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阳明区重点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

更新时间:2022-12-29 浏览次数:24 类型:期中考试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共3小题,15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失眠之夜

    萧红

    为什么要失眠呢!烦躁,恶心,心跳,胆小,并且想要哭泣。我想想,也许就是故乡的思虑罢。

    窗子外面的天空高远了,和白棉一样绵软的云彩低近了,吹来的风好像带点草原的气味,这就是说已经是秋天了。

    在家乡那边,秋天最可爱。

    蓝天蓝得有点发黑,白云就像银子做成一样,就像白色的大花朵似的点缀在天上;就又像沉重得快要脱离开天空而坠了下来似的,而那天空就越显得高了,高得再没有那么高的。

    昨天我到朋友们的地方走了一遭,听来了好多的心愿——那许多心愿综合起来,又都是一个心愿——这回若真的打回满洲去,有的说,煮一锅高粱米粥喝;有的说,咱家那地豆多么大!说着就用手比量着,这么碗大;珍珠米,老的一煮就开了花的,一尺来长的;还有的说,高粱米粥、咸盐豆。还有的说,若真的打回满洲去,三天两夜不吃饭,打着大旗往家跑。跑到家去自然也免不了先吃高粱米粥或咸盐豆。

    比方高粱米那东西,平常我就不愿吃,很硬,有点发涩(也许因为我有胃病的关系),可是经他们这一说,也觉得非吃不可了。

    但是什么时候吃呢?那我就不知道了。而况我到底是不怎样热烈的,所以关于这一方面,我终究不怎样亲切。

    但我想我们那门前的蒿草,我想我们那后园里开着的茄子的紫色的小花,黄瓜爬上了架。而那清早,朝阳带着露珠一齐来了!

    我一说到蒿草或黄瓜,三郎就向我摆手或摇头:“不,我们家,门前是两棵柳树,树荫交织着做成门形。再前面是菜园,过了菜园就是门。那金字塔形的山峰正向着我们家的门口,而两边像蝙蝠的翅膀似的向着村子的东方和西方伸展开去。而后园黄瓜、茄子也种着,最好看的是牵牛花在石头桥的缝际爬遍了,早晨带着露水牵牛花开了……”

    “我们家就不这样,没有高山,也没有柳树……只有……”我常常这样打断他。

    有时候,他也不等我说完,他就接下去。我们讲的故事,彼此都好像是讲给自己听,而不是为着对方。

    只有那么一天,买来了一张《东北富源图》挂在墙上了,染着黄色的平原上站着小马,小羊,还有骆驼,还有牵着骆驼的小人;海上就是些小鱼,大鱼,黄色的鱼,红色的好像小瓶似的大肚的鱼,还有黑色的大鲸鱼;而兴安岭和辽宁一带画着许多和海涛似的绿色的山脉。

    他的家就在离着渤海不远的山脉中,他的指甲在山脉上爬着:“这是大凌河……这是小凌河……哼……没有,这个地图是个不完全的,是个略图……”

    “好哇!天天说凌河,哪有凌河呢!”我不知为什么一提到家乡,常常愿意给他扫兴一点。

    “你不相信!我给你看。”他去翻他的书橱去了,“这不是大凌河……小凌河……小孩的时候在凌河沿上捉小鱼,拿到山上去,在石头上用火烤着吃……这边就是沈家台,离我们家二里路……”因为是把地图摊在地板上看的缘故,一面说着,他一面用手扫着他已经垂在前额的发梢。

    《东北富源图》就挂在床头,所以第二天早晨,我一张开了眼睛,他就抓住了我的手:“我想将来我回家的时候,先买两匹驴,一匹你骑着,一匹我骑着……先到我姑姑家,再到我姐姐家……顺便也许看看我的舅舅去……我姐姐很爱我……她出嫁以后,每回来一次就哭一次,姐姐一哭,我也哭……这有七八年不见了!也都老了。”

    那地图上的小鱼,红的,黑的,都能够看清,我一边看着,一边听着,这一次我没有打断他,或给他扫一点兴。

    “买黑色的驴,挂着铃子,走起来……当啷啷当啷啷……”他形容着铃音的时候,就像他的嘴里边含着铃子似的在响。

    “我带你到沈家台去赶集。那赶集的日子,热闹!驴身上挂着烧酒瓶……我们那边,羊肉非常便宜……羊肉炖片粉……真有味道!唉呀!这有多少年没吃那羊肉啦!”他的眉毛和额头上起着很多皱纹。

