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云南省玉溪市澄江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考...

更新时间:2022-12-29 浏览次数:29 类型:期中考试
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题3分,共60分)
  • 1. 某史书写道:“20世纪40年代,云南省主席向国民政府反映说,惯吃牛肉的美军吃光了云南的耕牛,破坏了当地的农业生产。”该史书的这一历史叙述(   )
    A . 否定了美军在抗战中发挥的作用 B . 为日军的战略进攻极力辩护 C . 全面评价了美军驻华产生的影响 D . 丰富了抗日战争研究的视角
  • 2. 顾炎武认为“盖自汉以下之人,莫不谓秦以孤立而亡……封建之废,非一日之故,虽圣人起,亦将变而为郡县”。柳宗元强调“封建非圣人之意也,势也……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此其所以为得也”。从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 . 都认为分封制优于郡县制 B . 都认为郡县制优于分封制 C . 都强调圣人在制度构建中的智慧 D . 制度的更替受制于特定的历史条件
  • 3. 在西周的金文纪录中已经有“戎”“夷”之称,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华夏”与“戎”的对立更加明显,无论“华夏”各国之间关系多么敌对,他们未称呼对方为“戎”。这一现象反映了先秦时期(    )
    A . 实现国家统一成为社会的共识 B . 种族和文化认同观念已经出现 C . 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冲突剧烈 D . 血缘成为维系政治认同的纽带
  • 4. (2020高一下·本溪开学考) 唐朝的欧阳询、虞世南、薛稷、张旭、怀素、颜真卿、柳公权等人的作品记录在《全唐诗》里流传于世。上官仪、房玄龄、杜如晦、沈佺期、贺知章、李白、王维、杜甫、白居易、李贺、杜牧等,也有书法作品传世。这反映了唐朝(   )
    A . 书法与诗歌得到同步发展 B . 部分文人重视诗书审美追求 C . 中原文化带动全国文艺进步 D . 是文人画派形成的奠基时期
  • 5. 公元496年,孝文帝下诏称“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为德”,而土为“黄中之色,万物之元”,故改拓跋氏为元氏。这表明孝文帝改姓氏的直接目的是(    )
    A . 宣示北魏政权的正统性 B . 加强拓跋氏对中原的统治 C . 缓和鲜卑与汉族的关系 D . 彻底改变北方的社会习俗
  • 6. (2020高二下·安阳月考) 王定宝在《唐摭言》中提到:“三百年来,科第之设,草泽(草野的意思)望之起家,簪绂(显贵的意思)望之继化。孤寒失之,其旗馁矣;世禄失之,其族绝矣。”该材料主要揭示科举制的实行(  )
    A . 极大地巩固了唐朝的统治 B . 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C . 实现了贵族和平民的平等 D . 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
  • 7. (2017高一上·蔡甸月考) 中国社科院知名学者白钢在《中国政治制度史》中说:“元朝的行省实际上是封建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此外行省还有一个重要职能是聚集境内财富,以供中央需要。行省的治所往往就是完成这种职能的‘中转站’。”对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
    A . 行省制必然导致地方势力膨胀 B . 行省制下地方权力相对较大 C . 行省制体现了分权与制衡原则 D . 行省是元朝最高的行政机构
  • 8. (2018高一下·长春开学考) 唐代上流社会家庭喜欢从世家旧族中选择儿媳。在宋代,富家之女是人们选择儿媳的首选,“观今之俗,娶其妻不顾门户,直求资财”(蔡襄语)。这反映出宋代(    )
    A . 四民平等关系的确立 B . 门阀贵族势力的没落 C . 商人政治地位的提高 D . 理学的社会影响势弱
  • 9. (2019高三上·颍上月考) 明大学士李东阳疏言“内阁与瑾(宦官刘瑾),职掌相关,凡调旨撰敕,或被改再三,或径自窜改,或持归私室,假手他人。臣虽委曲匡持,而因循隐忍,所损已多。”李东阳所述主要是由于
    A . 内阁只是内侍机构 B . 宦官职掌裁定权 C . 皇帝专制皇权至上 D . 丞相制度被废除
  • 10. (2019高二下·淄川期中) 明初,每岁各地官粮在运送京城途中会发生一定“损耗”(因人为、霉变等因素导致的损失),故地方官员往往持盖有印章的空白账本抵京后再据实数填写账目。朱元璋认为“先印而后书”实乃欺君罔上,罪及数万人,史称“空印案”。这一事件凸显出(     )
    A . 地方吏治腐败严重 B . 中央集权遭到破坏 C . 财经制度严重僵化 D . 君权至上不容挑战
  • 11. (2019高一上·大名月考) 元代曾在西南和中南民族地区实行“以土官治土民”的自治制度。明清改为直接委派流官管理,即“改土归流”。该变化表明(    )
    A . 君主专制体制定型 B . 中央对全局管控加强 C . 国家重视边疆开发 D . 民族自治模式的形成
  • 12. (2019高二上·延安期中) 程朱学派与陆王学派虽然存在着严重的分歧,但他们在理想方面却存在着一致性。其一致性表现在(    )
    A . 重建儒家文化的新秩序,以安定社会 B . 融合释道儒观念,以求达到三教一统 C . 强调经世致用之功,致力于政治改革 D . 将理学向下通俗化,以觉醒庶民大众
  • 13. (2019高二下·玉田期中) 甲午中日战争后,美国驻北京公使田贝说,“它(中国)可以把铁路建筑权卖给一家辛迪加,把采矿权卖给另一家,把开设银行的权利卖给第三家,造成一系列特殊的权利关系”,而美国必须获得这些“巨大特权”。这反映出(    )
    A . 甲午战争刺激列强瓜分中国 B . 列强在侵华问题上已开始相互勾结 C . 列强在华争相划分势力范围 D . 美国是列强瓜分中国的最大受益者
  • 14. 19世纪末,俄、德、法、日等国企图通过划分“势力范围”瓜分中国,英国对此持反对态度。1898年,英国国会通过“维护中国的完整和独立”的决议,声称英国只坚持维护它在条约上的权利,主张在中国全境无限制的贸易。这表明英国(   )
    A . 主张与中国平等外交 B . 维护其在华侵略权益 C . 坚持公平贸易的原则 D . 丧失了殖民霸主地位
  • 15. (2020高一上·兰州期末) “起而革命者,代不乏人,然不过一朝一姓之变革而已。孙中山之革命,则为国体之改革,与一朝一姓之变革迥然不同。”下列最能印证此结论的是 (    )
    A . 辛亥革命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 B . 辛亥革命改变了中国社会性质 C . 辛亥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政体 D . 辛亥革命完成了中国的近代化
  • 16. 陈旭麓先生认为:“民国之取代自秦始皇以来两千多年的‘帝国’,是近代中国社会内在矛盾发展的结果。”据此可知,陈旭麓认为辛亥革命最大的贡献在于(   )
    A . 结束了几千年君主专制 B . 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立 C . 推动了人们思想的解放 D . 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 17. 1926年开始的国民革命军北伐取得了重大胜利,其历史意义在于( )
    A . 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B . 结束了军阀混战的局面 C . 从帝国主义国家手中收回了全部侵略权益 D . 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 18. (2020高一上·北京期中) 1919年6月12日《上海学联告同胞书》中说:“学生罢课半月,政府不惟不理,且对待日益严厉。乃商界罢市不及一日,而北京被捕之学生释;工界罢工不及五日,而曹、章、陆去。”这个资料说明,当时五四运动已经发展为(   )
    A . 工人阶级的爱国运动 B . 全国规模的学生爱国运动 C . 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运动 D . 全国规模的群众爱国运动
  • 19. (2017高三上·全州月考) 国民大革命时期,苏联给中共发出指示:“现在革命取得胜利后走向全国政权的党不是共产党,而是国民党,在人民民主革命取得胜利时,中国无产阶级只能指望自己目前常常是奴隶般的地位有一定的改善……”苏联对中共的这一指示(   )

