王召甘茂,欲罢兵。甘茂曰:“息壤在彼。”王曰:“有之。”因大悉起兵,使甘茂击之。斩首六万,遂拔宜阳。韩襄王使公仲侈入谢,与秦平。武王竟至周,而卒于周。其弟立,为昭王。楚怀王怨前秦败楚于丹阳而韩不救,乃以兵围韩雍氏。韩使公仲侈告急于秦,太后楚人,不肯救。公仲侈因甘茂,言于秦昭王曰:“公仲侈方有得秦救,故敢捍楚也。今雍氏围,秦师不下崤,公仲侈且仰首而不朝,公叔且以国南合于楚。楚、韩为一,然则伐秦之形成矣。”秦王乃下师于般以救韩,楚兵去。甘茂竟言秦昭王以武遂复归之韩公孙奭争之不能得公孙奭由此怨谗甘茂茂惧亡秦奔齐 , 逢苏代,曰:“臣得罪于秦,惧而遁逃,无所容迹,茂之妻子在焉,愿君振之。”苏代许诺,谓齐王曰:“夫甘茂,贤人也,德王之赐,好为王臣,王何以礼之?”齐王曰:“善。”即位之上卿而处之。齐使甘茂于楚。楚怀王新与秦合婚而欢。秦闻甘茂在楚,使人谓楚王曰:“愿送甘茂于秦。”楚王问于范蜎曰:“寡人欲置相于秦,甘茂,可乎?”对曰:“不可,茂诚贤者也,然不可相于秦,夫秦之有贤相,非楚国之利也。”甘茂竟不得复入秦,卒于魏。

    (选自《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甘茂竟言/秦昭王以武遂复归之韩/公孙奭争之/不能得/公孙奭由此怨/谗甘茂/茂惧/亡秦奔齐 B . 甘茂竟言秦昭王/以武遂复归之韩/公孙奭争之/不能得/公孙奭由此怨谗甘茂/茂惧亡秦奔齐 C . 甘茂竟言秦昭王/以武遂复归之韩/公孙奭争之/不能得/公孙奭由此怨/谗甘茂/茂惧/亡秦奔齐 D . 甘茂竟言/秦昭王以武遂复归之韩/公孙奭争之/不能得/公孙奭由此怨/谗甘茂/茂惧亡秦奔齐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左丞相,就是在皇帝左边站立的丞相。文中樗里子是右丞相,他的职位低于甘茂。 B . 寡人,即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的谦称。 C . 上卿,夏商周时天子、诸侯国皆设卿,分上、中、下三等,上卿是其中最高的等级。 D . 合婚,是男女双方订婚前合八字的旧俗,文中指结成婚姻,是秦楚之间的政治联姻。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甘茂征战南北,屡立战功。他受到秦惠王重用,辅佐魏章平定汉中;秦武王时,又平定蜀地之乱,被封为左丞相。 B . 甘茂知难而进,终获胜利。受命攻打宜阳时,久攻不下,秦武王想要撤兵,甘茂说服他继续攻城,最终攻克宜阳。 C . 甘茂不负所托,助韩脱困。楚国围韩而秦不肯救,甘茂传达了对各国间利害关系的分析,促使秦国出兵解围。 D . 甘茂逃奔异国,客死他乡。他虽能力出众,却遭受排挤,被迫逃到齐国,其后再未担任要职,至死也没能回到秦国。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臣得罪于秦,惧而遁逃,无所容迹,茂之妻子在焉,愿君振之。

      ②夫甘茂,贤人也,德王之赐,好为王臣,王何以礼之?

  • 5.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江头五咏·丁香

    杜甫

    丁香体柔弱,乱结枝犹垫。

    细叶带浮毛,疏花披素艳。

    深栽小斋后,庶近幽人占。

    晚堕兰麝中,休怀粉身念。

    【注】①兰麝(shè):指兰与麝香,是名贵的香料。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联描写丁香外形,体形纤小柔弱,参差错落,倚靠枝头,惹人喜爱。 B . 颔联细笔描绘丁香花叶,叶带浮毛,花朵扶疏,色泽淡雅,圣洁美丽。 C . 颈联写丁香处境,深栽在书房背后,靠近幽居之士,显得寂寞而凄清。 D . 本诗描写细腻,让人对《雨巷》中提到的丁香之美有了直观形象的感受。
    2. (2) “晚堕兰麝中,休怀粉身念”与“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同样写丁香,但抒发的情感不同,请简要分析。
  • 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再别康桥》中“”两句,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表现了诗人要和康桥离别,又生怕打扰惊醒了他心爱的康桥。
    2. (2) 《荆轲刺秦王》表现同仇敌忾的画面的句子是:“”。
    3. (3) 惨象,;流言,。(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夏衍的报告文学,数量上      , 质量上也参差不齐,但它对中国报告文学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却是其他作家      的。有人评价说:“《包身工》为中国报告文学开创了新的记录。”(    )。《包身工》完美体现了报告文学的属性特色,既缩短了报告文学与小说的距离,又在报告文学与小说之间划出了严格的界限。