    我在大镜子里边看了他,他的手从我的手上抽回去,放在他自己的胸上,而后又背着放在枕头下面去,但很快地又抽出来。只理一理他自己的发梢又放在枕头上去。

    而我,我想:

    “你们家对于外来的所谓‘媳妇’也一样吗?”我想着这样说了。

    这失眠大概也许不是因为这个。但买驴子的买驴子,吃咸盐豆的吃咸盐豆,而我呢?坐在驴子上,所去的仍是生疏的地方,我停着的仍然是别人的家乡。

    家乡这个观念,在我本不甚切的,但当别人说起来的时候,我也就心慌了!虽然那块土地在没有成为日本的之前,“家”在我就等于没有了。

    这失眠一直继续到黎明之前,在高射炮的声中,我也听到了一声声和家乡一样的震抖在原野上的鸡鸣。

    1937年8月23日

    (注)萧红(1911-1942),中国近现代女作家,“东北作家群”重要成员之一。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一个地主家庭。幼年丧母。1932年,结识萧军。代表作品《生死场》《呼兰河传》等。文中的“三郎”即指萧军。

    1. (1)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写高粱米粥、咸盐豆等家乡美食和地豆、珍珠米等家乡物产,表达了朋友们渴望打回满州老家去的强烈愿望。 B . 文章对蒿草、黄瓜、柳树、菜园、山峰、牵牛花等家乡景物的描绘,勾起了作者对家乡往昔美好亲切生活的回忆。 C . 本文运用叙述、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且语言细腻真实,质朴可亲,在不经意间就深深触动了读者的内心。 D . 文章结尾段,写这失眠持续到黎明,并且在高射炮的声中听到了家乡一样的鸡鸣,丰富了情感,深化了文章主旨。
    2. (2) 作者失眠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全文进行概括。
    3. (3) 萧红散文善于运用传神的细节描写,请从文中找出三处加以分析。
二、课内文言文考查(共10小题,20分)
  • 2. 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 冯虚御风 B . 君子生非异也 C .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D .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3.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道也固先乎吾  闻:见闻 B . 方其破荆州,江陵  下:攻占 C . 假舟楫者,非能也  水:游泳 D . 僻不道者  当:面对
  • 4. 下列句子中“之”字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人非生而知者          师道不传也久矣 B . 郯子之徒                句读不知 C . 蚓无爪牙利            夫庸知其年先后生于吾乎 D . 学者必有师          古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 5. 下列各句中不含古今异义现象的一项是(    )
    A .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B . 凌万顷之茫然 C . 石苍黑色,多平方 D .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 6.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 师道之不传久矣或曰,此东海 B . 青,取之蓝不拘时,学于余 C . 蟹六跪二鳌侣鱼虾友麋鹿 D . 木直中绳,𫐓为轮作《师说》贻之
  • 7. 下列对加点词语的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月明星稀,乌鹊飞        ②其圣人也亦远矣

    幽壑之潜蛟            ④孔子郯子

    ⑤崖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⑥鱼虾而友麋鹿

    ⑦是故益圣,愚益愚        ⑧假舟楫者,非能

    A . ①⑤/②⑧/③/④⑥/⑦ B . ①②⑧/③/④⑥/⑤/⑦ C . ①②⑧/③④/⑤⑦/⑥ D . ①⑤/②/③④⑧/⑥/⑦
  • 8. 下列各句中文言特殊句式特点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而又何羡乎?

    A .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B . 而今安在哉 C . 而耻学于师 D . 余始循以入
  • 9. 下列对选文相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诗经》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其中的诗作多以四言为主,结构上较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 B . 《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一批文人诗作的选集,最早见于南朝梁代萧统的《文选》,刘勰在《文心雕龙》里称其为“五言之冠冕”。 C . 苏轼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被贬黄州后创作的《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历来为人称颂。 D . 陶渊明是东晋时期的田园诗人,他的诗歌创作多以歌咏田园风光为主,风格是瑰丽浪漫而又意境深远。
  • 10. 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诏,天子下达臣属的文体,分为即位诏、遗诏、表诏、手诏、口诏等,属于命令文体。 B . 搢绅,原意是插笏于带。同“缙绅”,旧时指官宦的装束,后转用为官宦的代称。 C . 节气,指时节和气候,如中秋,是认知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的知识体系。 D . 农桑,指耕种和养蚕等,泛指农事;“劝课农桑”即勉励、督促人民从事农业生产。
  • 11. 下列各项对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字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名是成年时举行冠礼后才起的。 B . 考,在文言里指已经死去的的父亲。皇考,就是在位的皇帝对先皇的称呼。普通人称自己已故的父亲为“先考”;已故的母亲称为“妣”、“先妣”;已故父母合称“考妣”。 C . 冠,即帽子。免冠,就是脱帽。冠礼是古代成年男子满18岁举行的象征独立和成熟的仪式,备受重视。笄礼是年满16岁的少女所举行的象征可以婚配的仪式,在冠礼、笄礼之后男子就可以冠发、女子可以梳髻。 D . 《汉书》,又名《前汉书》,东汉范晔所著,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全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汉书》语言庄严工整,多用排偶,遣辞造句典雅远奥。
三、古诗文阅读(本题共7小题,28分)
  • 1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游灵岩记