    A . 提出了中国革命的战略策略 B . 揭示了农民革命的重要意义 C . 影响到中共对革命领导权的放弃 D . 维护了国共两党的团结合作
  • 20. 抗日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相比,中国方面最大的变化是( )
    A . 领导抗战的不是腐败的统治集团 B . 军队素质提高,广大将士具有爱国精神 C . 国家综合实力增强,决定了战争最后结局 D . 民族觉醒,形成全民族的抗战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共40分)
  • 21. 宋代把从事海外贸易的商人称为海商或船商,海外贸易繁荣是宋代经济发展极具特色的表现之一。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北宋时期,有明确记载的宋商赴日本贸易达70次。从1012~1192年,宋海商往高丽贸易117次,共计4 548人,前往东南亚和印度洋沿岸各国的人数更多、规模更大。海商之中人数最多的是沿海农户和渔户,他们或为生计所迫,或为利益驱使出海逐利,加之宋对出海贸易的鼓励,沿海居民中经营海上贸易日益普遍。宋政府为了便于控制,对这些船户另编户籍,发放公凭,方可出海,禁止私贩,也有如“温州巨商张愿,世为海贾”“建康巨商杨二郎,本以牙侩起家”,转而为海商者,涉足海外贸易的宗族、官吏、军将在海商中也占有一定比例。