    报告文学,无论是记事,还是写人,都是作者在生活中有了理性认识或感情冲动,带着自己的观点、感情来写的。任何一个作者都不会以      的身份对故事和人物进行纯客观的叙述,而总是把自己的见解和感情遣上笔端,用以说服、感染读者。夏衍的报告文学在主客观结合方面达到了浑然一体的高境界。他的作品把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现手法融于一体,交错运用,并且    , 恰到好处。(        );《包身工》是抒情的,在关节处又常常直抒胸臆,将作者自身的深切感受、爱憎情感和着包身工的血泪一起喷出。有时,夏衍又以精确的数据和事实,围绕包身工制度的起源、发展为中心进行深刻分析和直接评价,使作品具有强大的说服力。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寥寥可数    鞭长莫及    作壁上观    天衣无缝 B . 屈指可数    鞭长莫及    袖手旁观    无懈可击 C . 屈指可数    望尘莫及    袖手旁观    天衣无缝 D . 寥寥可数    望尘莫及    作壁上观    无懈可击
    2. (2) 下列在文中两个括号内分别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这“新的记录”不是数字的突破,而是质的变化《包身工》是叙事的,它向人们述说包身工的悲惨遭遇 B . 这“新的记录”不仅是数字的突破,而且是质的变化《包身工》是叙事的,它向人们述说包身工的悲惨遭遇 C . 这“新的记录”不是数字的突破,而是质的变化《包身工》向人们述说包身工的悲惨遭遇,它是叙事的 D . 这“新的记录”不仅是数字的突破,而且是质的变化《包身工》向人们述说包身工的悲惨遭遇,它是叙事的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夏衍又以精确的数据和事实,以包身工制度的起源、发展为中心对包身工制度进行深刻分析和直接评价,使作品具有强大的说服力。 B . 夏衍又以精确的数据和具体的事实,围绕包身工制度的起源、发展为中心进行深刻分析和直接评价,使作品具有强大的说服力。 C . 夏衍又以精确的数据和具体的事实,围绕包身工制度的起源、发展为中心深刻分析和直接评价包身工制度,作品具有强大的说服力。 D . 夏衍又以精确的数据和具体的事实,以包身工制度的起源、发展为中心进行深刻分析和直接评价,使作品具有强大的说服力。
  • 8. 请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

    大家说,;我则说,他借用历史印证了文学。除了虚构之外,其他文学要素他都酣畅地运用到了极致,但又不露痕迹,。不要说他同时的汉赋,即使是此后两千年的文学一旦陷入奢靡,不必训斥,只需一提司马迁,大多数就会从梦魇中惊醒,吓出一身冷汗。除非,,或读不懂司马迁。

  • 9. 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5个字。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俄罗斯民众普遍居家隔离。近日,俄罗斯国家东方艺术博物馆开启中国周活动,为俄罗斯的中国文化爱好者提供疫情期间“云上”看展、在线听讲座服务。东方艺术博物馆媒体中心负责人娜塔莎·鲍里索娃表示:此次中国周活动为俄罗斯民众呈现了一场中国文化盛宴,通过视频网站可以观看讲座、大师班视频,在社交平台上可以欣赏中国文物展品。东方艺术博物馆还精选了中国古典四大名著、《史记》等20部中国文学作品的俄文译本,供读者在线阅读。

四、写作(60分)
  • 10.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人性美是天然的璞玉,不事雕琢而有朴素的美丽。在平常人的平凡生活中,不乏人性的美丽,只要用美好的心灵去感受,就会发现人性的光辉。

    在你的成长过程中,有谁对你产生过深刻影响?又有谁给了你人生的启示?请以“人性的光辉”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结合材料,选好角度,自定立意,文体不限;②不得套作,不得抄袭;③不得泄露个人信息;④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