    姚鼐

    泰山北多巨岩,而灵岩最著。余以乾隆四十年正月四日自泰安来观之。其状如垒石为城墉,高千余雉,周若环而缺其南面。南则嶂蔽之,重溪络之。自岩至溪,地有尺寸平者,皆种柏,翳高塞深,灵岩寺在柏中。积雪林下,初日澄彻,寒光动寺壁。寺后凿岩为龛,以偏像,度其高,岩之十九,峭不可上,横出斜援乃登。登则周望万山,殊骛而诡趣,帷张而军行。岩尻有泉,皇帝来巡,名之曰“甘露之泉”。僧出器,酌以饮余。回视寺左右立石,多宋以来人刻字,有墁入壁内者,又有取石为砌者,砌上有字曰“政和”云。

    余初与朱子颍约来灵岩,值子颍有公事,乃俾泰安人最剑光偕余。聂君指岩之北谷,以东,越一岭,则入于琨瑞之山。盖灵岩谷水西流,合中川水入济;琨瑞山水西北流入济,皆泰山之北谷也。世言佛图澄之弟子曰竺僧朗,居于琨瑞山,而时为人说其法于灵岩。故琨瑞之谷曰朗公谷,而灵岩有朗公石焉。当苻坚之世竺僧朗在琨瑞大起殿舍楼阁甚壮其后颓废至尽而灵岩自宋以来观宇益兴

    灵岩在长清县东七十里,西近大路,来游者日众。然至琨瑞山,其岩谷幽邃,乃益奇也。余不及往,书以告子颍:子颍他日之来也,循泰山西麓,观乎灵岩,北至历城,复溯朗公谷东南,以抵东长城岭下,缘泰山东麓,以反乎泰安,则山之四面尽矣。张峡夜宿,姚鼐记。

    1. (1) 下列对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南则嶂蔽之,重溪络之  重:重重叠叠 B . 寺后凿岩为龛,以佛像  居:放置 C . 岩之十九  当:阻挡 D . 以东,越一岭  溯:迎着,逆流而上
    2. (2)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当苻坚之世/竺僧朗在琨瑞大起殿舍/楼阁甚壮/其后颓废至尽/而灵岩自宋以来/观宇益兴/ B . 当苻坚之世/竺僧朗在琨瑞大起/殿舍楼阁甚壮/其后颓废至尽/而灵岩自宋以来/观宇益兴/ C . 当苻坚之世/竺僧朗在琨瑞大起/殿舍楼阁甚壮/其后颓废至尽/而灵岩自宋以来观/宇益兴/ D . 当苻坚之世/竺僧朗在琨瑞大起殿舍/楼阁甚壮/其后颓废至尽/而灵岩自宋以来观/宇益兴/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本文以灵岩寺为中心,先写寺庙位置及景色,再交代浏览经过及寺院与朗公谷的关系,最后寄信朱子颍,条理清晰,散而不乱。 B . 本文语言精练,如“翳高塞深”“灵岩寺在柏中”寥寥数笔便把柏树遍山、寺隐林中的景象,表现了出来,语言简洁,富有层次。 C . 本文写景富于想象,如“登则周望万山,殊骛而诡趣,帷张而军行”将群山想象成奔驰的万马和移动的军队,赋予其动态美。 D . 本文通过“积雪”“初日”“寒光”等意象细致入微地写出了游人的特殊感受,意境幽清,与《登泰山记》泰山雪景意境相似。
    4. (4) 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②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 13.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赤壁歌送别