    材料二:宋商每年冬季在东南亚国家“住冬”,目的是在这里“博买苏木、白锡、常日藤”,“次年再发船”,转贩到阿拉伯地区。宋……积极招徕外商来华贸易,“蕃商有愿随船来宋国者,听从便”。宋政府需要的外国特产也常常托海商代购。……有些海商船只搭载外国使者来宋。密州商人平简因“三往高丽通国信”而被授予“三班差使”。……福建海商徐戬“先受高丽钱物,于杭州雕造《夹注华严经》,费用浩瀚,印板既成,公然于海船载去交纳”。交趾国不能造纸笔,求之省地,主要仰给商人从宋朝贸易。

    ——以上摘编自黄纯艳《宋朝海外贸易》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海商的特征并分析海商群体发展的原因。
    2. (2)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海商在中外关系中发挥的作用。
  • 22. (2020高一下·海林期末)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华民族在强敌压境的危急形势下,不少有识之士,正在逐步认识世界大势,提出种种资本主义近代化的设想。洋务派创办的一批近代军民用企业是中国资本主义近代化的开端,带动了后期民族资本主义近代工业的发展。如张謇创办的南通大生纱厂,就是依靠张之洞创办湖北官纱局时廉价转让的纱锭打下的基础;广州民族机器工业中享有“机器老人”称号的技术元老陈桃川,便是洋务企业广州机器局的工人出身。

    ——摘编自姜铎《谈谈洋务运动的历史经验与教训》

    材料二: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统治者掀起了洋务运动。作为运动代表之一的李鸿章曾说:“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基于此种认识,李鸿章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金陵制造局等。随着洋务运动的深入,李鸿章认识到“古今国势,必先富而后能强。”于是,他又先后创办了轮船招商局、上海机器织布局等。李鸿章的所作所为,正代表了地主阶级进行工业化探索所走过的独特发展道路。

    ——《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

    1. (1) 根据材料一,分析洋务派创办近代军民用企业的时代背景。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洋务运动的主要特点。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李鸿章等人的主要主张。他们“所走过的独特发展道路”对中国社会有何积极影响?
  • 2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35年前后,国民政府加强了对四川、云贵等地区的主要工业资源的调查和开发,陆续将东部沿海地区的军工企业西迁,并停办、调整了一些军工企业,改善设备,统一制式,增加生产。政府还进一步整修旧公路,修筑新公路,开辟航空线。1936年通过的1937年度军费预算,在普通军费预算4.12亿元的基础上,增加了国防建设专款2.22亿元,使整个国防预算达到6.34亿元。总之,国民政府的抗战准备,在一定程度上为以后的全国抗战创造了有利条件。

    材料二:全国抗战开始后,国民政府开始实行平时经济向战时经济转轨。从1938年起,国民政府对庞杂的经济行政机构进行大规模调整,把所有经济机构都定位于为战争服务,逐步使经济行政机构集中归行政院管辖。各主要经济管理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经济统制措施。与此同时,政府组织和支持东部沿海地区的一批军工企业和民营企业内迁。截止1938年底,迁到大后方的工厂达304家。这一大规模的内迁被誉为中国实业界的壮举。

    ——以上材料摘编自支绍曾主编《中国抗日战争史》

    1. (1) 据材料一,概括国民政府在经济上为抗战所作的准备。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时的历史背景。
    2. (2) 据材料二,指出国民政府为抗战所采取的新的经济举措。
    3. (3) 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抗战时期国民政府采取的经济举措所带来的影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