    李白

    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

    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

    君去沧江望澄碧,鲸鲵唐突留馀迹。

    一一书来报故人,我欲因之壮心魄。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联艺术地表现赤壁之战,曹军的水上阵地,自谓坚如金城。不料这阵“地”顷刻间就被横“扫”一“空”。 B . 颔联“张”“照”二字,渲染了吴军的攻势,是对古战场上赤焰烧天,煮水蒸云,一片火海景象的写照。 C . 颈联中,“鲸鲵”喻指曹操倚仗权势,想吞食东吴,以此典故割裂了前文咏史的情感线索,回到送别中来。 D . 后四句有感而发,诗人希望友人此去看到大战时留下的遗迹后,将实地的观感一一写信给诗人,以“壮心魄”。
    2. (2) 请简要分析本诗蕴含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
四、名句默写(共6小题,12分)
  • 14. 在横线处填上正确的语句。
    1. (1) 《诗经》中有两句写姑娘思念情人的诗,曹操在《短歌行》中借它来表达自己对人才的渴望。这两句是“”。
    2. (2) 《归园田居》用比喻的手法表明自己厌倦官场,向往自由世界的对偶句是“”。
    3. (3) “没有人是天生就懂得道理的”,这与《师说》中的“”说法一致。
    4. (4) 《荀子·劝学》中,以“木”“金”为喻,目的是引出“”这一结论,突出学习的重要意义。
    5. (5) 《赤壁赋》中,苏轼直接描写一世之雄曹操征战赤壁时的形象的句子是“”。
    6. (6) 在《静女》一诗中,运用动作描写,形象地刻画男主人公不见女主人公时焦急神态的句子是“”。
五、语言文字运用(共4小题,15分)
  • 1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教育是国运之本,是支撑国家发展的坚强基石,也是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教师这份职业不仅承载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而且承载着千千万万家庭的希望,但由于种种原因,使得教师尊严受到挑战的情况依然存在。在全社会弘扬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这不仅需要教师们强化责任担当、提升个人修养,以好老师的形象滋润学生心田、深入群众心间,(       ),把尊师重教落实到行动上来。

    教师是高尚的职业,长期以来,我国的广大教师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教书育人,          , 默默奉献,为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作出了重大贡献。要维护教师队伍的纯洁和神圣,要对有辱教师职业的人或行为予以惩治,以法治精神守护这片净土。强化教师准入制度,优化教师评价机制,切实加强待遇保障,提升教师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为师道尊严          

    让更多优秀人才            、善为良师。完善吸引优秀人才从事教育的体制机制,提升教师社会地位,让尊师重教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呕心沥血  保驾护航  乐为人师  蔚然成风 B . 苦心孤诣  遮风挡雨  好为人师  蔚然成风 C . 呕心沥血  遮风挡雨  好为人师  靡然成风 D . 苦心孤诣  保驾护航  乐为人师  靡然成风
    2. (2)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让全社会广泛了解教师工作的重要性和特殊性也很必要 B . 还需要让全社会广泛了解教师工作的重要性和特殊性 C . 全社会还需要广泛了解教师工作的重要性和特殊性 D . 教师工作的重要性和特殊性还需要让全社会广泛了解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教师这份职业不仅承载着千千万万家庭的希望,而且承载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但由于种种原因,使得教师尊严受到挑战的情况依然存在。 B . 教师这份职业不仅承载着千千万万家庭的希望,而且承载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但由于种种原因,教师尊严受到挑战的情况依然存在。 C . 不仅教师这份职业承载着千千万万家庭的希望,而且承载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但由于种种原因,教师尊严受到挑战的情况依然存在。 D . 教师这份职业不仅承载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而且承载着千千万万家庭的希望,但由于种种原因,使得教师尊严受到挑战的情况依然存在。
  • 16.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在我们乡土社会里,不但亲属关系如此,地缘关系也是如此。在传统结构中,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做中心,,这个圈子是“街坊”。有喜事要请酒,生了孩子要送红蛋,有丧事要出来助殓、抬棺材,是生活上的互助机构。可是这不是一个固定的团体,。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有势力的人家的街坊可以遍及全村,穷苦人家的街坊只是比邻的两三家。这和我们的亲属圈子一般的。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具有这种伸缩能力。在乡下,家庭可以很小,而一到,可以大到像个小国。中国人也特别对世态炎凉有感触,正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小。

六、写作(60分)
  • 17. (2021高一上·安康期末)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优美的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小到字句意象、文史典故,大到诗风流派、文化审美,都蕴含着中华儿女代代相传的文化基因。它穿越秦砖汉瓦、唐风宋骨,从涓涓细流汇成浩大江河,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心灵。直到今天,读“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我们依然能领会到抑扬顿挫的音韵美;读“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我们仍然能感受到空灵蕴藉的意境美;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我们还是能体悟到悲天悯人的品格……

    在你的成长过程中,你与古诗词有过怎样的故事?请写―篇记叙文。

    要求:自选角度,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